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变娘女人变man\\"利大于弊的一些论据

更新时间:2023-10-04 08:4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目录

中性浪潮是社会健康发展的结果 ............................................. 1 中性化潮流”给社会带来什么? .............................................. 3 浅谈人类社会的中性化发展趋势的缘由 ...................................... 6 伪娘”爆红背后:中性化还是性别错乱?(图) ............................... 9 中性化研究:兼具男女性格特点更具竞争力创造力 ........................... 12 李银河:如何看待中性化焦虑 .............................................. 15 男人不必阳刚,女人不必柔美(就\中性化\答某报记者问) .................... 16 [人文]中性化时代到来了? ................................................ 18 中性化是女人发展趋势? .................................................. 20 辩论 大学生“中性化”,该褒,该贬?是时代的进步还是异变? ........... 22

中性浪潮是社会健康发展的结果

第一,在社会时尚层面,中性化行为的出现源于更为合理的社会价值观的出现。当美娇娥变成男儿郎,阳刚气变成婉约风;当男女服装渐染异性的风格,当“男内女外、男顺女强”的剧集被捧上荧幕,一切极具中性化风格的发型、服装、娱乐节目和影音作品,一切看似怪诞的符号与行为只是表象,其所折射的实质是两性角色规范、角色期望的积极转变。

第二,在文学艺术层面,中性化作品起因于对僵固的文化传统反思及文化本身的进步。从unimask的小说《半透明》到卡塔兹纳的影像作品《男人的浴室》,从查普曼的雕塑《脸的淫乱》到戴维拉的油画《路障》乃至马六明的行为艺术《慕尼黑》,无论是“双性同体”的表达、还是 “异性扮演”的手法,其本质在于对文化传统的批判,对两性审美理念的突破、对男女性审美权利平等的呼唤,对男性中心化文化的反抗。

第三,在社会分工层面,中性化则依赖于旧有社会制度的良性改变。当智力因素在社会劳动中充当了超越体力因素的重要性,当社会职业

角色的设计不以体力简单划分,当女性在众多岗位被允许准入,其内在原因正是决定两性社会资源分配的制度发生了积极变化。 综上所述,从价值观到文化传统再到社会制度,三者的变化都促进了传统的两性社会角色结构由压迫性、不平等性的特征向更具平等、自由、和谐的发展,故中性化浪潮是社会健康发展的结果。

中性化潮流”给社会带来什么?

忽如一夜春风来。蓦然间,整个世界,许多“梨花带雨”般的婉约男人,以及举止做派“不让须眉”的豪放女人出现了。选秀节目“中性化”当道。在日韩,很多当红男星很“女人”。贝克汉姆染上粉红色指甲,粗蛮的球星罗德曼涂上了眼影;乃至不少人断言,当今世界进入“中性主义”时代。 “中性潮流”确实有,但要说“中性时代”到来,却有错觉之嫌。“中性潮流”绝不是最近才从无到有,也非横空出世。譬如,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一旦说到男子英俊,形容词往往是“面如敷粉、唇若涂朱”,“体态婉美、举止风流”。放在今天,这也要归于“中性化”。在西方,油画中那许多看不出性别的天使,也可视作“中性化”审美的象征。可见,所谓“中性化”,早已有之。

为何现今“中性化”会引起这般巨大的注意?那是因为当初的信息传播受限制。因此,所谓的“中性潮流”,是对自古以来“中性化”散兵游勇的收容,本质上不是新事物,只是因为时尚的诱导而变得更加明确,因为网络时代的“聚合”方便而增添了力量。

此外,传播学有所谓的“阴暗面放大效应”,即越是非正常的事传播就越快,如习以为常,传播热情反会降低。以“超女”评选为例,许多自认主流的人,无须去证明自己的价值观。只有那些自以为与主流审美价值不符者,才会不惜代价,极力证明自己的存在。“超女”有几亿观众,投票者只有几百万——但几百万投票者却“挟持”了几亿人的意见表达。 错觉产生的另一原因是炒作。当前的“中性化”概念,是被形形色色的选秀节目哄炒起来的。选秀节目要火起来,往往不管美丑,一定要制造争议、要另类、要颠覆、要有绯闻??“将不可能变为可能”,以此吸引更多眼球,拉来更多广告。“中性化”很大程度就是这样一个被用以炒作的噱头。

此外,就是随社会发展,男女分工发生改变,许多男女从事相同的工作,思考同样的问题,参加同样的应酬,这让许多人产生“时代不同了,男女已一样”的性别同感。其实,工作相同、报酬相当、饮食结构相似、衣着打扮雷同,都不意味着“中性化”,因为“中性化”最重要特征是内在价值观。可以说,只要人类不发生基因突变,所谓“中性时代”就永远不会到来。世上多了几个当红的“中性化”偶像,并

不代表社会就进入“中性时代”——这只不过是多元中的“一元”开始确立其“江湖地位”。在整个“江湖”中,“中性化”仍然只不过是一个小小流派。

面对“中性化潮流”,有人雀跃,有人反感,有人赞扬是“对男权制度的起义”,有人则批评为“人性的退化”。这种对立态度,说明该潮流的两面性。一方面,该潮流有其积极性。概而言之,“中性化”可弱化对女性不乏束缚性的角色定位;可削弱过于膨胀的男权。另一方面,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如果“中性化”成为持续、普遍的价值观,对青少年的成长就会产生消极影响。譬如,在这种气氛熏陶下,奶油小生有可能会成为时髦,某些男性也会失去在特殊场合下挺身而出的勇气。 郭之纯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ya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