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名词解释和简答1

更新时间:2023-09-08 16:5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填空题。

1教育学是以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认识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和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科学。

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

3教育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教育理论,解释教育问题 ,改造教育实践和提高教师素质。

4教育学的产生发展,大致经历了萌芽 ,独立形态 和蓬勃发展三个基本阶段。

5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我国春秋战国后期的《学记》,而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当推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6独立形态的教育学始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写于1632年的《大教学论》 。

7被誉为“科学教育学之父”的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他的代表著作是《普通教育学》 。

8.在教育学蓬勃发展阶段,形成的主要的主要理论流派有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教育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和批判教育学。

9.教育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教育观察法,教育实验法, 教育调查法,教育文献法和 行动研究法。

10现在教师应具备敬业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这三种专业精神,其中敬业精神是核心,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相辅相成的两翼。

11.在学校教育工作种,要树立以人为本 的教育观。

12.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和人的一切: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唤醒真正的人性和使人彻悟人生。

13.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与教育资源

14.理想教育的实践追求是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校长,理想的教师,理想学生和理想父母。

15理想教育对于实践的超越体现在:一是关注生活,二是关注发展,三是关注生命。

16.教育的意义体现在社会意义,个人意义和文化意义 三个方面。

17.对个人意义来说,通过教育,可以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辉人的力量 发展人的个性提高人的素质,从而使人更好从事社会。

18.教育目的功能是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和评价功能三个方面。

19.教育目的的体系结构有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四个层次。

20.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文化本位论和生活本位论是关于教育目的观的不同理论流派。

21.本次课程改革核心理念和神圣使命是关注每个学生,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22在学校教育工作中,要树立主体性的学生观。

23.对人性的认识有人性的自然属性,人性的社会属性和人性的精神属性三个不同的范畴。

23. 宗教人、经济人、社会人和复杂人是关于人性的不同假设。

24教育与人性的关系表现在教育关注人性,教育引领人性,和教育成全人性。 25.美国的发展心理学 家加德纳的“多元智力 理论”将智力区分为九 个方面言语—语言智 力,逻辑—数理智力, 视觉—空间智力,音乐 -节奏智力,身体—运 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 自我反省力,自然观察 者智力和存在智力。

26.学生受教育的保障权是学习机会权,学习条件权,和学习成功权。

27.中国古代教育家的看法,学习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聪明才智过程,实质就是学、思、习、行的总称。

28. 学生学习的组织性、学生学习的依赖性、学生学习的间接性、和学生学习的基础性是学生学习的特点。

29.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品质有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 和问题性 五个特点。

30.在学校教育工中,要树立专业化 的教师观。

31.教师专业化的特殊性体现在教师职业的复杂性、双专业性、社会性、和社会性三个方面。

32. 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道德、专业情意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内涵。

33.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是非关注阶段、虚拟关注阶段、生存关注阶段 “任务关注”阶段和 自我更新阶段 阶段。

34.职前阶段的师范教育、入职培训、和在职学习 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

35.教师角色特征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

36教师的专业行为的 表现:在对待师生关系 上,强调尊重、赞赏 :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 调 启发、帮助、引导 : 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 思、创新 :在对待与 其他教育的关系上,强 调 合作。

37.在新课程改革过程

- 1 -

中,对教师专业生活的 要求是全心投入、用心 创造、潜心研究、真诚 合作 和努力提高自己 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

38在学校教育工作中,要树立 民主、科学、开放 的课程观。

39.课程改革的开创性 工作,在课程目标方 面,确立了以知识与技 能 、过程与方法 、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 方面整合的价值取向。

40.本次课程改革实行了 国家、地方、学校 三级课程管理政策。

41.课程结构类型可以从4个方面加以划分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

42.新课程结构特征,表现在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课程结构的 综合性、课程结构的选择性 三个方面。

43.义务教育课程结构突出了整体 和 一贯 两个特点。

44. 学习领域、科目 和 模块是高中课程结构的三个层次。

54.制定课程标准的核心依据是课程性质

55.若与传统的教学大纲比较,教学大纲着眼于学科,课程标准着眼于课程;教学大纲以教为本,课程标准以学为本;教学大纲强调刚性约束、课程标准强调弹性空间。

56.课程资源的特点:多样化、价值潜在性、多质性。

57.根据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课程资源可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信息化资源。

58.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共享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实效性原则、和因地制宜原则。

58在学校教育工作中,要树立发展,交往和生成的教学观。

59教学规律是教学像像和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

60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把握和遵循教学相长性规律和教学发展性规律和教学教育性规律的教学基本规律。

61.教书必然能育人,是因为书能育人,教书的人能育人,教书的活动能育人。

62.在教学中,教起主导作用,学居主体地位,教的主导和学的主体两者要有机结合。

63.对教师而言,教是输出,研是输入,研是最高层次的一种学习。

64贯砌教学充分开展思维过程原则的要求是,

在教学中要充分的展开和运用教师思维,教材思维和学生思维三者相互交叉,包含,融合一体,形成强烈活跃的教学思维场,更好的促进学生的知识接受和智力的发展。

65教师通过有声语言 对学生进行的教育和 影响的原则要求是 言 传 ;教师以自己的形 象和行为对学生进行 教育,影响感染作用的 原则要求是 身教 。

66教书育人对教师人格的要求,集中体现在真,爱,严三方面。

67属于接受学习的教学方法,依层次高低可分为讲授法,读书指导法和自学法。

67属于发现学习的教学方法,依层次高低可分为发现法,独立探究法和研究法。

68在直接型教学法运用中,教学内容以定论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教学以呈现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语言为载体。

68.间接型教学法运用中,教学内容以问题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是顺应,教学以呈现问题为中心,以问题为载体。

69发现教学法的核心是学生的发现学习,独立探究法的核心是学生的独立探索。

70讲授法的两个特殊优点是通俗化和直接性。讲授法还具有其他方法无法取代的简捷和高效两大优点。

71讲授法的具体方式分为讲述,讲解,讲读和讲课四种。

72学生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与创造性是发现法在教学过程的要求。

73发现学习的主要类型有归纳发现,类比发现,试错发现,直觉发现。

74传统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现代教学以人为本位 ,旨在通过教学促进人的发展。

75新课程把发展的内涵界定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整合。

76教学中师生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

77以交往和互动为特征的教学,常常要借助对话来实现,它强调的是双方的敞开与接纳。 78在学校教育工作中,要树立促进发展的评价观。

79教育评价的核心要素客观描述,价值判断,增值探索。

80相对评价的特点是评价基准在评价对象的群体之内。

81绝对评价的特点是评价基准在评价对象的群

体之外。

82个体内差异评价的特点充分体现尊重个体差异的因材施教原则,但缺乏客观标准。

83日常教育评价的基本特征是贯穿教育过程始终,为教育教学服务,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 84在学校教育工作中,要树立以校为本的研究观。

85以校为本的内涵体现在三个方面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

86教学与研究,两者是“共生互补”的关系,俗话说: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

87教师研究的特点,一是主动性,二是反思性,三是日常性,四是实践性。

88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研究的核心要素。

89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要依靠和发挥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三种基本力量。

90教师教学反思的实质是自我对话和自我诘难。

91反思的方法与策略有内省式反思,交流式反思,学习式反思和研究式反思。

92同伴互助的实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交往和互动与合作。

93同伴互助的表现形式是对话,协作,帮助。

94校本研究过程的基本活动环节是问题,设计,行动,总结。

95校本研究的主要方法有行动研究,课堂人种志研究和个案研究。

三名词解释

1.教育学:是以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认识教育象现,揭示教育规律和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科学。

2.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身心得到发展的活动。

3.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有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4.理想教育:是指“良好的教育”,包括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校长,理想的教师,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

5.学习: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聪明才智的过程,实质就是学.思.习.行的总称 6.接受学习:学习内容 以现成的定论形式直 接呈现与学习者已形 成的认识结构联系起 来,一实现对这些学习 材料的掌握的学习方 式。

7.发现学习:在教师不 加讲述的情况下,学生 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获

- 2 -

得新知识寻求解决问 题方法的一种学习方 式。

8. 教师专业化:指教师职业争取成为专业而持续不断努力的过程。包括教师的个体专业化和教师群体专业化。

9.教师专业发展:指教师由非专业人员成为专业人员的成长过程 10.课程:是指所有学 科的总和,或指学生在 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 的总和。

11.课程结构:指在学 校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过程中将所有课程类 型或具体科目组织在 一起所形成的课程体 系的结构形态。

12.课程标准:是教材

编写、教学不断学习和接受教育,终身教育体现在从胎儿到坟墓的人生全程教育的终身性,没有对象限制的全民性,超越校园围墙的开放性,自我导向学习的自主性和完善自我的实用性五个方面。(3)教育的国际化——教育要突破国界,种族空间文化的限制,在教育目标,课程内容和教育渠道三个方面相互学习借鉴,开展交流和合作。(4)教育的个性——教育不能强求一律,要考虑实际,承认差异,在教育方面人道化,人性化,教育的个性化或个人化,学校办学的个性特点等方面追求教师教学有特点,学生发展有特长,学校办学有特色。(5)教育的信息化——教育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科学的技术手段来进行。 7.教育社会意义的内涵? 答:(1)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教育通过传承人类文明,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教育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推广运用。教育把科学技术知识传授给人,把科学知识内化为人的劳动能力,本领与素质,通过人进入社会生产劳动领域,就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教育是把科学技术信息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科技发展进步和运用的中介。(3)教育的发展有助于国家竞争力的提升。物质资源,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增长,科学技术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国家素质竞争力,特别是科学技术竞争力的重要前提,是形成国际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通过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系统效率,培养社会所需要人才,提高人力资源素质,适应动态经济需求,加强和提升国家的竞争实力,已成为各国人力政策的共识。

8.教育个人意义的内涵? 答:(1)人的发展是 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 教育的实施与发展对 个人发展的基础,发展 的能力,发展的方向都 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2)在现代社会,教 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 展的教育能教给人以 谋生与职业发展的能 力,教给人与他人和与 社会相处的能力,教给

人正确处理与自然和 环境关系的能力,教给 人保持身心健康的能 力。

(3)教育是促进人的 可持续反站的有效途 径。教育是对人的身心 施加有目的,有计划影 响的活动。通过教育, 意义发现人的价值,发 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 力量,发展人的个性, 提高人的素质,从而使 人更好地从事社会实 践。

9.教育文化意义的内涵? 答;(1)教育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教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影响教育的内容与教育方式;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推动文化的发展与创新。(2)教育与文化的传承。教育的目的在于对人类文明进步成果继承发扬,社会文化中最重要的习惯,传统和经验的继承和发扬,都是通过教育活动的传递来实现的。(3)教育与文化创新。除了对文化的保存和传递,教育的文化功能还表现在对现有文化进行创造和更新方面。文化创新的重要条件是教育的水平。通过教育促使人产生新思想,新观念,并得以普及,就可形成社会文化因素;教育通过发展科学技术,为社会创造新的科技成果,从而充实,更新,发展社会文化;教育通过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去创造新的社会文化。

10.新课程培养目标在内容要求上有哪些要点? 答;(1)通过课程教学,促进学生形成公民意识;(2)通过课程教学,引导学生确立价值观念;(3)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4)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5)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科学人文素养和环境意识;(6)通过课程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7)通过课程教学,促进学生形成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8)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11.新课程培养目标的特点体现在哪几方面? 答:(1)着眼学生个性的整体性发展(2)强调终身教育的基础性(3)突出素质教育的重点(4)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12.简述教育与人性关系的表现? 答:(1)教育关注人性——人性的形成,变化和完善,需要通过教育。(2)教育引领人性——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就是“引领”或者说是帮助儿童成为充分成型的和完美无缺的人。(3)教育成全人性——教育如果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与人,就会限定和束缚人的自由发展。

13.学生属性表现在哪些不同的方面? 答:(1)学生是具有独特性的人——学生的生命与成人不同,不是父辈的复制与延伸,他们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与精神世界;(2)学生是具有生成性的人——人是未完成,非特定化的存在。(3)学生是具有自主性的人——人的生命成长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制约,但生命本事具有自主性,这是外界因素无法替代的。(4)学生是整体性的人——人的生命具有丰富的内涵,是多中复杂要素统一协调的有机生命整体。

14.多元智力理论对教育的要求?

答:(1)学校要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2)课堂生活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共同体-课堂生活应是教师和学生组合的一种积极的学习共同体。(3)评价学生应树立多种多样的评价观——学生多元智力的存在,要求课程评价要多一把尺子。

15.学生在教育方面享有哪些权利? 答:(1)受教育权——在教育过程中,应把学生看作是主体,而不是单纯的客体;(2)受教育的保障权——可划分为学习机会权,即受教育者有权通过学习获得生存与发展能力的可能性空间和余地,是接受任何登记教育的起点,资格或身份;(3)受教育的自由权——学生具有独立的人格,在教育过程中享有受到尊重,免除外界不良干预,自由学习,自主发展的权利。

16.学生在学校的教育活动中应履行哪些义务?答;(1)遵守法律,法规的义务;(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义务;(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义务;(4)遵守其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管理制度的义务。

17.学习的个体与社会意义体现在哪些地方? 答: 1学习是个体适应环境的手段;2是积极地作用和改善环境的手段;3是促进人的心理成熟与发展的手段;学习就是人的一种生活。 18.学生的学习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分类? 答:可以从:1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2.自主学习和他主学习;3.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4.竞争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5.继承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6.符号性学习和操作性学习; 19.新课程倡导的发现学习有什么本质特点? 答:表现在:问题性,过程性和开放性。20.自主学习和他主学习的内涵与特点?

答:自主性学习的内涵:是自觉,主动,独立元认知监控的学习。特点是: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表现为我能学。他主学习的内涵:是受外界规范控制的被动性的学习方式。 特点是: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 21.如何理解教师专业化特点

1.教师专业化是人们对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质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2.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3.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多主体共同努力的过程4.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内涵不断丰富的过程

22.教师专业素养应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1.教师的专业知识;2.教师的专业技能;3.教师的专业道德;4.教师的专业精神 23.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

答:1.“非关注”阶段——进入正式的教师教育之前的阶段。

2.“虚拟关注”阶段——进入师范学校学习的阶段。

3.“生存关注”阶段——教师刚进入教师职业工作的阶段。

4.“自我更新关注”阶段——教师发展动力由任务转向自我发展,进入成熟,胜任工作并有所创新的阶段。

24.那些因素回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 答:1进入师范教育前 的影响因素:教师幼年 与学生时代的生活经 念,主观经念及人格特 质,长辈及亲朋好友的 影响,青年人的价值取

- 3 -

向,教师的社会地位与 待遇的高低,个人家庭 经济状况等。2师范教 育阶段的影响因素:师 范教育的课程设置,培 养模式师范剩学习期 间的社会背景,人格特 质,学校的饿环境,条 件设施等。3.任教后的 影响因素:学校环境, 工作与生活环境,人际 关系的状态和教师的 社会地位待遇等。

25.教师角色的内涵及体现?

答:教师角色是教师个体在社会群体中的职业地位与身份及行为模式的体现。 体现在:教师是学生 发展的促进者,是教育 教学的研究者,是课程 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是 社区型的开放教师,是 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26.概括现代教师的角色特征及其内涵?

答:1.教师既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

2.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3.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27.教师的专业行为及其表现? 答:1. 教师的专业行为:指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产生的身体与心理变化,这些行为既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外显形式,又是教师专业水平的综合体现。

2.表现: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在对待教关系上,强调启发,帮助,引导,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创新,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28. 试分析新课程改革进程中对教师专业生活的要求?

1.全心投入—教师对待教育教学工作要全心投入;2.用心创造---要认识到自身工作的创造性,并高度的自主性和巨大的内驱力进行开拓性的工作;

3.潜心研究---要增强研究意识形成理论学和实践学习反思的习惯;4.真诚合作—教师之间应建立积极的同学交流,对话,沟通,协调,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与成功;

5.努力提高自己教育的整体水平—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 29.关于课程定义的不同理论观点?

答:1根据课程的要素或属性层面来界定——有课程是知识,课程是经念的不同观点。 2.根据课程的饿功能或这作用层面来界定——有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课程作为活动或进程的观点。

3.根据课程的层次或结构层面来界定—有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念的课程等。 30.课程的含义与特点?

答:课程是指:所有的学科的总和,或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

特点:分科开设,内容以相应的逻辑,结构为基础进行组织,外在于学习者的个人生活。 31. 关于课程的内涵有哪些发展趋势?

1.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2.从强调教材这单一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

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3.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价值;4.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与“空无课程”并重;5.从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

32. 可以从哪些不同的方面对课程类型进行分化?

答:1.学科课程与经验 课程;2.分科课程与综 合课程;3.必修课程和 选修课程;4.国家课 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 程

33.简述学科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含义,特点? 答:学科课程含义: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方面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特点:有助于系统的传承文化遗产;有助于学习者获得系统文化知识;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提高教学效率;容易导致轻视学生需要,经验和生活;容易导致忽略当前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容易导致单调的教学组织和划一的讲解方法。 校本课程的含义:是学校根据国家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本校的实际编订的课程。特点是:符合社区,学校和学生的特点与需求;充分考虑和利用地方和学校课程资源,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开发教材一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宗旨是为了学生发展个性特长提供多样性的课程选择。

34.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答:内容有4个方面:1是整体设置9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明确个学段的课程设置;2是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3是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4农村中学课程,强调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相结合”等改革,推行“双证”的做法。特征:表现在课程的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5.课程标准应由那些部分的内容构成? 答:由5个部分内容构成: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36.课程标准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体现?

答:有利于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适当处理好学科逻辑与学生经验的关系;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行为改进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有利于增强课程对地方和学校的适应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7.简述教学与课

答:言传,就是教师通过有声语言对学生进行的教育和影响;身教,则是教师以自己的形象和行为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感染作用。教师的“师范”作用,是通过教师的言语,形象和行为体现的。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是教书育人的前提和保证。

52.简述教书育人统一的原则:

答: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师工作的特点。对教师来说,教书与育人必须两

者兼顾;没有教书,就谈不上育人;教好书是基础,是育人的必要条件;而育人的关键在于教好书。教书育人是教学工作的两个侧面,其特点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把握好教材内容的德育因素,找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思想教育的结合点,自觉主动地渗透,体现育人的要求。

53.比较直接和间接教学方法体系的不同要求: 项目直接型教学方法间接型教学方法内容 体系 体系 具体讲授法,读书指发现法,独立探究方法 导法,自学法 法,研究法 共性 教学内容以定论教学内容以问题形式直接呈现给形式间接呈现给学生 学生 学生同化 顺应 学习心理机制 学生知识接受者 知识发现者 地位 知识直接呈现 间接呈现 呈现 方法以呈现知识为中以呈现问题为中中心 心 心 知识以语言为载体 以问题为载体 载体 方法培养学生的理培养学生的发现作用 解、记忆、阅读、力、探究力和创造思考,自学的能力 力 作用教师主导作用为学生主体作用为发挥 主 主 54.简述各种教学方法的关系: 答:讲授法和发现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是所以希望有所作为的教师应掌握的教学方法基本功;读书指导法和独立探究法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着力点;自学法和研究法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努力方向。“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教学的最高境界,这是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思路。 55.简述直接教法的种类: (1)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直接向学生系统,连贯地传授知识的方法。 (2)读书指导法—是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 读教科书,参考书和课 外读物,获取知识,培 养独立阅读能力的教 学方法。 (3)自学法—是学习者通过个体独立学习和思考,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促进自身发展的方法。

56.简述间接教学法的种类: (1)发现法—即发现教学法,包括教师教学指导和学生发现学习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其中教师的指导是关键,学生的发现学习是核心。(2)独立探究法—是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独立探索,自行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3)研究法—也称发明法或创造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与创造性,通过独立的思考钻研、探索与研究,发现新的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途径、新程序的学习方法。 57. 讲授法的涵义`功能.方式与要求?

- 4 -

答:涵义: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直接向学生系统,连贯地传授知识的方法;

功能:有利于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准确掌握教材,促进学生学科能力全面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在拓展知识深度广度方面的主导作用,讲授法是其他方法运用的基础。

方式:1.讲述;2.讲解;3.讲读;4.讲演; 要求:1.讲述要求教师 进行讲述时要通俗易 懂,力求生动;2.讲解 教师角度要求讲解知 识,思维方式,思想观 点,思维过程;学生角 度要求积极主动去听, 不盲目接受,在思考中 聆听,在聆听中思考, 把听与思结合起来,促 进思维的积极活动状 态;3.讲读要求注意讲 读的语调,语气,语速, 情感,手势,面部表情 与体态表情;4.讲演要 求教师通过概括来突 出重点,固化基点,攻 破难点,澄清疑点,以 点带面,多面一体,帮 助学生形成概念体系, 掌握学科基本结构,把 科学知识有序化;

58. 发现法学习的一般步骤?

答:步骤是:提出让学生感性趣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的假设和答案—树立假说—协助学生收集和整理有助于下判断的资料—组织审查资料—引导学生用分析`思维去证明结论,对假设和答案从理论和实践上加以验证`补充,甚至修改,最后解决问题。 60.全面发展教学观体现在那些方面?

答:1重结论更重过程:过程体现该学科的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结论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果。概念原理体系的获得依赖与特定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论。2.关注学科更关注人: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要求在教学中应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59.简述新课程发展的内涵(三维目标): 答: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整合。

61.交往与互动教学观的涵义、属性与途径? 答:涵义:交往是活动的最基本形式,是人的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之一。师生交往是学校中师生生活与学习的基本方式。与一般的交往比,师生交往具有更强的自觉性和更明确的目的性。

属性:本质属性是主体性,师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有独立人格,要彼此尊重,平等主动的交往;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强调师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交流实现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途径:是借助“对话”来实现,它强调的是双方的“敞开”与“接纳”。

62.开放与生成教学观的含义与要求?

答:含义:是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显现出生机勃勃的精神状态,思维空气浓厚,情理交融,师生互动,兴趣盎然。开放性教学观要求:教学从内容、课程、教学、过程大亨不同的角度,摆脱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乐趣、缺乏对智慧挑战的封闭僵化的教学状态,使教学充满活力。生成教学观的要求:一切的课堂教学都要让学生有实在的认识收获,有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

62.简述教育评价的核心要素及内涵?

答:1.客观描述:是评价的第一要素。2.价值判断:价值判断是教育评价的本质属性,是在客观描述基础上,根据评价者的需要和愿望对客观事物作出评价。3.增值探索:教育评价的本质是价值判断,但评价目的不在于判断本身,答:考试评价存在的问题是:1.用分数表示学中,因而被称为教育教 习成绩,但又不能全面准确反映力量,番薯被学中非正式评价; 绝对化,价值被扭曲;2.考试的内容与方法脱 离实际;3.考试反馈+作用的基本功能被削弱;基本要求:1.必须体现 4.考试的“值”人为造成了不良的竞争。 对学生的爱心、关心和 反思是:在考试评价中建立现代崭新的分数观,帮助;2.必须体现人的 正确地把握和发挥分数的功能,使分数都具有尊严,尊重学生;3.必 教育意义,使分数成为学生发展的动力,成为须体现对人的价值的 促进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一种强有力手段。 重视;4.必须调动学生 65:如何划分教育评价的不同类型? 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 答:1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生主体精神。 2 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 存在的问题:1评价的 3 实证化评价与人文式评价4 自我评价与同伴真实性被淡化,人文性 评价 被神化,表扬过多并泛 66:概括现代教育评价的方法 化,无原则的奖励与赏 答:1 客观题评价法与主观题评价法 识;2.评价泛化脱离学 价值判断的归宿是增值探索。

63.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特点。

答:1.在评价指导思想与根本目的上,现代教育评价致力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弘扬学生人格的主动精神;2.在评价功能上,现代教育评价注重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3.在评价的类型上,现代教育评价注重实施形成性评价;4.在评价的方法上,现代教育评价注重采用绝对评价法。

64.当前考试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问题而开展的有计划 的研究活动。

特征:是一种实践研 究,以学校内部的教育 现象为研究对象,有明 确的目的,有严密的过 程,有科学的方法;

69.分析校本研究的意义?

答:1.是教学改革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2.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根本途径。 70. 简述教师研究的特点? 答:1主动性,对工作 中的现实问题、疑惑, 不是被动的 应对解 决,而是主动的研究和 应对。2.反思性,在研 究中要指向自我,经常 保持一种批判反思的 态度;3.日常性,对教 育教学改革的研究要 立足于日常现实,持续 地进行,以产生效应; 4.实践性,研究要紧密 结合教育教学问题解 决的实际需要,是为解 决实践问题而研究。

71.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基本力量有那些方面?

答: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

72.校本研究的涵义与特征? 答:涵义:是指已学校 自身条件为基础,以学 校校长、教师为主力 军,针对学校现实存在

2 表现性测验性评价 3 平定量表评价法; 4 行为检核表评价法 5 同伴评价和轶事记录评价法 ; 6.成长记录评价法.。 67.日常教育评价的内涵.基本要求和存在问题? 答:内涵:本质上是一 种教育行为,以隐性方 式渗透在课堂教学和 师生交往的各种活动 的问题而开展的有计 划的研究活动。特征: 是一种实践研究,有明 确的目的,有严密的过 程,有科学的方法。 73.教师的实践反思? 答:是教师以自己的职 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 自己在职业活动过程 中所表现的行为及由 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 视和分析的过程。

74.同伴互助的实质与表现形式?

答:实质: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合作; 表现形式:对话、协作、帮助。 75.专业引领的内涵是什么? 答:就实质而言,是理 论对实践的指导,理论 与实践的对话,理论与 实践关系的重建;对教 师来说,加强理论学习 接受理论指导,提高教 学理论素养,增强理论 思维能力,是教师由教 书匠向教育家转变的 必经之路。

76.校本研究的过程有那些基本活动环节? 答:1.问题—基于“教学问题”的课题研究;2.设计—基于“有效教学”历年的教学设计。 3.行动—基于“教学活动”的教学行动;4.总结—基于“问题解决”的教总结。 77.校本研究的主要方法是什么?

答:1.行动研究——是为行动而进行的研究,是在行动中的研究,是对行动的研究。2.课堂人种志研究——就是运用文化人类学的人种志研究方法对课堂中的群体进行研究,试图最真实自然地揭示这一文化群体中人们的行为方式、意义、价值、观点和动机等。

- 5 -

生的实际,失去评价依 拖的载体;3.评价面面 具到,高烦琐哲学,加 重教师与学生负担,使 评价反面成为束缚学 生发展的新桎梏。 68.简述校本研究的涵义与特征? 答:涵义:是以学校自 身条件为基础,以学校 校长,教师为主力军, 针对学校现行存在的 3.个案研究——是针对单一个体杂一某种情况下的特殊事件,广泛系统的收集有关资料,从而进行系统分析、解释、推理的过程。 78. 什么是教师的实践反思,内容和方法? 1.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活动过程中所表现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2.内容:指向行为,观念及其角色层面的反思,指向设计,实施极其结果层面的反思,指向个性,风格,机智及其智慧层面反思。3.方法:1.内省式反思;2.交流式反思;3.学习式反思;4.研究式反思。

79.如何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一.课程资源开发与利 用原则:1.共享性原 则,资源只有共享,价 值才能更充分发挥有 形资源共享可提高经 济效益;无形资源共 享,可以激发思维,提 高效能。

2.经济性原则,资源的开发利用要追求少投入,高产出,要追求包括开支,时间,空间和学习活动等方面经济性。

3.实效性原则,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有利于课程目标的有效实现和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4.因地制宜原则,应从实际出发,发挥地域优势,强化学校特色,区分学科特性,展示教师风格,扬长补短,因地制宜,因人而宜地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二.以校为本的课程资源开发:1.资源调查—建立课程资源库,2.资源分析—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3.资源规划—促进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论述题:试分析课程内涵发展趋势。

答: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关注学习者现实的活生生的经验和体验。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盗过程本身的价值。关注教学进程本身教育价值,强调“过程课程”把目标、计划整合到教学情境中,使促进而不是抑制人的创造性的发挥。 3.从强调教材这一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把课程视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间接持续交互作用的动态的情景,课程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生长胜的“动态系统”和完整文化,这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变革。

4.从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和与隐性课程并重,发挥隐性课程的积极作用。 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与“空间课程“并重。

6.从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

- 6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2s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