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异化和归化的过程中对汉语小说英译本进行英汉语言对比分析

更新时间:2024-03-02 10:4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从异化和归化的过程中对汉语小说英译本进行英汉语言对比分析

——以莫言作品《师傅越来越幽默》为例

摘 要

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结构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其中英汉句法和语义差异是英汉翻译的难点之一,也是影响翻译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选取莫言的中篇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和葛浩文的英文译本作为研究对象,试图在归化和异化的过程中对小说的英汉语言的句法语义进行对比分析,并通过通过莫言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中的大量的实例对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句子结构、段落和篇章以及英汉文化上的对比分析来说明两种语言的相异之处,从而体现出英汉对比研究的重要性。

关键词:英汉对比;归化和异化;莫言;《师傅越来越幽默》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n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 in the English Version of Chinese Novel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with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Method --Take Shifu,you'll do anything for a laugh as an Example

Abstract

English and Chinese possess so many differences in syntax structure and semantics, which is one of the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as well as one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translation quality. This paper will choose Shifu,you'll do anything for a laugh, a medium-length novel of Moyan as research object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comparis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 of this novel from the perpective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through a number of examples in the novel. This paper will als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of the two languages in terms of words, sentences, paragraphs and chapters, as well as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 to demonstrate the importance of contrastive studi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Key words: contrastive studi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Moyan,Shifu,you'll do anything for a laugh

一、引言

莫言,原名管谟业,是 20 世纪 80 年代崛起的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自改编于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的电影《红高粱》获得 1988 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后,莫言的小说日益进入西方人的视野,多部重要作品被译为多国文字。1999 年莫言的中篇小说集《师傅越来

越幽默》出版。文集中所选作品笔法极具喜剧性,字里行间却渗透着对生命沉痛的叹息。2001 年,英译本 Shi-fu,You'll Do Anything for a Laugh 在美国出版,引起媒体广泛关注。小说讲述了退休前一个月被迫下岗的丁师傅,为养家糊口,将林中报废的公共汽车壳子改造成 “休闲小屋”供男女幽会。有一天,他以为一对男女在小屋里殉情了,报案后却发现是一场虚惊,里面根本就没有人。这个看似有些无厘头的结局正是小说的精彩之处。全文将讽刺与黑色幽默相融合,即使对不熟悉中国作品的读者,也能让他的眼睛为之一亮。

二、小说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关于翻译策略的选择,向来有“归化”与“异化”之争。前者主张在翻译过程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源语的陌生感与异质性。在这种机制下,“译者所要做的就让他/ 她的译作‘隐形’,以产生出一种虚幻的透明效果,并同时为其虚幻身份遮掩: 译作看上去‘自然天成’,就像未经过翻译一般。”而后者“通过干扰目标语盛行的文化常规的方法,来彰显异域文本的差异性”。

中国文学的英译在中国文化的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而在作品中,人们期待中国文化成分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得到体现。葛浩文认为,作为中国人的林丽君可以选择减低“异国情调”而大规模采用“归化”法,而作为美国人的他却不能这样做,因为“如果也那样做就变得像殖民者了,好像在说‘我们的语言更好,我们不需要这种表达法’”。事实上,葛浩文一直致力于尽量做到既保留原语文化特色又保持译文的流畅,其译作中的例子也俯首皆是。但很多时候二者无法兼得,那么就需要做出取舍。判断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的标准就是“要看中文读者从中读到了什么。是我们日常使用的套语还是只有在这个语境中才使用的.如果是后者,译者就需要多花心思找到最合适的表达方式”。在《师傅越来越幽默》中我们很容易就能找到关于归化和异化的不同使用的例子。

三、在归化和异化翻译的过程中分析莫言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及英译本中的英汉语言差异

3.1英语重形合(Hypotaxis),汉语重意合(Parataxis)

汉字具有独特的表意性,即借字形描写字所指之物,以形达意,比较直观。而英语是字母文字,不是对自然现象的模拟,而是以理性的规则建立象征符号,以声音组合决定意义,因此是表音文字,表达比较抽象。

从历史上看,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更要注意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并用异化和归化的方法进行小说翻译,但这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面,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按韦努蒂的说法,归化法是“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则是“对这些文化价值观的一种民族偏离主义的压力,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

例如(1): 离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还差一个月的时候,在市农机修造厂工作了四十三年的丁十口下了岗。十放到口里是个田字,丁也是精壮男子的意思,一个精壮男子有了田,不愁过不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这是他的身为农民的爹给他取名时的美好愿望。[10] 119

译文:Ding Shikou or Ten Moth Ding,had worked at theMunicipal Farm Equioment Factory for forty - threeyears and was a month away from mandatory retirementage when he was abruptly laid off. Now if you put shi( 十) ,the word for ten,inside a kou ( 口) ,the word for mouth,

you get the word tian ( 田) ,for field. Thefamiy name Ding can mean a strapping young man. Aslong as a strapping man has a field to tend,he’ll nev-er have to worry about having food on the table and clothes on his back. That was his farmer fatehr’s cherished wish for his son when he named him.[11] 1

原文中把“丁”和“口”两个汉字组合起来形成另一个字“田”。这个很容易被汉语读者理解的文字游戏,却会给不熟悉汉字字形特征的英美读者带来不小障碍。两种语言的字形构造差异导致传译的困难: 作为文章开篇对主人公的幽默介绍,这句话不能简单省略; 直接照搬又不好理解。译者的选择是几种手段并用,首先说明汉字字音,将字形附于其后,用括号标注,紧接着,做简单的英文释义,用斜体相区别。这样,英语语境的读者不仅能理解原文的意思,也能体会其间的幽默意味。 也就是说,异化法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法则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内容。因此从汉语转换为英文时,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通。

3.2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

例如(1):看着这些幸福的老人,他心里很不好受: 如果有个一男半女,即使下了岗,依然不至于大清早的就来到这里蹲着,就像传说中的那个守株待兔的傻瓜[10]131

译文:The sight of all contented people depressed him,If he had a child———son or daughter,it made no differ-ence—he wouldn’t be here sitting under a tree in themorning,laid off or not; he was like the fool who saw arabbit run into a tree stump and break its neck,thenspent his days after that waiting for a second rabbit todo the same.[11]28

对于同一个名词“傻瓜”( fool) ,原文中的定语放在前面,英文则采用了 “who”引导的定语从句来修饰。因为“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汉语读者耳熟能详,移植到英语语境中却可能会造成迷惑甚至曲解。为了达成交际的成功,译者将其深层含义以解释的形式翻译出来。而在句式上,“英语的句子好比一串葡萄,主干可能很短,累累的果实附着在上面”,所以翻译时译者顺应英语语法结构,将做定语成分的句子放到了被修饰词之后。

例如( 2) :四月里和暖的小风一缕缕地吹到了他的脸上,使他觉得心空空的,甜甜的,有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好像喝了四两老酒。[10] 119

译文:Warm April breezes brushing agiainst his face in-fused feelings of emptinesss,sort of saccharine sweet.He felt dizzy,borderline drunk. [11] 9

汉语里的数词和量词除了表示数量外,还蕴含着一定的文化意义,也就是语境赋予的引申义、比喻义、联想义、象征义或感情色彩等特有的含义。原文里的数词“四”在中国文化中使用频繁,相关的成语、歇后语和谚语也随处可见。“两”为“市两”的简称,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传统量词。两个词结合为数量词,相当于 200 克。“老酒”,即“黄酒”,也叫“米酒”,酒精含量一般在 15 度左右,与葡糖酒、啤酒并称世界三大酿造酒,为东方酿造界的典型代表。一般认为四两老酒下肚还能保持清醒,就证明很有点酒量了。所以原文中提到的“四两”,是衡量喝醉程度的限定词,并不是精确的计量。换言之,是否在译文中保留这一具体数量无关紧要。所以译者绕开让英美读者费解的表象,用一个形容词 borderline( 临界的) 直接描述人物微醺的状态,这样我们也较好的保存了英语句子的结构。

3.3英语是静态语言(Static),汉语是动态语言 (Dynamic)

英语是静态的语言,主要体现在有少用动词而用其他手段表示动作意义的倾向,倾向于多用名词,形容词,副词,介词,因而叙述呈静态(stative);汉语是动态的语言,主要体现在汉语有一种多用动词的习惯,因而叙述呈动态(dynamic)。造成英语呈静态的原因是英语句子中的谓语动词要受很多形态变化规则的约束,使用时有很多不便, 所以一般每个句子只有一个谓语动词。而对动词的需要有不至于此,于是只能采取名词化的方法。也就是说英语是屈折语,英语动词的使用受到形态规则的严格限制,一个句子结构通常只用一个谓语动词,或者至多是几个动词并列作谓语。因此我们可以用重复法,增译法,词性调整法来更好地进行小说翻译。

例如:“您的意思呢? 难道您还想去报案?”“小胡,我反复想了,丑媳妇免不了见公婆?”“您真想去报案?”“也许,还能把他们救活?“师傅,您不是惹火烧身嘛! ”[10] 145 译文:“What are you getting at? Don’t tell me you’re thinking of going to the police yourself. ” “Little Hu,I’ve given this a lot of thought. Youknow what they say: the ugly bride has to face her in -laws sooner or later. ”“Are you really thinking of going to the police?”“Maybe,they might still be able to save them. ”“Shifu,this is pretty much the same as getting yourself on fire ! ”[11]51

中华民族传统哲学宣扬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习惯于形象思维,注重直观经验,凭借思维把事物各种属性结合起来获得一个完整的认识,从而形成完整概念。而西方哲学主张天人相分,是抽象逻辑的分析型思维方式,在语言上非常重视结构的完整和表达的科学性。因此英语是静态语言,汉语是动态语言。前者偏简洁,后者重精确。原文中两个俗语“丑媳妇免不了见公婆”和“惹火烧身”与各自的前一句话间没有明显的逻辑连接词,英文却需要形式上的衔接过渡,就像公路旁的指示牌那样为读者指明方向,译者由此增加了解释性句子“You know what they say”和“pretty much the same as”承载逻辑关系。一方面表明其后内容的性质是汉语的成语或俗语; 另一方面把原文中的喻意外化,有利于英语读者更好地贴近文本意义。总的看来,译本为顺应英语的语言语境,主要采取了解释性增补和调整语序的方法。照顾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使译本尽量贴近他们熟悉的英语文本形式。这样有利于译本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

3.4汉语多具体,英语多抽象

英语表达往往比较抽象,汉语则喜欢比较具体。我们看一个翻译:

“当然不是真让您去自焚,”吕小胡笑着说,“您去吓唬他们一下,他们最爱面子。”“你这算什么主意?”他说,“你这是让师傅去耍死狗! ”[10] 120 译文 :“I’m not saying that you should set yourself onfire,”Lü Xiaohu said with a smile. “Just give them a scare. They care about face more than anything. ”“What kind of idea is that?”Ding said. “Are you asking me to go put on an act?”[11] 10

“狗”这种动物中外皆有,但中西文化语境赋予它不同的内涵。在中国,“狗”的形象并不那么正面,很多与之相关的词语含有贬义。比如“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不胜枚举。而在英美国家,“狗”往往成为忠诚的象征,被视为朋友甚至

家人。因此不少英文短语中,肯定或赞美之情溢于言表,鼓励别人振作时用“Everydog has its day”( 人人都有幸运日) ; 表示羡慕或亲昵时说“You lucky dog”( 你太幸运了) 。原文中“耍死狗”是方言,指耍赖,显然带有贬义。若照字面直译,到了英语语境中本来的寓意会消失或变形。因此译者舍弃“狗”这一象征,将其深层意义用抽象的语言表达出来。

(2) 少妇甜甜地一笑,道: “别吹了,再吹就成了麒麟了! ”[10] 125 译文: The woman smiled sweetly. “Slow down,”she said. “the next thing you’ll be telling me is that they’re a pair of unicorns![11] 18 “麒麟”,雄性为 “麒”,雌性为“麟”,是中国古籍记载的一种动物。它与凤、龟、龙并称“四灵”,是民间祥瑞的象征。一般认为外形是羊头,鹿身,马足,狼蹄,牛尾,耸一只或一对肉角,体色五彩,披鳞甲。而英译文中的 unicorn 是西方传说中的神秘生物,其名来自拉丁文 Unicornu,uni 表示“独一,唯一的”,cornu 指 “角”。中文译为独角兽。通常被形容为是修长的白马,额前有一直螺旋状角; 也有人认为它前半身象马,后半身象鹿,长有条狮子的尾巴,浑身雪白。虽然对其形态说法不一,基本的寓意却很统一,那就是代表高贵、高傲和纯洁。在《旧约全书》中独角兽作为希伯来传说中的动物曾被频繁地提到。两相对照,可以发现麒麟和独角兽也许在外表和文化地位上有相似之处,不同点却显而易见。 正如中国文化中的“龙”代表吉祥、尊严和腾飞; 西方神话里的“dragon”同样有巨爪和鳞片,却被基督教和犹太教视为恶魔的象征。它们分别属于东西方各自独特的文化符号体系,不能简单等同。译者用独角兽替换原文“麒麟”,固然更接近译文读者,却模糊了原文的文化意味,甚至可能让他们以为中国也有独角兽这种传说,加强文化同化倾向 。实际上,对于“麒麟”的英译,“kylin”是个不错的选择。它是英语化的拼音,既照顾了西方人的发音习惯,又强调了其中国文化根源,能更好地传译源语文化特色。可见,汉语多用具体的语言,英语多用抽象的语言。

四:结语

正是由于上述意合与形合、结构和语义、 具体和抽象、动态与静态四个方面的不同,英语句法才与汉语句法有如此大的差异,也在世界范围内成就了莫言作品《师傅越来越幽默》的成功。英汉句法的不同应特别引起翻译工作者和语言对比理论研究人员的重视。汉语看似松散,可疏而不乱,行句如行云流水,意尽语完。英语句意义环环相扣,逐层展开,条理清晰。翻译之时,方方面面要考虑周全,方能做到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曹雪萍,金 煜. 葛浩文: 低调翻译家[N]. 新京报,2008- 03 - 21. [2]赋 格,张 健. 葛浩文: 首席且惟一的“接生婆”[N].南方周末,2008 - 03 - 27. [3]葛浩文. 漫谈中国新文学.[M]香港: 香港世界出版社,1980. [4]葛浩文. 文学与翻译家[A]. 漫谈中国新文学[C]. 香港: 香港文学研究社,1980. [5]何 琳,赵新宇. 新中国文学西播前驱: 《中国文学》五十年[N]. 中华读书报. 2005 - 09 - 23.

[6]河 西. 葛浩文与他的汉译之旅[EB/OL]. http: / /news. sina. com. cn / c /2008 - 04 - 09 /115415321374. shtml.

[7]胡安江. 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及翻译策略研究—─以美国汉学家葛浩文为例[J]. 中国翻译,2010,( 6) : 13.

[8]季 进. 我译故我在———葛浩文访谈录[J]. 当代作家评论,2009,( 6) : 46 - 52. [9]李文静. 中国文学英译的合作、协商与文化传播———汉英翻译家葛浩文与林丽君访谈[J]. 中国翻译,2012,( 1) : 58 - 60.

[10]莫言. 师傅越来越幽默[M]. 济南: 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 9. [11]Goldblatt,Howard. Shifu,You’ll Do Anything for aLaugh[M]. 北京: 中国图书进出口( 集团) 总公司出版,2006.

[12]Goldblatt,Howard. Border Crossings: Chinese Writing ,in Their World and Ours [A]. In Corinne Dale ( ed.) .Chinese Aesthetics and Literature[C]. N. Y. :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4. [13]Venuti,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参考文献:

[1]曹雪萍,金 煜. 葛浩文: 低调翻译家[N]. 新京报,2008- 03 - 21. [2]赋 格,张 健. 葛浩文: 首席且惟一的“接生婆”[N].南方周末,2008 - 03 - 27. [3]葛浩文. 漫谈中国新文学.[M]香港: 香港世界出版社,1980. [4]葛浩文. 文学与翻译家[A]. 漫谈中国新文学[C]. 香港: 香港文学研究社,1980. [5]何 琳,赵新宇. 新中国文学西播前驱: 《中国文学》五十年[N]. 中华读书报. 2005 - 09 - 23.

[6]河 西. 葛浩文与他的汉译之旅[EB/OL]. http: / /news. sina. com. cn / c /2008 - 04 - 09 /115415321374. shtml.

[7]胡安江. 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及翻译策略研究—─以美国汉学家葛浩文为例[J]. 中国翻译,2010,( 6) : 13.

[8]季 进. 我译故我在———葛浩文访谈录[J]. 当代作家评论,2009,( 6) : 46 - 52. [9]李文静. 中国文学英译的合作、协商与文化传播———汉英翻译家葛浩文与林丽君访谈[J]. 中国翻译,2012,( 1) : 58 - 60.

[10]莫言. 师傅越来越幽默[M]. 济南: 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 9. [11]Goldblatt,Howard. Shifu,You’ll Do Anything for aLaugh[M]. 北京: 中国图书进出口( 集团) 总公司出版,2006.

[12]Goldblatt,Howard. Border Crossings: Chinese Writing ,in Their World and Ours [A]. In Corinne Dale ( ed.) .Chinese Aesthetics and Literature[C]. N. Y. :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4. [13]Venuti,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yf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