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单元教案

更新时间:2024-05-01 02:5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教学目标】

1.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2.理解积累“诘问、惶急、疏懒、渴慕、深不可测、情有可原”等词语。

3.整体把握课文,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把握蕴含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2.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用双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配乐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引导学生理清写作思路,把握课文内容。

一、导入新课(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初一时学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其中为百草园增添神秘情趣的美女蛇的故事.大家还记得吗?这位长妈妈是鲁迅家里的一个女工,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她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鲁迅的作品中几次提到她,甚至还专门写了这篇《阿长与<山海经>》。《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的地理著作,书中保留了一些流传广泛的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作者把阿长与《山海经》连在一起,她与它有什么关系呢?下面就让我们阅读课文去探个究竟。(板书文题、作者)

二、回顾复习鲁迅及《朝花夕拾》的有关知识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一).感知人物

1、布置自读课文,要求读准以下字音。

骇 掳 悚 絮说 惶急 疮疤 诘问 渴慕 霹雳 辟头 画舫

2、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用“阿长是一个 的人”说话。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全方位感知人物,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 可以有如下一些说法:

阿长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人; 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

阿长是一个别人不注意姓名的人; 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 阿长是一个睡相不好的人; 阿长是一个不许我走动的人; 阿长是一个懂得许多规矩的人; 阿长是一个烦琐之至的人; 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 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

阿长是一个朴实的人;

阿长是一个热情为“我”着想的人; 阿长是一个具有伟大神力的人;

??

教师小结:总之,阿长是一个好人,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是一个复杂的人。那么这样一个人,作者对她的感情怎样呢?接下来我们完成了下一步活动就能够明确了。 (二).拎出线索。 1.教师读课文,学生听。

2.问: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怎样?边听边标出课文中表示作者对阿长感情的词句。

明确: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变化的,从“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三).品味细节

1.读课文,要求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师提示:我们知道,“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作者的感情变化是因为发生了一些事情。也就是说,这些事情就是我感情变化的原因。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联读课文,用简要的话概括出这些事情。

明确:一共写了七件事。 ①常喜欢切切察察 ②限制我的行动

③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 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 ⑤讲长毛攻城时护城 ⑥谋害我的隐鼠

⑦为我买《山海经》

2、这些事中哪些地方写得最细,最精彩。请找出来,用“ 写得好,它写出了 ”的句式进行品析并说话。 学生活动。 (四).想象创新

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代长妈妈说些话。

教师举例:

哥儿啊,我虽无名无姓,但经你一写,现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说我无名无姓,生得黄胖而矮倒也罢了,怎么连颈上的灸疮疤也写进去了呢?说我规矩多、烦琐、迷信也罢了,那时谁不迷信啊?可是你,怎么连我睡相不好这种私事都写进去了呢?特别是给你讲长毛故事时,讲的将我们掳去后,让我们脱下裤子站在墙头,大炮就放不出来,你也照实写下来了,你不怕人笑话我还怕人笑话呢! 附: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感知人物 烦琐、愚昧、迷信 善良、朴实、真诚 拎出线索 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品味细节 竖手指、睡觉姿态、古怪仪式、讲长毛 想象创新 紧扣人物性格、联系现实生活

四、课堂小结

从整体说来,本文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庄重。“切切察察”的神态,睡相的描写,吃福橘时的紧张心情,“长毛”的故事,渎后令人捧腹开怀,忍俊不禁。可是,当长妈妈为“我”买回《山海经》后,作者的感情变得深沉庄重,深切怀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这种色彩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得更加真实感人。

五、作业设计

口头作文: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讲述他的一、二件事,看看谁讲得真实、生动、传神。 六、检测题设计

抄写并记会本课的生字词,按小组检查验收。

第二课时

精读全文,进一步研析阿长这个艺术形象,重点研读买《山海经》一节。 一、朗读课文1~17语段,重温长妈妈这个艺术形象 1.播放伴读音乐,学生分组朗读1~17语段

回顾思考:文中这些关于长妈妈的故事表现了她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板书提纲,明确。 喜欢切切察察 低声絮说 饶舌多事 管“我”很严 喜欢“告状” 不拘小节 睡觉时摆成“大”字

元旦早晨塞福橘 淳朴善良 烦琐的规矩 关心孩子

长毛”的故事

2.研讨课后练习第二题,理解作者对长妈妈的双重感情。 学生自主思考,与小组交流,小组长代表本组发言,全班交流。 二、研读买《山海经》一节,即18~28语段 1.分组朗读课文18~28段

学生听读,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各组长组织讨论,并作好本组讨论的笔记。 (1)买《山海经》一事的起因是什么?(用一句话概括)

⑵⑶⑷题见课后练习第三题

(5)“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2.学生分组回答以上问题,教师明确问题的关键。 第(1)问:“我”渴慕着绘图《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

第(5)问: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惊,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3.齐读最后两段。思考:结尾两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正是深切怀念的真实写照。 板书:为“我”买回《山海经》——真诚热情 乐于助人 深 切 怀 念

4.请学生说说长妈妈是怎样的一个人?

指名学生归结,教师明确(参阅课后练习一答案)

5.学生批注文中描写阿长的语句,并分析这些描写有什么特色?

教师提示有关描写的知识,让学生找出文中出色的描写,师生共同揣摩。(参阅教参47页第3) 三、课堂小结

本文按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刻画出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的普通劳动妇女——长妈妈的形象。她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有许多繁文缛节,但为人诚恳、热情,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这些都是令作者心灵震憾的原因,文中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怀念之情。其词恳切,其情真切,十分感人。加强诵读,在诵读中力口深体会。

《背影》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情。 2、学习本文朴实包含深情的语言。

3、通过体味文章所表现的父亲深深的爱子之情,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优良品德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原因。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从小到大我们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有一种水能让你喝醉,这种水叫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父爱,因为父爱

如山。我们的父母在艰辛与苦难中繁衍生息,才有了我们的幸福与安适。那么,你是否在生活中感受到父母的爱呢?(有吗?能否说来听听?)同学们从学业和健康等方面谈了父母为我们倾注的爱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看看他与家人的情感是否与我们一样?(板书课题) (3’)

二、整体感知 (朗读3’,感知8’,共11’)

1、朗读并思考:读了这篇文章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回答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文中“父亲”对儿子的无私的爱。 (学生从具体语句里感受到父爱)

2、既然写父爱,但题目不是父爱,题目是什么?(背影)那就是说背影在这篇文章当中有很特别的意义,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中提到几次背影?(四次)哪四次,按先后顺序找出?有何作用?

回答:

①最不能忘是他的背影(点题)

②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 ③他的背影混入人群找不找??我的泪又来了

④在晶莹的泪光中,又见??背影(升华主题、抒情)

3、大家是否发现后三次朱自清看到父亲背影时怎么表现?(流泪)

三、探究质疑 (22’)

1、作者为何会流泪?(被父爱感动)

父亲到底为朱自清做了什么?(虽事忙仍坚持送我;照看行李与脚夫讲价钱;担心路上渴

买橘子;车站最后送别)

哪件事最能让作者体会到这种深沉博大的爱?(浦口送别买橘子) 朗读该段,作者是怎么着力刻画父亲的呢?用了哪些最具表现力的词语?

(一般情况下学生都能找到动作描写和外貌描写的语句) 发现大家找的都是些什么词?(动词) 作者用什么方式刻画父亲?(动作描写) 除动作描写外还有吗?(外貌描写)

多媒体显示:父亲买橘子爬月台该段,着重指出动词 分析:蹒跚—年纪大,腿脚不便; 探—体胖不方便; 攀—月台高,爬得吃力; 缩—无处可蹬

倾—艰难 若你去爬用“蹒跚”、“探”(搭) 、“攀”(抓)、 “缩”(爬)、“倾”等词吗?你会用什么词? (用词准确、语言朴素的表现更能体现父亲崇高的爱)

所以,此时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泪很快流下来,是被父爱深深的感动的泪(板书:父爱)。 (大家品味相当准,还知道哪位作家善于使用此类表现力词语?) 鲁迅《风筝》毁坏弟弟风筝时用“掷”“踏” 读该段,能否读出父亲对儿子浓厚深沉的爱。

大家如此深情投入朗读,我也仿佛看到一位在奔波劳碌中依然为孩子尽心尽力的伟大父亲,浦口送别的背影是朱自清终身难忘的背影,也是本文感人至深之处,打动了千千万万的人。

2、那么在买橘子之前作者是否被父爱感动过?(没有)

(嫌弃父亲,觉得罗嗦,迂,觉得自己聪明等) (板书:不解——顿悟) 父亲的付出是否得到回报?

(“搀”到最后流泪有愧疚、思念。) (板书:感念) 什么让其感情变化?(父爱)

原来的不理解,到后来感悟。对父亲有了顿捂,有顿捂才有了眼泪、自责和思念……最后父亲付出的付出的爱得到了回报。这就是作者感情变化的过程。 四、拓展延伸(3’)

这种感情的变化是可以理解的,当年作者20岁,写这封信的时候28岁,对父母的不满是正

常的,随年龄的增长才会体会到,才不会去计较父母琐碎行为方式爱的表达。它感人的不只是父亲深沉博大的爱,也看到普通儿子对父起的感悟过程,真实。不仅感受到爱,懂得感恩,懂得回报,值得我们学习。

青春年少,我们也曾对挚爱我们的父母任性过也有误解过他们的爱心, 以 “ 我想对您说”为开头给你的亲人写一张字条。

这篇文章上得很开心,不仅刻画了栩栩如生背影,书写博大深沉的爱,并以自己的感悟过程

为大家上了一课。教会我们懂得感恩,懂得回报。套用一句名言:“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老师觉得大家并不缺乏感受爱的心灵,大家刚才都体会到了来自父母亲人方方面面的爱。

赠言:有一句话,值得你铭记一生:

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 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 比天空更大的, 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

五、结束语:(含作业)音乐欣赏(崔京浩的父亲)(1’)

一个不懂得享受爱的人,他的良知是苍白的;一个不懂得回报爱的人,他的情感是自私的。 父母的爱很平常,也很实在: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也许只是一句叮咛,也许只是早餐时装在你书包里的一盒牛奶······

但父母的爱也很伟大,值得我们去感恩。大家不妨试着在父母疲倦时端上一杯热茶,在餐桌上给他们夹一次菜,在他们工作之余给他们捶捶背、揉揉肩??

《台阶》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2、把握课文叙述角度,体悟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一、导课激趣

如果你是农民的孩子,你一定了解农民贫寒的生活和艰苦的劳动,知道他们勤俭的习惯和坚韧的个性,懂得他们忠实的情感和朴素的愿望。作为他们的儿女,你们是感到骄傲自豪,还是自卑自怜?《台阶》一文就是通过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特定文化领域里的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可以让你感受到一位农民深沉的精神世界。

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们曾透过在困顿前行中的父辈的身影,体会到父亲对儿女那深沉而厚实的爱;今天学习的李森祥的小说《台阶》,体会作者通过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去感受父辈那深沉的精神世界。 二、诵读感知,整体把握 教师提示阅读要点: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为了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都,父亲作了哪些准备工作?

(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父亲每天捡砖、瓦、鹅卵石等。往瓦罐里塞角票等。)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三、学生速读全文,就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分析评价和心得。

教师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交流中不太准确的理解,一般不予纠正,留待深入理解课文时解决。

学生的感知可能有:

(1)小说以农民的儿子为故事叙述者,采用第二人称的写法。 (2)课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安排材料的详略。“台阶”是全文的焦点,显豁突出。 (3)文中着力塑造了父亲这一非常要强又老实厚道的农民形象。

(4)课文的关键句是“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对高台阶新屋的追求,深层地说是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5)新台阶砌好后放鞭时,文亲喜悦的神情描写是非常个性的,很有特色。 四、合作研讨。

学生小组内研讨以下问题,然后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 (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人家高的有十几级,自家台阶只有三级,被人小看,“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想有地位而没有地位,所以总觉得自家的台阶低。) (2)在父亲的努力下,新台阶终于砌好了,可父亲却感到怎样?为什麽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 (不对劲。台阶底,意味着经济地位地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3)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的时候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第二,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第三,写父亲的脚板,写出了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贫困。)

(4)“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

(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他向往,他在谋画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这篇小说是用第一人称写的,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写神。)

(5)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父亲放鞭炮时的神情有什么特色? (文章的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父亲的神情很有特色。他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他一辈子老实厚道低眉顺眼,高兴起来也自有他高兴的样子。作者微妙地写他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异乎平日而又与众不同的样子,他手足无措,想挺胸挺不直,笑也是尴尬的笑。这副喜悦的样子是非常个性化的。)

(6)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7)从父亲苦干大半辈子盖起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生活经历,你受到怎样的启示?你如何看待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九级台阶砌好后,

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五、教师引导分析父亲形象的意蕴。

父亲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为了造出像人家一样有高台阶的新屋,也叫人羡慕,竞花了大半辈子去准备,才盖起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新屋落成了,父亲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同学认为,父亲这样做,值得吗? 学生谈自己的价值观。

教师可以从如下方面加以引导:

(1)从人类需要层次论的角度:人都有获得社会和他人尊重的需要,提高地位,赢得尊重,是父亲最大的心愿。

造新屋,当然首先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但是,建筑物,无论大小,都具有人文性。“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篇小说着眼在台阶,写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要求,就是对尊重的要求。 人的需要总是在自己视野的范围里,由比较而产生的。父亲看别人家高高的台阶,目光那么专注,他羡慕那个气派,他感叹“我们家的台阶低!”尊重的需要使他产生希望和理想。

人的需要是建立在现实可能性的基础上的。父亲以他的力量,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谓理想远大。他的血管里有民族特质中拼命硬干、坚韧不拔的精神。

(2)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角度:父亲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低下。

这篇小说固然讴歌了父亲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但是更有一种凄楚、辛酸的情感笼罩全篇。

父亲造的新屋,规格并不很高,不过是屋基高些,台阶从三级增至九级。但是他为此付出了大半辈子的辛劳。年轻时,三百来斤的石板一下子能背三趟,也没觉得花了太大的气力。新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

小说告诉我们,父亲创业的艰难困苦,根源在于农村经济极端落后。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对先进的生产力的呼唤。

六、变换人称练习。

请学生速读全文,试用第三人称说说小说的故事梗概。 教师示例:

XX家的老屋只有三级台阶,他眼看人家台阶高,受人尊重,决心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凭他的经济条件,要造这样的新屋得准备大半辈子。他想聚沙可以成塔,凭自己一身力气,干他十年二十年,总有一天可以造成新屋。他苦干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地捡,一角钱一角钱地攒,终于盖起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屋造好了,人却老了,身子也垮了。 七、说话延伸请学生从家居住房变化的角度,谈谈自己对社会发展引发的人们思想观念(如按揭买房)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的独特的体察和感悟。 八、课堂小结

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的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韧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

《老 王》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把握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特征的方法。

2.品味平淡有味的语言、调动学生生活体验,领会作者倾注在底层人物身上的深沉情感。 3.感悟平民生活的艰辛,体会普通人性格中的光彩,学会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品味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品主旨。 教学难点

品味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平淡有味的散文风格。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活中有很多平凡但值得感动或同情的人和事,今天我们就有这样一个机会跟着杨绛,去聆听一个关于三轮车夫的故事,去关注一个名叫“老王”的人,相信从他的身上我们能学到很多。

文章写于1984年,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二、整体感知,评说老王

1、品读文本,用心倾听,用情体悟,分别用一个字从生活、为人两方面对老王的一生进行概括。 提示:老实厚道、纯朴真诚、有良心、关心人、重意气、讲仁义;车夫、地位低下、年老、无亲无故、生活孤单、瞎了一只眼、居住环境差—→“善”和“苦” 2、老王之“苦”的具体体现?(2~4段,详见书本) 3、老王之“善”的具体体现?

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还担心钱不够;受了人家的好处,总是不忘,总觉欠人情,去世的头一天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小结:老王是一个知恩必报、极纯朴的好人。)

4、重点研读“送香油、鸡蛋”的片段。(自读,找出一些值得品味的字词句)

插入:白描手法,少修饰乃至不修饰。(①、语言说到底是个工具,语言的白描只能说是要求于内容的更多,不加修饰,拿得出手的得真的是有分量的东西。②、杨绛散文的白描风格,她的深沉、实在、朴素、含蓄,与当时被认为是时尚的虚夸、浮躁、雕饰,是根本对立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散文美学观念。) 三、体悟善良,把握主旨

1、“我们一家” 如何关爱老王?

照顾老王的生意,经常坐他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关心老王的生计:三轮车改装后,关切询问他的生活;她的女儿也如她一样善良,送老王大瓶鱼肝油,治好他的夜盲症。 2、作者为什么能够那么同情、关爱老王?

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在作者眼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识,才会平等对话,才会感觉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

再是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了大瓶鱼肝油。他们总是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钱。老王收钱常常客气,他们总是照原价付。平板三轮不敢坐了,还是关心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总之,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这么关心人,爱护人,也正是这份爱使苍凉的人生有了温暖、光明的慰藉。

(主题:同情、悲悯、敬重;启示:人类需要关爱,我们要关心、爱护不幸的人。) 3、解读文末“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一句。

(体会作者的反思:杨绛对老王是照顾有加,并没有剥削老王的行为,既没有在物质上亏待老王,也没有在精神上鄙视过他,何以篇尾说“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可能出现的不同意见:

A、从“多吃多占”一词可以看出作者是把自己放在老王同一层面上了,与老王相比,她觉得自己付出的比老王少,但从这个世界上获得的要比老王多很多,这是作者从自我反省的层面表达对老王的歉疚。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B、老王一直对杨绛一家对他的关心心怀感激,心里把杨绛一家看成真正的朋友,尊重他们,也理解他们艰难时期的处境;而杨绛一家对老王只是出于同情,给予他的多为经济上的帮助,并不是对纯朴忠厚的老王以更多心灵上的理解与帮助,没有把他视为真正意义上的朋友。而多年之后,作者体会到了这一层,发现自己对老王远不如老王对自己,所以心感愧怍。(亦可见:人与人之间要突破界限,建立真正的平等友谊,有些困难,这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真正的反思。)

C、我觉得老王与杨绛一家付出的都是真情,而结尾作者的自我反省,正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底层劳动者的敬重与同情,“多吃多占”是作者认为她自己占了一般平民应得的东西,所以“愧怍”,流露出的是作者的善良及她的平民情怀。(注:B与C实质是统一的,即对老王的理解和尊重,焦点在于有没有把老王当成真正的朋友:B因为没有所以愧怍,反思要尊重老王似的普通人;C因为有,没有这样的情怀便不可能会产生愧怍的心理。)

(小结:杨绛的散文,是名副其实的记叙散文——尽量多地运用描写、记叙,而不滥用抒情、议论。当然,不滥用不等于不用,偶尔用之,便更具穿透力。)

2)拓展:作者认为和不幸的老王相比,自己是个“多吃多占”的幸运者,并且对老王感到愧怍,可在那个时代她真的是个“多吃多占”的幸运者吗?

A、杨绛、钱钟书的文学成就:

杨绛:原名杨季康,剧作家、翻译家、散文家。作品有散文《干校六记》、小说《洗澡》、剧

作《称心如意》、《弄假成真》等,译著小说《堂吉诃德》(西班牙·塞万提斯)。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学者、作家,著有

小说《围城》和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编》等。

B、杨绛、钱钟书一家人文革期间的不幸遭遇,以及他们面对不幸的态度。

文革期间杨绛和钱锺书受到的是无休无止的批斗。在一次陪斗中杨绛被剃成了“阴阳头”,害

得她整夜不睡,做了一顶假发,大暑天戴上,闷热不堪,也不敢坐公共车,上班只好步行。文革期间杨绛的主要任务是扫厕所,杨绛爱干净,把厕所打扫得干干净净,连水箱的拉线都细致擦乾净,而且注意通风,没有臭气。这个女厕成了她的“休息室”和“避难所”。红卫兵一来,她就躲入女厕。??善良的杨绛宁肯挨打绝不打人,宁肯挨骂绝不骂人,在她的心目中,人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爱,有人道主义思想。这是一种怎样的品质,怎样的胸怀? 四、写法特点

插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大多通过一个或几个典型细节,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魂”,即思想性格、精神风貌。怎样写好这类文章? 1、选材典型、详略得当

杨绛写散文,不以通常所谓题材重大与否为取舍标准,而只写她真正了解的,有真切感受的,也就是最值得写的,于人于己都是“难得的经验”。比如本文:选取老王艰辛的职业、不幸的眼疾、贫寒的家境、帮我送冰、送病人、送鸡蛋、送香油等日常小事,折射出老王朴质善良忠实的可贵品质和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金子般的心。但作者又不是平均使用笔墨。文章把重点放在老王生命最后而我家又最为艰难的时候,详写了他为“我”家送病人,送鸡蛋、香油的事,典型深刻地使人物“立”了起来。

2、语言质朴、淡而有味

写人总离不开写事,而事件总发生在一定的时代。杨绛写人常通过一些小事的平静似水的叙说,描摹出一个人的最具风采的性格侧面,立起一个“人”的形象,更重要的是,有意无意之间,“带”出一个时代的影子。在这方面,虽然本文所记之人最为平常,但因为她于平淡质朴的叙述中寓泣血铭心之至情(老王不幸的遭遇、艰难的人生、金子般宝贵的品质和人间最珍贵的深情),于是成就也格外突出。

普通的人就用质朴无华的语言叙述。作者以一种平和、平静的态度款款道来,无论记叙事件,还是臧否人物,都是淡淡的、悠悠的,言浅而意深情浓,浑然天成,功力深厚。沉定简洁是杨绛作品语言特色。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 3、构思巧妙、结构有序

一巧,巧在坐三轮“闲话”时概述老王的人生经历和不幸疾病;二巧,巧在闲散处写“吃紧”之事。老王住的塌败的小屋,从“我们夫妇散步”时托出,更令人感动;三巧,巧在默存病后,老王在重病中给我家送鸡蛋、香油的烘衬,使人物形象格外有了动人力量。

作者将琐碎材料组织成有机整体,是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的。开头四段写老王的三点基本情况是按逻辑顺序,正因谋生的困难,收入少,所以生活清贫。后三段是按时间顺序。除段落安排有序之外,还设置了贯穿全文的线索——与老王之间的交往。

5、运用对比、深化形象

老王外表的丑陋与内心的纯朴善良,体质的羸弱多病与精神的洁净,地位的卑微与品格的高尚,文化水平之低与思想境界之高,自身的贫苦与对人的慷慨,生活的苦与灵魂的善,重重对比,深化了人物形象。

五、布置作业:你身边有类似老王那样生活艰辛而心地善良的人吗?你能用文字描述一下他(她)吗?或者勾勒一幅他(她)的简笔画。

[板书设计]

生活处境艰难(老王的自叙)

追念老王 善 自我 补充:

《围城》:是钱先生唯一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现代文学经典。所谓“围城”,如书中人物所说,是脱胎于两句欧洲成语。英国人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法国人的说法是:结婚犹如“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本书的主人公方鸿渐本来不知道有“围城”之说,然而,当他听人说到“围城”,并且经过后来的坎坷,便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想法。”“围城”是对一种人生情境的形象概括,也是对一种心理意态的巧妙把捉。“围城”所描绘的,乃是人类理想主义和幻想破灭的永恒循环。古往今来,多少人都是从自以为天佑神助开始,而从意识到造化弄人结束。《围城》中时起时伏,处处申说的,都是理想的不断升腾和一再破灭。经常是事将成矣而毁即随之,浪抛心力而已。许多人终身处于“围城”境遇而不察,因此,“围城”完全可以作为人类身处困境、屡遭挫折的象征。钱锺书先生旁观浮生,思虑沉潜;指点世态,寄慨遥深,以形而下示形而上,使读者对人生恍然如有所知。本书风格幽默,妙譬可人,读之颇可领略汉语文字的丰赡粹美。

《写在人生边上》是钱先生的散文集。收入《魔鬼夜访钱锺书先生》等十篇。作者带着“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以旁观者的姿态对世道人心发表看法,博闻善说,睿智幽默,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算得上一个独特的品种。 反思 多吃多占、愧怍

理解、尊重 苦 生理上的不幸(旁人的视角) 居住条件之差(作者夫妇的眼光) 送冰、送医 临死送油、送鸡蛋

同情、悲悯 《信客》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基础字词,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 2.感受人物奉献、诚信的品格。

3.培养学生洁身自好、待人宽容、任劳任怨的品质,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结构,了解信客的优秀品格。 教学难点:

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打算: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学生课前预习很重要,教师的工作重点应在于正确的引

导学生自读。“信客”是一个过了时的职业,学生比较的陌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读熟悉并概括信客所做的事,从而了解“信客”这一职业的特点,这实际上也就把握了信客的精神品质。这节课要用问题来引导学生自读,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课文。 自学指导步骤、流程: 一. 导入:在当今社会,电信业十分的发达,电话、手机遍布城乡,邮件快递安全高速。

可是,在20世纪初的乡村,对外通信往来主要依靠一种特殊职业的人——信客。也许,我们很难想象,信客那沉重的脚步就是连接乡村与城市的纽带,他们为远行者效力,自己却是最困苦的远行者。今天,让我们通过文章《信客》来体会一下他们的苦涩人生。

二. 如果有条件,投影作者余秋雨简介和生字词的音、义。没有条件,就将这些内容

放到课后去。

三. 整体把握

1. 读过这篇课文后,你能否用一个字来概括你对“信客”这一职业的初步印象?(苦、

难、累、冤等)

2. 理清文章脉络:课文围绕信客写了哪几方面内容?

(信客做信客的缘起—信客是怎么做信客的—信客是怎么不做信客的—信客当

老师、校长为什么也是好样的)

3. “信客”都做了哪些事?体现出信客的那些品质?

忙着散发信、物,接收下次带出的信、物 辛苦劳累 代写书信、帮忙料理乡人后事,安抚死者家属 任劳任怨 遭别人怀疑、同乡污为小偷仍不计较 善良宽容 拒绝接受乡人的馈赠 诚信无私 当老师、当校长受到赞誉 有才干

4.

用“信客是_____的”句式说话。

“信客是辛苦的”、“信客是贫穷的”、“信客是艰难的”、“信客是善良的”、“信

客是诚信的”?? 四. 问题探究

1. 2. 3.

年轻信客是怎样评价自己这份工作的?体会他当时的心境。

“这条路越来越凶险,我已经撑持不了。” 文章写了几个信客?重点写哪个信客?

老信客和年轻信客。重点写年轻信客。 为什么要写老信客?

写老信客是为下文写年轻信客作铺垫。从老信客身上,我们看到信客这种特殊

的职业讲求诚信,对“信”的要求特高,这种职业艰辛,长期劳累奔波,而报酬低廉(“沿途可住哪几家小旅馆??哪一个摊子的大饼最厚实,哪一家小店可以光买米饭不买菜”)。从老信客对年轻信客的传授过程之中,我们还可看到老信客对这一职业的执著,无私奉献,他有丰富经历,给信客以具体的指点,他有惨痛的教训,又警醒着信客,这一切都给信客的成熟铺就了一条好顺畅的路。

同时,读到后文,信客种种经历又使我们感觉老信客的艰难不易,而老信客的执著又促使信客不断鞭策自己,老信客对信客的塑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使文章结构更加顺理成章,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使内容更加拓展,主题更加突出。

4. 5.

年轻信客的结局怎样?为什么要求死后和老信客葬在一起?

是出于对老信客的理解、同情、敬重和感激。

你能用一句或一段话概括年轻信客的一生吗?如果愿意,就把这些话送给他,

刻在他的墓碑上吧。

“好人终有好报。愿你的灵魂在地下安息。”“我尊敬的人呐,你辛苦啦,歇一歇吧,我会日日为你祈祷”

“三十年信客生涯,风尘苦旅,奔波于家乡和上海之间,艰辛备尝,传递两地亲人信物。为人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宽容厚道。执教小学,为人师表,工作出色,桃李芬芳。四乡敬重,众口传颂,立此墓碑,永志纪念。” 五. 拓展延伸(代小结)

学习这篇课文,让我们认识了一种曾经起过重大作用而现在已经消失了的职业——信客,让我们了解到做人的一些准则,希望同学们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尽管普通、平凡,但要追求人格的高尚。

课后,向家人或长辈了解一些原来存在但现在已经消失了的职业,体会他们的职业道德和人生的艰辛,更深地理解做人的道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yq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