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

更新时间:2023-11-30 04:2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预防医学》(二)3200 学习参考资料

绪论

1、预防医学是研究外界环境因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2、我国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不包括保护环境。

3、我国卫生发展战略在卫生事业重点选择上,要把农村作为卫生工作的长期战略重点。

4、病因学预防是指针对无病期。

5、属于二级预防措施的是防止疾病复发。 6、第三级预防又称病残预防。

7、WHO提出的卫生保健目标是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8、初级卫生保健又称基层卫生保健。

9、不属于初级卫生保健任务的是恢复劳动能力。

10、目前,我国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已总结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但由于其自身特点及我国现实条件的制药使得它的全面实施还面临许多挑战,国际援助不是其顺徙实施的关键。 11、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卫生成就。其中,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发挥了重要作用。其设立的三级机构是县、乡、村。

12、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卫生成就。其中,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发挥了重要作用。其设立的三条系统是医疗康复、卫生防疫、妇幼保健。

13、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卫生成就。其中,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发挥了重要作用。其设立的三种组织是卫生行政、卫生业务、群众卫生组织。

14、实施初级卫生保健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最关键的措施。

15、Lalonde和Dever提出的影响健康的因素中,环境因素是起主要作用的。

16、积极的健康观,是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基础上产生的。

17、学习预防医学最重要的是要懂得疾病是怎样在人群中流行的,应当怎样预防。

18、2010年卫生发展的总目标中,国民健康的主要指标在欠发达地区是达到发展中国家先进水平。

19、用于评价人群健康状况为敏感的指标是婴儿死亡率。 20、当今我国预防医学研究的对象是全社会的人群。 21、属于一级预防的有:遗传咨询;计划免疫。

22、以下各项中不以第一级预防为主的有:心血管疾病;病因不明,难以觉察预料的疾病;糖尿病。

23、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描述正确的是:增加期望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在国家和国际之间改善健康公平程度;卫生系统可持续发展。

24、初级卫生保健的任务包括: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和保健服务;社区康复。

25、初级卫生保健的工作内容包括:增进健康;及时治疗;预防疾病;康复防残。

26、预防医学的模式是环境、人群、健康。

27、针对病因采取的预防措施称为一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属于二级预防,临床期预防属于三级预防。 28、初级卫生保健又称为基层卫生保健。

29、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是外界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30、WHO提出的卫生保健目标是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实现该目标的最关键措施是实施初级卫生保健。

31、预防医学的研究方法有卫生学调查方法、实验研究方法、医学统计方法。

32、现代医学模式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33、Lalonde 和 Dever提出的影响健康的因素包括环境因素、生活行为因素、卫生保健因素、人类生物学因素。

34、预防医学:是在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导下,研究外界环境因素和心理行为诸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规律,以及探讨相应的卫生保健策略和预防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35、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状态,而且是心身健全完满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36、医学模式:是人们对于健康和疾病的基本观点,是医学临床实践活动和医学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框架。是人们观察和解决医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

37、初级卫生保健:初级卫生保健是一种基本的卫生保健,

也称基层卫生保健,它依靠切实可行、学术上可靠又受到社会欢迎的方法和技术,是社区的个人和家庭积极参与普遍能够享受的,费用也是社区或国家依靠自力更生精神能够负担的最基本的卫生保健。:初级卫生保健是国家二卫生系统的中心职能和主要焦点,是国家卫生系统和整个社会发展的组成:部分。

38、三级预防:也称综合预防,它是以人群为对象,针对健康发展变化过程的不同时期,全方位的实施预防保健措施。

39、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哪些:①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②生活行为因素:如吸烟、酉凶酒、滥用药物、缺少体育运动等不利于健康;③卫生保健因素:包括医疗、预防和康复等服:务,医疗水平差、医务人员量少质差、卫生经费不足等都是不利于健康的危险因素;④人类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成熟老化等。

40、简述我国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我国现阶段的卫生方针是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41、简述三级预防的基本内容:“三级预防”也称综合预防,是卫生工作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重要体现和措施,即以全民为对象,由不同层次、全方位地针对无病期、发病期和康复期各个环节,把以防病为中心的医疗预防服务搞好。(1)一级预防也称病因预防。针对疾病发生的生物、物理、化学、心理、社会因素提出综合性预防措施,消除致病因素,防止各种致病因素对人体的危害是一级预防的主要任务,也是预防医学的最终奋斗目标。对病原或致病因素及致病条件明确的疾病,如某些地方病、传染病和职业病等应以采取第一级预防为重点。预防接种作为某些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已经证明是第一级预防有成效的范例。(2)二级预防又称发病学预防或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尚处于临床前期时作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预防措施。对病原或致病因素及致病条件尚不完全明确的疾病,如大部分肿瘤、脑血管疾病等应采取综合预防措施,特别是应以第二级预防为重点。二级预防措施包括普查(筛选)、定期体检、高危人群重点监护等。(3)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又称临床预防,又称病残预防。它主要针对发病期和康复期,对患者及时有效地采取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后遗症,对已丧失劳动能力或残疾者,通过康复医疗,尽量恢复或保留功能。临床医生主要从事临床工作,但临床工作要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不仅是治病,更要做好第二级、第三级预防工作,同时还应积极参与第一级预防的活动。

42、简述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内容:1978年阿拉木图宣言提出的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内容有:①对主要卫生问题及预防控制方法的宣传教育;②改善食品供应和营养;③提供足够的安全饮用水和基本卫生环境;④实施妇幼保健及计划生育工作;⑤传染病的预防接种;⑥预防和控制地方病;⑦常见病伤害的妥善处理;⑧提供基本药物。 43、试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护理实践的指导意义: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认为,人体是由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三者共同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三者共同制约着人的健康和疾病,有时其中某个因素起主导作用,但三者总是相互影响的。在这种新的医学模式中,健康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即“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的疾病和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健康和疾病是一种互相延续的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在此,要维持和促进健康,治疗疾病,除了注重生物因素外,决不可忽视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这就自然要求护理活动是系统化整体护理,即对人体的生物、心理、社会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护理。首先护理重视的是人类对健康问题的反应,而不是疾病的本身;其次,人类对健康问题的反应既有生理的,又有心理和社会的,因此护理的对象是整体的人;第三,人类既有现存的健康问题,又有潜在的健康问题,所以护理需要面对现实的患者,也需要面对任何有保健需求的人群;第四,系统化整体护理所要求的护理工作,不单纯是传统的执行医嘱任务,而是更广泛、更全面的任务,包括促进健康(对尚未患病的人)、预防疾病(对处于危险因素中的人)、协助康复(对已经患病的人)和减轻病能(对生命垂危的人)。护一学的框架结构是由人、环境、健康、护理四个基本概念组成的。整体护理的目标是根据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多方面的需要,提供适合人的最佳护理,整体护理强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现代护理观是建立在现代医学模式基础之上的,同时也是现代护理实践活动的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所谓现代护理观,简而言之,就是人们对现代护理的总看法。

第一篇 环境与健康 第一章 人类与环境

1、具体地讲,环境介质是指:空气、水、土壤(岩石)、食物和生物体。 2、构成人类环境的主要因素是: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社会因素。

3、地球表面是由大气、水、土壤和岩石构成的,适合生物生存的地球

1

表层范围称为生物圈。

4、进入生态系统的一切物质,在动物尸体、植物残体经过微生物分解后又可回到自然环境,然后被绿色植物重新利,再进入食物链,这种过程称为物质循环。

5、构成人类环境的主要因素不包括遗传因素。

6、人类和生物的活动逐渐地并不可逆转地改变着自然环境这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联合成的生物复合体系。

34、简述环境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请举例说明: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中心的外部世界,即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力量的总和,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所必需的各种条件的综合体,构成环境的要素主要有生物因素(如病原微生物,毒素等)、化学因素(如有毒或无毒的化学物质,二氧化碳(C02)、二氧化硫(S02)等)、物理因素(光、热、噪声、一说话是不对的。

7、属于生态系统功能的是信息传递。

8、与人类癌症关系最密切、最主要的环境因素是化学因素。 9、人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10、生态系统的功能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11、属于自然环境的有:大气、水、土壤。

12、属于社会环境的有:风俗习惯、文化状况、人口水平、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服务。

13、属于环境中的物理因素的有:热;人工放射性核素;高温;噪声。

14、属于环境中的生物因素的有:钩端螺旋体;EB病毒;霍乱弧菌;毒蕈;河豚毒素。

15、属于社会心理因素范围的有:政治风波、生活挫折、人际关系、经济危机。

16、按照生物系统的复杂程度,将生物-环境复合体系分为下列答案中的哪8个水平: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复合系统。

17、生态系统的信息主要有:营养信息、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18、人和环境之间的统一关系表现是:机体在环境影响下使其身体结构和功能与环境条件相适应;新陈代谢体现了生物环境的物质的统一;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一切感觉和活动的源泉。

19、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中心的外部世界即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力量的总和,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所必需的各种条件的综合体。人类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0、构成环境的主要因不比有生物、化学、物理和社会心理因素。 21、生物圈的范围大约包括从海平面以上17km的高度到海平面以下15km的深度。

22、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和生活环境的紧密体,它包括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四部分。

23、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三基功能是生态系统得以存在、发展和演变的基础。

24、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途径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来实现的,能量流动的两个特点是能量的利用效率很低和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25、环境:指以人类为中心的外部世界,即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力量的总和,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所必需的各种条件的综合体。

26、自然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的空间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和,如空气、水、土壤、太阳辐射等。

27、生物圈:地球上的一切适合生物生存的地球表面范围称生物圈,它是地球上生物活动的最大环境,范围大约从海平面以上17km的高度到海平面以下15km的深度。

28、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均处于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平衡状态。

29、生态失调: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各种因素的影响超过其“生态阈值”时,这种自动调节能力就随之降低或消失,引起结构和功能的失调,即生态失调。 30、物质循环:进人生态系统的一切物质,在动物的尸体、植物的残体经过微生物分解后又回到自然环境,然后再被绿色植物重新吸收利用,再进入食物链,如此循环往复,称物质循环。

31、生物富集:是指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将通过食物链在各种生物体之间传递,导致生物体内的浓度逐渐增高并超过了环境中的浓度,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集。

32、食物链:是指共存于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以捕食和被捕食的方式连接起来的锁链关系称为食物链。

33、生物环境复合体:自然界巾的一切生物,包括人类在内,与无生命的环境构成一个相互作用、互相依存的统一整体,

振动等)和社会心理等因素(政治风波、经济危机、工作压力等)。 35、简述生物-环境复合体系的形成及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包括人类在内,与无生命的环境构成一个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统一整体,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联结成生物一环境复合体系,通常按生命系统的复杂程度,将其分为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复合系统八个水平。生物一环境复合体系中各级生物的数量比例有着稳定的关系,一旦环境中各营养级生物的数量比例失调,生态平衡就被破坏,从而影响人体的健康。

36、试述人类生存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改变着环境,劳动是人类与自然界互相联系的最重要形式,由于客观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人类特有的改造和利用环境的主观能动性,人体不断地调节自己的适应性与环境保持平衡;但人体的适应能力是有限的,如环境改变超过人类正常的调节范围,就可引起人体某些功能与结构的异常反应,产生疾病、甚至死亡。

37、何谓食物链?试述食物链的意义:食物链是指共存于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以捕食和被捕食的方式连接起来的锁链关系。其意义在于:①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信息传递是通过食物链来实现的;②食物链缩短了人与环境之间的距离;③生物之间某些物质传递具有浓度逐级增大的现象,即产生生物富集现象。可通过食物链的转移并逐级增大在生物体中的浓度。

第二章 地质环境与地方病

1、属于地球化学性地方病的是:克汀病。

2、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区,男性发病年龄高峰一般在9-15岁。 3、地方性氟中毒主要是由饮用水氟污染含量过高引起的。 4、鼠疫属于自然疫源性地方病。 5、硒、碘属必需微量元素。

6、地方性甲状腺肿的主要病因是:环境缺碘、碘过多、致甲状腺肿物质。

7、地方性氟中毒的病因是:长期摄入过量氟。 8、饮用水中氟含量过低时,儿童易患龋齿。 9、地氟病的发病机制是对骨骼的作用。 10、成人每日需碘约100-150μg。 11、碘的主要排出途径是尿。

12、我国地方性氟中毒最主要的病区类型为饮水型。

13、论述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原因是全面的是:缺碘、高碘和致甲状腺肿物质。

14、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的最有效措施是:食用碘盐。 15、地方性甲状腺肿的流行因素包括:青春期发病剧增。 16、我国常见的地方病不包括:水俣病。

17、地甲病的主要原因有:碘缺乏;高碘;过量摄入含硫氰酸盐的食物;过量摄入含硫葡萄糖苷的食物;高蛋白质结合碘。

18、哪些措施对地方性甲状腺肿有预防作用:饮水加碘;食盐加碘;多吃海产品;服用碘剂。

19、成人碘缺乏病的临床分型有:弥漫型、结节型、混合型。

20、儿童碘缺乏病可出现哪些症状和体征:精神发育迟滞、聋哑、生长发育落后、神经功能障碍、甲状腺肿大。

21、地方性氟中毒流行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氟的摄入量;机体营养状况;饮用水中的其他化学成分;地理条件。

22、地方性氟中毒的发病机制有:影响钙磷代谢;对牙齿的作用;抑制某些酶的活性。

23、氟骨症骨结构改变的主要类型有:硬化型、疏松型、混合型。 24、氟斑牙分为哪3型:白垩型;着色型;缺损型。

25、致地方性甲状腺肿的物质有:氰化物或含有葡萄糖配糖体;高硬度的水和含硫化物较多的水;硫氰酸盐。

26、氟骨症的发病机制是:破坏钙磷代谢;激活酶的活性;抑制酶的活性。

27、根据人体的需要量,矿物质可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 28、地方病按病因分可分为地球化学性地方病、自然疫源性地方病和某些尚未明确病因的疾病。

29、自然疫源性地方病发生和流行的三个要素为病原体、宿主和媒介。 30、碘缺乏病是指机体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因碘摄入量不足所导致以

2

智力障碍为主要危害的一系列障碍等。

31、我国碘缺乏病分布特点是山区高于平原、内陆高于沿海和农村高于城市人口。

32、碘缺乏病的主要病因有碘缺乏、致甲状腺肿物质、高碘、52、试述地区性氟病的分布、发病原因、临床症状、治疗及预防措施。

地区性氟病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地方病之一,流行于世界五大洲的9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我国病区范围广人口多,各省、市自治区及直辖市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特别是西南、西北,发生不同程度的氟斑牙。其他等。

33、碘缺乏病的临床分型有弥漫型、结节型、混合型。

34、碘缺乏病的症状与体征为精神发育迟滞、聋哑、神经功能障碍、生长发育落后、甲状腺功能低下和甲状腺肿大。 35、地方性氟中青是生活在高氟地区的居民长期摄入过量的氟而引起的以氟斑牙和氟骨症为特征的一种全身体慢性疾病。

36、地方性氟中毒的病区分为饮水型病区和生活燃煤污染型病区。

37、地方性氟中毒影响流行的因素有氟的聂入量、机体营养状况、饮水中的其他化学成分和地理条件等。

38、地方性氟中毒的发病机制可能是影响钙磷代谢、对牙齿的作用、抑制某些酶的活性。

39、临床上把氟斑牙分 型、 型、 型,氟骨症最常见的自觉症状是白垩型、着色型、缺损型、疼痛。

40、氟骨症的X线检查是目前公认的唯一可靠的客观诊断方法。

41、饮水性地方性氟中毒的预防措施为改换水原、饮水除氟。 42、地方病:是指局限于某些特征地区发生或流行的疾病或在某些地区相对稳定无需自外地输入传染源就经常发生的疾病。

43、地球化学性疾病:是指由外环境中某些元素或化合物通过水、粮等进人人体的量不足、过剩或比例失调导致的疾病。 44、碘缺乏病:是指机体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因碘摄人量不足所导致的以智力障碍为主的一系列疾病,如地方性甲状腺肿等。

45、地方性氟中毒:是指生活在高氟地区的居民长期摄人过量的氟引起的以氟斑牙和氟骨症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慢性疾病。

46、克汀病:是儿童碘缺乏病的典型表现形式之一。患者出生居住在碘缺乏地区,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辅助条件是有不同程度的听力、语言、运动功能障碍,甲状腺功能低下。 47、氟斑牙:为地方性氟中毒患者的典型临床表现之一。患者牙齿出现白垩、着色、缺损,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牙齿改变,可诊断为氟斑牙。

48、简述地方病的概念及特点。地方病的概念:地方病是指局限于某些特定地区发生或流行的疾病,或在某些地区相对稳定无需自外地输入传染源就经常发生的疾病。按其病因可分为3类:地球化学性、自然疫源性地方病、某些尚未明确病因的疾病。地方病的特点:①地方性,只有病区才发病,非病区不发病;②当地居住的人群均可患病,患病率一般随年龄增加而升高;③非病区迁入的健康人与病区居民同样生活一定时间后也会发病;④迁出病区的患者,病情可逐渐减轻或自愈;⑤病区易感动物也可发生和人类相似的地方病。 49、何谓碘缺乏病?简述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发病原因及其预防措施。(1)碘缺乏病是由于环境中缺碘或碘分布不均匀所致的人群中摄取碘不足而引起的一类地方病。(2)发病原因:①缺碘:缺碘是引起本病流行的主要原因;②高碘:摄人过多的碘也可影响甲状腺功能而形成甲状腺肿;③致甲状腺肿物质:硫氰酸盐,硫葡萄糖苷;④膳食中维生素A、C、B12摄取不足;⑤长期饮用被污染的水或高硬水。(3)预防措施:①非缺碘型:针对病因采取不同措施:a.水源被污染——清除污染源,改善水质;b.水硬度过高——煮沸、另选水源;c.致甲状腺肿物质——净化处理(去除、破坏之)。②缺碘型:补碘:a.碘盐,碘化食油;b.碘油(核桃油、豆油);c.碘化钾:口服(服药时间长,不易坚持)。

50、简述地方性氟中毒的预防措施。①改用含氟量低的水源;②在含氟量高的饮水不能改变水源的情况下,可采取除氟措施;③改变生活燃煤的习惯,改进炉灶,装置排气管道,并改变用煤堆直接烘烤粮食的办法;④结合土地整治和农田基本建设,采取疏通河道、改造盐碱土壤、平整土地和植树造林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以减少氟化物的蓄积。

51、试述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分布特征。(1)地区分布:山区多于平原、内陆多于沿海、乡村多于城市;(2)年龄分布:各年龄均可发生,以10~30岁多见;(3)性别分布:女性多于男性。

发病原因主要为病区人群长期摄人过量的氟所致。病区类型:饮水型病区,生活燃煤污染型病区。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氟斑牙和氟骨症。氟骨症的症状与体征:疼痛是最常见的自觉症状,部分患者有神经系统的症状,可出现关节功能障碍及肢体变形。体征:骨结构的改变、骨周改变、关节改变。凡生活在高氟地区者,牙齿出现白垩、着色、缺损,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牙齿改变,可诊断为氟斑牙。治疗:氟骨症的治疗:钙剂及维生素类药物,氢氧化铝凝胶,加强营养。氟斑牙的治疗:涂膜覆盖,药物脱色法等。预防措施:饮水型地方性氟病的预防措施是改换水源,饮水除氟。生活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的预防:改良炉灶,降低食物氟污染,不用或少用高氟劣质煤。

第三章 环境污染与公害病

1、工业“三废”是环境污染主要来源。

2、当前我国环境污染的最主要原因是:工业“三废”。 3、最主要的一类环境污染物是化学性污染物。 4、致胎儿畸形的主要原因是:A+B。 5、CO不是物理污染物。

6、伦敦烟雾事件是由于污染物的急性作用。 7、属于公害病的是水俣病。

8、水俣病是由于环境污染物的慢性作用。

9、决定化学污染物毒性大小最主要的因素是:污染物的理化特性和浓度。

10、引起痛痛病的化学元素是镉。

11、不属于环境污染概念范畴的是尚未扰乱生态平衡。

12、由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生产性污染、生活性污染、洪涝灾害。

13、日本的水俣病的病因为:慢性有机汞中毒。

14、影响环境污染物对健康危害程度的因素不包括:受害的人群数量。 15、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特点是:受害人群的广泛性;有害因素作用的长期性;有害因素的多样性和影响因素的复杂性。

16、环境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影响因素为:污染物的理化物性;剂量和强度;作用时间;个体感受性;多因素的联合作用。 17、属于生物性污染物的是: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

18、环境污染对人体的特异性危害的是: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作用、致突变作用。

19、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远期危害作用包括:致癌作用;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

20、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基本方针有:经济建设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城乡建设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环境建设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21、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有:急性作用;慢性作用;远期作用;致敏作用;非特异作用。

22、环境污染物分化学性污染物、物理性污染物、生物性污染物三大类,环境污染来源于生产性污染、生活性污染、其他污染。 23、生活“三废”是指粪便、垃圾、生活污水。 24、工业“三废”是指废水、废气、废渣。

25、环境污染的特异性损伤分急性作用、慢性作用、远期作用。 26、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特色影响人群的广泛性、低剂量作用的长期性、多因素影响的复杂性、影响作用的多样性。。

27、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受污染物的理化特性、剂量或强度、作用时间、个体感受性、多因素的联合作用影响。 28、污染物的化学成分和结构决定污染物的毒性。

29、治理“三废”的基本措施主要包括工业企业合理布局、改革工艺综合利用、净化处理三个方面。

30、保护环境的技术措施治理工业三废、预防农业污染、预防生活性污染。 31、“同步发展”方针,是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

32、环境污染:是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因素,使环境的构成和状态发生变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正常的生活与生产环境,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称之为环境污染。

33、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称环境污染物。 34、公害:公害是指严重的环境污染引起的破坏。

35、公害病:公害病是指环境污染造成的地区性中毒性疾病。

36、蓄积作用:环境污染物低浓度长时间反复作用机体而引起的毒物本身或毒物对机体微小损害的逐渐累积。

3

37、水俣病:日本水俣湾居民长期食用受甲基汞污染的鱼贝类而引起的慢性甲基汞中毒。

38、环境污染的特征是什么:①影响人群的广泛性;②低剂量作用的长期性;③多因素影响的复杂性;④影响作用的多样性。

39、简述蓄积作用的两种方式及与慢性毒性作用的关系:蓄积作用有物质蓄积和功能蓄积两种方式。物质蓄积是指环境污染物低浓度长时间反复作用机体而引起的毒物本身在机体内逐渐蓄积;而功能蓄积是指环境污染物对机体产生的微小损害的逐渐累积,达到一定程度即可导致疾病的发生。蓄积作用是慢性中毒的基础,没有蓄积作用,无所谓慢性中毒。 40、简述预防农业污染和生活性污染的主要措施:预防农业污染:合理使用农药,减少农药残留。应当大力推广高效低毒农药,限制使用某些毒性大、残留期长的农药,对于已证15、属于劳动过程中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是精神过度紧张。 16、铅中毒时实验室检查可出现血FEP升高。 17、氯乙烯引起的职业性肿瘤是肝血管肉瘤。

18、患者男性,锅炉操作工,是一个通风不良条件下连续工作3-4小时,突然感到头痛、头晕等症状,患者面色潮红、口晨呈樱桃红色,具有呼吸加快等表现,可疑CO毒物中毒。

19、有关矽肺的叙述错误的是:矽肺是由于长期吸入高浓度结合型二氧化硅的生产性粉尘引起的。

20、苯的急性毒作用和慢性毒作用分别损害神经系统、造血系统为主。 21、严重中毒时出现“电击型”死亡的毒物是HCN。 22、驱汞治疗的首选药物是二巯基丙碘酸钠。 23、苯所致的职业肿瘤为白血病。

24、职业性毒性进入人体后最主要的排泄途径是肾脏。

25、某厂仪表制造工,工龄8年,近几个月常出现头痛、头昏、烦躁、实有致癌性的农药,则应绝对禁止使用。加强污水灌溉农田的卫生治理;利用城市污水灌溉农田,既解决了城市污水的处理问题,又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水、肥。防止农药污染食品,防止食品霉变。预防生活性污染:垃圾是生活中经常性排放的固体废弃物,其中往往含有许多有用的物质,可以回收利用。医疗机构的污水、垃圾,常常被许多病原微生物污染,对此应当经过专门的消毒、处理,才能排放;有些医疗机构还可能产生一些放射性废气,需要经过特殊处理。41、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是什么:“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的指导方针,简称“同步发展”方针,是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基本方针。 42、简述我国环境管理的“八项制度”。“八项制度”是指“三同时”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43、试述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作用。由于环境污染的多样性,广泛性,所以对健康的影响表现也十分复杂,根据危害形式可表现为特异性损害和非特异性损害。特异性损害:急性作用,慢性作用,远期作用;致癌作用,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①主要致癌因素有: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生物性因素;②致畸作用:动物实验表明,许多化学物质有致畸作用。由于农药使用量大,存在环境污染和食品中残留问题,因此对其致畸作用应予以重视。此外,放射线照射及风疹病毒感染也能造成胎儿畸形;③致突变作用:突变是指机体的遗传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突然的变异,可由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及生物因素引起,其中化学致突变占重要地位;④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一方面,某些环境污染物可以作为致敏原引起变态反应性疾病;另一方面,某些环境污染物还可能对机体的免疫功能起抑制作用,引起免疫反应过程的某一个或多个环节发生障碍。非特异性损害:环境对人类健康还可以产生一系列非特异性损害,非特异性损害的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免疫抑制等多种复杂过程有关。 44、试述环境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影响因素。①污染物的理化特性;②剂量或强度;③作用时间;④多因素联合作用:⑤个体易感性。

第四章 职业环境与职业病

1、粉尘的分散度是指粉尘的粒径大小组成。 2、石棉所致的职业性肿瘤是间皮瘤。

3、矽肺常见和最主要的X线表现是类圆形小阴影。 4、诊断慢性中度铅中毒应具有的临床表现是腹绞痛。

5、采用特效解毒剂“亚硝酸钠-硫代硫酸钠”疗法急救的是HCN中毒。

6、解除有机磷中毒引起的烟碱样症状的药物是解磷定和氯磷定。

7、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机制是抑制胆碱酯酶活性。 8、慢性苯中毒主要损害造血系统。

9、HCN中毒的特殊体征为皮肤黏膜及静脉血呈鲜红色。 10、目前国内外评价噪声强度的大小常用A声级。 11、下列毒物属于刺激性气体的是Cl2。

12、慢性汞中毒的三大典型表现是:易兴奋症、震颤、口腔炎。

13、决定粉尘对人体危害性质和程度的是:粉尘的化学组成。14、语言频段是指:500Hz 1000Hz 2000Hz。

易怒等症状,并有书写困难、口腔黏膜溃疡、牙龈红肿等体征,此工人可能为慢性汞中毒。

26、生产性毒物进入机体最主要途径是呼吸道。

27、某男,25岁,操作工,由于开错阀门管道,致使光气外溢,下班后感到气短,咯粉红色泡沫样痰,入院检查呼吸困难、血压下降、两肺可闻湿罗音,该患者属于化学性肺水肿期。

28、噪声所致听力损伤在听力曲线图常以4000Hz频率为中心出现下陷。

29、氰化氢中毒主要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 30、可能接触苯的作业:喷漆。

31、某厂喷漆工,工龄5年,近半年来出现头痛、头晕、乏力、恶心、牙龈出血等症状,实验室检查白细胞3.5×109/L,血小板55×109/L,该工人最可能患慢性苯中毒。

32、有毒性粉尘对人体的危害随着溶解度的增加而增强。

33、暂时性听阈不移改变不属于噪声对听觉器官的影响和损害。 34、煤矿井下工人所患消化性溃疡不属于职业病。 35、急性苯中毒不出现全血细胞减少临床表现。 36、可接触硫化氢的作业:制革。 37、慢性汞中毒无腹绞痛临床表现。

38、生产性粉尘按性质分类为:无机粉尘、有机粉尘、混合性粉尘。 39、铅进入机体后主要储存在骨骼。

40、刺激性气体中毒引起的化学性肺水肿不出现X线胸片阴影短期内无变化的临床表现。

41、生产性毒物在生产场所空气中最常见的存在形态是气体、蒸气、气溶胶。

42、氰化氢中毒缺氧主要因为组织利用氧能力障碍。 43、可引起神经精神后发症的毒物CO。

44、生产性精尘在呼吸道阻留的部位主要与哪项理化性质有关:粉尘的分散度。

45、抢救刺激性气体中毒患者先应脱离现场,移至空气新鲜处。 46、决定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剂量的最主要因素:环境中毒物的浓度与接触时间。

47、职业病是指:由职业性有害因素直接引起的疾病。 48、铅作用于机体出现的早期变化:卟啉代谢障碍。 49、矽肺是由石英尘引起的。

50、慢性苯中毒时不出现中性粒细胞浆内中毒颗粒明显减少的临床表现。

51、属尘肺的二级预防的是:定期体检,早期发现矽肺患者。 52、胸腔积液不作为诊断矽肺的依据。

53、尘肺是指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54、职业性中暑根据发病机制可分以下类型,除外热适应。 55、水溶性对刺激性气体所致病变的部位影响最大。

56、铅对血红素合成的影响是由于铅主要抑制δ-氨基乙酰丙酸脱水酶和血红毒合成酶。

57、可能接触氰化物的作业:电镀。 58、汞进入机体后主要储存在肾脏。

59、一氧化碳中毒缺氧主要因为:血液运氧功能障碍。 60、驱铅治疗常用的药物:依地酸二钠钙。 61、血液中的铅主要为:磷酸氢铅。

62、晚发性矽肺是指:经长期动态观察后诊断的矽肺。 63、矽肺的基本病理改变:肺组织纤维化和矽结节形成。 64、气象条件不是影响矽肺发病的主要因素。 65、呼吸性粉尘直径小于5μm。

66、属尘肺的一级预防:通风除尘,湿式作业。

4

67、职业性中暑是指:由于高温作业引起的热平衡失调或水盐代谢障碍所致的急性疾病。

68、隔热通风不属于防暑降温的卫生保健措施。

69、对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检查,哪个频率听力下降≥30dB为听力损伤3000Hz。

70、某清砂工,接触噪声15年,近两年听力减退,伴耳鸣、耳痛等症状,听力检查4000Hz,听力下降32dB,双耳平均听域听力下降50dB,其为中度听力损伤。

71、周围物体温度低于人体体表温度时为负辐射。

72、在轻度铅中毒的基础上具有腹绞痛表现者,可诊断为中度中毒。

73、肝功能严重受损不属于有机磷农药中毒的表现。

74、在临床上,化学性肺水肿主要分为刺激期、潜伏期、肺水肿期、恢复期。

75、水泥粉尘为无机粉尘。

76、肺水肿防治原则应是:防止毒物继续侵入;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限制补液量,脱水、利尿;维持呼吸道通畅;兴奋呼吸中枢、支气管解痉、对症治疗等。

77、矽肺X线胸片表现与肺部病变程度:不一定平行。 78、职业病论述错误的是:政府规定,职业病享有劳动保障待遇。

79、预防苯中毒的主要措施是:以无毒或低毒的物质代替苯;改革生产工艺,使工人不接触或少接触苯;通风排毒;采取卫生保健措施。

80、职业性致癌因素按性质可分为:化学性、物理性、生物性。

81、健康监护论述错误的是:通过健康监护评价劳动条件是否符合卫生标准要求。

82、按时接受职业性体检不属于个体预防措施。 83、痰中检也石棉小体,说明接触过石棉。 84、反映苯接触水平的指标是测尿酚的量。

85、劳动过程是指:生产工艺过程中劳动者的班组、工作时间、操作体位和方式,体力和脑力劳动比例等。 86、高气湿是指环境相对湿度大于80%。

87、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频范围是:20-20000Hz。

88、在工农业生产中常见的化学性窒息性气体有:CO、氰化物、硫化氢。

89、封不是防尘工作八字方针中的内容。

90、有机磷农药中毒时,污染部位的清洗要用肥皂水。 91、热辐射能量大小主要取决于辐射源的温度。

92、粉尘在呼吸道的沉积方式有多种,巨噬细胞吞噬不属于。 93、从预防有机磷农药中毒角度,做法错误的是:施药时使用浸酸液纱布口罩,防止吸入中毒。

94、属于刺激性气体的有:SO3、NOx、SO2。 95、属于窒息性气体的有:CO、HCN、H2S。

96、矽肺常见的并发症有:肺结核、肺内感染、肺心病。 97、影响矽肺发病的因素有: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粉尘分散度;粉尘浓度;个体因素。

98、职业性肿瘤的特点有:病因明确;有好发部位;潜伏期较短;有特殊的细胞类型。

99、影响职业性毒物对人体作用的因素有:毒物的毒性;劳动强度;机体状态;接触毒物时间;毒物浓度。

100、中暑的常见诱因有:过劳、体弱、睡眠不足、对热不适应。

101、生产过程中存在或产生的有害因素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

102、关于法定职业病,下列正确的选项是:确定为法定职业病的患者依法享有国家规定的职业病待遇;各个国家法定职业病的范围是不一样的;同一个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法定的职业病范围是不一样的。

103、属于法定职业病的是:水泥尘肺;三硝基甲苯中毒;航空病;氯乙烯所致肝血管肉瘤;焦炉工人肺癌。

104、职业病的特点主要包括:病因明确;绝大多数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可以预防;发病常是群体性的。

105、职业病诊断的依据包括:职业史;既往病史;工作现场危害调查和评价;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106、工作有关疾病的特点包括:工作有关疾病的病因往往是多因素的;工作有关疾病比职业病更为常见;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可以减少工作有关疾病的发生。

107、职业健康检查包括:上岗前的健康检查;在岗期间的健康检查;离岗时的健康检查;应急健康检查。

108、上岗前健康检查的主要目的是:收集上岗前的健康基础资料;发现职业禁忌证。

109、矽尘作业的职业禁忌证包括:活动性结核病;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明显影响肺功能的疾病。

110、慢性铅中毒的临床表现有:类神经症;周围神经炎;消化系统的症状;血液系统改变。

111、中毒性肺水肿的临床表现可分为:刺激期;潜伏期;肺水肿期;恢复期。

112、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临床症状表现类型主要有:毒蕈碱样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烟碱样症状。

113、属于有机粉尘的是:蚕丝、高分子合成纤维、羊毛。

114、关于尘肺概念正确的描述是:由生产性粉尘引起;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其主要病理改变;是一种全身性疾患。 115、《尘肺病的诊断》国家标准中用于尘肺诊断的主要X线影像为:圆形小阴影;不规则小阴影;大阴影。

116、高温作业条件下,机体与环境的热交换方式包括:汗液蒸发;热辐射;热传导。

117、高温作业工人食欲差的主要原因有:消化腺分泌减少;胃液酸度降低;胃肠道蠕动功能下降。

118、生产性噪声按来源可分为:机械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电磁性噪声。 119、尘肺是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粉尘而发生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120、无机粉尘按性质可分为矿物性粉尘、金属性粉尘和人工合成无机粉尘三类。

121、有机粉尘按性质可分为动物性粉尘、植物性粉尘和人工合成有机粉尘三类。 122、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的成分和浓度是直接决定其对人体危害性质和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

123、根据化学成分不同,粉尘对人体有致纤维化、刺激、中毒和致敏等危害作用。

124、粉尘分散度的两种表示方式是粒子分散度和质量分散度,对于矽肺病发生发展,质量分散度的卫生学意义更大。

125、硅酸盐肺是由于长期吸入含有结合型二氧化硅粉尘而引起的,例如石棉肺。

126、粉尘沉着症的临床特点是脱离粉尘作业病变无进展或X线胸片阴影消退。

127、防尘八字方针是宣、革、水、密、风、护、管、查。 128、矽肺的基本病理改变矽结节和肺间质弥漫性纤维化。

129、矽肺最常见和最重要的一种X线表现形态类圆形小阴影。

130、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有害因素包括化学性有害因素、物理性有害因素和生物性有害因素。

131、物理性有害因素包括异常气象条件、异常气压、电离、非电离辐射、噪声和振动等。

132、职业性损害包括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职业性外伤等。 133、按照发病机制的不同,中暑可分为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 134、矽肺:在生产过程中因长期吸入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粉尘达一定量后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135、法定职业病:由政府用法律的形式明文规定的职业病,称为法定职业病。 136、职业性损害:指由职业性有害因素对职业人群所产生的各种损害,包括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和职业性外伤。

137、中暑:是在高温作业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综合征。

138、窒息性气体:气态吸入而引起机体缺氧窒息的一类有害气体,可分类单纯性窒息性气体和化学性窒息性气体。

139、职业病:是职业性损害中最大的一类,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所造成的损害机体不能代偿,从而导致的一系列功能性和器质性病理变化并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140、噪声性聋:是人们在工作过程中,由于长期接触噪声而发生的一种进行性的感音性听觉损伤。

141、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中形成的,并能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142、尘肺:是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粉尘而发生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0h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