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的沙龙文化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5-25 04:1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法国的咖啡文化 一、

曾听说法国一度由于咖啡缺货而少喝了咖啡,马上就见打盹的人多起来。说来好象夸张,但法国人嗜咖啡倒是千真万确。l991年海湾战争爆发,法国也是参战国之一,国内部分老百姓担心战争影响日用品供应,纷纷跑到超级市场抢购。此事连电视台也惊动了,当镜头对着满抱紧缺物资的顾客时,却发现他们拿得最多的竟是咖啡和糖。此事一度成为当时的大笑话。

法国人喝咖啡讲究的似乎不在于味道,而是环境和情调,大多不愿意闭门独酌,偏偏要在外面凑热闹,即使一小杯的价钱足够在家里煮上一壶。他们也还不是匆匆喝了拉倒,而是慢慢地品,细细地尝,读书看报,高谈阔论,一泡就是大半天。在科技博览会上,我走过六七个大展厅,都见在角落处设有咖啡座,方便到会各方面人士交流洽谈,整天都是座无虚席。 二、

法国人养成这种喝咖啡的习惯,自觉不自觉地表达着一种优雅韵味,一种浪漫情调,一种享受生活的惬意感。可以说这是一种传统独特的咖啡文化。正因如此,法国让人歇脚喝咖啡的地方可说遍布大街小巷,树荫下、马路旁、广场边、河岸上,以及游船上、临街阳台上,甚至埃菲尔铁塔上 ……。而形式、风格、大小不拘-格,有咖啡店、馆、厅、室,这些都附属着建筑物而存在,有屋顶盖着。而最大众化、充满浪漫情调的,还是那些露天咖啡座,那几乎是法国人生活的写照。

好多的露天咖啡座都占据不少公众地方,如广场圈了一角,街头占点人行道,甚至在人潮熙来攘往的香谢丽舍大道也是如此,那花花绿绿的遮阳伞成了点缀巴黎的独特街景,看来市政当局对此还特别宽容。咖啡座的椅子几乎全是朝向马路排列,明摆着是有心设置的观众席,那面前的马路便是剧目永不重复的大舞台。看那些形形色色的座上客,任凭街上喧嚣嘈闹、车水马龙,太阳伞下一杯在手,悠然闲适。拿份当地报纸漫无目的流览也行,叨着香烟吞云吐雾亦可,还可以把大街上的五光十色细细欣赏。这里,会有亮丽的时装闪过,会有醉人的香氛飘来,也会有炯娜多姿的女郎走过,还常有街头音乐家给您送来段段美妙的旋律。此情此景,令人陶醉。不难见到座上原来细声絮语的恋人旁若无人地拥抱、亲吻,别人可真羡慕不了那么多,因为这是在法国。要是您运气好,也说不定在您身旁的椅子上,就坐着一个法国美女,让您增添许多视觉享受。在这里,边吸着咖啡,边看着时尚杂志的巴黎女郎,被视为时髦的象征。 三、

除了那些抬头见青天的露天咖啡座外,在法国约17万的咖啡馆中,不乏气派堂皇或古朴典雅者。尤其在巴黎,一些咖啡馆本身就是颇富历史传奇的名胜。在中世纪旧王朝时代,法国文化生活的重心是在宫庭。而到了18世纪的启蒙时代,文化重心开始转移到各种沙龙、俱乐部和咖啡馆。像拉丁区的普洛可甫

(LeProcoPe)咖啡馆,就与二百多年前影响整个世界的法国大革命联系在一起。18世纪欧洲启蒙 运动的思想家伏尔泰、卢梭、狄德罗,以及大革命三雄罗伯斯庇尔、丹东和马拉等,都是这里的常客。当年,伏尔泰的几部著作、狄德罗的世界首部百科全书等都曾在这里撰写,还有大革命时具象征意义的红白蓝三色帽也在这里第--次出现。革命爆发的前几年,这里一直是热血沸腾、孕育风暴之地。据说发迹前的拿破仑也曾来此,还因喝咖啡欠账留下了军帽。后来,这里又是一流作家、演员、绅士淑女们聚会漫谈的社交场所,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雨果、巴

尔扎克、乔治 ?桑、左拉等,以至后来还以这咖啡馆的名字创立了文学刊物《普洛可甫》。因此,现在馆内保存下来的传统装饰、古董摆设以及各种文物特别丰富,馆内的格局与景物似乎都没 有因时代的变迁而焕然一新,顾客仍旧是喜欢它的古典。 四、

在蒙马特的学院咖啡馆,是19世纪巴黎大学时代的标志。这里周围长期聚居着来自四面八方的艺术家,他们以咖啡馆为中心,共同构筑了辉煌的巴黎大学时代。在圣日曼教堂对面,也有一家19世纪风格的德?马格(Les Deux Magots)咖啡馆,但其声名鹊起是在本世纪20年代。一批 超现实主义作家、画家长期在这里雄论滔滔,燃烧艺术思想的烈焰,终于又开创了一个以这咖啡馆起名的德?马格文学奖,并一直延续到今天。据说过去海明威就常到这里饮咖啡以捕捉创作灵感。不过,别的地方卖4到6法郎的一杯咖啡,在这儿能卖到22法郎,这文学艺术的创作也真是有价了。有趣的是在隔壁的德?弗洛(DeFlore)咖啡馆,也是一个著名的学术园地,在战后以较多哲学家光临而兴盛。当时萨特、西蒙?波娃等人常坐固定的座位,现在那里还特地标着铜牌。由于这两家咖啡馆的门槛总有文化精英进出,使得这一带渐渐书店林立,文学咖啡店、餐厅越开越多,后来还成为法国美文学(Belle-Lette)的诞生地。

维也纳的咖啡文化

咖啡是维也纳人津津乐道、颇为自豪的一种东西。维也纳人甚至把它和音乐、华尔兹相提并论,称为维也纳三宝,可见维也纳人与咖啡的情缘。有人说,维也纳是五步一咖啡,这也许是诗人的夸大之辞,但维也纳咖啡馆数量不菲却是事实。从街角供人们站着喝的咖啡亭、大学附近学子聚集的咖啡店,到剧院旁、皇城边富丽豪华的咖啡厅,少说也有几十家,有的咖啡屋早晨6点半即开张,直到凌晨2点才打烊。因此,说音乐之都的空气里不仅流动着音乐的韵律,而且弥漫着咖啡的清香,一点也不为过。

维也纳人喝咖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当时,在许多伊斯兰国家的大小城市中,咖啡馆林立,咖啡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在欧洲,人们还不知其为何物。1683年,土耳其第二次进攻维也纳,当时奥地利皇帝奥波德一世同波兰国王奥古斯都二世签订有军事同盟,奥波联军粉碎了土耳其人的进攻。仓皇溃逃的土耳其军队在维也纳城墙周围的战场上丢弃了大量的武器、弹药,还有好几百个装着神秘的棕色小豆的大口袋,胜利的维也纳人不知这些小豆该怎么处理。恰好,有一个潜伏进土军的波兰密探科尔席兹基曾在君士坦丁堡尝过用这种烘烤过的小豆煮出来的浓浓的黑饮料,土耳其人把它称为Kahve,也就是现在的咖啡。作为酬金,这个波兰人获得了在战场上缴获的全部咖啡,开设了维也纳历史上第一家咖啡馆。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咖啡馆宣称自己是波兰人开的第一家咖啡馆,以招徕顾客。 但在开始的时间里,咖啡馆生意并不好,维也纳人还是更喜欢喝茶。后来,这位商人改变了配方,并在咖啡里加入牛奶,效果出奇的好,在17世纪80年代风行一时。人们称之为Melange。一直到今天,咖啡虽然种类五花八门,但仍然是维也纳最受欢迎的饮料。

喝咖啡在维也纳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在一种悠闲的气氛中,人们只要付一杯咖啡的钱,就可以在咖啡馆会友、下棋、看书、写书、读报(通常会提供许多国家的报纸),或在一个不显眼的角落里看电视。某些咖啡店有自已的一类顾客--国家、作家或政治家,大多数咖啡馆里则是各类顾客云集。维也纳最出名的咖啡

馆是位于市中心区的中央咖啡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这里一直是著名诗人、剧作家、艺术家、音乐家、外交官们聚会的地方。有人说这里是奥地利许多诗歌、剧本、小说的摇篮,这也许有些夸张,但是当年音乐大师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圆舞曲王朝施特劳斯父子等都是这里的常客。今天的中央咖啡馆生意十分兴隆,但不管里面多么拥挤,客人还是想呆多久就可以呆多久,这是维也纳咖啡馆百年不变的传统。在维也纳还有许多知名度很高的咖啡馆,他们总是与一些过去或现在的知名人士有着密切关系。维也纳人喜欢如数家珍地告诉游人,哪些艺术家和作家在哪一家咖啡馆经常聚会,哪些政治家爱在哪一家咖啡馆与记者们见面。维也纳咖啡种类繁多,从清咖啡到各种成色的加奶咖啡,各有特色,适合不同人的口味,而且都有各自的名称。所以,步入维也纳咖啡馆,如果简单地说要一杯咖啡,会使服务员不知所措,因为咖啡至少有40多个品种。如果对咖啡知之不多,而又想体验维也纳咖啡馆这种独特的氛围,那就点我们前面提到的Melange,这种浓奶咖啡是完全维也纳式的,而且回味无穷。无论你要哪一种咖啡,你都会同时得到一杯水--没什么原因,只因为维也纳的水特别清凉可口。但如果服务员给客人送去第二杯水,则示意您在这里停留的时间太长了。

维也纳人喜甜食,他们多喜欢在点上一杯咖啡的同时,再添一块精致的甜点。维也纳甜点很多,但喝咖啡时人们最喜欢Gugelhupf,这是一种维也纳特有的空心圆蛋卷。咖啡馆备有报纸、画报、杂志供读者阅览是维也纳咖啡馆的一大文化特色,这种特色还有历史渊源。据说在咖啡还没有被人广为接受的时候,维也纳不少咖啡馆不得不以免费提供报纸来吸引顾客,因为当时报纸很贵,一份报纸的价钱比一杯咖啡贵两倍。当然,报纸的这种招待作用在今天已不复存在,但这种做法却保持下来,构成维也纳咖啡屋的文化品味。

为什么说巴黎的沙龙在历史上是文学和社交的中心

沙龙是一种志趣相投者自发组织的私下聚会的形式,它最早可追溯到16世纪。到17世纪,沙龙已成为文学生活的中心,并且对法语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沙龙里地位突出的是那些上流社会中最秀丽优雅、出身名门、受教育高深的贵妇。17世纪著名的沙龙女主人是朗布耶侯爵夫人。她的府邸吸引着当时所有才思敏捷的文人。

到了18世纪,法国社会大动荡,沙龙更为兴盛,其影响不断扩大。曼恩公爵夫人的沙龙是\新浪潮\的先驱。它最初只是贵妇淑女们的聚会场所,然而不久就变为启蒙运动著名哲

学家们的相聚之地。公爵夫人将自己的领地\索镇古堡\作为盛大沙龙的所在地,并组织华丽奢侈的各种庆典活动。那里经常举办私人晚宴、焰火晚会、舞会、喜剧表演,有时还组织\有奖诗歌比赛\,沙龙的文学色彩相当浓厚。当时机智出众的戏剧家皮隆,著名的哲学家孟德斯坞,文学家、哲学家狄德罗,诗人、剧作家、评论家马蒙泰尔,戏剧家克雷比永等都曾出入于此。1746年伏尔泰因作品被视为异端再度受到追捕时,他被迫躲进了曼恩夫人的乡间别墅,公爵夫人把伏尔泰藏在一间阁楼里。在那里,伏尔泰借助微弱的烛光为女保护人写下了著名的《查弟格》。

启蒙运动早期的另一大沙龙是朗贝尔侯爵夫人开设的。侯爵夫人向她同时代最先进的思想家们敞开了沙龙大门。她每周在自己的宅邸亲自主持沙龙。从1710年到1733年,她那富于权威的文学沙龙被视为成名的必经课堂。朗贝尔夫人很有创新精神,她第一个把演员请进了沙龙。其中有出身孤儿的表演大师巴隆,美貌却早逝的著名女演员勒库弗勒。朗贝尔夫人的沙龙风靡了全巴黎,就连她的竞争对手曼恩公爵夫人在应邀出席了她举办的沙龙之后,也心悦诚服地赞叹她的文艺沙龙\令人敬佩\。

除以上两个著名的沙龙以外,当时还有不少数得上的沙龙,比如唐森侯爵夫人的沙龙、“《百科全书》的女神”德芳侯爵夫人的沙龙、埃皮内夫人的乡间别墅沙龙等等。 法国1789年的大革命使贵族世界在新思想的猛烈冲击下全面崩溃。在动荡的革命年代,政治“俱乐部”比沙龙更时髦。但上层贵族举办的沙龙并没有完全停止。她们往往把沙龙设在乡间别墅,以远离炮声隆隆的革命中心巴黎。

19世纪,著名的沙龙有贝里公爵夫人和雷卡米耶夫人的沙龙。当时有许多著名的文人都频繁出入其间,如雨果、巴尔扎克、泰奥菲尔、夏多布里昂和大仲马等。当时已经有人开始指责沙龙是无聊愚蠢的\蠢话窝\,文人开始转到咖啡馆或小酒店聚会,有人预言沙龙己濒临末日。然而,从19世纪7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沙龙展现的是落日余辉般瑰丽、独

特的一幕史剧。

1870年普法战争后社交活动逐渐复苏。当时乌蒂尔德亲王夫人的沙龙尤其著名,并统治着法国首都的社交和文学生活。作家们像布加热、小仲马、龚古尔兄弟、科佩,甚至那些拥有沙龙的贵妇,谁都不愿错过亲王夫人举办的优雅聚会。

当时沙龙都注意办出各自的特色。比如凯尔桑伯爵夫人的沙龙旦政治话题居多,而道松维尔伯爵夫人的沙龙是通往法兰西学院的捷径,罗安公爵夫人的沙龙则掌有文学授奖的生杀大权,在此云集着像孟德斯鸡、邓南遮、吕西安、都德、莫里亚克、让·科克托等卓越的文人。

一般说来,19世妃的沙龙已经变得更为刻板拘泥,讲究礼节,其追求的形式比路易十四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自。以前,评价一个沙龙的好坏,标准是看有哪些人出席,特别是有什么人被驱逐出去。而19世纪末,除了这一条以外,还要看有没有几个能沟通各家报馆以便将沙龙的盛况及时报道出去的客人。而这一点往往是于民举办的沙龙最为注重的。这时到沙龙的人不再是为了发发雅兴,而是要让人们看到自己。另一个重要的新特点是作家和社交家共处一堂,难舍难分。而这一点在上一世纪曾引起普遍反感。

第一次世界大战敲响了旧式沙龙的丧钟。但是沙龙并没有销声匿迹,它的传统一直保存到战后,只是文学创作的构思越来越脱离上流社会的圈子,文艺评论取代了宫廷贵妇。有些作家的住处成了沙龙。出版社、文艺评论中心或剧场休息室都成为作家们经常聚会的地方。 今天,法国沙龙的基本出发点仍没变,只是形式变了。除了在报纸上、杂志中时时能见到它外,在每星期五晚上,法国家庭还可享有一个电视文学沙龙。当然,这已不再是某个地位显赫的名门贵妇主持的沙龙,而是播音员主持的抄龙。虽然今天的沙龙在形式上发生了变化,但足它仍旧继承了沙龙本质的东西,优秀的思想家们在交换各自的观点时,他们仍工于遣词造句,沿用那些伏尔泰时代起就不断出现在沙龙里的美妙而寓意深刻的至理名言,这些

至理名言一直并将永远是法语中灿烂夺目的明珠。

法国沙龙 浪漫随意(图)

对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17世纪,沙龙在纯洁法语和发展文学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为作家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是新观念的发源地。沙龙作家的创作被称为贵族沙龙文学,其中小说按体裁可以分为田园小说、历史小说和心理小说。田园小说的代表作是杜尔菲的《阿丝特莱》(1607—1627),叙述牧童塞拉东和牧羊女阿丝特莱的爱情故事,实际上体现了贵族们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女小说家斯居代里的历史小说《居鲁士大帝》(1649—1653)和《克雷莉娅》(1654—1660)借用历史传说来叙述当时名人之间的爱情纠葛,描写英雄美人的悲欢离合。拉法耶特夫人的《克莱芙王妃》(1678)描写夏尔特尔小姐面对真正的爱情,经历了激烈的内心冲突,被认为是法国第一部杰出的心理小说。

18世纪,杜布雷夫人的沙龙是当时的新闻汇聚中心。此外,有法国启蒙思想家参与的“百科全书派”则以埃皮内夫人的沙龙为核心,经常聚会谈论文学、科学、美学和时事政治等社会问题。沙龙使文人有了一批听众,例如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贝尔纳丹·德·圣皮埃尔的小说《保尔和薇吉妮》,就是首先在沙龙里朗诵后才出版的。19世纪著名的沙龙主持人有玛蒂尔德王妃,她经常接待小说家梅里美和批评家圣伯夫;热情博学的卡亚菲夫人则与常来拜访沙龙的法兰西学院院士法朗士结成了终身伴侣;意识流小说大师普鲁斯特15岁就在斯特劳斯夫人的沙龙里当小侍从,后来把她作为《追忆似水年华》里的盖尔芒特夫人的原型。 沙龙成了博览会代名词 随着宫廷的消失,沙龙这种特有的社交形式也走向没落,被更为大众化的咖啡馆社交取代。现在巴黎咖啡馆的桌椅从屋里摆放到门外的人行道上,法国人守着一口就能喝光的咖啡聊上整整一个下午或晚上,就是继承了这种传统。如今“沙龙”一词也成为各种博览会的代名词。例如法国秋季艺术沙龙和在巴黎举办的法国图书沙龙等等。其中法国秋季艺术沙龙是在雕塑家罗丹和著名画家雷诺阿等人倡导下创办的,至今已超过百年历史。最初目的是为落选官方绘画展览的艺术家提供展示作品的场合,后来演变成为推动法国现代艺术和发现艺术人才的重要活动。毕加索等人的作品都曾在此展出

“沙龙”繁荣法国文化 提起法国沙龙,人们联想到的自然是优雅的场所、思辨的交谈、以及百科全书般的智慧……历史上,它曾为众多出色的艺术作品和文学思想提供交流空间。同样,文人艺术家又以他们的名望为时常出入的沙龙增添了光彩。

沙龙的历史

沙龙是法语salon的音译,最初指贵妇人接待名流聚会的客厅,后来引申为评论沙龙的报刊文章,乃至定期举办的美术展览会等等。沙龙在法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17世纪上半叶,许多封建主在宗教内战结束后,来到巴黎和凡尔赛投靠国王。他们聚集在沙龙里高谈阔论,为了显示自己的特权地位而在服饰礼仪、言谈举止等方面力求高雅,谈论的大多是文学艺术,因而逐渐形成了一种虽然矫揉造作、但优美典雅的贵族语言。

17世纪的沙龙常举办于贵妇们的内室中。她们往往身穿精致的内衣坐在床上,宾客只限于少数作家和艺术家等名流。18世纪的沙龙从内室转移到客厅里,扩大了交往的范围,成为学者和艺术家等上流社会精英的社交场所,使他们获得了一个自由的、至少也是逃避现实的空间。

到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关闭了沙龙,摧毁了上流社会的高雅礼仪和审美趣味。然而在之后的复辟时期,汹涌澎湃的文学运动使沙龙得到复苏。进入19世纪末期以后,沙龙的形式逐渐由咖啡馆代替,话题也更加不拘内容,更多强调的是创新和别具一格。法国战后著名的哲学家萨特就是从巴黎拉丁区的咖啡馆里出名的。到了20世纪中叶,沙龙终于逐渐消

失了。

对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17世纪,沙龙在纯洁法语和发展文学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为作家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是新观念的发源地。沙龙作家的创作被称为贵族沙龙文学,其中小说按体裁可以分为田园小说、历史小说和心理小说。田园小说的代表作是杜尔菲的《阿丝特莱》(1607—1627),叙述牧童塞拉东和牧羊女阿丝特莱的爱情故事,实际上体现了贵族们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女小说家斯居代里的历史小说《居鲁士大帝》(1649—1653)和《克雷莉娅》(1654—1660)借用历史传说来叙述当时名人之间的爱情纠葛,描写英雄美人的悲欢离合。拉法耶特夫人的《克莱芙王妃》(1678)描写夏尔特尔小姐面对真正的爱情,经历了激烈的内心冲突,被认为是法国第一部杰出的心理小说。

18世纪,杜布雷夫人的沙龙是当时的新闻汇聚中心。此外,有法国启蒙思想家参与的“百科全书派”则以埃皮内夫人的沙龙为核心,经常聚会谈论文学、科学、美学和时事政治等社会问题。沙龙使文人有了一批听众,例如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贝尔纳丹·德·圣皮埃尔的小说《保尔和薇吉妮》,就是首先在沙龙里朗诵后才出版的。19世纪著名的沙龙主持人有玛蒂尔德王妃,她经常接待小说家梅里美和批评家圣伯夫;热情博学的卡亚菲夫人则与常来拜访沙龙的法兰西学院院士法朗士结成了终身伴侣;意识流小说大师普鲁斯特15岁就在斯特劳斯夫人的沙龙里当小侍从,后来把她作为《追忆似水年华》里的盖尔芒特夫人的原型。 沙龙成了博览会代名词 随着宫廷的消失,沙龙这种特有的社交形式也走向没落,被更为大众化的咖啡馆社交取代。现在巴黎咖啡馆的桌椅从屋里摆放到门外的人行道上,法国人守着一口就能喝光的咖啡聊上整整一个下午或晚上,就是继承了这种传统。

如今“沙龙”一词也成为各种博览会的代名词。例如法国秋季艺术沙龙和在巴黎举办的法国图书沙龙等等。其中法国秋季艺术沙龙是在雕塑家罗丹和著名画家雷诺阿等人倡导下创办的,至今已超过百年历史。最初目的是为落选官方绘画展览的艺术家提供展示作品的场合,后来演变成为推动法国现代艺术和发现艺术人才的重要活动。毕加索等人的作品都曾在此展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2b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