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12年第一届预科班入行论组第一次考试复习范围 题目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4-04-06 14:0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学会12年第一届预科班入行论组第一次考试 复习范围(共100题)

《佛教基础教程》第一册

闻法方式

1、什么是密宗?密宗在哪四个方面超胜显宗?

答:一问: 是大乘佛教的一个支派,与印度教的怛特罗密教同时,在印度笈多王朝时期出现。印度的这一系教派,在修行方式上而非在教理上有很多不许公开的秘密传授,及充满神秘内容的特征,因而又被称为密教;而相对于密教,之前的佛教流派包括其他的大乘佛教、上座部佛教,则被称为显教。; 二问:密宗在四个方面胜过显宗,具体而言分别是: (1)?不昧?:见解方面不愚昧。见解分为胜义、世俗两种,在抉择胜义时,显宗虽然依中观理论承认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但并没有像密宗一样,如实抉择光明如来藏的本体;在抉择世俗时,显宗虽然承认万法如幻如梦、现而无自性,但并不没有像密宗一样,通达一切显现是五智、五佛身的本体。所以在这方面,显琮 不如密宗。 (2)?不难?:行为方面不难。密宗依靠殊胜的直指方法,可将五种妙欲直接转为道用,不舍烦恼的同时证得菩提,地道顿时获得圆满。 (3)?方便多?:修行方面具有诸多方便。密宗有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生圆无二大圆满等许多不共修法,生起次第又分有相、无相之别,圆满次第又有风、脉、明点的观修方法,同时,上师们的窍诀开示也不胜枚举。这些方便方法,在显宗经论中并不明显,只是以隐藏方式叙述的。 (4)?为利根?:根基方面是利根。?根?分为涅槃五根——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其中最根本的是信根。如果对上师和密法有强烈信心,弟子当下即可开悟,这类现象在密宗历史上非常多。

2、目前人们对密宗有哪些误解?对此你该如何驳斥?

答:简答:认为密宗是专讲神通、神变或气功的法门,只是藏地喇嘛修持的教派,甚至还有资料说,密宗又名?喇嘛教?。(第一、把密宗视为搞神通的教派,这是非常可笑的事。我们都知道,密续的内容博大精深,不单单是讲些咒语或仪轨,以开发神通。稍有这方面常识的人都明白,密宗并非如一般人想象得那么简单。第二、说密宗是喇嘛教也不正确。?喇嘛?有无上、出家人、上师的意思,把这套在密宗的头上,显然名称不相合。比如,?喇嘛?若取出家人之义的话,密宗就成出家人的圣教了,这显而易见不合理,因为学密者不一定都是出家人,在家居士中也有。)

详答:答: 过去由于交通比较闭塞,弘扬密宗的道场几乎不在大城市里,人们对密宗了解得非常少;再加上民族文化、传统习俗的差异,语言文字上的沟通障碍,及众生前世的业力非常深重,即生中遇到这样甚深的法,一下子接受不了,导致对密宗有些误解.如说密宗是专讲神通、神变或气功的法门,只是藏地喇嘛修持的教派,甚至说,密宗又名?喇嘛教?。这些说法都不合理。

首先把密宗视为搞神通的教派,是很可笑的。密教的内容博大精深,经典有103函.并不单是讲些咒语或仪轨,来开发神通。密宗并不是如一般人想象得那么简单。 其次、说密宗是喇嘛教也不正确。?喇嘛?是无上、出家人、上师的意思,把这套在密宗的头上,显然名称不相合。比如,?喇嘛?若取出家人之义的话,密宗就成出家人的圣教了,显然不合理,因为学密者不一定都是出家人,在家居士也有很多。

还有人认为,密宗为藏地所独有,其他地方都没有。这也是孤陋寡闻的表现。

密宗不仅藏地有,汉地也有。据《中国百科全书》记载,玄奘、义净等高僧都传译过密法,后世称之为?杂密?。后来善无畏、不空等弘传纯粹密教,并正式形成宗派,史称?纯密?。这些都是汉地的密宗。公元8世纪,日本的空海法师来唐学法,从惠果法师那里接受密法后,回国创立真言宗,这叫做?东密?。

由此可知,密宗并不仅仅存在于藏地。像印度最初兴盛的密宗,根本不叫?藏密?;汉地原有的密宗,也不叫?藏密?。所以,若认为密宗是藏传佛教独有的,这是对密宗没有全面详

1

学会12年第一届预科班入行论组第一次考试 复习范围(共100题)

细了解所致。

有人说?密宗把上师当佛一样看待,这种做法不正确。佛教要求‘依法不依人’,如果把上师当成佛,一切身口意全依赖于他,那就是‘依人不依法’了,四依法就颠倒了。?

这种想法也不合理。把上师视为佛、依止上师而成就的说法,不仅密宗或藏传佛教中有,汉地经典中也比比皆是。如《苏悉地经》云:?弟子之法,视阿阇梨,犹如三宝及菩萨等。为能授与归依之处,于诸善事,而为因首。现世安乐,当来获果,为依阿阇梨故。?《大辩邪正经》中也说:?汝若学此安心妙法,先洹归依真善知识。何以故?未知者令知亦当归依真善知识,未觉者令觉亦当归依真善知识,未悟者令悟亦当归依真善知识,未通者令通亦当归依真善知识,未证菩提者令证菩提亦当归依真善知识。?我们之所以依止佛陀,就是自己以前不了知的会了知,不通达的会通达,未证悟的会证悟。而依止善知识也是如此,所以,善知识跟佛陀没有差别。

《般舟三昧经》云:?当敬于师,承事供养,视当如佛。? 《无二平等最上瑜伽大教王经》云:?了知秘密真实者,此阿阇黎佛无异。? 《瑜伽大教王经》云:?所有三世诸佛,皆来诣阿阇梨所恭敬供养。何以故?此金刚阿阇梨,即是一切如来。?

以上都是汉地经典中的教证,充分说明,上师确实与三世诸佛无二无别。汉传佛教的《大藏经》中有很多视师如佛的教证,如果全部抛弃这些教言,一味指责密宗对上师恭敬如何不合理,毫无可信度。

还有的说密宗喇嘛,吃肉喝酒,化缘,修双运骗色等,这个教法如何如何……个别人吃肉喝酒并不是所有的修密着都这样,实际真正的密宗也是不提倡吃肉的,只是由于藏区过去由于气候严寒没有蔬菜,才不得不食用.藏传佛教任何一个正规寺院,都不允许直接行持双运.但在密宗的教法中,如果修行到了一定境界,这些行为是有开许的。如果你对此无法理解,只能说明你的智慧跟不上,实际上,当修行人达到最高境界远离了贪欲时,确实有这个方便道。至于偏色也是个别人的不如法行为,有时也不一定是真正出家人所为.

我们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党内不是也有很多腐败分子吗?有的省部级领导都有被判死刑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好的,个别人的腐败不能代表全部,个别人的行为不能否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其他宗派中同样存在这些现象,不管密宗也好、显宗也好,究竟的教义是没有任何染污的。由于出家时间的不同、个人修为的差异、个人根基的深浅、出家目的的纯染。行为上有不足之处在所难免。不要说普通的个别密宗出家人行为不如法,甚至一些被尊称为佛教的权威,有时候也会产生增上慢。何况有些是冒充密宗的修行人,难到这些也要强加给密宗吗?扪心自问,佛陀讲的教理你又懂得多少?浩如烟海的经典能够通达的又有几部?自己在闻思修方面做到多少?众生由于业力不同,病有多种,释迦牟尼佛说了八万四千法门,法法平等无有高下。所以,不管是显宗还是密宗,都是非常纯粹的佛法,没有任何过失。

三殊胜

3、什么叫三殊胜?

答:所谓的三殊胜,首先是加行发心殊胜,即以菩提心来摄持所修之善根;中间是正行无缘殊胜,指不被分别念所染,以无分别或专心志致的智慧来摄持;最后是后行回向殊胜,是指在结尾以回向来印持,令善根永不失毁,且蒸蒸日上。

胜利道歌讲记

4、《胜利道歌》的修行道次第分为哪些? 答:修行次第:我们要先做好人(贤善人格),其次对世间不要贪执而生出离心,再次为利益众生而发菩提心,在这个基础上才可以修学密法或者般若法门。 5、修持无上大圆满有什么功德?

2

学会12年第一届预科班入行论组第一次考试 复习范围(共100题)

答:大圆满的功德不可胜言,只是听到它的词句、接触它的法本、见到它的法义、佩戴在身上,也会成为闻解脱、触解脱、见解脱。这样的大圆满,仅仅是闻到一些词句,也能断除三有根本。诚然如《中观四百论》所言,对中观生起怀疑也能断除三有根本,那接触无上密法就更不用说了,在六个月中就能得到解脱。《金刚账续》云:?不动信解行六月,金刚持地能获得。?

6、修密法之因缘是什么?请以推理说明。

答:修密法之因缘,完全是多生累劫的善缘所感召。无垢光尊者在《胜乘宝藏论》中运用了两个推理说:一、我们前世肯定供养承侍过无量如来,并且成为过他们的眷属,因为今生遇到无上密法之故;二、我们在今生或中阴或来世,一定会获得成就,因为遇到无上密法之故。从因明的角度通过推理证明,凡是听闻到密法的众生,都有不可思议的缘分。 7、法王如意宝一生中的智慧结晶、简明扼要的殊胜窍诀有哪几部论典? 答:《忠言心之明点》、《教诲甘露明点》、《怀业时语》、《胜利道歌》。

胜出天神赞释

8、为什么作者一再赞叹佛陀,说外道天尊具足过患,他是不是有偏袒心?

答:作者很明确地表态说:绝对没有偏袒心。出有坏佛陀不是我的亲戚,外道不是我的怨敌,他们的行径我也没有现量见过,但由于耳闻了佛陀与天尊的不同言行,我相信佛陀的功德更为超胜,所以才恭敬依止佛陀。对于这个道理,作者进一步道:善逝并不是我的父亲,数论外道、顺世外道等也不是我的怨敌;佛陀并没有赐予我地位、财产、权势,外道也没有抢夺我的地位、财产、权势。然而,佛陀在教言中唯一说要利益众生,遣除一切害他的垢染,这是最令我佩服、生信的地方。

略说忏罪

9、金刚萨埵心咒为什么能清净业障? 答:一方面,《金刚萨垛威猛三调伏续》中云:?若持诵此心咒十万遍,则破根本誓言亦得清净。?法王如意宝说,末法时代要念诵四十万遍。在密宗中,最严重的罪是破誓言,既然这种罪业都能清净,其他罪业就更不用说了。佛经中云:?何人千劫中,若造严重罪,一次极力忏,诸罪得清净。?另一方面,金刚萨垛佛陀在因地时发过宏愿:?愿我住于罪业深重者面前,若有众生持诵我的心咒而无法净除一切罪障,我决不成佛。?金刚萨垛佛陀的愿力已经实现,他成佛现前清净刹土。所以,消除业障最殊胜的佛陀,非金刚萨垛莫属。 10、忏悔时为什么要具足四种对治力?请具体解释这四种力。 答:《宣说四法经》云:?菩萨若具四法,则能胜伏所造所积之一切罪业。何为四法?即厌患对治力、现行对治力、返回对治力、所依对治力。?厌患对治力:对所造之恶业,深深地感到愧悔,就像吃了毒药一样特别后悔;返回对治力:对所造之恶业,纵遇命难亦不复造,决心改邪归正;所依对治力:依靠金刚萨垛,全心全意地忏悔;现行对治力:对所造的罪业一个一个地发露出来,依靠金刚萨垛的加持,令所有罪业彻底清净。

11、请阐述《如意宝珠》的观想方法。它与《大圆满前行》的观想方法有何不同?

答:如意宝珠观想方法:在自己前方的虚空中,云雾缭绕或者白云飘浮,观想出一朵白莲花,莲花上有一月轮坐垫,坐垫上有金刚萨垛的单身像:身色洁白,金刚跏趺坐,手持铃杵,以十三种报身服饰严饰全身。这样的金刚萨垛非常庄严,闪闪发光遍布十方,接着全部融入自己,所有众生也都变成金刚萨垛的形象。

《大圆满前行》的观想方法:在自己庸俗的身体上方,观想白色的金刚萨垛,通过念诵百字明,降下甘露而清净自相续。然后金刚萨垛融入自己,自己的身体发光上供下施。最后一切外器世界收摄在内情五部金刚萨垛中,他们也依次化光融入自身,自己最终融入法界,在无缘离戏的境界中安住片刻。当又开始生起分别念时,将一切器情明观为金刚萨垛的妙用。

3

学会12年第一届预科班入行论组第一次考试 复习范围(共100题)

菩提心修法

12、怎样通过呼吸修持自他交换?这与慈悲心有什么关系?此法具有哪些功德?

答:悲心和慈心的修法,可通过呼吸修持自他交换。即观想众生的痛苦、恶业、不愉快,以气体的形状吸入自己身体,自己代受三界众生的一切痛苦,这是悲无量心;观想自己的快乐、善业、福报等,以气体的形状呼出,融入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快乐,这是慈无量心。 其实这个很简单,如果短暂的时间中一直这样修,功德是非常大的。有了慈心,邪魔外道也不能摧毁,堪为世间的应供处;有了悲心,一切佛法的根本就具足了。因此,修菩提心实在困难的话,可通过这种方式来先修慈悲心。

13、菩提心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你今后打算怎样修菩提心?

答:修菩提心之前,打好四无量心的基础很重要,修的时候还要具备两个条件,是那两个条件呢?那就是:愿众生离开痛苦、愿众生获得佛果。

光是看众生很可怜,想要帮助他,是不是菩提心也不好说,因为菩提心必须要?缘佛果?。什么叫缘佛果呢?就是愿众生获得佛的果位,远离三界的所有痛苦,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自己心甘情愿做任何事情。

佛陀在《教王经》中,将菩提心的学处讲得非常清楚,经云:?对自他一切善根进行随喜,之后回向发愿,是愿菩提心的学处;尽心尽力地行持六度万行,是行菩提心的学处。? 现在初学者最需要的是修自他交换和知母念恩等教言,若能反反复复修持,菩提心肯定会生起来的!

以前虽然学了修菩提心,但正如上师所言的那样,没有什么窍决,学了这一课后,很受益,以后就按上师所说的方式方法来修菩提心。愿上师三宝加持我。阿弥陀佛! 14、请以比喻说明,菩提心对忏悔罪业有极大的帮助。

答:有了菩提心,罪业再大也可以消除;如果没有菩提心,怎么样忏悔也收效甚微。

乔美仁波切有个比喻说,铁丸子虽然很小很小,但放在水里会沉下去,同样,若没有菩提心摄持,罪业尽管微不足道,却可以让你堕落恶趣。空心的铁管虽然很大很大,但放在水里会浮起来,同样,尽管你造的业非常可怕,可是若有菩提心,那么不会堕下去。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比喻。

《佛教基础教程》第二册

亲友书讲记 第6课

15、欲界众生最贪执的是什么?应当怎么样断除?若不断除有什么祸患?

答:对欲界众生来讲,对异性的贪执比较强烈。 应当以智慧来观察,作不净观。 若不断除会堕入三恶道中。因为贪欲是堕入三恶道的根本因,《圣月女授记经》中说:?以贪堕入众生狱,以贪堕入恶鬼畜。?所以,我们要时时注意断除贪欲,若想断贪欲,务必要精进修行。 16、颂词解释:?如麻风病虫蠕动,为得乐受皆依火,非但不息苦更增,当知贪欲与彼同?。 答:比如,患有麻风病的人,遭受皮下癞虫不断蠕动时,为了解除这种难忍痛苦而去烤火,以此使那些癞虫稍稍不动,暂时停止了苦受,但只要离开火边,癞虫就会像报复一样,蠕动得更加厉害,引生更大的痛苦。同样,世间人为了快乐而贪执欲妙,暂时似乎没有烦恼,但实际上贪欲越大,痛苦越增盛。

第8课

17、?财富?的含义是什么?什么才叫真正的财富?明白这个道理,对你有何启示? 答:财富的含义:之所以命名为?财富?,是因为它能让人得以满足,不管精神还是物质财富,都会带来一种满足感。 真正的财富是知足少欲。

4

学会12年第一届预科班入行论组第一次考试 复习范围(共100题)

第9课

18、我们每天应当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乐于睡眠会有哪些过失?

答:在白天应当神清气爽,最好不要睡觉。晚上也应该分成三时,上夜行持善法,中夜可以入眠,下夜要早点起来修行。

《大宝积经》中讲了乐于睡眠的二十种过失:

1、懈怠懒惰。2、身体沉重。3、颜色憔悴。4、增诸疾病。5、火界羸弱。 6、食不消化。7、体生疮包。8、不勤修行。9、增长愚痴。10、智慧赢劣。 11、皮肤暗浊。12、非人不敬。13、为行愚钝。14、烦恼缠缚。15、随眠覆心。 16、不乐善法。17、白法减损。18、行下劣行。19、憎嫌精进。20、为人轻贱。

第11课

19、怎样通过抉择无我来摧毁二十种萨迦耶见? 答:首先,以色蕴为例来观察:

(1)一体:色蕴可用眼睛看、用手触摸,它是众多的、无常的,与?我?的法相完全相互违背,与众生的执著也不相同,因此色蕴肯定不是?我?(色非我)。

(2)他体:如果?我?与色蕴是他体,那么?我?具不具有色蕴呢?如果具有,就像人具有瓶子一样,那么?我?必须要先成立。可是此处的?我?是一个尚待观察的法,其本体还没有成立,如此一来,?我?具有色蕴的说法,就不成立(我不具色)。 (3)那么,色蕴与?我?是不是互相依靠呢?如果是?色依于我?,那么?我?本体还没有成立,色蕴怎么依靠呢?我们可以说瓶子依靠柱子,但?我?尚未成立的话,色蕴想依靠?我?也是不可能的(非依存)。 (4)如果是?我依于色?,也同样不成立,犹如说,我们依靠地板一样(色亦不依我而住)。后三者是从他体的角度分析的。进行分析时,色蕴并不是?我?,也不是除?我?以外的他体法,因为,?我?的本体没有成立,又如何与?我?是他体呢?两个有实法之间叫他体。因此,?我?与色蕴之间的关系,既不是一体也不是他体。以此类推,?我?与受、想、行、识这四蕴,也不是一体或他体。五蕴各自通过四相来观察,总共有二十种我见。以上述方式来推理,可知其余四蕴也没有?我?,这就是佛经中提到的?摧毁二十种萨迦耶见的大山?。

20、通达十二缘起有哪些功德?

答:通达十二缘起的功德有很多,比如,遣除认为前后世不存在的愚痴;断除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的邪见;对轮回生起厌离心,对解脱具有向往之心;苏醒前世的种姓——往昔曾于佛陀或圣者面前,听过空性和十二缘起法,可是在流转轮回的过程中,这个种子就像被放进箱子里,一直没有萌芽,现在我们把它播入地里,马上就可以让它苏醒。

第18课

21、如何才能得到究竟涅槃?内道与外道所许的涅槃有什么不同? 答:二问:涅槃分为两个方面:灭尽有漏之蕴的?寂灭?,称为无余涅槃;远离不善、诸根调顺的?调柔?,成为有余涅槃。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没有任何烦恼,因而叫做?无垢染?。这样的涅槃灭除了轮回中的生老病死,恒常存在、永无穷尽,同时,也远离了外道所假立的各种解脱。是内道涅槃。

有些外道宣扬,今生中若精进修持,能获得地水火风四大所摄的果位。

一问: 我们希求的?涅槃?其特征是——寂灭、调柔、污垢染、远离生老病死。得此涅槃之后,智慧法身功德圆满,依之而示现,事业自然而然具足,任运自成地度化众生。因此,我们应该依靠三学,希求远离戏论的般若波罗密多境界。

愿海精髓讲记

22、请解释《愿海精髓》的正副标题。为何此愿文名为?普贤刹之杲日??

5

学会12年第一届预科班入行论组第一次考试 复习范围(共100题)

答:正标题?愿海精髓?,意思是说,普贤菩萨十万大愿的精髓是《普贤行愿品》,而《普贤行愿品》的精髓就是此愿文。所以按照我们学院的传统,每次传完法都要念一遍《普贤行愿品》,如果来不及念《普贤行愿品》,也可以念此愿文。 副标题?普贤刹之杲日?,可从两方面进行解释:一、普贤刹并非普贤菩萨的刹土,而是指一切(普)极为贤妙(贤)的刹土(刹),即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愿文能照亮前往极乐世界之路(杲日),也就是说能让我们看到往生极乐世界的光明。二、普贤菩萨(普贤)有无量的大愿,依靠这些大愿才能往生极乐世界(刹),就如同在黑暗中需要依靠阳光一样(杲日)。因为这两方面的原因,故此愿文名为?普贤刹之杲日?。 23、请简述佛陀身语意的功德。

答:愿海精髓的第一偈颂宣说了佛陀身语意的功德,具体如下: 无边二资功德所成身,具足六十支分梵音语, 十力功德周遍圆满意,天中胜天仁王祈垂念。

佛陀具有无边福慧资粮所成的身、六十种梵音的语以及十力功德周遍圆满的意,在具足如是功德的天中胜天能仁王释迦牟尼佛面前,我虔诚祈祷赐予垂念。

佛陀的身体具足无量的功德:佛陀最初发了无上的菩提心,中间积累了无边的福德和智慧资粮,最后通过无缘智慧资粮形成了法身,通过有缘福德资粮形成了色身。 佛陀的语言具足六十种梵音。《法华经》云:?梵音深妙,令人乐闻。?佛陀的声音不像世间人天的声音,任何众生都不会对其生起厌恶心。

佛陀的智慧无与伦比,具有处非处智力、如是了知业报智力等十种力,其智慧是周遍圆满的。 佛陀的身语意跟众生的身语意完全不同,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在一切人天中最为微妙、殊胜,是无与伦比的,所以法王在此祈祷:天中胜天能仁王,我等在您面前祈祷,希望您垂念我们。

24、颂词解释:所有生世慧藏唯一父,文殊勇士欢喜而摄受,由从普贤行愿品所说,如海菩萨行愿皆圆满。

答:这是愿海精髓的第四偈,是以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的行愿而发愿。

从现在乃至未来的生生世世,愿一切诸佛的智慧宝藏、劝请一切诸佛最初发菩提心的文殊勇士欢喜摄受我,愿《普贤行愿品》所说的如海大愿自己悉皆圆满实现。 大乘菩萨的所有修行都包括在文殊智和普贤行中。如《普贤行愿品》云:?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文殊师利发愿经》亦云:?如文殊师利,普贤菩萨行,我所有善根,回向亦如是。?所以我们应该发愿:乃至一切众生度尽前,生生世世得到文殊菩萨摄受,具足普贤菩萨的无量大愿!对大乘行者来讲,这两点是不可缺少的。 《华严经》云:?若有诸菩萨,不厌生死苦,具足普贤行,一切莫能坏。?意思是,如果有菩萨像文殊菩萨那样不厌倦生死轮回的大苦,具足普贤菩萨的伟大行愿,这样的修行者永远不会被违缘所毁坏。在座各位都是发了菩提心的人,要时时刻刻祈祷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要随学他们而发大愿。他们的发愿就是利益众生,根本没有为自己的利益而发愿。

虽然真正现前普贤大愿必须证得一地菩萨果位,但现在我们可以一边忆念愿文的意义一边随文发愿。很多人学过《普贤行愿品》,应该明白其中的意义,以后要经常边念诵边发愿。 25、《普贤行愿品》中的所有大愿可归结为哪两点?这两点有何内在联系? 答:这个内容在第七偈中,是为兴盛佛法、众生安乐而发愿。 无垢圣教兴盛常住世,无偏众生享受胜利乐, 意中所愿恒时唯有此,祈赐谛语加持成办之。

无垢的圣教兴盛并长久住世,无偏的众生(不仅是亲友等关系好的人)享受殊胜的利益和快乐,我心中恒时所愿的唯有这两件事,祈愿诸佛菩萨以谛实语加持令其成办。 这就是圣者的所愿。《普贤行愿品》中的所有大愿归结起来,也就是弘扬佛法和利益众生。这两个愿是有联系的——如果佛法兴盛,则众生自然会得到快乐。《地藏十轮经》中说:?如

6

学会12年第一届预科班入行论组第一次考试 复习范围(共100题)

如意宝珠,随所愿皆满,如是三乘法,能满众生愿。?因此,如果想让众生快乐,就要兴盛佛法,如果佛法不兴盛,众生即使暂时快乐,也不可能有长久的安乐。为什么我们常说要以佛法饶益众生?就是因为有了佛法,众生才会自然而然拥有快乐。如果没有佛法,人们的经济再怎么发达、知识再怎么提高,也不会有真实的快乐。所以佛法是众生安乐的源泉与根本,这一点大家务必要清楚。 26、愿海精髓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答:愿文总共有八个偈颂,首先是赞叹本师释迦牟尼佛并祈祷佛陀垂念。

无边二资功德所成身,具足六十支分梵音语, 十力功德周遍圆满意,天中胜天仁王祈垂念。 第二偈讲佛陀往昔如何发心之理。

佛以广大慈悲近摄受,极剧三苦摧残之众生, 为欲二利所愿如意成,而发无上殊胜菩提心。 第三偈讲我也如是发心。

我亦乃至等空众生尽,不贪自利寂乐之享受, 依于利他如饰胜意行,从而趣入三有之大城。 第四偈是以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的行愿而发愿。 所有生世慧藏唯一父,文殊勇士欢喜而摄受, 由从普贤行愿品所说,如海菩萨行愿皆圆满。 第五偈是发愿承侍未来诸佛。

未来导师九百九十六,于此刹中示现成佛时, 恒时随行愿成胜弟子,愿获广弘事业威猛力。 第六偈是为一切众生往生极乐世界而发愿。 一切贤劣业系众有情,此生命终往生极乐刹, 获得无量光佛语授记,智悲力之威势愿圆满。 第七偈是为兴盛佛法、众生安乐而发愿。 无垢圣教兴盛常住世,无偏众生享受胜利乐, 意中所愿恒时唯有此,祈赐谛语加持成办之。

7

学会12年第一届预科班入行论组第一次考试 复习范围(共100题)

最后是普愿世界吉祥圆满:

祈愿一切众生生存因,圆满四德宝藏皆成就, 遍寻不得违逆与衰败,善妙光照三地增吉祥。

《预科班入行论教材》第一册

第2课

27、什么是五部大论?其中宣说空性隐义和显义的分别是哪两部?

答:五部大论 :《戒律》、《俱舍》、《中观》、《因明》、《现观庄严论》。

其中宣说空性隐义和显义的分别是《现观庄严论》和《中观》。 28、学习《入菩萨行论》前八品的目的是什么? 答:为了生起世俗菩提心。

第6课

29、寂天菩萨造本论的必要是什么?

答:1)所说内容:菩萨的所有学处;

2)必要:依靠学习本论,通达菩萨的所有学处;

3)关联:若要通达这部论典,必须依靠本论的文字、内容,还有自己的串习和闻思,这些相互之间都是有关联的; 4)必要之必要(最究竟的目的):通过学习《入菩萨行论》,完全通达其中密意,最终获得大乘的胜果。

30、什么是自圆满?什么是他圆满?

答:五种自圆满:转生人中、生在佛法殊胜的中土、诸根具足、对佛法有信心、业际无颠倒。五种他圆满:佛陀出世、佛已说法、佛法住世、自入圣教、师已摄受。

第8课

31、愿、行菩提心共同具有的功德有哪些?

答:依靠菩提心能断除罪业、成办自他一切利乐、满足众生的一切愿望,以及获得菩提心时自己的名称及意义都会改变。

第9课

32、请以比喻赞颂菩提心的功德。

答:1、以点金剂之喻说明由劣变胜:印度有种点金剂,只需要少量,可以将非常普通的金属变成无价之宝或昂贵的黄金,同样,相续中一旦生起了菩提心,我们这个依父母不净种子而产生的身体,马上就能转成无垢的清净佛身。

2、以妙树之喻说明果不穷尽而增上:菩提心的善根就像如意树一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获得佛果之前,善根永远不会耗尽并不断增上。

3、以火之喻说明彻底摧毁罪业:菩提心如末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末劫时有一种特别炽热的火,能在刹那间摧毁整个器世界,同样,菩提心犹如末劫火一样,能在生起的一刹那,摧毁无始以来所造的一切罪业。依靠菩提心,一刹那间必定能从根本上焚毁五无间罪等一切深重罪业,所以,菩提心的功德的确相当大。

33、请以教证、公案说明?相续中如果具有菩提心,就根本不会堕入恶趣。?

答:教证:《华严经》中说:有了明灯,千年的黑暗会在一刹那间被全部驱除;有了龙王顶上的如意宝,所有的违缘、障碍、危害能被遣荡无余。同样,一个人相续中如果有了菩提心,就像明灯和如意宝一样,能将堕入恶趣的一切罪障彻底断除。

公案:世尊曾经转生为地狱众生嘉瓦谢达,在拉火马车时,看到同伴嘎玛热巴拉不动马车,

8

学会12年第一届预科班入行论组第一次考试 复习范围(共100题)

狱卒气急败坏地用火锤击打它,于是对其生起菩提心。当它准备代替同伴拉车时,狱卒边用铁锤殴打它边说?众生感受各自业力谁有办法?。刹那间,嘉瓦谢达转生到三十三天。

第10课

34、菩提心的分类有哪些?

答:从意乐加行的角度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两类。

第11课

35、什么叫愿菩提心?什么叫行菩提心?

答:所谓愿菩提心,第一个条件就是要以大悲心来缘众生,第二个条件是以智慧来缘众生获得佛果。在具足这两种条件的前提下,我们发愿:?从现在开始,我要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这就是愿菩提心。

所谓行菩提心,就是在发愿的基础上去做这件事,在实际行动中不离六度万行。 36、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本体、功德有何差别?

答:二者本体的差别就像欲行和正行。一个是?想要度化众生?,一个是?真正度化众生过程中的心态。功德的的差别愿菩提心可以获得佛果的唯一因,也可令我们在生死轮回中产生极大的果报。但不能令功德增长,而行菩提心它的功德是刹那不断增长的。乃至佛果之间用之不尽一直保留着。

第14课

37、本论从哪几个方面来赞叹具有菩提心的补特伽罗? 答:具有菩提心的人,从五个方面来赞叹他的功德:首先,?自行利益?;第二,?是殊胜施主?;第三,?是殊胜福田?;第四,?不为痛苦所害?;第五,?称为应礼处与皈依处?。

第15课

38、菩萨戒的所依要具备哪些条件?

答:第一是要有悲心,否则大乘佛法很难在我们心中建立;第二是对诸佛菩萨的论典和广大行境有一定的信心,这样才能真正了知大乘的学处;第三是自己愿意受菩萨戒,假如没有意乐的话,相续中也不一定能得到戒体。所以,只要具备悲心、信心、想受戒这三种条件,就必定能生起菩萨戒体。 39、发菩提心的本体是什么?

答:答:就是利益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如来正等觉果位的希求心,《现观庄严论》中所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

第16课

40、违犯菩萨戒的四种他胜罪是什么?一般人易犯的八条菩萨戒是什么?

答:四种他胜罪:无著菩萨在《菩萨地论》中说:第一、以贪心来自赞毁他;第二、以吝啬心不作财法布施;第三、以嗔恨心损害别人,且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忏悔;第四、以愚痴引发谤说大乘三藏不是佛语并舍弃,自他由于愚昧而信解假法,并说为正法。

一般人易犯的八条菩萨戒:第一、在自相续尚未成熟、不定种性的人面前宣讲空性,致使对方舍弃菩提心,而慕求声闻道。

第二、在已趋入大乘道者前故意说?你行持六度也无法获得圆满菩提果?,令其退心,之后又继续说?修持声缘果位吧,必能出离轮回?,使对方发小乘心。

第三、有些人明明是小乘根基,小乘戒律也守得相当好,你对他讲大乘的功德,要他舍弃小乘戒律、小乘的见修行果,之后趋入大乘。

第四、在持执小乘戒律、见解的人面前说:?你不要学小乘,它不能断除相续中的烦恼,你一定要趋入大乘!?自己舍弃小乘所有的法而受持大乘法,在无有特殊必要的情况下,让别人也舍弃小乘法。

第五、为了名闻利养,在嫉妒心的驱使下,自己本无功德却说有而加以褒扬赞叹,对于众人恭敬的其他菩萨,真实或者妄说加以诋毁。

9

学会12年第一届预科班入行论组第一次考试 复习范围(共100题)

第六、为获得名闻利养,自己明明未证悟却大言不惭地说?我已经开悟了?、?我通达了甚深法性?,说上人法妄语来自我炫耀。

第七、通过离间语的挑拨,让有权势的人惩罚沙门,令沙门盗取三宝的财物贿赂离间者,离间者自己接受或送给掌权者。离间者、掌权者、行贿者如果受过菩萨戒,则都犯堕罪,否则,离间者自己犯堕罪。

第八、在没有特殊必要的情况下,逼迫住在寂静处的修行人离开那里,去往城市。还有,将闻思者的财物供养给修行者,将修行者的财物供给闻思者。

第19课

41、对佛像佛塔作沐浴或擦拭的功德是什么?

答:经常对佛像佛塔作沐浴或擦拭,可以遣除自相续中的罪业。

第20课

42、真实供养和意幻供养有什么差别?

答:真实供养是供养自己真实拥有的供品。意幻供养则是以心意幻化、观想无量无边的供品作供养,虽然不一定有真实外境存在,但也有如是的功德。

第21课

43、菩提心的根本来源包括哪些?

答:菩提心的根本不仅可以是法本、上师,还可以是地方,比如上师降生、转法轮、圆寂的地方,以及佛陀降生、成道、转法轮、涅槃的地方,这些都是我们菩提心的来源地。

《预科班入行论教材》第二册

第26节课

44、教法和证法分别包括哪些?

答:教法分为因法与果法,因法是指十二部经典,果法是指密宗的一切续部,包括事部、行部、瑜伽部等。证法是指凡夫相续中的信心、恭敬心、大悲心、空性正见,乃至凡夫以上五道十地的所有境界

第27节课

名词解释:

45、什么叫四对治力?

答:四对治力指:厌患对治力(后悔心),所依对治力(依止金刚萨垛、 佛像等进行忏悔),现行对治力(行持善法),返回对治力(发愿后不再做) 46、什么叫依止善知识?

答:真正依止一位善知识,通过闻思佛教的道理,然后如理如法的修持,依

靠闻思修来断除相续中的烦恼!

第29节课

47、什么叫做随喜?请具体说明世间随喜和出世间随喜分别包括哪几种类型?

答:所谓随喜,就是指无有任何嫉妒心,对别人所做的一切善根发自内心地欢喜。总的来讲,随喜分二类:随喜世间善因善果、随喜出世间解脱因与解脱果。

第34课

48、请从三个方面阐述在受菩萨戒后我们?因成办自利而生欢喜?。

答:1)思维人身难得具有重大意义的道理而生欢喜心:无始以来,我们在轮回中流转的次数无法计算,在这么长的时间里,自相续中也没有生起过如此胜妙的菩堤心,而今我们生起了真实无伪的菩堤心,这种人身是所有人身中最为难得的。

2)应当以不放逸的行为来使它稳固:一定要尽心尽力地行持如来家族的事业,初中后都保持清净无垢,绝不能以恶行来玷污这尊贵的种姓。

10

学会12年第一届预科班入行论组第一次考试 复习范围(共100题)

3)用比喻说明菩提心难得:没有取舍智慧,犹如双目失明的人,依靠积聚业和烦恼如同废墟的身体,生起了像如意宝般的无上菩堤心,这是何等的幸运。

第36课

49、什么叫做不放逸?它的本体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答:所谓不放逸,就是对三门小心翼翼、谨慎取舍。不放逸的本体,就是行持一切善法的精进。不放逸的作用,就是受持世间和出世间一切功德。

第42课

50、随顺敌人可能获得利益,为什么不能随顺烦恼呢?对治烦恼你有什么方法?

答:烦恼这个凶险恶毒的敌人,与世间怨敌还有点不同。人世间的仇敌,即使双方有血海深仇,世代为敌,只要我们对他言听是从,用各种方法来取悦他,对方毕竟是人,很有可能改变心态,从此不但不害我,反而为我带来各种利益和安乐。但烦恼绝对不会这样,如果我们随顺它,任其摆布,它也不会对我们有丝毫友善,反而会给我们带来更多伤害。烦恼就像毒蛇一样,越接近它、越依止它,自己的处境就越危险,它没有任何慈悲可言,不管你怎么承侍它,它都会突然咬你一口,让你中毒身亡。

第45课

51、请以理破斥:?既然一嗔能摧毁千劫的福德资粮,则对烦恼亦不应生嗔恨心。?

答:对付烦恼敌的嗔恨心,表面上看与自相嗔心烦恼相似。但实际上,我们对烦恼生嗔恨心,不会成为堕入恶趣之因,反而是趣入安乐之因。我们对众生起嗔心,这种烦恼是堕入恶趣之正因,二者表面相似,实质上完全不同。这种对烦恼敌的嗔心是相似烦恼,是自相烦恼的有效对治。如同《圆觉经》中所言:?以橛出橛?、?两木相因?,以相似烦恼对治自相烦恼,二者暂时为能断所断,最后都消融于法界。所以我们对治烦恼敌的这种相似烦恼,是断除轮回的殊胜智慧与方便。

第46课

52、科判?能断烦恼而生欢喜?:

1)请以理分析普通怨敌与烦恼敌人的不同之处;

答;不同之外在于普通怨敌被驱逐出境后,仍可卷土重来,可是烦恼敌人断完后一去不复返。

2)请从二谛的角度分析断除烦恼的方式。

答:1)胜义谛:烦恼不是住在外境上,也不是住在根身里,也非住在外境与根身的中间,除此以外的地方也没有,所以它根本不存在,不可能真正伤害众生。

2)世俗谛:虽然在世俗中烦恼还会显现,而且由于无始串习,我们仍会对它的出现生执著、畏惧。但烦恼显现也只是如梦如幻的虚妄相,根本不用对它起执著,生起畏惧之心。

《预科班入行论教材》第三册

第47课

53、什么叫正知与正念?

答:正念就是念念不忘善法,正知就是经常用智慧来观察三门行持善法。

第49课

54、持戒、安忍和精进的本体分别是什么?

持戒:断除对所有对境的损害之心。 安忍:从根本上息灭自相续的嗔心。 精进:对善法的一种欢喜心。

第50课

55、什么是静虑?请解释?虽久习念诵,及余众苦行,然心散它处,佛说彼无益?。

所谓的静虑是指心专注于某所缘境,没有其它执着的心态。

颂词直解:纵然是长期念诵密咒,身体经历百般苦行,然而心散乱于他处,所得到的功

11

学会12年第一届预科班入行论组第一次考试 复习范围(共100题)

德不大。

56、颂词解释:故吾当善持,善护此道心,除此护心戒,何劳戒其余?

颂词直解,具有智慧的人应当以正知正念守护这颗道心,假如没有护心和守持戒律,除此以外的其它禁戒有什么用呢?

第51课

57、颂词解释:?吾宁失利养,资身众活计,亦宁失余善,终不损此心?。?余善?指什么? 颂词直解:我宁可失去名声、地位、财富,别人对我的恭敬、赞叹,以及我特别珍爱的身体、房屋等生活资具,甚至我特别执着的身体、语言所造的善根,这些全部毁坏也无所谓,终不能失坏犹如如意宝般的菩堤心。余善指上面世间的福报和有漏的善根。

第52课

58、未护正知的过患是什么?

未护正知的过患:

1)如果没有正知经常观察自已的三门,就像往破底的瓶子里倒水一样,相续中闻思修的智慧会逐渐漏光,自相续的功德无从产生。

2)因自相续中不具备正知,以此过患终将失坏戒律而造恶业。

第53课

59、生起正念的内外缘是什么?

生起正念的外缘是长期的依止上师,内缘是自已具有惭愧心。 60、护持正念会得到哪两种果?

答:1)相续中很容易生起随念佛陀的心态。因为从外缘来讲,我们要经常依止上师,上师就是佛的化身;从内缘来讲,我们不能做坏事,不然诸佛以慧眼能无余照见。这种念头实质上就是随念佛。

2)正知也自然地随之而来,有时暂时失坏也能回复。因为如果正念没有了,经常观察三门的正知也会离开;如果有了念念不忘善法的正念,正知也会随时到来 61、正知与正念的关系是什么?

二者的关系是:如果正念没有了,经常观察三门的正知也会离开;如果有了念念不忘善法的正念,正知也会随时回来。所以,正知和正念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

第54课

62、正知的前行是什么?

正知的前行是要观察身体行为所做,因为我们的身体跟心有密切的关系,假如身体的行为如法,自然对调心有一定的帮助,从另一个方面讲,通过一个人的身体和语言,也能了解其内在的心。

第55课

63、请以两种方式解释?随眠不正知,由是而增长?。

第一种解释:如果我们次序井然的做事情,由不正知而引起的各种烦恼就不会增长,所有的烦恼也能得以息灭。

第二种解释:若不依智慧按部就班地行事,不但事情办不成,不正知的随眠烦恼也会由此而增上。

第56课

64、解释颂词:若身欲移动,或口欲出言,应先观自心,安稳如理行。

颂词直解:无论是身体要移动做事,还是口中要发言讲话,首先必须观察自心的动机是善、是恶,还是无记?绝不能随烦恼所转,务必做到稳重如理地奉行善法。

第57课

65、1)大乘修学者应断除的27种非理作意是什么?

答:贪心、嗔心、掉举、讽刺、傲慢、骄矜、评论他人、伪、诈、自赞、毁他、粗

12

学会12年第一届预科班入行论组第一次考试 复习范围(共100题)

言、离间、思名、思利、思敬、欲差仆役、欲人侍奉、削弃他利、图己利、因是欲语时、不耐、懒、惧、无耻、言无义、贪执亲友。

2)当这些非理作意的对境现前时,应该怎样行持?

以上非理作意的对境现前时,要以正知正念来管制自已,像大树一样如如不动,然后一一分析各种非法的心态加以对治。

第58课

66、大乘行人应具足的八种善心是什么?

答:要具足8种善心:1)深信:对三宝、因果以及四谛十二缘起等善法,有坚定不移的信心。2)极肯定:对自己所学的知识,不管是空性也好、四谛也好,有坚定不移的正见,并不是人云亦云,而是从内心深处对前后世的存在、三宝不可思议的功德等,断除邪见、怀疑、非理作意等违品,产生一种真实定解。3)坚稳:信心、见解一定要稳固。4)恭有礼:对佛法、上师、三宝有恭敬心。5)知惭:我们一定要知惭有愧。6)畏因果:相信因果报应不虚,害怕自己造恶业堕落,对此心生畏惧,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如履薄冰、小心翼翼。7)寂静:身体、语言及心态寂静调柔。8)勤予乐:努力成办众生利益,使他们心生欢喜。

第59课

67、请以理证、教证遮破:身体是心的因,因为身体受损时心也有所改变。

答:这种观点不合理。如果认为身体受损时心也有所改变,令心改变故,身体就是心的因。那胆小的人见到鲜血会昏厥,听到老虎声吓得发抖,鲜血、老虎声也能令心改变,那鲜血、老虎声也变成心的因了,这是谁也不会承认的。所以外境的所缘缘可以让心改变,但不一定是心的因。所以《释量论》中说:?心的近取因是心,身体是心的俱有缘,就像青稞是从青稞种子中产生的,并不是从化肥和地水火风中产生的。?

第61课

68、颂词解释:自主己身心,恒常露笑颜,平息怒纹眉,众友正实语。

颂词直解:做自已的主人管住自已的身心,经常面带笑容、和颜悦色,平息怒眉,对待一切众生如亲友,说真实语。

第63课

69、在与别人交谈时,应该掌握哪些语言技巧?这样说话,目的是为了什么?

答:?出言当称意?谈话内容、方式,要适合对方根基意乐,值得信任。 ?义明语相关?:说话时,应当将中心意义表达清楚。说一番话,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所有话都要紧紧围绕主题而说,让听者能清晰地理解你要阐述的意义。

?悦意离贪嗔?:?悦意?是指说话温和慈爱,使别人生起喜悦,乐意接受。?离贪嗔?指说话中要保持纯正清净的语言,摈弃贪嗔染污意乐,使谈吐远离贪爱、嗔恚等不正语。

?柔和调适中?:?柔和?指断除粗恶话语,以温和文雅的语言方式与人交谈。?调适中?指说话声调要适当,高低快慢要适中,每次说话不要太多太久,也不要太少。

注重语言不是为了伪装自己、欺骗别人,而是为了帮助众生、利益众生。

第64课

70、怎么区分六波罗蜜多的胜劣?

六波罗蜜多之间犹如阶梯般层层递进,从布施一直到智慧,后后功德更为殊胜。所以,应按照这种顺序进行抉择,再循序渐进地身体力地行,在真实行持时不要拘泥于小德行而舍去大善法。

71、本论前面说?经说布施时,可舍微细戒?,此处又说?百年布施不如一日持戒?,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一点也不矛盾,前面说?可舍微细戒?,是针对修学布施者的层次而说,其实也是观待于义利大小而言。因为大乘菩萨行善法的大小标准,是依利益他人大小而分,对众生利益大的行为是大善,利益小的是小善。如果布施对众生利益较大时,对支分微细戒律是可以开

13

学会12年第一届预科班入行论组第一次考试 复习范围(共100题)

许的。

第65课

72、菩萨施身的方式是什么?

答:1)不要为了给他人微不足道的小恩小惠而故意伤害修行正法的身体。 2)悲

心尚未得发清净之前,不应该随便施舍自已的身体!一般而言,从一地菩萨以后,已现见诸法实相,大悲心才得以清净,可以将身体布施给众生。

第67课

73、菩萨的所有学处可归纳为哪些?

答:归纳而言,就是要时时护持自己的菩提心,对治自相续中的烦恼,让自己的心不要趋入恶道中,不要染上贪嗔痴等烦恼,而应在清净的威仪中行持善法。

第68课

74、本论中,大乘善知识必须具备哪些条件?依止善友善知识的方式是什么? 答:此处说大乘上师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善巧大乘义?,即要精通大乘佛法的教义,通达大乘的发心、仪轨、教义,能以完整的大乘佛法来引导弟子,具足摄受弟子的能力。第二、?安住净律仪?。也就是说,他相续中必须具有菩提心,住于菩萨的戒律。如果他连菩提心都没有,那给别人传菩萨戒、讲大乘佛法是没有资格的。

在依止善知识过程中,应依照《华严经》中所说的原则,像善财童子一样,不畏一切苦行,灭除所有邪见、违缘,如法地修学事师法。不管上师显现为何等形象,都要恭恭敬敬、如理如法地依止,不生邪见也不起恶念。只有这样,最后自己一定会获得证悟的。

第69课

75、护持正知的法相是什么

答:于一切时中,以智慧再三审观身心三门之状态,这就是护持正知正念的要义。 76、请以比喻说明如何结合自己的相续而精进? 答:身心若没有真实的修持佛法,仅仅只凭读一读,看一看药方,怎么能治愈疾病?比如一个盲人手中虽然持着明灯,但对他自已没有一点利益,只是听闻佛法而不去实践修习的人,也是如此。

《预科班入行论教材》第四册

第70课

77、论述:

1)请从?未见之果?和?已见之果?说明嗔恨心到底会招致什么样的痛苦和过患?

答:我们能见得到的,是白天不快乐、晚上睡不着觉,自己众叛亲离,甚至被下属所杀害;我们见不到的,就是摧毁多生累劫的善根,来世堕入地狱等等。这些今生来世的诸多过患,全部是由嗔恨心引起。 2)?一嗔能毁千劫所积之善?要具足哪几个条件? 答:?一嗔?是指一刹那的嗔恨心,这里的刹那指?成事刹那?,即成办某一件事从头到尾的时间,而不是最细微的?时际刹那?。 具足条件: (一)、所毁的善根,是未以大小乘方便和智慧所摄持的随福德分善。 (二)、能毁的嗔恨心,具备三个条件:(1)对境严厉,如上师或已发心菩萨;(2)嗔恨心十分猛烈;(3)生起后也无有后悔等对治法。 (三)、摧毁方式:嗔心摧毁善根的程度应视情况而定,有些是彻底摧毁,有些只是摧毁一部分。如果嗔恨心非常严重,善根则从根本上断除。

第71课

78、嗔恨心依靠什么因缘而产生?以比喻说明嗔恨心的因是什么?

14

学会12年第一届预科班入行论组第一次考试 复习范围(共100题)

答:嗔恨心的因是?不快乐的心态?。它依靠两种因产生,一是他人?强行我不欲?: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他人却强行实施;另一种是?或挠吾所欲?:自己非常向往的事物,他人却横加阻挠。嗔恨烦恼敌得到这两种不悦心意的饮食后,便会增长它的身力,摧毁自他的所有安乐。

嗔恨心的来源就是执著,如果没有特别执著,即使别人?行我不欲?或?挠吾所欲?,自己的心也会如如不动。因为本来就没什么希求,别人怎么样制造违缘,我也不会产生嗔恨心。或者我非常随顺,别人说什么,我就顺从他,也不一定有嗔恨心。所以,无论遇到什么事,最好不要先以分别念进行取舍,若能做到这一点,就好比没有火的因、火焰就无法产生一样,嗔恨的敌人便无计可施了。

79、总的来说,嗔恨对境有哪些分类?

答:生嗔的对境有72种。分别为不欲境36种和所欲境36种。

不欲境36种:我自己不乐意的对境有4种——让我痛苦、遭受轻毁、当面说恶语、背后说毁谤的鄙语。同时,我也不希望这4种发生在我的亲友身上。而对我的怨敌则与此相反,让他快乐、获得尊敬、听闻爱语和敬语,是我所不愿意的。这以上共有12种,各自又分过去、现在、未来三种,这样共有36种。

所欲境也是同样:我自己希求的对境有4种:让我快乐、获得尊敬、听闻爱语和敬语。也希望我的亲人得到这4种。而对我的敌人,愿意让他痛苦、遭人轻毁、听受毁谤和恶语。这12种各分过去、现在、未来三种,共有36种所欲境。

第72课

80、认识轮回的自性对修忍受痛苦之安忍有何帮助?

答:?无苦无出离?,痛苦是修持佛法的助缘,是帮助众生进入佛门的助缘。因为感受到痛苦,众生才会生起出离轮回的心念,进而追求解脱。从对修行有如是增上助进作用的角度上,我们得感激这些痛苦。无垢光尊者说:?遭受损害遇正法,获解脱道害恩大;痛苦忧伤遇正法,得安乐故苦恩大。?

第73课

81、为什么说?制惑真勇士,余唯弑尸者??痛苦功德有哪些功德?

答:因为世间敌人是业和烦恼的聚合体,即使你没有杀他,百年之后他也必定死亡。而烦恼的这种敌军,无始以来一直损害着我们,现在也在不断地加害,倘若没有强有力的对治,它是不可能自然消失的。当然,要对治烦恼,难度也相当大。我们跟世间敌人交战,获得胜利不是特别困难,即使偶尔碰运气,也能战胜对方。但战胜烦恼敌人并不是这样,《亲友书释》中说:眼等六根之对境,恒常动摇不定,若能对此如如不动,这种人与沙场上攻克敌军的人相比,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痛苦可以产生四种功德:生起厌离心,遣除傲慢的心态,对众生萌发大悲心,羞耻作恶而乐于行善。

第74课

82、在?定思正法之安忍?科判中:为什么说?作害者不应视为嗔境??请以辩论的方式具体分析。

第76课

83、为什么作害者理应是悲悯之对境?

答:九十年代,有位出名的诗人叫顾城,当时在中国小有名气,他后来移民新西兰,有一次也是为了感情问题,先用斧头把妻子砍死,然后用绳子吊死自己。他生前不管是说话也好、做事也好,应该说非常得体,文化素质也不错,成千上万的人为他的人格魅力所吸引。然而,一旦烦恼起现,甚至连最喜欢的人和自己也杀掉,那么对其他众生作损恼自然无法避免。理解到这点,我们在受到他人损害时,又怎么会不生悲悯呢?

1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3w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