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4-01-29 03:5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课题 1.空气的性质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学 三维 目标 1、证实空气的存在,认识空气有占据空间的性质。 2、认识到空气是有质量的。 3、认识到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重点 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 教法 启发、谈话、演示 难点 认识空气有质量 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操作 关键 空气有占据空间的性质,空气也有质量 教具 水槽、注射器、塑料袋、饮料瓶等 程序 一 二 教学内容 证明空气的 存在 探究空气是否 占据空间 师生活动设计 1、猜谜语 2、生回答 3、谈话 4、提问: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怎样证明它的存在 5、学生演示实验方法。 6、用塑料袋来证明空气的存在。 7、学生演示并说明原理。 8、小结。 1、 谈话:这是一只气球,你们能把它吹 大吗 ? 2、让几名学生试着吹一吹。 设计意图 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 探究空气是否 有占据空间的 性质 时间 10分 10分

程序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时间 三 四 学生实验,进 一步验证空 气占据空间 总结 3、 提问:气球为什么吹不大? 4、 学生讨论:制定研究方案 5、 学生实验,汇报结果。 6、 师小结。 1、 谈话:空气是否真的占据空间 2、 分组实验 3、 汇报结果 4、 提问 5、 学生讨论汇报 6、 小结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让学生在实验 中觉察到空气 的存在。 18分 2分 板书 设计 1、 空气的性质 会流动 占据空间 课后 反思

优点:能以学生认知背景为基础去指导他们。 缺点:实验时还不够细化,学生参与不全。 改进: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全员动手参与实验得出结论。

课题 1、空气的性质 课型 新授 课时 2 教学 三维 目标 1通过比较,进一步认识并归纳概括空气的性质。 2体会压缩空气的运用,拓展所学知识,增强实践能力。 3培养热爱科学的精神。 重点 比较空气和水的压缩性 教法 讲解 演示 难点 压缩空气的运用 学法 合作探究 动手实践 关键 拓展知识 ,增强实践能力。 教具 杯子 、水槽 、注射器 等 程序 一 二 教学内容 比较空气和 水的异同点 归纳空气的 性质 探究空气可以 被压缩、压缩 空气有弹性 师生活动设计 1、 提问:过去我们认识过水,水有什么 性质呢? 2、 讨论:水和空气比较,有什么相同和 不同? 3、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4、 师演示水和空气压缩性的比较试验。 1、 提问:用手轻轻压气垫有什么感觉? 2学生分组试验 3汇报:解释活动中的感觉与看到的现象。 设计意图 通过空气与水的 比较,了解它们 有什么相同和 不同 时间 8分 10分

程序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时间 三 四 五 板书 设计 探究压缩空气 在生活、生产 中的应用。 探究压缩空气 在生活、生产 中的应该 总结 1、 提问:生活中有许多地方应用了压缩 空气,那么压缩空气的多少与 它的力量有关吗? 2、学生讨论,做出假设。 1、 师演示自制的空气枪 2、 指导学生制作空气枪 3、 学生自选材料制作 4、 讨论:为什么有的空气枪射得远?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联系生活实际 让学生更进一步 认识被压缩空气 的力量的大小。 10分 10分 2分 1、 空气的性质 压缩空气有弹性 空气是有质量的 优点:能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升到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物质。 缺点:学生实验时应放手 改进:认识物质性质的层面。 课后 反思

课题 2.热空气和冷空气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学 三维 目标 1能借助物体觉察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 2知道同体积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3知道热气球、孔明灯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4学会积极探索,培养热爱科学的精神。 重点 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教法 讲解、演示、交流 难点 理解风的成因 学法 合作交流、动手操作 关键 弄懂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 教具 蜡烛、火柴、集气瓶等 程序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时间

一 二 导入新课 研究热空气 是怎样流动的 1出示上节课吹气球的装置 提问:我们是怎样把气球吹大的呢? 2学生回答 3问:想办法证明空气从瓶子里跑出来的吗? 4学生做实验,然后汇报。 1谈话:空气受热流动时会怎样流动呢? 2学生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4问:热空气可能向哪里流动呢? 通过实验 得出结论 6 程序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时间

三 四 五 六 板书 设计 探究热空气 上升的原因 探究冷空气 的流动 探究风的成因 总结 5学生回答 6提问:你能设计实验来证明热空气向上 流动吗? 7学生讨论,设计实验 1谈话:空气受热为什么会上升? 2学生猜测、交流 3实验并汇报结论 1问:冷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2生:推理、猜测、讨论 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风是怎样形成的?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通过实验、讨论 设计得出结论 10分 6分 6分 2分 2 热空气和冷空气 空气 受热------向上流动 受冷------向下流动 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课后 反思

优点:指导学生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认识等体积空气的性质 缺点:设计实验有些欠缺。 改进: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课题 3空气中有什么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学 三维 目标 1能够运用实验探究空气的成分 2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 3探究科学知识,培养探索精神。 重点 了解空气的成分 教法 启发、谈话、讲解 难点 认识气体 学法 合作交流 动手操作 关键 支持燃烧 教具 蜡烛 玻璃 等 程序 一 二 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 分析和认识 空气的成分 师生活动设计 1提问:猜一猜,下面的三支蜡烛哪支最先 熄灭?哪支燃烧的最持久? 2学生猜测 3教师演示 4讨论:为什么罩上玻璃杯后蜡烛会慢慢 熄灭? 5学生讨论、交流 1实验:(1)讲述:为什么会熄灭? (2) 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设计意图 通过预测实验 得出结论 时间 10分 25分

程序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时间 三 总结 (4)讨论:为什么水不能进入瓶子? (5)讲述 (6)分组实验,汇报结果 (7)讨论:水涌进瓶子的现象说明了 什么? 2、实验:(1)提问 (2)猜测 (3)讲解 (4)分组实验 (5)汇报结果 (6)师小结 1讨论: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是什么? 不支持燃烧的空气中还有什么? 2学生汇报 3师讲解 通过实验验证 总结 5分 板书 设计 3 空气中有什么 支持燃烧 、不支持燃烧 两种气体 课后 反思

优点:指导学生认识空气的组成恰到好处。 缺点:结论时没有放手让学生来说。 改进:在实验环节应更细致一些。

课题 4、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学 三维 目标 1意识到空气对生命的意义及保护空气清新的重要性。 2能够用测量降尘的方法考察当地空气污染的情况。 3了解空气污染的含义危害 4关心空气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重点 为净化空气做贡献 教法 讲解 谈话 难点 调查空气污染的原因 学法 小组合作 动手实验 关键 空气污染的含义 教具 挂图 多媒体课件 程序 一 二 教学内容 认识空气也是 生命之源 认识空气的污 染、污染的原 因及危害 师生活动设计 1让学生做憋气活动 2说说自己的憋气时间 3提问:憋气时,你有什么感觉?能一直 憋下去吗? 为什么? 4学生回答 5提问:在自然界中,你还知道有哪些生命 离不开空气? 1谈话:书中图片反映的环境你经历过吗? 你喜欢什么样的空气环境? 2讲述什么叫空气的污染 设计意图 从自己亲身体验 引入新课 时间 10分 10分

课题 3加热饿冷却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学 三维 目标 1了解二氧化碳的液化和气化。 2认识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3认识液体和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4了解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重点 认识到冷热的变化 教法 讲解 演示 难点 对物体产生的变化 学法 动手操作 合作交流 关键 发现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具 酒精灯 课件 程序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时间 导入新课 研究受热和 冷却后物体 形态的变化 研究物体的 热胀冷缩现象 1提出问题:物体加热和冷却后会有哪些 变化? 2学生讨论交流。 1提出问题:糖和蜡受热和冷却后有什么 变化? 2学生实验、汇报 3学生讨论、交流 4学生阅读交流 1研究固体的热胀冷缩 2研究液体的热胀冷缩 3研究气体的热胀冷缩 师生活动设计 先提出问题,学生 实验、汇报,从而 自己得出结论 6分 8分 8分 设计意图 时间

四 五 了解温度计的 发明史 了解加热和冷却在生活中的应用 (1) 提出问题 (2)学生假设 (3)学生设计实验 (4)汇报结果 1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2阅读书上资料 3谈谈体会 1提问:生活中,人们通过加热和冷却 做那些事儿? 2学生讨论 3师补充讲解 4讨论:以上事例说明了什么? 给我们哪些启示? 3 加热和冷却 通过提问、阅读 资料,得出结论 8分 10分 板书 设计 受热和冷却后物体形态的变化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温度计的发明 优点:教学环节比较清晰,实验布置较好。 缺点:温度计使用注意事项没有多强调。 改进:在实验测量时强调温度计的使用。 课后 反思 课题 4 吸热和散热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学 三维 目标 1研究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是否相同。 2探究不同颜色的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 3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吸热、散热现象的原理及使用。 重点 难点 关键 程序 不同物质吸热、散热性能 不同颜色物体吸热、散热性能 水、油吸热、散热性能的比较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设计 教法 学法 教具 讲解 演示 动手操作 合作交流 温度计 烧杯 酒精灯等 设计意图 时间 10分 10分 研究水和油的 吸热与散热 性能 研究不同颜色 同种物质的 吸热散热性能 1提问: 2学生提出预测结果 3提问:怎样设计实验证明? 生涯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4学生实验 5根据实验所得数据画出曲线图 6小结、讨论:这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7教师归纳总结。 1提问:不同颜色同种物质吸热、散热 性能一样吗? 2学生提出假设 3学生实验 经过提出问题、预 测,进行实验设计 程序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时间

三 四 讨论生活中的 吸热散热现象 设计并制作一个保温杯 4汇报数据 5师生共同总结 1谈话 2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一些事例 3观察图片、思考 4学生讨论 交流 1谈话 2学生讨论怎样做,为什么 3交流设计意图 4动手制作 5检测性能 评价 6介绍经验 小结 动手设计制作, 用学过的知识 经验来操作,巩固 所学内容。 10分 10分

板书 设计 吸热和散热 不同物质(水、油)的吸热和散热性能 不同颜色同种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 优点:生活中的现象与本科研究内容结合起来 缺点:实验过程中学生分工合作不够明确。 改进:在实验时,应该让学生独立完成。 课后 反思 课题 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学 三维 目标 重点 1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各种存在形态。 2了解雨的成因,认识水的冰点、了解霜的成因。 3进一步认识水蒸气的凝结现象,了解雾的成因。 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教法 讲解 演示 难点 关键 程序 做造雾 、雨、霜 模拟实验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设计 学法 教具 动手操作 合作交流 图片 课件 制作材料 设计意图 时间 导入新课 模拟雨、霜 雾的形成 认识蒸发现象 1欣赏大自然不同形态的水 2提出关于水的问题 1研究雨的成因 2研究霜的成因 3研究雾的成因 (1) 实验方法 (2)学生实验 (3)讨论 (4)小结 1提问:空气中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2学生回答 出示自然界 中不同形态的水 引出研究的问题 5分 10分 10分

程序 四 五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时间 探究蒸发的快 慢与哪些因素 有关 总结水的变化 及循环 3观察教材中的图片 认识我们周围存在着广泛的蒸发现象 1提问:蒸发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2提出假设 3学生设计实验 4汇报结果 5小结 1提问:水有哪些基本形态 2学生讨论 3师生共同总结 看图片 认识蒸发现象 通过提问、讨论 得出结论 10分 5分 板书 设计 5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雨 霜 雾 的形成 水的蒸发现象 水的变化及循环 课后 反思

三单元

优点:教学中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存在形式 缺点:实验操作不够细致 改进:探究实验要细致,结论留给学生自己总结。

课题 1 声音的产生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学 三维 目标 1知道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声音广泛存在。 2制造声音,感受发声方法的多样性。 3帮助学生建立振动的概念,认识到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重点 在观察、比较、讨论 教法 讲解 演示 难点 交流中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学法 动手操作 合作交流 关键 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建立联系 教具 光盘 保鲜袋 尺子 程序 一 二 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 研究声音的 产生 师生活动设计 1放录音。谈话: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2保鲜袋发声 3身体各部位发声 谈话:请你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自己的 身体发出声音。 提问: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4小结 1提问: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 物体发出声音? 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 2按要求发声,完成课的记录表 设计意图 激趣导入 引入新课 通过活动了解 声音是怎样产生 的? 时间 10分 25分

程序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时间 三 总结 学生交流 3反证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 谈话:既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那 么停止物体的振动,声音就应该消失。 是不是这样的呢? 通过下面的活动去证明学生汇报 谈话:通过这么多活动,你得出了什么 结论? 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用活动来证明 声音是怎样产生 的 5分 板书 设计 1 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 课后 反思

优点:能从探究中教学的思想出发,从生活入手,一步步揭示。 缺点:揭示有关声音实验不足。 改进:引领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展开活动。

课题 2 声音的传播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学 三维 目标 1知道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知道不同物质的传播效果。 3能设计声音,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的实验。 重点 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法 讲解 演示 难点 比较物质的传声效果 学法 合作交流 讨论 关键 探究阻碍声音传播的方法 教具 图片 课件 程序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时间

一 二 导入新课 发现真空状态 不能传播声音 研究固体和 液体是否能 传播声音 1师演示“烧瓶中的小铃实验。” 激趣引入 2引出问题:固体、液体也能传播声音吗? 1提问:固体和液体能不能传播声音呢 ? 通过讲解学生 2师讲活动步骤 活动得出结论 3提问:袋里装什么。听声音效果最好? 装什么物质不容易听到声音? 5分 10分 程序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时间

三 四 五 1探究问题:声 音的传播方向 做“土电话” 并使用 拓展 1提出问题: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 中传播是向什么方向传播的呢? 2学生讨论 3提问:怎样验证你们的假设? 4学生交流、实验、汇报 1师介绍制作方法 2学生制作并使用 3改变线的方向,再试,交流。 1提问:解释“伏罂而听” 2介绍成功的方法并说明原理 自己动手操作 “土电话” 10分 10分 5分 板书 设计 2 声音的传播 固体和液体是否能传播声音 声音的传播方向 优点:教师能够结合本课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缺点:课堂上,对学生的指导不够详细。 改进:有效利用课件资源,充实课堂教学。 课后 反思 课题 3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学 三维 目标 1推测人是怎样感觉声音的? 2了解人耳的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3知道什么叫噪声及其危害,知道如何保护耳朵。 重点 了解耳朵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教法 讲解 演示 难点 正确区分噪声和非噪声 学法 合作交流 讨论 关键 保护听力的意识及措施 教具 图片 实验材料 程序 一 二 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 认识人耳的 构造和听觉 产生的过程 师生活动设计 1谈话:我们究竟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2引发思考: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提问:你觉得我们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 的呢? 2学生交流 3教师归纳 4介绍人耳的构造 5声音传播的路径 设计意图 激趣引入 通过提问使学生 得出结论 时间 5分 15分 程序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时间

三 四 五 认识耳廓的 作用 认识噪声的危 害和防治方法 总结 1我们耳廓有什么作用呢/ 2学生汇报并开始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4思考:没有耳廓,我们的听力会受到 影响吗? 1学生听噪声,有何感觉? 2阅读资料 3思考:你发现了什么?什么是噪声? 噪声有什么危害? 在噪声环境中,如何保护自己的听力? 通过动手实验 得出结论 10分 8分 2分 板书 设计 课后 反思 3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声音传递的路径:声源——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 耳蜗---- 听神经 优点:教学过程中,摈弃了过去教师讲,学生听,辨析巩固练一练的模式。 缺点:课堂气氛渲染的不足;对学生的提问能力缺乏信任,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太少;在“双耳效应”的教学中,未能让学生亲身体会“立体声”;未能及时进行保护听觉的教育。 改进: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时的喜悦”,不仅让学生在快乐中进行学习,更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快乐的理念。 课题 4 不同的声音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学 三维 目标 1能够感受人噪音有强弱,高低和音色的不同。 2能用实验证明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 3能用实验证明声音的高低与哪些具体的因素有关。 重点 声音在音调与音量的区别 教法 讲解 演示 难点 区分音调和音量 学法 动手操作 合作交流 关键 强弱、高低和音色 教具 图片 课件 程序 一 二 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 发现声音有强 弱的差异 师生活动设计 1猜声游戏 2提问:为什么能猜出是谁的声音呢? 1,放一段相同的音乐。 提问:你听到了什么?有什么不同? 2谈话:试着用身边的物体发出大小不同的 声音。 3学生做发声活动 4提问:要发出大小不同的声音,关键是 什么? 设计意图 用猜声音的游戏 方法引入新课 效果很好 时间 5分 10分 程序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时间

三 四 五 辨别声音的 高低 动手制作 总结 1学生说有什么不同? 2用橡皮筋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3声音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 4学生实验 5教师小结 1用一些乐器发出大小和高低不同的声音 2用身边的材料制作小乐器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设计 课后 反思 4 不同的声音 声音 强弱 高低 优点:给学生提 供多种材料, 让学生充分摆弄研究, 并对发现的事实加以充分完整地描述。 缺点:没有把多个学生对多个物体声音的比较加以归纳整理,引导学 生认识到:声音有的强、有的弱、有的高、有的低、音色也各不相同。 改进:引导学生从发声处、声音传播过程、人耳处寻求减 弱噪声途径,也可以爱过实验加以验证。

四单元

课题 1我们吃什么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学 三维 目标 1知道食物含有的六种主要成分。 2能用实验的方法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和脂肪。 3能按食物含有的主要成分给食物分类。 重点 认识食物的主要成分 教法 启发 谈话 难点 会用实验方法检测 学法 动手实验 合作交流 关键 会给食物分类 教具 图片 资料 程序 一 二 三 教学内容 揭示课题 了解学生昨天 所吃的食物 自定标准给 食物分类 师生活动设计 1俗话说······ 2讲述 1谈话:你带来了些什么食物? 同桌同学互相说说 2小组内成员出示所带来的食物 3提问:看到黑板上所写的这些食物你想说 吃什么呢? 4小结并过度到下一个知识环节。 1谈话:分食物怎么办? 2小组内分类。 3汇报、小结。 设计意图 时间 5分 根据学生回答,随 即贴出有关图片 10分 分类是个很好 5分 的办法

程序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时间 四 五 六 了解食物中含 有不同营养 检测食物中的 营养成分 总结 作业 1请大家认真听,仔细看。 2多媒体课件演示。 3提问:食物中含有哪些不同的营养?它 们分别有什么作用呢? 1介绍检测器材 2演示 提问 3讲解 4汇报实验结果。 1汇报分类结果 2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食物。 延伸课堂 拓展知识 10分 5分 5分 板书 设计 课后 反思 1我们吃什么 了解 营养 分类 优点:本节课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轻松愉快地掌握科学知识要点,为下节课学习奠定基础。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把课堂探究引入到生活实践。 缺点:没有把课堂知识拓展延伸到课外,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 改进: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把课堂探究引入到生活实践。

课题 2怎样搭配食物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学 三维 目标 1意识到营养均衡才能健康成长。 2了解食物金字塔 3知道合理搭配食物的基本要求。 重点 设计一份科学合理的食谱 教法 启发 谈话 难点 理解和运用合理搭配食物 学法 小组合作 动手实践 关键 搭配食物的原则和方法 教具 图片 资料 程序 一 二 教学内容 认识营养均衡 很重要 了解合理搭配 食物的原则 师生活动设计 1、 谈话: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了解 到各种食物中含有不同的营养 成分。 2、 播放视频资料 3、 讨论 4、 揭示课题:怎样搭配食物 1、 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的搭配才算合理? 2师生共同交流 设计意图 设计谈话内容 直接引入新课 时间 5分 15分

程序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时间 三 四 绘制并评价自 己的食物金字 塔 开展趣味性的 配餐实践活动 1、 小组讨论:根据食物日记怎样绘制 出自己的食物金字塔。 2、学生汇报并讨论结果 3、讲解 4学生汇报交流 5、小结 1、 自己设计一份晚餐食谱。 2.利用食物卡片来配餐。 2、 用食物进行模拟配餐。 4各组选出一份模拟配餐。 5、课外延伸 通过讨论实践 更进一步理解 新知 10分 10分 板书 设计 课后 反思 2 怎样搭配食物 食物金字塔 优点: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激发参与的热情, 活动体现层次性,思考慢慢加深. 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缺点:在练习“服装搭配”上,没有让学生再亲自搭配一下,并说一说,加深巩固新知。 改进:课堂注种评价,但评价的语言还可再丰富些。

课题 3食物的消化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学 三维 目标 1知道并能指认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了解消化过程。 2知道消化道运送食物的方式是蠕动。 3知道消化器官的保健常识。 重点 了解食物在人体的消化过程 教法 讲解 演示 难点 了解消化道运动食物 学法 动手操作 合作交流 关键 消化方式 教具 程序 一 二、 教学内容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认识人体的 消化器官,探 究食物在人体 内的消化过程 师生活动设计 1讲述: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进行一次特殊 的“旅游” 2导出本课要研究的内容 1、 初步感知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 2、 学生根据自己的感知经验,初步认识 人体的消化器官。 3、 惹事消化器官,进一步了解食物的消化 过程。 设计意图 创设自然的谈话 情境导入新课 时间 5分 10分

程序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时间 三、 四、 认识消化道的 蠕动是推进食 物前进的主要 方式 认识保护消化 器官的重要性 养成良好的 饮食习惯 1、 提问:人为什么能倒立着吃东西? 2、 学生猜测,作出假设。 3、 指导学生做模拟食物在消化道里 运动的实验。 4、 提问:消化道是用什么方法使食物 前进的? 1提问:消化道是用什么方法使食物 前进的? 2辨析:什么样的饮食习惯好? 3讨论:怎样保护消化道? 4,小结 学以致用 10分 15分 板书 设计 3 食物的消化 消化器官 消化过程 优点:在激趣情境导入后,直切研究主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让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自己动手绘制消化系统图。 缺点:不管对与错,不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时空让他们进行有序的辩论,然后把正确的旅行图直接展示给大家。 改进:应该让学生观察对比,找出差异,可以和同学之间将刚才有争议和有共同意见的地方找出来共同研讨,加深理解。 课后 反思

课题 4、我们的食物安全吗?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学 三维 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加工食品,什么是天然食品。 2、知道过多地摄入食品添加剂有损健康。 3知道怎样做到安全饮食。 重点 调查加工食品的安全性 教法 讲解 演示 难点 认识食品添加剂 学法 动手操作 合作交流 关键 添加剂对人体的作用与危害。 教具 图片资料 课件 程序 一 二 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 开一个食品 博览会 师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时间 10分 15分 教师揭示:把我们对食品的调查结果进行 整理。 1、 小组准备博览会 2、 举办准备博览会 3、 师生交流活动 1、 分类:这些食物中哪些是加工食品,哪 些是天然食品? 2、讨论:食品中诱人的色彩是什么?

程序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时间 三 整理我们的 调查报告 2、 小结:食品中添加人造食用色素,可 以改变食品外观,但吃多了会 影响人体的健康。 1、 师生共同汇总:分析调查结果,我们 能发现什么? 2.交流:食品添加剂安全吗? 3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加工食品? 4小组汇报总结。 15分 板书 设计 课后 反思 4 我们的食物安全吗? 分类 加工食品 天然食品 优点:我从两则食品安全的事例出发引出我们的食品安全吗?又出示两种食品让学生选出自己喜欢吃的食品引入本科所要探究的问题,学生很感兴趣。 缺点:讲的太多,学生参与的少从而没有对食品是否安全认识不够充分。 改进: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会先讲要求再发东西,要求同学们停止实验也需要寻求不同的方式,让学生高兴的配合我结束实验。

第五单元

课题 1、排序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学 三维 目标 1能辨别物体排序所依据的特征。 2能独立地根据物体的同一特征进行排序。 3尝试按两个或多个特征同时给物体排序。 重点 利用某一特征或多个特征进行排序 教法 讲解 演示 难点 找出物体的共同特征 学法 动手操作 合作交流 关键 关注物体的特征 教具 图片资料 课件 程序 一 二 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 认识什么叫 排序 师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时间 10分 15分 1谈话:把物体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通过谈话引入 2活动:指名学生排列食物。 3汇报交流:你为什么需要这么排序? 你是按照物体的什么特征排列? 4教师小结。 1、 揭示:根据物体的同一种特征来排列 它们,这种活动就是排序。 2布置任务:今天的科学课上,我们一起来 研究排序的问题。

程序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时间 三 认识排序的 作用和意义 3思考:交流,在队列训练时,我们是 按照什么特征来排序的? 4、提问: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 哪些事物经常需要排序呢? 5、学生交流。 1、 谈话 2交流 3讲解 4小结 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 总结 15分 板书 设计 1 排序 一 、什么叫排序 二、 作用与意义 课后 反思 优点:在先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所进行的相互实践、相互探究、相互学习的互动过程。 不足:老师讲授的太多,没有给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时间与空间。 改进:对暴露出来的问题,尽可能的交还给学生,由学生自己解决;只有这样,学生的认识才深刻。

课题 2 分类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学 三维 目标 1知道什么是分类和分类的意义。 2、能从提供的同类事物中发现共同特征。 3知道什么是极二分法。 重点 掌握分类的基本方法 教法 讲解 启发 谈话 难点 找物体的相同点 学法 合作探究 交流 关键 分类的基本方法 教具 图片资料 课件 程序 一 二 教学内容 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尝试分类 了解方法和 意义 师生活动设计 1播放课件 2提问:你们可以帮它吗? 怎么帮呢? 3学生交流方法 4教师小结 5概括分类方法 1布置任务 2小组活动 3汇报交流分类情况 4小结 5把分类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 设计意图 激趣引入 时间 10分 15分

程序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时间 三 四 阅读资料 感知方法 课外延伸 活动 1谈话 2提问:你们会给这些动物分类吗? 分类依据是什么? 3阅读资料 4学生交流阅读收获 5演示课件,给动物分类 6思考,讨论 7小结 分析出你个人区别于其他同学的特征 用已有知识经验 应用于生活 10 5分 板书 设计 2 分 类 什么叫分类 方法 课后 反思

优点:能够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教材的二次开发,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不足:语言不够简洁,重复的地方较多。 改进:在以后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语言,使课堂教学有效率大大提高。

教材分析

教 学 内 容 教 学 目 标 教 学 重 点 教 学 难 点 教学时数 32课时 1.认识空气中的主要化学成分。 2.发现物质吸热散热的性能差异,认识水的三态变化。 第一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二单元 冷和热 第三单元 奇妙的声音王国 第四单元 吃的学问 第五单元 排序和分类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对现象或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或有依据的推测。 2.使学生进一步明白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认识事物的特征,初步学会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 1.认识空气的性质,流动的规律。 2.建立温度概念,认识热传递方向,发现规律。 3.将声音与物体振动建立联系。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ye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