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区十二五规划纲要(定稿)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4-17 20:38: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上海市徐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1月12日徐汇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批准)

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

目 录

第一篇 发展基础与环境 ............................... 1

第一章 发展基础 .............................................................................. 1

一、“十一五”发展成就 .............................................................. 1 二、“十一五”发展经验与不足 ..................................................... 4 第二章 发展环境 .............................................................................. 5

一、时代背景 ................................................................................ 5 二、机遇与挑战 ............................................................................ 5

第二篇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 7

第三章 指导思想 .............................................................................. 7 第四章 发展目标 .............................................................................. 8

一、总体目标 ................................................................................ 8 二、城区布局 .............................................................................. 12

第三篇 主要任务 .................................... 15

第五章 全面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 15

一、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 .......................................................... 15 二、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 ...................................................... 17 三、提升现代商贸业能级 .......................................................... 19 四、保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 19 第六章 加快推进重点发展区域建设 ............................................ 20

一、优化提升区域 ...................................................................... 20 二、转型升级区域 ...................................................................... 21 三、重点建设区域 ...................................................................... 22 四、协调发展区域 ...................................................................... 23

I

第七章 切实增强区域创新能力 .................................................... 25

一、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 25 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 26 三、优化区域创新服务功能 ...................................................... 27 第八章 推动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 27

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 27 二、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 29 三、继续推进体育事业发展 ...................................................... 31 四、促进其它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 31 第九章 完善民生保障体系 ............................................................ 32

一、大力促进就业 ...................................................................... 32 二、全面提升为老服务水平 ...................................................... 32 三、加快形成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 .......................................... 33 四、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保障体制 .............................................. 34 第十章 提升社会管理水平 ............................................................ 35

一、加强人口管理 ...................................................................... 35 二、创新社区管理与服务 .......................................................... 35 三、推进社会组织建设 .............................................................. 36 四、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 37 第十一章 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 .................................................... 37

一、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 37 二、基本完成旧区改造 .............................................................. 39 三、提升城市环境质量 .............................................................. 39 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 40 五、强化城市安全 ...................................................................... 41 第十二章 推进低碳城区建设 ........................................................ 42

II

一、积极推进低碳示范区创建 .................................................. 42 二、深入开展节能工作 .............................................................. 43 三、加强生态建设和管理 .......................................................... 44 第十三章 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 .................................................... 44

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 44 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 45 三、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和开发 .................................................. 46 四、推进文明城区建设 .............................................................. 46 第十四章 建设人力资源强区 ........................................................ 47

一、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 ...................................................... 47 二、创新人才使用评价机制 ...................................................... 48 三、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 48 第十五章 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 48

一、推进经济领域体制机制创新 .............................................. 48 二、深化社会发展领域改革 ...................................................... 49 三、加强对内对外合作与开放 .................................................. 50

第四篇 规划实施保障 ................................ 52

第十六章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 52

一、深入推进依法行政 .............................................................. 52 二、完善政府管理体制 .............................................................. 52 三、提高政府行政效能 .............................................................. 53 第十七章 加强规划管理 ................................................................ 53

一、完善规划的体系化推进机制 .............................................. 53 二、加强规划的政策保障机制 .................................................. 54 三、建立健全规划的实施监督机制 .......................................... 54

名词解释 ............................................ 55

III

根据中共上海市徐汇区委《关于上海市徐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徐汇区人民政府编制《上海市徐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旨在阐明“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发展重点。《纲要》是指导徐汇区未来五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类专项规划、年度计划以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在当前转型发展、攻坚突破的关键时期,对于深入推进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篇 发展基础与环境

“十一五”期间,徐汇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全区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抓机遇、锐意进取、克难奋进、开拓创新,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为上海服务全国、提升国际影响力作出了重要贡献。“十二五”时期是徐汇站在新的起点上,取得新突破、实现新发展的关键阶段,要准确把握宏观环境的新趋势、新特征,紧紧抓住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接后世博时期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总体要求,力争实现未来发展的新跨越和新突破。

第一章 发展基础

一、“十一五”发展成就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十一五”期间,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主要经济指标较“十五”期末有大幅增长,城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1%。完成财政总收入232.1亿元,年均增长16.8%,其中

1

区级财政收入90.4亿元,年均增长15.6%。坚持将现代服务业作为区域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十一五”期末,实现现代服务业年营业收入900.8亿元,年均增长21.5%;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35%,年均增速快于总体经济增速。工业平稳发展,经济效益稳步上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商贸业发展态势良好,徐家汇商圈的发展能级不断提升。房地产市场的规范性进一步增强,对区域经济贡献保持稳定。

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十一五”期间,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建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产学研”紧密联动,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加快,“四入五联”不断深入,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科技“双百”工程持续推进,技术合同交易活跃,科技人才培养力度显著增强。园区建设不断推进,在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和科技企业培育等方面的功能不断完善,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深化与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漕河泾开发区”)的战略合作,与中国普天、上海仪电等区域内重点企业在园区改造、产业升级等方面开展合作。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五年科技投入总额超过25亿元。

民生保障持续改善,社会建设有序推进。“十一五”期间,以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为重点,社会发展领域的各项目标全面完成。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深入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区域体育综合实力有所增强。就业、为老服务、社会救助、住房保障等工作稳步推进,民生保障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五年新增就业岗位269105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市下达指标数以内。为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五年新增机构养老床位2503张。努力推进旧区改造、旧住房综合改造

2

和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十一五”期间共完成旧区改造93万平方米,旧住房综合改造788.3万平方米。社会管理与服务水平迈上新台阶。人口综合管理和社区服务成效明显。基本形成条块结合、以块为主、重心下沉的城区管理机制和服务模式,以“三中心”为重点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公共安全、社会稳定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得到切实加强。

城市建设逐步完善,管理水平继续提升。“十一五”期间,城市建设不断推进,城区功能更趋完善。抓住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历史性契机,着力实施以“世博配套”为重点的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与市容市貌整治工作,大力推进轨道交通、“七路二隧”等综合交通设施建设,城区交通不断优化,城区面貌明显改观。实施了一批电站、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滨江公共开放空间一期工程建设。华泾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市容环境明显改善,管理能级进一步提升。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十一五”期间,扎实推进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工作机制,顺利完成了节能减排的阶段性目标,五年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20.3%。滚动实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有效改善了环境质量。节约集约使用土地,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土地、环境、生态指标均按照时间节点完成预期目标。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城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政府职能有效转变,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十一五”期间,实施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整合理顺部门职责关系,政府职能配臵进一步优化。加强依法行政,不断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规范化建设。探索政府管理创新,行政效能不断提升,行政审批和公共财政制度改革进

3

一步深化。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全面推进,电子政务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健全绩效评估,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公务员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稳步提高。

二、“十一五”发展经验与不足

“十一五”时期,徐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在“十一五”中后期,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区域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为“十二五”时期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五年来,坚持在发展中加快结构调整,着力推动现代服务业由先导向主导转变,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注重发挥区域综合优势,深化区属向区域转变的发展理念,从深度和广度上加大了资源整合力度;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努力解决居民关心的现实问题,为区域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不断探索节能减排的新思路与新方法,低碳环保理念渐入人心;抓住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历史性机遇,大大提升了城市建设水平,优化了城市发展环境,拓展了发展空间,世博理念、世博精神和世博经验成为推动徐汇新一轮发展的富贵财富。

在总结发展经验的同时,也应清醒认识到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区域发展还不够均衡;自主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社会管理水平仍需提升;一些重点发展区域的建设进展较为缓慢。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体现出区域经济抗风险能力有待增强,经济结构亟需加速调整。

4

第二章 发展环境

一、时代背景

从国际来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的主题,但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战略竞争和矛盾发生新的变化,世界经济格局和国际力量对比呈现新的态势。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更趋激烈,发展以绿色为导向的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低碳产业已成为共识。从国内来看,今后五年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国家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持续和谐稳定。从长三角来看,作为国家优化开发区域,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出台与实施,区域一体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长三角地区向着“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的方向发展,努力成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区、改革创新的引领区、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和国际化发展的先导区。从上海来看,“十二五”时期是坚持科学发展,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时期。上海将切实抓住和用好未来五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发挥上海世博会的后续效应,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推动发展理念向以人为本转变,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产业结构向服务经济转变,生产生活向绿色低碳转变,发展布局向城乡一体化转变,开放格局向内外并重转变。

二、机遇与挑战

从徐汇自身发展来看,经过前五年的建设和发展,徐汇区在“十

5

二五”期间将步入全面提升、加快转型的关键发展阶段。上海“四个率先”、“四个中心”建设的加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为徐汇推进经济转型,大力发展服务经济,加快现代服务业由先导向主导转变,提升商贸能级,巩固徐家汇城市副中心地位提供了历史契机;“大虹桥”、“大浦东”建设、浦江一体化开发为徐汇进一步凸显区位优势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为徐汇紧抓机遇,利用科技企业集聚、创新优势明显等有利因素,实现区域发展创新驱动创造了良好条件;强调统筹发展、改善民生,发展重心向更加注重社会民生转变的发展思路,为徐汇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升社会管理水平,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城区一体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城区指明了方向;通过世博后续效应的利用,人文、智能、低碳、可持续等理念将融入城区建设和发展中,为徐汇有效提升城区运行管理能力注入了新的内涵。

在把握机遇的同时,应该看到,区域发展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国际国内环境复杂多变,各种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长三角地区及各区县之间发展竞争加剧;服务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了一定的制约;资源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约束进一步加大;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压力依然较大,社会矛盾凸显等。

总体来看,机遇大于挑战。“十二五”徐汇区将进入服务经济主导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快速提升、社会管理创新实践、城区服务功能持续健全的时期。

6

第二篇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针对关键发展阶段的新形势与新任务,全区人民要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创新意识,在融入全市发展战略的同时,坚持徐汇自身的发展特色;在坚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长期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深刻变革的同时,准确把握当前阶段的具体要求;在坚持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的同时,突出徐汇具有资源优势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处理好转变与发展的关系,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在上海探索适合特大城市科学发展之路中谱写徐汇发展的新篇章。

第三章 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围绕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和加快建设“四个中心”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充分利用后世博效应,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突出科技创新优势,提升城区综合功能,优化城区形态,加强社会管理,着力保障和改善社会民生,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区建设,深化改革开放,提升城区发展软实力,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徐汇区“十二五”的发展要坚持以下原则:

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把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实施信息化领先发展和带动战略,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由先导向主导转变,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格局。

必须坚持创新驱动人才强区。把创新驱动人才强区作为加快转变

7

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把创新贯穿到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和全过程,推动区域发展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创新驱动转变。

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把推动可持续发展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统筹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注重生产生活生态联动,推动形成低碳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必须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加强社会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促进均衡均等,夯实基层基础,加强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不断提高民主和法制建设水平,建立健全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和开放格局,不断增强区域发展的后劲和活力。

必须充分发挥区域综合优势。把发挥区域综合优势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牢固树立区域发展理念,加强统筹协调,推进共建共享,更好地把区域综合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功能优势和产业优势。

第四章 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按照上海市发展的中长期目标和对中心城区“传承历史文脉、彰显城市魅力、发展服务经济的主要承载区”的功能定位,到2020年,将徐汇区建成体现上海“四个中心”基本功能,具有突出综合经

8

济优势与科技创新优势、具备独特文化影响力、生态环境优美、公共服务居民普遍满意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为上海的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十二五”时期,突出“高端产业、低碳发展”的理念,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把徐汇区建设成为服务经济主导、科技创新引领、教育文化繁荣、公共服务优质、低碳和谐宜居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

主要实现以下经济社会目标:

——经济持续健康平稳发展。提升区域的综合经济实力,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左右;区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9%左右。

——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显著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基本形成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区域产业格局与创新驱动的区域发展模式。现代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4%;全社会研发投入相当于生产总值比例达到6%以上。

——加强社会事业、民生保障与社会管理发展,形成服务优良的社会事业体系、相对公平均衡的社会保障运行体系与相对完善的社会管理体系。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3岁以上;新增机构养老床位2500张;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新增保障性住房面积100万平方米;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100%,财政性教育投入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15%。

——不断提升城区功能,形成完善的城区基础设施体系与高效、规范的城区管理服务体系。完成全区二级以下旧里改造40万平方米;百兆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覆盖率达到95%。

——积极实践低碳发展模式,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推动资源节约

9

与环境友好城区建设,努力建成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率完成市下达指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环境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级的天数比例达90%以上,城区河道水质总体达到Ⅴ类水功能标准,绿化覆盖率达到28%。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相比“十一五”期末全区人均生活垃圾处理量减少率达20%以上。

——培育引导文化创新,发挥区域知识文化的综合影响力,全面提升城区软实力。新增公共文化设施面积10万平方米。

——加强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建设,形成更加透明、高效的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

表2-1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序号 1 2 3 4 指标名称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 区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率 现代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率 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总产出年均增长率 工业总产值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率 合同利用外资 吸引内资 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数 单位 % % % % 元 % 美元 元 个 % % % 件 % 属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发展目标 8左右 9左右 14 14 700亿 10 30亿 400亿 20 105以上 40 6以上 45 60 经济发展5 6 7 8 9 10 国有资产年均保值增值率 高技术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11 比重 全社会研发投入相当于生产总值12 比例 13 每万人专利授权数 大专以上从业人员数在年末从业14 人员数中的比重 科技创新 10

15 城镇登记失业率 16 人均期望寿命 17 新增机构养老床位数 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数占老18 年人口比例 19 旧区改造面积 20 旧住房综合改造面积 21 新增保障性住房面积 财政性教育投入占地方财政支出22 的比重 23 3-6岁幼儿受教育率 24 义务教育完成率 25 高中阶段入学率 26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27 新增公共文化设施面积 28 新增体育场地设施面积 29 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 30 每十万人拥有专业社工人数 31 市级平安社区覆盖率 32 百兆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覆盖率 33 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率 环保重点监管企业污染物稳定达34 标排放率 环境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级的35 天数比例 36 城区河道水质 37 区域环境噪声 38 截污纳管率 39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40 人均生活垃圾处理量减少率 41 绿化覆盖率 42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 岁 张 % ㎡ ㎡ ㎡ % % % % % ㎡ ㎡ 个 人 % % % % % — — % % % % ㎡ 预期性 预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预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4.5以内 83以上 2500 7以上 40万 430万 100万 15 100 100 98以上 80 10万 5万 8 100 90以上 95 社会建设 约束性 完成市下达指标 约束性 约束性 99以上 90以上 总体达到Ⅴ类水城市建设、资源环境 约束性 功能标准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达标 97以上 95以上 20以上 28 5.78 11

二、城区布局

根据上海市优化市域空间布局,形成“发展导向明确、要素配臵均衡、空间集约集聚”的发展格局目标,徐汇区在“十二五”期间要深化城区的总体布局,承接“虹桥枢纽—浦东空港发展轴”与“黄浦江发展轴”,努力成为“四个中心”建设的重要承载区。根据不同区域功能和条件,明确优化提升、转型升级、重点建设与协调发展四类重点发展区域。加强与相邻区的协调,促进重点发展区域的跨区划发展。利用徐汇区作为上海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增强对苏、浙、皖三省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拓展中心城区功能,加快城区一体化建设,促进城市功能与形态的进一步提升。

城区功能布局方面。按照“南北均衡、东西联动”的方针,促进南部与北部的资源整合、协调共进;科学有序地建设滨江地区,形成区域发展新高地,与徐家汇知识文化综合商务区、漕河泾开发区相呼应,形成东西联动发展态势。进一步深化徐汇区城区规划布局中内环线以内的中心城中央分区徐汇次分区(以下简称“徐汇中央分区”)、内环线到外环线之间的中心城南分区徐汇次分区(以下简称“徐汇南次分区”)、外环线以外华泾镇地区共“三大板块”的城区布局,促进协调发展。

产业发展方面。徐汇中央分区突出城市副中心功能的优化提升,发展高端商务与商业,形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对接“虹桥枢纽—浦东空港发展轴”,并辐射周边地区;徐汇南次分区,进一步提升产业综合实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实现漕河泾开发区产业的转型升级。以滨江地区与南站地区建设为重点,对接“黄浦江发展轴”,发展现代服务业,为徐汇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外环线以外华泾镇地区推进生态都市产业园建设和升级,引导和培育生产性服务

12

业发展。

社会发展方面。按照人口分布,促进形成以徐家汇为核的“一核多中心”的城区公共活动中心布局。徐汇中央分区发挥徐家汇城市副中心作用,增强辐射能力,加快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满足群众多元化的需求。徐汇南次分区加快建设和改造提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推动公共服务设施均衡化发展,形成若干公共活动中心,逐步满足市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外环线以外华泾镇地区加快城市化进程,增强公共服务功能,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城市建设方面。徐汇中央分区突出以人为本,注重历史风貌保护,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市管理,充分展示可持续发展理念。徐汇南次分区加快旧区改造,更新城区面貌,完善路网结构,优化设施布局,提高建设品质,强化综合管理,促进地区的全面发展。外环线以外华泾镇地区提升生态建设水平,完善交通体系与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13

图2-1 徐汇区城区布局图

14

第三篇 主要任务

按照“十二五”的发展目标,全面落实规划的主要任务,秉本执要,系统推进,将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将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坚持创新驱动、人才强区的重要支撑;将形成服务优良的社会事业体系、公平均衡的社会保障运行体系和相对完善的社会管理体系作为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路径;将低碳城区建设作为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坚实依托。进一步将产业发展与社会民生需求结合起来;将完善城区形态布局与创新集群、产业集群的发展结合起来;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与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格局的形成结合起来;将加强城市建设管理与提升城区品质、增强文化软实力结合起来,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推动作用,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五章 全面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一、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

按照“扩大规模、提升能级、融合创新、塑造亮点、培育品牌”的目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确立和巩固现代服务业在区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重点推进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专业服务业、科技研发服务业、文化创意和旅游会展服务业发展,积极培育能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新兴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的集群发展、融合发展和创新发展。以重点发展区域的项目建设为载体,加强规划引领、资金引导和政策聚焦,“十二五”期间,现代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明显快于产业总体增速。

重点推进信息服务业发展,提升发展能级。推进国产基础软件、

15

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及工业软件的发展。加强信息技术在产业发展和服务民生领域的应用。加大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提升数字娱乐增值服务内涵,支持网游向互联网信息服务延伸。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加快推进专业化电子交易和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利用信息技术,大力促进金融资讯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支持金融软件开发、数据处理等金融后台服务产业发展。大力发展软件服务外包,鼓励企业承接国内外相关业务,率先形成信息服务外包的枢纽中心。

聚焦发展金融服务业,体现产业特色。根据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总体要求,按照“差异竞争、联动推进、创新引导”的发展战略,以“产业金融”、“科技金融”和“消费金融”为重点,不断增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力和渗透力。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在稳步发展证券行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以股权投资、融资租赁为主的准金融机构、新兴金融机构以及金融中介行业。进一步优化金融产业环境,发挥银行、保险等传统金融行业对区域产业的支撑作用。加大对产业、人才、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力争在“十二五”期末,初步形成定位合理、特色明显、功能集聚、创新活跃的金融产业发展格局。

深化专业服务业内涵,扩大产业规模。积极引入法律咨询、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科技咨询等知识含量较高的行业门类。鼓励工程管理、专业代理等专业技术类服务企业和中介机构开拓市场。搭建行业网络服务平台,鼓励企业积极拓展涉外服务业务,树立行业品牌,形成优势行业与优势领域。

加快发展科技研发服务业,促进成果转化。着力发展工程设计、委托研发、高新科技服务、节能环保等准入要求高、专业技术要求强

16

的行业,引导条件成熟、具备一定品牌和规模的企业进一步提升研发能力,为国内外企业提供多元化服务。鼓励内、外资企业设立研发中心,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发挥自身优势和潜力,设立从事研究、开发、设计的服务机构,带动行业快速发展。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和旅游会展服务业,形成产业亮点。整合区域文化资源,重点推进文艺创作与表演、影视制作与发行、数字出版、创意设计、文化产品专业市场等文化创意服务业的发展。发挥区域商务商业繁荣与特色历史文化的优势,推进商旅文结合,发展都市旅游产品。发展高端、专业会展,形成行业特色。

着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增强产业后劲。顺应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依托区域资源优势,继续培育壮大生命健康、国际交流和教育培训、现代物流等行业的发展,积极推动保障民生的家庭服务业发展。

专栏3-1 “十二五”期间现代服务业发展目标

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2%,成为上海信息服务高地。 金融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5%,初步形成金融产业发展格局。

专业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5%,提升专业服务水平,培育知名服务品牌。 科技研发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2%,推动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 文化创意和旅游会展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2%,进一步凸显行业特色。

二、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通过高新技术提升工业发展能级,带动工业整体健康发展,“十二五”期末,工业总产值达到700亿元,高技术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重点推进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主动对接国家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漕河泾开发区为重点,加快集成电路制造、平板显示、半导体照明、测试装备的产业化。重点推进面向新一代移动通信、数字电视、汽车电子的研发和规模化

17

生产。着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聚焦上海医药临床研究中心和龙华医院国家中药临床研究基地等项目建设,做强、做精医药临床研究和生物技术研发,结合体外诊断领域的研发与生产优势,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大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推动新一代核电站设计、工程建设,以及核电自动控制、仪器仪表等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鼓励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研发与应用。积极推进高分子、非金属矿物材料等相关领域发展。提升开发区、科技园、都市工业园的产业能级,在区域内形成若干具有优势的产业集群。

以高新技术产业积极促进二、三产融合发展。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为龙头,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的研发服务实现集群发展,不断培育高新技术发展过程衍生的各类新兴服务业,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技术服务业集群。

“十二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总产出保持14%的年均增幅。

专栏3-2 “十二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目标

聚焦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电子信息制造业、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及重大项目,搭建创新技术高地,健全产业配套,实现产业集群和集约化发展。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提升能级,拓展交集,加强渗透,促进高端研发产业集聚发展,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点企业。

电子信息制造:以关键技术创新为突破,以整机设备应用为目的,培育新的融合点,增强核心竞争力。

生物医药:深化产学研联动机制,以研发外包服务为特色,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功能区。

新能源、新材料:推进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与核电技术服务、核电站配套仪器仪表等新行业发展,增强配套产业和重点核心企业持续发展能力。

18

三、提升现代商贸业能级

巩固商贸业在区域经济中的支撑作用,发掘区域商贸商务的发展优势与特色,多措并举,扩大消费需求,推动消费结构的升级。对接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形成区域商贸功能更加完备、产业集聚和辐射能力持续增强、综合配套更加协调的现代商贸体系。“十二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

吸引新兴业态入驻,提升商贸业能级。积极推动高端品牌企业销售中心的集聚,引进体验中心、定制中心、品牌之家等商贸行业新兴业态,引导商业超前业态的发展,不断提升区内商业特色街区的消费能级。鼓励商贸企业进军网络零售市场,以电子商务手段拓展企业销售渠道,提供多样化的虚拟消费途径。结合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鼓励商贸企业改造业务流程,完善服务形式,提升服务内涵,丰富业态种类,实现传统商贸业的创新发展。加快推进服务贸易发展,推动技术贸易、服务外包、采购贸易、特色贸易等行业不断做强、做大。

推进商圈升级改造,提升徐家汇商业中心能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引入国际品牌,凸显时尚特色,加快徐家汇商圈的改造升级,打造具有错位经营特点、更显繁荣繁华的商务商贸圈。

完善社区商业布局。合理规划,点面结合,新建华泾、长桥社区商业中心,进一步完善漕河泾、田林、康健、凌云等社区商业中心。

四、保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坚持存量盘活与增量拓展相结合,调整房地产的供应结构。按照保障供给、稳定房价的原则,加强对住房一、二级市场和租赁市场的调控。适度推进住宅项目开发。结合重点区域建设,积极推进产业载体建设项目,稳步推进商业地产开发,加快存量资源的臵换改造,通

19

过高端商务楼宇的进一步开发建设,与商务楼宇存量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品质提升,助推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商贸业发展。加强对房产中介、物业管理市场的培育和监管,加强行业规范化建设,提高房地产交易平台效率,优化市场环境。

专栏3-3 “十二五”时期重点发展区域

根据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功能定位,徐汇区要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现代化、国际化水平,成为传承历史文脉、彰显城市魅力、发展服务经济的主要承载区。为实现这一目标,进一步突出功能与空间形态的统一,突出区域主导功能,加强分类指导,规范开发秩序,发挥重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出了优化提升、转型升级、重点建设和协调发展四类重点发展区域。

优化提升区域是指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较好,资源优势明显的区域。“十二五”期间,要加快提升产业能级,优化综合配套功能,强化服务与辐射能力,体现对全区发展的带动作用。

转型升级区域是指具备一定产业特色,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区域。“十二五”期间,要努力实现创新驱动,在高新技术关键领域取得突破,促进产业链向高端延伸,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

重点建设区域是指发展空间较大,需要重点谋划,明确空间形态和功能布局,并控制好开发时序的区域。“十二五”期间,要重点加快载体项目建设,完善市政基础设施配套,体现产业功能。

协调发展区域是指城市化水平较低,公共资源配置不足的区域。“十二五”期间,要实现城市化,加强交通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公共资源配给力度,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第六章 加快推进重点发展区域建设

一、优化提升区域

徐家汇知识文化综合商务区(以下简称“徐家汇地区”):充分体现上海城市副中心、商业中心、商务中心和公共活动中心的各项功能。重点发展现代商贸业,集聚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金融服务、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特色,实现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目标定位,成为凸显城市

20

魅力的综合性区域。

积极推进商务、商业发展,加快徐家汇中心项目建设,实施西亚宾馆(汇联)地块、煤科院地块、华山路沿线的改造。引入新兴商业模式,完善商业布局,促进徐家汇中心区域、体育场区域、天钥桥路商业街、衡山路、宜山路等区域商业类型和层次的合理配臵、相互协调。确保周边支路与徐家汇商圈之间的道路畅通,加强徐家汇与衡山路—复兴路历史风貌保护区的联动发展。通过地面交通改善、地下空间利用等手段,提高人行、车行效率,积极提升交通管理能级。推进商旅文的多元融合,推进电影博物馆、徐家汇源、旅游集散中心等项目建设,提升徐家汇文化影响力,力争形成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徐家汇”品牌。

淮海路—衡山路高端商务区(以下简称“淮海—衡山地区”):加大历史文化风貌的保护力度,重点发展高端商务、精品商业、文化、旅游等产业,形成商业繁华、商务发达、综合服务功能突出的高端商务区。

依托淮海国际、嘉华中心、新鸿基广场等重点楼宇,以点带面提升区域产业功能。依托花园洋房资源,重点引进国际知名总部机构入驻。实施商业改造项目,提升商业环境与沿街风貌。利用历史人文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以淮海路-东湖路区域为中心,实现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新一轮发展。

二、转型升级区域

漕河泾开发区:以“创新立区、产业融合、集群发展”为理念,深入推进开发区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形成体现国家发展战略、上海发展优势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与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国际一流水准的多功能综合性高科技生态园区。

21

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开发区内企业研发中心建设,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开发区制造业技术能级的提升,优化开发区内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环境。加快上海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企业集团的地区总部和研发设计中心、运营结算中心、管理服务中心,重点推进软件信息、金融、航空航天、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开发区东区的改造升级,推进仪电、广电、航天、普天科技园的改造、建设与招商。实施区内“老宅基”地块的动迁安臵,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改善开发区生态环境。完善人才公寓、国际学校、国际医院等相关配套服务功能。深化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以科技企业孵化器、企业加速器推动科技项目产业化,扶持中小科技企业加快发展。

三、重点建设区域

滨江高端商务和文化休闲区(以下简称“滨江地区”):充分利用后世博效应与上海城市空间布局调整的重大机遇,与龙华地区综合改造相衔接,重点发展高端商务,配套精品商业、文化、休闲等产业,健全公共活动中心功能,建设具有综合功能的国际化高端服务业集聚带,成为上海核心功能的延伸区。

推进绿地集团船厂路、龙华路地块等项目和城建集团、隧道公司等总部建设,通过建设高档商务楼宇与会展中心,形成大型企业总部集群,提供高端商务、会展服务,提升核心商务区能级和品质。完善商业布局,建设区级商业中心。通过滨江文化主题公园建设,结合龙华地区的综合改造,实现沿龙腾大道文化休闲产业带的功能布局。加大民航“四大中心”等建设力度,突出航空服务特色,吸引各类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入驻,发展高新技术服务业。建设国际社区,完善

22

公共服务与配套设施,营造舒适便捷和高品质的环境。坚持低碳环保的开发建设理念,重视高新技术的综合应用,统筹绿化、广场、防汛等设施建设,结合地下空间综合开发,重点推进云锦路沿线景观轴线和若干公共绿地建设。实施高污染企业搬迁,提升滨江地区公共开放空间的环境品质。

枫林生命科学园区(以下简称“枫林地区”):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医疗服务等产业,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命科学园区。

中山南二路以北区域,以生命科学国家级研究机构、三级甲等医院为支撑,建设国家级临床医药研究中心、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重点推进医药基础研发、临床研究,大力推进高端医疗服务。中山南二路以南区域(滨江B地块)纳入滨江一体化开发范围。

南站现代商贸服务区(以下简称“南站地区”):充分利用交通枢纽集散功能,衔接浦东地区与大虹桥地区,成为徐汇产业发展布局的重要支撑,重点发展商务、商贸、现代物流、会展等产业,形成吸引辐射长三角的总部经济集聚区。

加快土地出让和招商引资,以商贸、物流为主,建设南站商务区,利用区位优势,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吸引知名企业总部入驻,打造长三角民营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的展示中心。拓展公共活动功能,发展商务商业,形成辐射漕河泾、长桥、凌云地区的地区级公共活动中心。

四、协调发展区域

华泾地区:实现城市化,大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快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变总量不足、配臵滞后等问题。重点发展都

23

市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生态与产业功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生活、生产、生态相宜的“新型社区”。

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城区管理体制,全面提升华泾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推进“老宅基”的改造。加快城区道路交通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以完善路网结构和打通断头路为重点,加快华泾地区的道路交通建设,实现区域内公共交通全覆盖。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功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建设华泾商业商务中心,创造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推动北杨现代物流园、华泾工业园、关港绿色科技园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形成与滨江地区、漕河泾开发区联动互补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表3-1 徐汇区“十二五”期间产业发展重大载体项目

区域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功能 商业、商办、酒店、文化休闲 徐家汇地区 淮海 -衡山地区 1 徐家汇中心 2 光启城(宜山路425号地块)* 3 筑园(宜山路407号) 4 宛平南路88号地块办公楼* 5 小闸镇项目 6 轻纺市场地块商办楼 7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淮海路3号地块)* 8 上海至尊衡山酒店(衡山路12号地块)* 9 外高桥俱乐部(衡山路85号地块)* 10 W19地块商办楼* 12 上海普天科技产业基地项目二期* 13 仪电集团地块 14 航天地块 15 民航四大中心项目* 16 龙华机场1、2、3号地块 17 龙华地区综合改造* 18 东航金叶苑商办楼 商办 商办 商办 商办 商办、酒店 商办 酒店 商办 商办、酒店 科研 科研 科研 商办 商办 商办、文化 商办 漕河泾开发区 11 新漕河泾国际商务中心(桂平路漕宝路)* 商办 滨江地区 24

19 湖南大厦 20 龙华路1960地块* 21 久事地块 22 上海绿地中心(斜土街道107街坊)* 23 美奂大酒店 枫林24 上海医药临床研究中心二期* 地区 25 龙华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 南站地区商办 商办 科研 商办 酒店 科研 科研 商办、酒店 商办、酒店 商办 商业、商办 商办 商办 商办 26 南徐家汇国际商办楼* 27 中星地块(柳州路浦北路)* 28 日月光商务大厦(田林街道213街坊)* 29 华泾商业商务中心* 30 中瑞广场商办楼* 华泾 地区 其它31 吴中路51号项目* 地区 32 汇阳广场商办楼(田林东路漕溪路)* 注1:所列为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项目。 注2:标注*的项目为“十一五”期间已开工项目。

成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纽带,利用政策推动,依靠市场机制,强化企业运作。引导和鼓励企业以技术应用和产业化为重点,自主选择创新道路,逐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十二五”期末,每万人专利授权数达到45件。

重视原始创新,提高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聚焦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重点领域,对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改善资金使用方式,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促进区域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在先进环保、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高性能集成电路和高端软件、“三网融合”、云计算、生物医

25

第七章 切实增强区域创新能力

一、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引导各种创新要素向企业集中,使企业真正

药、核能、风能、高端智能装备、特种功能和高性能复合材料等领域启动一批重大专项,形成若干领军企业,培育产业新增长点。

加大“新双百”工程的实施力度,推动企业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形成以科技小巨人企业为龙头、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为骨干的科技企业群体。“十二五”期间,培育100家拟上市企业,鼓励企业积极承担国家、市级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再支持100项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

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对接国家和上海市发展战略,结合徐汇优势,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投入机制建立、服务平台搭建、园区载体建设和创新环境营造等方面,政府要积极发挥作用,支持形成多元化创新投入机制。

建立健全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投入机制。保持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水平,发挥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扩大科技创新领域对外开放度,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加强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建立市场化、专业化的信贷担保体系和创业投资体系。“十二五”期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在6%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在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例不断提升。

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加大资源开放力度,搭建各类公共研发服务平台,拓展平台功能。健全产业集群配套,对领军企业实施政策聚焦。规范市场秩序,深化“四入五联”,加速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

加强园区载体建设。提高现有各类园区载体的服务水平,推进普天科技园二期、久事地块、聚科二期、上海医药临床研究中心等项目建设。建成若干科技企业加速器,为产业集聚提供专业化载体和全程

26

化服务,并建立科学有效的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积极实施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扩区,将“两区三板块”纳入全市高新区体系,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和能级提升。“十二五”期间,新增园区载体60万平方米以上,各类园区实现收入200亿元,解决5-6万人的就业。

营造良好创新环境。以创新服务集聚创新资源,推动创新活动,政府扶持,市场主导,多方推进,营造宽松、开放的创新氛围,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企业知识产权创造、应用、管理和保护的水平,完善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功能。建设知识产权专业服务队伍,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法律环境。

三、优化区域创新服务功能

提高集聚创新资源的能力。充分利用区域科技资源优势,通过不断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和逐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各类科技创新要素的集聚和整合,形成区域创新高地,引领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的创新活动。

增强区域创新服务能力。发挥区域科技创新优势,加强交流与合作,建立技术市场、技术产权市场等要素市场,加强技术中介人员的培养,探索各类专业服务,推动徐汇科技创新形成特色与优势。扶持企业开展技术输出、服务输出与品牌输出,构筑梯次产业链,实现联动多赢的发展局面,为上海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发挥突出作用。

“十二五”期间,通过集聚创新资源,提升服务功能,积极争取国家科技创新重大项目落户徐汇,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区。

第八章 推动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27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方针,发挥徐汇文教优势,全面落实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突出徐汇在上海教育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中的作用,全面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基本建成学习型城区。财政性教育投入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达15%。

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积极应对幼儿入园高峰,合理配臵学前教育资源,3-6岁幼儿受教育率达到100%。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使全区适龄少年儿童都能接受公平、高质量的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100%。适度扩充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促进高中学校发展办学特色,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8%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0%。加快发展残疾幼儿学前教育,完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一体化的特殊教育体系。加强职业学校发展,推动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继续支持民办教育。统筹协调社区教育和学习型城区建设,创新社区教育的教学和管理模式,培育形成灵活开放、具有区域特色的终身学习体系。

专栏3-4 教育重点项目建设

为优化教育资源均衡化配置,将进一步加强南部地区学校和幼儿园建设。 1、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南站地区新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缓解南站周边入学难问题。

2、实验性示范中学。改扩建南洋中学。

3、滨江高级中学。在龙华地区新建一所高级中学。 4、交大附属小学。在徐家汇地区迁建交大附属小学。

5、虹梅中学。在虹梅地区新建初级中学,解决该地区无中学的问题。 6、华发路中学。在华泾地区新建初级中学,满足周边居民入学需求。 7、滨江国际学校。在滨江地区新建国际学校,满足外籍人士子女入学需求。 8、幼儿园。在全区新增七所幼儿园,满足不断增加的学前教育需求。 9、学校体育设施。新建室内体育馆两至三所。

28

提升区域教育品质,保持徐汇教育发展优势。全方位推进育人为本、激发潜能的素质教育,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体教结合,提升青少年身体素质。发挥徐汇基础教育品牌优势,通过集团化办学、示范带动、委托管理等方式,整体提升区域教育质量。扩大教育开放和合作交流,组建国际教育和可持续发展中心,在滨江等地区推进国际学校建设,努力建成国际教育实验学校,并开展一批合作项目。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基于信息化的教育新模式。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校内外活动场所的安全管理。

二、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基本建立覆盖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优化医疗资源配臵,加强全行业监管,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满足各层次人群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积极落实基本药物制度。加强食品药品监督,保障饮食、用药安全。完善医保监管体系建设。居民主要健康指标继续保持全市先进水平。

专栏3-5 家庭医生制度

家庭医生制度是以全科医生为主要载体,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全面健康管理为目标,通过契约服务的形式,为家庭及其每个成员提供连续、安全、有效、适宜的综合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的服务模式。

家庭医生制度已在世界上5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行,通过与居民签约,实行首诊制度,按照人头预付服务经费等方式,担当起卫生服务的核心角色,从机制上成为服务对象健康和卫生经费的“双重守门人”。

“十二五”期间,徐汇区将积极开展家庭医生制度的试点,由家庭医生对一定数量的人群开展健康管理,形成更为紧密的服务关系。探索医保支付制度改革,试点实行家庭医生首诊制和医保按服务人口付费,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家庭医生制度。

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建立以公共卫

29

生专业机构为骨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公立医院为技术支撑,全社会参与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有效落实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工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覆盖区域全体居民。建立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提高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处臵能力,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做好重点慢性病的控制和精神卫生工作。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城区建设。

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推进建立家庭医生制度。加快社区卫生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社区全科医生、公共卫生医师、社区护士等人数进一步提高。坚持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医原则,加强与区域内三级医院的合作,推进二级医院按照“大专科、小综合”的目标发展,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办医,探索组建多种形式的医疗联合体。推进老年护理、康复、精神卫生等特色医疗服务。努力提高中医药综合服务水平。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建立卫生信息共享系统和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专栏3-6 加大公共卫生医疗机构建设力度

“十二五”期间,徐汇区将进一步加强南部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推进医疗卫生资源布局的均衡化。

1、大华医院。迁建大华医院,增设康复保健功能,满足长桥、凌云等地区居民的医疗需求。

2、龙华、凌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龙华、凌云街道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

3、漕河泾开发区国际医院。按照日均门急诊量1000人次的标准建设漕河泾开发区国际医院,满足开发区从业人员及周边地区居民的高端医疗需求。

优化区域医疗卫生资源配臵。统筹推进天平、湖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建成南部区域医疗中心,迁建龙华、凌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善滨江、华泾地区卫生服务站建设,提升南部地区医疗服务能

30

力。改扩建区精神卫生中心,迁建区牙防所,筹建区康复护理医院。引进高端医疗机构,在漕河泾开发区建成国际医院。

三、继续推进体育事业发展

以提升居民体质为目标,不断优化全民健身工作机制,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合理布局,努力夯实竞技体育发展基础。

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努力形成一批具有徐汇特色的群众体育品牌项目,引导鼓励居民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充分发挥社区体育指导站等体育组织的作用,加强体育工作队伍建设。推广体医结合模式,提高体质监测服务效能。有重点推进特殊人群的体育工作。加强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和开放程度,新建体育场地设施面积5万平方米。鼓励社会机构以市场化手段提供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场地与健身服务。

不断夯实竞技体育发展基础,重点发展田径、游泳、射击等项目。加强“国家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建设,保持体育后备人才输送名次在中心城区的领先地位。发挥上海体育馆(场)等资源优势,提升区域体育事业发展水平。

四、促进其它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进一步拓展科技传播渠道,推进科普示范项目,繁荣科普创作。发展残疾人事业。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等在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作用。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加强来沪少数民族各项权益的保障和服务,做好少数民族地区对口支援、协作和帮扶工作。切实做好宗教工作。认真贯彻对台和侨务政策,促进对台经贸交流与合作。加强国防动员、兵役和后备力量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工作。做好民防建设各项工作,提升城市防空及灾害综合防护能力。加强法制宣传

31

教育,拓展法律援助覆盖面。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建设国家一级档案馆。做好外事、语言文字、史志年鉴等各项工作。

第九章 完善民生保障体系

一、大力促进就业

坚持以产业发展推动就业,坚持稳定就业与扩大就业并举,拓宽就业渠道,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积极鼓励创业,加大对区内大学生青年群体创业的政策支持力度, 努力发挥徐汇开业园区的带动作用,加大对开业、创业园区的政策指导。大力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创新三级互动就业援助长效机制, 推进就业困难人员市场化就业。

进一步规范职业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加大对定向培训和职业见习的扶持力度,鼓励来沪就业人员和大学生参加职业培训,对高就业率的培训机构和见习基地实施奖励。强化劳动力市场的监管力度,加快实现就业信息化管理,加强对区域就业政策实施情况的跟踪研判,对就业和失业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妥善处理劳动纠纷,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加强对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支付保障机制的贯彻落实,促进劳动关系和谐。

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对来沪就业人口的就业服务,规划培育徐汇人力资源品牌市场,形成完整、统一、高效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

二、全面提升为老服务水平

积极探索多层次、多样化、适应徐汇老龄化进程的养老助老服务模式。

32

大力构建家庭养老与社区照料相结合的政策扶持体系,进一步推进为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为老年人提供社会化服务。大力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强化为老服务社区综合平台建设,拓展服务种类,扩大服务受益面,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数占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以上。加强养老机构设施建设和管理,积极发展护理型养老机构,加快本地养老机构建设,积极探索推进异地养老,“十二五”期间,新增机构养老床位2500张。

专栏3-7 加强为老服务体系建设

1、完善三位一体的养老体系。三位一体的养老体系指家庭自我照顾、社区居家养老和服务机构养老相结合的养老制度。徐汇区将大力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推进为老服务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新增机构养老床位2500张。其中,在区内新增机构养老床位1500张,异地新增机构养老床位1000张。

2、创新为老服务机制。一是实施老年护理保障计划,为符合一定条件的社区老年居民提供社会化护理服务。二是推进夕阳互帮,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发挥老年人自我服务和服务他人的能力,实现自我照料和相互照料。

形成较为完善的老年人服务和福利体系。大力推进老年医疗保健服务体系,提高老年人卫生服务水平。不断完善为老社会服务体系,积极发展老年教育、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争取把5所老年大学建设成为上海市示范性老年大学(学校)。大力推进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探索以老养老工作,创新为老服务模式,推进“夕阳互帮”工程。健全老年人权益保障体系,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三、加快形成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

有重点、分层次、多渠道解决城区人口住房困难,继续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应力度,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逐步形成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和动迁安臵房“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切实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十二五”期间,新增保障性住房

33

100万平方米。

按照“应保尽保”原则,进一步推进扩大廉租住房受益面,逐步提高实物配租比例。继续做好经济适用住房试点工作,完善管理机制,加强配套设施规划建设。以人才公寓为重点,深入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提高动迁安臵房的房源适配性,形成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旧区改造良性互动局面。

深入推进旧住房综合改造,拓展和调整原旧住房综合改造内容。“十二五”期间,完成旧住房综合改造430万平方米。完善旧住房改造工作机制,健全旧住房综合改造信息管理系统,将旧住房综合改造纳入常态管理。建立物业长效管理机制,形成区、街镇二级住宅小区综合管理机制。

专栏3-8 “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

廉租住房:主要面向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包括租金配租和实物配租两种形式。“十二五”期间,实现廉租住房“应保尽保”。

经济适用住房:主要针对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十二五”期间,继续做好经济适用住房的试点工作。

公共租赁住房:主要针对部分有阶段性居住困难的青年职工、引进人才和来沪务工人员等群体。“十二五”期间,筹措公共租赁住房40万平方米以上。

动迁安置房:主要针对市政动迁和部分旧区改造家庭。“十二五”期间,建设动迁安置房40万平方米以上。

四、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保障体制

健全社会救助“一口上下”运作机制,采用政府负责、社会参与的救助模式,不断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为辅助,其它救助、救济和社会帮扶为补充的救助体系。

健全经济状况核查机制,探索形成针对各种支出致困的新型核贫机制,营造公平、健康、科学的社会救助环境。进一步完善社区综合

34

帮扶工作的运行机制,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帮扶体系和服务网络,提升社会互助体系建设和管理服务水平。加大社会慈善公益事业力度,为困难群体提供保基本、多组合的救助服务。

第十章 提升社会管理水平

一、加强人口管理

坚持把人口综合管理作为社会管理的核心任务,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

优化人口布局,使徐汇北部区域人口结构更加合理。加快南部区域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交通的建设力度。提高人口管理效率,努力建立人口服务和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加强统筹协调机制建设,建立“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全覆盖服务和管理的长效机制,推进实有人口服务管理,强化流动人口和人户分离人员的服务管理,完善人口属地化管理机制。

深化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率先构建覆盖全人口、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需求的人口计生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实施优生促进工程,切实推进社区0-3岁科学育儿指导服务工作,探索开展独生子女社会行为教育和培养工作,提高为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员计划生育服务的水平。

二、创新社区管理与服务

充分发挥基层社区的基础性作用,完善社区治理结构,加强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社区管理与服务水平。

优化社区治理结构,发挥社区“组织公共服务、实施综合管理、监督专业管理、指导自治组织”的功能,优化街道办事处运作模式,以块为主推进社区建设。进一步增强居委会自治能力,深化听证会、

35

协调会、评议会及居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居民在社区管理事务和公共服务中的作用,形成充满活力的群众自治机制,创建一批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居委会。

不断创新社区服务体系,健全社区资源共享机制,促进政务服务、公益服务和便民服务的有机结合,逐步建立社区成员全覆盖、服务主体多元、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体系。全面建成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进一步健全和提升“三中心”各项功能,推进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建设。

三、推进社会组织建设

以政社分开、管办分离为原则,健全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机制,加强规范化建设,建立与徐汇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发展体系。

大力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残联等人民团体和群众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探索枢纽式管理。建立公益性社会组织孵化园,重点扶持养老助残、社会工作、产业服务、法律援助、矫正帮教等公益性与服务性社会组织。健全规范社会组织行为的相关管理制度,完善社会组织综合管理格局,提升社会组织能力建设水平。“十二五”期末,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达到8个。

积极探索政府职能转移,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的机制,通过招投标等方式,大力推进公益性社会组织承接社区养老等各类公益项目。建立健全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的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提升社工的专业化、国际化水平。“十二五”期末,每十万人拥有专业社工人数达到100人。大力发展青年志愿者服务,建立有效、稳固的志愿服务运行机制。

36

四、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合理调节社会利益关系,实现由防范、控制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坚持依法治区,积极开展平安建设,市级平安社区覆盖率达到90%以上。建立健全群防群治社会动员机制,深化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建设。注重事前风险评估和预警、前期疏导,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和司法调解紧密衔接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全面推行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和评估机制,及时有效预防、减少、化解社会矛盾。进一步拓宽民意反映渠道,畅通制度化的民意表达渠道,健全协商求同对话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区综治工作中心功能,形成联防联治、反应迅速的整体防控网络。健全网络监管、网络舆情收集反馈和快速处臵机制。健全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建设区应急指挥中心,切实提高公共安全监管和处臵能力,努力成为上海最安全的城区之一。

第十一章 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

一、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完善道路交通网络,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加快推进快速路网建设,配合完成越江隧道及重点地面道路对外交通的建设,配合启动高架道路改造与建设工程,提升对外交通辐射能力。以推进路网薄弱地区道路建设和打通断头路、瓶颈路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区域路网结构布局。加快滨江、南站、吴中路地区、华泾地区的路网建设。拓宽辟通相关道路,有效分流内环、中环、沪闵高架等干道的交通流量,减轻徐家汇等重点区域的交通压力。

提高城区公共交通建设水平,方便居民出行。加快推进区域公共

37

交通网络建设,配合完成轨道交通站点建设并投入运营。积极争取轨道交通向长桥、华泾地区延伸。加快公交枢纽站、公交专用道建设,完善轨道交通站点短驳公交线路及公交配套线路,实现区域内公共交通全覆盖。完善重点地区商务配套功能,积极推进静态交通规划建设,加强徐家汇、上海体育馆周边停车场(库)建设,完善停车诱导系统建设,加强出租车候车站点建设。

加快推进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布局的调整力度,形成设施健全、功能完善、维护及时、运行稳定的市政基础设施体系。高标准规划建设滨江、南站和华泾等地区的市政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变电站、消防站与排水系统建设,基本完成一线防汛墙薄弱段改建工程。积极推进雨污水管分流改造和污水管网建设,“十二五”期末,截污纳管率达到97%以上。

专栏3-9 “智慧城市”及“无线徐汇”建设

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是指充分借助物联网、传感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人的智慧与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紧密结合起来,构建城市发展的智慧环境,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的新的生活、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等模式和面向未来的全新城市形态。“智慧城市”建设,重点包括三方面:一是以具有特色的产业领域智慧应用系统为重点,推进经济领域智慧应用系统建设;二是以解决市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导向,推进智慧民生应用体系建设;三是以基础性、公共性智慧应用系统为抓手,推进智慧公共服务管理应用体系建设。

无线徐汇。无线网络是指城市信息化和现代化的一项基础设施,也是衡量城市运行效率、信息化程度以及竞争水平的重要标志。“无线徐汇”是指在整个徐汇范围内实现无线网络的覆盖和服务,提供泛在的和速度更快的无线网络。通过无线宽带网络,居民可以突破空间限制,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取各种信息,提高工作效率,改善生活品质。同时,积极推进城区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智能化,提升城区管理效能。

深入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落实“智慧城市”建设,

38

大力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快信息化基础网络、无线宽带局域网等大规模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融合发展。“十二五”期末,百兆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覆盖率达到95%,基本实现无线移动宽带和主要公共场所无线局域网服务的全覆盖,努力建设“无线徐汇”。加强重要信息系统建设,强化政务资源共享,深化公共服务、城市管理等领域的信息化水平,积极实施“数字城管”和“数字惠民”,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城区信息化服务环境。

二、基本完成旧区改造

切实加大旧区改造力度,“十二五”期间,完成旧区改造40万平方米,改善城区面貌和人居环境。

结合重点发展区域功能提升,推进旧区改造。结合南站地区开发建设和漕河泾开发区产业结构转型,加快推进相关区域城市化进程和保障性住房基地建设,积极推进漕河泾、虹梅、康健、龙华和华泾地区的旧区改造。结合改善居住环境和清理闲臵地块工作,推进长桥、凌云地区旧区改造。结合历史风貌区保护工作,推进湖南、天平地区零星地块旧区改造,有条件地将部分旧改地块转化为公共开放空间。积极推进旧区改造机制的创新和突破。完善动迁政策,建立以尊重民意为基础、以住房保障和多渠道安臵为依托的旧区改造工作模式,创新旧区改造工作机制,全面实行公示制度,实施“两次征询”,确保“依法拆迁”和“阳光拆迁”,保障动拆迁居民的合法权益。同时充分整合区域资源,积极落实房源、资金和队伍,为顺利推进旧区改造提供有力保障。

三、提升城市环境质量

进一步提升区域环境质量。继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黄

39

浦江沿线污染企业搬迁,进一步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加强河道水质监测与治理,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十二五”期末,城区河道水质总体达到Ⅴ类水功能标准。进一步推进二氧化硫减排工作,氮氧化物总量进一步下降。加强区域挥发性有机物控制,继续抓好扬尘污染控制,进一步改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十二五”期间,环境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级的天数比例达90%以上。进一步降低区域环境噪声污染,区域环境噪声达到功能区划标准。完善工业固体废物利用处臵体系。强化环境监管和环境执法力度,环保重点监管企业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率达99%以上。

维护城区环境安全。健全重点环境风险源监管的长效机制,逐步构建以“主动预防、快速响应、科学应急、长效管理”为核心的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对全区危险化学品、医疗废物、放射性物质的监管。

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积极主动对接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细化次分区规划,做好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按照城区布局,加快修编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地下空间以及滨江、华泾地区等重点发展区域的规划,统筹考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社会事业设施布局,科学合理地综合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优化空间布局。制订滨江地区等重点地区开发导则,通过细化控制空间形态与功能,提升城市品位。

进一步提升市容环境管理水平。深化落实市容环境责任区管理制度,完善户外广告和招牌管理,提升景观灯光建设管理水平,巩固提升市容环境质量,形成一批高品质的市容环境示范区域。加大环卫公共设施建设与管理力度,加快实施环卫装备现代化,全力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臵。全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臵率达95%

40

以上。“十二五”期末,人均生活垃圾处理量比“十一五”期末减少20%以上。注重城市人文景观塑造,加强滨江区域、南站周边、漕河泾开发区以及枫林地区的景观建设,使市容景观更具吸引力。

优化城市管理机制。把世博会期间形成的交通组织、排堵保畅和市容市貌整治等方面的经验,转化为城市运行、维护和管理的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综合服务功能。促进社会组织、公众参与决策,形成科学、高效、透明、法制化和协调互动的城市管理决策机制。深化以管理重心下沉为特征的属地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街镇在城区管理中的作用。完善基础设施运营养护管理,培育多元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的投融资和运营管理主体。进一步完善城市网格化管理,实现区域范围内和各行业的网格化管理全覆盖。全面提升城市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快建设城市一体化管理平台。

专栏3-10 生活垃圾减量化

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是演绎世博主题、倡导低碳生活、提升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客观需要。“十二五”期间,徐汇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一是要建立覆盖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社会化源头减量工作机制,最大限度地从源头避免和减少生活垃圾;二是要按照生活垃圾“大分流、小分类”的源头分类模式,建立健全生活垃圾专项分流处理系统,逐步建立日常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处理的全过程分类系统建设和管理,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全覆盖。

五、强化城市安全

增强城市安全防范、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救援能力。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加强重点区域和复杂场所的安全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增强对高层建筑火灾、地铁事故以及公共场所突发事件的防范能力。加强市民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普及安全防护技能。加快应急系统平台建设,健全对各类灾害、事故和疫病的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形成连接

41

区内各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的预警和应急系统平台。加强应急联动能力建设,提高防御和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保障体系,加强救灾保障机制与备灾物品库建设。增强全社会应急救援动员能力,建立健全各类应急救援队伍,提高人员专业化与设备现代化水平。

第十二章 推进低碳城区建设

一、积极推进低碳示范区创建

充分借鉴上海世博会展示的先进成果,把低碳、生态、可持续等理念融入到城市发展中,探索建立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努力建设宜居城区。

专栏3-11 低碳发展

低碳发展是指以低碳排放和低碳消耗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旨在通过不断提高碳利用率和可再生能源比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逐步使经济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其基础是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建立与低碳要求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鼓励低碳的国际国内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基于对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问题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的认识,国际社会已广泛认同低碳发展模式。

专栏3-12 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

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是指国家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基础上提出的更高标准的载体和平台项目。示范区建设的目标是探索并形成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依靠科技进步、体制创新、政府主导和社会推动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管理创新能力的干部队伍,将示范区建设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示范基地。

大力开展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创建工作。探索历史街区的低碳治理,对历史建筑、街区进行系统地保护修缮,实施低碳化改造

42

项目与生态改造示范项目,推进历史文化风貌区内保护保留元素的有机更新与生态营建,大力改善风貌区环境,建成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的低碳发展区域。

积极建设低碳商务区。加强对徐家汇地区商务楼宇的节能改造和能源使用管理,积极开展滨江地区能源规划,探索建立地区能源中心,力争部分地区实现集中供能,并积极推广新能源应用。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低资源消耗的高端服务业。促进漕河泾开发区生态化改造,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推进华泾地区绿色发展。强化科技、人才、资金、政策等各项资源支撑,在滨江地区、徐家汇地区和漕河泾开发区率先建设低碳商务示范区。

积极推进低碳示范社区、低碳示范小区建设。加强宣传,倡导符合低碳理念的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推进社区与居住小区建筑、公共设施低碳化改造,结合旧小区综合改造,加快既有高能耗住宅的节能改造。试点新能源、节能、资源循环利用等低碳技术在小区的应用,在新建小区试点开展能源规划,加强小区绿化的科学配臵。建立低碳评价指标,在全区建设一批低碳示范社区与低碳示范小区。

专栏3-13 合同能源管理

合同能源管理是指以节省的能源费用支付节能项目投入成本的节能业务方式。节能服务公司与客户签订节能服务合同,为客户提供能源审计、项目设计、项目融资、设备采购、工程施工、设备安装调试、人员培训、节能量确认和保证等一整套的节能服务,并从客户实施节能改造效益中收回投资和取得利润。“十二五”期间,徐汇将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支持节能服务机构做大做强。

二、深入开展节能工作

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推进高耗能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完善工艺流程。加快既有高能耗建筑的节能改造步伐,支持和鼓励能源服

43

务公司对既有公共建筑进行改造,公共建筑主要能耗指标达到全市先进水平。引入商务楼宇能效标准和标识制度,提高商务楼宇节能标准。新增商务楼宇与住宅建筑全面执行节能65%的建筑节能标准。提高公共交通运行效率和出行比重,在经过徐汇的公交线路中积极争取启用新能源车。大力推广节能低碳技术,积极开发和应用节能新技术和产品。拓展节能新机制,加大金融对节能的支持力度,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十二五”期末,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率完成市下达指标。

三、加强生态建设和管理

进一步加强绿化建设。全面提高生态承载力,结合重点发展区域开发和旧区改造,建设滨江地区、龙华地区综合改造配套、外环生态等公共绿地,逐步形成“一带三廊”、“三片五区”区域绿地格局。结合住宅建设和旧小区综合改造,积极推进小区绿化,大力开展环保绿色社区和小区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绿化生态多样性建设,大力推进垂直绿化、棚架绿化、屋顶绿化等立体绿化,提升公园的绿色生态水平。“十二五”期末,绿化覆盖率达到2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5.78平方米。

深入推进水环境整治。加快调整河道水系,逐步实施河道水生物种植。通过骨干河道疏拓、水系沟通、水资源调度等手段,基本完成30余条城区河道水环境和景观综合整治。

第十三章 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

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进一步健全文化服务网络,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稳步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各类公共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内环线

44

以北区域的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抓住滨江开发机遇,建成高端文化设施集聚区。加大南部公共文化相对薄弱地区的设施建设力度。完善“15分钟文体活动圈”,“十二五”期间,新增公共文化设施面积10万平方米。努力拓展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功能,创新服务机制,丰富服务内容,培育社区文化人才,提升居民活动参与度。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打造徐家汇和滨江“时尚文化周”、漕河泾开发区“园区文化艺术节”等特色品牌活动。改革和创新公共文化运营管理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努力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投入机制。

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整合区域文化资源,促进商旅文结合,加快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带动文化相关产业发展,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聚焦发展动漫、网游、电子艺术、数字出版等行业。推进影视制作、文化旅游、工艺品设计等行业发展。培育文化产品交易市场。利用区域科技优势,结合网络化、数字化应用,促进新兴文化业态发展,推动传统文化产业的升级改造。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娱乐设施和舞台技术,做大、做强演艺市场。

发挥重点行业和项目对文化产业的带动作用,积极争取动漫、影视制作等领域的重大项目落户徐汇。制定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发挥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效应,鼓励企业提高文化原创能力,培育文化品牌,形成一批具备较强市场竞争力,对区域经济贡献明显的骨干企业。

依托市场运作机制,利用资源优势,结合都市工业园、创意园的调整提升,加快培育富有活力、形态多样的文化产业集群。围绕国家级数字电影制作基地、数字音乐制作基地建设,积极推进以高科技为

45

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

三、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和开发

加强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开发,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底蕴,使徐汇成为海派文化的集中展示区和体验区之一。加强优秀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推进衡山路、武康路由线向面辐射,积极推进华山路、五原路等道路周边改造。加快徐家汇源项目建设,推进土山湾博物馆二期工程、朵云轩博物馆、电影博物馆、气象博物馆、唱片博物馆建设,展现徐家汇的文化魅力。充分利用滨江地区原有的工业遗存,打造滨江主题文化公园,发展时尚休闲文化。加强交通大学周边的改造,提升学术文化氛围。提升龙华地区文化内涵和影响力,推进上海特色的民俗文化发展。

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市场运作,利用历史名人资源丰富优势,促进各类文化元素的汇聚,提升区域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专栏3-14 文化旅游项目建设

1、社区公共文化活动设施。新建或扩建斜土、虹梅等街道文化活动中心,推进各居委会文化活动室建设,新增社区公共文化场地7000平方米。

2、公共文化场馆与空间。进一步推进土山湾博物馆二期工程、朵云轩艺术中心、电影博物馆、气象博物馆、唱片博物馆等主题博物馆建设,加大各类博物馆公众开放程度;推进巴金、刘靖基等名人故居、纪念馆建设;在滨江地区新建文化主题公园。

3、文化旅游线路。整合衡山路-复兴路历史风貌保护区、徐家汇、龙华、华泾、滨江等地区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具有徐汇特色的文化旅游线路。

四、推进文明城区建设

围绕全国文明城区创建,进一步提升城区文明程度与市民素质,倡导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国际大都市发展要求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综合运用教育、

4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1i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