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时间 》 读书笔记

更新时间:2023-07-25 18:5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德里达《对《存在与时间》里的一条注释的注释 ——时间》 读书笔记

2008年 7月30日,星期三 由 feihuo 发表

德里达 《Ousia 与 Grammè* : 对《存在与时间》里的一条注释的注释 ——亚里士多德,

黑格尔和海德格尔时间概念的解构》 读书笔记

(* 存在 与 书写的踪迹)

——德里达 《解构与思想的未来》

“时间”,到达最终的以“差异的踪迹”代称的决定性的无名者,经过了整

个传统哲学与理性方式/系统/术语的解析和推演。

可以用一些比喻来模拟和推进“时间”。一条匀速流动的河流。一束匀速推

进的光线——或更类似于探照灯造成的那一个光圈。(“存在”在这里可以比喻

为它所照亮的、那一“瞬间”的“现在”。)、、、

文中所给出的比喻:由无数个“点”构成的一条“线”,或由无数条“线”

构成的一个“面”。

另一个比喻,(也许纯粹是由于其趣味性),想像一个幽灵,在铁轨上的一

点,面对开向它的一列火车。火车“穿过”了它。一节节车厢“依次”地“通

过”了它。(幽灵的特质,即非实在性,使得它与火车的一部分可以同时占据同

一个空间点)。“这个”幽灵似乎具有某种奇特的影响力——火车在通过它之前

(的那部分),车上的人都在沉睡着,在通过它之后(的那部分)也一样。只有

在经过这看不到的幽灵的“同时”/“瞬间”,在和它重合的那一点上,火车上处

于这一位置的人才醒来/“存在”着,当然,只有一瞬间。(——不,那列火车不

是时间,那个幽灵才是代表着时间,从其虚幻与观照的特质这一角度。)

继续比喻:首尾相连的一条蛇,不断呑吃着自己的尾巴,又不断延长,从

而形成的一个无限“循环”、不断消失又不断再生的“圆”。

关于时间的比喻也许可以一直罗列下去。同样的,关于“存在”、“有限性”、

“历史性”等等与时间相关的概念,也可以分别对其自身做出相关的比喻。比

喻以其多义性、含糊性、非中立/客观性,使得它本身不可能等同于哲学的论述

方式,也不可能成为哲学/理性/逻辑/系统化的论述方式的主要部分。

“比喻”类似于生命/存在本身,是一个混沌、无定形的领域。“时间”则类

似于“哲学”,是人类意识(/形而上学)构造出来的一个非自身实存的概念/系

统——以一些规则的形式使其自身具有某种固定的特性,其存在的目的/意义,

在于使人可以观照其本身(还包括整个外在的世界)的存在(状态)。

关于“哲学”的一些跑题:哲学是人类试图综合性地把握一切学科的一种

“狂妄的”努力。它的研究对象只能是人的“意识”本身/之中的内容。和其它

一些领域一样,它也是人类想要达到某种“永恒”所做的一种努力(自然科学

以其对“真实”规则的追求,艺术以其对“美”或“生命的存在之喜悦”的追

求,宗教以其对“善”或“人之中包含的神性”的追求 )

根据文中的论述,“永恒”是不存在的——简单地说,时间只是人类意识自我观照时的虚构概念,永恒也相类似——但前面所说的对永恒的追求并不因此而失去其意义,而是置换为无限接近(却永远无法到达)永恒。

哲学是一种思维训练的游戏。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研究的对象和结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所运用的方法/规则/系统,所达到的层次/高度/超越性。这也许也是“解构主义”所承担的主要任务之一。(解构主义具有一些与以前的哲学从类别所属上来说根本相异的特点,如,其语言的晦涩/明了,单一性/多重性,理性/超理性(——不仅仅是感性),本源性/可衍生性(/终极性)的同时存在;以及其语言范围跨度的广阔,包含多个学科/领域,以及社会不同层面的现象——政治、生活、感性 )

回到这篇《注释之注释》。这是一个自我完善/自我生长的近乎完美的体系,所以除非我原样依次推导一遍,无法真正描述/了解其过程。但同时它也仍然维持为一个开放性的文本,这表现在,它指出了一个方向、一个超越的可能性,即“存在”与“书写的踪迹”/“意识”之间的缝隙这样一个隐密的通道。

具体的描述我正在看,但我已经忘记了,可能只能有偏差(/完全误解)地进行表述:存在/实存/在场 是第一重的(/基本的)层次,对实存的观照/思考/意识/形而上学 是第二层的——也是存在因此才得以显现的——层次。还有第三层,即德里达在这里以“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被抹去的)差异的踪迹的踪迹”来代称/指称的层次。

正如存在借由意识才得以显现,这种无可名之的东西也决定了意识本身。它不是规则,但却决定了规则。它可以说是一种(接近)最高的神秘性,如同生命与自然的神秘本身。(无以名之,也无法描述。它就是超越的极限,但同时也是超越的可能性。勉强(/不一定恰当地)比喻的话:三维的存在看二维的世界,非常简明;但同时,三维的存在无法彻底理解三维的世界本身。从这个比喻出发,“它”就是第四维的存在。)

继续学习。有人说看德里达的作品,有一种知性的快感。也许如此。他的思维达到了一种很高的速度/贯穿力——对于克服/真正实现当前世界的资讯爆炸,这种特质有其必要性——德里达还 具有一种 聚合/综合->直达本质/超越 的能力。 这是他的,同时也是哲学本身的一种野心——综合一切思想,达到那最高/永恒者。(宗教是最早到达这一边缘的。艺术是最容易到达的。而自然科学——我不懂,但也许其任务也同样。在接近到达其终点的此时——复杂以至无法综合把握,发展快速->无法控制——它所力求达到/返回的也许也是这一最高/终极/本初者,从而寻求将自身与之融合,使自身快乐地“消失”于其中。)

这是最伟大的深渊,任何存在,任何思想领域,如果一直超越,一直追问,就会到达这一个令人惊骇的边缘。在这里,意识/存在失去其本身的存在,但却也第一次回到/真正实现了其本身的存在,当然,是在另一种层次和意义上的存在。这是存在/语言/意识和任何现有的规则无法跨越的一个边缘/界限。德里达使哲学来到了这里。

当前世界做为某种整体的存在——同时,也是不断自我分离和自我否定着的——本身也已到达一个混沌/转化的边缘。在这个界限上,多样性/复杂性,甚至是“恶”的最大可能性,同时存在。哲学的这一“进化”是世界应对这种转变/危机所必要的武器——同时,还需要人类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一切意识范围

内的“力量”——而“最终”的战场/审判/超越的希望 的影子也许已经出现在了地平线上。*

(* 据《思想的未来》这本书编者导言,德里达并不认可“末世论”、一切都“终结”了的后现代主义论点。)

(现在确实是一个开端,但也必须经过一场危险的、深刻的变革,才能迎来这种开端。正如汉娜.阿伦特在《极权主义的起源》结尾所说的:每一个新出生的生命,就是世界的希望所在,就是一个新的起点。)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ze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