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领导的“新时代新思想新作为”宣讲稿:

更新时间:2023-04-16 14:3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领导的“新时代新思想新作为”宣讲稿: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意义的大会,举世瞩目、影响深远。大会取得的重要成果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最重要的政治成果,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以党的代表大会的形式再次明确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二是最重要的理论成果,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必须长期坚持;三是最重要的实践成果,大会提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战略举措,为开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提供了基本遵循;四是最重要的制度成果,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重大战略思想、重大战略举措进行理论提升并写进党章,以党内根本大法的形式固定下来。

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需要从政治、理论、实践、制度等方面有一个总体把握,更为重要的是要牢牢抓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个主题词。由此,让我们回到大会的鲜明主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这68个字,可以说字字千钧。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要郑重宣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要郑重宣示,在未来的征程上,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到2020年必须完成的奋斗目标,完成这个目标还有不少难关要过,必须举全党全国之力,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不懈奋斗,是要表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目标,这个目标实现之后,要乘势而上、接续奋斗,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一、新时代新方位: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过去5年取得的重大历史性成就、发生的重大历史性变革,充分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

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是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发生重大历史性变革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政治论断。这一论断,明确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赋予党的历史使命、理论遵循、目标举措以新的时代内涵。

(一)深刻认识过去5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和历史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5年。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从10个方面概括了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和国家所取得的非凡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

1.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方位、开创性的重大成就

第一,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5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80万亿元,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年均增长%,为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30%以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里程稳居世界第一。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国家粮食安全基础更加稳固,城镇化健康发展。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效显著。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中国制造出产了世界最大的水陆两用飞机蛟龙-600、大型运输机运20、新一代隐形战斗机歼20,

“蓝鲸1号”、第六代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2”等。可以说,太空绕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海里钻的、深海采的,应有尽有,几乎项项领先。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从山东的情况看,5年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提出的“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努力拼搏,全省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016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万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860亿元。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产业结构已实现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

第二,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按每人每年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农村贫困标准计算,2016年农村贫困人口4335万人,比2012年减少5564万人,其中山东减少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收入水平稳步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整合并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并轨取得实质性进展。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住房保障程度蓬勃发展,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国家安全全面加强。

第三,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加强生态环境整治,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重视程度、投入力度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健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积极推进。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大幅下降。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状况得到改善。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经验,正在为全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借鉴,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2.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成就

2013年12月,党中央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至今为止,习近平总书记共亲自主持召开了38次深改小组会议,共审议、通过重点改革文件350

多个,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共推出1500多项改革举措。改革涉及范围之广、出台方案之多、触及利益之深、推进力度之大前所未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四梁八柱”式的主体框架基本确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迈出重要实质性步伐,有效破除了许多阻碍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阻碍人民群众创造活力充分发挥的体制机制障碍,使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得到明显增强。

3.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

针对新形势下党执政面临许多新的重大风险考验和党内存在的腐败等突出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果断作出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并以顽强的意志品质、空前的力度加以推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大力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先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坚决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明显偏向,严厉整治“四风”问题,坚决反对特权。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包括严肃查处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孙政才、令计划等人的重大腐败案件。5年来,共立案审查省军级以上党员干部及其他中管干部440人。其中,十八届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43人,中央纪委委员9人,厅局级干部8900多人,县处级干部万人。就山东省来说,五年来,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83848件,共结案82653件,处分84426人,移送司法机关2685人。这些重大工作和重大成就,刹住了一些过去被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邪气,攻克了一些司空见惯的顽瘴痼疾,形成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消除了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提高,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加巩固,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5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运筹帷幄,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这在党的历史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都具有开创性意义,得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高度认同,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

(二)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进一步明确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

回顾党领导人民的奋斗历程,革命也好、建设也好、改革也好,都经历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不同发展阶段。十九大报告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论断,主要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角度来判断的,不是历史学上时代划分的概念。

1.作出重大政治论断的基本依据

进入新时代,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是我国社会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世情国情党情变化的必然结果,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开创光明未来的必然结果。我们党作出的这一重大政治论断有着充分的理论、实践和历史依据。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个阶段既同改革开放近40年来的发展一脉相承,又有很大的不同,党的执政方式和方略有重大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有重大转变,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二是党的理论创新实现了新飞跃,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三是从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从第一个百年迈向第二个百年。四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更加注重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2.准确把握“新时代”的丰富内涵

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的丰富内涵作了5点概括。

第一,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这是新时代的历史脉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了人民创造力和社会活力,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邓小平同志上个世纪80年代曾经指出:“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如果我们本世纪内达到了小康

水平,那就可以使他们清醒一点;到下世纪中叶我们建成中等发达水平的社会主义国家时,就会大大进一步地说服他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团结带领人民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篇章,让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第二,这个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这是新时代的实践主题。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决胜就是冲锋号,就是总动员,必须举全党全国之力不懈奋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我国要用100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路程,这种转变不但速度、规模超乎寻常,变化的广度、深度和难度也超乎寻常。因此,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必然要求和历史任务。

第三,这个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这是讲新时代的人民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九大把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发展的目标和归宿,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更加关注人民对美好生活新的多样化需求,更加关注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注重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着力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治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着力使全体人民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着力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新发展。

第四,这个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这是讲新时代的民族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新中国的成立,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为民族复兴注入了强大生机活力。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变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凝聚起全体中华儿女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接续奋斗、砥砺前行,我们就一定

能够到达民族复兴的光辉彼岸,中华民族必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五,这个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这是讲新时代的世界性。当今世界,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国际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深度调整,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的外部环境,我们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牢牢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追求,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一定能为世界的和平和发展、人类的繁荣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3.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用了“三个意味着”来表述。

第一个意味着,“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1840年170多年来,一代代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志士仁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仆后继、接续奋斗。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90多年,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在中国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从而实现民族复兴,不懈奋斗、流血牺牲。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站起来的基础上、在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推进民族复兴。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开始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和发展。所以说,我们现在最为接近民族复兴这个伟大目标,我们最有能力最有信心实现民族复兴这个伟大目标。

第二个意味着,“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是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看我们进入了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由马克思、恩格斯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到现在有170多年时间。在这170多年时间里,科学社会

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挫折到复兴。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一代又一代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呈现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世界性、历史性成就,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伟大旗帜在世界上高高飘扬。

第三个意味着,“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是从当代世界历史发展的视野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现代化是当代世界的潮流,但是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问题上,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难题和考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怎样实现现代化,怎样建成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探索、经验成果,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三)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全党的工作方向和战略重点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我们党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客观实际作出新的重大政治论断。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提出和基本发展脉络

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党的八大报告指出,国内主要矛盾不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对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了新的表述,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十九大报告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表述,是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作出的。

——全面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客观依据、新的要求和变与不变的关系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方面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就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不是对基本温饱的需求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提出来。同时,矛盾的另一方面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不平衡,就是指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行业差距、群体差距仍然存在;不充分,就是说虽然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上发展了,但是还没有发展到很成熟、很完善的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不能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二、新思想新方略: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贡献、生成逻辑、核心要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牢牢把握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行动指南和行动纲领

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十九大通过的新党章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概括提升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灵魂,是党的十九大的一个历史性决策和最重要的贡献,体现了我们党在理论上的高度成熟、高度自信,反映了全党共同意志和全社会共同意愿。

(一)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历史贡献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作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我们党历来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善于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自建党以来,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紧随时代步伐、坚持实践探索,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党的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提出用这一思想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从理论层面来看,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新境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探索的主题。把握住这个主题,就把握住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历史逻辑和内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又彰显着新时代的鲜明特色,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实践和全党智慧的结晶,但它的主要创立者是习近平同志。在这一思想的创立过程中,习近平同志作出了卓越的理论贡献。在领导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实践中,习近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理论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和战略定力,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这一科学理论的创立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作出了决定性贡献。

——从实践层面来看,它开辟了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开辟了管党治党的新境界。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新成就,管党治党也实现从“宽松软”到“严紧硬”的深刻转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党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党群关系明显改善,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

5年来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5年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之所以能取得这样历史性成就,最根本的就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实践证明,这一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是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行动纲领,是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呈现新气象,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二)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成逻辑

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求我们深刻把握这一思想的生成逻辑,搞清楚新思想是怎么来的。

1.一脉相承,继往开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既一脉相承又继往开来的思想理论体系。所谓一脉相承,是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谱系,肩

负着相同的历史使命,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所谓继往开来,是指新时代孕育新思想,新思想引领新征程。十八大以来,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重大变化,向全党提出了“四个伟大”的时代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了历史的接力棒,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形态”。

2.时代课题,应运而生。新问题催生新思想,新思想植根于新时代。我们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是在时代命题的追问中探索实践,在时代回音的激荡中迸发出新思想的光芒。毛泽东思想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指导我们党和国家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邓小平理论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把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对党的性质、宗旨和历史任务的新概括。科学发展观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则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创立了科学完备、严密完整的思想体系,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新概括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现实针对性,同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衔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重大政治论断相呼应。如果说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华民族站起来,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中华民族富起来,那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强起来的思想指南和行动纲领。

3.实践探索,理论提升。毛泽东同志说:“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既是新时代的设计者引领者,更是知行合一的行动者推动者,亲力亲为谋划指导改革,大刀阔斧推动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正是这样坚强的领导核

心,才造就了砥砺奋进五年的辉煌成就,正是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探索的紧密结合,才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的最新概括,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

(三)全面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鲜明、逻辑严密,结构清晰,体系完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十九大报告通过“八个明确”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十四条”基本方略从理论和实践的贯彻落实上,系统回答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八个明确”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十九大报告概括的“八个明确”。

第一个,明确回答了总任务和战略步骤问题。一是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内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形象表达,两者本质是一致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二是战略步骤的问题。在“三步走”的基础之上深化为新的“两步走”,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二个,明确回答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问题。分析、研判社会主要矛盾一直是马克思的基本观点方法,也是我们党判断社会问题、定位历史方位的重要标尺。习近平总书记以超凡政治智慧、广阔的理论视野、敏锐的社会洞察力,鲜明透彻地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针对主要矛盾的变化给出了方向性的指南,即“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

共同富裕”。

第三个,明确指出了总体布局、战略布局。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发展大局的基本谋划,是十八大5年来我们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的行动指南,更是今后及将来一个时期要坚定贯彻落实的整体性工作部署。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科学布局和战略部署,我们才更加自信,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而保持政治定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中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重大理论创新,十九大党章修改中专门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道写入党章。

第四个,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全面深化改革重点在于全面和深化,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既规定了根本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又规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谋略。

第五个,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以宪法为核心,包括更加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以及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法治国家则是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宪法法律权威,弘扬宪法精神,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第六个,明确了新时代强军目标。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要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界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队伍。

第七个,明确了新型国际关系和世界发展问题。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面对在国际局势的复杂演变和波谲云诡,习近平总书记洞察天下风云,

亲自擘划运筹创造性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和“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世界大国的担当和大国领袖的风范。在这里进一步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八个,明确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总要求。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因此,“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因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目的是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2.“十四条”基本方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进一步展开,是我们党的行动纲领

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既要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行动指南,又要有体现党的指导思想的行动纲领。为贯彻落实这一思想,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十四条”基本方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导思想层面的表述,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是行动纲领层面的展开,前者是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后者是党的行动纲领,二者在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不能割裂开来,而是相互贯通、相辅相成,携手共进。

在这里需要着重谈一下,基本方略与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相继提出了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个基本”。其中,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是管长远的。相对而言,不同时期形成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有些内容已经随着实践和理论发展而发展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涵盖了此前提出的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的基本内容。今后,将主要提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把“五个基本”简化提炼为“三个基本”。

三、新使命新目标: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人新的历史使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重大战略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开篇就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如果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那么在一定意义上讲,“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则是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也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一)深刻理解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重大实践,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梦想,就构成了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这“四个伟大”是一个紧密、相互贯通、相互作用、有机统一的整体,统一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构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伟大梦想”是目标,指引着正确方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伟大梦想”明确指示了我们“朝着什么样的目标”前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经种种磨难,为了实现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奋起抗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前仆后继、顽强奋斗,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而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伟大斗争”是动力,昭示着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担当。习近平总书记说“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进行伟大斗争”明确指示了我们“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去实现伟大梦想。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历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终于实现了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今天,我们更要发扬艰苦斗争精神,解决新问题新矛盾,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伟大工程”是保证,为实现伟大梦想、伟大斗争、伟大事业提供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历史一再证明,除了中国共产党,没有任何一个政治组织具有这样的条件和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实践使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党要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着力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经受“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伟大事业”是路径,宣示着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习近平总书记说:“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无论搞革命、搞建设,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我们之所以能够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发展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现在最关键的是坚定不移走这条道路、与时俱进拓展这条道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使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使命引领担当,使命引领未来。”“四个伟大”凸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作出的科学概括。伟大梦想激发我们的使命感,伟大斗争铸就我们的政治勇气,伟大工程强化我们的决心恒心,伟大事业召唤我们的责任担当。一个多世纪前,梁启超曾用“三个中国”来总结中国大历史: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外国观察家断言,“在世界政治中,北京正处于超车道”。今天的中国已经具备“世界之中国”的担当,这一代共产党人胸怀的历史使命,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二)科学把握“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部署

党的十五大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重申实现“两个一百

年”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一步深入阐释,即“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到本世界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形成了清晰的时间表和细化的路线图。

1.深化对党的“三步走”战略目标的认识

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根据邓小平同志的设想,我们在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部署,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第一步,从1978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们先后提前实现了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2002年党的十六大正式宣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要求,作出了新的部署。回顾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路线图:1975年四届人大上,周恩来总理提出“四个现代化”;改革开放初期至1990年,提出解决温饱;1991年至2000年,总体实现小康;2001年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2021年至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2036年至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把握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的工作重点

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我们党提出“两个翻番”的目标,即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两个翻番”是就国家整体讲的,不能要求所有地区、所有人都实现“两个翻番”。这3年是决胜的3年、攻关的3年,特别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或者说是重要的标志。增长速度高一点还是低一点,并不是决定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与否的全部。关键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是不是提高了,人民生活是不是改善了,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是不是得到较好解决,人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是不是提高了。要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3.科学把握分两个阶段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安排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个时期将持续到本世纪中叶,历时30年左右。党的十九大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两个阶段战略目标有三个突出变化值得注意:一是把原来的“国家”改成了“强国”,提升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在要求。一字之变,显示了我们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信心,显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二是加上了“美丽”两个字,现代化目标内容不仅包括经济上的富强、政治上的民主、文化上的文明、社会上的和谐,还包括生态上的美丽,充分体现了“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与目标之间的。三是从时间节点上看,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提前了15年。我们党过去提出的奋斗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次提出到2035年就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就是说和过去的目标相比提前了15年。一方面说明我们发展的成就巨大,超出了预期;另一方面也表明未来我国发展的潜力仍然很大,长期向好的态势没有改变。

报告对两个阶段奋斗目标只作原则性展望和要求,不提“翻番”类指标,更加利于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贯彻好新发展理念,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发展。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这一战略安排,是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之后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我们党适应我国发展实际作出的必然选择,还可以保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连续性,对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四、新举措新部署: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一系列新的重大战略举措和全面从严治党新的重大战略部署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需要一步一个脚印、一锤一个钉子,不忘初心、奋发实干。这就要求我们准确把握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举措新部署,并贯彻落实到具体工作中。

十九大报告从第五到第十三部分,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其中,第五到第九部分,报告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第十到第十二部分,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港澳台工作、外交工作提出指导方针,作出重要部署;报告的最后一部分,是关于党的建设的部署。上述九大领域的新举措新部署,与前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四条”基本方略,遥相呼应。如果把“十四条”基本方略,看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战略层面的纲领要求,这里的九大领域战略举措就是对基本方略在战术层面的具体展开。

(一)关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1.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十九大作出一个局势判断:即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明确一个战略方向:即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布置六项攻坚任务:即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这其中有许多重大战略部署和重大创新举措。比如,提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等等。

上述战略举措,意在着重解决经济领域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突出问题,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再认识密不可分。这里,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置于前所未有新高度。现代化经济体系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动力体系,就是要有能够推动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升的动力源泉。二是产业体系,就是要有能够确保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支撑。三是经济体

制,就是要有能够支撑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制度安排。

当前,我省正在加快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积极创建国家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这一重大工程的出台落实,理论背景就是希望借助动力体系更新,推动我省全要素生产率再上新台阶,最终确保经济发展走上健康可持续的轨道。具体措施上,正奋力推进以“四新”促“四化”,实现“四提”。即通过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实现传统产业提质效、新兴产业提规模、跨界融合提潜能、品牌高端提价值。十九大为我省新旧动能转换战略布局进一步开辟了路径,指明了方向,同时在产业体系、经济体制方面提出了新要求。

2.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国今天和谐稳定的局面,离不开我们所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对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十九大报告从6个方面作出部署: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对其中的一些创新举措要准确把握。比如,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在省市县对职能相近的党政机关探索合并设立或合署办公;等等。

突出强调“全面依法治国”,并在政治层面建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来加以保障落实,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客观要求。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民生诉求从形式到内涵,都在不断发生变化,从过去的基本需求层面上升为现在的生活质量、公平正义等更高需求层面。然而,人民在更高层面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形成了矛盾。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就曾发现,人的需求是呈阶梯状的,低级的需求(如衣食的需求)被满足之后就会追求较高级别的、社会化程度更高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这些依次递进的需求在政治学领域往往体现为权利意识。这就意味着,社会越是发展,人的权利意识就会越强,依法保障公民全面的生存、发展权,成为任何一个国家在其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挑战。第二,这是推进新时代两步

走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选择。亨廷顿认为,“现代性有助于政治稳定,而现代化却孕育了不稳定”。实现政治稳定的根本途径是提高政治体系的制度化水平,以确保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而提高政治体系的制度化水平,就是政治的现代化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两者的根本实现途径就是全面依法治国。

3.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围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报告提出了5个方面的重点任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其中有几项重要战略举措需引起格外重视:一是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二是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三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中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指引着前进方向、提供着精神动力。离开“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就会失去精神基石和文化滋养。

坚定文化自信需要做到“四个必须”:

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文化自信不是盲目的自信,而是建立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自信。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要立足当今时代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努力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促进人本身自由全面发展的先进文化,为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神聚力。

二是必须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以儒家思想为主并融汇吸收各家思想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其内容博大而精深,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创造性转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3s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