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课后题

更新时间:2024-04-06 15:4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3.典型的金本位制具有那些特点?它在历史上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为什么?

答:金本位制是指以黄金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典型的金本位制有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三种。

(1)金币本位制

① 金币本位制的主要特征有:

第一,铸造金币,有金币流动,金铸币无限法偿; 第二, 金铸币可自由铸造、自由熔化为金块(条);

第三, 银行券和辅币作为价值符号,能自由兑换金铸币或黄金; 第四, 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国境;

第五, 建立金准备制度,保证价值符号(表征货币)的可兑换性。

② 金币本位制度的作用。金币本位制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货币制度,它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一,币的“自由铸造”和“自由熔化”,使得金本位货币与其所含的一定量的黄金的价值保持了等值关系,从而起到了对一国的物价水平与国际收支进行自动调节的作用,维持了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第二,金与金币的自由输出和输入,使得金本位货币的对外汇率保持了稳定。 (2)金块本位制

金块本位制亦称生金本位制,是指在国内不铸造、不流通金币,只发行代替一定重量黄金的银行券来流通,而银行券又不能自由兑换黄金和金币,只能按一定条件向发行银行兑换金块的一种金本位制。

① 金块本位制的特点有:

第一,金币虽然是本位货币,但是在国内不流通,只有纸币流通。 第二,黄金集中存储于政府,金币不能自由铸造。 第三,规定纸币含金量,纸币具有无限法偿效力。 第四,纸币兑换黄金有数量限制。

② 金块本位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产物,主要是由于战后的黄金供给不足,但又要维持金本位制,而出现的这种有限使用黄金的方式。

(3)金汇兑本位制

金汇兑本位制也称虚金本位制。

① 主要特点是:不铸造金币,没有金币流通,实际流通的是纸币——银行券;中央银行将黄金和外汇存入另一实行金本位制国家的中央银行,并规定本国货币与该国货币的兑换比率;银行券规定含金量,但不能直接兑换黄金,只能兑换外汇;政府或中央银行通过按固定比价买卖外汇的办法来稳定本国币值和汇率。

② 实行这种货币制度的国家通常有两类:一种是本国经济落后,黄金储量

少、无法独立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另一种是战败国,国内产生严重的通货膨胀,货币制度面临崩溃,需挂靠一种强势货币,进行调整。无论那种情况,一个国家把自己的货币与另一个经济实力雄或国家的货币挂钩,实际上成为它的附庸,在货币政策上受到控制和利用,特别是被依附的国家币值发生动荡,其依附国的币值也会受到严重影响,无法保持本国货币的稳定。

4.试分析纸币本位制度的特点。

答:(1) 政府或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本位货币。

(2) 由国家法律强制流通。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国家赋予不兑现银行券具有无限法偿的支付能力。

(3)与黄金的联系逐渐削弱并最后取消。 (4)货币通过银行信用渠道注入流通。

(5) 非现金流通构成货币流通的主要部分。随着银行转账结算的广泛开展,大量现金交易被非现金形式所替代,现金结算所占比重越来越小。

5.结合现代信用货币的双币流通的实际,分析“格雷欣法则”的条件。 答:“格雷欣法则”是指16世纪英国理财家格雷欣发现的“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所谓“劣币”,是指国家法定价值高于市场价值的货币;所谓“良币”,则是指国家法定价值低于市场价值的货币。

双本位制是典型的金银复本位制,是指国家和法律规定金、银两种铸币的固定比价,两种铸币按国家比价流通,而不随金、银市场比价的变动而变动。由于两种铸币的法定比价不变,而金、银的市场价值随着劳动生产率和供求关系的变动而变动,从而导致两种铸币的法定比价和两种金属实际比价的背离。这样,当两种铸币在同一市场上流通时,实际价值高于法定价值的“良币”会被驱逐出流通领域,即被熔化或输出国外,导致实际价值低于法定价值的“劣币”充斥市场的现象。

5.银行信用为什么会取代商业信用,成为现代信用的主要形式?

答:由于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大大扩充了信用的范围、数量和期限,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银行信用成为现代信用的主要形式。20世纪以来,银行信用有了巨大的发展与变化,主要表现在:越来越多的借贷资本集中在少数大银行手中;银行规模越来越大;贷款数额增大,贷款期限延长;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结合日益紧密;银行信用提供的范围也不断扩大。至今,银行信用所占的比重仍具有很大优势。

6.什么是信用工具?有哪些特点?

答:信用工具又称为金融工具,是以书面形式发行和流通、借以保证债权人或投资人权利的凭证。它是资金或资本的载体,借助这个运载工具实现资金或资本由供给者手中转移到需求者手中。信用工具是重要的金融资产,是金融市场上的重要交易对象。信用工具具有以下的共同特征:

第一,返还性。即债权人或投资人可按信用凭证上所记载的应偿还债务的时间,到时收回债权金额。投入到股票上的资本属于长期投资,但可随时出卖而收回投资。商业票据和债券等信用工具,一般均注明发行日至到期日的期限,即偿还期。只有两种信用工具没有明确的偿还期,一为活期存款单,另一为股票。

第二,流动性。流动性是指信用工具迅速变为货币而不致遭受损失的能力。对信用工具的所有者来说,可以随时将信用工具卖出,获取现款,收回投放在信用工具上的资金。能随时出卖而换取现金的信用工具,其流动性就强。一般说,流动性和偿还期成反比,即偿还期越长,流动性越差;与债务人的信用能力成正比,债务人的信誉越高,流动性越强。

第三,收益性。即信用工具能定期或不定期地给持有者带来收益。信用工具的收益有两种。一种为固定收益,如债券或存单。在票面或存单上就载明了利息率,存款人按规定利息率得到收益。另一种是即期收益,就是按市场价格出卖时,所获得的收益。

第四,风险性。风险性是指由于某些不确定因素导致的金融资产价值损失的可能性。任何一种信用工具的本金和收益都存在着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为信用风险,即债务人不履行合同,不按期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一为市场风险,即由于市场利率发生变化而引起的信用工具市场价格的下跌。

1.简述影响利息率的主要因素? 答:影响利息率的主要因素有: (1)平均利润率

由于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因此,利润率是决定利率的首要因素。平均利润率是确定各种利率的主要依据,是决定利息率的基本因素,它是利率的最高界限。当然,在一般情况下,利率也不会低于零。如果利率低于零,就不会有人出借资金了。所以,利率通常在平均利润率和零之间波动。

(2)借贷资金的供求关系

实际上,决定某一时期某一市场上利率水平高低的是借贷资金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即利率是由借贷资金供求双方按市场供求状况来协商确定的。当借贷资金供大于求时,利率水平就会下降;当借贷资金供不应求时,利率水平就会提高,甚至高于平均利润率。

(3)预期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使借贷资金本金贬值,会给借贷资金所有者带来损失。为了弥补这种损失,债权人往往会在一定的预期通货膨胀率基础上来确定利率,以保证其本金和实际利息额不受到损失。当预期通货膨胀率提高时,债权人会要求提高贷款利率;当预期通货膨胀率下降时,利率一般也会相应地下调。

(4)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采用紧缩政策时,往往会提高再贴现率或其他由中央银行所控制的

基准利率;而当中央银行实行扩张政策时,又会降低再贴现率或其他基准利率,从而引起借贷资金市场利率跟着作相应调整,并进而影响整个市场利率水平。

(5)社会再生产状况是影响利息率的决定因素

从资本主义产业周期不同阶段利率呈现的不同变化,可以看出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不是由借贷双方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再生产状况决定的。因此,社会再生产状况是影响利率变化的决定因素。

(6)国际收支状况

当一国国际收支平衡时,一般不会变动利率。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持续大量逆差时,为了弥补国际收支逆差,需要利用资本项目大量引进外资。此时,金融管理当局就会提高利率。,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持续大量顺差时,为了控制顺差,减少通货膨胀的压力,金融管理当局就可能会降低利率,减少资本项目的外汇流入。这当然也会使本国的借贷资金利率水平发生变化。

除了上述因素外,决定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利率水平的因素还有很多。例如,一国的利率水平还与该国货币的汇率有关,当本币贬值时,会导致国内利率上升。此外,借贷期限长短、借贷风险大小、国际利率水平高低、一国经济开放程度等,都会对一国国内利率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利率水平的变动必须综合分析各种因素,才能找出利率水平变动的主要原因。

2.简述可贷资金利率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可贷资金利率理论是在1939年由D.H.罗伯逊提出的,这是一种认为利率是由可贷资金供给与需求所决定的理论。

可贷资金利率理论认为,利率不是简单地由投资和储蓄或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来决定的,而是由可贷资金的供给与可贷资金的需求来决定的。可贷资金的供给既来自于中央银行,也来自于人们的储蓄以及人们的货币反窖藏,还有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可贷资金的需求则来自投资和人们的货币窖藏。如果考虑到投资和窖藏是利率的递减函数,储蓄和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以及人们的反窖藏则是利率的递增函数这些因素。

以I(i)代表投资是利率的反函数,⊿H(i)代表窖藏是利率的反函数,S(i)代表储蓄是利率的增函数,⊿M(i)代表信用创造或货币发行是利率的增函数,DH(i)代表反窖藏是利率的增函数,Ls代表可贷资金供给,LD代表可贷资金需求,则:

Ls=S(i)+ ⊿M(i) + DH(i)

LD=I(i)+ ⊿H(i)

可贷资金利率理论认为,利率取决于可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点。当可贷资金供给与可贷资金需求达到均衡时,有:

S(i)+ ⊿M(i) + DH(i) =I(i)+ ⊿H(i)

在可贷资金利率理论中,是用⊿H(i)来表示货币需求,而用⊿M(i)十DH(i)来表示货币供给的。

2、简述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答:(1)中央银行的性质

中央银行的性质可以科学地表述为:中央银行是国家赋予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监督的特殊的金融机构。这种特殊性具体表现在:

① 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相比的特点

第一,中央银行的经营活动主要是宏观金融活动,它是完成国家宏观经济目标的重要机构。它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对经济的调节、管理和干预,以稳定货币,发展经济,并代表国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而商业银行则主要从事微观经济活动,充当信用中介,直接经营货币信用业务。

第二,中央银行的业务对象主要是政府、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则主要是面向企业和居民提供服务。

第三,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以稳定货币、发展经济作为目标;商业银行则完全是追逐利润最大化的金融企业。

第四,中央银行在一国金融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与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之间是调控与被调控、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② 中央银行与一般的政府管理机构相比的特点

第一,中央银行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其金融业务活动即经济手段,如货币供应量、利率、贷款等实现的。而一般政府管理机构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进行管理。

第二,中央银行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是分层次实现的。即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操作调节金融机构的行为和金融市场动作,然后再通过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影响到各经济部门,其作用比较平缓,市场的回旋空间较大,这与一般国家机关的行政决定直接作用于各微观主体而又缺乏弹性有较大不同。

第三,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关系,而一般政府机关在行为决策上必须与政府的意愿相一致。

(2)中央银行的职能

按照中央银行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可以划分为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三大职能。

① 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是指国家赋予中央银行集中与垄断货币发行的特权,是国家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中央银行集中与垄断货币发行权是其自身之所以成为中央银行最基本、最重要的标志,是中央银行发挥其全部职能的基础,也是中央银行实施金融宏观调控的充分与必要条件。

② 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

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有以下几层含义:一是中央银行的业务对象不是一

般企业和个人,而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及特定的政府部门;二是中央银行与其业务对象之间的业务往来仍具有银行固有的办理“存、贷、汇”业务的特征;三是中央银行为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支持、服务,同时也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管理者。

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第一,集中存款准备金。

第二,充当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最后贷款人”。 第三,组织、参与和管理全国的清算。 (3)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

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代表国家贯彻执行财政金融政策,代表国库收支以及为国家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其职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第一,代理国库。

第二,代理政府债券的发行。

第三,向政府融通资金。向政府融通资金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向政府放款或透支。二是购买政府债券。一种是直接在一级市场上购买,。另一种是间接在二级市场上购买,即公开市场业务。

第四,为国家持有和经营管理包括外汇、黄金和其他资产形式的国际储备。 第五,代表国家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和各项国际金融活动。 第六,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 第七,对金融业实施金融监督管理。

第八,为政府提供经济金融情报和决策建议,向社会公众发布经济金融信息。 总之,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政府的银行,体现了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能,世杰上绝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一般都具备这三大基本职能 4、简述中央银行保持相对独立性的原因。

答:中央银行与政府关系密切,但是,中央银行仍保持着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在政府的监督和国家总体经济政策的指导下, 独立地制定、执行货币政策。其理由是:

(1)中央银行制定的货币政策应具有连贯性,不应受到政治的干扰,才能收到效果。

(2)中央银行的首要任务是稳定币值,如果受政府完全控制,有可能成为政府推行通货膨胀的工具。

(3)中央银行的业务具有高度的技术性,其操作方式不应受到任何干扰。 (4)中央银行与政府所处的地位不同,所以在考虑一些经济政策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

(5)中央银行不仅对政府服务,还要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服务,因此,中央银行不能完全受政府控制。

1、解释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及其功能。 答:(1)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

金融市场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它由金融活动的主体、各类金融工具以及有关交易组织共同组成。构成金融市场体系的要素主要包括:

① 市场参与者

市场参与者就是参与金融市场交易活动而形成买卖双方的各经济单位。它具体包括:

第一,企业。

企业是金融市场运行的基础,也是整个经济生活的中心。金融市场是企业筹集资金和运用资金的最好场所。

第二, 金融机构。

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是金融市场运行的主导力量, 无论是长期金融市场,还是短期金融市场,都离不开金融机构,它们既是金融市场的资金供应者,又是资金需求者,也是市场的交易媒介。它们掌握着金融市场的主要资金,是金融市场运行的主导力量。

第三, 政府。

在金融市场上,政府是资金的需求者。政府为弥补财政赤字或刺激经济增长,利用国家信用工具来筹措资金,它在短期金融市场上发行国库券,在长期金融市场上发行公债券等。

第四,个人。

个人主要是金融市场的资金供应者。个人货币收入大于支出的部分,可以在金融市场上用于各种投资。个人也是金融市场上的资金需求者,当个人收入或储蓄不足,在购买汽车、住房发生资金困难时,也可以从金融市场上通过消费信贷而取得资金,以实现自己的消费行为。

第五,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作为国家管理金融事业的中心机构,为了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管理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成为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既是资金的供应者,又是资金的需求者。

② 金融工具

金融工具就是金融市场上买卖交易的对象。金融市场上的融资活动,通常可以根据资金供求双方是否直接发生经济联系,形成债权或股权关系,划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从而形成直接融资工具和间接融资工具。因此,金融工具主要包括债权债务凭证和所有权凭证。

③ 交易价格

交易价格反映的是在一定时期内转让货币资金使用权的报酬。金融市场的交易活动也要受交易价格的支配。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是货币资金,因此,利息率

便成为金融商品的价格。

④ 组织形式

金融交易的组织形式就是指金融市场的交易主体在进行交易时所采用的方式。一般来说有三种:一是交易所交易;二是柜台交易;三是场外交易。

⑤ 市场管理

这里的市场管理主要是指政府为了维护金融市场的正常次序而进行的管理。它主要包括:信息披露管理、金融业务管理、金融机构管理、对外国参与者的管理、货币政策管理等。

(2)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调剂资金

货币资金在各经济主体、各地区间的分布无论是从空间上还是时间上看都是不平衡的,所以客观上需要相互融通和调剂,以此来加速社会资金周转、提高效益。而金融市场就提供了这种一种能够满足相互融通和调剂的机制安排,从而达到资金的最优配置。

② 增加社会资金积累的功能

金融市场,特别是长期资本市场,是企业进行扩大再生产筹资的重要渠道,通过金融市场特有的积少成多、化短为长的转换功能,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积累和消费的比例,最大限度地动员社会闲散资金,增加积累。

③ 降低信息成本

信息成本是在评价金融资产价值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由于金融市场是汇集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信息的“集散地”,也是对这些信息加以反映的“晴雨表”,同时更是反映金融交易本身供求态势方面信息的“指示器”,所以市场的参与者可以通过金融市场大大降低信息获取的成本。

④ 分散与转移风险

通过金融资产的交易,对于某个局部来说,风险由于分散、转移到别的地方儿在此处消失;但对于总体可能风险无法被消除或者转移。

⑤ 发现价格

金融资产一般都有票面金额,而大多数的金融资产并不能通过票面金额来体现其内在价值。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借助金融市场的价格发行功能,通过金融市场交易中买卖双方相互作用确定金融资产的合理价格。

2、什么是金融工具?金融工具有哪些特征?

答:金融工具是在信用活动中产生,能够证明金融交易金额、期限、价格的书面文件。作为重要的书面凭证,金融工具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期限性

期限性是指债务人必须按照金融工具的规定全部归还本金之前所经历的时间。

(2)流动性

流动性是指金融工具迅速变现而不致遭受损失的能力,它可以衡量金融工具变现的难易程度。流动性往往需要满足三个前提条件:第一,必须能够很容易地变现;第二,变现交易成本必须极小;第三,本金必须保持相对稳定。金融工具变现越迅速、交易成本越小,则流动性越高。

(3)风险性

风险性是指投资金融工具的本金是否会遭受损失的可能。金融工具遭受的风险主要有两种: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不履行合约,不按期归还本金的风险。市场风险是指由于金融投资工具价格或市场价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最典型的市场风险就是利率风险。

(4)收益性

收益性又叫盈利性,指金融投资工具可以为投资者带来投资回报的特性。金融工具的交易实际上还是货币资金的有偿让渡,这种有偿就是收益性的体现。金融工具的收益往往通过两种途径获得:资本利得和资本增值。资本利得是指金融工具在持有期间所带来的利息收入;而资本增值则是指投资者通过金融工具的低买高卖所获得的价差收入。

金融工具的特征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流动性与偿还性、收益性、风险性成反比;期限性、风险性与收益性成正比。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流动性越大,对应的偿还期限越短,风险性和收益性越小;流动性越小,则对应的偿还期限越长,风险性和收益性越大;偿还期限越长,风险性越大,收益越大;偿还期限越短,风险性越小,收益性越低。

3、什么是货币市场?货币市场有哪些组成部分?

答:货币市场又称为短期金融市场,是实现短期资金的市场,主要从事一年以内的短期资金的借贷活动。货币市场的功能是提供短期资金,以满足短期资金需求者由于生产的季节性原因或其他原因,对临时性生产或周转资金的大量需求。

货币市场主要由下列市场构成:

(1)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拆借市场是指具有法人资格的金融机构及经法人授权的非法人金融机构分支机构之间为调剂短期资金余额而相互融资的市场。

(2)票据市场。票据市场是指各类票据发行、流通及转让的场所。票据市场主要包括商业票据的承兑市场和贴现市场,也包括其他融资性票据市场,主要有融资性票据市场和中央银行票据市场。

(3)CD市场。即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是银行发行的可以流通的短期存款单的交易市场。

(4)回购市场。是指通过回购协议进行短期资金融通交易的市场。所谓回购协议,指在出售证券的同时,和证券的购买方签订协议,约定在一定期限后按

原定价格或约定价格购回所购买证券,从而获取即时可用资金的一种交易行为。

(5)国库券市场。国库券是国家财政为了弥补财政收支差额或解决临时需要而发行的一种短期政府债券。国库券市场由国库券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组成。

4、股票与债券的区别有哪些?

答:首先,两者的权利是不同的。债券是债权凭证,债券持有者和发行人之间和债权债务关系,债券持有者只能按期获取利息,到期收回本金,无权参与公司的经营决策。而股票不同,股票代表的是所有权,股票所有者是股东,股东有投票权,可以参与经营管理。

第二,两者发行的目的不同。发行债券是公司追加资金的需要,发行债券的收入属于公司的负债,不是公司的资本。而发行股票筹措的资金列入公司资本。

第三,两者发行的主体是不同的。我们说过,发行股票的经济实体只有股份有限公司,而有资格发行债券的经济主体很多,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公司等都可以发行。

第四,股票与债券期限不同。债券是有期限的,而股票是没有期限的,是一种永久投资。

第五,两者的收益也不相同。债券有规定的利率,可获得固定的利息,而股票的股息和红利都不固定,一般视公司的经营情况而定。

最后,两者的风险也不相同。股票风险肯定要高于债券风险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zb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