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绞刑架下的报告》

更新时间:2023-10-19 14:2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绞刑架下的报告

主读课

2013.5

种华

木石中心中学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绞刑架下的报告》(2课时) 课前预习:

反复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梳理文章思路,解决生字词。 相关课程标准: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数据,帮助阅读。 教学目标: 1. 2. 3. 4.

了解文学报告这种题材。 掌握课文生词。

梳理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主旨。

体会、学习作者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上一课,我们结识了一位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的女革命者罗莎·卢森堡,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坚贞不屈英勇无畏的革命者伏契克。学习一篇他的报告文学-----《绞刑架下的报告》。

二、目标定向:

1、了解文学报告这种题材。 2、掌握课文生词。

3、梳理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主旨。 4、 体会、学习作者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介绍作者及背景: 伏契克(1903-1943),捷克斯洛伐克的优秀共产党员,著名的反法西斯战士和文艺评论家、作家。从少年时代起,他就深切地感受到工人阶级的苦难生活。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 18岁就加入了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为了维持生活,他兼做短工和街头广告员。后来,他被党指派为文艺与政治评论刊物《创造》的总编辑和党中央机关报《红色权利报》的编辑。

1939年3月,希特勒法西斯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伏契克留在布拉格坚持地下斗争,由于叛徒出卖,于1942年4月不幸被捕。法西斯残酷地毒打、折磨伏契克,又卑鄙地引诱他投降。伏契克在惨无人道的刑讯日子里,在随时有被拉上绞刑架的危险处境中,仍然不忘战斗。他用铅笔头在一张张碎纸片上写下了震撼人心的长篇特写《绞刑架下的报告》,向全世界人民控诉了德国法西斯的罪行。1943年9月8日,伏契克被希特勒匪徒残酷地杀害于柏林的庞克拉茨监狱中。他的名字和他的《绞刑架下的报告》将永垂青史。《绞刑架下的报告》从1945年出版以来,先后被译成86种语言,鼓舞着全世界革命人民争取自由、正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伟大斗争。 2、解题:

《绞刑架下的报告》是一本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品,又被译名为《绞索套着脖子时的报告》。它揭露了法西斯对革命者的残酷迫害,描述了狱中难友的坚贞不屈和团结奋斗,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者大无畏的革命气概。这部作品共约七万字,分八章。开头三章——“二十四小时”、“临死的痛苦”(又译“弥留”)、“二六七号牢房”,记叙被捕时的情形和最初一个时期的狱中生活。 本文选自第一章“二十四小时”。

报告文学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真人真事的新闻文体,介于通讯和小说之间,它有三个主要特征;新闻性、文学性和政论性。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章,说一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伏契克被捕和遭受严刑拷打的经历。

4、课文所写事情发生的时间从-------到----------只有一天,作者经历了哪些事情? 明确:1942年4月24日晚差五分十点到1942年4月25日晚差五分十点。(1)被捕(2)遭受严刑拷打。

5、 “我”被捕的原因是什么?我能逃脱吗?当时他是怎样想的?

明确:从文章 “这可又是一次不谨慎的行动”和“要是不遵守秘密工作的规定”两句中可以看出,正是“不谨慎的行动”和“不遵守秘密工作的规定”才导致我和其他同志被捕。

从文中“秘密警察已经站在窗下,用手枪瞄准了房间。”“如果我开枪,那也于事无补,只有我自己可以免受苦刑。”等句子可以看出,不可能逃脱;虽躲在门后,开枪还会被杀死。

“晚啦!??正是这样的!”从这些心理描写中,我们可以在危机时刻作者想的不是自己而是同志,把同志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选择牺牲自己保全同志,这体现出作者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6、 “我”被捕后遭受了几次毒打?分别在文中哪些地方? 明确:“我”遭到五次(大阶段)残酷的连续拷打折磨。

第一次是一被捕就遭受接二连三的几乎要了命的拳打脚踢。(23——42) 第二次是审问时,伏契克始终不说出真实的身份,拷打就升级为用棍子毒打。(43——60)

第三次是有人出卖告密,敌人已经弄清他的真实身份。此时敌人的期望值自然更高,毒打再次升级。敌人把他捆起来用棍子猛烈毒打,把他的牙齿几乎全部打落。(61——76)

第四次,敌人把他的妻子带来也无济于事,就开始了企图摧垮其意志的漫长拷打。打昏过去后是泼凉水,泼醒来让你感觉到疼痛后又是一阵拷打,直到敌人都疲倦了,打到他痛过头已麻木到感觉不到疼痛。(77——88) 第五次,敌人把他转到监牢后,又变着法折磨他,叫他自己蹲上蹲下,一会儿伏契克就痛昏过去了,直至又被凉水泼醒。(89——94) 7、在遭受敌人严刑拷打时作者有怎样的表现?

明确:不屈服、什么也不说、从容、镇定、毫不在乎。

8、文章哪几方面使人感到作者镇定平静地面对毒打、折磨?这镇定平静突出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精神境界?

明确:一是客观平静陈述拷打,极少展示痛楚细节;

二是写到心理痛楚只一句话,几乎只一个词,用笔节制,显得轻松;用笔如此节制,就显得作者是在随便轻松地叙述一件事,好像痛苦离他很遥远,甚至好像是在写别人。

三是多次地安静计算拷打的次数,冷静计算时间钟点。 四是每次遭打都插入人们宁静平和生活的联想。

这些方面突出了作者非凡的意志力,他明了事业的意义,有令人难以想象的受难、献身的从容感、自豪感。

9、面对作者的不屈服、从容和镇定,敌人有何反应? 明确:面对作者的不屈服、从容和镇定,敌人感到束手无策。

10、找出文中高度概括伏契克的卓越表现及敌人的束手无策的两句话。 明确:敌人说:“你没有心。”伏契克回答:“我有心的。”两句对话。

敌人五次(大阶段)残酷的连续拷打折磨,伏契克不仅毫不屈服,而且无一声喊叫,表现得十分平静;敌人觉得不可思议,感到束手无策,所以敌人所说的“心”是指生理的心。作者所说的“心”是指精神上和意志上的心灵品质,正是因为有一颗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宁愿牺牲自己也决不出卖同志、背叛事业的无比坚贞的心,宁愿自身受遍苦刑决不示弱的无比坚强的意志。作者才表现的视死如归,所以他自豪地说他有心。

11、作者在遭受毒打的过程中产生了哪些联想?找出相关语句,并讨论分析这些插叙部分的内容和作用 。 明确:(1)相关语句:

收音机播出午夜时刻的信号。咖啡馆关门了,最后的顾客回家了,情人们还流连在门前难舍难分。

一点钟。最后的一辆电车回厂了,街上空无人迹,收音机向它最忠实的听众敬祝晚安。

三点钟。清晨从四郊进入城市,菜贩向集市走来,清道夫们打扫街道。 五点,六点,七点,十点,中午了,工人们上工又下工,孩子们上学又放学,商店里做着买卖,家里烧着饭??

(2)这是作者对人们如:情人话别、工人上班、孩子上学等宁静平和生活的联想。

(3)这些联想表现出作者的镇定、意志力,受难、献身的从容感;也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这是作者宁愿受苦受难也不让他人遭罪的崇高思想境界;也不无悲壮情怀。

12、文章开头和结尾,是简单的重复吗?有何作用?

明确:不是简单的重复,在结构上前后呼应。内容上这是一种反衬,正是为了在“一个美丽而温润的春夜”这样美好而宜人的夜晚,同胞们能够和平地生活,享受生命的美好和温润,英雄慷慨赴义,死而无憾。同时表现了伏契克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3、文中两次出现“??从远方,从那遥远遥远的地方,响起了一个像爱抚似的平和而宁静的声音(“已经够他受的了。” “他活不到明天早晨啦。”)有什么作用?

明确:非人的折磨已经使伏契克走到了死亡的边界(濒临死亡),他已感觉到了死神的临近,在死神面前作者的内心不是恐惧而是坦然和平静,突出表现出作者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的革命气概。

14、你认为作者是怎样一个人?从那里可以看出?

例如:作者是一个行事谨慎的人,这可以从-----------------看出 作者是关心同志的人,这可以从----------------看出 作者是一个舍己为人的人,这可以从--------------看出 作者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这可以从--------------看出 作者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这可以从--------------看出 作者是一个视死如归的人,这可以从--------------看出 作者是对革命忠诚的的人,这可以从--------------看出 作者是关爱家人的人,这可以从--------------看出 学生自由发言。 四、总结提升:

文章通过写作者被捕和遭受严刑拷打的经历,揭露了德国法西斯的凶狠残暴和色厉内荏的虚弱本质,表现了作者坚贞不屈的崇高品德和和视死如归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五、教学反思:

本课课文内容较长,应在学生充分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去理解课文。作者形象鲜明,学生能在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准确理解课文内容,可以放手交给学生去处理相关问题。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0w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