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

更新时间:2023-09-12 15:0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何谓创新?―创新的概念及理论(上)周程 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二O一三年一月 在这次八节课内容中间,我们主要给大家探讨五个方面的问题。一何为创新。在这一讲主要跟大家讨论一下就创新和技术创新以及管理创新之间的关系。第二讲的题目是为什么要创新。主要跟大家探讨创新型国家建设与创新之间的一些关系,也就是说,我们为什么要开展创新,创新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究竟何在。第三个专题是如何开展创新。在这个专题中间,我们分两次讨论两个案例,一个是就国外的创新案例分析,第二个是国内的创新案例分析。也就是我们打算从国外和国内典型的创新案例中间,挑选两个,展开一下具体考察。第五个专题探讨一下如何提高创新能力问题,这里提高创新能力也应该是包括两个方面,作为一个组织的创新能力,第二个就做个人的创新能力。在这五讲中间,我们总共要花费八个课时。今天我们给大家主要讲第一个问题,何为创新。在第一讲何为创新这个部分,我们将分如下四个方面来展开。一、十八大报告中的“创新”用法为什么要谈这个问题,我们主要是处于,我们现在,就是说创新在国内究竟该怎么使用它,称创新这个词被使用的特定的入境分析着手来看创新的概念、创新的含义。第二主要从创新这个概念的,发展演变这个历程来看,创新这个时代含义。这里主要分这么几块来介绍这个问题,一个就是最原初的创新含义,第二个是熊彼特在1912年是在什么意义上使用创新这个词的,第三个战后创新这个词在西方是如何发展演变的,第四个就是创新在中国的使用和发展情况,创新这个词

由于创新和技术创新关联密切,所以在第四个部分重点讨论技术创新的一些问题,也就是技术创新中间的几个典型问题。第四个方面主要讨论就是自主创新问题,因为自主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概念关联的非常高。在中国,在现阶段,自主创新出现的频率也是非常高,所以在这一讲主要跟大家探讨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下第一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十八大报告中间的创新用法。维特根斯坦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它在语言中间的用法。也就是说词的含义不是我们硬性赋予给它的,它是在具体语言中间形成的。要理解一个词语的含义,我们不能把它抽出来单独地进行理解,应该把它放在特定的、语言的、表现的具体环境中间去把握。如果不这样做,按维特根斯坦的说法就是脱离具体的语言游戏,脱离具体的生活形式处去了解语言,按照职称关系来理解词的意义。都属于对语言的用法迷惑不解,错误理解语言用法的范围,都会产生哲学混乱或哲学问题。维特根斯坦非常强调就是要从具体的语境中间去把握语言的使用含义。按照维特根斯坦思路我们推演下去,我们在理解创新这个词的时候,也不能够单纯的就看它的文字符号,我们不能够望文生义。我们要看它在如何被使用的,也就是说创新是在什么语境的情况下,被人们来进行表现的。当然,考察创新一词的语境有很多种方法,也可以从中挑选,从不同的文本中间进行考察。我们就是目前想选取十八大报告来进行考察,因为十八大报告应该讲,是最具有权威性的。在十八大报告中间创新这个词一共出现56次,是出现频率最多的词语之一。在这56次的出现过程中间,它是怎么使用的呢?(一)把创新

作为动词使用比如,在这一页中间,我们罗列出了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种表现形式是创新社会管理;第二处也是创新社会管理;第三处没有社会二字,叫做创新管理;第四,第五处同样都是创新社会管理。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为动词使用,它用的频率最高的主要是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也就是创新以这种方式进行使用的。与此相类同,把创新作为动词来使用的表现,在十八大报告中间还有不少。我们可以看看这一页PPT演示文稿中的一些表现。在这一页演示文稿中间的第一处是创新发展理念,第二处是创新开放模式,第三处是创新行政管理方式,第四处是创新流动人口和特需人群管理服务,第五处是创新发展军事理论。我们看看,和上一页的内容不同,上一页主要集中表现为创新社会管理,创新管理。这一页出现的就比较多了,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开放模式、创新行政管理方式等等。要不管它们之间有多大的差异,但是它们中间有一个共同点也就是说把创新作为一个动词来使用。(二)把创新进行名词化处理我们还可以看看,把创新不是直接作为动词使用的,这种表现在十八大报告中间尤其多。先请大家看看这一页演示文稿中间的一些表现,从这页文稿中间,我们可以看到,它多处使用了理论创新这种表现形式。理论创新,这个理论创新,还有一处是和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相并列的。可以看出来,这里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还有叫制度创新。除制度创新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它还有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表现形式,这里面可以看到,把实践、理论、制度、文化,包括科技以及其它方面的创新。表现形式比较多,但是意思也是相近的。无论是实践创新也好、理论创

新也好、制度创新也好、文化创新也好,甚至于科技创新,它这里面把创新这个动词进行名词化处理了。与此相类似,还有不少,比如说管理创新、金融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政策创新等的建设改革创新等等,这里的创新,它也进行了名词化处理。(三)以创新驱动发展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十八大报告中间,有一段文字专门介绍了以创新驱动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个问题。在这一段中间,它多处出现了自主创新、协同创新这种表现形式。在同一段中间,把这些词语表现罗列在一起,中间有一定的联系。也就是说科技创新、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之间是有一些联系的。同样,在这一段中间还出现了另外三个方面的表现形式。一个就是原始创新,第二个是集成创新,第三个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自主创新的三种表现形式。除科技创新、自主创新、协同创新之外,在十八大报告中间,还有一些像创新型国家、创新型执政党、国家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等表现形式。(四)技术创新和只是创新的区别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三处的创新体系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当然,这中间的含义是有一些区别的。国家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技术创新体系和知识创新体系又是个什么样的关系?我们今天并非是在解读十八大报告,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具体展开这方面论述。如果真要讲一讲的话,我们讲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是两回事,这你可以看的很清楚。知识创新着重讨论的,比如说像高等院校开展的基础研究。基础研究的成果,是以论文的形式发表的,它是以就是全社会所共享的方式公开的。因此,我们把这类创新,要通常

我们讲要知识创新的概念要大的多的多。而技术创新起的概念,就要比知识创新的概念要窄,它主要是和专利、标准等等相关联的。要注意的是十八大报告中间还有一种表现方式,那就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很显然和技术创新体系一样,其实知识创新体系应该覆盖着技术创新体系,同时也覆盖着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四)创新精神的表现十八大报告中间多处出现了创新精神的表现,比如说改革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改革创新精神和创新精神有不同,但那里就多了一个词,对吧?改革和创新并列起来了。很显然从这种表现方式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和创新是有关联,同样,也是有区别的。当然,和创新精神相近的还有一个词,叫做创新意识,这里主要是把精神和意识凸显出来。至于其它表现方式,比如说创新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创新资源等等,这也都是上述的表现方式的,这也都是上述的表现方式的,就那些含义的衍生。十八大报告中间还出现了其它的一些表现方式,比如说创新人才、创新资源、创新创业人才等等。当然还出现了创新驱动发展的表现。这些内容由于时间关系,就不详细地展开。总之,在十八大报告的56处,创新的表现当中,它的含义是多样的,其具体所指我们可以说和传统的,我们所了解的。也就是熊彼特意义上的创新吧,是有很大差异的。二、创新的概念的发展衍变(一)现代汉语大词典中的对创新含义的解释现代汉语大词典中间的对创新的含义,进行了解释。第一种解释是指创新,抛开旧的,创造新的。第二个是指创造性新意。这两种解释,其实还是很相近的。中间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说什么,他们把这个词之间的关键字,关键词都放在新意

上边了。这种,就现代汉语大词典这种解释,和创新这个词所对应的英文单词的源出检法是相近的。我们知道创新这个词对应的英文是innovation,innovation这个词起源于拉丁语和我们今天广泛使用的科学是一样的。我们今天所说的科学这个词,大家知道在英文中间是science,这个science,古典时,那个起源呢,源出西欧社会拉丁文,含义是学问和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讲,science的广义,它应该用来指称,就是知识和学问等等。也就是说,和东欧世界中间出现这个词,就philosophy这个词是相近的。拉丁世界,主要是指罗马以西的世界。在罗马以东主要尤其是指雅典,以希腊的雅典为中心的时代,他们广泛使用的是那个希腊文。希腊文中间用于表述知识、学问的一般的,他们使用的是philosophy。这也就是说哲学这个词,和科学这个词,在早期实际上是一码事,含义极其相近,都和东方事件中间,尤其是中国事件中间的知识这个词是相似的。innovation这个词也是起源于西方的拉丁事件,它源头的含义是指那个更新和创造新的东西,以及改变的意思。更新我们知道有一个,比如说个苹果机,四代五代属于更新问题。创造新的东西,也就是说原来就没有,一个崭新的东西,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东西,它也是可以称作创新的。第三个含义叫改变,改变怎么解,改变和更新,和创造崭新的东西有什么不同。改变也许不是一个功能,它改变的比如型号,或者大小的改变,颜色的改变等等。这个一般的,我们改变的含义,就是说,就是应该讲更宽泛一点。更新肯定是改变,创造新的东西,这是无中生有的东西,它更是一种,这个当然从语境语意上讲,全都用改变未必很合适。总而言之,西方

的原本意义中,这个innovation这个词的含义,也是比较宽泛的。和我们刚才所讲的,那个science一样,它是比较宽泛的。统称知识和学问,而不是像我们今天这样特指,多数情况是指自然科学。(二)熊彼特对创新概念的重新界定问题是这个时间进入1912年的时候,哈佛大学的一个教授,名字叫熊彼特,他是出生于奥地利的经济学家。他对创新这个词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他认为,创新就是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的总和。很显然从他这个定义中间,我们可以看出来,他的创新,并非单纯指代技术创新。生产要素的总和,作为一个企业家,在经营共产过程中间,它会存在着很多要素。把这些不同的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它最终实现的价值,创造的利润,它就可以叫做创新。熊彼特呢,当时他罗列出了这样五种形势的创新。1、产品创新。第一种我们可以把它称作为产品创新,也就是那个。2、工艺创新。第二种我们可以把它称作为就是工艺创新。所谓产品的创新,也就是产品结构,或者功能发生变化的一种创新。工艺创新这是指产品的结构和功能,也许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生产它的方法,工艺流程发展了变化。一般的来讲,是指用新的工艺之后,是让它成本更下降,这种也是创新,这种创新可以把它称作为工艺创新。3、市场驱动创新。在熊彼特看来,创新还存在一种方式,就是开辟新的市场。我们把一个产品,如果说子溥仪,当作科学仪器来使用的话,显然它的范围是比较窄的。当我们把它作为一种新型的,环境分析仪器来使用的话,我们就开拓了一个新的使用领域。这样,它也是一种创新,也就是市场需求给创造出来的。4、新的原材料生产创新。还有在熊彼特看来,

还存在一种创新,这种创新不是生产工艺,也经济开拓新的市场。而是什么,我们发现新的原材料生产地,或者发现了其它可以替代的原材料。这种新的发现,可能导致产品价格更低,质量更高。这个原材料也就是说,新的原材料通过发现新的原材料,就是新的廉价的,可以替代的,这种原材料之后,使整个工业生产,使那个成本更低。因而也获得更高利润,这也是一种创新。5、组织创新。熊彼特认为的第五种创新方式是指组织创新。也就是说,把公司的,把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重新组合,进行体制那个调整,这样也可以产生效益。因此,他的创新概念是够宽泛的。并不是特指,我们一般意义上来讲,也就是科学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应用。也就是说通过努力,形成一些专利,产生的一些技术发明。然后以此为基础去开展创新活动,推出新的产品。很显然这是在熊彼特看来创新是一个多方面的。他这样的理解也就很符合他所讲的,创新是指什么,就是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三)后人将熊彼特五种创新形势重新归为三类后来人们把熊彼特所讲的这五种创新形势,把它归纳成为三类。一是技术创新,它当然包括开发新产品,就产品创新,工艺,改造老产品也是创新。还有就是什么,就是进行工艺,生产工艺的变革和革新导致的这种创新。当然也包括新的原材料,也就是替代原材料,更加廉价的,原材料的获取,它也是一种创新。我们把它叫做技术创新。除此之外,就是市场创新和组织创新,开拓新市场,扩大新的销售渠道,这些东西属于市场创新的那个概念。组织创新我们这里边,组织创新也好,体制创新也好,甚至我们把它叫做难怪管理创新也好,它是一种,也是一种生产要素

的,这一种新的组合,它也可以视为一种创新。在熊彼特的这种创新的概念,他在上个世纪的前半叶,在西方世界,获得了快速的传播和发展,那多数人是接受了熊彼特这个意义上的创新含义。熊彼特的创新,今天在经济学领域仍然有着非常广泛的影响,但是他进入上个世纪后半叶以来,发生了一个变化。(四)熊彼特创新概念的发展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在上个实际的前半叶,在西方获得了很快的传播和发展,但是进入上个实际后半叶之后。很多学者认为他的概念,需要做些调整,需要做一些,需要做一些改革。熊彼特,1912年对创新的概念进行了鉴定,他对创新的理解,对西方世界众多学者,以及企业家产生了影响。进入战后,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就是熊彼特的这个创新的概念,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也就是说人们觉得,他对创新的理解还不够全面,对这个概念进行了一个比较大的调整的一个人,他叫德鲁克。他是,他就是今天我们通常所讲的管理学大师。他提出了很多新的管理学理论,对于西方世界包括其它,以及其它国度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德鲁克的创新概念,他和熊彼特的还是有些差异的,他给创新下了这么两个定义,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个定义是创新就是改变资源的产出。第二个是创新就是通过改变产品和服务为客户,提供价值和满意程度。综合德鲁克的看法,我们发现他所理解的创新,主要是指系统化的创新。系统化的创新,也就是企业家的精神,他曾经讲过企业家的精神就是系统化的创新。他所讲的系统化的创新,是什么意思呢?他所讲的系统化的创新,主要是指有目的,有组织的创新活动。他曾经讲过这样一段话,不论成功的故事多么诱

人,我还是建议企业家最好放弃,以聪明创意为基础的创新,而应该进行系统化的创新鼓励。这里他非常强调就系统化的创新,他贬低的是,以聪明创意为基础的创新。所谓以聪明创意为基础的创新,通常我们一看就发现是什么,主要是指一些技术方面的,一些概念创新和技术创新。他要求,他倡导的是系统化的创新努力,也就是说要实现创新。主要各个要素综合的运用起来,来推动创新的思想。既然把各个要素都充分的纳入考量,很显然,这里主要的不是技术创新的问题,而是一个管理创新的问题。熊彼特和德鲁克所处的时代不同,熊彼特所在的上个世纪初期,大家知道科学技术还没有,科学的发展,还没有进入大科学的时代,大科学的时代兴起于上个实际的后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兴起。但是之前我们知道,科学包括技术的研发,科学的研究,他很少能获得政府的资助。技术的开发也大体上是在企业的赞助下,或者是在企业的内部展开的。因此当时的科学技术,对促进企业的生产和对促进经济的增长所发挥的作用,尽管已经出现端倪。比如说,在当时的东方公司,在当时的美国就是柯达公司,以及在当时的通用电器,它都有所呈现,都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但是它的生长,它的重要性,还仅仅是被一些大的公司所重视。很多一般的企业,或者说非西方的社会,还没有充分的意识到,就是企业参与这种技术创新的价值。到战后它的发展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这一点,我们以后还会谈到。(五)战后德鲁克对创新概念的重新审视在创新,我们可以看到在战后,在德鲁克对创新的概念进行重新审视,并系统化的创新的情况下。我们看人们对创新理解,已经和过去发生

了一些变化,主要强调综合的,也就是说不是单打一的。他并不否认这种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但是他认为创新不单纯是,就是依靠技术来推动进步。这些概念我们可以从认为一些中间也有所看到。今天我们那个创新二字,在英文对应的词innovation,在日文中间多数也翻译成了,就是说外来语,就是innovation进行音译。但是之前,他们主要是把它翻译成为革新。这种革新的词汇,对我们也有很大的影响。日本这个革新,曾经这个词语呢,曾经也传入到中国。但是到了八十年代之后,中国人,中国学者逐渐放弃了,这种革新,这个革新这个词的用法。不是用法,也就是说把innovation不是把它翻译成为革新,而是把它翻译为创新。(六)创新研究成果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这里我们就需要,接下来我们就进入下一个。在日文中间,刚才,我们跟大家谈到了,就是说创新在日文中间,它是翻译成为革新的。这种革新的词语,也曾传入到中国,对中国五六十年代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进入八十年代之后,就是我们的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就直接从英文innovation开始,就直接把它翻译成为创新。并且,引进了西方的,包括熊彼特,德鲁克的一些,引荐了一些西方的创新的理论。因此在八十年代后期,陆陆续续产生了一批有关创新的研究成果,这种研究成果对中国社会也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比如说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在1993年的讲话中间就使用了创新一词。江泽民总书记1993年在政协会议上,首次用一词,应该讲对中国社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它表示就是中央政府对创新一词的认同。在1995年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他讲过这样一段话,这一段话

也经常被引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懈动力,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这段怎么办,把它重开一遍,好那我这掐点,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创新,一味靠,重新念一遍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懈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在这里创新的内涵外沿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远远的超出了熊彼特的创新定义。1995年江泽民总书记这段讲话公开之后,他给中国社会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自此之后,中国的媒体上面经常会出现创新一词。而这些的创新的词语的出现,这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和我们科技部门有关系的。也就是说,在中国科技部门比较喜欢使用创新一词。那很显然,它这个创新的一词,在多数情况下的含义是什么呢?它就是指技术创新,在更大一点的范围来看,主要是指那个科技创新。像国家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等等。我们认为这种创新,它一般的都是特指技术创新的,而不是指我们在刚才,介绍十八大报告时所说的知识创新。刚才我们把创新一词,在西方的发展演变情况。以及中国的,在中国的接受情况,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也就是说创新这个词,在1912年,它才开始流行起来的。它之所以能够流行,是和熊彼特的那个工作有很大的关联。在中国主要是八十年代以后,通过引进西方的创新的理论,创新一词才开始逐渐在中国流行起来。其中很大方面的原因,是和中央比较早的在正式文件中间,在中央领导人讲话中间,使用了创新一词有关。创新,它在中国的兴起,我们

如果从八十年代末期算起的话,到今天,大家也看到,也只有三十年的时间。但是在这个三十年中间,创新一词,已经在中国全面的传播开来。可以说今天创新,和科学一样,已经达到了众所皆知的这么一个程度。但是这个在中国创新的含义,它在一定程度上,或者说在多数情况下,多数情况下是特指技术创新的。它和那个,也就是说在中国,创新往往用来特指技术创新。有关这一点,我们从科技部门发的一些文件,以及从科技部门写的一些,就发表的一些讲话,领导讲话中间,看得比较清楚。也就是说我们国内,在最近一段时间所讨论的创新。在多数情况下,是指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怎么理解?我们接下来就给大家谈谈这个问题。三、技术创新我们无论是根据我们八九十年代的这种研究,还是根据熊彼特在上个世纪初所做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技术创新和技术发明,不是一个概念。技术创新它是包括技术的发明过程,和技术的商业化应用过程。因为创新用一句话来讲。就是技术创新用一句话来讲,就是科技成果的首次商业化应用。如果没有实行,实现商业化应用,它这个不能称作为创新。也就是说它没有产生,没有进行商业化应用,没有带来利润,没有产生经济价值。因此它不能够算是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创新过程。在这样一个创新过程中间,很显然,如果以技术创新为例来讲的话,它是包含着技术的发明过程,和技术的商业化应用过程。既然技术创新它包含着技术的发明过程和技术的商业化应用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技术创新,实际上和一般的技术发明不是一回事。也就是说技术创新它是一个更加严格的概念。有了技术发明不一定有技术创新,不一定能够实现的了技术创新。

同样,其实很多技术创新,就是技术创新实现了,但是它未必,就是因为技术发明而导致的。我们刚才在介绍熊彼特的理论过程中间已经说得比较清楚了,它包括市场的创新,包括组织创新,它也是一种创新,但它不是技术创新。那如果一个发明它不能够转化成为产品,不能够实现商业化应用,这样的发明,它仅仅是一种知识上的积累。如果它变成了产品,而没有变成商品的话,在多数情况下,它也只是一种停留在现实里的样品和展品。技术发明只有实现了商业化应用,它才会完整的走过,完成这个创新的全过程。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出来,创新的实质,把技术的这种生产要素引入生产体系。实现技术要素与其它生产要素的新组合,使技术发明得到商业化应用。它核心在于技术要素与其它生产要素的重组,直接关心的不是技术的获取,而是技术的应用。根据这样的一种创新的观点,我们可以说,就是导致经济增长的,它并非是单纯的技术发明。当然更不是科学发现,科学技术优势它并不能够,它必然的转变为经济优势。它还需要和其它生产要素组合,才能够实现创新,才能够将这样的科学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我们从这样的创新理论中间,我们还可以进而得出这样的一个理解,还可以这样的进行理解。因为企业组织也只有,只有拥有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一)创新技术理论的启示创新技术理论给了我们,可以如下两点启示。第一点呢,导致经济增长的,并非是单纯的技术发明。当然更不是科学发现,科技优势并不必然的转变经济优势。有了科学发现,有了技术发明,它还需要和其它生产要素进行组合。也只有和其它生产要素进

行重组,实现了创新,实现了商业化的应用,它才会能够为企业带来利润,才能够实现经济增长。也就是说技术发明的本身,它技术优势也好,科学,就是科技优势,它并不能够,它并不必然的转化为经济优势,它还需要和其它要素相结合。但另外一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就是科技这个发明,它是首先实现创新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的方式,就是技术创新。我们刚才讲到了,关于新产品的开发,就是结果和功能的变化,包括生产工艺的变化,包括原材料的变化。它都可以纳入到技术创新这个概念之中,那这样的话,就是那个技术创新之中。那很显然我们可以看到,就是技术关于,工艺技术,关于生产技术,关于产品的设计技术,包括的那个其它,包括原材料的一些技术。它的改进,它都可以成为实现创新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势。科技的发展在企业之间,它虽然不能够直接带来经济效益。但是它可以和其它要素结合,这种思想创新,为企业的利润增长做出贡献。那这样就是科技创新和组织创新,和思想创新相比,它某种意义上讲,可能对于企业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应该讲会更大一点。这个在我们最近这些年的,就社会发展中间可以看的比较清楚。如果一个企业组织的技术研发的能力,它明显不足的话。它单纯的组织创新和思想创新,获得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它还是比较困难的,当然也不能说是不可能的。技术创新,如果它能够生产一批技术发明的成果。它在一定程度上,它就占有了优势。所以我们可以讲技术发明,是企业实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但是它并不等于创新,所以我们在强调,技术发明的同时,其实要不能忽视,也就是其它可以推进技术发明。把技术发明转化为,

就是实现商业化应用的这些因素。这一点我们知道在今天的,就是在今天的社会中间,就是大家已经强调的比较多了。我们在以后的介绍中间,可能还回过头来在继续讨论这个问题。这样的两个方面结果,它就要求我们,就企业一方面要重视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另一方面在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同时,还要考虑市场的需求,脱离生产实际和市场需求的研发,不可能导致创新的成功。因而也就无法有效的发挥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既然创新是技术发明的,首次商业化应用,在商业化应用过程中间,受市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这一点我们今天主要是这一讲,主要是讨论概念,我们不详细展开。(二)技术创新的实现途径——线性模式过去一段时间,人们对技术创新的实现途径,进行大量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并提出了多种创新过程模式。最终的一种模式大家都知道,叫做线性模式。就是创新过程,就是说它是进行,那个最终的一种表现方式,不对,也就是那个,我们大家都知道,就是过去我们一种说法,也就是创新过程的线性模式。这种线性模式,可以从这张图中间看的比较清楚。也就是先搞基础研究,然后再搞应用研究。在应用研究的基础之上,再进行技术开发,和那个产品生产,最后实行销售。这样一个实行销售,我们大家就知道,这样也就完成了整个一个创新的过程。它的起点在哪里呢?就从研究,研究是从科学研究开始,然后到技术开发,再到什么产品设计生产,再到销售,这么一个过程。就是创新实行过程,它的源头在于科学的推动。没有科学的推动,似乎这种技术创新就很难实现。但是这种理论,大家知道,后来遭到了很多的批判。我们知道这种理论,

对今天的中国仍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即便是在西方社会,也并没有完全的摆脱这种影响。这种线性模式的始作俑者是谁呢?我们讲到了熊彼特,我们也讲到了战后的德鲁克,并且介绍了一下我们八十年代,就是引进介绍西方关于创新的理论的一些研究情况,以及中央政府对这样的研究的肯定情况。结论是很明确的,也就是说咱们九十年代创新这个词在中国的使用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是使用频率有个明显的增长,它的含义和德鲁克,和熊彼特还是有一些差异的,它并没有完全局限在,就是一般的来讲,并没有局限在他们的创新的概念上面。那么我们的创新,无论是从全国科技大会,还是从后期的包括全国中长期科技规划那个战略纲要的起草那个文件中间来看,都是更重要的都是指技术创新。(三)技术创新和技术发明之间的关系我们首先来看看关于技术创新的这么一个定义,或者说现在的一般的一种理解,技术创新是指什么呢?技术创新就是指技术发明的首次商业化应用,这是主要是基于熊彼特的研究得出的这么一个结论。一般的理解认为,就是技术创新它是指技术发明的首次商业化应用,技术发明如果没有获得商业化应用,不能变成产品,不能够实现经济增长,为企业带来利润,它就叫做没有实现技术创新。那很显然,在这个过程中间我们包含着这样的两个阶段,一个就是技术发明的这么一个过程,第二个一个就是技术发明出来了之后,这个发明的就是商业化应用的这个过程,首次商业化,也就是变成产品化的这么一个过程,这样一看,我们回答刚才的问题就变得简单得多了。因为技术创新它是指技术发明的首次商业化应用,那就意味着技术发明本身它并不等于技术

创新,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技术发明阶段,搞再多的专利,如果不能把它变成产品化,甚至于产业化,那么我们认为这样的技术发明它也仅仅是一种知识的积累,为企业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它还尚不足于把它转化成为产品。如果能够把它转移,像柯达公司这样的,把有些的技术卖给其它公司,也能获得一些利益,也就是说转化和转移工作如果没有做得好的话,这样它不可能给企业带来太多的利益,它只是停留在知识的不断积累这么一个阶段。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技术创新要很好的实现它离不开技术发明,但是技术创新不等于技术发明,我们很多单位一直以为不断的提高企业的,就是不断的增加企业的这种技术发明的数量,也就是不断的增加知识积累,在这里面花很多的钱,但是它未必就能够为企业带来应该有的利润,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事实。比如说大家近期讨论得比较多的,就是液晶面板的问题,我们大家都知道因为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它不是一回事,技术创新包含着技术发明过程,及其商业化应用过程,在这个商业化应用过程中间它是存在着很多困难的。也就是说科技成果出现之后,他要把它变成产品了,还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1、例子:达尔文之海在实验室里面可以验证它是成功了,我们也可以把它去申请专业,原理性样机也可以把它制造出来,但让它变成一个真正的商品,那还有一个过程,变成一个产品那中间还要很多路要走,所以中间按照现在一个比较流行的说法,也就是说还存在一个死亡峡谷问题,和死亡之谷,或者叫“达尔文之海”,也就是说在海这边是技术创新成果,海那边是它的产品化,甚至于是产业化,中间有很多路要走,这中间有一个死亡之谷,

你想越过去的话很难,也就是说大量的科技成果最终结果不能够实现首次商业化应用,就是因为它无法穿越这个死亡之谷,这个死亡之谷中间有很多,但是西方也有把它描述成为一个达尔文之海的,认为死亡之谷描述得并不是非常的准确。因为死亡之谷这个问题,大家知道这个技术它能够穿越这个峡谷,是吧?穿越这个沟壑,它能够顺利到达彼岸,它就成功了。但事实上它中间又存在着很多技术,像达尔文海一样,弱肉强食的相互竞争。因此,最终能够成功的,其实还是很少,也就是说创新,技术创新的难度要远远大于技术发明。那反之如果没有技术发明,我们只是在进行组织创新,在只是进行市场创新,企业当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获取利益,但是我们大家知道,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的发展,它离不开技术发明,它必须要有科技支撑,这也就是很多,特别是在现在的高新技术企业中间对于技术的依赖往往要大于那个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的依赖。2、例子:液晶面板我们可以讲一个例子,在液晶面板这个产业中间竞争是非常惨烈的,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就是液晶面板现在价钱跌得很凶,电视机,那个液晶面板的电视机,暴跌,但是在几年前我们要想获得液晶面板还是不是那么容易,但是这一个一末,我们可以看到,在之前它碰到一个什么事,也就是关于液晶面板在当时跟我们今天叫等离子,就那么显示器的之间的一个关系,大家都知道在八十年代我们大家都使用的什么?电子显象管的这样的显示器,电子显象管在当时那个情况下对中国来讲这个技术还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那时候买一个彩色电视机,买一个冰箱还不容易,买彩色电视机的很难的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

一般的企业无法生产这个电子显象管,这个电子显象管就是一般日本当时的他这个技术是掌握在索尼和松下的手上,但是主要的还是在索尼的手上,那么索尼由于掌握了大量的电子显象管的,就是彩色显象管,就认为电子真空管现在的一种彩色显象管的这样的专利,因此他不太愿意,就是承受一个新的显示装置的开发,因为新的显示装置开发成功之后,就意味着他那个彩色显象管这样的这些技术专利就卖不出个价钱来,就难以有用武之地,就被淘汰了。因此他开发的技术路径,主要是想把电子显象管这种显示器怎么开发的更受民众的欢迎,比如说把它搞个平面的,把它弧度把它解决掉,还有这个搞平面,叫平面,或者是直角的,直角技术问题解决了,再把它搞成一个高清的,它的清晰度已经超过了肉眼所能分辨的范围,他还不断的开发,不断的完善它,以使这样的基于电子显象管的这个技术,这种产品的开发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但是,松下公司不同,他并没有掌握太多的这种显象管以上,于是他就想到一个,因为电子显象管太厚了,太大,于是他想搞更薄一点,这样的话更受民众的欢迎,于是他们开始了我们今天叫做等离子体这种显象管的开发,这种开发在中国,大家知道长虹当时也跟进了,因为这种等离子彩色显示器的开发它确实可以大大的减薄显象管,不像显象管那样的,它可以把显示器压缩得很薄,但是它的能耗比较大,这样大量的,松下公司在等离子显示器的开发上面花了大量的投入,这种东西如果没有液晶参与竞争的话,它应该能够战胜得了基于传统的这种电子显象管的这种技术的显示器。但是我们知道,在松下公司对等离子体显示器开发的过程中间,日本的第

难去找其他一个国家的产品来替代它,我们可以这样看的话,就关于自主创新,这个任何一个,这三种无论是合成氨问题还是单反相机的形成问题,还是我们讲的摄像机的问题,其实它都是一种,对吧,它是自主创新,但是它在创新的途径和方式还是有些差异的,所以我们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对自主创新也就多了一份了解,那就是自主创新我们一般的也就分为原子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三个大类,当然这里面可能部分内容也可以交叉。比如我们说集成创新也不是,它也需要一些新的创新,它也是种创新等等,这些内容我们在这里就不在深入的讨论。今天,我们这次课呢主要是跟大家讨论一个创新的概念问题,我们从十八大报告中间的56处的创新的用法谈起,讲到那个创新其实是一个概念非常宽广的这么一个时代中国,然后我们讲到了创新这个词,1912年寻比特进行鉴定的时候,所给予的含义。并且同时了德鲁克在战后的,应该是在80年代对他的进一步丰富他的内涵,但是我们进而又介绍了中国对他这个概念的引进,以及中国对他的发展,并谈到了这个中国所讲的尤其是科技部门所讲的这种创新的概念,多数是指技术创新。在此之后我们进一步跟大家讨论了技术创新和技术发明之间的沿袭和区别,并且谈到了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新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讲到了技术创新,那个叫作自主创新这种三个类型。下个专题我们主要跟大家讨论,为什么要创新的问题。这是第二讲,第三讲、第四讲讨论同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如何创新的问题,两讲讲的是同一个主题,但是我们是从案例着手,第三讲要分析一个国外的案例,另外一个是国内的案例,也就是说我们

一个对国外案例展开分析,通过对国外案例展开分析和对国内一个案例展开分析能让我们更深的了解创新究竟是怎么展开的,企业究竟是如何开展创新的,国外的案例我们想谈那个,也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叫作田中耕一,他就是日本的只有3000人一个公司的叫作岛津制作所的一些情况。国内的案例,非常典型的一个案例就是我们的汉字激光照排的一个案例,也就是北京大学方正集团现在的主打产品,这么一个案例。最后一讲,也就是第五讲,第五个专题我们跟大家讨论的主题是如何提高,如何增强,如何提升创新能力问题。今天这一讲就到此结束。

第三章

为什么要开展创新(上)周程 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教授这一讲谈论的主题是为什么要开展创新,我们在第一讲的中间讨论的重点是创新的概念,何为创新的问题。在这一讲我们将重点讨论这四个方面的问题: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二、我国距离创新型国家有多远——中国的科技投入与产出情况;三、中国的能源问题;四、中国和平崛起路在何方——加强自主创新。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一)中长期科技规划中有关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论述我们这次十八大报告中间,又提出来了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个战略,其实早在2006年中长期科技规划中就论述过这个问题。在国务院2006年2月9日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中有这么一段话,到2020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整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学技术强国奠定基础。在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中,提出了两个目标。一是建党100年前,也就2020年,我们国家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第二个,在建国100年前后,大约在2049年,成为世界科学技术强国,就提出这么两个目标。(二)十八大报告中有关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论述那么紧接着,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规划纲要颁布之后,我们国家召开了党的十八大。在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着重讲了第一个问题就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里讲的第一个问题是指报告的第五部分,在报告第五部分的第一个问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段中,首先胡总书记当时讲了这么几个问题。第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型技术研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在这里,十八大报告提出来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核心和关键,这两个词,我们可以看到中央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注程度。同样,在十

八大报告中,中央也同样又提出来了,创新型国家建设问题。在十八大报告中间,有这么一段话,综观国际国内大事,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八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具体来讲,下面它就抹掉很多,其中第一条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也就是说,十八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了2020年,我们国家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问题。(三)什么是创新型国家从2006年的中长期国家的发展规划,再到十七大,再到十八大,中央一直强调要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个问题。那么这个创新型国家的概念是什么,创新型国家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可以这么说,目前国际社会对创新型国家的认定,它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是,对哪些国家是创新型国家的看法,应该说还是比较一致的。那就是,目前世界上的创新型国家有这么20几个,主要包括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以及丹麦、芬兰、瑞典、韩国、新加坡等。这些国家的共同特征是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它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以上。第二个,创新投入高,国家的研发经费的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都在2%以上。第三,创新产出高。新获得三项专利,美日

欧授权的专利占绝大多数,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通常都低于30%,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70%,就是说科技对外的依程度,它是低于30%,目前来讲,20几个创新型国家的一些共同特征。二、我国距创新型国家有多远我们国家现在距创新型国家有多远呢?我们可以从我们国家的科技投入和产出情况来看一看。接下来,我们就跟大家讨论第二个问题,也就是我国距创新型国家有多远的问题。(一)经费投入情况1、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情况首先介绍一下我们国家近年来的经费投入情况。这张表比较清楚地表现了,全社会的研发经费的支出情况,以及与国家财政科技拨款的一些情况。全社会研发经费,它既包括国家财政科技拨款,也包括企业等单位的科技支出。从这张表中间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国家这些年来,全社会科技研发经费的支出增长速度比较快。近年来,基本上都是以增长率都高于20%,2011年我们国家在整个全社会的研发经费投入已经超过了8600亿元。其中我们国家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的科技支出累积达到4900亿,国家财政的科技拨款大约是占到全社会的研发经费的57%左右。2012年的数据还没有出来,目前据初步估算有望突破10000亿,这个数字是相当惊人的,其增长速度也是其它国家很少有过的。此外,我们国家这些年来,研发人员的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比较快的,2001年已经达到了288万人,这个数字居世界第一位。那么,这288万人,开支在科研占全社会的研发投入达到了8600个亿,那么人均的研发经费达到了接近30万,比2010年的人均的27.7万元应该多了2.2万,强一点。同样,2010年比2009年人均经费的增长也在两万朝上。也就

三家公司,也就是今天面临着很多困难的这个公司,不就是夏普公司,他开始了液晶显示器的大投入,大开发,这种开发有个当时的液晶显示器,由于液晶的动作时间的限制,也就是说它响应时间比较慢,导致什么结果呢?就是它的在一般的,它产生了彗星现象,彗星现象也就是液晶它这个断电和通电的过程中间,它液晶就发生270度扭曲的过程中间,让它光能够传导的过程中间,它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样的话,我们知道这种用电子扫描的过程中间,就是说它需要个什么?就需要时间给它充分一点,以至于我们的液晶显示器平面很小,做不了60寸以上的。而等离子体没有这个问题,因此,当时一般认为,在大显示屏幕的开发上面,等离子体技术占优,在小的,比方说电脑的显示器方面,液晶的占优,但是夏普公司最终解决了,最终解决了什么呢?就是液晶显示器的大屏幕化问题,大尺寸化问题。当60寸以上的两种不同类型的显示器,一种是等离子体显示器,一种是液晶显示器都放在商店闷透,同时旁边还把一个电表接上去,看谁耗电更大的情况下,很显然等离子体出现了问题,人们更多的选择了液晶显示器,最终结果,大家知道,索尼公司花了大量的投入开发等离子体显示器,最终在和液晶的竞争过程中间他输了,他失败了,以至于他这一门技术的开发的投入,他很难收回来。这就意味着在达尔文海的竞争过程中间,等离子体的显示技术,尽管它已经可以很好的变成产品化,但是它在和液晶显示器竞争中间处于下风。这样的开发我们可以看到,类似的例子也很多,也就是很多技术和这个情况都是相似的。也就是说技术发明有了,它未必就能够变成产品。刚才说的,等离子

体液晶显示器它还变成了产品,它只是在商品的产业化过程中间他吃亏了,其实有很多技术只停留在实验室里,只是一个样机,它甚至连产品都没变成,这就意味着也就是技术发明和创新还不是一回事。我们要想实现经济增长,要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实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基于技术发明的一种创新,也就是技术创新,那么创新它涉及的因素有很多很多,其中技术的形成,就是发明的产生非常重要,但它不是全部,反之,我们也可以看到,刚才已经说过,就是技术创新它依赖于发明,它依赖于,它需要有大量的科技成果的铺垫,离开了它,没有新的技术,一个企业要想在一个产品的发展过程中间取得太多的利润非常难。所以我们很多的就是说关于我们企业非常渴望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的这样的新发明,这样的科技成果。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基本上把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就交代清楚了。从结论上讲,也就是说技术发明不等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它既包含着技术发明的过程,又包含着技术发明的商业化应用的过程,我们不能把眼光紧盯着技术发明,还要看到技术发明如何才能够转化为产品,实现商业化应用,这里牵扯的问题就多得多。(四)技术创新是如何实现的既然它包含着发明的过程和发明的商业化应用过程,那么这个过程,我们看就怎么样才能够实现技术创新。过去,我们一直有一种想法,就是认为科学一个重大发现,然后基于这种原理,我们搞出一个什么?技术发明,基于这种技术发明,基于这种核心技术,我们把它开发出来一些产品,把这个产品开发出来之后,把它输入市场,这样就实现了商业化应用,这种思路就是说非常典型的就是线性,就

是创新,就是我们叫做线性创新的这么一个过程,是吧?线性创新过程的这个模式,或者叫模型,这种线性创新过程模型对中国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我们一谈到技术创新,很多人就说我们要怎么办呢?我们应该加强科研投入,其实科学和技术还不是一回事,一谈到技术创新就要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似乎觉得没有这样的科研投入我们就根本无法实现这种技术创新。我们刚才讲的,其实加大科技投入,产生一系列的专利它非常重要,但它不是全部,其实技术创新涉及的面还很广很广,我们如果没有科研投入,我们把它引进过来,在基于引进的技术把它进行改造,或者说进行新的开发,进行二次开发,我们同样可以实现一种新的技术创新,也就是说关键问题并不在于技术是自己搞出来的,还是引进来的,核心问题就在于你能不能够把它实现商业化应用创造新的价值。技术,如果我们在创新过程中间,科技成果中间,我们买来,而且把它转化成为产品,能够创造更多的商业价值,我们同样有意义,过去我们一直认为,就是科技研发非常重要,而这个研发中间就必须怎么办,从技术研究开始做起,然后再到你的技术研究,再到什么?基于这种技术的研究搞的应用的研究,应用研究完毕了之后,再搞技术开发,生产,是吧?就生产技术的改良,改进,就是说包括技术开发再到销售这么一个线性过程。

第二章

何谓创新?―创新的概念及理论(下)周程 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二O一三年一月三、技术创新(四)技术创新的实现途径1、线性创新模型的形成似乎觉得技术创新的实现它离不开技术研究,离

不开应用研究,事实上这样一种观点未必正确,这种观点是怎么形成的呢?它又是怎么受到了挑战的呢?这种观点,它的形成,也就是这种线性创新过程模式,它的形成和美国的万里维尔布什很有关系,要说起这个,话就长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人搞了个曼哈顿计划,投入了很多人,很多钱,他最终结果把原子弹搞成功了。在这个大型的创新过程中间,美国人深深的体会到,政府投钱,集中一批科学家,围绕一个明确的目标进行研发的话,它会有一定的价值。这个东西不仅仅在原子弹研发的这个曼哈顿工程中间起到了它的作用,其实它在雷达开发的过程中间同样发挥了作用,当时美国还在搞了另外一个大型工程,这个工程在MIT,也就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搞的,叫什么?也就是我们讲那个麻省理工学院里面设了一个什么东西呢?就设了一个辐射研究所,这个主要实际上他为了掩人耳目,就是说为了保密,他把它叫了这个名字,实际上他开发的就是一种叫什么?雷达,二战中间飞机上用的,舰艇上用的这种雷达,今天雷达技术的发展大家知道还是日新月异,仍然是一个鲜血。他这个过程也投入了很多的人,做了之后,但问题是二战打赢了,原子弹不需要再去弄了,包括雷达,甚至研究的意义,是吧?也不大了,尤其是政府,作为政府来讲,我投入这种问题就多了,但是作为美国政府来讲,他们考虑了很多,如果就这样散伙的话,将来重新把这些人组织起来,把这些科学家组织起来,不容易,成本更大,所以他们深深的体验到,在军工研究中间集中这种科学家从事一个目标明确的研究是有意义的。于是他们在战后就加大了政府的投入,很想通过把国民的纳的税

的税金把它切出来一块,用于资助科学家开展这种大型工程的研究。但是这个东西在美国它碰到一个难题,你把国民的税金拿过来,支持科学家开展这样的科学研究,那民众要问,对我有什么帮助?不然的话我把钱给你们,你们去把它给日科学家玩,算什么道,算什么个事?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当时美国就让万里维尔布什就说做了这样一个论证,万里维尔布什最后就提出来这么一个线性模型来了。也就是说通过研究,技术研究和应用研究,它会促进技术的开发,而技术的开发能够推动产品开发,而产品已经投放市场,它会创造,这种新产品,基于新技术的产品,基于新科学发现的这种产品,它会获得很多很多利用,因此,尽管就是社会,就是政府把公共财政去支持了科技的研究,但它最终会有助于美国财富的积累。促进美国经济的增长,这样每一个老百姓又从中获益,是吧?就业机会会增多,收入会增大。就建立了这么一个线性的过程,这个线性过程在确立之后,也获得了老百姓的支持之后,很显然,他这样的话就是给科学家投研发经费就有了一个理论的这么一个支撑。所以在战后美国政府就开始了用公共财政去支持科学研究活动,一般包括民用的活动,而这个东西,当然因为早在战后出去美国要面临着很多困难,特别是二战之后要比如说要执行马歇尔计划,要去解决欧洲的战后重建问题,还有参与战争爆发之后,花费也很大,真正促使美国加大了技术研究,包括科学研究投入的时机是什么呢?是1957年,就是苏联成功的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时候,大家知道,发卫星之前,俄国人很早就开始搞了什么东西呢?也把原子弹搞成功了,但是由于苏联的飞机技术非常落后,它

要把这个原子弹,把这个氢弹要投放到美国境内,那可不是容易。因此,在火箭研究中间的技术出现了,那才能够震撼美国,但是火箭技术你究竟达到什么程度呢?让美国引起注意呢?我们知道,早期他的开发的火箭的时候,你又没有炸给他,你在国内做实验,也不可能对美国一般民众产生重大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就把这导弹变成一个运载火箭,因为导弹投射,在俄国境内做实验的话,它不可能对世界产生重大的影响,因为看不见,那怎么办?他们做了一个事,就是基于这种导弹技术而研制出来的运载火箭,把人造卫星搭上天了,这人们看得清清楚楚。这样的情况下,既然他可以把卫星送上天,就可以把核弹头送到美国,这样对美国产生了一个重大的冲击,是吧?美国人就担心了,哪一天俄国人的导弹会把他的核弹头投射到我们美国人的头顶上,这种情况下,美国人为什么又在这个技术上边落后了呢?为什么在发射卫星一开始不如他们呢?尽管后来紧紧追赶,但是毕竟加加林是最先上的天,载人航天,就是人类史上的,就是开启了人类史上的载人航天的时代。在这个过程中间,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人最后觉得我们美国科学技术落后了,那落后就要追赶,怎么追赶?我们就必须要加大科研投入,是吧?这个加大科研投入的目的很明确,维护国防安全,但是另外一个目的,就是要解决,我们要使我们国民健康,解决这么两个难题,美国人还是愿意的。但是在其它方面,比如说我们美国政府使用全体国民交纳的税金去支持特殊的行业,特定的产业,那显然是通过不了的,你比如说我拿美国全体国民的钱去扶持汽车工业,其它工业它就受到了影响,凭什么拿全体人的钱去支持一个

特定的产业,让特定的人受益呢?显然在美国是做不了这个问题的,因此美国只能赞成支持技术研究,而不同意,基于那种会使特定的行业受益的这种技术开发。这样就导致一个问题,技术研究,美国人在战后通过提出这种线性方式,线性创新模式,它解决了他的资金问题,需求问题,资金需求问题,但是他还是很难解决就是他首次商业化应用的问题,也就是说技术研究做出来了之后,如何进行技术开发,而不进行技术深度开发,很多技术研究成果它是不能够转化为产品的,这就是一个难题,这也就是在美国为什么出现了这种死亡之谷,或者叫达尔文之海的一个原因。因为企业自实验室的技术研究成果,企业他有钱,但是他觉得冒这个风险太大,他还吃不准哪个基础技术能够产品,所以企业一般又都在末端,在靠近产品这一块的研发,就产品开发上面愿意多投入,再往前推到技术开发,甚至应用研究领域,他们担心不愿意涉足,而政府又只能支持基础研究,在技术开发,尤其是在产品开发领域他不能够有太大的作为。这样就出现了两头的一个断裂。这也就是说,科技与生产的脱钩问题,这个线性模式,他提出来,很好的解决了利用公共财政去支持基础研究所需要的一个说法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但是也碰到一个难题,在哪里呢?2、日本经济的起飞大家知道,就是日本在七十年代,六七十年代,他在六十年代后期超越了德国成为世界上的第二大经济实体,但是在六七十年代的过程中间,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并没有在基础研究上面,也就是说在科学,或者说包括应用研究上面有太大的投入,但是他在七十年代,在汽车工业的兴起,包括新能源经济的兴起,和八十年代,包括

尤其是在电子工业的兴起,他使美国人深深的感觉到,也是让全世界深深的感觉到,其实不搞基础研究似乎也能够促进创新的发展,也能够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当时美国学者一般的批评日本,你这是搭便车,尽管你日本在技术研究方面没有太多的投入,但是你们干了一件事,你们是利用了我美国人在忙于和苏联竞争的成功中间获得的那些基础研究成果去从事了这种产品开发,所以你们取得了成功,你们搭了便车,搭了美国人基础研究的便车,但是日本学者提出了反击,为什么?如果说基础研究它可以很方便的变成产品的话,实现商业化应用的话,美国人本人就坐在车上,应该更成功,日本只是搭便车,也就是说基础研究对于就是产品的开发,其实未必像美国当时主张这种线性创新模式的这些人的所说的有价值。也就是基础研究既然你美国投了多钱,你产生了多基础研究成果,你们自己,如果说它是很容易实现商业化应用的话,它应该在你美国就已经实现了商业化应用了,就轮不上我日本。所以也就是说基础研究和技术商业化应用过程中间其实不是这么个简单的这么一个关系。3、非线性创新模式但是,那这样的话就后来就逐渐形成了一个,就是我们讲叫非线性创新模式,这个非线性创新模式在哪里呢?也就是说,不是由科学研究推动,由科技研究推动的什么?技术开发,由技术开发推动了产品开发,这种实现的商业化应用,就变成了销售,就是实现了创新。而非线性创新模式,它更多的强调的是什么?是市场的拉动,关键问题要根据市场来,而不是在科学的推动下,科学发明的,科学发现形成之后,基于这种发现的原理,我们开发新产品,也就不是科学的推动,而是什么?

市场的拉动,市场的拉动是全方位的,可以的销售环节产生拉动作用,可以对产品开发环节产生影响,也可以对技术开发产生影响,当然市场的拉动还会对科学研究产生影响,这样就变成了一个什么?非常复杂的这种非线性一种关系,更重要的是市场要有需求,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组织科技研究、技术开发、产品开发和商品销售。而这样的一个研发过程,它又需要一个社会的支撑,需要什么提供什么支撑呢?比如说高等教育提供的人才支撑,比如说需要各种各样的科研机构提供的知识的支撑,这里我们讲就是一般的就是公共知识,还有什么?需要社会提供的一种制度支撑,和文化氛围的支持。所谓的制度支撑我们大家都知道,就是说这种要产生,如果不能够产生这样的体制的话,不利于创新的形成的话,就不利于科研成果的形成的话,那同样这种技术创新它的形成是很困难的。所以在非线性创新过程中间就形成了这样的三个要素,一个是什么呢?就是一个市场的需求,第二,要有创新主体,也就是它内部过程,包括那个组织结构,包括那个体制的设置,他要做相应的调整,创新主体要有创新的动力,它这个动力来源于何处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市场的需求拉动。当然,它有市场需求拉动,他也愿意创新,但是它还需要整个一个社会环境给它提供一定的基础支撑,没有这个社会基础的支撑,其实开展创新仍然很难,企业即便发现了市场的需求,他也主观上也非常乐意,但是客观上也很难做得到,这一点在中国体现得比较多,在哪里?就是中国的工业技术基础的短板太多的问题,是吧?你需要的一些东西没有,你需要这样的原材料没有,你需要这样的原器件没有,你就很难完成这

种创新。四、自主创新技术创新我们刚刚说到了,其实是非常重要,它不同于技术发明。尤其是在非线性模式确立了之后,他们需要解决一个就是说市场需求什么,也就是说我们作为企业来讲我们能做什么,我们如何做等等这些问题,接下来他就是碰到一个问题就是说我们如何做这个问题,就是市场有需求,我们如何开展创新,开展这个创新,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措施啊?采取模仿创新,把技术引进回来,买过来,把成套设备买过来,我们进行加工生产,也是一种方法,还有一种什么,就是我们自己组织研发,我们自己主导整个创新过程,实现这样的创新,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这种自己主导的这样整个创新的一个过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自主创新问题,自主创新。(一)自主创新提出的背景在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它是和一种那种就是全套设备和技术的引进是不同的,我们现在很多企业,从国外把成套设备买利用,然后把它安装起来,进行组织生产,这样一套东西,我们知道,它可以在市场上获得比较大的这样利润,尤其是在中国,在这样市场比较大的这么一个国家,这也就是说很多企业早些年热衷于技术引进,热衷于到国外去买设备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我们大家知道,早年我们是在彩色显象管引进问题上面,我们吃个这方面的苦头,因为中国市场太大了,改革开放之后,民众这方面的需求被刺激起来了,大家都争着去买彩电,彩电供不应求,于是大家都抢着,各地都抢着去上生产线,把西方,尤其是日本这样的彩电生产线,哪怕把它买回来。当时因为日本产能过剩,彩色显象管产能过剩,他也到处往外甩,而我们中国就把它托着,把它接过来了。全国100多条生产线,液晶

显示器一经形成,这100多条线能够发挥什么作用啊?一夜之间就被淘汰了,这个教训是深刻的,就是说我们很多企业为了自己企业的利润考虑,他对于技术引进,包括全套设备的引进他是很热心的,但是引进了之后,他投了多少钱在此基础之上消化吸收,然后再创新呢?本来引进的技术通常就不会是最先进的技术,谁也不会把自己的看家本领就轻易的就卖出去。如果已经是他前一代产品,前一代的技术卖给你,你还不能够迅速的组织力量,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自己掌握中间的一些关键技术,然后再通过自己的研发,超越它,赶上去,就导致一个结果:等到你把这套技术掌握得差不多的时候,人家把他的最新的技术,当时的最新技术,现在也变成了一个,叫什么,相对落后的技术了,他又甩进来了,那其它企业又把它接过来了,这样就变成一个什么结果呢?在中国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个怪圈,那就是什么?引进落后,落后了怎么办?再引进,再落后,就构成了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这么一个怪圈,一直是打不破,这就是因为我们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的重视不够。即使重视了,由于国内的就是人力资源的支撑,知识的支撑,包括工业技术基础的支撑不足也很难上一个台阶。所以引进了之后,他未必能够赶上技术输出国的这种水准。因此它就导致这么一轮一轮的这种引进——落后——引进——落后。在这种情况下面很显然,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解决这个问题,这也就是当时我们有关部门提出来自主创新的这么一个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如果不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话,我们会常常受制于人,我们要想不受制于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间掌握主动权,我们就应该

在开展技术创新过程中间强调主动。我们不反对和多方面的力量,甚至于和国外合作的这种创新,但这种创新过程必须实现什么?以我为主,这里这也就是说自主创新提出来的这么一个背景,自主创新是什么,自主创新和技术创新什么关系,其实尽管我们讲了创新有多种不同的含有,比如说组织创新、市场创新等等。但是我们知道任何一个企业内部的创新,除了技术之外,它的组织的创新、市场的创新它一般的都是一个自己主导的,他不需要去跟人家合作去解决这个难题。所以我们讲自主创新在这个意义上讲,它更多的是针对技术的研发而言的,而不是指市场的创新和组织的创新,或者内部管理的创造。(二)自主创新的内涵1、自主创新的三种类型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这种自主创新是指什么创新啊?主要是指自主的技术创新,也就是说我们要在开展技术创新过程中间要控制主动权,我们可以搞合作创新,但是这种合作必须是以我们为主的这种创新,要知识产权要我们能够控制得了的创新,在这种情况下面,我们就可以看到自主创新大体上可以分成这样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原始创新,就创新的方式;第二个就是要集成创新;第三个就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2、三种自主创新之间的关系原始创新。也就是我们在前面谈到的那个创新是什么?一种全新的这种创新,是某个产品压根儿就没有的这种创新,我们这种创新,这个技术,就是说我们这种核心技术就是取得了重大科学发现,基于新的科学发现原理基础之上的这么一个创新。是前无古人的一种创新,很显然这种原始创新是指什么?它是主要是指基于这种科学的发现,根据这种发现的这种新的原理来进行技术开发所获得的东

西。集成创新。集成创新就是说把现有的一些技术,把它汇合在一起,我们把这种技术开发出一种新的产品来,这种产品,技术是现成的,但是开发的产品概念是新的,它不是一个单纯的模仿,这种就是集成创新,那问题是产品现在是也有,那我们怎么办?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就是通过引进消化,然后把它吸收,最后我们把它功能做得更全,或者说相同的功能,我们把它性价比提高,让它更加廉价化,这种创新也是一种创新,它实现了。在让它更廉价化的成功中间,让它功能更强的时候,让它质量更高的时候,其实这中间也有很多工作要做。所以我们大体上这种创新,就是通常来讲,我们叫自主创新主要是指自主的技术创新,在这么自主的技术创新的过程中间我们有三种路径可以走,一个就是原始创新,一种全新的创新,基于科学发现,重大技术发明,也就是基于重大的科技突破的这种创新。第二个,不是我们从科学发现,从科技突破入手,而是从什么,现有的这些技术,我们如何充分的把它进行集成,而构建起一个新的产品概念,形成一种新的产品,把它投放,投放一种新的,崭新的产品,当然我们产品并不是新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模仿,甚至引进消化模仿的基础之上进行一定的改良而实现的创新,这也都是,我们讲的都是自主创新就可以具体的途径来讲它有这些方式。3、原始创新案例——德国合成氨技术这里我们可以谈很多的例子,原始创新具体来讲,怎么样?我们举个例子,你比如说德国的合成氨技术的问题,大家知道合成氨也就是我们现在生产的化肥所需要的那个氨的问题,这个氨既是化肥的生产材料,又是什么?实际上又是当年的TNT炸药所生产中间的所必

须的一种原料。氨在人类合成氨技术形成之前,靠什么?我们一般来讲那时候肥料,欧洲的肥料靠什么?我们中国施肥,就农蔬材料都很多,欧洲当时要解决这个事,他们有一个在哪里,就是在南美的那种就是鸟粪池,就是在海岛上面那个鸟雀几千年的在上面飞来飞去,在上面拉的屎,累计起来就变成了什么?形成那个就是鸟粪池构成的,就是鸟粪构成的这么一个海岛,他们这个挖掘,在19世纪开始大量的挖掘,是运到英国去,运到法国去,运到更远的德国去,欧洲的就是整个支撑的这样的农业生产的肥料它主要是这个东西。欧洲把它用来生产炸药也同样使用它做原料,但是德国要用那个鸟粪他必须要经过英吉利海峡,这就不免要受到英国和法国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很显然,德国要去摆脱英法的控制他就必须要自己解决这种支撑农业生产发展所需要的肥料问题,以及军事工业所需要的炸药原材料问题。而这个东西只要还是一种传统的路径原材料的使用,还通过智利这种鸟粪岛上面来的这些鸟粪的话,用船装过去的话,德国的发展不可能会非常快,也不可能摆脱英法的影响。德国要想实现工业化,要想有个快速的发展,他必须把农业人口大量的转移到工业化领域去,工业领域去,而要完成这样的转移就必须要提高农业生产力,而要提高农业生产力就必须解决肥料的供应不足问题。那这样就产生了一种需求,就是怎么合成出来这个中间的一个成分,这个就是氨,大家知道,它化学分子式的结构是NH3就是由氮和氢组成的,包含着两种元素,过去我们讲氮肥,磷肥和钾肥,磷酸和钾肥在当时都很好的解决,但是氮肥过去的理论一致认为似乎就是植物吸收氮它要怎么办,他以为

在空气中间的氮气就可以转化为植物的营养,事实上后来证明这是行不通的,也是根本不可能的。这样就变成什么结果呢?大量的谷物,包括小麦,其它东西,大量提高产量,土地里面,就是说它必须要补充这样的营养,你今年产品了这么多,你如果氮、磷、钾,谷物,也就是说农业生产所必须的这种成分不能及时的获得补充的话,土地就越来越贫瘠,它的产量就越来越低,那解决根据难题就必须不断的补充这种氮、磷、钾,也就是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这种元素,磷肥,钾肥的问题好解决,但是氮在空气中不能解决,过去都是依靠靠天收,靠什么,一个,也就是说每年春天,就大家知道,氮气在空气中间,一打雷,大家知道,氮气就变成了什么,就变成了二氧化氮,就是说氮气,氮和氮这个链,分子链结合得非常紧密,只有在打雷的情况下,让它们断裂,形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一见到水,一下雨就凝成了氮肥,就变成了什么,硝酸那个成分就到地上了,所以叫春雨贵如油啊,它实际上是给农作物补充了氮肥的问题另外一个方面,那个大豆点根瘤所产生的这些东西,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去解决这个中间提供这个氮的问题。这种氮最大的问题就是氮气的链条,氮和氮原子,氮气中间,原子和原子之间的键结合太紧密,很难把它解决掉,所以这种我用电弧的方法去解决它,那耗能太大,而且氮气和氢气如何合成,它的合成中间就是转化率是非常低的,那怎么办?当时在实验室里研究,科学家们就研究了一个什么东西呢?就是解决一个,把氮气和氢气,把它放在什么,一个压力非常大的情况下面,让它加大合成的力度,同时还给它一定的叫什么,我们知道,叫做催化剂,氮气和氢气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4j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