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课 激进神学

更新时间:2024-04-04 20:4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四十一课 激进神学

某些当代神学学派,包含了一些主要因素,是与传统基督教有着重大而极端的对比的。

形式批判学:布特曼(Rudolf Bultmann)

布特曼神学的历史发展

布特曼(Rudolf Bultmann,1884至1976年)的父亲是路德会福音信仰的牧师。布特曼先后在杜平根、柏林及马堡修读神学;自1921年起,他在马堡担任新约教授,直至1951年。他在马堡期间,开始对辩证神学产生兴趣。他曾先后受学于自由派人士如衮克尔(Hermann Gunkel)及哈内(Adolph Harnack),但布特曼与巴特一样,受祁克果辩证神学的影响甚深,同时亦受到哲学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的影响。海德格在1922至1928年于马堡工作,布特曼乃将海德格的哲学,应用在新约圣经的研究上,对经文作出激进的批判。布特曼所建立的方法,称为「形式批判」(form criticism),这种批判是企图去找出文体形式(literary forms)及圣经作者所运用的资料来源。后来他总结说,福音书所记载的是神话(myths)的结集,「只是刻划出人存在的真理,而不是讲论真实的历史事件」。若要研究新约书卷,必须先要把圣经中的神话去除(demythologize),那就是说,要去除初期教会加在福音书上的神话外衣。

布特曼神学的教义观点

布特曼的神学核心是形式批判学。布特曼否定新约作品的完整性,及个别作者的权威性。他认为,福音书只是初期教会的产品,是将基督生平的原始记录,加以装饰和美化,所以,布特曼、达比流士(Martin Debelius)及其他作家,均认为福音书的作者,只是零碎作品的收集人和编纂者。有一名形式批判者就下了这样的结论:「我们现有的,不是耶稣的故事,而是有关耶稣的故事。」批判者的工作,就是要找出新约作品的原本形式。圣经并不是一本超然的书,它与其他书籍没有什么分别。

若想找出耶稣真正的事迹,首先要把圣经中的神话除去,那就是说,先将初期教会加诸圣经之上的编纂功夫去掉。举例说,初期教会把宇宙分为三层:天堂、地上及地狱。在这些层面上,有各种不同的超然存在物:神、天使、撒但及鬼魔。但这些全是神话的陈述——文字是含有象征意义的,需要加以诠释。

布特曼认为新约圣经中充满了神话,然而「福音信息」(Aerygma)——福音的宣讲——能表达出圣经作者隐藏在神话背后的思想,所以他采用新正统派的方式,他认为神透过宣讲的信息,与个别的人相遇。布特曼的方法学所引致的结果是怀疑主义。他的结论是:「我们无法知道关于耶稣生平及人格的资料,因为初期基督徒对这些资料都不感兴趣;而现存的资料都是零碎及很传奇;也没有其他关于耶稣的资料。」

布特曼神学的评价

布特曼的形式批判学是一种主观的方法学,他说圣经为一本普通的书。首先,他否定了圣经的默示。形式批判者,视圣经如同一本文艺作品,从纯粹主观的立场,将圣经加以剖解。若要去除神话,须建基于形式批判学,并且要扩展主观的研经方法。基本的前提是,圣经充满神话,而这些是必须去除的,因为这些与现代科学的思维不能吻合。

有人会提出:根据布特曼的观点,宣讲一个没有历史有效性的福音,有什么益处?如布特曼所说的,如果耶稣没有真实的被人了解,那么宣讲福音有什么用?基督徒的真实信心,

是建立于历史上,是具有历史价值的。而布特曼所讲的福音,是一些只提供少许盼望的神话。

世俗化的基督教:潘霍华(Dietrich Bonhoeffer)

潘霍华神学的历史发展

潘霍华(Dietrich Bonhoeffer,1906至1945年)的父亲是柏林的神经病学家。潘霍华先后在杜平根大学及柏林大学攻读,二十一岁就获得神学博士学位。潘霍华在1930年完成了第二篇论文;同年开始在纽约协和神学院研究一年。回到德国后,他在一个研讨会上,受到新正统主义著名的学者巴特(Karl Barth)深深的感染。1931年,他任职一间中学的校牧,稍后又在柏林大学担任讲师。当希特勒于1933年成为德国的总理时,潘霍华竟公然反对纳粹主义及日尔曼(德国)优越主义(潘霍华的孪生姊妹的丈夫是犹太人)。1933年曾到过英国;后来回国加入了认主教会(Confessing Church),并且领导一间神学院。1937年,这间神学院被纳粹党关闭,潘霍华也被禁止公开讲道和写作。1939年,他到过协和神学院,在那里稍作逗留,又回到德国,几乎一到步就加入了反纳粹的斗争。潘霍华自己也在1938年,参加过推翻希特勒的活动。1941年他的著作遭受禁制;1943年被捕入狱。在狱中,他写了《狱中书简》(Letters and Papers from Prison,编者按:中译本由基督教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他最著名的作品。后来,由于表面证供成立,潘霍华被裁定有分参与1944年反希特勒的爆炸案。他终于在1945年被判环首死刑。

潘霍华神学的教义观点

基督论:虽然潘霍华本身也是一个独立的思想家,但他的神学思想却深受巴特的影响。对潘霍华来说,「宗教」(religion)是不能被接纳的,因为最重要的就是个人与神的相遇。他说耶稣是「为他人而存在」(being there forothers) ;同时「在教会中,及在神的话语中可找到和可触摸耶稣的」。

潘霍华认为,耶稣在世俗生活中是十分活跃的。「基督不是在非宗教世界中被放逐,而是在这个世界中。基督与人相遇,但不是按照古时的忏悔、相信、回转、重生、成圣的过程,而是借着一种新的『无神』(godless)的态度。」这是潘霍华极端用语的一个例子,这些用语曾引起相当大的争论。

教会论:潘霍华强而有力的著作《狱中书简》,表达出他对牺牲及纪律的重视:「教会惟有为他人而存在,才算是教会。第一步,教会需放弃本身所有的财产,以供应他人的需要。圣职人员应完全倚靠会众的自由捐献过活,或者是做一些世俗的工作。教会必须分担一般人生活的世俗难题,教会不是去管辖,而是去协助和服务。」

无宗教的基督教:引起争论的,正是潘霍华那句耐人寻味的无宗教的基督教。有些人按正面去解释,认为这是指要「在神的终极真实之下」,过负责任和守纪律的属世生活。这就是指在世界上的生活要有纪律,好象基督的门徒。然而,1960年代一些激进神学家,也从潘霍华无宗教的基督教这句话,得着动力。按他们了解,潘霍华的教导是,若要作一个年长的「成熟人」,就要能够学习过一个独立于神的生活。潘霍华反对「神圣」(sacred)及「世俗」(secular)分割的观念,他认为需要在世界中事奉基督,而不是在「神圣」范畴下事奉基督。更进一步说,以前人是依赖神的,但现在科学进步,人就可以解决自己的问题了。 论到人是独立于神的说法,潘霍华说:「人已学到要处理自己的一切重大问题,不用依靠一个称为『神』的『操作假设』(working hypothesis)。」潘霍华不否定独立于神的功用。 当然,潘霍华也曾提出一些难以理解的双向陈述。但他死得早,故此,没法进一步去解释和将他的思想系统化。

潘霍华神学的评价

评价潘霍华著作最大的问题是,潘霍华在可以进一步发展他的作品时,已经去世了。所以他有些说法是莫名其妙的。潘霍华深受巴特的影响,并且依从他的辩证神学;这可从他不少的「矛盾」(contradictory)陈述中,可以看到。然而,若有人要评价潘霍华的陈述,有一点值得注意的:世俗的「神死」神学家的思想,是植根于潘霍华的著作。潘霍华的著作且是强调人是独立于神的。至少,他有关人独立于神的成长的陈述,与借着信心,认识自己的软弱而回转归向神的属灵呼召,是背道而驰的(如,林后十二9至10 )。

神死神学(God-ls-Dead Theology):四个观点

神死神学的历史发展

不少人认为,「神死」神学是开玩笑,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神学家的论说是严肃的。神死神学可追溯到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至1900年)。如尼采一样,奥提撒尔(Thomas Altizer,生于1927年),认为「一切实体(realities)是透过一种不可反抗的持续辩证,不断经历破坏、再造的。故此,他们否定任何形式的传统的本体论,也不接受至高无上和不受限制的存有(Being),只接受一位在辩证过程中某点上,可决定自我灭绝(self-annihilation)的『神』」,也可以说,神死神学家是借用了布特曼及潘霍华的观点。他们根据布特曼,说圣经是神话;他们又根据潘霍华的说法:人必须学习过没有神的生活。

神死神学的教义观点

要了解神死的神学,以下四位作者的观点是不容忽视的:

华汉年的神学:华汉年(Gabriel Vahanian)曾先后在索尔博(Sorbonne)及普林斯顿修读,他也在普林斯顿大学及后来在锡拉丘兹大学任教。他写了几本书,其中有《神的死——后基督徒时代的文化》(The Death of God:The Culture of Our Post-Christian Era)。华汉年看我们的社会,是后基督徒(Post Christian)的社会,基督教已被现代科学凌驾,「社会不再需要神了;所以他已是无关宏旨的了;他已死。」正如其他主张神已死的神学家一样,华汉年看到在基督教文化中,神不再超越。神的概念与人无异,这从一些表达神名字的用语中可以看见。虽然华汉年自己不相信神已死,他却鼓吹一种世俗形式的基督教。 温布伦的神学:温布伦(Paul Van Buren,生于1924年),曾在德川奥斯汀神学院及宾夕泛尼亚州的谭普大学(Temple University)服务。他来到谭普大学(这曾是一所宗教大学,但现在是一间普通大学)提出有关宗教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我们社会中出现,比在宗教环境中出现更加的清楚具体。

温布伦从潘霍华的思想出发;潘霍华曾宣称:「我们需要坦白承认,我们必须活在这个世界中,仿佛没有神……我们一直在一位,令我们在假设无神的世界中过活的神面前活下去。」不管潘霍华有否打算从这个方面去解释,神死神学确实是建基于他及尼采的思想上的。温布伦写过《福音的俗世意义》(The Secular Meaning of the Gospel)及Post Mortem Dei两本书,他指出,由于圣经是神话,若要谈论神是不可能和没有意义的。世俗的人必须改而在耶稣及「复活事件」(Easter event)上面,去寻找意义;该事件不只是复活,而是一种新的、具有感染力的爱的自由。

韩美顿的神学:韩美顿(William Hamilton,生于1924年,是一位浸信会牧师,他在纽约罗切斯特的Colgate Rochester Divinity School教授系统神学)表达他的思想的书籍有:《基督徒》(The Christian Man)、《基督教的新本质》(The New Essence of Christianity)

及与奥提撒尔合著的《激进神学与神的死》(Radical Theology and the Death of God)。 韩美顿反对正统对神的观念。他看神的死是一个在过去二百年所发生的文化事件。所以,人必须适应神的死,不再去期望从神那里得到任何帮助;而生活问题的解决方法,可在俗世中找到。「不再需要有神去拯救人类脱离不安定、绝望或自义;事实上,没有神会这样做的。」由于科技及现代科学的崛起,人已可以不靠神了。所剩下的基督教,大部分是从拿撒勒人耶稣的道德理论而来的——是没有神的。根据韩美顿的说法,今天的「基督徒」须从历史性的神学及宗教归回世界。

奥提撒尔的神学:奥提撒尔(Thomas J.J ALtizer)是圣公会会友,他在亚特兰大的埃默里大学任教。他写下了一些关于激进神学的书籍,其中以《基督徒的无神论福音》(The Gospel of Christian Atheism,Westminster出版)最为著名。 奥提撒尔反对传统及正统的基督教。他引用腓立比书二章6至8节作为理论基础,说神在历史中已死亡;而耶稣在十字架上也已死了。奥提撒尔建基在尼采神已死的理论上;他说:「我们应明白,神的死是历史事实:神在我们的时间、我们的历史,及我们的空间死去。」 然而,奥提撒尔的思想是难以明白的,因为他采用诗歌体裁及辩证式体裁来写作。奥提撒尔似乎是强调,由于基督己死,神的超越性不再存在。基督死时,超越的神也死去;所以,个人应认定神的死亡,神才会遍存于(immanent with)世界及历史中。奥提撒尔以神性与人性的合一作为结论。

神死神学的评价

虽然神死神学家,都有着不同的思想,但总括而言,以下各点评论都适用于他们。他们是建基于康德及立敕尔(Ritschl)的哲学系统上,这两位思想家都否定人可以证明神的存在。他们也借用了尼采的理论,宣称「神已死」。就圣经而论,他们开始时是用了布特曼的方法,主张圣经是神话,圣经的记载并不受重视。正如华汉年一样,他们看耶稣是人,而不是神。他们并不重视圣经中有关神、耶稣基督、人及世界的观点。因为他们忽视了圣经中的罪观,他们也不重视圣经中基督赎罪的解决方法。他们将基督教的本质和解释方法世俗化——要进入世界的问题,要透过科学及科技来解决问题,不用理会神。他们的「福音」是以人为中心,而并非以神为中心的。

进程神学(Process Theology):六个观点

进程神学的历史发展

世俗化神学有一个关乎「谈论神」(God talk)的问题——不能凭古老的智慧方式去讲述神,讲论神必须采用世俗的方式。这个讨论演变为进程神学:智慧地去讲述神,是可能的吗?正如神死神学,进程神学也不是从圣经的角度研究神,而是从一个哲学的观点去研究。而特殊启示则不在讨论之列。进程神学回到黑格尔时,他教导宇宙是不完全的,宇宙是常变的。「实体(reality)是正、反、合的持续进展(movement)。黑格尔进程的综合系统,是创造性进化的各个阶段,及永不终止、永不静上,和不变的完美性(perfections)。」这正是进程神学所建基的大前提。

哲学家及数学家怀德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被认为是进程神学之父。

进程神学的教义现点

怀德海的神学:怀德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至1947年)说明实体是非静止的,而是动力(dynamic)及前进的(in process)。这是说,神由改变的活动所组成。怀

德海对神的概念是由数学的研究开始,他观察到「世界涌流的一般活动」(the general activity of the flux of the world)。怀德海强调:「进程是世界的定律」。一切真实事物都是在不断「转变」(becoming)的循环中;一切事物都在变更。这个变更的概念也包括了神,神也是在「转变」(becoming)的过程当中。怀德海主张神有两方面,他是「两极性的」(bipolar),他的最基本性质与永恒实体(eternal objects)及最终本性(consequent nature,指神的内蕴性(immanence)]有关,也与世界有关。神的最终本性是在拯救及保护世界的过程中,但他却永不能到达。怀德海也称神为「偶极」(dipolar,分为两极)的神,神是永恒和暂时的结合,是有限与无限的结合,是真实世界中抽象概念与具体事物的结合。对怀德海来说,神并不是有位格的力量,他只是一股控制进化和改变大自然的力量。神并不是无所不能的,他只是与人类一起塑造未来。神「是一个真实的实体(actual entity),并与其他的实体,借着他的创造力,一起受苦和成长。」

哈特所尼的神学:象怀德海一样,哈特所尼(Charles Hartshorne,生于1896年)反对传统神的概念。他认为神只是世界的「导演」,与世界一起合作,与世界相附相存。从理性逻辑的角度看,哈特所尼反对「需要的存有」(necessary Being)的存在。神被视为非人格化的存有,和被视为「连串实体」(series of entities),而这正是世界的起因。与怀德海一样,哈特所尼「认为神是会转变的本质,神也是持续发展的;同时透过本身进展的经验,参与宇宙的过程,体会人类的生活及痛楚,以完成自己的发展。」哈特所尼的理论尼结论是建基在「自然神学」神的概念上,所以他是反对超自然的。

科伯的神学:虽然仍留在进程神学的阵营中,但科伯(John Cobb,生于1925年)与怀德海不同,他反对神「两极化」(bipolar)的观点。科伯视神为一个合一体(unity),是一个活的位格(Person),而不是怀德海所说的真实实体(actual entity)。然而,科伯强调要回到「自然神学」(natural theology,象怀德海所说的),才能了解神。泛神论的教义(所有事物都在神以内发生),在科伯所提议的「神在世界里面,而世界也在神里面,也是来自神」,也是明确的。这尝试将有神论及泛神论结合;认为世界的邪恶不是以创世记第三章作为根据,而是一个演化过程,以此可以解释生命的源起,及引致自由、自我醒觉及理性的价值。结果所引致的,是一种对人性基本乐观的态度,这可以追溯至以往的自由主义。

派克的神学:派克(Nelson Pike)也是进程神学运动的一员,他反对亚奎那认为神是超越时限的信念。对派克来说,无时限性(timelessnes)减低神的预知,因为一位无时限性的禅,是没有未来的;这位神不能在时间里行动,只能在永恒里工作,但世界确实是在时间里创造的。所以无时限性便会减低神的格性(personality),因为个性是需要回应的。如果神没有时限,他就不能有所反应,因为他是不能变动的(immutable)。敬拜及祈祷也说明,神是会被祈求所感动;但如果神是无时限的,他就不能被感动。无时限性会破坏道成肉身的真理,因为道成肉身需要改变,更甚者,派克认为从圣经看来,神是会改变他自己的思想的。 奥格顿的神学:奥格顿(Schubert M.Ogden,生于1928年)也跟随进程神学的立论,但他根据布特曼的背景思想,主张需要有一位进展的神(process God),那就是说,人一定要明白自己在世界的存在。奥格顿建基于哈特所尼Charles Hartshorne)的偶极神(dipolar God)观,认为神是相对的,由于「我」与我的身体相连,因此神也与世界相连;世界就是神的身体。他透过「同情的参与」(sympathetic participation),参与在世界里面。神是绝对的这句话是指,他包含一切存有(all beings),而且与宇宙中一切实体(entity)相连。在这种相关性里面,神是常变的。

比腾爵尔的神学:比腾爵尔(Norman Pittenger,生于1905年)将进程神学带到基督的教义中。虽然比腾爵尔提到基督的神性,但他不是在基督的神性本质(essence)上着眼,相反的,他注重的是神在基督里的神性活动(divine activity)。基督的神性是神在基督里的作为;他也是神在人中间的作为。

比腾爵尔也跟随进程神学的路向,依附了泛神论,他说:「神的存有是包括并渗透了整个宇宙,所以每一部分都存于神里面,但(与泛神论不同者),神的存有是大过宇宙而并非被宇宙所包容。」神在世界中是活跃的,让每一个创造物自我实现(self-realization)。当神在世界中有所作为时,每一个事件都是「神」的道成肉身。

进程神学的评价

进程神学的神的概念不是从启示中获得的,而是根据数学及科学的假设(怀德海),及理性的推论(哈特所尼)而获得的。他们否定神的位格及至高主权;将神视为一种「力量」(force),为一种改变的力量。超自然及神迹在进程神学上都被摒弃。如要评价进程神学的圣经用语,亨利卡尔(Carl F.H. Henry)说:「创造变成进化;救赎变成关系;复活变成更新。超自然被摒弃,神迹消失影踪,圣经中的活神被一种普遍存有所掩没。」进程神学是建基于康德的理性原则,而不是建基于启示上。进程神学破坏神的不变性(immutability)(玛三6,雅一17),因为它说,神自己是会改变的;所以任何圣经中有关罪和罪的救赎概念都不被重视。

比腾爵尔也跟随进程神学的路向,依附了泛神论,他说:「神的存有是包括并渗透了整个宇宙,所以每一部分都存于神里面,但(与泛神论不同者),神的存有是大过宇宙而并非被宇宙所包容。」神在世界中是活跃的,让每一个创造物自我实现(self-realization)。当神在世界中有所作为时,每一个事件都是「神」的道成肉身。

进程神学的评价

进程神学的神的概念不是从启示中获得的,而是根据数学及科学的假设(怀德海),及理性的推论(哈特所尼)而获得的。他们否定神的位格及至高主权;将神视为一种「力量」(force),为一种改变的力量。超自然及神迹在进程神学上都被摒弃。如要评价进程神学的圣经用语,亨利卡尔(Carl F.H. Henry)说:「创造变成进化;救赎变成关系;复活变成更新。超自然被摒弃,神迹消失影踪,圣经中的活神被一种普遍存有所掩没。」进程神学是建基于康德的理性原则,而不是建基于启示上。进程神学破坏神的不变性(immutability)(玛三6,雅一17),因为它说,神自己是会改变的;所以任何圣经中有关罪和罪的救赎概念都不被重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z5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