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般守意方法及实修《大安般守意经》.南怀瑾

更新时间:2024-04-12 11:5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安般守意方法及实修《大安般守意经》

南怀瑾

安般守意方法 ......................................................................................................................... 1 实修《大安般守意经》 ......................................................................................................... 6 大华严寺 海云继梦法师(准 提 法 介 绍) .................................................................... 15 佛教的布施学 ——《毗耶娑问经》选讲 ....................................................................... 17 正修行之路——禅密双修——有关观慧方面的指示(1) ................................................ 18 安般守意方法

我们先插一段经文,增壹阿含经卷第七,安般品第十七,佛教他公子安般守意的方法:「尔时世尊作是教敕已,便舍而去,还诣静室。」佛也是肉体之身,需要休息的。「是时尊者罗云复作是念:今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忧无有诸想?是时罗云即从座起,便往世尊所。」私情上他们是父子;教仪上也是弟子之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为什么一面坐?因为佛在打坐休息,所以行了礼后,坐在旁边等着。「须臾,」过一阵子,佛出定了,下坐,罗云退坐,赶快去问父亲:「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忧无有诸想,获大果报,得甘露味。」世尊回答说:「善哉!善哉!罗云,汝乃能于如来前,而师子吼问如此义。」你现在问我这样大的修行问题。「汝今罗云,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具分别说。」这里有四个字要注意:「善思念之,」意思是说,你懂了以后,还要去研究,不要只是盲目地迷信。方法我来教你,自己要好好地去研究。

世尊告日:「如是罗云,若有比丘,乐于闲静无人之处,便正身、正意。结跏趺坐。」要注意!你们打坐坐不住,两腿不争气,那不是“两足尊”。如果两腿的气通了,你们的寿命可增加几十年。

佛告诉我们,修行最重要的是正身。站着也能正身,睡也有睡的正身,吉祥卧、摊尸法都是正身的一种。

我们打坐做功夫没有效果,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没有“正意”;因为颠倒因果,把佛的成果结论,拿来当作自己的修持法。一上座,都想空,空什么呢?你自以为这一下很好,空空洞洞的,其实,那正是“意”啊!是第六意识的境界。纵使你现在做到身体忘了,感觉到内外都是光明,也还没超出第六意识的范围。在楞严经里的五阴区宁中,还只属于色阴的范围,是「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有些人静坐在一片光明中,未来的事情也能知道,以为是“灵感”。你若学过唯识就知道,那是第六意识的反面,是所谓独影意识的作用。境界多得很呢!因为你学佛,所以就会看到佛、菩萨,这是意识境界。拿小乘修证的理论来讲,你意识没有专一,没有“正意”。所谓正意、正身、正言,三者都不可缺。换句话说,你处处在犯成,一般人随便谈戒,谈何容易啊!你的心念意识,一点都没有正,随时都在造地狱种子的业,现行变成种子非常厉害啊!要特别注意。所以佛说,修持第一要正身、正意,意念专一。

中国道家修神仙的丹经,在隋唐以后就多起来了,讲气脉的问题,很多都是从这个安般品中脱胎出来的。东晋以后有黄庭经,讲究上药三品,神、气、精,这些都是事相,属于有为的功夫。如果有为的功夫,你都没有修到家,怎么能达到无为呢?有为法不能专一,念头如何空得掉?那只是自欺欺人罢了。所以后世学佛的,一万个中,没有一个证果,请特别特别注意!我除了依照佛经以外,拿我几十年摸索的经验,诚恳地告诉各位,你真达到正身、正意,没有一个身体不能转化;没有病去不掉的;没有身心不会健康的。正身、正意做到了,身心两方面绝对地健康,可以返老还童。因为一切唯心所造,这是真的,就是“正身”、“正意”四个字。

“正意”涉及了呼吸,道家也一样,阴符经上有一句话——“禽之制在气”,这是一个重要的口诀,也就是方法。念头抓不住,会乱跑,思想不能专一,就因为你的气在散乱,气

散乱,心就散乱了。

但气不是主体,是心的附属品,可是这个附属品很厉害,抓它不住,你的心就停不下来,等于人骑在马上,你的气就是马。西游记里,唐僧骑的那一匹马,就是代表那股气。人若骑在一匹劣马上,想叫它停住,缰绳拉得很紧,马还是乱跑,停不下来,你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我们心虽想定,若气不能定,妄念怎么能停止呢?有许多人情绪不好,身体不好,其实都是气不好的缘故。

「无他异念,」这时心里什么念头都不要有,就是正意的道理。系意鼻头,把意识挂在鼻头上。这句话,害死了许多修道学佛的人。什么“守窍”啊!“眼观鼻,鼻现心”啊!小心得高血压。还有什么学白鹤,白鹤能活一千多岁,据说是因为白鹤休息的时候,鼻子对着肛门,两气相通的缘故。但我们的脖子比白鹤短这么多,怎么学?所以佛说:「众生之愚痴,至可怜悯者也。」系意鼻头,不是叫你看鼻子,这要首先提醒你,要注意鼻孔呼吸出入的气,也就是“心息相依”的第一步,使意念跟呼吸配合为一。

「出息长亦知息长,」你的正意不要离开呼吸,呼吸出来有多长,你自己要能知道。入息长亦知息长,注意这个“知”字,如果你一边在修气,一边脑子里乱想,那就不对了,没有效果。思想和呼吸配合为一,叫安般守意。怎么把妄想抓住呢?只要注意呼吸,呼吸就像是一条绳子,。把这一匹马拴住了以后,等于妄念被拴住了,修行便可以专一,也就可以证入“初禅”。修行的效果是一定会来的。

「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 呼吸进来有时候是凉的,这时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病态,一种是绝对健康的,是自己的热能,也就是“四加行”里面的“暖”相生起。相对的,你会觉得从外面吸进来的空气是凉的,而又觉得那个空气与你不相干。

「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你们打坐,有时脚心发暖,那就是“息暖”。不过你们心跟息,两者不能专一,所以东一下,西一下,息自己乱跑,跑到哪里就暖到哪里。跑到丹田就以为是拙火,劝你赶快拨—一九电话,叫消防队吧!(众笑)。

佛告诉他的公子:「尽观身体入息出息,皆悉知之。」这个气息,就是楞严经所说的风大,大家应该还记得,楞严经里面的「性风真空,性空真风。」但这一步牵涉到大乘的修法,暂且不谈。你们不要一心爬高,先要能做到守息才行。能够在静坐时,「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所产生的效果,就是记忆力非常好,脑子特别灵敏。

你们一般学打坐的,坐在那里,呼吸时在呼吸,都不知道;昏沉时也不知道;有时意识中有点空灵,又有好几个东西在乱忙,如果不信,你们自己检查看看,根本没有“正意”,这个叫什么功夫啊!你坐一万年也没有用。 最近好多人问我,关于不倒褡,难道不倒褡就是道了吗?哪一本经典,哪一条戒律叫你不倒褡啊?除非真正在修头陀行。连佛自己都要睡的,经典上、戒律上,只教你睡时,要观想日轮在心中,要清明地睡,睡得少,这些讲究是有的。出家人睡,去掉五盖则有之,并没有叫你不躺下来。我说这些话,并不是说不倒褡不对;只是,你如果自认为有这个体能,可以做到不倒褡才行。如果没有这个体能,结果要修道,道没有证到,体力先搞垮了,这个可太不值得吧!我讲的话很严重,是很诚恳地告诉你们。佛乃「如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我们要做实语者,老老实实地讲话,直心是道场,所以要注意这个问题。

「皆悉知之」很重要,乃至你躺着睡,也可以注意呼吸,这是同样的道理。 「有时有息,亦复知有。」注意!这里进一步了。后来天台宗把这个法门扩充了,叫做“调息”、“听息”、“数息”,乃至后来到了密宗,叫作修气功、修九节佛风、修宝瓶气等等。道家有句话:“天地玄珠,万气本根。”在身心配合下,气有万种的变化。中国人看相,先要看气色好不好,的确是有道理的。

呼吸沉静到停止了,绝对找不出妄念来,你要起个妄念都起不来,可是这时知不知道?

很清明,这是实际的功夫。这时做到了「有时无息,亦复知无」。至于知道的这个“知”,又是什么?那是另外一个问题。所谓灵灵明明,始终存在。

「若息从心出,亦复知从心出。」这句话就要研究了,从心出并不是从心脏里出来,而是说:心念动了。心念动时,有时觉得与光明放射出去了,那时如有旁人经过,这个人马上会受感染,他的心境就会得宁静,或觉一股热流一样传到他身上来。但这是过程,不是好事,这是做得到的。这时候还没有得定,还早,只是普通静坐功夫而已。

现在科学晓得人体会放光,本来每个人都会放光的,到那时,你的气息停止了以后,那个光芒放射得更大。如果讲有鬼神,那个时候,鬼都不敢碰你,老远看到你就躲掉了,阳气盛极之故。

所以「息从心出」,并不是息从心脏出来,那是你的心念动了。换句话说,一般人练气功都从心——心念故意造作,学密宗也是,那是你心念构成一个气息出来的道理。

「若息从心入,亦复知从心入。」修宝瓶气时,丹田有一股气,炼到能不呼不吸时,即使把你长埋于地下,也可暂时死不了。

大家注意啊!现在谈的这个路线,都是从鼻子来的,其实我们人体也在呼吸。身体上的呼吸停止了,才算真正入定了。入定时三样东西还在——暖、寿、识。阿赖耶识并没有离开过身体,真正入定了,气息一定充满。气息充满的人,不管多大年纪,身体任何部分,一定都是软的,软化到如婴儿一般。所以入定的人,不能去碰他,只能用引盘在耳边敲。

你们功夫做了一段时间,身体还没有软化,两条腿盘不住,这不是两足尊,而是两足争,打起坐来跟两腿在争、在熬。去年有一位朋友,写信问我打坐的问题,他说他腿坐不住,我回答他:那得功夫与腿争!我们现在用功都来不及,还跟腿去搞这玩意儿!来不及啊!正意最重要。什么姿势都可以的,等功夫到了,两条腿已软化,自然就盘得住了。只要这两条腿的气通了,寿命也跟着延长。你注意!你觉得身体老化一点,僵硬一点,那么你就早准备一点——准备走了。老子讲:“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所以也不要有门户之见,在这一套修法上,佛家、道家都行,因为“定”是共法。

有些人日常很忙,注意!赶快多打坐,不要以为忙啊!累啊!没有时间打坐。你要赶快坐,坐到能够住气,那么一个钟头下来,一天都用不完,但是要真正做到了才行。不过有一点要注意!肠胃要空虚一点。道家有两句话:“若要不老,腹中不饱。若要不死,肠内无屎。”当然营养还是要够,肠胃干净,气就容易充实。

「如是罗云,能修行安般者,则无愁忧恼乱之想,获大果报。得甘露味。」

在这物质文明发达的时代,修这个法门,对身心都好,寿命也可延长。你们打坐时,有的人不是会乱摇吗?只要你把意念与呼吸配合为一,气就不会乱跑了。「则无愁忧恼乱之想,」所以学密宗的讲,由喉轮到心轮的脉打通的人,妄念就不来了,忧愁烦恼自然就去掉了。

「尔时世尊,具足与罗云说微妙法已,」具足,大原则都具备了。 罗候罗闻法后,「往诣安陀园,」安陀园又译为阿兰若,意即清净的道场。他「在一树下,正身正意,结跏趺坐,无他余念,系心鼻头。」罗候罗开始修持佛所教的安般法门。

「尔时罗云,作如是思惟,」这思惟是在定中,正思惟,并没有错。你们以为应该无妄想,把正思惟也丢掉了,那就错了,大家懂吧!想把正思惟也空掉,是不对的。

「欲心便得解脱,无复众恶,有觉有观,念持喜安,游于初禅。」罗云依照佛的教法,入了初禅定,这时才真得大喜乐,发出真正的大慈悲心。大家的笔记一定要交,但笔记不是记录,不是把我每一句话记录下来,而是记要点,加上你自己的心得。日记是把要点配合自己的修证、体会,再加上对问题的参悟作一个记录。

上次提到,自佛法传入中国,为什么东汉之后,隋唐以前,修行证果的人那么多;但在宋明以后,证果的人越来越少,主要原因就是修证的问题。

讲到修证事相的问题,要特别提出小乘经典——四阿合经。中国佛教喜欢讲大乘,但真

正中国的佛教,是融合大、小乘的;而且大乘是以小乘为基础。后来的显教与密宗的修法,也都离不开这个原则。所以这次才特别抽出增壹阿合经的“十念”要点来讲。隋唐以前,学佛修道证果者多,就是因为注重这方面的修持。十念当中,念“安般”最重要。“安般”的修证方法,于后汉时传入:大安般守意经,就是这一个时期由安世高翻译的。

现在继续上次罗侯罗所提出的报告,用安般守意的方法修持,到达不呼不吸的禅定境界。这里已将秘密告诉我们:一定要到达不呼不吸的状态,才能证入初禅。

「尔时罗云,作如是思惟,欲心便得解脱。」名、利、财、食、睡等欲,是属大乘范围。小乘范围的欲,是指性欲。关于这点,还会再讨论。佛在三千年前,对于现在人所有的性花样,早都知道,在经典上佛都讲到了。欲念不得断,罗汉果位就证不到。这个欲念甚至包括了遗精,譬如梦中因欲念而有的遗精;同时也包括了各种自慰的方法;自慰,包括意淫,纯粹心理想象的自慰方法。上面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呼吸到了不出不入时,欲念才可能解脱,这是小乘境界的解脱。

「有觉有观,念持喜安,游于初禅。」这时才证入初禅境界。“觉”是生理上的感觉状态,冷热胀饿等。“观”是心理上的知觉状态,每个念头的来去都知道。此时呼吸不来不往,并不是呼吸完全停止,因为毛孔还是在呼吸,脉搏还是在跳动,到达浑身毛孔呼吸“静止”了(不是真的停掉),才称为呼吸不往来。此时知道自己的呼吸完全停止了,这就是”观”的境界。

「有觉有观」,即由感觉和知觉反应来的,这个反应就叫“一念”。「念持喜安」,就是心中发生无比的喜悦。“喜”,偏于生理而言,“安”,则是心理上的轻安,此时,身心如坐虚空,这时才证入初禅的状态。

证到初禅的状态,还不一定证到初禅的果位。证到初禅的果位,可以称为“初果罗汉”。至于什么条件可以称为初果罗汉,大藏经中的记述多得很,如果肯花时间加以融会贯通的话,自然就会知道。

修证部分乃南传经典主要精华;学理部分是「如是思惟」。

大乘见地略有不同,小乘有小乘的见、修、行,这一点要搞清楚。

学禅不离禅定,但不一定要从禅定入手。禅宗注重见地,注重般若。当然仍须修证,没有渐修的根基,如何谈顿悟的成就!

有觉有观再进一步:「有觉有观,内自欢喜,专其一心。无觉无观,三昧念喜,游于二禅」。

由有觉有观的境界,再进一步证入内心无比喜悦。这不只是口头的高兴,而是看到一切众生、任何人,乃至冤家、仇人等,自己内心都是详和的;他们即使有错,也是值得怜悯的。慈祥是内心自然的流露。不是出于勉强的,所以菩萨“慈悲喜舍”中的喜很重要。不喜的状态久了,整个身体会僵化,气脉就不能通了。

这时「专其一心」,专在初禅所得的境界,「念持喜安」,保持能量不放射的状态。气停了,就是道家“无火之为(无+四点)”,渐渐的证到:「无觉无观,三昧念喜」,心中无比的喜悦。这个喜悦的境界就是“念”。此时证到二禅。

增壹阿含经,在三国东汉末年传入,这时佛法注重修持,佛法也很容易被接受,因为一修就有效果。当时西晋的文化相当高。如果佛教光靠学理进来,不一定被接受,但定力与神通一来,知识界不能不投降了。而现在学佛的人,哪里有神通!只有神经。如从禅定入手,就会有神通,个个都有,不足为奇。

无着菩萨一系下来,专讲唯识法相方面的修证,在这一套理论系统下,我们方才讲的,「有觉有观,念持喜安,游于初禅」,还在「有寻有伺」的境界里,还是在第六意识的状态中。到达「无寻有伺」时,才是这里所讲「无觉无观,三昧念喜,游于二禅」。心理思想,不在象电子般乱跳动,而进入「无寻有伺」的境界。可是此时还有境界存在,还没到「无寻

无伺」地,还不到“无心”地,还早得很。“无心”谈何容易啊!如果我们认为万事过了不留意,就叫做“无心”,这样每个人都会。禅宗祖师说:“莫道无心便是道,无心更隔一重关”。 「无复喜念,自守觉知身乐,诸贤圣常所求护喜念,游于三禅。」

这里又起变化,到了三禅,心头的喜念没有了,守着一种境界——「觉知身乐」。身体内部所有的气机、气脉,每一个细胞、神经,都起了大变化。到了三禅境界,才有可能去除疾病。所以不要以为两腿一盘就是禅。能到达三禅,是要无量功德无量善心,慢慢熏修来的。在这以前,只能略微改善身体现状,做到少病而已。证入三禅后,看以前的欢喜境界,就如同凡夫一样。因为现在才达到至善的喜悦,这是圣贤的境界。

「彼苦乐已灭,无复愁忧,无苦无乐,护念清净,游于四禅。」

这时在进一步,证到没有苦,也没有乐;没有忧愁,更没有幽闷。大家要注意,到了苦乐已灭的境界,也还是“念”,所以接着说「护念清净」,身心内外一片,融化了,证到四禅境界。

这是佛的公子罗候罗,自己的心得报告。 「彼以此三昧,心清净无尘秽,身体柔软」。这时身心毫无渣垢,如婴儿状态一般,要到三禅才能证到这个境界。以前高僧大德,都可预先说出何日死,且临死时身体象婴儿般柔软。或者更高明的,化成一片光,人就消失了;充其量留几片指甲,或一束头发作为纪念。 此时智到达了:「知所从来,忆本所作,自识宿命无数劫事」。同时解脱了分段生死,进入变易生死中,知道自己如何来,如何去;得宿命通能知无量忆劫事。四果罗汉只能知五百生,大果罗汉知道的就多了。罗候罗就是到达这个境界。

「彼以此三昧,心清净无瑕秽,亦无诸结。」一切烦恼诸结,都解开了。 「复更施意,成尽漏心」。注意这八个字,四禅是禅定功夫境界,如结使未断尽,所以四禅并不就是大阿罗汉,还未证果,到了这个境界时,「复更施意」,如果念头来了,要更加修持。「成尽漏心」,就是无漏心。

但是,不能动念不就成木头了吗?不是的,起心动念,用过便休,没有渗漏,没有黏着。有定力的人,尽管一天忙到晚,他那个处在定境的本心,并没有动,并且还是光明清净。处理烦恼事,在当时现烦恼相,但心境的光明,则一点都没有动。

「彼以作是观,欲漏心得解脱」。这时,所有的欲漏,有漏,无明漏,统统得解脱。到这个境界时,「心得解脱,已得解脱,便得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后有。」

四禅功夫到了这个程度,才算得到了解脱。大家注意,「心得解脱」,这个解脱是修持上的一个境界,「得解脱智」则是见地。智慧不属于功夫,不属于境界;但是功夫,境界与智慧,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到了解脱的境界以后,还要继续努力,慢慢地得“解脱智”。大家又要注意了,在这一段修证程序中,最后归于“解脱智”。可见小乘还是以智慧的解脱为终究,何况大乘。用大乘的说法,则是大般若圆满的解脱。

到了这个境界,罗汉的果位来了,这个生命就叫「最后身」,以后不再来了。(到哪里去?)这一生,清静的果位已立;世间所有的冤债都还光了,以后不再到欲界中来了。这就是小乘的极果。但是大乘的道理,这种成就最多经过八万四千大劫,非再回来不可。不回心向大乘,不能彻底了脱生死,只能了分段生死,进入变易生死的境界。

这是罗候罗的修证报告,经上没有记载他修了几年,或几个月。然而佛在世时,确实有人当下证罗汉果,有人三天证果,也有人七天成就。

罗候罗向佛报告修持经过,佛很高兴,奖励了一番。接着说:「具足禁戒法,诸根亦成沉,渐渐当速得,一切结使尽」(增壹阿含卷七)。佛说修安般,由调息的方法入门;修成后,戒定慧具足,不用刻意守戒,已完成守戒功德。诸根神而通之而得解脱。比如佛学中的四大皆空,要诸根成就了,才“空”得掉,才做到饥饿寒暑不侵,四大才转得过来。

要证得大阿罗汉,还要断「三有结使」。“三有”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三有结使就是心理行为,即心理状况、起心动念所构成的作为。这些习气的结使都断光了,才能证得大阿罗汉果。

在佛所提出的十念当中,讲得最多的,就是利用呼吸证果,佛的公子也报告了这方面的修证经过。

在增壹阿含经第十一、十二品中,提倡孝道,强调父母之恩难报。由于中印基本文化思想上这个共同点,所以佛教传入中国后,很快就为中国文化吸收,并发扬光大。

------------------------------------------------------------------------------- 实修《大安般守意经》

南老师怀瑾讲授 根据一九九五年三月十五日录音磁带记录--------------------------------------------------------------------------------

南老师怀瑾(以下简称南师):我们今天聚会在一起研究完了《大安般守意经》,安般这是古代的梵语翻音,详细讲是安那般那,出入息。这是释迦牟尼亲口传授的。实际上很多经典里头都包含,内容都有放进来的,佛教我们怎么修持的一种很实际的方法。拿现在的话讲是很科学的,很平淡的,很规矩的,一步一步都告诉我们,大家看不懂。而且后来佛学昌明了以后,反而把这些修证做功夫之路不重视,大家犯了一个错误──好高鹜远。大家一来都想走高路子,都想一来就马上开悟成佛。好高鹜远,对佛法没有实际修持。现在世界上还在流传安那般那──利用呼吸修行的方法,印度也好,中国也好,几千年都在流传,都变了。中国后来就变成乱七八糟的气功,也不懂得真正的气。印度也一样。那么,流传到西方去呢,把这种数息的方法用到医学上去,所以西医治失眠,治心理障碍,就叫人注意自己的呼吸计数字。这个在其它经典里还很多,讲到如何翻译的这部经典,文字古老一点,它意思讲得最清楚了。中国后来天台宗传到日本以后,用这种方法的很多,可是几乎十个人修行、一百个人修行,没有一个成功。道理在哪里呢?道理都晓得这个法门叫作数息观,问题也就是我们去年讲了一年,什么叫息,这个理解,这个思想,观念上搞清楚没有?现在我们这一次参与了《大安般守意经》的研究,我现在问几个问题,希望大家自由地答,不要不答。我也不单独问哪一个。什么叫安那般那这个问题,请大家自由答复。(久久顾视大众,无人回答)又不讲话了,又是中国人,同西方人谈话就比较痛快,有问必答。 女答:出入息。

南师:大家讲话,不要一个人讲。(众齐答:出入息)

南师:好,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要你自己讲出来,你的脑子记忆就会深刻。不要不肯讲话。安那般那是梵文,刚才讲了出入息,那么安那是什么?般那是什么? 某女:安那是入息,般那是出息。

南师:大家搞清楚了没有?都清楚了吗?希望讲话。佛的教育里头有两句话「学人不开口,那是没有办法的。都晓得了,出息入息。再问第二个,什么叫做息?请大家答复。 某男答:不呼不吸叫息。

某女答:呼吸之间停着的那一剎那叫息。

南师:一个说不呼吸叫息,一个讲呼吸停着那一个叫做息,那是你过去听来的,这八个课你不在,不怪你。这次课有没有听?(学员答:有)有就好好听。 某男答:自心叫息。

南师:自心叫息,怎么叫自心叫息呢?进一步。 男续答:不可解释。

南师:不可解释,这个是佛学院的答复。(南师对某一个女学员说)你说他这个话对不对?

某女答:自心叫息?

南师:不是,你说他这个话那一个对,那一个不对?

女续答:一呼一吸叫息不对。 南师:什么是对?

女续答:刚才X先生讲的不呼不息叫息那位又讲一呼一吸之间停顿的那也叫息,是一样的。

南师:为什么是一样?

女续答:因为不呼不吸已经包括一呼一吸之间的停顿,这是就小范围讲的,乃至于不用鼻孔呼吸,还会出现不呼不吸这种情况,范围比较广。 南师:你简单地说,你这样越说越复杂了,什么叫息? 女续答:就是不呼不吸叫息。 南师:包括那个自心叫息呢?

女续答:它这个面更大,又更深一层了。

南师:就是说我们的生命自然呼吸静止了,不呼不吸中间停留这个阶段。我们讲过弥勒菩萨在《瑜珈师地论》上讲叫中间息,息,不但气止,呼吸宁静、停止,不是用意压下去的,心念要完全放下,清净休息,那个叫息。认识清楚了啊!我们刚才研究了《大安般守意经》这个息,现在我们问一下,大家都听过课文的,息是怎么来到?在生理跟物理世界是属于什么方面的,请大家答复。 某男答:(听不清)

南师:你是答的哲学理论。还有谁? 某女答:风大来的。

南师:你们怎么都不讲话!你们是来学还是来听的?是不是想学呢?唉,如果不答话,我就请你出去哟。真的!跟我当学生,真教起来,我是非常严格的,谁都不容情,这是出了名的。不管你什么地位,什么年龄,有时我就要骂人,这种味道你们没有尝过。我在这里很客气,在这里我为什么客气,(因为我)没有把你们当真的学生看!当学生看,非常严格!注意哟,现在我再请问大家,息,刚才问大家以生理、物理来讲属于那一个东西来的? 众答:风大来的。

南师:风大!风大在佛学里头属于那一方面呢? 众答:四大,色法。

南师:四大!色法。对!风大变成息,刚刚我们研究过有几种现象的分析? 某男学员:三种现象:最初是风,其次是气,最后是息。 有人补充说:还有喘。

南师:对!这个都要搞清楚哟!你们真要学的话。这样弄不清楚就是白搞的啊,不要以为(是在)学打坐,不要浪费时间哟。风大是物理作用,在我们人体生命生理作用是属于四大里头的一个重大因素,叫风大!要自己用智慧听了以后研究清楚。在宇宙里头就是气流,叫做风。风!没有声音,也没有颜色,也不是物质,但是也不是精神,可有这个作用,叫风,根本上叫风。风动了以后,听不见声音的,风来时听到的声音是风碰到了其它的东西,风跟物质磨擦发的声音,不是风的声音,是物质受风力的磨擦起来的声音。风碰到金属,碰到铜、铁、它发的声音不同,是铜铁受风力的磨擦所发的声音,碰到水,它发的声音也不同。所以不要认为有声音是风,风是无声、无色、无形、无相的东西。那么它动了以后,这个风在我们这个地球上叫它气,气要流动的,所以每天的气象报告,你看气象图上画的气流路线各有不同,要搞清楚哟!现在记着,下次发考卷里要答得出来。这个气静止了,像我们现在房间里也没有开冷气,也没有外面风进来,很静止,是假的静止,闷闷的,这个接近于风跟气宁静的境界,这个叫息,因为风不动。假使手一动,那息的境界就变成气了,再大一点就变成风了。所以佛在《大安般守意经》上说分四种:风、气、息、喘。大家昨天刚刚研究完了,怎么样是喘的现象呢?请诸位答复。我这样是考问你们记得没有。

众答:(听不清)

南师:现在我们呼吸往来不停就叫做喘。至于说伤风了,大家鼻子呼吸,有声音的,那个当然更是喘,喘气。呼吸往来不停,喘气,自己耳朵都听到,吸呀!呼呀!吸进呼出都听得到,这是风,不是气。修安那般那是叫你先认识息的道理,呼吸往来不喘,鼻子呼吸声音也宁静了,有感觉的状态,这个叫气。感觉声音都宁静了,内在的,那个叫息。息是感觉得到的,感觉到自己身体内部内、外都在动,这个叫息。修安那般那出入息,是修这个息,不是修鼻子往来这个哟,搞清楚没有?(众答:搞清楚了)都清楚了,这是很重要的。希望你们这一次认真地研究。这是关系你们自己的事,是为了你们自己,不是为了别人,更不是为了我。我是在牺牲给你们讲话。老实讲我吃饭了自己的饭没有事情做,很愿意给大家讲这一套么?我事情很多哎,很不愿意哎,前些时间我昼夜都在赶,我是牺牲精神、时间抽出来为大家讲的,要知道这个意思哟!并不是我喜欢当老师,想传给你们。我不承认你们是我的学生,我的学生标准是很严格的,真的我是几十年没有承认过一个学生,我的学生必须文的武的、出世入世都要会,甚至说文章、品德好。我到七八十岁还没有找到一个人哟!要搞清楚哟,我这个话那么严格地刺激你们,也使你们知道我是那么慎重。我并不是说吃饱了饭没有事找你们来闲谈。为了你们的修持,为了你们自己要弄好,我愿意牺牲时间、精神来做,是这个意思哟,请大家珍重自己呀。那么了解了这一层,现在先认识息,这个理念先要认识。我再问大家,等一下再告诉你真正用功怎么办,这部《大安般守意经》重点在那里? 众答:在守意。

南师:好!这个答对了。重点不在安那般那吧? 女答:是。

男答:安那般那是工具,带到守意里面。

南师:好!守意,意是什么东西,了解清楚了没有?意是什么东西? 众答:意念,思想。 南师:好!这是在学理上讲是意念、思想,这是对的。那么,这是第六意识了,对不对? 众答:是,根在七识。

南师:意根在七识,对。现在当我在讲话是不是意在讲呢? 众答:是。

南师:诸位听课的时候是不是意在听呢? 众答:是。

南师:请问大家,意在什么地方?在身体哪里? 众答:在头部。

南师:好!现在都在头部,感觉在脑部,初步这样认识,了解了,其实要认清楚,现在讲话,我们进入情况一点。诸位不一定盘腿,先把眼睛闭起来,心情放清净。刚才答复意识是在脑子里头,现在还没盘腿,要盘也请你自由。我怕等一下正式坐的时候,你们腿吃不住,不要因腿妨碍用功,是这个意思。现在只求宁静,全身、眼耳鼻舌身头脑都要宁静下来。告诉大家,意,它的作用机关在头脑,没有错,诸位答的也没有错。但是要注意哟。我们坐在这里,外面汽车走动的声音听到没有? 众答:听到了。

南师:自己感觉坐在这里,各方面,包括身体外面的环境知道没有? 众答:知道了。

南师:全体是意!它并不在身体以外,并不在身体以内,也并不在中间。不过,刚才为什么讲在脑里头?在我们现有父母生的身体,脑子这部分感到意在这里动,思想在这里动,这个思想动是意的分别作用,在脑里头。把思想分别不动,比如思想都在脑子里想,每个思想来了,你就把它抛开,都不动,没有睡眠,并没有睡着,也并不昏头,都不动,清清爽爽,

所有思想来了都扫掉,不要管这个脑,也不要管这个身体,这个意同内外是全体、整个的。这样懂了么?体会一下,要注意这样体会。那么真正的守意就是大乘佛法的观心,观什么心?不是观心脏。每个思想来了,心里一起什么思想或者感觉的或者知觉的,这个就是心意识在动,这个「动」都要把它扫清,谁去扫它呢?你知道自己在思想,那个是真意,那个才是意,第六意识清清明白的意。你的思想是意识上面,等于水上面的一层油,水什么飘的。所以不要给自己这个思想动力骗了。这个油面都把它清了,那个清清明明的就是刚才我所指的。你看,我讲话你们也听到,坐在这里,身体也感觉到,外面的情形,四面八方都知道,这是本意。这样认得这个意没有? 众答:认清了。 南师:不在头脑里头哟!脑里头在思想,这个是妄想。所以人能做到把脑子里头的思想、每个思想都扫清了,都打开了,清清明明在这里,清净得很。大家很清净吧?是不是很清净? 众答:是。

南师:好!我现在用现代化的讲法,那么清楚一层一层告诉你,你再看看自己脑子里面的思想,[过起过去(?)]同你没有相干吗?你那个意知道自己在思想,这个是清净的。理论上就叫知,知道那个知,叫知性,性质那个性,明心见性的那个性,这就是知性。这个知不一定是脑子里的作用,它无所不在。这个是意。所以安般守意先不讲安般,教你随时随地,不仅是打坐,平常走路,做人做事,随时保持这个清净。拿现在的话来说,你保持脑子里的清净,这个是意。守意就守这个境界,定也定在这个境界。这样,守着了这个清净,一切杂念都没有了,这就是止,就是定。那么定久了,初禅、二禅、三禅??。所以你看,《大安般守意经》上讲佛入定九十天,九十天在这个定中,为了给我们说法,九十天以后才下决心要告诉大家,再讲这部经。那么安般守意经上告诉你,假如你会入定三天,就入这个定。怎么叫入呢?进入这样一个状况叫入。怎么叫出定呢?你这个状况没有了,脑子乱七八糟又乱想了,就叫出定,离开定了,入定出定这个道理懂了吧? 众答:懂了。

南师:好!现在你进入这种状态,真入定了,不一定盘腿,站着也可以,坐着也可以,有时一定三天都不动,杂念来了就扫,甚至扫到以后不用扫也没有杂念了,也没妄想了,这正是守意。这样懂了没有? 众答:懂了。

南师:好!请大家盘起腿来,这是正式盘腿了。 某男问:老师,每次在坐之前要不要呼一口气呢?

南师:现在没有讲这个,你先认识守意,这个意搞清楚了。刚才讲的理解清楚了没有?认识清楚了没有?赶快!腿一盘,放下。所谓放下,一句话就是脑子里什么都丢开,意念很清楚,有一个思想已经起了浮云作用,已经有了杂乱作用。先把这个意念弄清楚。好!刚才X老板问要不要先呼一口气呢?这是第二个问题,不过连带这个问题,教你们六个字,现在你们在守意当中听,六个字都教过你们的,一个是「呵」,口字旁一个可,国语念「喝」,广东音念「河」,这个字发音,这个嘴形,呼气是管心脏的。这六个字在每次上坐前做一下也好,有时习惯了,功夫到了,也不一定做。有时候感觉到心中闷,里头有浊气,就用这个字,呵呼长气出来,不要出声音,我都能听到就不对了,你自己听到了也不对,心里念这个字,没有声音,嘴唇这样,呵 ,管心脏。第二字是嘘,口字旁虚空的虚,管肝脏。呼完气,你将嘴巴闭上,也不要吸气,自然??(有五个字听不清)闭拢来,自然作用,然后第三个字呼,呼叫的呼,管胃的,第四字吹,管肾的,膀胱、肾、腰以下的,膀胱、小肠,包括腺、包括夷脏的功能属于肾的部分,用吹。第五个字嘻,口字旁欢喜的喜,国语念「洗」,广东话发音读作「喜」,脸拉开像笑起来,整个脸拉开,管三焦,全部身体。第六个字四,管肺的。这六个字,刚才X老板问要不要呼一口气,这六个字是调身体的,随便你。这个

问题答复了。

回转来注意哟!希望大家认识这个意,诸位,我给你们讲什么叫清净呢?你两腿一收,眼睛一闭,已经清净了嘛,不要另外求一种方法,另外用一种方法练一口气,什么叫打通气脉,那已经不清净了,那意就乱了,不叫做止,不叫做定了,所以重点在守意,那么要问佛要教我们安那般那,现在是初步叫你认识意,意就是心的功能,最中心的作用,你整个还没有认识,还要用功,还要入定。入定,我们的障碍是什么?就是肉体,这个肉体要使它转变调整,非利用安那般那出入息不可了,这一方法。你这样意念清净了,不要另外呼吸哟,坐好身体端正,不要太用力,全身放松,从脑起都要放松,从头脑里头放松一直到全身放松,统统放下,不要管呼吸,都放下。你这时意念不要妄想。(有学员问,南师回答说)实际上你不要管它,这个意会知道自己在呼吸,就是你们大家自己呼吸,从鼻孔里头一进一出,有这个作用。这个懂了没有? 众答:懂了。 南师:好!

学员问:怎样数息?

南师:你不要去数它,我们不走这个法门,现在我告诉你们的方法,走的是高的方法,认识意以后,不用守了,就是随。什么叫随,不是跟着呼吸,现在我们意念清净,脑子清净,这个呼吸往来随时进来长短,进来‵‵‵‵‵‵出去,或进来长‵‵‵‵到身体内部,不要跟着它‵‵‵‵,到肠子了,有感觉了,你都不理。出去也知道,你知道就叫做随了。随的意思就是意识心念跟气配合为一了。一有杂念就赶快扫掉。 X老板你那里难受不准动身体,你不要打坐起来身体也好腿也好,那里难受就帮忙动一下,做运动可以,真要入定你不要搞习惯,搞习惯了,你的思想、意就跟着感觉走了,没有在安那般那工夫上了,这就散乱了。宁可难受,姿势你开始把身体摆好不动,为什么你感觉到头部难受、脖子难受、身体难受,你那个难受的地方就有浊气有碳气在里头,你慢慢跟着呼吸、意念,把它排出去。慢慢来!

现在这个随这个息,进叫安那,出叫般那,一进一出。都知道了,意念也清净了。慢慢慢慢由风变成气,由气变成息,到息的境界,好像念头也空了,脑子也不想了,气息好像停止了,这个就是息的境界。这是息,这叫止,停在哪里。当然你们初步这个机会,这种境界很少,有时候一剎那之间就过去了。但是没有关系,慢慢练习止在这里,止在这里以后,注意哟!还有呼吸没有呢?有啊!现在我不敢断定你们这样听了就做到,不见得。在座的当中有人可以做到。做到的更好,没有做到的慢慢来。

X老板不要动,你一动你将来这身体转化不过来,非要受这个罪不可了,慢慢来。就是你把那一部分难受的意识,这个守意命令它这个意识放松,这部分神经,慢慢这个息就会通过。

刚才话又给他岔了,现在你气这样停止了叫做止息,所谓数息本来数这个。这个方法我不叫你做了,直接走随息路线达到止。真到了鼻子呼吸,不是《大安般经》教你最好守着鼻孔呼吸,嘴巴上面两个孔──出入气的烟囱么,教你守在这里,守在这里,意同它配合,[在这把封闭了封不是忍着气?],念也空了,呼吸最后很微弱,甚至微弱到没有,到没有以后,你内在里头的身体内部还是感觉到在动,那个叫内息。那个东西定久了以后,道家讲打奇经八脉、打通任督二脉,密宗讲三脉七轮,你一概不理这些道理。有没有?奇经八脉也真的,三脉七轮也真的,这样在止息境界慢慢都打通。这一部分暂时不讲,讲了会害你们就有欲望去追求这个,不要管,你只管止息境界。念头也清净,清净就叫做空,息也清净。 如果昏沉了呢?脑子没有那么清净了呢?那呼吸一定往来粗的,呆定的。你把握着呼吸,脑子一定清醒。所以你说你坐起来就昏沉,那你就赶快注意在鼻子的呼吸,刚才讲的先不要用守意了,先用数出入息,等出入息把握止息了,脑子清净了,念头也就清净了。

1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1z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