胃食管术后胃瘫的诊断与治疗-文档资料

更新时间:2023-12-02 01:2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胃食管术后胃瘫的诊断与治疗

术后胃瘫是指胃食管术后胃肠动力紊乱所致的非机械性的胃排空延迟。我院自2001~2007年,共行食管癌、贲门癌切除、胃食管吻合352例,其中贲门癌210例,发生胃瘫6例,发生率为2.58%;食管癌142例,胃瘫2例,发生率为?1.40?%。报告如下。 ?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共8例,男7例,女1例;年龄48~74岁,平均61.5岁。食管颈段1例,胸上段1例,中下段2例,贲门癌4例,手术方式:弓下吻合4例,其余均为颈部吻合。全组均无吻合口瘘。?

临床表现:本组胃瘫均发生在术后5~14天,其中进全流质后发生5例,半流质3例。均表现为:前胸饱胀不适,反酸嗳气,甚至恶心、呕吐,呕吐物含有胆汁且有酸臭味,呕吐后明显舒适,肛门延迟排气排便。给予禁食、胃肠减压、胃管引流量一直增多趋势在800ml以上。体检胸部无特殊发现,腹部肠鸣音减弱,恢复延迟。经胃管行上消化道碘造影发现胃腔内充满液体,胃蠕动差,排空困难。胃镜检查可顺利通过吻合口,吻合口充血、炎症水肿,胃内大量液体潴留,无胃蠕动。?

治疗:全组均行禁食、持续胃肠减压,胃管内间断注入温热生理盐水洗胃,吸出吞咽的气体及分泌的胃液,减轻胃腔膨胀,

有利于胃壁的血液循环,加速炎症的吸收,减轻胃壁水肿,促进胃蠕动恢复。使用胃复安、红霉素、西沙比利胃动力药物及TPN胃肠外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中医针灸的综合治疗。? 结果?

术后2~6周全部恢复,其中发病至恢复时间2~3周者5例,3~4周2例,4周后1例。胃镜复查,吻合口通畅无水肿。全组无死亡病例。? 讨论?

胃瘫是指以胃功能性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是胃食管术后的并发症之一。?

(1)发病因素:我们认为可能的因素有:①精神-神经因素:精神处于极度紧张状态,应激反应引起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激活的交感神经纤维导致胃肠排空延迟。②开胸手术切断食管或胃的同时对迷走神经的损伤,影响了胃的排空及蠕动。③胃从腹腔移至胸腔甚至到颈部,被拉长成管状,胃壁张力升高,影响胃蠕动。④有的病人进食后数日发生,可能是由于进食量突然增加,胃负荷加重,使胃的收缩动力下降。⑤麻醉药物的直接抑制作用及患者术后早期进食不当。食物中脂肪含量过高引起胃肠激素紊乱都可引起术后胃瘫。⑥除了神经系统参与胃肠动力的调节外,近年来还发现许多胃肠肽类激素如胃泌素、胰泌素、生长抑素、神经降压素、降钙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胆囊收缩素(CCK)、肠高糖素、酸调理素、前列腺素E?1 、血管活性肽等

均可延缓胃排空;⑦其他因素:贫血、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过敏反应,特别是糖尿病等均可导致胃瘫。⑧有学者认为高龄、手术时间长、术后运用镇痛剂同样是胃食管术后胃瘫综合征的高危因素。?

(3)食管术后胃瘫的诊断必须排除胃流出道梗阻机械性病变。胃瘫的诊断主要依靠胃镜、X线检查及核素胃排空试验。胃镜检查可见胃内大量胃液潴留,有时有吻合口水肿,但胃镜能顺畅通过。胃镜检查可排除胃流出道梗阻,对术后胃瘫诊断有确定性意义。上消化道X线检查临床应用最广,口服或经胃管注入碘造影剂或稀钡,动态观察胃蠕动及排空情况,胃瘫患者表现为胃蠕动欠佳或无蠕动,胃内造影剂残留,多呈明显排空减缓征象。核素胃排空试验是一种较简便、敏感的方法,但临床对其认识较少及较高的费用限制了其在临床的推广 。?

(4)治疗:由于胃瘫是非机械性梗阻,故以保守治疗为主。①严格禁食,胃肠减压,高渗温热盐水洗胃,2~3次/日,可减轻胃壁及吻合口水肿,同时应用制酸剂减少胃酸分泌。给予TPN完全胃肠外静脉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补充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②积极治疗并发病,如慢性肝病、低蛋白血症、急性胃黏膜病变等。③胃动力药物应用,其中包括: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如胃复安和吗丁啉,两者均属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呱啶苯酰胺衍生物,代表药物为西沙必利,这是一种5-HT?4 受体激动剂,能增加肌间神经丛节后神经末梢乙

酰胆碱生理性释放,加快胃肠蠕动,可使约40%的患者缓解症状。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主要为红霉素及其衍生物。它们对胃肠动力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红霉素的促动力作用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可能与红霉素的促动力作用的易感性相关。④可配合中医针灸和中药应用等综合治疗。大部分可自行缓解,达到治愈胃瘫的目的。仅极少数顽固性胃瘫需手术治疗。本组8例术后胃瘫患者2~6周全部恢复。其中发病至恢复时间2~3周者5例,3~4周2例,4周后1例。?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4v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