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随堂练习

更新时间:2023-09-18 18:14:01 阅读量: 幼儿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屈原列传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1.属( )草稿未定 2.谗谄( )之蔽明也 3.惨怛() 4.谗人间()之 5.帝喾() 6.濯淖( ) 7.皭()然 8.滓() 9.从()亲 10.商于( )之地 11.屈匄() 12.靳()尚

13.唐昧( ) 14.咎( ) 15.不肖( ) 16.随属( ) 17.忠臣之分( ) 18.被( )发 19.渔父( ) 20.餔()其糟 21.温蠖() 22.汶汶( ) 23.啜()其醨()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人穷则反本 3.靡不毕见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5.屈平既绌 6.亡走赵,赵不内 7.濯淖污泥之中 8.厚币委质事楚 9.被发行吟泽畔 三、解释多义词 1. 属

屈平属草稿未定()/亡国破家相随属()/属予作文以记之()/名属教

坊第一部(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吾属今为之虏矣()/神情与苏、黄所不属() 2. 伐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其后秦欲伐齐()/伐薪烧炭南山中( )/此五霸之伐也()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口诛笔伐( ) 3. 疏

王怒而疏屈平()/北决九河,通十二渚,疏三江()/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论积贮疏( )/十三经注疏( ) 4. 离

“离骚”者,犹离忧也( )/约从离衡()/如有离违,宜别图之()/多情自古伤离别() 5. 本

父母者,人之本也( )/本末倒置()/今背本而趋末()/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在冀州之南( )/己后典籍皆为板本( )/今存其本不忍废()/用芽者自从本说()/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臣本布衣()/抑本其成败之迹( ) 6. 志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博闻强志()/其志洁,其行廉( )/聊斋志异( )/项脊轩志( ) 7. 指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如削葱根()/璧有瑕,请指示王()/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 )哙遂入??头发上指( )/指通豫南( ) 8. 闻

博闻强志( )/忽闻门外虫鸣()/初闻涕泪满衣裳 ( cháng ) (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况草野之无闻者欤()/无何,宰以卓异闻() 9. 留

因留怀王以求割地()/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令()/先生可留意矣()/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 10. 迁

顷襄王怒而迁之()/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予左迁九江郡司马()/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战、守、迁皆不及施()

11.父 渔父见而问之曰()/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12.弹 新沐者必弹冠( )/莫辞更坐弹一曲( )/而设法备贮弹药,则可也( ) 13.害 争宠而心害其能( )/邪曲之害公也(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 四、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并加以解释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2.谗谄之蔽明也 3.邪曲之害公也 4.方正之不容也 5. 明道德之广崇 6.蝉蜕于浊秽 7. 厚币委质事楚 8.泥而不滓 9 其后楚日以削 10.亡国破家相随属 11 时秦昭天与楚婚 12.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13.身客死于秦 14.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15.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16.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17.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五、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古今异义词

1.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2.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3.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4.奈何绝秦欢 5.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6.颜色憔悴。 7.形容枯稿 8.而能与世推移 9.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六、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 遂绝齐 3.又因厚币用事者臣勒尚 4.以出号令

5.方正不容也 6.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7.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而自令见放为 8.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9.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10.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11.明道德之广崇 12.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13.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14.蝉蜕于污秽,以浮游于尘埃之外 15.楚人即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16.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七、解释下列成语 1.怀瑾握瑜 2.博闻强志 3.随波逐流 4.弹冠振衣 5.与世推移

八、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鲁迅曾经赞誉《史记》为“ , ”。

2.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他创作《史记》的目的是:“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 。” 3.司马迁《报任安书》中表现屈原作《离骚》的原因的句子是:“ , ”。

九、作家作品常识填空

1.《史记》记载了我国从传说中的黄帝直到汉武帝时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______ 通史。作者为______ 。

2.根据课文回答:屈原(约前340~前27),名___,字___,又自云名正则, 字灵均,___时期___国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主要作品有 《 》《 》。 十、文题理解

解释“列传”:

十一、从课文中找出能代表屈原各个时期情况的一个字写在下面

十二、作品主旨与构思特点

1.从课文看,屈原政治和文学方面的才能主要表现在哪里? 答:

2.课文重要表现了屈原怎样的精神和品德? 答:

3.课文是怎样来表现屈原对楚国的重要性的? 答:

4.屈原和渔父的对话各自表现了怎样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们的观点? 答:

十三、层次结构

1.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2.文章第三自然段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各层大意是什么?表达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

十四、写作特点(含写作技法和语言特点) 试比较《屈原列传》与一般传记的不同点。 答:

拓展阅读及训练

十五、下文是《汉书》中《霍光传》的最后部分,霍光,骠骑将军霍去病之弟,以受汉

武帝之命,辅佐汉昭帝、拥立汉宣帝,把持朝政一二十年。霍光死,其家族犹权倾朝野,骄恣无节,发展到要谋反,被人告发后遭族灭。节选的这一部分,是写霍氏被族灭后的论功行赏、交代霍氏族灭的由来,以及汉室最后对霍氏的处理。先通读一遍,标点“宣帝始立”一段,然后再分段细读,做段后和篇末的题目。 初,霍氏奢侈,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夫奢则不逊①,不逊必海上;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有,众必害之。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乃上疏,言:“霍氏泰盛②”;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至亡。”书三上,辄报闻③。

注: ①[不逊]不顺乎礼义常道。逊,通“驯”。 ②[泰盛]指权力太大,气焰太盛。“泰”,通“太”。③[辄报闻]封建皇帝处理臣下奏章的一种方式,只说“已知道”,不依言处理。

习题一:

(1)“逆道”,此处的意思是:A 谋反之道;B 违反顺于礼义之道;C 违背待人接物之道。

(2)“在人之右,人必害之”,联系下几句看,“右”和“害”的意思是:A上、害怕B右边、害怕;C上、忌恨;D右边、忌恨。

(3)“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几句的正确泽语是:A陛下即使爱霍氏给以优厚待遇,也应及时加以抑制,不使他们发展到自取灭亡的地步:B陛下如果厚爱霍氏,就应随时加以抑制,不让他发展到自取灭亡;C陛下即使厚爱他们,也应随时加以打制,不让他们自取灭亡。

其后,霍后沫灭,而告霍氏者皆封。人为徐生上书日:“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会突①,旁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②,余台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③,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清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今茂陵徐福数上书言霍氏且有变,宜防绝之。乡使福说得行,则国亡裂土出爵之费,臣无逆乱诛灭之败。往事既已,而福独不蒙其功。唯陛下察之,贵徙薪曲突之策,使居焦发灼烂之右。”上乃赐福帛十匹,后以为郎④。

注:①[在突]直烟囱。②【上行】上座,行:读h?ng。这句言那些因救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坐于上座。③[不录言曲突]没把建议改为弯曲烟囱的人计算在有功者之内。录,计算。④[郎]郎官,宫廷侍卫。 习题二:

(1)“更为”的意思是、;“且”的意思是__________。

(2)“余各以功次坐”是说:A其余的人凭救火之功依次就坐;B其余的人都按功劳大小依次就坐:C其余的人都按功劳等次就坐。

(3)“且有变”,“变”的意思是、;“唯陛下察之”,“唯”的意思是 (4)“贵徙薪曲突”二句的修辞方法是:A引用;B借代;C比喻;D省略。

宣帝始立谒见高庙①大将军光从接乘②上内严惮之③若有芒刻在背后车骑将军张安世代分骖乘天子从容体肆甚安近焉及光身死而宗族竟诛故俗传之曰威震人主者不畜④霍氏之褐萌于骖乘

注:①[高庙]汉高祖庙。②[从驻乘]跟随前去,骑马随侍皇帝车倒,乘:读shang。③[上内严惮之]皇上小心非常害怕他。④[不畜]不容。

标点参考答案:(立,)(庙,)(乘。)(之,)(背。)(乘,)(体,)(焉。)(死,)(诛。)

(曰:“)(畜。)(祸,)(乘。”)

至成帝时,为光置守冢百家①,吏卒奉词焉。元始二年②,封光从父昆弟③,曾孙阳为博望侯,千户④ 注:①“为光”句:言设置了一百户人家为霍光守坟墓。②[元始]汉平帝年号。③[从父昆弟]以父,叔伯父;昆弟,兄弟;霍光从父之于是霞光的堂兄弟。④【千户】言霍阳享用一千户人家的赋税。

习题三:

(1)指出全文中的古音通假字。

(2)指出“亡”字在句中的不同意义。

① 帝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 ② 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

③ 乡使福说得行,则国亡裂主出.爵之费。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 ② 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 ③ 威震主者不容,霍氏之祸,萌于骖乘。 (4)简答下面的问题:

① 全文旨在揭示什么历史经验教训? 答:

② 结尾两段分别从什么角度揭示封建时代君臣之间的矛盾斗争? 答:

附《 屈原列传》随堂练习答案:

一、1.zhǔ 2.Chánchǎn 3.dá 4.jiàn5.kù 6.zhu?nào

7.jiào8.zǐ9.z?ng10.wū11.gài12.jìn13.m?14.jiù15.xiào16.zhǔ17.fan18.pī19.fǔ20.bū21.chu?lí22.m?n23.hu?

二、1.离,通“罹”,遭遇。2.反,通“返”,返回。这里是思念的意思。3.见,通“现”,显现。4.指,通“旨”,文章的含义。5.绌,通“黜”,指罢免官职。6.内,通“纳”,接纳。7.濯,通“浊”,污浊。8.质,通“贽”,见面礼。9。被,通“披”,披散。

三、1.连缀,引申为写作,动词/连接,动词/通“嘱”,嘱托,动词/属于,动词。/掌握,动词/用在人称后,表示复数,名词/类似,动词/2.夸耀,自夸,动词/攻打,动词/砍伐,动词/功业,名词/战胜,打败。动词/声讨,动词3.疏远,动词/疏通,动词/稀疏,形容词/陈述,旧读shù动词/奏章,古代大臣向君主上书言事的文体,旧读shù,名词/注解的一种,为“注”作注的文字,旧读 shù,名词4.“离” 通“罹”,遭受,为动词/动词,离散,分离/动词,背离/动词,分离,离别5.名词,根本/名词,本义:草木的根/名词,根本的、基础的东西或方面,此指农业/副词,本来的/副词,本来/名词,稿本,版本/名词,稿本、底本/代词,这、此/量词,册/副词,本来是,原来是。另一说,动词,出身于/动词,推究,考察6.名词,志向,心意/名词,意愿/动词,通“记”。一说,名词,记忆力/名词,志趣/动词,记述/名词,表一种记事的文体7.名词,通“旨”,意旨,旨趣/名词,手指/动词,指出/动词,指向/动词,直立,竖起/副词,一直,直接8.名词,学识,见闻/动词,听见/动词,听说/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取/动词,懂得,明白/名词,声望,声名/动词,闻名9.动词,扣留/动词,停留/动词,留心,关心/动词,保存,遗存10.动词,放逐,流放/动词,调动官职,此指升迁/动词,调动官职。左迁:贬官/动词,变迁,变更/动词,迁移,迁都11.名词,fǔ,古代对老年男子尊称/名词,通“甫”,音fǔ,古代男子的美称,多附缀于名字后面/名词,叔父,父辈人12.动词,用手指轻轻弹击/动词,弹奏/名词,弓弹、炮弹、炸弹的

总称13.动词,嫉妒/动词使动用法,损害/名词,祸害

四、1.听:动词活用作名词,听觉,听力,亦指人的聪明智慧和判断力。2.谗谄:动词活用作名词,中伤别人的小人。3.邪曲: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邪恶小人。4.方正: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方正之人。5.明: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阐明。6.蝉:名词作状语,像蝉那样??。浊秽: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污浊环境。7.厚币:名词作状语,用厚币??? 8.泥:名词活用作动词,nì,生活在污泥里。9.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10.亡: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破:使??破败。11.婚:名词活用作动词,结为婚烟。12.内、外:名词作状语,在朝内,在国外。13.客:名词作状语,象客那样。一说,以客的身份。14.短: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说短处,诋毁。15.存、兴:动词使动用法,使??存,使??兴。16.忠、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忠诚之士,贤能之人。17.祖:名词活用作动词,效法,模仿。一说为意动用法。

五、1.治乱:偏在“治”,一说“乱”反训作“治”,“治乱”连文同义。2.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3.诡辩:古义:欺诈的言论。今义:无理狡辩,动词。4.5.6.7.8.

9.古义:此处指言语举动适度得体。又如“常从容淡静”。一说,“从容”为举止行动之意。今义:不慌不忙,不急迫,镇定自若的样子。如成语“从容不迫”。

六、1.判断句 2.省略句。遂绝 ( 于 ) 齐 ( 省略介词 ) 3.省略句。又因厚币 ( 赂 ) 用事者臣勒尚 ( 省谓语 ) 4.省略句。以 ( 之 ) 出号令 ( 省介词宾语 ) 5.被动句6.被动句7.被动句8.倒装句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 介宾短语后置 ) 9.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 介宾短语后置 ) 10.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 介宾短语后置 ) 11.明道德之广崇 ( 定语后置,一说,非定语后置 ) 12.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 定语后置 ) 13.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 介宾短语后置 )14.蝉蜕于污秽,以浮游于尘埃之外 ( 同上 ) 15.楚人即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 同上 ) 16.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 否定句中代词“自”做宾语,前置,“自为 ( w?i ) ”与下文的“自佐”相对 )

七、1.语出《楚辞·九音·怀沙》:“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王逸注:“在衣为怀,在乎为握;瑾、瑜,美玉也。”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2.语出本文。见识广博,记忆力强。又作“博闻强记”“博闻强识”,《礼记·典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 3.语出本文。比喻无原则、无立场地与世相沉浮。 4.语出本文。整洁衣冠。 5.语出《楚辞·渔父》。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 八、1.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3.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九、1.纪传体 司马迁 2.平 原 战国楚《离骚》《怀沙》 十、列传:记帝王以外的人的事迹 十一、任——疏——系——迁——沉

十二、1.政治上有内政外交方面的才能。他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内政上,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外交上,结遇宾客,应对诸侯;能看透张仪的阴谋,劝怀王杀张仪;恨子兰劝怀王入秦而不反;楚国的兴衰存亡与屈原攸攸相关。文学上,写作《离骚》《怀沙》,特别是《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共373句,2490字。这篇浪漫主义杰作,迸发出了诗人崇高理想和炽热感情的灿烂光彩。2.爱国精神和正直高洁的品德。3.把屈原的命运和楚国结合起来。楚国的兴衰存亡和屈原的命运息息相关。 4.(略)

十三、1.第一部分(1—3):屈原由被“任”而被“疏”,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第二部分(4—10):屈原心系怀王、被迁,楚王三次被骗,客死于秦,楚国兵挫地削。 第三部分(11):屈原怀瑾握瑜,自投汨罗而死。 第四部分(12):屈原对后世的影响。 2.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到“盖自怨生也”):屈原创作《离骚》的缘由。 第二层(到“举类迩而见义远”):《离骚》的内容及特点。 第三层(到结尾):高度评价屈原之“志”“行”。

表达上主要采用了议论抒情的方式。

十四、①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 ②写法上,记叙和议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价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③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本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十五、习题一:参考答案:(1) B(2) C(3) A 。

习题二:参考答案:(1)改换成;将要。(2)C。(3)变乱;希望。(4)借代。“徙薪曲突之策”,代建议止乱于萌芽时之策;“焦发灼烂”,代乱起后止乱有功之人。 习题三:参考答案: (1)“逊”通“驯”;“泰”通“太”;“乡”通“向”;“亡’通“无”;“寤”通“悟”;““畜”通“蓄”;“蓄”,容也。

(2)“亡”的意义:①逃亡;②灭亡;③通“无”。 (3)全国人忌很他们,而他们本身又以违反礼义常道行事,则他们不灭亡还等什么呢?②建议改装烟囱,搬走柴火的人没有受到什么好处,而把因救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奉为上客,(这合理吗?)③假使原先徐福的意见能得到施行,那国家就不会有(对功臣)划分封地、赏赐爵禄的耗费了。

(4)①全文旨在揭示这么一个历史教训,应当遏止祸乱尚处在萌芽状态之时,等祸乱发生,国家损失就大了。②这两面反映了封建时代有功重臣与皇室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从重臣来说,切忌威震人主,以免招致灭族之祸;从人主来说,又须平乱之后做些安抚工作,以收买人心,这就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历史。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z8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