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收益视线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托达罗模型的反思与拓展
更新时间:2023-08-10 20:12:01 阅读量: 工程科技 文档下载
- 成本与收益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一~~———————————————————————————————————————————————————————————————~
《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第2期
成本收益视线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
——托达罗模型的反思与拓展
赖小琼,余玉平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福建厦门3610Q5)
摘要:率文依据中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经验事实,对发展经挤学家托达罗的模型进行反思与拓展,认为农村劳动力是理性经济人.其迁移决策的依据是迁移的成本和收益。从而构建新的农村劳动力迁移模型.并在此模型基础上,提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的政策建议。关键词:托达罗模型;剩余劳动力;转移
中图分类号:眦3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5—2674f2∞4)∞一0022—05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国内外学者作了不少的理论探讨,其中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M.P,T。如m)模型强调城乡间的预期收入的差异决定农村劳动力迁移的经济因素。本文将着重阐述、分析该模型,并在农民理性人假设下,对农民进城务工和务农的两种选择进行成本和收益分析,拓展托达罗模型.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个人微观决策问题。
一、托达罗模型的剖析与反思
按照托达罗的模型,人口流动基本上是一种经济现象:.尽管城市中失业现象已十分严重,准备流向城市的人们还是可以做出合理的决策。托达罗假定农业劳动者迁入城市的动机主要决定于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差异越大,流人城市的人口越多。用公式裘示为:
M(t)=fld(t)j,f>O
函数。该式表示一定时期内乡一城人口或劳动力流迁总量M(t)是乡一城间预期收入差异的函数且此函数(f)为增函数,表明预期收入差距导致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单向迁移是不断增加的。农业部门预期收入等于未来某年的实际收入,现代工业部门的预期收入则等于未来某年的预期实际收入与城镇就业概率的乘积。这样t期城市预期收入差异可以表示如下:d(t)=w(t)Ⅱ(t)一r(t)
(2)
上式中w(t)表示城市实际工资率,“(t)表示就业概率,r(t)表示农村实际牧入。(2)式表示预期的差距d(t)由实际的城乡收入差距和城市获得就业机会的可能性(概率)这两个变量相互作用决定的。托达罗认为,在任一时期,迁移者在城市现代部门找到工作的概率与现代部门新创造的就业机会,与城市失业人数成反比,即:
Ⅱ(t)=相(t),[s(t)一n(t)]
(3)
(1)
公式中,M(t)表示t期人口从农村迁入城市的数量,d(t)表示t期城乡预期收入差异,f表示响应函数,r>0表示人口流动是预期收入差异的增
收稿日期:2舳3—12—20
7表示现代部门工作创造率,n(t)表示现代部门总就业人数,s(t)表示城市地区总劳动力规模。(3)式则说明在一定时期内城市就业概率(Ⅱ)
作者简介:赖小琼(1958一)击,福建长汀人.厦门大学经济学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社套主义币埽经济理论。余玉平(1977一)女,福建三明人,厦门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一22—
万方数据
与新就业岗位创造率成正比,而与城市失业水平(。一n即城市劳动力总量s与城市就业量n之差)成反比。现代部门工作创造率等于工业产出增长率x减去现代部门的劳动生产增长率,即:
丫=x—P
(4)
这里,x表示工业产出增长率,p表示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托达罗认为,农村青少年进城尽管不会很快在现代部门找到工作,但在城里呆的时间越长,他获得工作的机会就越大,因此他仍然在城里等待工作,所以人口流动行为模式应该建立在较长的时间范围的基础上。为此,他建立了一个迁移者在现代部门找到工作以前的n期净收入贴现值公式:
V(O)=』:[p(t)Yu(t)一Yr(t)]c(O)
(5)
其中v(o)代表迁移者计划期内预期城乡收入差异的净贴现值,Yu(t)、Yr(t)分别代表t期城市和乡村的实际工资,n代表计划范围内的时期数,r表示贴现率(托达罗把它解释为反映迁移者的时问偏好程度),c(O)表示迁移成本,p(t)表示一个迁移者在t期中现代部门获得工作的概率。p(t)是c期前迁移者找到工作的累加概率,它与“(c)不同,后者指的是某一时期迁移者被雇佣的概率,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t
J—J
p(t)=霄(1)+∑Ⅱ(t)Ⅱ(1一Ⅱ(j))从以上就业概率公式中可知,假设实际收入Yu(t)和Yr(t)不变,那么,一个迁移者在城里待的时间越长,他获得工作的机会就越大,从而,他的预期收入也越高。托达罗据此推断,农村青少年预计在城里待长一点时间会找到工作的,因此从长期观点来看,城市预期收入还是比农村预期收入高。按照托达罗的这一观点,乡一城人口流动规模是城乡收入贴现净筐的函数,即:M=f[v(O)]
f>o若v(o)>o,则迁移者愿意流人城市,城市净流人人口就增加:若v(o)<o,则迁移者不愿意流人城市甚或从城市倒流到乡村,于是,城市净流人人口就不会增加,甚至减少。
托达罗模型的政策含义为:应当扩大农村中的就业机会.以缩小城乡就业之间的不平衡;由于拓展城市少量的就业机会,可能引来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导致更多的人失业,因此开创城市就业机会无助于解决城市就业问题;农村居民的受教育学历越高,其向城市转移的预期收入就越高,因
万
方数据《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第2期
而不加区别地发展教育事业会进一步加剧劳动力的迁移和失业;政府干预城市工资水平的确定,特别是制定最低工资线,并且对城市失业人口给予最低生活补贴,会导致要素供给的价格扭曲,引致更多的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使城市的失业率更高;应当重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鼓励农村的综合开发,增加农村的就业机会,提供教育和卫生设施,发展电力、供水和交通,改善农村的生活条件等等,从而缓解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
我们认为,托达罗迁移模型正确地反映了人口和劳动力在比较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向较高收入的地区或部门流动的理性经济行为;只要存在相对来说收入高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就会对收入较低、就业不足的劳动力产生持续的引力(拉力)效应;对迁移成本的计算与预期是影响劳动力作出迁移与否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也要看到,托达罗也有不少缺陷:第一,迁移数量或迁移率直接随就业概率的变化而变化,农村劳动力基本上是根据对城市就业概率的了解而作出迁移与否的决策的,那么迁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盲目的”,园而得出“就业机会越多,失业率越高”,这显然不符合经验事实。第二,托达罗只考虑迁移者的迁移成本,而忽略了他们在城市里的生活成本。事实上,农村劳动力在城市的生活费用,远高于其在农村的生活费用。在城市里呆的时间越长,虽然获得职业的概率也越大,但在城市里的生活消费总费用也越多,从而减少甚至抵消了城乡预期收入差异的净贴现值,降低农村迁往城市的劳动力的生活水平。也就是说,迁移者作为经济人是理性的,他在城市里等待就业机会的同时,会充分考虑自己的生活成本。如果认为在城市里等待就业机会得不偿失,他就会重新返回农村。这就解释了现实中为什么流入城市的劳动力在城市找不着工作,一般都会返回农村,而不像托达罗说的那样继续在城市里等待就业机会。第三,托达罗假定发展中国家农村部门不存在剩余劳动力,认为农业劳动边际生产力始终是正数。而发展中国家情况恰恰相反,在我国,由于户籍制度和劳动人事制度对劳动力迁移的限制,导致我国剩余劳动力不能有效发挥作用,浪费了大量人力资本投资。我国的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是接近于零的,减少一部分劳动力不仅不会减少产出,而且会使农业边际生产率提高而农业产值保持不变。另外,达托罗模型中的Yu(£)仅考虑了城市的实际工资率,我们认
一23—
————————~—————————————————————一
《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第2期
为,作为理性人的我国农民在向城市迁移时主要考虑货币性收益.此外技能性收益、文化性收益也在他们的考虑之中。
因而,本文取消托达罗模型中对我国来说不现实的假定,而认为,农村的迁移者为获取净收入相对较高的就业机会的迁移决策与行为,虽然是趋利性的但绝非是投机性的,是一种理性经济行为.而非“盲目的”非理性的行为。他们在迁移中不仅要考虑迁移成本,还要考虑生活费用;农村低的边际的20%。近年来,关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众多调查也显示,外出打工农民在作出迁移决策之前.一般会向在外地打工的亲友了解迁入地的就业信息和生活费用等,对自己能否获得就业岗位的预期是理性的,面对城市高昂的生活费用也是理性的。从总体上看,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基本上是一种有目的、有准备的流动。
(三)农民进城务工和务农的两种选择的成本和收益分析
生产力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之一。
二、托达罗模型的拓展(一)基本概念与理论假定
本文采用何景熙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定义,农村剩余劳动力专指中国农村中不充分就业的劳动力;所谓劳动力的不充分就业则是指每个单位农村劳动力每年有效工作时数低于公认的单位农村充分就业劳动力年度有效工作时数标准的一种状态。(何景熙,2001)。同时假定:(1)本文分析农民个体决策问题,因此以农民个体为研究单位,而不以家庭作为分析的单位。且仅限于农民进城务工而发生的劳动力转移,农民在务农和务工之间选择。(2)农民是经济理性人,在中国现行农村经济制度下,农民从事的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在于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避害趋利是农民的经济人本质。(3)农民的行动主要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其行动决策的依据是行动的成本和收益。
(二)农民理性人假设的论证
按照古典经济学的观点,农民应当符合理性人的假设,他们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他们在作出选择之前,都要对各种可供选择的行为方式的成本收益进行分析、比较、预测,从中选择出能给自己带来最大利益的行为丽为之。对于中国的农民,秦晖教授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他们的理性将会摆脱集体表象的压抑而健全起来。挪威外交部和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共同资助的由“中国城镇劳动力流动”课题组研究的《中国劳动力市场建设与劳动力流动》的研究表明,农村流动人口向城市流动并不是~般人所想象的是一种“盲目”的流动,研究发现,约有一半的流动人口在移民之前在目的城市中有亲戚,30%一加%的人有同乡,15%一20%的人有朋友、同学或其他认识的人,来到城市前不认识城市里任何人的移民所占比例不到总数一24一
万
方数据1.农民务农的成本收益
(1)务农成本,令其为c。根据古典生产函数Q=F(L,K),这里L指劳动力,K指资本,F指支(2)务农的收益,即务工的机会成本,令其为=R—F。农村中的收人R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变量,2.务工的成本收益
(1)务工成本,令其为Ce,包括可用货币计量配投入转变为产出的技术,即产出是在一定技术条件下由劳动、资本决定的,~定产出的成本即一定量的物质资本投人量和劳动力投入量,园此,对于我国农民来说,务农的成本有:第一,物质资本K。包括用于购买种子、化肥等的流动资本和用于拖拉机、收割机等劳动工具的固定资本。第二,劳动力Lo用劳动时间加以计量,所以也可以认为是劳动时间的投人。包括种植、收割、采摘、作物生长期的看管及农产品销售;第三,采用新技术所花的成本。包括劳动工具的改进与更新,新品种的引进、新的种植方法的采用等所消耗的直接成本,和一些引致的技术成本,主要是产生于新技术对劳动者索质提出了新要求从而进行的技术、农业知识的培_IIII。
Yu,Yu等于农民一年总收人R扣除各项税费F,Yx它可以从农民年实际工作时阎比率T与农业劳动力年满负荷(比如除去正常假日的年工作天数)工作时间的收入水平I关系考虑,也可从农民家庭年农村范围经营收入(除去从城市中获得的收人)与农民家庭劳动力成员数量的关系考虑(何景熙,2∞1)。本文采用他的第一种定义,即:R=11。
的经济成本和不能用货币计量的非经济成本。经济成本主要是农民进入城市后“获取就业机会”、“提高生活质量”、“把握投资机遇”等城市化所带来的共同利益而付出的成本。包括:用于进城的路费和路途其他开支的旅途成本,即托达岁模型中的岛,为获取在城市的暂住证和就业证及其他相关证件而形成的证卡成本,由寻找工作过程中的开支而形成
~一———————————————————————————————一~
《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第2期
的求职成本.参加务工培训支付费用的培训成本,
的就业概率,它与托达罗模型中的p(t)不尽相同。
房租、饮食、日用品、医疗等生活成本。非经济成本包括:离开家人、家乡产生的思乡情绪的心理成本,受到当地居民不良看法与对待,社会歧视等.各种务农时所享有的权利的丧失,如选举权.子女受教育的权利与机会等。
(2)务工的收益,令其为Ye,主要包括农村劳动力进城的就业收益,这种收益可分化为:①货币性收益,即农民在城市就业所获得工资和其他货币收入。由于,一般情况下,城市的工资水平比农村要高,因而对农村劳动力有强大的进城拉动力;②技能性收益,即在城市务工的各项劳动中所获得的工作技能以及有关的各种知识,在一定意义上,这是他们进城后所获得不用自己投资的无形的人力资本。许多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在积累了一定技能性收益后,返回家乡开办企业,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推动力;③文化性收益,指在城市中所分享到的城市文化环境及其他方面的收益。
(四)拓展后的农村劳动力迁移模型
1.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建立新的农村劳动力迁移模型:
M(t)=f(Rc(t),Ru(t),Cc(t),nI(L)),且有:
蒹,o,盖co,差co,鑫,o
(1)
(1)式的含义是,在t期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是农民在城市的第t期预期务工收益和成本,在农村第t期务农收益和成本四个变量的函数,(对此函
数所满足的条件盖>o,盖’o表明M(t)随城
市里务工收益和农村中务农成本的增加而增加,因
此,Rc(t)是农村劳动力迁移的拉力,蒜‘o,
≤务<o表明M(t)随农村中务农收益和城市里务
工成本的增加而减少。)
2.关于模型的说明
模型中Rc(t)=q(t)w(t)+u(t)w(t)为t期内非农部门的实际工资收入(这与托氏模型的定义一致),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农业劳动力进城后实际获得的收入w,要比城市劳动力报酬率低,其差额形成城市产业的超额利润,用以不断积累资本和扩大产业而源源不断地吸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q(t)表示农村劳动力在城市
万
方数据农村劳动力在城市的就业概率p(【),在托达罗看来,是一种宏观的非具体化的“盲目”的预期就业概率,而本文的q(t)则是在农民迁移理性下驱动的微观的具体化了的预期就业概率,u(t)为农民在城市里获得除工资收入外的其他货币和非货币性收益。
模型中Ru“)表示第f期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取的各项收益。也就是他们进城务工的机会成本。如上文分析,Ru(t)=rn(t)一F(t),由于,我国农村农业劳动力的可用时间比率很低,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低,边际产出小,对应的R=耵(t)较小;实际的微观情况是,由于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电力、收割机等等现代生产手段在农业上应用,农民劳动力在农村实际工作时间比率T是很低的,中国农村一般低于30%,有的人多地少的地区甚至低于10%;近年来,而且由于各种原因,近年来农民的收入不断呈下降趋势,即使农民满负荷工作时的收入I(t)也不断呈下降趋势,这样式中的R=TI(t)很小。又由于我国农民的税费的负担还相当沉重,据统计,改革后,农业税加特产税两项占农民收入的比重仍达15%,这样Ru(t)将变得更小,从而,低得Ru(t)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
移的一个重要的推力。正如周天勇指出的,在我国目前,一个家庭中的一个劳动力出外打工,可由家庭其他成员替补他的工作时间,因此,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不会带来农业生产的损失,也就是说其机会成本很低或者为零,有的地区种粮亏损,摊派、提留和统筹很重,则机会成本甚至为负(周天勇,2002)。这样到城市就业的预期收益Rc(t)则更高。
模型中增加的Cc(t),说明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作出迁移决策之前,不仅会考虑迁移成本,还考虑在城市中的生活成本,因此,克服了托达罗模型中仅考虑迁移成本的缺陷。事实上,正如上文分析,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不管是否找到工作,都要支付一定的生活成本,而且这一成本一般比他们在家乡的生活成本要高,有些情况甚至可能要高得多。将农村劳动力务农成本cu(t)考虑在模型,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出上文分析得农村各项经营成本的增加,如何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推力。
三、拓展后的农村劳动力迁移模型的政策含义根据拓展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模型,为了
一25—
《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第2期
大规模地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我们推理出了如下的政策含义:
1.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目的在于增加经济收益,城市务工的预期收益是决定他幻进城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城市务工的预期收益,现实可行的战略选择是要充分利用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实现我国制造业大国的目标,扩大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容量;同时,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比较优势产业都将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将农村大量剩余的劳动力变成人力资源的优势。另外,要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将进城的农民纳入社会保险的范围,加强失业保险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建立包括下岗职工和进城农民在内的就业困难群体扶助体系和制度。
2.农村劳动力在作出是否向城市迁移时,不仅考虑城市务工的预期收益,还将对进城务工的成本收益进行分析,在其他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迁移成本和生活费用越低,他们进城的动力越大,找到工作的可能性也较大。因此,要进一步整合城乡劳动力市场,政府和社会要多方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信息,建立城乡沟通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培育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城乡就业协调的机制和环境。从根本上避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消除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些不必要的支出,节约成本。
3.加大农村教育的支持和投入,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体系,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加快人力资本形成步伐,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从而提高农村劳动力进城后的就业概率。第一,抓好农村的基础教育,真正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保证适龄少年儿童入学,为以后的就业打好基础。第二,搞好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及农村实际需要,在职业中学设置实用的专业和课程,使职业中学毕业的学生系统地掌握一两门实用技术.以便毕业后能尽快地就业。第三,在农村推行就业培训,有计划、有重点、分层次地建立就业培训网络,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农民技术夜校、短训班、电视教学等,开展短期职业技术培训,使农民掌握必要的基本职业技术技能,以适应就业工作的需要。
4.不断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宏观环境。
万
方数据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大力挖掘第三产业的就业潜力,使之成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载体。第三产业中不少行业,如商业零售、交通运输、旅游、信息咨询、物业管理等,都有较大的发展空问,可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而且许多工作岗位吸纳的就业人员无需经过特殊的就业培训,就业门槛低,因而可大大提高进城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概率。在继续实拖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适度发行国债筹集资金用于拉动投资需求的同时,要把这样做的目的定位于增加就业,尽可能多地安排农林水利、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基本建设.使之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大容量载体。要彻底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逐步实现人口的自由迁移并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制度。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和有偿使用、转让制度,加快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促进规模经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2002,
[2]M.P.托迭罗.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3]谭崇台.发展经济学[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1.
[4]R.科斯,A.阿尔钦,D.c.诺斯.财产权力与制度
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采[M】.上海:上海
三联书店.2000
[5]高鹃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
[6]秦晖.传统与当代农民对市场信号反应——也谈所谓“农民理性问题”[J].战略与管理.1996(2).
[7]姚从容.论人口城乡迁移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cJ】.人口与经济,2003(2).
[8】周天勇.托达罗模型的缺陷厦箕相反的政策含义
——中国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就业容量扩张的思路[J].经济
研究.2001(3).
[9]何景熙.“开流断源”:寻求充分就业的中国农村劳
动力非农化转移理论与模型[J】.人口与经济,加01(2).
[10]“中国城镇劳动力流动”课题组.中国劳动力市场建设与劳动力流动[J].管理世界,2002(3).
责任编辑:文竹
成本收益视线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托达罗模型的反思与拓展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赖小琼, 余玉平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福建,厦门,361005当代经济研究
CONTEMPORARY ECONOMIC RESEARCH2004(2)36次
参考文献(10条)1.中国统计年鉴 2002
2.M P 托达罗 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 19883.谭崇台 发展经济学 2001
4.R 科斯;A 阿尔钦;D C 诺斯 财产权力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 20005.高鸿业 西方经济学 1996
6.秦晖 传统与当代农民对市场信号反应--也谈所谓"农民理性问题" 1996(02)7.姚从容 论人口城乡迁移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期刊论文]-人口与经济 2003(02)
8.周天勇 托达罗模型的缺陷及其相反的政策含义—中国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扩张的思路[期刊论文]-经济研究2001(03)
9.何景熙 "开流断源":寻求充分就业的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理论与模型[期刊论文]-人口与经济 2001(02)10."中国城镇劳动力流动"课题组 中国劳动力市场建设与劳动力流动[期刊论文]-管理世界 2002(03)
引证文献(37条)
1.仇文利.姚忠 基于托达罗模型的扬州市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路径分析[期刊论文]-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10(3)2.王全.高辉 我国沿海地区民工短缺的经济学思考[期刊论文]-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5(2)3.王培根.徐挺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本收益探讨[期刊论文]-理工高教研究 2006(3)4.李焕生 试论中职教育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参与及途径[期刊论文]-金山 2010(1)5.李焕生 试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中职教育的参与及途径[期刊论文]-南方论刊 2010(3)
6.陈广桂.孟令杰 农民市民化成本收益率与城市规模关系的实证研究[期刊论文]-江西农业学报 2008(9)7.吕小燕.杨文选 "民工荒"的成因及对策分析[期刊论文]-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06(1)
8.张胜蓝 二元经济条件下的失业问题的探讨——托达罗模型的修正[期刊论文]-龙岩学院学报 2006(z1)9.危丽.杨先斌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博弈分析--对托达罗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研究[期刊论文]-经济问题 2005(9)10.程名望.史清华 非经济因素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作用和影响的理论分析[期刊论文]-经济问题 2009(2)11.温娟 中国农村劳动力城乡转移实证分析[期刊论文]-陕西农业科学 2008(4)
12.马新平 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期刊论文]-科技创业月刊 2006(3)13.王兴周 农民工:跨省流动与省内流动[期刊论文]-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5)14.胡渝清.刘今朝.孙钰霞 重庆市农民市民化的成本-收益分析[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 2008(5)15.陈广桂.孟令杰 市民化中的农民与政府行为分析[期刊论文]-农业经济问题 2008(10)
16.危丽.杨先斌.刘燕 农户参与意愿与退耕还林政策的可持续性[期刊论文]-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17.刘纯阳.夏金星 让农民走出大山--兼析贫困地区农村职教的作用及改革方向[期刊论文]-职教论坛(综合版)
2006(5)
18.吕贵兴 城乡收入差距与农村劳动力就业的Granger因果检验——以寿光市为例[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2012(5)
19.钱雪飞 农民工城乡迁移个人风险成本的构成——基于1012位城乡迁移农民工的问卷调查[期刊论文]-改革与战略 2008(2)
20.王丽芳.陈希希 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农民工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期刊论文]-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8(8)21.杨诶 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子女受教育[期刊论文]-现代商业 2007(35)
22.喻言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修正及其政策含义[期刊论文]-改革与战略 2007(8)
23.石伟.周静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期刊论文]-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04(4)24.唐颂.黄亮雄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劳动力转移机制及其实证分析[期刊论文]-产业经济研究 2013(2)25.王智强.刘超 中国农村劳动力迁移影响因素研究——基于Probit模型的实证分析[期刊论文]-当代经济科学2011(1)
26.钱雪飞 农民工城乡迁移个人机会成本的构成及定量分析[期刊论文]-乡镇经济 2008(8)27.马建富 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教育保障体系的构建[期刊论文]-职教通讯 2007(1)
28.刘根荣 风险、能力、成本三重约束下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机制[期刊论文]-当代财经 2006(11)29.张海涛 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分析——基于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思考[期刊论文]-江西社会科学 2009(2)30.王飞.任兆昌 近十年中国农民理性问题研究综述[期刊论文]-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3)31.纪雪蕾 二元经济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32.刘根荣 "民工荒"的成因及其治理:一个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期刊论文]-人口研究 2006(6)33.纪春礼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34.赵慧卿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探讨[学位论文]硕士 2005
35.刘纯阳 贫困地区农户的人力资本投资:对湖南西部的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536.郭文杰 农村人口城市化的成本收益分析[学位论文]硕士 2005
37.侯英杰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
引用本文格式:赖小琼.余玉平 成本收益视线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托达罗模型的反思与拓展[期刊论文]-当代经济研究 2004(2)
正在阅读:
成本收益视线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托达罗模型的反思与拓展08-10
奥林匹克训练题库·数阵11-12
2020年在年轻干部党课上的讲话稿09-07
复习教案 unit 709-05
政策评估报告10-20
白音华施工组织设计10-11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河北省大学生就业研究-最新教育文档01-13
2017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合05-30
设施规划复习题 - 图文04-07
- 2020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4.1事件的可能性B卷
- 1-公司行政管理体系文件(V2013)
- 2015年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秋季考试-网络文化与伦理【0948】答案
- 2017北师大法硕毕业生找工作有什么优势
- 乘法口诀与数学游戏
- 鄂州联通行业信息化2012
- 中国医科大学《生理学(本科)》在线作业15秋100分答案
- 期货最好用的指标公式文华财经指标公式买卖提示指标公式
- 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 文件179 制造费用预算表
- 历史(九年级下册)课堂同步训练2
- 湘教版 说给祖国妈妈的悄悄话 教学设计
- 不要逼你的孩子学外语.doc
- 中美家庭教育差异论文(英文版)
- 试卷格式-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
- 动物福利与伦理
- 最新精选二年级数学教研组的工作计划
- 2014高考完形填空
- 窦娥冤教案及实录
- 广西北流市北流镇大燕塘村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