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课题(批准号:2010B268)

更新时间:2023-05-26 21:30:02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课题(批准号:2010B268)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课题(批准号:2010B268)

河南省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研究

研究报告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日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课题(批准号:2010B268)

主要研究人员名单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课题(批准号:2010B268)

摘 要

目前,河南省高职教育在理念、制度、机制、政策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落后的河南省高职教育成为中原崛起的障碍。为此,在理论上、技术上深入、系统地分析与探讨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环境因素、内部因素、制约因素、发展趋势和政策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对中西部省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本课题共分九章。第一章绪论,主要探讨研究背景、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二章高职教育理论研究概况,探讨了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研究的历程以及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研究的进展,并探讨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研究存在的不足。第三章河南省高职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主要通过学生问卷对公办和民办高校调查,调查十大高职院校内部问题,以及深度分析河南省高职教育发展存在问题。第四章国内外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经验,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北美CBE职业教育模式、澳大利亚TAFE职业教育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第五章主要就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制约因素剖析,从高职院校内部因素、环境因素和政府作用因素三个方面探讨。第六章开展河南省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个案研究,主要对我省两所高职院校(公办高职院校、民办高职院校两所典型)近几年来的教学改革实践进行了调研。第七章对河南省高职教育质量提升提出对策建议。第八章得出研究结论。最后指出进一步研究与实践的思路。

通过研究提出以下建议:①借鉴国内外高职教育先进经验。政府高度重视,为高等职业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建立多层次多功能的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体系。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建立基于“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企业和学校)、职教集团模式;④运用激励机制,克服教师职业倦怠,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⑤加快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⑥构建河南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⑦构建河南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监督机制。

本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①结合从学生层面调查目前困扰河南省高职教育发展的十大方面问题,较系统地探讨影响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外因素以及政府作用。②从公办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与民办高职院校省级教学水平评估对比实践中,实际探索河南省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新途径。③运用激励机制,克服教师职业倦怠,提升高职教育质量。

关键词:河南省;高职教育;质量提升;机制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课题(批准号:2010B268)

目 录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 1 1.1研究背景 ............................................................................... 1 1.1.1中部崛起战略发展需要 ................................................................. 1 1.1.2中原经济区战略发展需要 ............................................................... 1 1.1.3 教学改革需要 ......................................................................... 1 1.2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5 1.2.1 研究主要方法 ......................................................................... 5 1.2.2 研究技术路线 ......................................................................... 5 1.3概念界定 ............................................................................... 5 1.4本课题创新之处 ......................................................................... 8 第二章 高职教育理论研究概况................................................................ 9 2.1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研究的历程 ............................................................. 9 2.2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研究的进展 ............................................................ 10 2.3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研究存在的不足 ........................................................ 14 第三章 河南省高职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16 3.1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概况 ............................................................ 16 3.2河南省高职院校学生问卷调查与分析 ...................................................... 18 3.2.1调查方法及调查对象 .................................................................. 18 3.2.2调查结果分析 ........................................................................ 18 3.3河南省高职教育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 29 3.3.1思想观念保守 ........................................................................ 30 3.3.2办学特色不鲜明 ...................................................................... 31 3.3.3课程体系不完善 ...................................................................... 31 3.3.4人才培养模式落实不到位 .............................................................. 32 3.3.5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 33 3.3.6实习基地利用不充分 .................................................................. 34 3.3.7社会服务能力不强 .................................................................... 34 3.3.8教育投资不足和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 35 3.3.9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步履维艰 .................................................... 35 3.3.10人文教育缺失导致学生发展后劲不足 ................................................... 36 第四章 国内外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经验 ....................................................... 38 4.1国外高职教育成功经验 .................................................................. 38 4.1.1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 38 4.1.2 北美CBE职业教育模式 ................................................................ 40 4.1.3澳大利亚TAFE职业教育模式 ........................................................... 42 4.2国内高职教育发展经验 .................................................................. 44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课题(批准号:2010B268)

4.3国内外高职教育发展的启迪 .............................................................. 51 4.3.1高职教育应以满足地区经济发展为最根本的出发点 ........................................ 51 4.3.2重视双师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 .......................................................... 52 4.3.3建立开放式的办学机制 ................................................................ 52 4.3.4大力发展职业资格证书 ................................................................ 53 4.3.5建立有长效机制的评估体系 ............................................................ 54 4.3.6建立有区域特色的高职教育模式 ........................................................ 55 第五章 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制约因素 ......................................................... 56 5.1内部因素 .............................................................................. 56 5.1.1管理体制 ............................................................................ 56 5.1.2人才培养模式 ........................................................................ 57 5.1.3专业建设 ............................................................................ 57 5.1.4师资队伍 ............................................................................ 57 5.1.5校内外实践基地 ...................................................................... 57 5.1.6学生就业创业、社会服务能力 .......................................................... 58 5.2环境因素 .............................................................................. 58 5.2.1思想观念 ............................................................................ 58 5.2.2社会认知度 .......................................................................... 58 5.2.3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性 .................................................... 59 5.2.4高等教育发展与投入 .................................................................. 59 5.2.5规模与质量 .......................................................................... 60 5.2.6战略眼光 ............................................................................ 60 5.3政府作用因素 .......................................................................... 60 5.3.1政策导向 ............................................................................ 60 5.3.2投资政策 ............................................................................ 61 5.3.3招生政策 ............................................................................ 61 第六章 河南省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个案研究 ................................................... 63 6.1公办高职院校—河南农业职业学院骨干院校建设 ............................................ 63 6.1.1学院骨干院校建设基础 ................................................................ 63 6.1.2建设思路 ............................................................................ 63 6.1.3建设内容 ............................................................................ 64 6.1.4重点专业建设方案 .................................................................... 72 6.2民办高校--郑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省级教学水平评估 .................................... 82 6.2.1学院概况 ............................................................................ 82 6.2.2学院办学特色 ........................................................................ 82 第七章 河南省高职教育质量提升对策建议 .................................................... 93 7.1高职院校自身建设 ...................................................................... 93 7.1.1搞好高职院校的十大方面建设 .......................................................... 93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课题(批准号:2010B268)

7.1.2搞好国家骨干院校和示范性职业院校的建设 .............................................. 97 7.1.3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 98 7.1.4运用激励机制,克服教师职业倦怠,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 99 7.2环境影响 ............................................................................. 102 7.2.1转变思想观念 ....................................................................... 102 7.2.2形成全社会理解、支持和投资的圣地 ................................................... 103 7.2.3促进高职、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平衡、可持续发展 ................................... 104 7.3政府作用 ............................................................................. 104 7.3.1加强宏观管理 ....................................................................... 105 7.3.2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 ................................................................. 106 7.3.3引导高职院校管理改革 ............................................................... 106 7.3.4引导行业、企业参与 ................................................................. 107 第八章 研究结论 ......................................................................... 109 8.1借鉴国内外高职发展经验,促进观念引领和机制创新 ....................................... 109 8.2通过教学水平评估和示范院校建设,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 110 8.3通过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学团队和领军人才造就 ......................................... 111 8.4通过政策法规建设,促进政府转变职能 ................................................... 111 第九章 进一步研究与实践的思路............................................................ 116 9.1加快高职教育实践的突破 ............................................................... 116 9.2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 117 9.3河南校企合作模式创新 ................................................................. 117 主要参考文献 ............................................................................ 118 附录:高职院校建设十大方面情况调查问卷 ................................................... 119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课题(批准号:2010B268)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中部崛起战略发展需要

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继我国东、西部开发战略后,提出中部崛起的战略,中部六省深受鼓舞。中部崛起战略的战略目标之一是提升人力资源素质。河南由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的转变,为中部崛起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河南省是中部六省中人口第一大省,也是中国人口第一大省,农民人均收入低、人均耕地面积少、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工业化水平低、城镇化水平低。中国的经济特征在河南体现得最为突出。

1.1.2中原经济区战略发展需要

2010年,河南提出的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主要出发点就是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科学发展路子,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新的发展目标,并要求必须构建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开发支撑体系,促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为中原经济区发展提供更丰富的人力资源支撑。中原经济区在全国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中原经济区所特有的“六大优势”:区位优势、基础优势、文化优势、人口优势、粮食优势和后发优势。这些将成为推动河南振兴、中原崛起的强大动力。建设中原经济区,是对中部崛起战略的持续、延伸、拓展和深化。同时,也呼唤大批高等职业人才的参与。

1.1.3 教学改革需要

中央一系列文件的要求。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颁发了国发(2005)35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中明确指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发展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是核心。长期以来课程教学一直是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从课堂教学到课外作业、考试或课程设计等教学环节也都是围绕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进行训练的;课程教学及实验室等实践性教学环境也是为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课本知识而建立的;课程教学评价主要也是学生对知识掌握质量的考核评价。因而整个课程教学体系反映为单一知识传授的课程教学模式,所培养出的学生基础知识较扎实,但知识面相对较窄,动手能力普遍较差,缺乏创新精神,难以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新形势下,课程教学已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更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正是这一需要的应答,而精品课程建设正是反映教学课程改革实践的一项主要成果之一。

精品课程建设。国家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水平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与质量的一个重要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课题(批准号:2010B268)

标志,也是高校品牌创建的一个重要资源。精品课程的数量与质量不仅反映学校的实力,更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关键。课程作为构成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核心与基本单元,是形成专业培养规格的基本构件,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保证。课程的构建不但影响专业建设的质量与水平,而且专业内涵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依赖于课程的建设。教育部于2003年4月下发的《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指出: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2004年2月lO日教育部举行了关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新闻发布会,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会上通报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取得的一项新进展一千门精品课程上网络,打造高等教育新质量。2003-2009年,教育部每年评审一次、连续评审了7年,共建设国家精品课程2000余门,并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可以说,透过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这一窗口,也能管窥河南省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横向比较。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简称水平评估)。水平评估是国家教育部为加强宏观管理、实行分类指导对高职高专院校办学水平、办学条件、办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根据高等教育发展及运行规律,严格按有关评估指标、标准对高校办学进行的综合测评,也是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重要举措。省级教学水平评估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关于评估的明文规定来进行的,具体就是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教育质量,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和由其组织的评估。2003年国家教育部对26所高职院校开展了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试点工作。教育部建立5年一轮的评估制度,所有高职院校5年内都要接受一次评估。通过评估,评出一批示范性高职院校、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评估的目的和意义是:①开展高职高专院校评估工作,是通过系统总结人才培养工作,肯定成绩,找出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并实施整改方案;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和定位,规范办学标准,自觉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自我保障和监控机制;总结学校办学经验,增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的内在动力;发挥评估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规范、导向作用。②通过评估工作的实施,逐步建立国家、省级高职高专教育评估制度、质量保障机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可制度;改善与加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宏观管理,促进高职高专教育持续健康发展。③通过评估工作的实施和评估结果的公布,发挥社会对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支持与监督作用,为用人单位择人、用人提供信息依据;密切学校与社会的沟通,促进学校主动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把满足社会、用人单位、家庭、学生需要并争取适度超前作为办学治校关注的焦点,把直接体现社会需求和期望作为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的基本依据。④应对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我国加入WTO的挑战,便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及学生的国际流动,提高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国际竞争力。⑤通过评估试点实践,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具有时代特征的中国高职高专教育评估理论和制度体系。本研究主要探索一所民办高职院校的水平评估情况。

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项目启动。1995年12月,国家教委为推动职业大学的改革与发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课题(批准号:2010B268)

展,首次开展了示范性职业大学建设工作。2000年9月和2001年6月,教育部先后启动了国家首批15所和第二批16所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项目,推动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设和发展。2005年10月,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要求,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国务院提出国家在“十一五”期间建设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计划。2006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为贯彻落实该文件的精神,开始共同组织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重点支持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2007年12月,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论坛在北京召开,首批立项建设的28所示范性建设院校携手合作企业,向人们展示了项目实施的显著效果——5009家企业与学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合作企业接收实习学生人数比以前增加八成,接收就业学生增加六成,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核心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成为示范院校的共识。2006-2008年,教育部、财政部先后评选出了首批28所和第二批42所,第三批3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院校以及8所作为重点培育的高等职业院校进行建设,俗称"108将”。这108所学校的示范性建设带动和影响了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改革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具体任务为支持100所高水平示范院校建设,60万名以上在校生直接受益,为社会提供各类培训200万人次;重点建成500个左右产业覆盖广、办学条件好、产学结合紧密、人才培养质量高的特色专业群;培养和引进高素质“双师型”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聘请企业行业技术骨干与能工巧匠,专兼职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建成4000门左右优质专业核心课程,1500种特色教材和教学课件,每个专业带动区域和行业内3个以上相关专业主干课程水平的提高,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围绕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领域,研制并推广共享型教学资源库,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优质服务;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提供技术支撑;推动示范院校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对口支援,与区域内中高等职业院校的对口交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从2006-2010年实施,按年度分地区分批推进,稳步发展。中央财政对入选示范院校实行经费一次确定、三年到位,项目逐年考核、适时调整的做法。对年度绩效考核不合格的院校,终止立项和支持。中央财政预留部分资金,对项目执行情况好的院校实行奖励。教育部和财政部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按照立足未来、重在建设、推动改革、加快发展的建设思路,大大推动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尤其是专业建设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强化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示范建设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初步成效,积累了经验,毕业生就业率提高,形成了榜样的力量,为探索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要求,经各地推荐,教育部、财政部联合组织专家评审,确定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100所高等职业院校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分三批开展项目建设工作。建设内容:①提高示范院校整体水平。提高示范院校基本建设和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教学、实训条件;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和专兼结合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政策与办法;密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课题(批准号:2010B268)

切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开发应用等领域的合作;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②推进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专业设置、招生规模的计划与调整机制;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统筹规划和建设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具有高职特色的教材体系。③加强重点专业领域建设。造就一批基础理论扎实、教学实践能力突出的专业带头人和教学骨干;建设一批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或车间;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合作开发一批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④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示范院校要积极为社会提供技术开发与服务,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努力为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以及转移农村劳动力提供服务;积极开展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对口支援与交流,主动为区域内职业院校培训师资,促进地区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⑤创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对需求量大、覆盖面广的专业,中央财政安排经费支持研制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针对职业岗位要求,强化就业能力培养,为实施“双证书”制度构建专业认证体系;开放教学资源环境,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建设重点:发展定位和办学方向上起到模范带动作用;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上成为改革的先锋;在学生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全面养成、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就业指导与服务上树立起标杆。本研究主要结合一所公办高职院校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情况进行探索。

目前,国家教育部在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实习基地等经验的基础上,开始组织全国范围内极具特色的高职院校开展教学资源库建设,每项资源库建设投入600万元建设资金,分五年完成。每项资源库建设集中了全国优势资源,包括高职院校和相关企业,也包括省级以上教学名师、省级以上精品课程、省级以上教学团队等优势资源。

河南省分别从学校、专业和课程三个层面出发,通过示范性高职、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等建设,以职业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先导,以办学特色、专业特色、课程特色的形成为核心,以示范、引导和辐射能力的提高为目标,主抓内涵建设,彰显高等职业教育特色,打造高等职业教育品牌。

高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等职业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学校的生命线。鉴于河南的省情,在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方面开展相关研究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因此,在理论上、实践上深入、系统地分析、探讨河南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产学研合作、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教学方法与教育技术等方面的现状与问题,在反映高职教育水平的精品课程建设项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项目、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项目、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等方面进行探索,分析和总结制约河南省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相关因素,借鉴国内外高职教育成功经验,结合公办和民办高职院校个案研究的教育质量提升实践,全面总结影响河南省高职教育内外因素以及政府作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把河南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这篇文章做好了,对与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相似的中西部省份,也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课题(批准号:2010B268)

1.2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主要方法

本研究立足于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以理论分析为基础,实证分析为重点,在实证分析中注重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为使研究结论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本课题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⑴调查研究法。采取发放调查问卷、抽样调查与座谈等方法,通过实地调研收集河南省高职教育现状的资料,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以求发现河南省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通过比对与分析,利用理论优势,结合实践经验寻求更好的解决办法。

⑵比较分析法。参照高职教育理论,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横向比较与纵向分析相结合,对国内外高职教育现状进行比较,寻找限制河南省高职教育的障碍因素和因应对策。

⑶文献研究方法。在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图书馆与互联网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包括了近年来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心理学以及相关学科领域内的权威学术期刊、专著、学报、论文、政府官方文件及有关的权威网站。借鉴国内外高职教育的经验,参阅文献中的观点数据,理论上按照职业的先进理念,努力从根本上解决河南省高职教育中的实际问题。

1.2.2 研究技术路线

⑴收集数据资料。历年统计年鉴的统计资料;凭借图书馆,查阅并收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资料;通过互联网收集与本课题相关的数据资料;亲自到高职院校收集数据资料;相关政府部门的公开资料。

⑵社会调查。通过问卷方式,深入高职院校进行调研,为今后提出科学的对策搜集素材、奠定基础。

⑶数据资料的归纳整理。借助于统计分析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的处理,从中发现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

⑷形成研究报告。在以上调研和数据资料分析基础上,撰写研究报告,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研究报告终稿。

河南省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研究框架结构图(如图1-1)。

1.3概念界定

经过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各方面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与世界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差距越来越小。反映在最基本的概念方面,已经有了清晰的认识和明确的界定。

1、职业

一般而言,职业是指人们从事的社会工作的类别。职业是随着人类进步和劳动分工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结果。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产业结构和科技水平决定着社会的职业结构,而社会职业的发展变化又客观地反映着经济、社会和科技等领域的发展和结构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共划分为8个大类,60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职业。随着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的变化,职业岗位也会发生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课题(批准号:2010B268)

变化,旧的职业岗位会消失,新的职业岗位会产生,同时技术结构的变化也会使职业岗

图1-1研究框架结构图

位的内涵发生变化。产业结构决定劳动者职业结构,劳动者的总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一致性,是客观经济规律。在生产力发展的初级阶段,体力劳动及体力劳动者占的比重大。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脑力劳动者的比重日益增大。在现代化生产中,现场一线劳动者的技能,因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因素的作用愈来愈大,技术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劳动者世代相传的经验性技术已无法适应技术更新的需求,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劳动者。劳动者知识化,也即社会生产力从依靠体力发掘转向依靠智力开发,职业与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2、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给予学生和职业人员从事某种专业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并获得一定职业资格的教育。根据《职业教育法》的规定,职业学校教育包括“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与传统普通学校教育的体制完全对应,是国民教育体系和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是指与知识本位、学科导向的传统普通教育不同的以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技能需求为导向的一种教育类型。相应的,具有这种内涵的教育均属于“职业教育”的范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课题(批准号:2010B268)

畴。从学历方面来说,它包括各种具有早期(指高等教育层次以下)职业导向性的学校教育,包括高中阶段的中等专业教育、中等师范教育、技工教育、职业高中教育,初中阶段的“初级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小学阶段的杂技学校、武术学校、文武学校、体育及艺术院校附属小学等教育,也包括高等教育阶段的专科、本科及硕士、博士层次的各种职业教育等等。从培训方面来说,它涵盖了除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之外的社会各行业、职业岗位的各种社会性、行业性、单位性培训,包括初级、中级、高级等各个层次,与社会的行业、职业结构相对应,其外延非常宽泛。

3、高等教育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它的含义是不统一的。在美国和日本,把中学后的教育都称为高等教育;而在欧洲有着高等教育悠久历史传统的国家,它的含义较为严格,并不把中学毕业后所受的各种形式的教育都称为高等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是学制体系中的第三个阶段,亦即最高阶段,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专业教育的总称。《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十五条指出:高等教育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高等教育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教育形式。国家支持采用广播、电视、函授及其他远程教育方式实施高等教育。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多层次多形式的高等教育结构。就高等教育不同的程度来说,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就其办学形式来说,有全日制的高等学校和部分时间制的高等学校(如业余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大学等)。

4、高等职业教育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在西方,职业教育是指培养一般熟练工人的教育和培训;高一层次的职业教育通常称之为技术教育,以培养一般技术人员为主要目标;再高层次的职业教育便是以培养工程师或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为目标的专业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兼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与以往普通高等教育以培养学术型、工程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不同。“高职教育具有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色,如培养目标崇尚‘技术型’,专业设置体现‘职业性’,课程内容注重‘应用性’,教学过程突出‘实践性’,条件设备最好‘仿真型’,师资队伍一定要‘双师型’等等。”

5、高等职业教育质量

教育质量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教育质量观。高职教育质量的内涵主要是指学生的学业成就水平和学生在校所建构的知识、能力体系及价值观。这就涉及到用什么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学工作效果。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高职院校自身建设的需要,必须树立正确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观,才能又好又快地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我们认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是指高等教育机构在遵循教育客观规律与科学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所培养出的学生、所创造出的新知识以及所提供的社会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课题(批准号:2010B268)

服务等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程度和学生个性发展的程度。

高等职业教育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在校学生规模已经占到整个高等教育规模的一半,全国高职院校数量达到了1147所,我们正在举办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职教育,而且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近十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越来越清晰,那就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在改革发展中不断创新,在改革发展中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将对世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探索河南省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路径与对策,也将对建设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1.4本课题创新之处

⑴结合从学生层面调查目前困扰河南省高职教育发展的十大方面问题,较系统地探讨影响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外因素以及政府作用。

⑵从公办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与民办高职院校省级教学水平评估对比实践中,实际探索河南省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新途径。

⑶运用激励机制,克服教师职业倦怠,提升高职教育质量。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课题(批准号:2010B268)

第二章 高职教育理论研究概况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也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教育质量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教育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大众化的生命线。根据《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教育质量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衡量的标准是教育的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潘懋元老师说:“什么是教育质量,能够充分发展个人的才能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对社会能充分发挥作用,对学生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明显提高,这就是教育质量。”

个人、群体、社会对高等教育都有不同的需求,因此,高等教育质量不应只有一个标准。高等职业教育在入学条件、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社会需求等方面与本科、研究生教育不同,因而其质量标准也有所不同。高职教育是否能促进本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否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受教育需求,是否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都是衡量高职教育质量的依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应具有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有过硬的、优于其他教育层次的专业技术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还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真正“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受欢迎”。这样的质量要求比起传统的单单以知识的掌握来衡量的质量标准有了深刻的变化。

通过对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概念的分析以及高职教育质量观的考察,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体系应建立在发展性、职业性、实践性、适应性等标准相互统一的全面质量取向的基础上。早期关于对教育本质的研究,从实质上说,也即是对高等职业教育基本质量的研究。

2.1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研究的历程

从某种现实意义上说,对职业教育基本质量的研究即是对职业教育本质的研究,而每个时代对职业教育本质的研究,都是基于一定的社会背景和理论背景的。从现有文献看,我国最早的职业教育本质专门研究当属解放前姜琦所著《职业教育本质之研究》(载于《教育与职业》,136期)。解放后至文化大革命结束,职业教育本质研究进入了创新与实践阶段,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才随着学界对教育本质的审视开始进一步深入,进入2000年后,职业教育本质研究出现了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史上少有的“争鸣期”,为研究者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提供了更多观点和方法论上的指导。刘晓等通过研究,依据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原则,认为近代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本质研究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时期:寻觅与探索(1840~1949年)、创新与实践(1949~1977年)、继承与深入(1978~1999年)及争鸣与反思(2000年至今)四个时期。

闫震普主要从研究历程、研究进展、存在的不足、今后的研究趋势四个方面来对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有关研究作一回顾与展望。纵观国内理论界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研究历程,从研究所关注的具体对象、内容的嬗变来看已有研究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这一阶段研究者们对高等职业教育质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课题(批准号:2010B268)

量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精英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思想和体系建设。根据研究所强调的侧重点,这一阶段又可以分为三个小的研究时段:1978-1985年,着重探讨高等职业教育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效率与质量问题。1986-l992年,着重强调通过高等职业教育体制的改革,高等职业教育结构的优化,高等职业教育思想的转变,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革新。1993-2002年,这一时段随着我国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转变,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有较大发展,结构更加合理,致力于思考高等职业教育系统如何通过有效实践,提高其为市场经济发展服务的质量。从2002年以后至今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研究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从侧重点来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扩招之后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保障与评价。涉及大众化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观念、应对措施和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价的国际比较等方面。在强调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同时,理沦界对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内涵的把握有了历史性的变化。开始将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理解为包括培养人才在内的整个高等职业教育系统、高等职业教育的所有功能和活动的质量。这是对以往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研究的一个重要突破,是对过去单一质量观的一种超越,反映出了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多层面的特性。

2.2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研究的进展

从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研究的进展来看,已有研究的话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同时,参照刘晓、闫震普等人的研究,我们对相关研究进行了重新界定。

1.对高等职业教育本质或高等教育质量概念及其特征的研究 (1)本质说

实用性说。近代职业教育思潮发展史上,实用的基本含义是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密切联系。1906年清学部奉旨公布了清王朝的教育宗旨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五项。“尚实”就是讲实用。以实用要求实业教育,就要注重实利,发展实业,造就农工商人才。近代教育家蔡元培主张学堂讲有用之学,反对学习无益于己无益于国之科举制艺。近代教育家庄俞认为,“凡有利于世界者皆谓之实利,故利己利人,实利主义也;利国利民,实利主义者”,“所用非所学,于国家鲜有实利”。办学以“合于实用为目的”,使学校成为实用学校,学生成为实用学生。廉方认为:“人之为学,当务实用,而教育之本旨即为造就实用之人而设。”实用主义教育“于民国二三年之间,蔚为一种思潮,流行全国”。

生利性说。主要是指职业教育以培养社会生产的应用性人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主要目的。1905年,《四川学报》发表《论兴实业教育之法》主张“一国之内必人人可以生利,成为可工、可农、可商之才,然后可以富民富国”。陈独秀认为凡无利于个人或社会生活的都是虚文,凡不切于实用的物,即使是金玉圭璋也不如粪土,实质就是批判封建教育科举之害,倡导实业和实业教育。近代教育家张謇认为“普通教育则间接生利而直接分利,惟实业教育则直接即可生利”。陶行知认为“职业以生利为作用,故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

生产性说。持“生产性”观点的学者认为这一属性的涵义有两点:一是职业教育担负着劳动力生产与再生产任务;二是职业教育通过“产教结合”,创办生产实习基地,建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课题(批准号:2010B268)

立教学、生产、科技推广或社会服务相结合的教学体制,直接参加物质生产和商品交换。刘春生在《职业技术教育导论》中提出:“职业技术教育是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广大劳动者,所进行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操作能力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适应就业的个人要求和客观的岗位需要。”

社会性说。近代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认为“如果办职业教育而不知着眼在大多数平民身上,职业教育无有是处。”黄炎培在1930年发表于《教育与职业》杂志上的《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的生命是什么?》一文中明确指出,职业学校“从其本质来说,就是社会性;从其作用来说,就是社会化。”姜琦在1932年《教育与职业》杂志发表的《职业教育本质之研究》一文中,明确提出“教育或职业教育就是生产力或社会生产力”的观点。高奇在其《职业技术教育概论》提出:“广义的职业教育是:按社会的需要,开发智力,发展个性,培养人的职业兴趣,训练职业能力,谓之职业教育。狭义的职业教育系指对全体劳动者在不同水平的普通教育的基础上,所给予的不同水平的专业知能教育,培养能够掌握特定劳动部门的基础知识、实用知识和技能技巧人才的教育。”作者对职业教育的广义定义强调了“按社会需要”。

杨金土先生在2001年发表的《多样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认为职业教育必须是一种在目标、层次、形式、内容等方面提供多种选择、满足多种学习和发展需要的教育。作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样性”是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观点。其后,周明星在《教育与职业》2003年第1期上发表的《现代职业教育本质属性探析》在职业教育“社会性”、“职业性”、“生产性”的“老三性”上,并出了职业教育本质的“新三性”--“产业性”、“适应性”和“中介性”,这一论述在今天看来无疑是开启了职业教育本质研究百家之辩的先声。随后,一大批理论工作者纷纷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了“针对性”(周山雪,1999)、“初始职业化”(申家龙,2003)、“发展说”(彭干梓、夏金星。2003)、“大众性”(杨金土,2004)、“一般职业导向性”(刘育锋,2004)、“技术技能职业性”(欧阳河,2006)、“职业针对性”(陈建民,2006)、“应用性”(高平,2006)、“职业导向性”(徐涵,2007)等诸多关于职业教育本质的观点,加深了对职业教育本质的认识。

能力本位说。姜大源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观,提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绝不是被动的“知识存储器”,也不是被动的“技能机器人”。个体职业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要素整合的状态。能力三要素的整合结果决定着个体在动态变化的职业生涯中的综合能力:当职业岗位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动的时候,个体不会因为原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老化而束手无策,而是能在变化了的环境里积极寻求自己新的坐标起点,进而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这种善于在发展与变革中主动应对的定位能力,是一个更高层次的能力,常被称为关键能力,这已成为世界职业教育的共识。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要求学习主体在学习中有意识地掌握三个相互依存而有机联系的本领:一要学会独立地制定计划,这是一种预测性、诊断性的工作训练;二要学会独立地实施计划,这是一种过程性、形成性的工作训练;三要学会独立地评估计划,这是一种总结性、反馈性的工作训练。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特别强调个体在生存与发展的社会体系中,对由学科体系所获得的理论知识与由行动体系获得的实践经验,必须通过哲学工具--反思性思维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课题(批准号:2010B268)

使其内化,进而转化为能力--一种与人才类型无关的、经由“获取--反思--内化--实践”的反思性实践过程形成的、不能脱离个体而存在的本领。能力本位所强调的能力,应被理解为个体所具有的一种状态,一种能在动态的社会情境、职业情境和生活情境中,采取专业化的、全方位的并勇于承担个人与社会责任的行动。能力更多的表现为个体主动面对生活与积极应对生活的一种心理准备,一种获取显性的生存本领的隐性的心理条件。这意味着能力是一个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概念,是一个在人格培养中具有最高层次的概念。结论是: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具有更加深刻更加广博的意义。

(2)质量说

一类学者认为,高职教育的质量观可概括为:精品质量观、发展质量观,服务质量观三种。这是一种大众化高等教育时期的高职教育质量观。

一类学者认为,高职教育的质量观应包括复合性质量观、适应性质量观、多样性质量观。这是一种针对传统质量观即知识质量观、能力质量观和素质质量观,从应用性角度出发提出的一种具有现代意识的高职教育质量观。

还有一类学者认为,高职教育的质量观应包括适应性质量观、能力本位质量观、整体性质量观、发展的质量观、国际化质量观、特色化质量观。这是一种相对全面的高职教育质量观,但缺乏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而具有的自身的特色。

单一质量说学者认为,以高等职业教育活动的某种特征或某一方面替代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本身或整个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包括以下几种不同的主张:特色质量说、教学质量说、效率质量说。

综合质量说学者认为,综合质量观从高等职业教育活动的全局或整体着眼来理解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包括:内外质量统一说、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统一说、整体性质量说、适合性质量说。

高职教育质量概念或内涵。有学者认为,高职教育质量“一是满足学生个人需求的程度;二是满足经济社会需求的程度。只要满足了经济社会和学生个人的双重需求,即是体现了高职教育教学的质量内涵”。

也有学者认为,高职教育质量内涵应是:一是培养出能满足市场需求、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学生;二是所提供的服务能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要;三是要为促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这是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来界定高职教育质量内涵的。

有研究者从性质描述的角度将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定义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条件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制约下,根据一定的高等职业教育价值观,对不同类型和定位的高等学校满足其主客体需要的程度、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种肯定性价值判断。”

对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概念的深入探讨为我们正确把握、理解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形成的规律,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标准与依据,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切入点提供了坚实的思维基础。上述研究开阔了我们研究高职教育质量内涵的视野,为我们科学把握高职教育质量的本质提供了思维启示,也为我们正确把握、理解高职教育质量形成的规律、高职教育评价的标准与依据、高职教育质量保障的切入点提供了坚实的思维基础。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课题(批准号:2010B268)

(3)质量特征

在就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内涵本身进行探讨的同时,研究者们试图借助于对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诸多特征的揭示来挖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深层特质。纵观研究者们对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特征的探讨,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生产性与服务性,相对性与绝对性,抽象性与具体性、层次性与规格性、主体性与对象性、内生性与外源性。

2.对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观及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的研究 (1)质量观

综观已有研究对诸多高等教育质量观的不同分类,各个时期大致存在以下几种高等教育质量观:单一性,多样性,发展性,适应性,整体性,特色化,再生性。

在对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观进行总结、分类的研究的同时,还有研究者对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观的历史发展及未来趋势进行了探讨。多数研究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观的发展经历了从合规定性到合需要性再到合创新性与合发展性三个演进式的阶段。其发展趋势表现为从单一走向多样,从封闭走向开放,由局部走向整体,由僵化走向发展。

(2)质量标准

研究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是一个具有时间性与空间性的概念。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衡量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标准应从高等职业教育实践的基本功能,即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发展两方面入手,全面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内部特点与外部影响因素,要针对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过程与高等职业教育实践的最终目标与效应来综合判断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

除以上研究外,还有研究者从价值取向的视角对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进行了探讨。比较一致的看法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的价值取向包括内适性取向(学术取向)、外适性取向(社会取向、职业性取向或市场取向)和个适性取向(人文取向) 三种。主张以三种价值取向的整合来判断与衡量高等职业教育质量。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观的讨论在一定程度上澄清了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模糊认识。各种不同的质量观都在一定程度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正确把握。同时,对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的探讨表明,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不存在一个既定的、永恒的标准,应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与社会需求的不同而变化。而从更深层次上讲,以上研究为我们以多样化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观为指导,建立多样化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多样化的发展和整体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对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 (1)树立科学的高等职业教育观念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要树立与大众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相适应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观。要从单一、封闭、僵化的质量观转变为多样化、开放、发展的质量观。

(2)建立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针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具有与企业生产相类似的特点,已经在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过程中引进工业界的全面质量管理模式。有研究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课题(批准号:2010B268)

证体系是全面保障教育质量的组织程序系统,渗透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在教育活动进行的全部环节中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供全方位的保障服务。”这其中包括人才培养全过程质量保障,全员参加的质量保障。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的质量保障等。

(3)改进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应以多元化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观为指导,努力实现高等职业教育评价主体、标准、对象的多元化;应避免由政府用相同的标准对所有类型的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的方式;建立有效的校内外保障机制;建立国际间可比拟的质量保障体系,开展院校认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

培育学院内部持续提升的质量能力。质量能力是指人们保证自己的工作顺利达到一定质量水平的能力。高职教育的质量能力包括教学、管理和持续改进等方面的能力。加强质量能力建设,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集中体现在建立质量工作的长效机制上。按照IS09000质量管理标准体系,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质量管理体系。IS09000质量管理标准体系吸收了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等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理念,总结了世界各国多年来标准化、质量管理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实践的经验,是目前世界上最为科学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之一,它不受具体的行业或经济部门的限制,可广泛适用于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组织。能否成功应用IS09000质量管理标准体系,将直接体现高职院校的管理水平、管理高度和管理质量。

(4)建立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市场调节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机制的作用,通过市场竞争的压力实现对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有效控制。利用毕业生就业率、大学对社会的服务、科研水平、扩大升学与转学的自由度、培养学生高等职业教育消费者观念、形成各高校文凭事实上的不等价等手段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中的作用。

(5)建立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内部保障机制

已有研究认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内部保障机制的内容包括:一是搞好高校自身的目标定位;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师资水平;三是深化教学改革。开展通识教育。强化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构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与制度;四是推进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集中高校紧抓质量的精力;五是重组现有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打破高教系统内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大众化的后发性特点,有相当部分的研究者在探讨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问题时,是从比较高等职业教育的视角入手的。即在研究西方一些国家大众化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经验、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关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策略与主张。

2.3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研究存在的不足

首先从思维模式上看,已有研究基本是沿“质量到教育质量到高等教育质量再到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进行的。而由于这种思维的依赖性势必会造成对不同概念之间本质差异的忽视,从而无法取得实质性突破。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课题(批准号:2010B268)

其次从研究视角看,大多数研究者主要从以经济、管理等为研究切入点的,很少从教育学的角度来思考,忽视了教育学理论对研究过程的指导作用。再次,已有研究主要关注的是一整套外部制度的建立,相对忽视了从高等学校内部建立系统、全面的质量保障措施的研究。这容易将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主动权赋予高等职业教育系统之外的力量,忽视高等学校提高自身教育质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再者从哲学层面看,已有研究基本上是认识论与实践论意义上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研究,而价值论层面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系统探讨则几乎没有。理论上会影响对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科学把握,实践层面上会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系统功能的有效发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zw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