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路,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

更新时间:2024-04-16 20:4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心路(954)——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

文/罗日荣 2016年3月17日星期四 一、【晨诵】

咸丰八年,曾国藩在写给弟弟曾国荃的家书中说:“人生适意之时,不可多得。弟现在上下交誉,军民咸服,颇称适意,不可错过时会,当尽心竭力,做成一个局面。圣门教人,不外敬恕二字,天德王道,彻始彻终,性功事功,俱可包括。余生平于敬字无工夫,是以五十而无所成。至于总字,在京时亦曾讲求及之。近岁在外,恶人以白眼藐视京官,又因本性倔强,渐近于愎,不知不觉,做出许多不怒之事,说出许多不怒之诗,至今愧耻无已。弟子恕字颇有工夫,天质胜于阿兄一筹。至于效率,则亦未尝用力,宜从此日致其功,于《论语》之九思,《玉藻》之九容,勉强行之。临之以庄,则下班加敬,习惯自然,久久遂成德器。庶不至徒做一切话说,四十五十而无闻也。”

说到“圣门教人,不外敬恕二字”,“圣门”是谁?在曾国藩眼里,当然是孔夫子一类的人物。

孔子曾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敬”对于曾国藩来说,可以概括为“四敬”即“敬神”、“敬刑”、“敬民”、“敬位”。

关于“敬神”,曾国藩尽管不信地仙、风水学说,但对于祖宗的墓地,他是充满了敬畏感的,在中国农村,运气不好以牵祖坟来换运气的不少,曾国藩也曾经东过这样的念头,但最后还是没有迁坟。还有,曾国藩有一个说法,他说打仗是七分天意,三分人力,这是他的观点,一切由天定。“

敬刑”,作为一个官员,对刑罚的敬畏,是必须的。对于官员而言,“敬”无外乎就是一个“廉”字,《官箴》里有句名言:“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曾国藩曾说:“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盖子孙若贤,则不靠父辈,亦自觅衣食;子孙若不贤,则多积一钱,必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大玷家声。故立定此志,绝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以银钱予后人。”曾国藩一生可谓是位极人臣,但曾不搞腐败,一大家子人生活过得并非阔绰。

“敬民”对百姓的敬畏也是必须的。曾国藩曾经在写给曾国荃的家书中谈到:“以能战为第一义,爱民第二,联络各营将士、各省官绅为第三。”曾国藩开始组织团练的时候,也是为了保住地方平安。后来曾国藩身居高位,也想着在家乡办义田,救济家乡受饿的穷人。曾国藩在外面行军打仗,也非常重视处理好军民之间的关系,他甚至编写了一首爱民歌:“三军个个仔细听, 行军先要爱百姓 , 第一扎营不要懒 ,莫拆民房搬砖石 ,莫踹禾苗坏田产 ,莫打民间鸭和鸡 ,莫借民间锅和碗 ,莫派民夫来挖壕 ,莫到民家去打馆 ,挑水莫挑有鱼塘 , 凡事都要让一步, 第二行路要端详,

莫进城市占铺店, 莫向乡间借村庄, 无钱莫扯道边菜 ,无钱莫吃便宜茶, 第三号令要严明 , 兵勇不许乱出营 , 走出营来就学坏 ,总是百姓来受害 , 或走大家讹钱文, 或走小家调妇人, 爱民之军处处喜 ,扰民之军处处嫌 ,我的军士跟我早,多年在外名声好, 如今百姓更穷困 , 愿我军士听教训, 军士与民如一家 ,千计不可欺负他 ,日日熟唱爱民歌 ,天和地和又人和 。”字里行间,都透露出曾国藩敬民爱民的思想。据说后来毛泽东编写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是受曾国藩的启发!

“敬位”,是指做官的要对自己的位置有所敬畏,对自己的权力有所敬畏。《菜根谭》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敬就是尊重,畏就是害怕。表现在内心就是不存邪念,表现在外就是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曾国藩认为,身处官场,必须懂得敬畏。他在给曾纪泽的家书中写道:“敬则无骄气,无怠惰之气”。只有心存了敬畏,才能有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才能有战战兢兢的戒惧意念;也才能在变幻莫测的政海里、纷繁复杂的社会里,不分心,不浮躁,不被私心杂念所扰,不为个人名利所累,永远谦逊平和,保持内心的执着和清静,恪守心灵的从容和淡定。他曾在家书中写道:“不要以为家里有人做大官就敢欺负人;不要以为自己有点学问,就敢恃才傲物,在顺利之时,更不要忘乎所以,很多人身败名裂就是不知道顾忌。”曾国藩创立的湘军,把太平军打败后,在最后攻打安庆的前夕,曾国藩已经把解散湘军的方案都准备好了,攻下金陵之后,曾国藩马上进行裁军,其弟弟曾国

荃立下大功之后,曾国藩就动员曾国荃卸甲归田,他把“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的诗句送给弟弟当做生日礼物。曾国藩说自己平生有“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他的这个思想是从孔子的学说中衍生出来的。孔子有很多弟子,有一个弟子叫冉雍,他有一天问孔子,什么叫仁爱?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出门如见大宾”是讲敬人,“使民如承大祭”是讲敬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讲恕道,“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是讲忠,也就是曾国藩所说的“畏君父”。

说到“恕”,就是宽恕,我们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一个人身怀与度量决定了一个人的高度,人生在世,只有能够宽恕别人的人,才能解放自己。看很多人脸上一脸怒气、怨气,其实就是因为不懂得宽恕别人,最后却苦了自己,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人之所以为人,就因为人有七情六欲,有时候生气,与人争执也是人之常情,但如果不能从中挑出来,最后受累的还是自己。只可惜,很多人都看不透这一点,而曾国藩无疑是一个知者,他是一个懂得宽恕别人的人。

曾国藩刚考上进士进入翰林院不久,他的父亲曾麟书也跟着他住到了北京。有一天,一个名叫郑小珊的好朋友来曾府给他的父亲看病。因为郑小珊跟曾国藩关系很好,而且医术高明,两人来往也比较多,所以说话也很随意。那一天,不知道曾国藩跟郑小珊说了什么,郑小

珊很反感,两人当场吵了起来,郑小珊拂袖而去。事后,曾国藩越想越觉得自己不对,后悔万分,在日记里反思道:“此事余有三大过:平日不信不敬,相恃太深,一也;比时一语不合,忿恨无礼,二也;龃龉之后,人之平易,我反悍然不近人情,三也。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此之不知,遑问其他?谨记于此,以为切戒!”曾国藩知错就改,决定去郑小珊府上道歉,恰好郑小珊也是个豁达之人,那一天来曾府祝寿,当天晚上,曾国藩去郑小珊家赔礼道歉。过了三天,曾国藩又邀郑小珊去酒楼喝酒赔罪,两人冰释前嫌。

其实,两人争吵,一个巴掌拍不响,曾国藩有错,郑小珊就无过?但曾国藩主动道歉,这就是做人的度量。从曾国藩与郑小珊的朋友关系,我就想到了夫妻关系,夫妻之间争吵很正常,但如果一味的纠结生气时说的话,那么无异于自掘婚姻的坟墓。

在晚清,曾国藩与左宗棠齐名,有“曾左”之称,为什么是“曾左”,而不是“左曾”呢?原因有很多,但我认为两个人的度量也决定了曾国藩要在前,左宗棠在后。

曾国藩赏识左宗棠之才,但心高气傲的左宗棠未必就喜欢曾国藩,左宗棠与曾国藩见了第一次面后,就给朋友写信说:“曾涤生侍郎来此帮办团防。其人正派而肯任事,但才具略欠开展。”左宗棠在写给胡林翼的信中也这样说:“涤公才短,麾下又无勤恳有条理之人,前自岳州归后,弟无三日不过其军絮聒之。”在左宗棠看来,曾国藩才短,只能依靠亲力亲为来统帅湘军。咸丰七年前后,曾国藩率领湘军在江西作战,极其艰辛,当地一些官僚却一点也不感激,百般排挤,

曾国藩在江西根本筹集不到军饷,无赖之下,曾国藩弹劾了江西巡抚,这下把江西巡抚都得罪了,孤独无助的曾国藩只好借父亲去世之机,回家丁忧,远离这个是非窝。对曾国藩的这种做法,胡林翼、骆秉章等朋友都很体谅,唯独左宗棠不但不安慰,反而嘲笑曾国藩“匆遽奔丧,不俟朝命”,“非礼非义”。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曾国荃率军攻入了金陵,曾国荃向哥哥报告说:幼天王“积薪宫殿,举火自焚”,南京城内十万太平军皆被消灭。得此捷报,曾国藩异常欣喜,来不及仔细核实,就向朝廷作了汇报。知道太平军覆灭,皇帝自然也是无比兴奋,立即作出两项重大决定:册封曾国藩为一等侯,世袭罔替;册封曾国荃为一等伯。曾氏兄弟未曾料到南京城破之际,有数千太平军突围成功,其中就包括幼天王洪天贵福。闻知这个消息,左宗棠如获至宝,他没有告知曾国藩兄弟,而是立即直接奏报朝廷,还在奏折中对此事的后果加油添醋。读到左宗棠的奏折,皇帝勃然大怒,谴责曾国藩以前的奏折“茫无实据”、“全不可靠”,严令曾国藩“将防范不力之员弁从重参办”!后来,左宗棠官位越来越高,权力越来越大,脾气也越来越盛,左宗棠对看曾国藩也越来越不顺眼。左宗棠谩骂曾国藩,可以说到了不择时、不择地、不择人的地步。左宗棠有次在家里骂曾国藩“挟私”,家庭教师范赓听得都不耐烦了。他严肃地对左宗棠说:“您与曾公之间的矛盾,谁对谁错,鄙人不敢评论,但是说他‘挟私’,这话我可不爱听。我虽未见过曾公,然而他的谋国之忠,有口能说,难道天下人都是佞人?”左宗棠出了家门,来到军营,“每接见部下诸将,必骂曾文正”。但左帅下面的将领大多是曾国藩的旧

部,尽管老板换了,但这些老部下还是非常认同曾国藩的为人的,碍于左宗棠是新上司,他们也不好说什么,但都心中默念:“大帅自不快于曾公,斯已耳,何必朝夕对我辈絮?吾耳中已生茧矣。”曾国藩知道左宗棠“朝夕诟詈鄙人”,有人提议曾国藩给左宗棠点颜色看看,不过曾国藩一直恪守自己的“敬恕之道”,他说自己是“拙于口而钝于辩”,“以不诟不詈不见不闻不生不灭之法处之”。后来左宗棠总督陕甘,担负镇压捻军的重任。西南各省本就是穷地方,根本不可能筹集到粮饷,筹集军需物质的重担就落在了曾国藩身上,曾国藩尽职尽责,积极筹集粮饷,为左宗棠解决了后顾之忧。无论左宗棠如何骂,曾国藩都是相逢一笑,他曾经这样评价左宗棠:“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争光,亦以季高为冠。国幸有左宗棠也。”曾国藩的大肚,也让左宗棠放下了心中的隔阂。当曾国藩离世时,人们纷纷猜测左宗棠可能不会致祭。但左宗棠却送来了他的挽联:“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国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古人云: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曾国藩用他的宽恕、以德报怨,化解了左宗棠对他的敌意。

李次青在《曾国藩家书全集》里偶有出现,李次青是谁?他就是曾国藩幕府里的李元度。李元度因不听曾国藩的战略建议轻敌冒进而被围困,进而兵败弃城而走,被曾国藩参劾后革职。但后来李在其他省又复出,取得成绩,官至布政使,曾国藩就再次参劾,李被发配军台。曾首次参劾李是因为其弃城逃跑之罪,第二次参劾就有点意气成分,说李第一次的罪过没有候审理清就出来做官办事,于是李再次被

革职发配军台。因左宗棠、李鸿章等联名保奏而免。

李回归乡里

之后,依然奋发有为,读书治业,后来率平江勇平贵州苗民之乱,最后官至贵州布政使。李一生读书不辍,著述很多,有30多种1500多卷,最著名的是《国朝先正事略》,可谓著作等身。所以曾国藩虽曾参劾李元度,并说李元度“帷战阵非其所长”。以但在晚年又曾有所自省、悔悟:“(李元度)虽治军无效,而不失为贤者。”在《国朝先正事略》序言中更有中肯的评价:“次青提兵四省,屡蹶仍振,所谓贞固者非耶;发愤著书,鸿编立就,亦云勇猛矣。”后来,曾国藩在家书中经常提到自己对不起李元度,觉得自己当年太意气用事,甚至想与李元度结为儿女亲家。曾国藩的幡然醒悟,也得到了李元度的谅解,李元度也欲将第四女许配曾纪泽抚子广铨,曾国藩在家书中不胜感慨地说:“余往年开罪之处,近日一一追悔,其于次青尤甚。??顷闻次青欲与纪泽联姻,断无不允之理,特辈行不合,抱惭滋深耳”。曾国藩去世之后,李元度曾作《哭师》五律十二首,情意缠绵,凄切感人。:“记入元戎幕,吴西又皖东。追随忧患日,生死笑谈中。末路时多故,前期我负公。雷霆和雨露,一例是春风”。 “嗟我昔从公,中厥良自作。未逐鲲鹏化,甘同鲋辙涸”。“程门今已矣,立雪再生来”。曾国藩的悔过,终于换来了弟子的醒悟,李元度将归责于自己,认为是“中厥良自作”,所以他在最后说如果有来世,我还做曾国藩的弟子。

品位曾国藩的“敬恕”之道,或许我们可以从曾国藩身上学到一些为人处世的智慧。是什么成就了曾国藩“完人”形象,我想人离不开两个字——敬恕!

二、【午读】

优秀校长应像乐队指挥家

2016-03-16 10:24:35

十年前,美国学校改革浪潮鲜有涉及校领导层的,如今,校长领导力建设已被提至学校改革的重要位置。校长不再是单纯的制定规则的管理者,而是要成为懂得分配权利的指挥家。校长不仅要懂得管理,还要有优秀的领导力、丰富的课程实践经验,为学生构建成功的学术愿景。

校长职能的角色转变

传统上对校长的定义就如大楼管理员,任务单一而机械化,只涉及遵循规则、制定规则以及避免错误。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校长的工作是综合性的,他是一支有效教学队伍的领头人。

华盛顿大学的学者用音乐的比喻生动诠释了不同的校领导角色。倾向于一人挑起大梁的校长,好比一人组成的乐队;与几个人分担责任的校长,好比爵士乐队领头人;那些真正懂得将领导权力分派于每一层的校长,则是管弦乐队的指挥,他既可以调和整支乐队,又可突出独奏者的表现力。

优秀校长应该做的五件事

华莱士基金通过十几年的研究,总结出优秀校长的五个有效实践。当然,其中任意一条的实现也需其他四条作为保障。

为学生构建学术成功的愿景

也许会有人质疑,这点还用多说吗?这难道不是所有大学的天职吗?实际上,过去在美国,确保学生的学术生涯只是专业性更强的学院式大学的职责。普通综合大学的标准只是尽可能确保学生完成学业、找到一份技术要求不太高的工作。直至最近十年,确保全体学生的学术成功才成为所有大学的目标。

优秀校长不仅要为学生呈现学术成功的图景,还要将这种概念普及给全体学校职工。华盛顿大学的研究者建议,应该建立旨在促进学生进步的全校范围的学习交流机制。

创造利于教育的学校氛围

在华莱士基金会的调查中发现,创造良好教学氛围的校长得到的评分遥遥领先,老师们更容易认可校长推进改革的良好出发点。

在校长推进工作的过程中,教师的不配合是最大的障碍,所以,优秀校长会把学校塑造成一个服务型共享社区,创造有利于教育的学校氛围。它尊重每一名成员,充满专业精神,教师只需解决问题、不用畏首畏脚、害怕过失。这样的校园能给学生一种得到支持与应答的

感觉。老师也能感到自己是专业教育团队的一员,致力于优良教学。目前,很多校长正尝试把家长与商人引入校园。

培养全体教职工的领导力

领导力理论中最普遍的观念之一就是领导力在组织中的普及。学校也毫不例外。明尼苏达大学与多伦多大学所做的共同研究发现,学生数学成绩更好的学校中,教师通常共享学校的领导工作。而且这种成绩优势与学校各个方面的有力领导都有关联。这种关联虽然间接,却很强劲。正确的领导利于增加老师的教学动力和改善工作环境。

其实,当学校各层职工的领导力渐增,校长和学区领袖的权力并不会因此折损。在高效运作的校园中,每个利益相关者都有更强的影响力,但这并不会改变学校的总体权力结构。

努力改进教学质量

对于校长来说,改进教学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华盛顿大学的研究者发现了优秀校长的一些特点:通过努力改进教学质量而丰富个人成就;与教师和课堂直接接触;鼓励教师进行持续专业学习;强调在调查的基础上利用策略改进教学与学习;发起关于教学方法的集体讨论??总之,校长应该对学校教学的“技术核心”极其了解。进行课堂巡视是一个很有效的办法。研究者将得分高与低的校长进行对比后发现,虽然两组校长都声称他们会进行课堂巡视,但巡视的细节却决定了成败。得分高的校长会不定期进入课堂听一小会课。这样的视察一周进行20至60次不等。更关键的是,与低分校长提前通知、走形式、无反馈相比,优秀校长总是会给予教师们详细的教学评价和建议。

理清做事步骤促学校发展

学校虽小,但领导面临的挑战不小,他们必须是好的管理者,善于利用手头资源。范德堡大学的调查表明,优秀校长推行工作有六个步骤:前期计划、中期实施、后期支持、持续宣传、反馈和监测。

另外,校长至少在职五到七年才会对学校起到一定积极的影响。而明尼苏达和多伦多大学调查的80所学校校长的平均在职时长还不到四年。而且,在频繁更换校长的地方,学生运算与阅读能力普遍低下。校长流失过快带来的是无共同目标、教师对校长工作的不配合以及由于仓促无法真正改进学校教育。

以文立校 打好生命底色

2016-03-15 19:51:43

文化是学校的土壤,学校一旦形成自己的文化底蕴,它的每一个成员就都会从这片土壤中汲取营养、发展成长;文化是学校的精神支柱,学校一旦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从它走出的每一个成员都会意气风发,获得精神世界的充实;文化是学校的立足之基,学校只有构建起自己的文化格局,才能在岁月的沉淀中生生不息。

文化立校”是时代的选择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不仅仅是一种管理行为,更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学校文化以一种“能动”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对师生产生影响,置身于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中,其思维、价值判断及行为等方面都会烙下各自学校所特有的文化痕迹。如果说过去学校还有可能借助政策的倾斜、地域的优势、传统的惯性来谋求发展,那么随着整个教育综合改革的到来,今后的校际竞争将主要取决于学校文化的较量,“文化立校”将是时代的选择。

走出“高原期” 打造学校文化品牌

当前每所学校都十分重视学校文化的建设,并在文化建设方面做了许多理论与实践上的探索。然而,时至今日,许多学校在跟风开展文化建设中遇上了所谓的“高原期”现象:投入资金修建校园,各种文化墙布满校园,而建设风格却千人一面??

如何走出“高原期”,创建自己的学校文化特色,已成为摆在基层学校面前的一个新课题。结合学校几年来开展的文化建设,笔者认为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尤为重要。

一是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学校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在学校发展战略体系中,学校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是推动学校发展的两个轮子。而从属于软件建设的学校文化是学校的品牌和无形资产,是长期历史和文化积淀的产物,也是师生成长和学校发展的重要生态环境,更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学校要建设发展,就必须在硬件建设的同时,推进学校文化的软件建设。这需要学校明确自身文化发展战略,统一思想认识,以提高师生凝聚力、向心力,共同建设学校的精神家园。

二是要加强领导,科学决策,构建学校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文化构建是一个长期的积淀过程,需要一代甚至几代师生的共同努力。因此,学校应把文化建设列入到学校的长期发展议事日程中,讨论、制订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各处室要充分重视学校领导层的决策,切实做到党政齐抓、处室共管、师生共建、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决策前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文化建设,具体落实时要规范化、标准化,各功能区既要各有特色,又要形成相互辉映的整体。人文景观方面的雕塑、标语、画廊、展厅等要每一景、每一物都蕴含深意,使学生在学校文化的熏染和浸润中,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是要注重传统,挖掘特色。学校文化建设既要结合时代发展、区域发展和区域文化定位的特点,又要发掘自身的优点并提取凝练。善于把各种有意义的观念、制度、文化设施、文化活动等固定下来。同时,还要关注课程文化建设。一所学校,没有特色课程,就不会是特色学校。我们要科学合理地开发校本课程体系,着力打造特色课程文化。

四是要创建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以人为本”是现代学校的核心特征,是支撑学校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其实质是学校内部每个成员共享文化成果。任何一所学校,都有一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而这个过程凝聚着一代又一代办学人的智慧和血汗。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广大师生形成以校为家、以校为荣的责任感、荣誉感和自豪感。由此可见,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学校精神的形成,而且有利于学校精神的延续。

重建新型的学校文化,是基础教育面临的共同课题。继承、借鉴、融合、反思,找到教育理想与现实的平衡点,让最美的教育理想在现实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是我们的追求和期望。我相信有学校的科学规划、开拓创新、不断总结,“以文立校”的战略就一定会为生命打好底色,推动学校的健康发展。

□文/魏健 (北京市回民学校校长)

生长教育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

2016-03-15 19:51:43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组和改造。在这里他全面地阐述了教育的生长原则:“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不断地生长、不断地体验。”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体验中学习。

始建于1950年的中国农业科学院附属小学地处农科院内,长期浸润在农业“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氛围中,农业独特的生态属性引发了学校对教育的重新思考。学校创造性地将生物学中的“生长”一词借用到教育上,将生长教育定位为学校的办学理念。生长

教育就是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生长,使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全面、健康地成长,最终成为美好生活的创造者。

学校的体验式德育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思想实际出发,更加突出知行结合,将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实践,在亲身体验中理解“德”的内涵,体会“德”的要求,感受“德”的情感,内化“德”的准则。

学校通过丰富多彩的体验式活动落实生长教育的办学理念。2009年,学校分批组织了“手拉手、同生长”关爱留守儿童系列活动。学生分批赴宁夏、四川、河北等地寻访留守儿童。在体验中,学生们学会了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学校还为学生分享成长体验搭建平台。在红领巾博客网上,学生们把每天经历的“新鲜事”与伙伴分享。这一活动吸引了很多老师和家长也纷纷参与其中,师生、生生、家校在这个开放的平台上尽情交流、畅所欲言。就在大家书写每一天的新鲜生活体验中,每一天的成长也悄然实现??

体验式德育的又一有效途径是班级文化的建设。自2008年其,学校各班级都在着力打造各自的班级文化。每位班主任会根据各自班的学生特点及班主任自身的价值取向,确定本班的班级文化的核心词,诸如“爱心中队”、“书香中队”、“蚂蚁中队”等。核心词确立后,各班开始班级文化的基础建设,如与学生、家长一起确立班徽、班级口号、班级目标、班歌等。在此基础上,班级又通过系列活动打造班级文化,使学生在体验中获得道德、情感的滋养。

如何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考验学校管理

校长不能总做“和事老”

2016-03-16 10:14:01

近年来,各地频频曝光校园欺凌事件,媒体、社会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此也高度关注。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近日发言指出:“我们要通过修法、释法,让恶意造成重大伤害的欺凌者,受到纪律、法规、法律的惩治。”如何防范和处理校园欺凌事件,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已成为考验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期校长圆桌,来自北京市中小学的校长和法律专家将分享他们的观点智慧。

靠好文化好制度“管”学生

有人曾打过这样一个比方,一所学校的文化应该以优秀的价值观为核心,如一条看不见的河流默默地滋润着学生的成长,成为时时影响师生行为的基本因素和准则。针对频频出现的校园欺凌事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附中校长王泽旭与和平里第九小学校长乐波都不约而同地建议从学校文化建设着手进行预防。

在具体操作层面,乐波校长还建议应该从学校和教师两个层面着手。他指出,从学校层面来讲,要加强德育工作,加强正面宣传,评比和监督要到位。一个好的校风,好的班风对人的成长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学校的评比与监督要落实到位,规则要细化,要引导正能量,让学生有一种荣誉感。批评也要有力,对不好的行为必须有威慑作用;此外,学校还要加强心理辅导,对于“霸王学生”的“破坏性心理”要及时疏导。他还建议,学校要设立专业化的心理辅导室,用科学测试的手段,找出学生心理的“痛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从教师层面来看,乐校长认为要发挥好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作用。毕竟,对品行不端学生的教育、转化与管理,要靠与学生朝夕相处的老师多做工作。他特别指出,班主任是一个与学校并列的力量。基于许多校内欺凌都是隐性的,但是客观上的确会对孩子造成不可低

估的伤害,这就要求班主任要提升师德水平,加强管理技能学习,要真正融入学生,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好的班主任不能呆在办公室里,要经常下‘基层’,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科学家教 不养“小霸王”

“养不教父之过”,孩子出现欺凌同伴现象,跟家长疏于管理或是管教不当也有很大关系。在乐波校长看来,发生校园欺凌的主要原因在于家教。“在家被宠坏了,溺爱惯了的孩子连父母都不尊重,自然在他身上有一种‘霸王心理’,时时处处喜欢强势,缺乏有力的约束,久而久之,就会发展为欺侮同学的行为。”

首都师范大学属中学永定分校校长徐骏指出,从家庭教育角度来讲,父母除了不能娇惯溺爱孩子之外,还要有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方式。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如果多给予鼓励和表扬,则孩子往往会变得自信、勇敢,自我效能感强。这样的孩子即使在面对欺侮时,也会积极地表现出防卫意识,并会积极地找老师、父母帮助解决。但如果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只被父母看到缺点,饱受批评的他们,就会缺乏自尊和自我价值感,在面对欺负时,往往会选择忍气吞声。

徐校长还强调,如果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及时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做到理解和共情,也会避免其成为一个欺凌者。相反,如果父母与孩子亲子关系恶劣,彼此内心产生隔阂,不仅无助于减少孩子的欺凌行为,反而会成为其在学校产生攻击行为的诱因。

徐骏认为,学校也需要利用家校沟通渠道,加强对家长的培训和宣传,争取家庭的支持配合。同时,加强家长学校建设,丰富家长学校教学内容,既要普及教育知识,更需普及法律知识。

修法普法防范“破窗效应”

对于频发的校园欺凌事件,房山区韩村河中学校长刘玉祥有着更为深入的分析,“校园欺凌事件多表现为以大欺小,以多欺少,恃强凌弱,欺凌者实际上均缺乏自信。而‘频发’说明其已具有广泛性、重复性,这不仅仅是心理、德育问题,而是社会治安和法律问题,究其根本,窃以为是青少年缺乏‘敬畏’之心!”

刘玉祥指出,在处理校园欺凌问题上,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法理依据,家长多半不认同、不配合,担心次生矛盾的出现。以至于大多以学校协调,双方和解结束。“考虑欺凌者的心理时,却忽视了被欺凌者的心理,失之于软,失之于宽,以致欺凌者没有受到应有的惩戒,在社会上产生了‘破窗效应’。”

他建议,应从修法、普法开始,加强相关法律建设工作,对一些情节严重的校园欺凌事件,可以发挥法律的“戒”“惩”作用;要从小培养孩子敬畏之心,敬畏自然,敬畏法律,培养他们的纪律和规矩意识。同时还要加强学校管理,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尤其是对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要格外关注。

也有专家比照国际上一些做法,指出唯有通过完善立法,明确教师的相关管理权,依法加大惩戒力度,才能让广大教师敢管理、愿管理、善管理,同时也可以消除教育惩戒和违法体罚的模糊地带,保障各方合法权益,进而推动建设校园内暴力防范机制,有效地减少校园暴力现象。

■应对之策

处理校园欺凌不能偏宽偏软

王泽旭认为,针对校园欺凌事件一方面要从教育、管理方面做到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也要有相应的应急机制和处置预案。据了解,工美附中在十几年前就通过学生代表大会、教师代表大会和家长委员会制定出台了《学生违纪处理意见》,其中对欺负凌辱同学现象作出明确处罚规定。

在谈到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时,王校长表示,学校在处理类似事件上,多以严肃批评教育、责成家长严加管教作为惩戒,但这不能使欺凌学生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严重性。如果遇到

情节严重的也不能一味“调解说和”,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让师生和家长都明白其中的危害性。他还建议,从学校管理角度讲,应该建立相应的校长问责机制,以引起校长的足够重视。

事实上,校园欺凌事件的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社会不良风气侵蚀和不良人员介入,不健康书籍和网络的影响,以及未成年人自身法制观念淡薄、心理不够健康等。因此,整治校园暴力,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有关部门共同发力、综合治理。

王泽旭指出,从社会舆论宣传来看,报纸、广播应加大宣传力度,要教育学生加强自我保护意识,知道受到欺凌后应该跟谁说,引导学生树立守法意识,懂得用法律和制度维护自己的权益。此外,教育工作者也要意识到其中的严重性,进而能够采取合理的处理方式。

■专家建议

学校须有防范处理预案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律师赵辉认为,学校具有法定义务保护在校未成年学生的安全,因此学校管理者应当将预防校园内学生之间的暴力伤害作为一项重要的安全管理工作,并制定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理的预案。

她建议学校应从四个方面着手预防和解决校园欺凌事件。首先,学校可以从办理未成年人案件的律师、法官、检察官、警察等人员中聘请法制辅导员,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法制教育。

其次,与当地派出所建立制止处理校园暴力的联系协作制度。对于本校高年级学生伤害事件或者学生结伙实施伤害的情况,学校有时很难进行控制。与派出所建立联动机制,学校可以在警察的指导下消除安全隐患,有效阻止伤害事件并妥善处理。

第三,加强校内安全管理工作,具体如在课外时间加强巡视和管理,加强对刀具等危险物品的日常检查;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避免激化引起伤害;增设心理教师,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对具有不良行为的学生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情节严重者可依有关规定,申请送入专门学校。

第四,发生学生伤害事件后,学校应立即采取救治措施。学生之间互相伤害的事件发生后,学校具有紧急救治的义务,应当根据情况及时采取救治措施,并在第一时间通知家长。如果学校延误救治使学生的伤情恶化,应承担延误救治的责任。

家长过度重视学习给孩子压力很大

进入初中,随着学业任务加重以及中考、高考的临近,子女的学业一跃成为家长最关心的问题。调查发现:“目前最困扰家长的教子问题”前三项依次为:“孩子的学习”(55.01%),“升学压力”(33.01%),“自身缺乏家教知识和方法”(32.74%)。比较发现,小学阶段排位第六的“升学压力”的困扰跃升至第二位,提升了四位。此时的家庭教育难免会以学业问题为核心展开,同时,又因为自身的局限,家长应对子女学业问题面临三重困境。

成绩下降时单纯责怪孩子不努力

初中阶段的学习与小学相比有较大变化,初中生觉得最不适应的方面依次是学习科目增多(49.77%)、学习内容变难(46.68%)、同学竞争增大(40.84%)、老师的教学方式(18.47%)、父母管得更严(18.43%)、学校环境(10.45%)。面对诸多的不适,学生与家长双方都需要心理上的调适,以更好地适应初中学习。

初中生学习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学习特征较为复杂——学习成绩开始较激烈的分化;自学能力的作用日益明显;学习的自觉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并存;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充分显示出来。另一方面,呈现巨变性,充满着动荡和分化——从进入初中后的成绩变化来看,25.93%的学生成绩逐步提升,37.35%的学生成绩时好时坏,还有19.91%的学生成绩逐步降低,“没什么变化”的比例仅占16.81%。可见绝大多数初中生的成绩是不稳定的。

可是在父母看来,学习不用功、学习方法不当、缺乏学习兴趣是孩子成绩下降的三个最主要原因。这三者都是学习的主观因素。而学习内容变难、心理压力过大、学习科目增多等学习的客观因素则被家长相对忽略。这些客观因素正是孩子从小学升入初中后不适应的主要方面。因此,家长在面对孩子学习成绩下降时,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而非单纯责怪孩子学习不努力、缺乏学习兴趣等,否则极容易因为与孩子认识的不一致引发矛盾。

面对孩子学习的这些复杂、剧烈的变化,能否从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两个方面来调整自己的认知和行为,对家长来说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家长应该在做好自身心理调适的同时,能对孩子的心理进行辅导,比如如何正确面对学习分化现象等,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评价,增强学习自我效能感。 把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和自己的尺子

调查发现,初中生家长过于重视子女学习。近五成(47.39%)的学生认为家长给的学习压力较大,选择比例最高,这表明家长不仅对孩子学习进行了干预,并且造成了压力。

数据显示,从家长现阶段的主要关注点来看,“日常学习”高居首位,占60.59%,其他关注点依次为习惯养成(49.73%)、健康安全(43.69%)、人际交往(38.57%)、自理自立(37.12%)、性格养成(30.75%)、情绪情感(21.84%)、兴趣爱好(18.53%)。此外,目前最困扰家长的教子问题中,前两位是“孩子的学习”和“升学压力”,可见家长对子女学习的关注度远高于心理健康、习惯养成、人际交往、情绪情感等方面。 从家长对子女学习状态的满意度来看,19.97%的家长选择“不满意”,49.62%的家长选择“一般”,仅30.41%的家长对子女的学习表示满意。家长对子女学习状态的满意度与其学业成绩密切相关,成绩越好家长满意度越高,而较少关注孩子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等。

孩子的学业成绩也成为家长评价自我的一个重要标准。当问及家长“您在教育孩子方面做得如何”时,孩子的学业成绩越好,家长对自我的评价越高,认为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做得“非常合格”和“比较合格”的比例相对更高。而学业成绩较差的学生,他们的家长认为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做得“不太合格”和“很不合格”的比例相对较高。简言之,家长不仅把学业成绩作为评价子女的重要依据,更将其作为检验家庭教育是否合格的一把标尺。

在参加“课外补习”和“学科竞赛”方面,家长的支持高于学生本身的意愿。家长支持子女参加“课外补习”和“学科竞赛”的比例分别为34.84%和25.32%,而学生选择此两项的比例则分别为12.16%和16.23%。可见家长在课外活动的选择上更加“现实”和“功利”。学业成绩越好的学生,家长支持他们参加文艺类活动、体育类活动、科技类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学科竞赛的比例都相对较高。而学生学业成绩越差,家长支持

其参加课外补习的意愿更强。家长积极的教育观念和方式,对子女的学业成绩会起到促进作用,同时,子女学业成绩越优秀,家长越容易采用积极的教育观念和方式。 初中生最重要的学习发展任务就是建立自我效能感,学会调适学习压力和不良情绪,学会自我管理学习,但家长对这些方面并没有深刻认识到,甚至有所忽略。 孩子最不希望父母“总拿我和别人比”

家长对孩子学习的高度重视,使得其在教育方式上也必然呈现出面面俱到、处处服务的“管家”角色。然而,在学习方面,随着初中生行为自主性的增强,他们更希望能获得自主学习的机会,更倾向于获得家长的情绪情感支持,而较为抵触以关心支持学业为名的“助学行为”。

从本次调查来看,家长在应对子女学业上主要存在两方面矛盾:

一是家长的付出与子女的需求并不匹配。调查学生“在学习方面,你最不希望父母做的是什么?”选择“总拿我和别人比”的比例高达62.71%,远高于其他选项,可见初中生的自我意识极强,相较于家长对学习上的插手和干涉行为,他们更在意家长对自己的肯定和尊重。而问及学生“在学习方面,你最希望父母做的是什么?”选择“鼓励和肯定我”的比例最高,占63.21%,其次是“让我自己管自己”,占18.29%,这也表明对初中生来说,尊重和肯定的意义胜于给予其自主权。而问及家长“在孩子学习方面,您做得最多的是什么?”30.44%的家长会“督促他学习”,选择比例最高,这显然与孩子在学业上的需求相悖。

二是家长对子女管得更严,学业冲突加剧。初中生已具备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也希望能自主安排学习,需要家长逐步放手。然而本次调查中,问及“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最不适应哪些方面”,有18.43%的学生认为“父母管得更严”使自己难以适应;调查亲子间最易发生冲突的方面,选择“学习”一项的高达62.19%,仅次于“玩电脑、游戏”,可见学业冲突已然成为亲子冲突的主因,凸显出家长未能根据孩子的学习变化适当调整教育方式。

这一方面表明家长对自身角色定位不合理及教育方式不适宜,另一方面也说明初中生与小学生相比,自主意识更强,而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变化并做相应的调整,因而导致冲突发生。

调查中,超过八成的学生对初中学习存在不适应的状况,还有处在青春期阶段特有的烦恼和心事,这些都会在不同程度加剧他们的学习压力。尽管学习压力普遍存在,但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它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种必然的、阶段性存在的现象,如果家长能够给予恰当的指导和帮助,必然能加速孩子对初中学习的适应,降低学习压力。

(作者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三、【暮省】

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一直纳闷司马光为何没有被“妄议朝廷”的罪名给关进监狱,也没有御用文人说他“含沙射影”“指桑骂槐”!司马光的“臣光曰”是非常犀利的!封建帝王如此,也算是难能可贵的了!如果司马光生活在现在的朝鲜,金三胖子会放过他吗?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0m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