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

更新时间:2023-11-15 02:4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理解,即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者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4. 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5.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6.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7.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和世界观是统一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内容?

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以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对于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3. 什么是物质?

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4. 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的表现

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从其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意识的能动性及其表现:意识能动性是指人的意识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

造性和自觉选择性;第三,意识具有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第四,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5.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6.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世界统一于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7.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什么?以及为什么? 答:对立统一规律。

(1) 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2) 是贯穿规律及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3) 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8.矛盾的概念,同一性、斗争性的概念。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属性和趋势。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属性和趋势。 9.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答: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成新事物。 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但在不同的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 10.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即所谓的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方面都有其特点。

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即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她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任何一般(普遍)只是大致包括个别(特殊),只是包括了个别的某一部分属性,某一方面特征或共同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

(2)联系: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普遍和特殊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11. 质变与量变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的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转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的渐进过程和连无形的中断。

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要结果,量变与质变相互渗透。 12. 辩证的否定观

基本内容:否定是事物的自身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13.唯物辩证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唯物辩证法是其核心内容。唯物辩证法具有超越时空的特点。 14.质: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重中之重)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 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二)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重、难)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 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 理性认识:概念、判断、推理。

感性和理性辩证关系:(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2)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原因:(1)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性完成的。 (2)从某个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 、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预想的结果。

(3)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3.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关系:(1)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2)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4.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 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什么?

答: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6.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重、难) (一)价值及其特性

价值: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特性: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三) 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 特点:(1)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2)一般来说,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 (3)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7.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重、难)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

(1)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辩证统一。

(2)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即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

观世界的过程。

(3)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

(4)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也就是必然走向自由

的过程。

8.真理的检验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答:确定性(绝对性):指时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

不确定性(相对性):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局限。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3.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政治法律思想是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

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4社会存在中决定社会发展的因素:生产方式。

5.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6.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物质内容):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其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关系(社会形式):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起推动作用;不适应时,起阻碍作用。生产关系无论落后还是超前于生产力,都会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判断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依据是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标准:现有的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客观要求。 7.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及其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对社会具有推动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

8.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9.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10.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等。 社会基本结构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

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1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5)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3m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