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更新时间:2023-07-23 12:2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山东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山东省农业厅

(2011年6月)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强省、再创山东农业农村发展新优势的重要机遇期。根据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要求,制定山东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就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我省不断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先后组织实施了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新一轮种子工程、植保工程、农产品质检体系和农村沼气建设等重大农业基础项目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项目带动作用,为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支撑。2010年我省农业总产值达到6650.94亿元,比2005年增加2909.13亿元,农业增加值达到3588.28亿元,比2005年增加1660.68亿元,实现了“十一五”提出的全省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目标。坚持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大力开展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粮田建设、高产创建和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粮食产量稳步提高,全省粮食总产一直保持在800亿斤以上。2010年粮食平均亩产达到408公斤,总产达到4335.7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加18.9公斤和418.32万吨。全省粮食总产量五年

累计达到21110万吨,与“十五”相比,增加了3227.13万吨,是历史上粮食产量最高的五年。五年平均单产400.5公斤,比“十五”提高了44.12公斤。主要经济作物和高值产品,除油料和棉花因面积大幅缩减,产量下降外,其它作物产量均有明显增长。全省棉花总产五年累计470.98万吨,与“十五”相比,增加了38.6万吨。2010年因面积缩减和单产降低,总产比2005年减少14.4%。全省油料总产五年累计1674.1万吨。2010年因遭遇阴雨和洪涝灾害,总产下降,比2005年减少5.9%。水果、蔬菜、食用菌总产分别为1438.00万吨、9030.75万吨、230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19.7%、4.9%、74%。畜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肉、蛋、奶总产分别为704.66万吨、384.84万吨、271.56 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7.1%、 5.9%、 38.1%。渔业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10年全省水产品产量783.39万吨,比2005年增长17.8%。

2.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十一五”期间,我省从自身比较优势出发,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积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不断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大力发展瓜菜、果品、花卉、中草药、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和产品,着力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大力发展畜牧业和水产业,努力提升其在大农业中的比重;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进一步拉长农业增值链条,拓展农业结构调整空间,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2010年,全省农村一二三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11:57:32调整到9:54:37。农林牧渔各业产值分别达到3670.07亿元、86.53亿元、1774.46亿元、847.37亿元,分

别比2005年提高80.4%、54.8%、57.6%、81.9%。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实施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了以11大优势农产品为主、覆盖全省的8大优势产业带。全省优质专用小麦、玉米分别达到4700万亩和3500万亩,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300万亩,水果优质果率达到60%,茶园面积发展到27.45万亩。优势特色产业逐步向高端高质高效发展。“十一五”末,全省农产品加工增值率已达到67%,来自于蔬菜、果品、食用菌、茶叶这四大特色产业的收入已占到农民总收入的22%。全省农民收入呈现出平稳较快增长趋势, 2010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990元,比“十五”末增加3059元,年均增幅12.2%,超出“十一五”规划任务5.2个百分点。其中,工资性收入大幅度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比重由“十五”末的36.58%提高到42.30%。农民非农收入所占比重达到62%以上,收入结构逐步由以农业为主向以非农产业为主转变。

3.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十一五”期间,我省着力提高农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投入向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水平转变,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十一五”期间全省累计取得省部级以上农业科技成果334项,培育新品种352个,推广农作物新品种和关键技术845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48%。小麦、玉米、棉花、花生、蔬菜、水果等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比“十五”末增加2个百分点。全省105个县(市、区)基本完成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财政全额拨款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达到94%。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型

农民科技和新型农民创业等农民培训工程,五年共培训农民510多万人。全省实现了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县域全覆盖,技术推广涉及到粮棉油菜果,推广面积达到7500万亩。在23个县实施推广增施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大力提高耕地有机质含量。全省推广小麦高留茬还田面积4500万亩,玉米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2600万亩,利用人畜粪便、工、农业废弃物生产商品有机肥350万吨。植保防灾减灾能力显著提高,全省共开展农作物有害生物防治面积36亿亩次,共挽回各种经济损失近3000亿元。农机总动力达1.16亿千瓦,比“十五”末增加2400万千瓦。各类配套机械达到410.5万台套,增长25.87%。其中大中型粮食生产配套机械达到84.94万台套,增长102.4 %。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7%,比“十五”末增长17个百分点。

4.农产品综合竞争能力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我省坚持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和国际化三化联动推进,不断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以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为契机,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测体系和监管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跃上了新的台阶。通过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活动,我省标准体系逐步完善,制修订农业地方标准190项,建立标准化基地3000多个,面积达3000多万亩。全省初步建立起省、市、县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市、县两级检测中心达到124个,乡镇级速测站达到776个,形成了覆盖17个市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涵盖瓜菜果茶食用菌的监测网络,省级蔬菜例行检测农药残留合格率达到98.4%,比2005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通过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

理行动,“十一五”期间,全省查办制假售假案件2.4万起,为农民挽回直接经济损失6.7亿元。到2010年底,全省认证“三品一标”达到4784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2257个、绿色食品1774个、有机食品697个,农产品地理标志56个,总量在全国名列第三。以实施“515工程”为抓手,不断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拉长产业链条,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10年底,全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分别为8080家、1990家,分别比2005年增加2212家、1106家,国家和省级农业重点龙头企业分别为66家和695家,分别比2005年增加 21家和336家。2010年,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0880亿元、利润705亿元,均居全国第一位。龙头企业农产品原料采购值达到5261.1亿元,主要农产品原料基地采购值3948.6亿元。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4.3万个,入社成员350万个,各类种养大户达到17680个。农产品加工水平不断提高,从种养、加工、包装、运输营销到新产品开发已初步形成了一条成熟完整的产业链。农产品出口快速发展,出口规模不断扩大,从“十五”末期的69.1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127亿美元,年均增长率16.8%,并已连续十一年位居全国第一。“十一五”期间,我省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国内市场得以巩固和拓展。到2010年,全省已建设具有较大规模的农产品批发市场505个,年总交易额1887.7亿元,发挥了农村流通主渠道作用。

5.生态循环农业建设迈出新步伐。“十一五”期间,我省以户用沼气建设和秸秆综合利用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人畜粪

便、作物秸秆、生活垃圾等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不断提高,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及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10年底,全省农村户用沼气达到236.8万户,其中“十一五”期间新建186万户,是前30年总量的4倍多。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660处。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到75%,比2005年提高15个百分点。“四位一体”和“畜-沼-果”、“畜-沼-菜”等循环农业推广面积近100万亩。人畜粪便、作物秸秆进池,沼渣沼液进地,村容村貌大为改观,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6.农业发展的政策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统筹城乡发展的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新农保试点成功推进。全省首批19个新农保国家试点县(市、区)和35个自行试点县(市、区),参保人数分别达到563.1万人和256万人。农村扶贫开发成效显著,有250万贫困人口脱贫。国家对农民的各项补贴逐年增加,并得到较好落实。组织开展了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试点。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民经济权益得到较好维护,土地承包关系进一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体系更加完善,农村“三资”机制建设经营管理取得新突破。截至2010年底,全省家庭承包合同签订率达到97%,土地流转面积700多万亩,全省98%以上的村实行了财务公开。

二、“十二五”期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环境趋势分析

综合分析“十二五”期间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和条件,未来五年,将是全面落实三化同步发展方略,加快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步伐的五年;也是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转型升级,加速向现代农业推进的五年。

(一)有利条件

1.前五年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为新的规划期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体制机制基础。“十一五”期间,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比较充足,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广大农民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农村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的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为进一步推进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国家农村义务教育制度、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开始试点。各级农业部门重点围绕农村经营方式、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种子管理体制、农村产权制度和土地流转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注重强化政策支持保障、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信息服务、农产品质量监管、动植物疫病防控等体系建设,农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日趋成熟。这些都将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发挥显著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2.“三化同步”重大发展方略的实施,将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政策环境。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即“三化同步”的重大任务。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将为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提供更加坚实的经济基础,也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物质支

持。城乡统筹的力度将不断加大,工农城乡相互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影响更加广泛、相互作用更加直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步伐会越来越快,城市消费群体的迅速扩大以及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变革,将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开辟广阔的需求空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更趋有利,现代农业发展的生机活力会越来越强。

3. 国内经济稳定发展和全球经济的复苏,将为我省农业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当前,国内经济迅速回暖对“三农”的拉动作用十分显著。国内市场对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需求仍将稳步增长,国家将继续采取相应的扶持政策和调控手段,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全球经济正在缓慢复苏,主要经济体投资者、消费者信心逐步恢复,以金砖五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发展势头较好。特别是经济发展国际化、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山东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区域性组织的相继建立,为农业经济交流和发展搭建了良好平台。伴随着国内外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对高端、高质农产品需求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潜在的消费市场进一步扩大。我国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只要稳妥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经济发展的各种积极因素依然存在。

4.我省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实施,将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提供强大动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

展规划,明确提出了发展高端高质高效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的目标任务,各级将对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更加强大的支持力度,从而为农业进一步转方式调结构提供了强大动力。

(二)不利因素

1.农业资源环境约束与农产品刚性需求的矛盾日益凸显。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耕地将不断减少,水资源短缺问题难以从根本上改变,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也难以短期内扭转。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自然灾害和疫病呈现突发、频发、重发特点,影响力越来越大,破坏力越来越强。由于经营粗放,资源浪费严重,综合利用效率较低,农业灌溉用水、化肥、农药的有效利用率仅为发达国家水平的一半左右。这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成本,而且加重了环境污染,使农业发展背负工业污染与自身污染的双重压力,农业节能减排的任务将越来越重。

2.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压力越来越大。从国内看,近一段时期以来,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频发、多发。不仅给广大消费者造成了身心伤害,也对相关产业造成了巨大打击,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从国际看,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反倾销以及特保条款等非关税壁垒愈演愈烈,我国农产品出口开始进入贸易摩擦高发期。面对国内农产品市场门槛不断抬高、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不断翻新、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质量意识不断增强的新形势,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不出问题的压力越来越大。

3.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与现代农业规模经营之间的矛盾更加尖

锐。由于户均耕地少,生产经营规模小,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较低,现代农业建设缺乏高效的微观组织基础,从而导致农民生产和交易成本较高,采用新技术的动力不足,在市场竞争中很难维护自身权益,也难以适应社会化生产这一普遍发展趋势。由于信息不对称,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不畅,致使一些鲜活农产品时常发生季节性、结构性的卖难现象,生产出现大范围波动,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能力不强与广大农民对公共服务需求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由于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不健全,机制不灵活,加之长期投入不足,资源配臵不合理、使用效率低、科技与产业相互脱节的问题比较突出,农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新品种的研发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科技对现代农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不够大,与农民依靠科技、政策、法规和信息服务增收致富的强烈愿望形成较大反差。面对农户分散经营这一特殊国情,政府财力有限,服务成本较高,公共服务仍然在许多方面存在缺位和不到位的问题。

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与城乡协调发展的矛盾依然比较严峻。“十一五”期间,我省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了3059元,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却增加了9021元,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由2000年的2.44:1扩大到2010年的2.86:1。据调查,全省年人均纯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农村低收入人口超过乡村人口总数的10%,农村地区之间、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这不仅制约现代农业的发展,也将对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预期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确保粮食稳定增长、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深化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和国际化为突破口,已全面实施农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为着力点,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提升农业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和组织化水平,精心打造高端高质农业、高效特色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循环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使山东现代农业发展有一个更大的提升。

(二)基本原则

1.必须坚持把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作为两大战略重点。认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保持粮食播种面积基本稳定。优化粮食生产布局与品种结构,依靠科技主攻单产,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增长。找准农民增收着力点,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确保农民收入持续稳步增加。

2.必须坚持农业发展的数量、质量和效益统一。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通过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产业化经营、多元化市场和园区化带动,加快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升,进一步增强山东农业的整体竞争力。

3.必须坚持农业科技创新与关键技术推广。适应产品、产业和区域特色农业发展要求,加快创新与推广步伐,优化关键技术,依靠科

技突破农业增产与提质升效的“瓶颈”,开拓农业发展新空间。

4.必须坚持农业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和农业环境保护。努力提高水资源、土地资源、农业投入品及农业废弃物的利用率,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切实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5.必须坚持深化农村改革和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始终以实现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通过深化改革和机制创新来解决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并将行之有效的创新成果加快推广应用,促进技术提升、管理提升,努力探索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预期目标

——农业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全省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达到4365亿元,林牧渔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总产达到4700万吨,棉花总产100万吨,油料总产400万吨,水果总产2000万吨;肉类总产900万吨,蛋类总产420万吨,奶类总产800万吨;

——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农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出口额年均增长10%,达到200亿美元以上;

——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水平明显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农机总动力达到1.4亿千瓦,农机化水平达到85%以上;

——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农民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

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整治,化肥、农药等资源利用率提高5%。

——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年均增长10%,达到11300元以上。

四、发展重点

(一)以粮食产能建设和高产创建为重点,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实施好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和山东省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统筹实施基本农田建设、粮食科研创新能力建设、良种繁育和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农业机械化体系建设、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建设等工程建设,进一步夯实粮食生产基础,不断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整合资源,完善工作机制,扎实抓好粮棉油高产创建活动,大规模推进整建制高产创建。在全省建设2000个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并选择基础较好、增产潜力大的85个县(市)和600个乡镇,实行整乡整县整建制推进,发挥高产创建活动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粮棉油稳定增产,保障有效供给。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工程、良种工程、配方施肥与沃土工程、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工程、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十二五”期间,在基本稳定现有种植面积的情况下,全省粮食平均亩产达到450公斤,比2010年增加42公斤,增长10.3%,其中:全省小麦平均亩产达到425公斤,比2010年增加40公斤,增长10.4%;玉米平均亩产达到480公斤,比2010年增加44公斤,增长10.1%。棉花、油料单产和总产均得以同步提高。

(二)以园区建设和品牌创建为重点,大力发展高端高质农业、高效特色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抓住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积极推进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加快高效生态和高端高质农业发展步伐。积极开展畜牧、水果、蔬菜、食用菌、茶叶、花卉、中药材等标准园创建活动,大力实施畜牧、水产、水果、蔬菜和花卉苗木产业振兴规划。加大 “三品一标”认证推进力度,积极保护和开发传统名牌产品,挖掘新兴区域性名特优产品,进一步叫响“山东品牌”。把休闲观光农业作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极和农民增收新途径,引导开展乡村旅游,以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为主题,发展农家大院、田园风光、城郊休闲等多种形式的休闲观光农业。通过开展星级创建活动,逐步推进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快速提档升级,打造品牌,实现以旅游观光促农增收。力争到2015年,全省高效特色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明显提升,高效特色农业在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的比重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达到65%;全省星级休闲农业企业达到50家。通过实施五大产业振兴规划,实现农民人均增收1500元,其中蔬菜、水果两项增收1000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1300元。

(三)以增强自主创新和技术推广能力为重点,不断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贡献率。牢牢抓住国家继续实施转基因作物育种工程的有利时机,以培育高产、优质、专用性强的新品种为重点,加快良种国产化步伐,力争在农作物育种技术和新品种选育方面实现突破。以启动实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

的主体作用,加大关键技术研发力度,加快高效种养业技术的集成推广应用,促进良种良法配套。大力开发和应用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等实用技术,努力实现节本增效。引导涉农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提高企业竞争力。以实施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和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为抓手,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步伐,建立健全农技推广长效运行机制。以推广绿色控害技术和专业化统一防治为重点,加快提高植保持续稳定控害能力,为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继续组织好农业主推技术和主导品种的推介发布,争取有更多的技术和品种列入国家和省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以“三大培训”工程为主要抓手,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力争到2015年,全省基本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健全完善基层农技推广等公共服务机构,构建高效的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形成“农科教”、“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工作格局。培育10个动植物主导品种,研发100项关键技术,主要农产品精深加工率提高到56%,培训105万个农民辅导员示范农户和8万名农村创业人才,阳光工程培训75万名农村劳动力,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

(四)以推行农业标准化和加强质监体系建设为重点,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以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工程和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县为总抓手,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力争到2015年,建立起系统、配套、先进的农业标准体系,制定农业地方标准540项,基本满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监管服务需要。加大“三品一标”认

证步伐,大力发展安全优质农产品品牌,以品牌化带动标准化、推进产业化。力争 “十二五”期间,认证无公害农产品总数达到3500个;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总数达到900家,产品总数达到2100个;有机农产品获证企业达到250家,产品总数达到1000个;登记农产品地理标志80个。全面加强监管体系建设,提高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抽查,健全质量安全监测制度。“十二五”期间,新建14个地(市)级综合质检中心和50个县级综合质检站,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稳定保持在96%以上。建立农产品产地划分制度,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销地准入制度,推进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建设,完善菜篮子产品的包装标识,推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配合机制、检打联动机制、风险预警机制和应急处臵机制。

(五)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进一步提升农业市场化水平。继续实施好农业产业化“515”工程,进一步完善对龙头企业的财政、金融扶持方式,强化龙头企业动态监控,着力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以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按照每个市培育2-3个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的标准,努力做好示范基地建设启动工作,引导龙头企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培育区域整体优势,发挥集群集聚效应,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强化科技创新,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积极引导龙头企业改造升级、兼并整合,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全国具有领军地位的行业龙头。力争到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9500

家;亿元以上企业2500家,10亿元以上企业200家,50亿元以上企业30家。积极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组织模式,大力发展新型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努力探索解决好产业化经营中的风险保障、利益分配等问题。“十二五”期间,在全省创建立5000个运行管理规范、经营服务能力强、示范带动作用大、品牌知名度高、社会影响力强的省级示范社,带动全省50%的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收入比当地同类的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30%以上,辐射带动周边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改造步伐。“十二五”期间,我省规划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180个,其中新建和改扩建农产品产地专业批发市场130个(新建50个,改扩建80个);改扩建大中型综合农产品批发市场50个。加快培育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和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建立新型、高效的农产品营销网络。支持建立一批跨区域的大型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提高农产品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的能力。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和农企对接,在城市社区建立农产品品牌直销连锁店。积极发展农产品拍卖、电子商务和期货等新型交易方式,不断增强市场价格形成、引导生产的能力。

(六)以推进秸秆和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为重点,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以农村沼气服务网点建设为重点,积极探索和推广沼气综合服务模式,以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农村社区集中供气为重点,建设一批大中型沼气工程,努力提高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水平。

力争“十二五”期间,新建户用沼气50万户,建设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1000处,新建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2500处,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2000处,新建乡村服务网点6000处。继续深入实施秸秆综合利用示范项目,以加速玉米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因地制宜抓好秸秆生物反应堆、秸秆青贮氨化、秸秆栽培食用菌、秸秆气化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要提高到85%以上。依托已建成的沼气村、沼气工程和清洁工程示范村,围绕沼渣、沼液和农业残留物的资源化利用,培育一批链条完整、效益显著、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带动整个循环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减量控害植保技术,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力争到2015年,全省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90%以上,瓜菜果重点产区氮肥使用量减少20%,全省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25%,生物防治和生态控制技术示范推广面积增加20%以上。

(七)以“引进来、走出去”为重点,着力拓展农业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拓展农业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推动山东农业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进一步发展农产品贸易,支持园艺产品、水产品、畜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鼓励农业龙头企业进行出口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培育在国内外市场有较大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加强国际市场研究和信息服务。在国家利用外资产业政策的框架内,从山东实际出发,创造条件,引导外商投资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统筹开展对外农业合作,

认真组织好劳务输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到国外投资兴业,更好地利用国外资源,拓展发展空间。力争到2015年,农产品出口额超过200亿美元,实现年均增长10%;“十二五”期间农业利用外资额超过30亿美元。

五、保障措施

(一)落实完善各项农村政策,充分保护和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继续加大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臵补贴的力度,粮食最低收购价也将稳步提高,在实施好这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同时,重点落实好以下几项政策。

一是落实完善农村土地政策。继续做好二轮延包的后续完善工作,积极稳妥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扩大试点工作。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清理、换发补发工作,进一步提高合同签订率,坚决制止机动地超标、“两田制”、随意调整土地等违反土地承包法律法规的现象。进一步加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服务。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形市场、服务中心建设,切实为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供有效服务。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引导农民签订规范流转合同,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健康发展。积极稳妥化解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依法指导各地建立仲裁委、仲裁庭,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的调解仲裁服务。扎实做好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管理工作,进一步推动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

二是落实完善减轻农民负担政策。进一步搞好农民负担监管专项治理,明确治理重点、目标和措施,确保专项治理取得明显效果,会

同省纠风办对专项治理工作进行督促检查,保证顺利完成各项治理任务。制定出台《山东省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加强对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管理、指导和监督,按照群众急需、直接受益、量力而行、民主决策的原则,严格议事程序、范围和标准。紧紧抓住中央财政将我省列入全面试点省份的机遇,加快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积极配合省财政厅搞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加大补贴力度,筹补资金争取达到1:1的奖补标准。用足用好“一票否决”考核办法,重点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基层查处不力的农民负担信访案件,处理好农民来信、来访案件,提高查办效率,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

三是搞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部署开展清产核资工作,摸清集体“三资”家底。争取用两到三年的时间,摸清底数、建立台账,并在此基础上切实完善各项制度,夯实集体“三资”管理基础。创新集体资产运营模式,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促进农村经济和公益事业的发展。

四是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从2011年开始,我省将提高扶贫标准。按照“统筹规划、分级负责、重点突破”的原则,对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深山区、黄河滩区、盐碱涝洼区、库湖区、少数民族聚居区”五大区域开展扶贫攻坚。同时,调整扶贫思路,创新扶贫模式,调动各方面力量,构建全社会扶贫大格局。进一步强化产业开发、技能培训、扶贫互助资金等扶贫措施,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

(二)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深化城乡二元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积极稳妥的土地流转制度,积极探索农村适度土地规模经营。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农民的联合与合作,推动出台扶持政策,加快培育农产品运销合作组织、行业协会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要求,择优确定并培育一批 “运行管理规范、经营服务能力强、示范带动作用大、品牌知名度高,社会影响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开展农业产业化跨越行动,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与农业龙头企业的嫁接与融合,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有实力的合作社自办、联办龙头企业,打牢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基础。加快建立有利于资源要素向农村配臵的激励机制,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农村聚集,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加大投入,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财政金融保障。围绕健全完善高端高质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步伐,积极研究制定财政金融扶持政策,加大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高效特色农业、循环农业和农产品营销体系等项目的支持力度;协调落实土地出让收入重点支持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要求;加快发展农村新型金融组织,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融资难问题。

(四)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对农民的社会化服务能力。重点搞好科技、信息、政策法规、质量监管和动植物疫病防控等五大体系建设。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ys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