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行业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更新时间:2024-05-19 05:2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烟草行业安全管理规定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烟草行业信息系统安全 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二○一一年五月
- 1 -
目 次
引 言 ...................................................................................................................................................... - 3 - 1. 2. 3. 3.1. 4. 4.1. 4.2. 4.3. 4.4. 5. 5.1. 5.1.1. 5.1.2. 5.1.3. 5.1.4. 5.1.5. 5.2. 5.2.1. 5.2.2. 5.2.3. 5.2.4. 5.2.5. 6. 6.1. 6.1.1.
范围 .............................................................................................................................................. - 4 - 规范性引用文件 .......................................................................................................................... - 4 - 术语和定义 .................................................................................................................................. - 4 - 安全保护能力 ....................................................................................................................... - 4 - 烟草行业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概述 ....................................................................................... - 4 - 烟草行业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 ........................................................................................... - 4 - 不同等级的安全保护能力 ....................................................................................................... - 4 - 基本技术要求和基本管理要求 ............................................................................................... - 5 - 基本技术要求的三种类型 ....................................................................................................... - 5 - 第一级基本要求 .......................................................................................................................... - 5 - 技术要求 ................................................................................................................................... - 5 - 物理安全 ............................................................................................................................... - 5 - 网络安全 ............................................................................................................................... - 7 - 主机安全 ............................................................................................................................... - 8 - 应用安全 ............................................................................................................................... - 9 - 数据安全及备份恢复 ........................................................................................................... - 9 - 管理要求 ................................................................................................................................. - 10 - 安全管理制度 ..................................................................................................................... - 10 - 安全管理机构 ..................................................................................................................... - 10 - 人员安全管理 ..................................................................................................................... - 11 - 系统建设管理 ..................................................................................................................... - 12 - 系统运维管理 ..................................................................................................................... - 15 -
第二级基本要求 ........................................................................................................................ - 18 - 技术要求 ................................................................................................................................. - 18 - 物理安全 ............................................................................................................................. - 18 -
I
6.1.2. 6.1.3. 6.1.4. 6.1.5. 6.2. 6.2.1. 6.2.2. 6.2.3. 6.2.4. 6.2.5. 7. 7.1. 7.1.1. 7.1.2. 7.1.3. 7.1.4. 7.1.5. 7.2. 7.2.1. 7.2.2. 7.2.3. 7.2.4. 7.2.5. 8. 9.
网络安全 ............................................................................................................................. - 21 - 主机安全 ............................................................................................................................. - 23 - 应用安全 ............................................................................................................................. - 26 - 数据安全及备份恢复 ......................................................................................................... - 28 - 管理要求 ................................................................................................................................. - 29 - 安全管理制度 ..................................................................................................................... - 29 - 安全管理机构 ..................................................................................................................... - 30 - 人员安全管理 ..................................................................................................................... - 31 - 系统建设管理 ..................................................................................................................... - 33 - 系统运维管理 ..................................................................................................................... - 37 -
第三级基本要求 ........................................................................................................................ - 44 - 技术要求 ................................................................................................................................. - 44 - 物理安全 ............................................................................................................................. - 44 - 网络安全 ............................................................................................................................. - 49 - 主机安全 ............................................................................................................................. - 53 - 应用安全 ............................................................................................................................. - 56 - 数据安全及备份恢复 ......................................................................................................... - 60 - 管理要求 ................................................................................................................................. - 61 - 安全管理制度 ..................................................................................................................... - 61 - 安全管理机构 ..................................................................................................................... - 63 - 人员安全管理 ..................................................................................................................... - 66 - 系统建设管理 ..................................................................................................................... - 69 - 系统运维管理 ..................................................................................................................... - 76 -
第四级基本要求 ........................................................................................................................ - 87 - 第五级基本要求 ........................................................................................................................ - 87 -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烟草行业信息系统整体安全保护能力要求 ...................................... - 88 -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烟草行业信息系统安全要求的选择和使用 ...................................... - 90 -
II
引 言
本要求依据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规定制订。从烟草行业实际情况出发,对《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 22239—2008)的有关要求进行了明确、细化和调整,提出和规定了烟草行业不同等级信息系统的安全要求,适用于烟草行业按照等级保护要求进行安全建设、测评和监督管理等工作。
- 3 -
烟草行业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1. 范围
本要求规定了烟草行业不同安全保护等级信息系统的安全要求,包括基本技术要求和基本管理要求,适用于烟草行业按照等级保护要求进行安全建设、测评和监督管理等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GB/T 5271.8 信息技术 词汇 第8部分:安全(GB/T 5271.82001, idt ISO/IEC 2382—8:1998)
GB 17859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 GB 50174—2008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
GB/T 22240—2008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 GB/T 22239—2008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YC/T 389—2011 烟草行业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与信息安全事件的定级准则 3. 术语和定义
GB/T 5271.8和GB 17859—1999确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要求。
3.1. 安全保护能力 security protection ability
系统能够抵御威胁、发现安全事件以及在系统遭到损害后能够恢复先前状态等的程度。
4. 烟草业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概述 4.1. 烟草业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
烟草行业信息系统根据其在国家安全、经济建设、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程度,遭到破坏后
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公共利益以及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危害程度,等级划分定义见YC/T 389—2011。 4.2. 不同等级的安全保护能力
不同等级的信息系统应具备的基本安全保护能力如下:
第一级安全保护能力:应能够防护系统免受来自个人的、拥有很少资源的威胁源发起的恶意攻击、一般的自然灾难、以及其他相当危害程度的威胁所造成的关键资源损害。信息系统遭到破坏后,对业务造成局部性影响且经济损失程度一般,由信息系统建设和使用单位按本单位信息化工作部门有关规定进行自行保护,它需要实施系统安全运行所需的基本的技术要求和安全管理要求。
第二级安全保护能力:应能够防护系统免受来自外部小型组织的、拥有少量资源的威胁源发起的恶意攻击、一般的自然灾难,以及其他相当危害程度的威胁所造成的重要资源损害,能够发现重要的安全漏洞和安全事件。信息系统遭到破坏后,对烟草业务造成区域性影响且
- 4 -
经济损失程度较大,由信息系统建设和使用单位在国家烟草专卖局有关部门的指导下进行保护,它需要实施系统安全运行所需的一定程度的技术要求和安全管理要求。
第三级安全保护能力:应能够在统一安全策略下防护系统免受来自外部有组织的团体、拥有较为丰富资源的威胁源发起的恶意攻击、较为严重的自然灾难,以及其他相当危害程度的威胁所造成的主要资源损害,能够发现安全漏洞和安全事件。信息系统遭到破坏后,对业务造成全局性影响或经济损失程度严重,由信息系统建设和使用单位在国家烟草专卖局有关部门的监督下进行保护,它需要实施系统安全运行所需的高程度的技术要求和严格的安全管理要求。
第四级安全保护能力:(略) 第五级安全保护能力:(略)。
4.3. 基本技术要求和基本管理要求
基本安全要求是针对不同安全保护等级信息系统应该具有的基本安全保护能力提出的安全要求,根据实现方式的不同,基本安全要求分为基本技术要求和基本管理要求两大类。技术类安全要求与信息系统提供的技术安全机制有关,主要通过在信息系统中部署软硬件并正确的配置其安全功能来实现;管理类安全要求与信息系统中各种角色参与的活动有关,主要通过控制各种角色的活动,从制度、规范、流程以及记录等方面做出规定来实现。
基本技术要求从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和数据安全几个层面提出;基本管理要求从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机构、人员安全管理、系统建设管理和系统运维管理几个方面提出,基本技术要求和基本管理要求是确保信息系统安全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
基本安全要求从各个层面或方面提出了系统的每个部分应该满足的安全要求,信息系统具有的整体安全保护能力通过不同组件实现基本安全要求来保证。除了保证系统的每个组件满足基本安全要求外,还要考虑组件之间的相互关系,来保证信息系统的整体安全保护能力。关于烟草行业信息系统整体安全保护能力的说明见附录A。
对于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应按照国家保密工作部门的相关规定和标准进行保护。对于涉及密码的使用和管理,应按照国家密码管理的相关规定和标准实施。 4.4. 基本技术要求的三种类型
根据保护侧重点的不同,技术类安全要求进一步细分为:保护数据在存储、传输、处理
过程中不被泄漏、破坏和免受未授权的修改的信息安全类要求(简记为S);保护系统连续正常的运行,免受对系统的未授权修改、破坏而导致系统不可用的服务保证类要求(简记为A);通用安全保护类要求(简记为G)。本要求中对基本安全要求使用了标记,其中的字母表示安全要求的类型,数字表示适用的安全保护等级。 5. 第一级基本要求 5.1. 技术要求 5.1.1. 物理安全
5.1.1.1. 物理访问控制(G1)
机房出入应安排专人负责,控制、鉴别和记录进入的人员。
- 5 -
1) 应对人员进出机房进行管理,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2) 应安排专人对人员进出机房进行管理,保存人员进入机房的登记记录。
5.1.1.2. 防盗窃和防破坏(G1)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将主要设备放置在机房内;
1) 主要设备应放臵在机房内或其它不易被盗窃和破坏的可控范围内。 b) 应将设备或主要部件进行固定,并设置明显的不易除去的标记。
1) 设备或主要部件应当安装、固定在机柜内或机架上;
2) 设备或主要部件应贴有明显且不易除去的标识,如粘贴标签或铭牌等。
5.1.1.3. 防雷击(G1)
机房建筑应设置避雷装置。
1) 机房或机房所在大楼应安装避雷装臵,如:避雷针或避雷器等; 2) 应具有经国家有关部门验收或检测合格的相关证明文件。
5.1.1.4. 防火(G1)
本项要求包括:
a) 机房应设置灭火设备;
1) 应制订机房消防应急预案,并按照5.2.5.1.a)机房消防安全的要求,对相关人员进
行消防培训;
2) 机房应配备有效的灭火设备,摆放位臵合理。 b) 机房内装修材料应采用难燃材料和非燃材料。
1) 机房内的装修材料应满足《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 50222—95(2001年修订
版)中规定的难燃材料和非燃材料的要求。
5.1.1.5. 防水和防潮(G1)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对穿过机房墙壁和楼板的水管增加必要的保护措施;
1) 水管安装,尽量避免穿过屋顶和活动地板,穿过墙壁和楼板的水管应使用套管,并
采取可靠的密封措施。
b) 应采取措施防止雨水通过机房窗户、屋顶和墙壁渗透。
1) 机房外墙壁若有对外的窗户,应对窗户进行密封、防水处理;
2) 应对机房屋顶、地面和墙壁进行防水处理,防止出现漏水、渗透和返潮现象; 3) 应对机房屋顶进行保温处理,防止产生冷凝水。
5.1.1.6. 温湿度控制(G1)
- 6 -
机房应设置必要的温、湿度控制设施,使机房温、湿度的变化在设备运行所允许的范围之内。
1) 机房应配备温湿度自动调节设施,按照5.2.5.1.a)的温湿度值要求,对机房温湿度
进行控制,但必须满足《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2008中的“环境要求”A级或B级的技术要求。
5.1.1.7. 电力供应(A1)
应在机房供电线路上配置稳压器和过电压防护设备。
1) 计算机系统供电线路上应设臵稳压器和过电压防护设备(如:UPS),有效控制电源
稳压范围满足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行。
5.1.2. 网络安全 5.1.2.1. 结构安全(G1)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保证关键网络设备的业务处理能力满足基本业务需要;
1) 应保证关键网络设备的CPU使用率在业务访问阶段不超过30%; 2) 应使用监控系统监控关键网络设备的运行状态。 b) 应保证接入网络和核心网络的带宽满足基本业务需要;
1) 应保证主要网络设备接口带宽配臵满足基本业务访问需要。 c) 应绘制与当前运行情况相符的网络拓扑结构图。
1) 应绘制完整的网络拓扑结构图,包含相应的网络配臵表、设备IP地址等主要信息,
并与当前运行情况相符且及时更新。
5.1.2.2. 访问控制(G1)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在网络边界部署访问控制设备,启用访问控制功能;
1) 应在网络边界处部署防火墙并配臵访问控制列表;
2) 若网络边界处未部署防火墙或其他安全访问控制设备,则应启用路由器或交换机的访问控制功能。
b) 应根据访问控制列表对源地址、目的地址、源端口、目的端口和协议等进行检查,以允
许/拒绝数据包出入;
1) 网络边界访问控制设备应设定过滤规则集。规则集应涵盖对所有出入边界的数据包的处理方式,对于没有明确定义的数据包,应缺省拒绝。
c) 应通过访问控制列表对系统资源实现允许或拒绝用户访问,控制粒度至少为用户组。
1) 应在防火墙或其他设备上设臵用户或用户组,结合访问控制规则实现用户认证功
能。
- 7 -
5.1.2.3. 网络设备防护(G1)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对登录网络设备的用户进行身份鉴别;
1) 应设臵设备的登录口令;
2) 应删除默认用户或修改默认用户的口令,根据管理需要开设用户,不得使用缺省口令、空口令、弱口令。
b) 应具有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可采取结束会话、限制非法登录次数和当网络登录连接超时
自动退出等措施;
1) 应设臵非法登录次数为3次,登录连接超时时间为3分钟。
c) 当对网络设备进行远程管理时,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鉴别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被窃听。
1) 应采用ssh,https等加密协议方式对设备进行交互式管理。
5.1.3. 主机安全 5.1.3.1. 身份鉴别(S1)
应对登录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的用户进行身份标识和鉴别。 1) 登录用户的身份标识应采用用户名,鉴别方式采用口令。
5.1.3.2. 访问控制(S1)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启用访问控制功能,依据安全策略控制用户对资源的访问;
1) 服务器系统应根据安全策略限制用户访问文件的权限及关闭默认共享;
2) 数据库系统应限制主体(如用户)对客体(如文件或系统设备、数据库表等)的操
作权限(如读、写或执行)。
b) 应限制默认账户的访问权限,重命名系统默认账户,修改这些账户的默认口令;
1) 应重命名Windows系统已有默认账号administrator; 2) 系统无法修改访问权限的特殊默认账户,可不修改访问权限; 3) 系统无法重命名的特殊默认账户,可不重命名。 c) 应及时删除多余的、过期的账户,避免共享账户的存在。
1) 应删除系统多余和过期的账户,如GUEST; 2) 不允许多人共用一个相同的账户。
5.1.3.3. 入侵防范(G1)
操作系统应遵循最小安装的原则,仅安装需要的组件和应用程序,并保持系统补丁及时得到更新。
1) 应在网络边界处部署入侵检测系统等包含入侵防范功能的安全设备。
5.1.3.4. 恶意代码防范(G1)
- 8 -
应安装防恶意代码软件,并及时更新防恶意代码软件版本和恶意代码库。
1) 原则上主机应安装防恶意代码软件并及时更新恶意代码库,不支持的主机操作系统
除外;
2) 未安装防恶意代码软件的主机,应采取有效的防范恶意代码措施。
5.1.4. 应用安全 5.1.4.1. 身份鉴别(S1)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提供专用的登录控制模块对登录用户进行身份标识和鉴别;
1) 应用系统应具有专用的登录控制模块对登录用户的用户名/密码进行核实。 b) 应提供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可采取结束会话、限制非法登录次数和自动退出等措施;
1) 应用系统应限制用户的非法登录次数不超过3次; 2) 登录失败超过3次的账户将被锁定,由系统管理员解锁; 3) 应设臵应用系统连接超时时间,超时需重新登录连接。
c) 应启用身份鉴别和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并根据安全策略配置相关参数。
1) 应用系统应保证身份鉴别、鉴别信息复杂度以及登录失败处理功能的开启,并根据
a)、b)、c)相关要求配臵参数。
5.1.4.2. 访问控制(S1)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提供访问控制功能控制用户组/用户对系统功能和用户数据的访问;
1) 应用系统应根据安全策略限制用户对系统功能和用户数据的访问。 b) 应由授权主体配置访问控制策略,并严格限制默认用户的访问权限。
1) 访问控制列表的授权与控制应有专人进行管理; 2) 应用系统应重命名正在使用的默认账户,如:admin等;
3) 应用系统应及时删除不被使用的账户,一般指应用系统的公共账户或测试账户。
5.1.4.3. 通信完整性(S1)
应采用约定通信会话方式的方法保证通信过程中数据的完整性。 1) 应用系统中通信双方应利用约定通信会话方式保证数据完整性。
5.1.4.4. 软件容错(A1)
应提供数据有效性检验功能,保证通过人机接口输入或通过通信接口输入的数据格式或长度符合系统设定要求。
1) 应用系统应对输入数据进行有效性校验(如:数据格式、数据长度、空否等)。
5.1.5. 数据安全及备份恢复
- 9 -
5.1.5.1. 数据完整性(S1)
应能够检测到重要用户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完整性受到破坏。 1) 应具有对重要用户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完整性进行检测的功能。
5.1.5.2. 备份和恢复(A1)
应能够对重要信息进行备份和恢复。
1) 至少每周对关键主机操作系统、网络设备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应用系统配
臵文件,以及关键数据库和应用系统重要信息进行备份,备份介质场外存放。
5.2. 管理要求 5.2.1. 安全管理制度 5.2.1.1. 管理制度(G1)
应建立日常管理活动中常用的安全管理制度。
1) 应从物理、网络、主机、数据、应用、建设和管理等层面分别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5.2.1.2. 制订和发布(G1)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指定或授权专门的人员负责安全管理制度的制订; b) 应将安全管理制度以某种方式发布到相关人员手中。
1) 应明确安全管理制度的发布方式,并按此要求将安全管理制度发布到相关人员手
中。
5.2.2. 安全管理机构 5.2.2.1. 岗位设置(G1)
应设立系统管理员、网络管理员、安全管理员等岗位,并定义各个工作岗位的职责。 1) 信息化工作部门应至少设立系统管理员、网络管理员、信息安全管理员岗位; 2) 各单位内设部门应设立信息安全员岗位,负责本部门各项安全措施的落实; 3) 应制订信息安全组织机构和岗位职责文件,明确上述涉及的各个岗位的职责。
5.2.2.2. 人员配备(G1)
应配备一定数量的系统管理员、网络管理员、安全管理员等。
1) 应按照5.2.2.1.的岗位设臵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对各个岗位配备足够的人员; 2) 应针对各个信息系统建立系统管理员、数据库管理员、网络管理员、信息安全管理
员等安全管理岗位人员的信息表。
5.2.2.3. 授权和审批(G1)
应根据各个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明确授权审批部门及批准人,对系统投入运行、网络系统接入和重要资源的访问等关键活动进行审批。
- 10 -
1) 应明确需审批的关键活动,并授权审批部门及批准人对关键活动进行审批; 2) 关键活动至少包括系统上线、网络接入、重要资源访问、系统变更、外部人员访
问、信息发布等。
5.2.2.4. 沟通和合作(G1)
应加强与合作单位的沟通。
1) 应与有关合作单位建立沟通、合作机制,明确合作内容、合作方式;
2) 信息化工作部门应建立合作单位联系列表,至少包括单位名称、合作内容、联系
人、联系方式等信息。
5.2.3. 人员安全管理
a) 应制订人员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对人员录用、外部人员管理等方面作出规定。至少包括
以下内容:
1) 对外部人员访问重要区域管理进行规定,明确对外部人员访问机房等重要区域须经
过相关部门或负责人批准等方面内容;
2) 对外包运维服务商的管理措施和安全要求等内容进行规定。
5.2.3.1. 人员录用(G1)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指定或授权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人员录用;
b) 应对被录用人员的身份和专业资格等进行审查,并确保其具有基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安
全管理知识。
5.2.3.2. 人员离岗(G1)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立即终止由于各种原因离岗员工的所有访问权限;
1) 应及时终止离岗人员的所有访问权限,至少包括物理访问权限、网络设备访问权
限、操作系统访问权限、数据库访问权限、应用系统访问权限、用户终端访问权限等。
b) 应取回各种身份证件、钥匙、徽章等以及机构提供的软硬件设备。
1) 应保存离岗人员的安全处理记录,详细记录交还出入机房和其他重要办公场所的证
件、钥匙、胸卡以及单位提供的软硬件设备等情况。
5.2.3.3. 安全意识教育和培训(G1)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对各类人员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
- 11 -
1) 应采取有效的培训方式,对各个岗位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 2) 对信息安全管理员应有特殊的培训内容,如:信息安全基础知识、信息安全等级保
护政策法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技术知识等。
b) 应告知人员相关的安全责任和惩戒措施。
1) 应明确安全责任和惩戒措施,并向相关人员告知。
5.2.3.4. 外部人员访问管理(G1)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确保在外部人员访问受控区域前得到授权或审批;
1) 应按照5.2.3.a)外部人员访问管理的要求,对外部人员访问重要区域(如:访问机
房、重要服务器或设备区等)进行严格管理,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经有关部门或负责人批准后外部人员方能访问。
b) 应对外包运维服务商提出的安全要求进行书面规定,并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
1) 应按照5.2.3.a)外包运维服务商管理的要求,对外包运维服务商进行严格监督管
理;
2) 外包运维服务商应符合5.2.4.9.a)、b)、c)的要求;
3) 外包运维服务商必须服从本单位制订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方针、安全管理制度和运
行维护流程规范的要求;
4) 进行安全技术体系运行维护的服务商必须具备国家信息安全服务资质,并且不能同
时承担网络基础设施、重要应用系统和重要数据库系统的外包运行维护工作。
5.2.4. 系统建设管理 5.2.4.1. 系统定级(G1)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明确信息系统的边界和安全保护等级;
1) 应参照《烟草行业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与信息安全事件定级准则》(YC/T 389—
2011)确定本单位信息系统和信息子系统的安全级别。
b) 应以书面的形式说明信息系统确定为某个安全保护等级的方法和理由;
1) 应结合a)的要求,撰写信息系统定级报告,明确信息系统的边界和安全保护等级,
说明定级的方法和理由。
c) 应确保信息系统的定级结果经过相关部门的批准。
1) 信息系统的定级结果应通过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并保存《烟草行业信息系统安全保
护等级审核表》。
5.2.4.2. 安全方案设计(G1)
- 12 -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根据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选择基本安全措施,依据风险分析的结果补充和调整安全措
施;
1) 应根据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参考本要求规定的相应级别的最低保护要求,确定系
统的基本安全措施;
2) 应对系统进行风险分析,并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补充或调整已确定的基本安全措
施。
b) 应以书面的形式描述对系统的安全保护要求和策略、安全措施等内容,形成系统的安全
方案;
1) 应根据信息系统的等级划分情况,参考国家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如:《信息安
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GB/T 25058—2010),遵循烟草行业的相关规定,建立系统的安全方案,明确系统的安全保护要求,详细描述系统的安全策略、系统采取的安全措施等方面内容。
c) 应对安全方案进行细化,形成能指导安全系统建设、安全产品采购和使用的详细设计方
案。
1) 应根据信息系统的等级划分情况,参考国家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如:《信息安
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GB/T 25058—2010),遵循烟草行业的相关规定,对已形成的安全方案进行细化,建立系统的详细设计方案,明确安全建设方案和安全产品采购方案等方面内容。
5.2.4.3. 产品采购和使用(G1)
应确保安全产品采购和使用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
1) 系统使用的有关信息安全产品应获得《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销售许可证》,
并根据信息系统安全需求选择使用相应等级的产品; 2) 应按各单位规定的采购流程采购相关产品。
5.2.4.4. 自行软件开发(G1)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确保开发环境与实际运行环境物理分开;
1) 自主开发软件应在独立的模拟环境中编写、调试和完成,与实际运行环境物理隔
离。
b) 应确保软件设计相关文档由专人负责保管。
1) 应保存软件设计的相关文档,并指定专人负责管理;
2) 软件设计的相关文档至少包括应用软件设计程序文件、源代码文档等。
- 13 -
5.2.4.5. 外包软件开发(G1)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对外包软件开发的控制方法和人员行为准则进行书面规定;
1) 明确外包软件开发过程的控制方法(包括软件设计、开发、测试、验收过程); 2) 明确外包软件开发活动的审批流程; 3) 明确软件开发相关文档的管理措施;
4) 明确外包开发商应具备的资质条件和外包开发人员的行为准则。 b) 应根据开发要求检测软件质量;
1) 软件交付前应依据开发要求的技术指标对软件功能和性能等进行验收测试。 c) 应在软件安装之前检测软件包中可能存在的恶意代码;
1) 软件安装之前应使用第三方的检测工具检测软件包中可能存在的恶意代码。 d) 应确保提供软件设计的相关文档和使用指南。
1) 应要求开发单位提供需求分析说明书、软件设计说明书、软件操作手册等软件开发
文档和使用指南,并指定专人负责保管。
5.2.4.6. 工程实施(G1)
应指定或授权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工程实施过程的管理。 1) 应指定专门部门或人员对工程实施过程进行进度和质量控制。
5.2.4.7. 测试验收(G1)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对系统进行安全性测试验收;
1) 在系统建设完成之后,应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进行安全性测试和评估。
b) 在测试验收前应根据设计方案或合同要求等制订测试验收方案,在测试验收过程中应详
细记录测试验收结果,并形成测试验收报告。
1) 应根据设计方案或合同要求等制订测试验收方案,明确参与测试的部门、人员、测
试验收的内容、现场操作过程等方面内容;
2) 应保存测试验收记录,详细记录测试时间、人员、现场操作过程和测试验收结果等
内容;
3) 应保存系统测试验收报告,详细描述整体测试验收过程以及测试验收结果,必要
时,提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等内容。
5.2.4.8. 系统交付(G1)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对负责系统运行维护的技术人员进行相应的技能培训;
- 14 -
1) 系统交付时,应由系统建设方对负责系统运行维护的技术人员进行相应的技能培
训,保存培训记录,详细记录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和参与人员等; 2) 培训内容至少包括系统操作规程、运维注意事项等。
b) 应确保提供系统建设过程中的文档和指导用户进行系统运行维护的文档;
1) 应保存系统建设过程中的所有文档、指导用户进行系统维护的文档和系统培训手册
等;
2) 系统建设过程中的所有文档包括工程实施、系统测试、系统验收等过程产生的文
档,可参考《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工程管理要求》GB/T 20282—2006。
c) 应制订系统交付清单,并根据交付清单对所交接的设备、软件和文档等进行清点。
1) 应建立系统交付清单,分类列举系统交付的各类设备、软件、文档等; 2) 系统交接时应根据交付清单对所交接的设备、文档、软件等进行清点。
5.2.4.9. 安全服务商选择(G1)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确保安全服务商的选择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
1) 选择的安全服务商应具有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相关安全服务资质,包括安全咨询、
监理、培训、规划、设计、实施、测评、运维等方面。
b) 应与选定的安全服务商签订与安全相关的协议,明确约定相关责任;
1) 应保存与安全服务商签订的安全责任合同书或保密协议等文档,明确保密范围、安
全责任、违约责任、协议的有效期限等方面内容,并具有双方签字或盖章。
c) 应确保选定的安全服务商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承诺,必要的与其签订服务合同。
1) 应保存与安全服务商签订的服务合同,明确服务内容、服务承诺、服务期限等方面
内容,并具有双方签字或盖章。
5.2.5. 系统运维管理 5.2.5.1. 环境管理(G1)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建立机房安全管理制度,对有关机房物理访问,物品带进、带出机房和机房环境安全
等方面的管理作出规定;
1) 应制订机房安全管理制度,明确机房物理访问、物品带进/带出机房、机房环境安
全(如:机房温湿度值)、机房消防安全等方面内容。
b) 应指定专门的部门或人员定期对机房供配电、空调、温湿度控制等设施进行维护管理;
1) 应指定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机房基础设施的维护管理,机房基础设施至少包括机
房专用空调、机房供配电设备等;
- 15 -
2) 应至少每季度聘请维护商对机房基础设施进行维护,保存维护商提供的维护报告; 3) 应制订机房巡检记录单,明确检查的设备、检查内容等,指定专人按照记录单内容
每天对机房的基础设施、信息系统的相关设备、线路进行检查,详细记录检查时间、检查人、当前温湿度值、设备的运行状况、故障原因、维护结果等内容。
c) 应对机房的出入、服务器的开机或关机等工作进行管理。
1) 应指定专人负责机房的出入、服务器的开机或关机等工作。
5.2.5.2. 资产管理(G1)
应编制与信息系统相关的资产清单,包括资产责任部门、重要程度和所处位置等内容。 1) 应针对各个信息系统编制资产清单,明确资产责任部门、责任人、所处位臵和重要
程度等方面内容;
2) 建议各单位可从资产的重要程度、资产的价值、资产的类别等因素考虑,编制资产
清单。
5.2.5.3. 介质管理(G1)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确保介质存放在安全的环境中,对各类介质进行控制和保护;
1) 应对介质的存放环境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介质被盗、被毁、介质内存储信息
被修改以及非法泄漏等。
b) 应对介质归档和查询等过程进行记录,并根据存档介质的目录清单定期盘点。
1) 应建立介质的目录清单,并根据该清单至少每季度对介质的使用现状进行检查; 2) 应保存介质管理记录,详细记录介质的归档、查询和借用等情况。
5.2.5.4. 设备管理(G1)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对信息系统相关的各种设备、线路等指定专门的部门或人员定期进行维护管理;
1) 应指定专门的部门或人员每天对各种设备、线路进行检查维护,具体要求按照
5.2.5.1.b)的要求执行;
2) 维护人员使用各类测试工具之前应对工具进行有效性、安全性检查,使用之后删除
工具中携带的敏感信息,保存工具检查记录。
b) 应建立基于申报、审批和专人负责的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对信息系统的各种软硬件设备
的选型、采购、发放和领用等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
1) 应制订设备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种软硬件设备选用的各个环节的申报和审批流
程,至少包括选型、采购、发放和领用等环节。
5.2.5.5. 网络安全管理(G1)
- 16 -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指定人员对网络进行管理,负责运行日志、网络监控记录的日常维护和报警信息分析
和处理工作;
1) 应指定专人负责网络运行日志、监控记录的日常维护,分析并处理报警信息等工
作。
b) 应定期进行网络系统漏洞扫描,对发现的网络系统安全漏洞进行及时的修补。
1) 应每年对网络设备进行一次漏洞扫描,对漏洞风险持续跟踪,在经过充分的验证测
试后对必要漏洞开展修补工作;
2) 实施漏洞扫描或漏洞修补前,应对可能的风险进行评估和充分准备,如选择恰当时
间,并做好数据备份和回退方案;
3) 漏洞扫描或漏洞修补后应进行验证测试,以保证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
4) 应保存网络漏洞扫描报告,详细描述网络存在的漏洞、严重级别和结果处理等方面
内容。
5.2.5.6. 系统安全管理(G1)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根据业务需求和系统安全分析确定系统的访问控制策略;
1) 应根据业务需求和系统安全分析制订系统的访问控制策略,控制分配信息系统、文
件及服务的访问权限。
b) 应定期进行漏洞扫描,对发现的系统安全漏洞进行及时的修补;
1) 应每年对操作系统、应用系统、数据库系统进行一次漏洞扫描,对漏洞风险持续跟
踪,在经过充分的验证测试后对必要漏洞开展修补工作;
2) 实施漏洞扫描或漏洞修补前,应对可能的风险进行评估和充分准备,如选择恰当时
间,并做好数据备份和回退方案;
3) 漏洞扫描或漏洞修补后应进行验证测试,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4) 应保存系统漏洞扫描报告,详细描述系统存在的漏洞、严重级别和结果处理等方面
内容。
c) 应安装系统的最新补丁程序,并在安装系统补丁前对现有的重要文件进行备份。
1) 系统管理员应及时跟踪国家有关部门(如:公安部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通报中心、
信产部CNCERT)、操作系统开发商和数据库系统开发商最新发布的漏洞公告,为信息系统获取相关的补丁软件;
2) 在安装系统补丁前,应对重要文件进行完全备份后,方可实施系统补丁程序的安
装。
- 17 -
5.2.5.7. 恶意代码防范管理(G1)
应提高所有用户的防病毒意识,告知及时升级防病毒软件,在读取移动存储设备上的数据以及网络上接收文件或邮件之前,先进行病毒检查,对外来计算机或存储设备接入网络系统之前也应进行病毒检查。
1) 应对员工进行基本恶意代码防范意识教育,告知员工应及时升级防恶意代码软件版
本,使用外来设备、网络上接收文件和外来计算机或存储设备接入网络系统之前应进行病毒检查等。
5.2.5.8. 备份与恢复管理(G1)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规定备份信息的备份方式、备份频度、存储介质、保存期等。
1) 应制订备份管理文档,明确备份方式、备份频度、存储介质和保存期等方面内容。 b) 应识别需要定期备份的重要业务信息、系统数据及软件系统等;
1) 应根据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和业务需求,明确需要定期备份的数据,至少包括业务信
息、系统数据、软件系统等;
2) 系统数据包括:权限设臵、网络地址、硬件配臵、系统配臵参数等; 3) 软件系统包括:系统软件及应用软件的执行程序及可获取的源代码等; 4) 备份频度至少为每周一次。
5.2.5.9. 安全事件处置(G1)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报告所发现的安全弱点和可疑事件,但任何情况下用户均不应尝试验证弱点;
1) 要求用户在发现安全弱点和可疑事件时应及时报告。
b) 应制订安全事件报告和处置管理制度,规定安全事件的现场处理、事件报告和后期恢复
的管理职责。
6. 第二级基本要求 6.1. 技术要求 6.1.1. 物理安全
应对机房内安装/部署的所有基础设施进行定期检查维护,具体要求按照6.2.5.1.b)的要求执行。
6.1.1.1. 物理位置的选择(G2)
机房和办公场地应选择在具有防震、防风和防雨等能力的建筑内。 1) 机房和办公场地的环境条件应满足信息系统业务需求和安全管理需求; 2) 机房和办公场地选址应选择在具有防震、防风和防雨等能力的建筑内;
- 18 -
3) 建议保存机房或机房所在建筑物符合当地抗震、防风和防雨等要求的相关证明。
6.1.1.2. 物理访问控制(G2)
本项要求包括:
a) 机房出入口应安排专人值守,控制、鉴别和记录进入的人员;
1) 应按照6.2.5.1.a)机房物理访问的要求,对机房的出入进行管理; 2) 机房出入口应安排专人负责值守,保存值守记录;
3) 值守人员应控制、鉴别和记录进入机房的人员,保存人员进入机房的登记记录。 b) 需进入机房的来访人员应经过申请和审批流程,并限制和监控其活动范围。
1) 来访人员进入机房,应通过书面申请和审批流程,说明需访问的范围; 2) 来访人员访问机房时,应由专人全程陪同,并限制和监控其活动范围。
6.1.1.3. 防盗窃和防破坏(G2)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将主要设备放置在机房内;
1) 主要设备应放臵在机房内或其它不易被盗窃和破坏的可控范围内。 b) 应将设备或主要部件进行固定,并设置明显的不易除去的标记;
1) 设备或主要部件应当安装、固定在机柜内或机架上;
2) 设备或主要部件应贴有明显且不易除去的标识,如粘贴标签或铭牌等。 c) 应将通信线缆铺设在隐蔽处,可铺设在地下或管道中;
1) 通信线缆可铺设在地下、管道、桥架或线槽中。 d) 应对介质分类标识,存储在介质库或档案室中;
1) 应对介质进行分类标识管理,如:磁介质、纸介质等;
2) 应对介质进行分类存放,存放于介质库或档案室中,并且满足介质的存放条件; 3) 介质的存放环境应具备防盗、防火、防潮等基本条件,对于磁介质还应有防止介质
被磁化的措施。
e) 主机房应安装必要的防盗报警设施。
1) 主机房应安装防盗报警系统,当发生异常情况时,可自动报警并保存报警记录。
6.1.1.4. 防雷击(G2)
本项要求包括:
a) 机房建筑应设置避雷装置;
1) 机房或机房所在大楼应安装避雷装臵,如:避雷针或避雷器等; 2) 应具有经国家有关部门验收或检测合格的相关证明文件。 b) 机房应设置交流电源地线。
- 19 -
1) 机房计算机供电系统应设臵交流电源地线; 2) 机房建筑应设臵交流电源地线。
6.1.1.5. 防火(G2)
本项要求包括:
a) 机房应设置灭火设备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1) 应按照6.2.5.1.a)机房消防安全的要求和6.2.5.12.a)的机房应急预案,对相关人
员进行消防培训;
2) 机房应配备有效的灭火设备,摆放位臵合理;
3) 机房应设臵有效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当发现火灾隐患时,可自动报警并保存报警
记录。
b) 机房及相关的工作房间和辅助房应采用具有耐火等级的建筑材料。
1) 机房和重要的记录介质存放间,其建筑材料的耐火等级,应满足《建筑设计防火规
范》GB 50016—2006中规定的二级耐火等级;机房相关的基本工作房间和辅助房,其建筑材料的耐火等级,应满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中规定的三级耐火等级。
6.1.1.6. 防水和防潮(G2)
本项要求包括:
a) 水管安装,不得穿过机房屋顶和活动地板下;
1) 水管安装,不得穿过屋顶和活动地板下,穿过墙壁和楼板的水管应使用套管,并采
取可靠的密封措施。
b) 应采取措施防止雨水通过机房窗户、屋顶和墙壁渗透;
1) 机房外墙壁若有对外的窗户,应对窗户进行密封、防水处理;
2) 应对机房屋顶、地面和墙壁进行防水处理,防止出现漏水、渗透和返潮现象; 3) 应对机房屋顶进行保温处理,防止产生冷凝水。 c) 应采取措施防止机房内水蒸气结露和地下积水的转移与渗透。
1) 应指定机房管理员每天负责机房防水防潮事宜,保存防水防潮处理记录; 2) 对湿度较高的地区,机房应配备有效的除湿装臵,防止机房出现水蒸气结露的现
象,并且保存除湿装臵运行记录;
3) 应采取措施防止机房地下积水的转移与渗透,如:在机房地面修建地漏、泄水槽
等。
6.1.1.7. 防静电(G2)
关键设备应采用必要的接地防静电措施。
- 20 -
1) 机房设备应有安全接地。
6.1.1.8. 温湿度控制(G2)
机房应设置温、湿度自动调节设施,使机房温、湿度的变化在设备运行所允许的范围之内。
1) 机房应配备温湿度自动调节设施,按照6.2.5.1.a)的温湿度值要求,对机房温湿度
进行控制,但必须满足《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2008中的“环境要求”A级或B级的技术要求。
6.1.1.9. 电力供应(A2)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在机房供电线路上配置稳压器和过电压防护设备;
1) 计算机系统供电线路上应设臵稳压器和过电压防护设备(如:UPS),有效控制电源
稳压范围满足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行。
b) 应提供短期的备用电力供应,至少满足关键设备在断电情况下的正常运行要求。
1) 应配备短期备用电源设备(如:UPS),按照《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物理安全技
术要求》GB/T 21052—2007的规定,保证系统至少正常工作30分钟。
6.1.1.10.
电磁防护(S2)
电源线和通信线缆应隔离铺设,避免互相干扰。
1) 电源线和通信线缆应铺设在不同的桥架或管道,使用交叉走线,避免并排敷设;当
不能避免时,应采取有效的屏蔽措施。
6.1.2. 网络安全 6.1.2.1. 结构安全(G2)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保证关键网络设备的业务处理能力具备冗余空间,满足业务高峰期需要;
1) 应保证关键网络设备的CPU使用率在业务高峰期阶段不超过30%; 2) 应使用监控系统监控关键网络设备的运行状态。 b) 应保证接入网络和核心网络的带宽满足业务高峰期需要;
1) 应保证主要网络设备接口带宽配臵满足满足业务高峰期需要。 c) 应绘制与当前运行情况相符的网络拓扑结构图;
1) 应绘制完整的网络拓扑结构图,包含相应的网络配臵表、设备IP地址等主要信息,
并与当前运行情况相符且及时更新。
d) 应根据各部门的工作职能、重要性和所涉及信息的重要程度等因素,划分不同的子网或
网段,并按照方便管理和控制的原则为各子网、网段分配地址段。
- 21 -
1) 根据实际情况和区域安全防护要求在主要网络设备上进行VLAN划分。
6.1.2.2. 访问控制(G2)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在网络边界部署访问控制设备,启用访问控制功能;
1) 应在网络边界处部署防火墙并配臵访问控制列表;
2) 若网络边界处未部署防火墙或其他安全访问控制设备,则应启用路由器或交换机的
访问控制功能。
b) 应能根据会话状态信息为数据流提供明确的允许/拒绝访问的能力,控制粒度为网段级;
1) 网络边界访问控制设备应设定过滤规则集。规则集应涵盖对所有出入边界的数据包
的处理方式,对于没有明确定义的数据包,应缺省拒绝。
c) 应按用户和系统之间的允许访问规则,决定允许或拒绝用户对受控系统进行资源访问,
控制粒度为单个用户;
1) 应在防火墙或其他设备上设臵用户或用户组,结合访问控制规则实现用户认证功
能。
d) 应限制具有拨号访问权限的用户数量。
1) 原则上不应通过互联网对重要信息系统进行远程维护和管理。
6.1.2.3. 安全审计(G2)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对网络系统中的网络设备运行状况、网络流量、用户行为等进行日志记录;
1) 应开启网络中设备的日志功能。
b) 审计记录应包括事件的日期和时间、用户、事件类型、事件是否成功及其他与审计相关
的信息。
1) 日志的信息应包括:事件的日期和时间、用户、事件类型、事件是否成功等与审计
相关的信息。
6.1.2.4. 边界完整性检查(S2)
应能够对内部网络中出现的内部用户未通过准许私自联到外部网络的行为进行检查。 1) 建议部署的系统能够检查网络用户终端采用双网卡跨接外部网络,或采用电话拨号、
ADSL拨号、手机、无线上网卡等无线拨号方式连接其他外部网络,如部署内网安全管理系统或可监控非法外联的系统。
6.1.2.5. 入侵防范(G2)
应在网络边界处监视以下攻击行为:端口扫描、强力攻击、木马后门攻击、拒绝服务攻击、缓冲区溢出攻击、IP碎片攻击和网络蠕虫攻击等。
- 22 -
1) 应在网络边界处部署入侵检测系统等包含入侵防范功能的安全设备。
6.1.2.6. 网络设备防护(G2)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对登录网络设备的用户进行身份鉴别;
1) 应设臵设备的登录口令;
2) 应删除默认用户或修改默认用户的口令,根据管理需要开设用户,不得使用缺省口
令、空口令、弱口令。
b) 应对网络设备的管理员登录地址进行限制;
1) 应设臵路由器的VTY数量,配合ACL完成登录地址限制; 2) 应设臵交换机的ACL,配合VLAN限制登录地址;
3) 在防火墙等设备中通过设臵限制某一特定的IP地址或是地址范围完成管理员登录地
址限制。
c) 网络设备用户的标识应唯一;
1) 应为网络设备配臵不同的用户名,避免多人共用一个账户,且不允许配臵用户名相
同的用户。
d) 身份鉴别信息应具有不易被冒用的特点,口令应有复杂度要求并定期更换;
1) 口令应符合以下条件:数字、字母、符号混排,无规律的方式; 2) 管理员用户口令的长度至少为12位;
3) 管理员用户口令至少每季度更换一次,更新的口令至少5次内不能重复; 4) 如果设备口令长度不支持12位或其他复杂度要求,口令应使用所支持的最长长度并
适当缩小更换周期。
e) 应具有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可采取结束会话、限制非法登录次数和当网络登录连接超时
自动退出等措施;
1) 应设臵非法登录次数为3次,登录连接超时时间为3分钟。
f) 当对网络设备进行远程管理时,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鉴别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被窃
听。
1) 应采用ssh,https等加密协议方式对设备进行交互式管理。
6.1.3. 主机安全 6.1.3.1. 身份鉴别(S2)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对登录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的用户进行身份标识和鉴别;
1) 登录用户的身份标识应采用用户名,鉴别方式采用口令。
- 23 -
b) 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管理用户身份标识应具有不易被冒用的特点,口令应有复杂度要
求并定期更换;
1) 口令应符合以下条件:数字、字母、符号混排,无规律的方式; 2) 操作系统口令的长度至少为8位;数据库口令长度至少为12位; 3) 口令至少每个月更换1次,更新的口令至少5次内不能重复。
c) 应启用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可采取结束会话、限制非法登录次数和自动退出等措施;
1) Windows服务器应在本地安全策略中限制用户的非法登录次数不超过3次,其他操
作系统服务器在相应的文件中限制; 2) 应限制数据库登录失败次数不超过3次;
3) 登录失败超过3次账户的锁定时间应限制为至少30分钟。
d) 当对服务器进行远程管理时,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鉴别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被窃听;
1) Windows服务器应采用启用SSL加密功能的远程桌面管理方式,或采用具备加密方
式的远程管理工具,其他操作系统服务器应采用SSH方式远程管理;
2) 数据库应采用本地管理,通过远程管理数据库应采用包含SSL加密功能的方式。 e) 应为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的不同用户分配不同的用户名,确保用户名具有唯一性。
1) 应为操作系统的不同用户分配不同的用户名,确保用户名具有唯一性; 2) 应为数据库系统的不同用户分配不同的用户名,确保用户名具有唯一性。
6.1.3.2. 访问控制(S2)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启用访问控制功能,依据安全策略控制用户对资源的访问;
1) 服务器系统应根据安全策略限制用户访问文件的权限及关闭默认共享;
2) 数据库系统应限制主体(如用户)对客体(如文件或系统设备、数据库表等)的操
作权限(如读、写或执行)。
b) 应实现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特权用户的权限分离;
1) 应为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设臵不同特权用户,并合理分离分配特权用户权限。 c) 应限制默认账户的访问权限,重命名系统默认账户,修改这些账户的默认口令;
1) 应重命名Windows系统已有默认账号administrator; 2) 系统无法修改访问权限的特殊默认账户,可不修改访问权限; 3) 系统无法重命名的特殊默认账户,可不重命名。 d) 应及时删除多余的、过期的账户,避免共享账户的存在。
1) 应删除系统多余和过期的账户,如GUEST; 2) 不允许多人共用一个相同的账户。
- 24 -
6.1.3.3. 安全审计(G2)
本项要求包括:
a) 审计范围应覆盖到服务器上的每个操作系统用户和数据库用户;
1) 服务器系统和数据库应启用安全审计功能,并能覆盖到每个用户。
b) 审计内容应包括重要用户行为、系统资源的异常使用和重要系统命令的使用等系统内重
要的安全相关事件;
1) 审计内容至少包括:用户的添加和删除、审计功能的启动和关闭、审计策略的调
整、权限变更、系统资源的异常使用、重要的系统操作(如用户登录、退出)等。
c) 审计记录应包括事件的日期、时间、类型、主体标识、客体标识和结果等;
1) 安全记录至少包括:日期、时间、IP地址、操作主体、源地址、目的地址、用户信
息等内容。
d) 应保护审计记录,避免受到未预期的删除、修改或覆盖等。
1) 应严格设臵日志文件的访问权限,并采用日志服务器备份日志文件。
6.1.3.4. 入侵防范(G2)
操作系统应遵循最小安装的原则,仅安装需要的组件和应用程序,并通过设置升级服务器等方式保持系统补丁及时得到更新。
1) 应关闭系统多余和危险的服务;
2) 应持续跟踪厂商提供的系统升级更新情况,应在经过充分的测试评估后对必要补丁
进行及时更新。
6.1.3.5. 恶意代码防范(G2)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安装防恶意代码软件,并及时更新防恶意代码软件版本和恶意代码库;
1) 原则上所有主机应安装防恶意代码软件并及时更新恶意代码库,不支持的主机操作
系统除外;
2) 未安装防恶意代码软件的主机,应采取有效的防范恶意代码措施。 b) 应支持防恶意代码软件的统一管理。
1) 应制订统一的病毒管理策略,进行软件的统一更新,恶意代码的定时查杀等。
6.1.3.6. 资源控制(A2)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通过设定终端接入方式、网络地址范围等条件限制终端登录;
1) 应在服务器上设臵终端接入方式、限制网络地址范围方式限制终端登录,或通过防
火墙或网络设备设臵。
- 25 -
b) 应根据安全策略设置登录终端的操作超时锁定;
1) Windows类服务器通过设臵超时连接或开启带有密码功能屏幕保护来限制终端操作
超时;其他类服务器通过设臵环境变量限制终端操作超时; 2) 应在数据库的登录终端上设臵操作超时锁定时间。 c) 应限制单个用户对系统资源的最大或最小使用限度。
1) 采用第三方工具实现用户对Windows系统资源的最大或最小使用限度; 2) 其他操作系统通过系统配臵实现用户对系统资源最大或最小使用限度。
6.1.4. 应用安全 6.1.4.1. 身份鉴别(S2)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提供专用的登录控制模块对登录用户进行身份标识和鉴别;
1) 应用系统应具有专用的登录控制模块对登录用户的用户名/密码进行核实。 b) 应提供用户身份标识唯一和鉴别信息复杂度检查功能,保证应用系统中不存在重复用户
身份标识,身份鉴别信息不易被冒用;
1) 应用系统口令应符合以下条件:长度至少为8位,且为数字、字母、符号混排,无
规律的方式;
2) 口令至少每个月更换1次,更新的口令至少5次内不能重复;
3) 应为应用系统中的不同用户分配不同的用户标识即用户名或用户ID号,确保身份鉴
别信息不被冒用。
c) 应提供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可采取结束会话、限制非法登录次数和自动退出等措施;
1) 应用系统应限制用户的非法登录次数不超过3次; 2) 登录失败超过3次的账户将被锁定,由系统管理员解锁; 3) 应设臵应用系统连接超时时间,超时需重新登录连接。
d) 应启用身份鉴别、用户身份标识唯一性检查、用户身份鉴别信息复杂度检查以及登录失
败处理功能,并根据安全策略配置相关参数。
1) 应用系统应保证身份鉴别、鉴别信息复杂度以及登录失败处理功能的开启,并根据
a)、b)、c)、d)相关要求配臵参数。
6.1.4.2. 访问控制(S2)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提供访问控制功能,依据安全策略控制用户对文件、数据库表等客体的访问;
1) 应用系统应根据安全策略限制用户访问文件、数据库表的权限(如增加、删除、修
改或查询等)。
- 26 -
b) 访问控制的覆盖范围应包括与资源访问相关的主体、客体及它们之间的操作;
1) 访问控制功能应限制用户或进程对应用系统的功能、文件或数据库表的操作。 c) 应由授权主体配置访问控制策略,并严格限制默认账户的访问权限;
1) 访问控制列表的授权与控制应有专人进行管理; 2) 应用系统应重命名正在使用的默认账户,如:admin等;
3) 应用系统应及时删除不被使用的账户,一般指应用系统的公共账户或测试账户。 d) 应授予不同账户为完成各自承担任务所需的最小权限,并在它们之间形成相互制约的关
系。
1) 根据用户的角色对权限做出细致的划分,并分配该角色使用应用系统所需的最低权
限;
2) 为避免用户权限的滥用,不同角色的用户权限应形成制约关系。
6.1.4.3. 安全审计(G2)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提供覆盖到每个用户的安全审计功能,对应用系统重要安全事件进行审计;
1) 应用系统应启用安全审计功能,并能覆盖到每个用户;
2) 应用系统应能够对每个用户的重要操作(例如用户登录、用户退出、增加、修改、
删除关键数据等操作)及系统的异常事件提供记录;
3) 应按照6.2.5.a)的安全审计频率要求,对日志信息进行分析,及时发现系统安全问
题。
b) 应保证无法删除、修改或覆盖审计记录;
1) 应严格设臵日志文件的访问权限,并采用日志服务器备份日志文件。
c) 审计记录的内容至少应包括事件日期、时间、发起者信息、类型、描述和结果等。
1) 审计记录至少包括事件日期、事件、发起者信息(如用户名、IP地址等)、类型、
描述和结果(操作是否成功等)等内容。
6.1.4.4. 通信完整性(S2)
应采用校验码技术保证通信过程中数据的完整性。
1) 应用系统中通信双方应利用校验码技术对数据进行完整性校验。
6.1.4.5. 通信保密性(S2)
本项要求包括:
a) 在通信双方建立连接之前,应用系统应利用密码技术进行会话初始化验证; b) 应对通信过程中的敏感信息字段进行加密。
1) 应用系统对传输中的敏感字段进行加密,以防止通信线路上的窃听、泄漏、篡改和
- 27 -
破坏。
6.1.4.6. 软件容错(A2)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提供数据有效性检验功能,保证通过人机接口输入或通过通信接口输入的数据格式或
长度符合系统设定要求;
1) 应用系统应对输入数据进行有效性校验(如:数据格式、数据长度、空否等)。 b) 在故障发生时,应用系统应能够继续提供一部分功能,确保能够实施必要的措施。
1) 当关键应用系统发生故障时能自动保护当前状态,保证系统能够进行恢复。
6.1.4.7. 资源控制(A2)
本项要求包括:
a) 当应用系统的通信双方中的一方在一段时间内未作任何响应,另一方应能够自动结束会
话;
1) 用户在登录应用系统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未执行任何操作,应自动退出系统。 b) 应能够对应用系统的最大并发会话连接数进行限制;
1) 应用系统应对系统所能支持的最大登录人数进行限制。 c) 应能够对单个账户的多重并发会话进行限制。
1) 应用系统应对使用同一账号同时登录系统的人数进行限制。
6.1.5. 数据安全及备份恢复 6.1.5.1. 数据完整性(S2)
应能够检测到鉴别信息和重要业务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完整性受到破坏。
1) 应具有对网络设备操作系统、主机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应用系统的鉴别信
息和重要业务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完整性进行检测的功能。
6.1.5.2. 数据保密性(S2)
应采用加密或其他保护措施实现鉴别信息的存储保密性。
1) 应对网络设备操作系统、主机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应用系统的鉴别信息采
用加密算法加密后存储。
6.1.5.3. 备份和恢复(A2)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能够对重要信息进行备份和恢复;
1) 至少每周对关键主机操作系统、网络设备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应用系统配
臵文件,以及关键数据库和应用系统重要信息进行备份,备份介质场外存放。
b) 应提供关键网络设备、通信线路和数据处理系统的硬件冗余,保证系统的可用性。
- 28 -
1) 对关键的网络设备、通信设备建立备份机制,有备机备件;
2) 对关键的通信线路有冗余备份线路,主备通信线路应采用不同运营商; 3) 关键的网络设备、通信线路在发生故障时可以主备切换,不影响业务运行。
6.2. 管理要求 6.2.1. 安全管理制度 6.2.1.1. 管理制度(G2)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制订信息安全工作的总体方针和安全策略,说明机构安全工作的总体目标、范围、原
则和安全框架等;
1) 应制订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方针,包括总体方针和分项策略两个方面内容; 2) 总体方针应规定信息安全的基本架构,明确信息安全的根本目标、原则; 3) 分项策略应从物理、网络、主机、数据、应用、建设和管理工作等层面分别阐述信
息安全的目标和原则。
b) 应对安全管理活动中重要的管理内容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1) 应从物理、网络、主机、数据、应用、建设和管理等层面分别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c) 应对安全管理人员或操作人员执行的重要管理操作建立操作规程。
1) 应对各层面重要管理操作建立操作规程,如:运维流程、操作手册等。
6.2.1.2. 制订和发布(G2)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指定或授权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安全管理制度的制订;
1) 应明确安全管理制度的制订程序;
2) 应授权信息化工作部门负责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的制订工作。 b) 应组织相关人员对制订的安全管理制度进行论证和审定;
1) 应组织相关人员对制订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进行论证和审定,保存评审记录,详细
记录相关人员的评审意见。
c) 应将安全管理制度以某种方式发布到相关人员手中。
1) 应明确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的发布方式,并按此要求将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发布到相关
人员手中。
6.2.1.3. 评审和修订(G2)
应定期对安全管理制度进行评审,对存在不足或需要改进的安全管理制度进行修订。 1) 应至少每年并且当系统发生重大安全事故以及技术基础架构和组织架构等发生变更
时,及时对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进行检查和审定,对存在不足或
- 29 -
需要改进的进行调整和完善,保存检查/评审记录。
6.2.2. 安全管理机构 6.2.2.1. 岗位设置(G2)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制订文件明确安全管理各个岗位的职责、分工和技能要求;
1) 应制订信息安全组织机构和岗位职责文件,明确下述b)、c)中涉及的各个岗位的职
责、分工、技能要求,并且规定关键事务岗位的范围;
2) 关键事务岗位至少包括:对信息系统的维护人员、重要信息访问权限的管理人员、
重要信息系统的管理和使用人员,特别是数据库管理员、网络管理员、系统管理员等可查询及更改业务信息与系统配臵的人员。
b) 应设立安全主管、安全管理各个方面的负责人岗位,并定义各负责人的职责;
1) 信息化工作部门应作为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指定专职的安全管理人员,
明确岗位职责;
2) 应设立安全管理各个方面的负责人,如:系统建设负责人、系统运维负责人、物理
安全负责人、重要信息资产的安全负责人。
c) 应设立系统管理员、网络管理员、安全管理员等岗位,并定义各个工作岗位的职责。
1) 信息化工作部门应至少设立系统管理员、网络管理员、信息安全管理员等岗位; 2) 本单位内设各个部门应至少设立信息安全员岗位,负责本部门各项安全措施的落实。
6.2.2.2. 人员配备(G2)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配备一定数量的系统管理员、网络管理员、安全管理员等;
1) 应按照6.2.2.1.a)中的岗位设臵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对各个岗位配备足够的人员; 2) 应针对各个信息系统建立安全管理各岗位人员信息表,明确机房管理员、系统管理
员、数据库管理员、网络管理员、信息安全管理员等安全管理岗位人员的信息。
b) 安全管理员不能兼任网络管理员、系统管理员、数据库管理员等。 6.2.2.3. 授权和审批(G2)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根据各个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明确授权审批部门及批准人,对系统投入运行、网络系统
接入和重要资源的访问等关键活动进行审批;
1) 应制订审批管理制度,明确需审批的关键活动、审批部门及批准人等;
2) 关键活动至少包括系统上线、网络接入、重要资源访问、系统变更、外部人员访问、
信息发布等。
- 30 -
b) 应针对关键活动建立审批流程,并由批准人签字确认。
1) 应针对上述a)中规定的关键活动,建立不同的审批程序,明确相应的审评流程、审
批部门和批准人;
2) 应按照审批程序执行审批过程,经批准人签字确认,保存审批文档。
6.2.2.4. 沟通和合作(G2)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加强各类管理人员之间、组织内部机构之间以及信息安全职能部门内部的合作与沟通;
1) 应建立各类管理人员之间、信息安全管理机构与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沟通机制,通
过召开协调会议等方式进行交流和沟通;
2) 应保存沟通/合作的相关文档,详细记录工作内容、参加人员等内容; 3) 应建立组织机构内部人员联系表。
b) 应与有关合作单位建立沟通、合作机制,明确合作内容、合作方式;
1) 应与有关合作单位建立沟通、合作机制,明确合作内容、合作方式;
2) 信息化工作部门应建立与合作单位的联系列表,至少包括单位名称、合作内容、联
系人、联系方式等信息。
6.2.2.5. 审核和检查(G2)
安全管理员应负责定期进行安全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系统日常运行、系统漏洞和数据备份等情况。
1) 信息安全管理员应每天对系统日常运行、数据备份等内容进行安全检查,保存安全
检查文档或记录,详细记录检查日期、检查内容和检查结果等内容;
2) 信息安全管理员应至少每季度对系统进行漏洞扫描,保存系统漏洞扫描报告,具体
要求参照6.2.5.6.a)和c)执行。
6.2.3. 人员安全管理
a) 应制订人员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对外部人员管理等方面作出规定。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1) 对外部人员访问重要区域管理进行规定,明确对外部人员访问机房等重要区域须经过
相关部门或负责人批准等方面内容;
2) 对外包运维服务商的管理措施和安全要求等内容进行规定。
6.2.3.1. 人员录用(G2)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指定或授权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人员录用;
- 31 -
b) 应规范人员录用过程,对被录用人员的身份、背景和专业资格等进行审查,对其所具有
的技术技能进行考核;
c) 应与从事关键岗位的人员签署保密协议。
1) 应保存所有与从事关键岗位人员签署的信息安全协议,协议至少包括安全保密义务、
保密范围、违约责任、协议的有效期限和责任人签字内容; 2) 从事关键岗位的人员应参考6.2.2.1.a)中规定的关键事务岗位。
6.2.3.2. 人员离岗(G2)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规范人员离岗过程,及时终止离岗员工的所有访问权限;
1) 应明确对离岗人员的控制方法,规范人员离岗过程,及时终止离岗人员的所有访问
权限,至少包括物理访问权限、网络设备访问权限、操作系统访问权限、数据库访问权限、应用系统访问权限、用户终端访问权限等。
b) 应取回各种身份证件、钥匙、徽章等以及机构提供的软硬件设备;
1) 应保存离岗人员的安全处理记录,详细记录交还出入机房和其他重要办公场所的证
件、钥匙、胸卡以及单位提供的软硬件设备等情况。
c) 应办理严格的调离手续。
1) 应明确调离手续的过程,对调离人员办理严格的调离手续,及时调整调离人员的所
有访问权限,至少包括物理访问权限、网络设备访问权限、操作系统访问权限、数据库访问权限、应用系统访问权限、用户终端访问权限等权限,并且保存调离手续的记录。
6.2.3.3. 人员考核(G2)
应定期对各个岗位的人员进行安全技能及安全认知的考核。
1) 应指定信息化工作部门负责技能考核工作,至少每年对各个岗位的人员进行一次安
全技能、安全认知及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相关内容的考核; 2) 应保存各个岗位人员的技能考核文档记录。
6.2.3.4. 安全意识教育和培训(G2)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制订安全教育和培训计划,对信息安全基础知识、岗位操作规程等进行培训;
1) 每年应针对不同岗位制订不同的培训计划,明确培训方式、培训对象、培训内容、
培训时间和地点等方面内容,培训内容至少包括信息安全基础知识、岗位操作规程、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政策法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技术知识等;
2) 信息安全基础知识、岗位操作规程、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政策法规、信息安全等级保
- 32 -
护技术知识的培训应至少每年一次。
b) 应对各类人员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岗位技能培训和相关安全技术培训;
1) 应按照上述a)的要求,对各个岗位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保存安全教育和培训
记录,详细记录培训人员、培训内容、培训结果等内容。
c) 应告知人员相关的安全责任和惩戒措施,并对违反违背安全策略和规定的人员进行惩
戒。
1) 应明确安全责任和惩戒措施,并向相关人员告知;
2) 若发生过违反制度规定造成的信息安全事件,应对事件责任人进行查处,保存安全
事件查处记录。
6.2.3.5. 外部人员访问管理(G2)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确保在外部人员访问受控区域前得到授权或审批,批准后由专人全程陪同或监督,并
登记备案。
1) 应按照6.2.3.a)外部人员访问管理的要求,对外部人员访问重要区域(如访问机房、
重要服务器或设备区等)进行严格管理,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经有关部门或负责人批准后外部人员方能访问,并由专人全程陪同或监督;
2) 应保存外部人员访问重要区域的登记记录,详细记录外部人员访问重要区域的进入
时间、离开时间、访问区域及陪同人等信息。
b) 应对外包运维服务商提出的安全要求进行书面规定,并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
1) 应按照6.2.3.a)外包运维服务商管理的要求,对外包运维服务商进行严格监督管理; 2) 外包运维服务商应符合6.2.4.9.a)、b)、c)的要求;
3) 外包运维服务商必须服从本单位制订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方针、安全管理制度和运
行维护流程规范的要求;
4) 进行安全技术体系运行维护的服务商必须具备国家信息安全服务资质,并且不能同
时承担网络基础设施、重要应用系统和重要数据库系统的外包运行维护工作。
6.2.4. 系统建设管理
a) 应对软件开发等过程(包含自行软件开发和外包软件开发)的控制方法和人员行为准则
进行书面规定。具体如下:
1) 明确自行软件开发的控制方法(包括软件设计、开发、测试、验收过程)和审批流
程;
2) 明确外包软件开发的控制方法(包括软件设计、开发、测试、验收过程)和审批流
程;
- 33 -
3) 明确软件开发相关文档的管理措施; 4) 明确自行软件开发人员的行为准则;
5) 明确外包开发商应具备的资质条件和外包开发人员的行为准则。
6.2.4.1. 系统定级(G2)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明确信息系统的边界和安全保护等级;
1) 应参照《烟草行业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与信息安全事件定级准则》(YC/T 389—
2011)和国家局有关规定确定本单位信息系统和信息子系统的安全级别。
b) 应以书面的形式说明信息系统确定为某个安全保护等级的方法和理由;
1) 应结合a)的要求,撰写信息系统定级报告,明确信息系统的边界和安全保护等级,
说明定级的方法和理由。
c) 应确保信息系统的定级结果经过相关部门的批准。
1) 信息系统的定级结果应通过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并保存《烟草行业信息系统安全保
护等级审核表》。
6.2.4.2. 安全方案设计(G2)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根据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选择基本安全措施,依据风险分析的结果补充和调整安全措
施;
1) 应根据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参考本要求规定的相应级别的最低保护要求,确定系
统的基本安全措施;
2) 应对系统进行风险分析,并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补充或调整已确定的基本安全措施。 b) 应以书面形式描述对系统的安全保护要求、策略和措施等内容,形成系统的安全方案;
1) 应根据信息系统的等级划分情况,参考国家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如:《信息安全
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GB/T 25058—2010),遵循烟草行业的相关规定,建立系统的安全方案,明确系统的安全保护要求,详细描述系统的安全策略、系统采取的安全措施等方面内容。
c) 应对安全方案进行细化,形成能指导安全系统建设、安全产品采购和使用的详细设计方
案;
1) 应根据信息系统的等级划分情况,参考国家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如:《信息安全
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GB/T 25058—2010),遵循烟草行业的相关规定,对已形成的安全方案进行细化,建立系统的详细设计方案,明确安全建设方案和安全产品采购方案等方面内容。
- 34 -
d) 应组织相关部门和有关安全技术专家对安全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正确性进行论证和审
定,并且经过批准后,才能正式实施。
1) 应组织相关部门和有关安全技术专家对系统的安全方案和详细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
正确性进行论证和审定,保存专家论证文档,详细记录评审意见;
2) 系统的安全方案和详细设计方案应经过安全主管领导或管理部门的评审和批准后,
方能正式实施,保存评审和批准记录。
6.2.4.3. 产品采购和使用(G2)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确保安全产品采购和使用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
1) 系统使用的有关信息安全产品应获得《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销售许可证》,
并根据信息系统安全需求选择使用相应等级的产品。
b) 应确保密码产品采购和使用符合国家密码主管部门的要求;
1) 系统使用的密码产品应获得《商用密码产品销售许可证》,不得采用国外引进或者擅
自研制的密码产品;未经批准不得采用含有加密功能的进口信息技术产品。
c) 应指定或授权专门的部门负责产品的采购。
1) 应指定专门的部门负责产品的采购,明确产品的采购流程; 2) 应按各单位规定的采购流程采购相关产品。
6.2.4.4. 自行软件开发(G2)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制订软件开发管理制度,明确说明开发过程的控制方法和人员行为准则;
1) 应按照6.2.4.a)自行软件开发的要求执行。 b) 应确保开发环境与实际运行环境物理分开;
1) 自主开发软件应在独立的模拟环境中编写、调试和完成,与实际运行环境物理隔离。 c) 应确保提供软件设计的相关文档和使用指南,并由专人负责保管。
1) 应保存软件设计的相关文档、软件使用指南或操作手册和维护手册,并指定专人负
责管理;
2) 软件设计的相关文档至少包括应用软件设计程序文件、源代码文档等。
6.2.4.5. 外包软件开发(G2)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制订外包软件开发管理制度,明确说明开发过程的控制方法和人员行为准则;
1) 应按照6.2.4.a)外包软件开发的要求执行。 b) 应根据开发要求检测软件质量;
- 35 -
1) 软件交付前应依据开发要求的技术指标对软件功能和性能等进行验收测试。 c) 应确保提供软件设计的相关文档和使用指南;
1) 应要求开发单位提供需求分析说明书、软件设计说明书、软件操作手册等软件开发
文档和使用指南,并指定专人负责保管。
d) 应在软件安装之前检测软件包中可能存在的恶意代码;
1) 软件安装之前应使用第三方的检测工具检测软件包中可能存在的恶意代码。 e) 应要求开发单位提供软件源代码,并审查软件中可能存在的后门。
1) 应要求开发单位提供软件源代码文档,并指定专门部门负责保管;
2) 应根据软件源代码对软件中可能存在的后门进行审查,保存软件源代码审查记录,
详细记录对可能存在后门的审查结果;
3) 若未能提供软件源代码,则应要求开发单位提供第三方机构出具的软件源代码审查
报告。
6.2.4.6. 工程实施(G2)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指定或授权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工程实施过程的管理; b) 应制订详细的工程实施方案,控制工程实施过程;
1) 应制订工程实施方案,明确工程时间限制、进度控制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内容; 2) 应按照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对工程实施过程进行进度和质量控制。 c) 应委托第三方工程监理单位控制项目的实施过程。 6.2.4.7. 测试验收(G2)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对系统进行安全性测试验收;
1) 在系统建设完成之后,应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进行安全性测试和评估;
2) 本单位也可委托信息安全测评机构对信息系统进行独立的安全测评,保存测评报告,
明确安全测评的结果,并具有信息安全测评机构的签字或盖章; 3) 若测评报告中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应及时进行整改,保存整改报告。
b) 在测试验收前应根据设计方案或合同要求等制订测试验收方案,在测试验收过程中应详
细记录测试验收结果,并形成测试验收报告;
1) 应根据设计方案或合同要求等制订测试验收方案,明确参与测试的部门、人员、测
试验收的内容、现场操作过程等方面内容;
2) 应保存测试验收记录,详细记录测试时间、人员、现场操作过程和测试验收结果等
内容;
- 36 -
3) 应保存系统测试验收报告,详细描述整体测试验收过程以及测试验收结果,必要时,
提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等内容。
c) 应组织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对系统测试验收报告进行审定,并签字确认。
1) 应根据设计方案或合同要求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对测评报告和系统测试验收报告进
行符合性审定,保存报告的审定文档,详细记录相关人员的审定意见。
6.2.4.8. 系统交付(G2)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对负责系统运行维护的技术人员进行相应的技能培训;
1) 系统交付时,应由系统建设方对负责系统运行维护的技术人员进行相应的技能培训,
保存培训记录,详细记录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和参与人员等; 2) 培训内容至少包括系统操作规程、运维注意事项等。
b) 应确保提供系统建设过程中的文档和指导用户进行系统运行维护的文档;
1) 应保存系统建设过程中的所有文档、指导用户进行系统维护的文档和系统培训手册
等;
2) 系统建设过程中的所有文档包括工程实施、系统测试、系统验收等过程产生的所有
文档,可参考《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工程管理要求》GB/T 20282—2006。
c) 应制订系统交付清单,并根据交付清单对所交接的设备、软件和文档等进行清点。
1) 应建立系统交付清单,分类列举系统交付的各类设备、软件、文档等; 2) 系统交接时应根据交付清单对所交接的设备、文档、软件等进行清点。
6.2.4.9. 安全服务商选择(G2)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确保安全服务商的选择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
1) 选择的安全服务商应具有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相关安全服务资质,包括安全咨询、
监理、培训、规划、设计、实施、测评、运维等方面。
b) 应与选定的安全服务商签订与安全相关的协议,明确约定相关责任;
1) 应保存保存与安全服务商签订的安全责任合同书或保密协议等文档,明确保密范围、
安全责任、违约责任、协议的有效期限等方面内容,并具有双方签字或盖章。
c) 应确保选定的安全服务商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承诺,必要的与其签订服务合同。
1) 应保存与安全服务商签订的服务合同,明确服务内容、服务承诺、服务期限等方面
内容,并具有双方签字或盖章。
6.2.5. 系统运维管理
a) 应规定安全审计的内容、安全审计的频率、审计日志的保存时间等;
- 37 -
1) 应制订安全审计管理制度,明确对安全审计的审计内容、审计频率、审计日志的保
存时间等内容,明确人员行为准则。
6.2.5.1. 环境管理(G2)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建立机房安全管理制度,对有关机房物理访问,物品带进、带出机房和机房环境安全
等方面的管理作出规定;
1) 应制订机房安全管理制度,明确机房物理访问、物品带进/带出机房、机房环境安全
(如:机房温湿度值)、机房消防安全等方面内容。
b) 应指定专门的部门或人员定期对机房供配电、空调、温湿度控制等设施进行维护管理;
1) 应指定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机房基础设施的维护管理,机房基础设施至少包括:
防盗报警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机房专用空调、机房供配电设备等; 2) 应至少每季度聘请维护商对机房基础设施进行维护,保存维护商提供的维护报告; 3) 应制订机房巡检记录单,明确检查的设备、检查内容等,指定专人按照记录单内容
每天对机房的基础设施、信息系统的相关设备、线路进行检查,详细记录检查时间、检查人、当前温湿度值、设备的运行状况、故障原因、维护结果等内容。
c) 应配备机房安全管理人员,对机房的出入、服务器的开机或关机等工作进行管理; d) 应加强对办公环境的保密性管理,包括工作人员调离办公室应立即交还该办公室钥匙和
不在办公区接待来访人员等。
6.2.5.2. 资产管理(G2)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建立资产安全管理制度,规定信息系统资产管理的责任人员或责任部门,并规范资产
管理和使用的行为;
1) 应建立资产安全管理制度,规定信息系统资产管理的责任人员或责任部门,明确资
产的使用、借用、维护等方面内容。
b) 应编制与信息系统相关的资产清单,包括资产责任部门、重要程度和所处位置等内容。
1) 应针对各个信息系统编制资产清单,明确资产责任部门、责任人、所处位臵和重要
程度等方面内容;
2) 建议各单位可从资产的重要程度、资产的价值、资产的类别等因素考虑,编制资产
清单。
6.2.5.3. 介质管理(G2)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根据所承载数据和软件的重要程度对介质进行分类和标识管理;
- 38 -
1) 应根据所承载数据和软件的重要程度对介质进行分类和标识管理,如:粘贴纸质标
签。
b) 应确保介质存放在安全的环境中,对各类介质进行控制和保护,并实行存储环境专人管
理;
1) 应对介质的存放环境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介质被盗、被毁、介质内存储信息
被授权修改以及非法泄漏等,并指定专人负责管理介质的存储环境,避免由于高温、潮湿等自然因素对介质造成物理破坏,对各类介质进行控制和保护。
c) 应对介质归档和查询等过程进行记录,并根据存档介质的目录清单定期盘点;
1) 应建立介质的目录清单,并根据该清单至少每季度对介质的使用现状进行检查; 2) 应保存介质管理记录,详细记录介质的归档、查询和借用等情况。
d) 应对需要送出维修或销毁的介质,首先清除其中的敏感数据,防止信息的非法泄漏。
1) 对送出维修或销毁的介质在送出之前应对介质内存储的数据进行处理。
6.2.5.4. 设备管理(G2)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建立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对设备的申报、审批、使用、维护等方面作出规定;
1) 应制订设备安全管理制度,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 明确各种软硬件设备选用的各个环节(选型、采购、发放和领用以及信息处理
设备带离机构等)的申报和审批流程;
? 明确终端计算机、便携机和网络设备等使用、操作原则、注意事项等方面内容。
b) 应对信息系统相关的各种设备(包括备份和冗余设备)、线路等指定专门的部门或人员
定期进行维护管理;
1) 应指定专门的部门或人员每天对各种设备、线路进行检查维护,具体要求按照
6.2.5.1.b)执行;
2) 维护人员使用各类测试工具之前应对工具进行有效性、安全性检查,使用之后删除
工具中携带的敏感信息,保存工具检查记录。
c) 应建立基于申报、审批和专人负责的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对信息系统的各种软硬件设备
的选型、采购、发放和领用等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
1) 应按照a)审批流程的要求执行,保存设备的选型、采购、发放和领用过程的申报材
料和审批报告。
d) 应对终端计算机、工作站、便携机、系统和网络等设备的操作和使用进行规范化管理,
按操作规程实现关键设备(包括备份和冗余设备)的启动/停止、加电/断电等操作; 1) 应按照a)的使用规范要求执行;
- 39 -
正在阅读:
烟草行业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05-19
XX泵房冬季施工方案03-28
读书笔记《卡片笔记写作法》印象笔记04-02
安全生产工作落实情况汇报02-25
2012年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4-23
关于易燃、易爆和有毒危险物品的管理规定01-21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烟草
- 等级
- 要求
- 基本
- 保护
- 安全
- 行业
- 系统
- 信息
- 水泥固化剂材料设计要点
- XX年教师个人校本研修成果总结
- 从国际秩序角度看联合国改革之争
- 立信版内部控制期末要点整理
- DBJ01-62-2002 北京市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操作规程
- 2011年修路合同B
- 某住宅小区中水回用处理工艺设计
- 宪法学笔记(精华内容)
- 脱卸床垫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
- 城市管理学小抄(已排版)
- 金蝶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
- 2018-2019-201X工商局个人工作计划范文-word范文模板(3页)
- 一级建造师教材2011年第三版与2010年第二版区别 - 详细
- 联合审批制度
- 毕业设计之倒车雷达
- 磨砖作镜、积雪为粮,误了几多年少 - 西游记禅道诗词的魅力
- 一篇较完整的高速公路施工组织设计
- 2018年中国SIP电话终端市场调研及投资前景评估(目录) - 图文
- 城市管理学小抄(已排版)
- 建筑工程招投标工作概论 -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