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研读论语讲义宪问篇(14)

更新时间:2024-04-20 16:2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十四篇 宪问篇

第182讲。

第一章经文: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这一章有两段。第一段讲耻,第二段讲仁。宪问。宪就是原宪。上面的雍也篇里提到的,原宪是为宰。宪为名,号子思。他问孔子问耻。学论语在称呼方面我们要了解。我们称呼朋友要讲朋友的字或号。但是对于长者自己称呼不能够称呼字,比如我对长者和社会上的善人。不能够称呼我,或者字号来称呼,要用自己的名字。这里原宪,宪是他的名字,他就对孔子称呼他的名字。他问耻,孔子答复他。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有人把他注解为,有道和无道拿俸禄都是耻辱的事情。这个讲法和我们正在研究的文法,虽然可以讲的通,但是是不是孔子的原意呢?所以我们老师选择的讲法。邦有道,谷,就是一句话。国家有道,你做事拿俸禄,就比如你做公务员,那适当的工资,是没有什么耻辱的。所以孔子说,邦有道,你拿俸禄是应当的。但是下面讲的是邦无道。无道之君你也去做事情。一是国家无道了,你所办的事情,无非是迎合无道之君的所好。无道之君不会为群众考虑的。所以他就是为了搜刮民财,这样的办事情,你拿的俸禄就是拿民间的财,你就是耻辱的。这样讲

是比较符合文法的。这样讲比较好的,所以我们的老师让我们研究好文章的章法。他老人家曾经举例子。比如说唐朝人作诗。往往想改一个字,要一两年,要下功夫的,所以能够想好一个字也是非常重要的,诗眼就是这个意思。古人作诗作文。人家要指出来那个字不对的。这章书。我们就要这样讲法学习。后面这一段。克伐怨欲不行。这一章黄侃和刘宝南都把这个和前面的定位一章。这里面讲的是仁。他们的注解都是和前面一块讲的。他们这样讲,是有根据的,在史记里面,提到原宪。克伐怨欲不行也。上面加上子思曰:司马迁引用的时候,就有子思曰。现在就讲,克伐怨欲。克是什么呢?就是不要好胜过人家,拿自己的长处跟人家比,认为胜过人家。古人注解就是好胜。伐,就是自己宣扬自己的好处,叫伐善。怨是不要跟人家结怨。我们来到世间不要和一切人有怨恨心。为什么不要怨恨呢,因为我们见面都是缘分。欲是贪欲,欲都是烦恼。克伐怨欲不行,就是不要把克伐怨欲用出来。这样是不是仁呢?孔子说这样很难得了,但是不是仁,就不知道了。孔子的意思是说克伐怨欲只是对自己的控制,修养。但是仁是做有益于世人的事情才是真正的仁的。时间到了。

第183讲。

下面一章: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两句话。士是士

农工商的四种身份,他是个读书人。士农工商,农是农业生产的,工是工业方面,商就是经商的。士读书读好了,就从事政治的。和我们现在讲的政治也不是完全的相同的。孔子讲的政治是纯粹的为全国民众来办事情,没有自私自利的意思。为什么没有自私自利呢?这个必得要讲到修道才能够理解。我们现在从事政治完全不为自己,我们理解不了的。因为现在的政治没有完全不为自己的,但是古时候,我们学政治,办政治的话,都是学道,做功德的,学道都是要学做圣人。孔子就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这些开国的君主,都是圣人。圣人他的生老病死这些问题都解决了,他到世间来纯粹是教化天下人的。教天下人学圣贤的。解决人人不能够解决的生老病死问题。所以孔子讲的叫学生就是要他们学圣人。学好了,要来为世间人做事情的。学的时候就要做功德的。就是要舍己为人。不能够做损人利己的事情。所以学的时候,就要舍己利人。所以孔子讲的政治学,跟现在政治是不同的。这个道理我们明了之后,孔子就讲了,士而怀居。就是你读书人要学圣人。你怀居,怀是心理想的,居就是代表自己的衣食住行方面的事情。自己的娱乐和条件。这里就用居字做代表。一个读书人只想着自己有一个理想的度假的房屋享受。这样的读书人不足以为士。读书人心理要想着从事政治。你要到天子的朝廷里面,你就要照顾天下人,不能够只想自己的安居。只想自己生活的安然的话。你就不足以

成为一个士人。这两句话从学道这方面解释的话,看出我们固有的文化是这样的。那这个准则来看后代的,也是现在的政治就不是那个意思了,虽然不一样。但是我们学习圣人的话。天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这样,我们也要跟孔子学习。我们有机会从事政治的话,我们就要这样办的。有人说你这样就选不上。选上选不上自己的心理轻松自在。在修道。老师讲的时候,就要我们学会辨别。我们现在做那个行业都要读书的。虽然是农工商法医。做的事业不同,但是我们在共同的学道的。儒家成就圣人和佛家成佛是一样的,雪庐老人讲一个读书人,眼睛不要看近利,不要讲功利。要讲道义的。做那一行业,都不要用不正当的方法求取暴利。跟西方他们讲的功利。我们讲的道义。孟子跟梁惠王讲。你老人家来为我们国家带来什么利益呢!孟子讲,你何必讲利,你要讲仁义的。学道要讲仁义的。我们今日之下,不管干什么的,农工商法医,都要讲仁义,讲仁义就是修道。就是借助那个行业来修道的。这一章是这样的研究,就和研究佛经是一样的,我们做什么也要修道的。我们对于任何一个人都有好处,那我们的人心道义都是好的,从事农业生产,绝不会把农药打到作物上。现在虽然也要使用农药的。但是不能够过量的,害人的事情也是很多的。工业也是如此,你在工厂里面一个小螺丝都会发生问题。你是个学道的人,你有仁心的话,你就要求你的员工一点毛病没有的零件才能够出厂的。我们了

解孔子对这个士。才能够做功德的。圣人来世间也是教育世间的人。给世间人办事情。夏禹王,三过家门而不入,从尧舜禹的办公的地方。古人讲是天子的皇宫。尧舜的就是土台子,孔子讲卑宫室。他们办公的地方都不讲究的。所以孔子讲。士而不怀居的意思。这就是我们固有的文化。我们有这个认识,才会有坚定的信心。

下面一章: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逊。危字有三个讲法。一个当高的意思讲,一个当厉害讲,一个当重字讲。危的上面是个人,中间代表地上很深的一个岩。下面是空的,下面是个节制的。当高字讲,人在很高的地方,心理有所畏惧的。厉害是指在这个高的地方有危机的感觉。有害的。正字讲。这样一个地方,心理和身体都要正。稍微一偏恐怕就要掉下来。雪庐老人当正字讲的。孔子说。邦有道。就是国家有道的时候,实际上是君主是有道之君。他来办政治,是为政以德。他的政治离不开道德。这样的国君和邦就有道,在这样的有道之国里面。言语要正,说话要正正当当的。佛法里面有正言。不正当的言语是引起别人的烦恼,或者有害于人的言语。佛法讲的是口业。口里不造业的话,就不能够鼓弄是非的。恶口,都是不好的,言语是很多的,讲违背道理的话,讲是是非非的话,都不是正言。甚至于赞叹人家吃海鲜打猎都是鼓励人家杀生的。这里讲的正言,主要是指安定人心的言语就是正言。国家有道的时候,

应该建议国君做的好事情的,都是正言。用于有道的国家。你的言语说出来,君主能够接受,一般人能够欢喜接受,叫他学好,讲究信用,讲忠信,都是正言。危行,做事情要正。邦无道。国君无道的事情。你要行为要端正的时候。在这样的国家里面,有坑蒙拐骗等行为。你不能够和他们一样,还是要正义的行为,你不能够和他学,行为要端正的。这里是有因果的,但是言语要逊。逊就是谦虚,要顺,就是不要和一般人其冲突的,但是这个顺不顺同流合污,人家要诈骗,你也要赞成,不是这样的顺法。你不要和他起冲突就好了。你不要表现也不要劝告他。那样你也会有灾难的。这样的人,你劝好劝不过来的。无道的时候,你不要得罪小人,小人得罪后马上有灾难的。孔子叫我们学教化人,也要保护好自己。无道的时候自己不能够保护自己,那个书读的有什么用啊。时间到了。下次讲。

第184讲。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这里这个有言。古人注解是好的言语,善言。孔子讲有德者,是有德的人,必定会有好的言语。就是让人学善的言语。有言者不必有德。言语说的很好,不一定有德。下面一段,仁者必有勇,就是仁者有做事的勇气。但是勇者不必有仁。这是字的意思。什么是德,什么是仁,什么是勇。

上面我们讲过道德仁,雪庐老人讲了两讲。就是让我们志向在道上,就是定住我们的本性。这个道是静态的,是不动的。但是是要动的,我们普通人一动的话,就迷惑了,就认不得这个道了,我们普通人总要做事的,做事的时候,就要从道上起作用的。德是双人,上面是个十字,下面是个目,下面有个隐字,下面有个心字。就是自己的心理有十个人看着,没有隐私,古体的德字,没有前面的双人旁,就是直心。就是动的时候,直接从本性里面出来的,就是明德。但是不是直心的话,就起了变化了。那个德就变成了昏德了。你比如现在有许多发明。没有智慧是发明不了的。但是发明的东西想得利的,就是昏德了。古人著书不会要钱的。道和德都是很不容易了解的,普通的人讲德是不懂的,不懂,你让人舍弃私心就办不到的。所以必的要懂得道理,不用别人要求,他自己就或放弃私心的。次一等的就是仁,仁是人字边,后面是个二字,两个人很接近的,彼此互相关照。竹字头,下面二字,就是两个竹片叠在一起就厚了,就是厚道待人。这样办政治的话,就是仁政,那这个心当医生,就是仁心仁术。第四个就是艺术和技能。我们的固有文化是四个字放在一起讲的,你这个艺术包括经技能和艺术,音乐,书法等都要用仁来指导的话,就可以让人从艺术上学仁学德,学道。如果没有这些做指导的话,就只懂得牟利。现在讲促进经济繁荣,让人们消费,多生产。现在的生产和古时候是不一样的,那

些大工厂,要耗费多少的能源。这样发展下去,我们的能源就会竭尽的。所以还是古时候的文化好啊。这是符合仁的。讲这样大量的生产,消耗能源。就会污染环境,地球会暖,都会有反作用的。所以这些道理不是一般人能够了解的,所以孔子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样的道理一般人不懂的话,就教育人从行上面学。过去我们老师举个例子。医生给病人开药方,病人吃药就行了,你不能让病人从病理和药理都知道才吃药就完了,病也治不好了。这里讲德和言。有德者,就是性德。圣人的德是性德,不是昏德。我们普通人想走上修行的道路的话,慢慢的就会合乎性德的。开始的时候,我们只要做到仁,按照仁去做。有了仁就会慢慢的有性德。这些都是真实的语言,就是从性德起来的。圣人每一句话都是让人学善的学好的。所以有德的人,必然会有善言。就是常言。一般人就是没有发现性德的人,他也有志愿要学圣人,但是他也知道学圣人的言语。他能够说出来,未必能够做的到。因为他学的程度浅,性德没有出来。有时候普通人迷魂颠倒的时候。有时候出现性德,但是有时候有被昏德掩盖了,因为我们在六道里轮回生死。无始界以来。我们就是这样的轮回生死,很痛苦。现在我们学道了,我们的行为跟不上圣人的言语。就是学的时候没有学到家。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仁就是讲厚道。对待一切人都要同情人家,要替人家想想,有能力的话,我们要救济人家,没有能力的

话,我们学佛的人,都做早晚课。我们也要尽我们一份心的。所以一个仁者,必然会有勇气的,仁者做事情的时候,有些人,他有勇气做事情,不一定有仁。在历史上,像文天祥等;历史人物很多。他的心理就是仁。人家逼他投降。但是他绝不干的,他的心理只有仁。不像文天祥这样的,其他一些做事情的时候,他有勇气做对对人又好处,他就勇敢的去做。他不考虑自己的利益。别人不谅解,不谅解他也勇敢的去做。这样的是仁者。不是仁者就不是这样了,如果是勇者的话,他就考虑自己多了。他也想做一些对别人有好处的人, 但是很不容易的。孔子的学生问他人怎么学的时候,孔子都不同的回答。只有答复颜回的时候,说克己复礼曰仁。心理不乱才有智慧,才有定力。孔子讲七十岁的时候,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办事情不乱。能够守住礼。不乱。业务和工作生活有规矩,不乱,才能够把仁学的好。颜回也不是完全,不变的。颜回连续三个月仁心不乱。三个月不违仁。一年四季都不违仁。其他的也就是几天一个月有些仁。其余的都违仁。他们的程度是有浅有深的。我们一个人多生多世以来,恶的习气是太多了,你要这一生就能够把恶习气都除掉那是办不到的,颜回有这样的成绩,也不是这一辈子学的,不知道学了几辈子呢。我们普通人,日月至也,就是良心发现,几日而已。就是孟子讲的良知良能。就是从道里出来的。他也就是学一两生而已。我们现在开始学的, 也不是这一生开始

的,佛家讲善根。良知良能能够出现。一听到这个学问好,他有兴趣,这也不是这一生学的,他的善根深厚,容易学下去的。相反的听到仁心好,他有勇气办事情的。现在我们要厚积薄发的,不要学一点就去讲,我们讲的对还是错呢,他自己也不知道的。勇气是有了,讲的结果是不是符合仁,对人是不是有好处,就很难说了。比如,我们要去救济的时候,要明了道理,不明了道理的话,同样是救济,发生反作用的也不少,有的救济不会有好的结果。就是说我们要积极的做好的事情。包括救济慈善。包括弘扬一些道理。自己都要明了,不明了不一定符合仁的。成为一个仁者有勇气。反过来未必。孔子讲的这个理。雪庐老人让我们多读圣贤书。念了之后要修行配合。儒家讲的修道从五伦开始学。我们也懂得学道要从家里的夫妇夫子兄弟这些来学。然后是朋友和君臣。学道要从行为表现出来,所以在家庭里面要以和为贵。孟子讲父子之间不责善。他首先要父母和儿女感情要和谐,父母和儿女不能够和老师学生要求那样。那样就会疏离了,所以在家要和,然后你在教育他,才会有效果。这个是有次序的。就讲懂啊这里。下次讲。

第185讲。

我们先读一下经文: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

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南宫适就是先进那一篇礼的南容。他问孔子:羿善射。奡荡舟。奥的力量很大。这两个人后来都不得其死就是没有善中死于非命的。禹是夏禹王。稷是后稷,学种粮食的。禹王有了天下。孔子没有给他答复。南宫适出。孔子就赞叹他,说他知道讲这样的话的人是个君子,而且是崇尚道德的。我们看完文字之后。我们要知道夏朝的历史。我们读历史的人就知道,夏禹王,接受舜帝的让位以后。叫他的儿子和孙子到了夏后相,是他的曾孙子。禹王的儿子是启,启的儿子是太康,太康的弟弟是仲康。启传给太康。太康之后就交给仲康。仲康的儿子是夏侯相。相的天下就被羿,羿的武力很强大。就把夏侯相赶出去,他做了天子了。他要用人。他用的寒卓。羿把夏后相赶出去以后,他用的臣子是寒卓。寒卓后来反了,就把羿杀害了。但是也有人注解说是一个叫逄蒙杀害的,逄蒙和羿是学射箭的。一般讲寒卓杀了羿。夺取了羿的妻子,养了两个儿子。一个儿子叫滶,论语是这个滶。后来呢夏后相被赶出去以后,就相当于亡国了。夏后相跑到另外一个地方。他的夫人就怀孕了,生了少康。少康杀了滶。叫少康中兴。我们了解这个以后就看,南宫适问孔子,孔子当时没有答复。后来等他出去以后才跟其他的弟子说出来,南宫适是个君子。他是崇尚道德。他尚德不尚力。后羿这个人根据古人的注解,他是一个小国的国君,他善射。滶荡舟。荡舟的可能的解释是,舟

就是船。古人说陆地上也可以荡舟。怎么荡舟就是船搁浅了。荡舟不是划船。滶的力量很大。可以把船推到水里去。陆地上可以荡舟的。就是说他的力量是很大的。羿被寒卓杀了。滶后来也被杀了。所以这两个人,都不得其死然。然这个字当语助词讲。然当焉字讲。不得其死焉。那么这两个人都是尚力的,一个会射箭,一个力量能够推船。这个要懂得因果。就是他们都杀了人的。反过来讲,禹王能够得到舜帝让位也不是那么的简单的,禹王十多年在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不是圣人办不到的。所以舜让位于他。后稷也传了好几代。到了文王的时候,文王的道德学问了不得。儒家的经典,一部周易。伏羲氏发明了卦,但是周文王用文字解释,都是周公解释的。文王的儿子周公。文王和周公是非常的了不起的。易经在过去是圣圣相传的。到了孔子的系辞和相传才能让贤人才能够看得懂的,一部易经。讲中国文化,非常的完整的就是让人学圣人。易经就是讲这个道理的,所以周家从后稷到文武的时候,圣人的道德和能力是没有人可以比的。所以就在文王和武王伐纣成功了,有了天下。所以周家的天下,从始祖后稷开始的功德是了不起的。所以周家有了天下。孔子不答。对于南宫适的一正一反。反的是后羿和滶抢夺天下的因果当然要不得好死的。而夏朝和周朝完全是用道德来的。南宫适的用意是崇尚道德,而不是武力。这一章经除了了解夏朝和周朝开国的历史。最重要的是孔子赞叹南宫适这

个人。中国自古以来,治国平天下,都要有圣人的道德。就是要有德有位。这是中国传统的政治。我们学做圣人就是要这样的学。我们今日之下,就要学周家的从后稷到文王武王周公。他们都是没有私心,纯粹为天下人。一有私心,就把我们的太极,就是我们的真如本性。私心就把太极障碍起来了。一方面我要学圣人,要发觉周家的本性。一方面又放不下私心是没法学的。只有把私心去掉,才能够学圣人,开始学的时候,就不要有私心,成功了的时候。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不好为做官。他要到天下,看看天下有那个国家懂得学圣人的道理,他要帮助他治理天下。这样我们在学的时候,就要把私心去掉。当我们私心起来的时候。我们就要注意提醒自己。把私心压服下去。佛法就是把贪嗔痴慢一点私心服得住。到最后我们的私心就没有了,我们就没有生老病死了,就成就圣人了,成就圣人以后,永久在世间教化世间的人。就像孔子,孔子他什么时候在世间,我们认不得的,但是他就是在人间教化世间人的。就像释迦摩尼佛一样。他就永久在世间教化众生。这是我们固有文化最重要的精神。只有他可以和佛法相比。其他是不可以比的,所以孔子讲的尚德不尚力。力就是私心来夺取人家的天下是不可以的。孔子讲的 道德含义就是那么的多。孔子的学问是吾道一以贯之。易经的系辞孔子讲,形而上之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就是要做到一定的境界去做。道与器是一体的,办的事情是器,如

果去了私心就是道和器就贯通了。君子若哉。这章经我们研究到这里。

重要的是提示我们呀借助世间的事情,修出世间的道,我们现在做每一个行业都是这样。我们的行业虽然有报酬。我们做这一份工拿这个薪水。借着这个事情在道上体会,就是一贯制到。可见我们无论在那个行业,我们都要这样做的,学的时候这样做。成功了以后也要这样做。时间到了下次讲。

第186讲。

下面一章,先读一下经文: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而讲的是与君子有不同的意思。按照常理说君子是仁的,所以不仁用的是而字,未有小人而仁。小人是没有仁的时候。这里的仁字根据雪庐老人的解释。不仁是违背仁拉讲的,怎么样就是违背仁呢。我们要从上文来学,孔子讲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道是开发的本性,德就是直心。古时候的德就是直心。就是我们的本性,我们的真心。本性起来的时候,没有变坏了。直心是德,一般人还是不了解的,仁好懂得。仁就是二人,就是两个人互相关心互相一善意对待。用两个人来比喻好懂得。两个人要以善意和厚道来对待的。仁从哪里出来,就是从德出来,德从道出来的。德是直心,从本性出来的像没有变化,没有被污染的,就是德。我们普通人从本性起来

的时候,是一个念头。我们的念头总是自私自利的。我们的德就是昏德,不是明德。所以大学里面讲的在明德。我们学道就是要把昏德改为明德的。仁是从德里面出来的。我们的 总是被私心的念头障碍了。这个人在这里讲就是不仁,就是违背这个仁的。为什么有不仁的时候,君子学道就要把仁先学好,首先要学厚道。厚道讲五伦的时候,就是敦伦尽分。就是以厚道尽到自己的本分。我们普通人先学厚道和敦伦尽分。待人厚道,厚道是从明德里面出来的,人没有被私心污染,仁就是德。这样学成功了,才有这个境界。开始学的时候,是没有这个境界的。孔子赞美颜回,其心三月不违仁。就是念念都在仁上面。都是没有私心的性德。违背仁的时候。那颜回和其他的弟子比较的,其余的日月至也,日是有一天出现的仁心,有的一个月不违背仁。就是仁心发现了。从这里讲跟孔子学道,就是把自己的本性完全开发出来。孔子的志于道。就是要开发自己的本性。佛家也是要开发真主本性开发出来,也是要先去无名和烦恼。开始要伏的住烦恼。长期的不让烦恼起来。久而久之,那些烦恼就会断干净的。所以就能够破除无名。本性就是没有生老病死的时候,就是本性现出来,就会成佛。儒家也是一样,先学仁。 就能够慢慢的断除掉。要一步一步的来。先要把违背仁的私心压下去。久久的不起作用就会破除掉。为什么就能够破除掉呢。无名是虚妄的东西。虚妄的东西就是一念不觉的时候,就会迷了

自己的太极。懂得这个道理的时候,就把迷惑的无名去干净的。无名既然是妄念,他不是真实的东西。你一觉悟,就能够把这些虚妄的东西压服下去的。原理就是这样的,是在这里讲违背仁。无名有时候会有迷心妄念。只要你不让妄念去掉的话。你的看法和行为就和别人不一样了。那么在这个学习当中。能够把私心压下去的话,得到相似的作用。那就是违背仁。破除也是一部分一部分破除的,破除一部分,仁就出现一部分。仁心偶然出现的时候,是没有很久的,那些无名的东西又出来了,那个仁就又不起作用了。学仁不会马上就有仁的,只有明白这个道理,学到像颜回那样三月不违背仁。这三个月不违背仁的话,就会成功了。其余的有违背人仁的时候。孔子在这里讲,学仁的君子,他也有违背仁的是,就会不仁了。小人就不学道。他不学道的话,他时时刻刻就是违背仁。他根本不懂得仁的道理,他哪里有为仁的时候。 从这里讲,我们要会分析什么是违背仁的话,你就不能够知道从哪里去学的。过去雪庐老人给我们讲。我们就会理解。如果不了解的话,就得不到受用的。这里孔子讲的学仁不要违背仁。先要了解为什么会违背仁。是什么东西让你违背仁。那就是无名,那些假的东西。你的行为下功夫,就会破除掉的,这样看起来。了解道理是不容易的,破除的话更不容易的,比悟的道理还要难。今日这下。要问那些不肯学道的人,你做事情为谁做,答复是为自己做。这样就有私

心在哪里。所以去掉这个私心。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找不到自己的开始,就是无始。我们要破除掉这个生死是很困难的,虽然困难。我们学起来也很难。但是我们要成就圣人,是非这样学不可的。不这样学的话,我们再一转世,我们还是在六道里面轮回生死,就是没有终了的时候,是很痛苦的。所以虽然很难,但是重要我们用心的学,不要学小人,要学君子。我们学君子有违背仁的时候,但是大的方向是对的。我们要中道,释迦摩尼讲的慈悲。他讲的特别的法门的话,你要发愿到极乐世界,一声也可以成佛的,我们要把这个学术结合到念佛法门上面去。我们念的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到了那个世界,我们念一声佛,太极就出现一次,就是本性也出现也一次。到那个时候,讲的道理和现在也是一致的。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我们在这里念佛都要念阿弥陀佛的。到了那个时候,环境不同,我们和大师天天相处在一起。境界不同了,但是道理还是一致的。那么这一章,就知道学仁怎么学。先要觉悟无名和烦恼的,就是自私自利的心,先要把这个东西要去掉,先要悟这个理,觉悟这个道理,然后一步一步的把自私自利的习气断除。用普通的方法断除,已经来不及了,如果用佛家的特别法门要快。所以我们要解决自己在六道轮回生死的问题。这章书是很重要的。

下面一章。子曰:爱之,能勿劳之?忠焉,能勿悔乎?爱这个爱当爱护讲。不是狭义的溺爱,溺爱是有偏的,这个

爱护是平等的,对一切人都爱护的。对于一切人的爱护就儒家讲的,虽然是平等的,不能够讲对自己的父母和别人的父母,自己的国家和别人的国家总是有些差别的,如果不讲差别的话,是办不到的。有差别,但是平等的话,不讲差别的,但是实际是有差别的,你怎么辨别呢,就是一个缘,缘是非常的密切的。凡是夫妻,兄弟等都是和密切的缘分的。所以儒家家的爱是没有差别的,但是缘分是有差别的。爱能勿劳乎。父母对子女是要爱护的,所以一个家,一个乡,一个国家,一个世界,都是有缘的,所以爱护自己的儿女要付出不少的心。你的儿女在外面学了邪知邪见。你要根据他在外面受的影响去教育他,能不劳累吗。后面忠焉。诲就是要劝告,就是谏劝。首先要处的很好,才能够劝他。时间到了,到这里为止,下次讲。

第187 讲。

下面一章经文: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这一章经文讲的是那个时候郑国要做出一件公文书的慎重。孔子讲的为命。为命就是当时主要的公文,根据孔安国的注解。为命是做盟会之书。一般用在外交上的,文书和辞令,都为命。那么郑国在当时要做这样的文书,首先,裨谌是郑国的大夫,他就是国家的部长的级别的。他是起草的草稿。世叔是郑国的大夫,世叔

讨论,行人就是外交官的意思,子羽,是他的名字,他了解外交辞令。他修饰用词就是外交辞令。现在的外交辞令也是一样的,他都要拿事先准备的讲稿来讲。正式的场合和下面的场合都是不能够随便的讲的,东里子产。子产是郑国的大夫。这时候是子产正式在国家主持政治的,东里是子产所居住的地方。子产的名字叫公孙交,最后由他来润色。由这里看出来,做个外交文书要四个人的来完成的。要知道那个时候郑国是个国。只有在子产治理郑国的时候,国际上其他的大国不敢侵犯他。因为他办事非常的慎重的,我们从一个外交文书就可以看出来的。我们现在虽然不能够像过去一样的谨慎。但是也不能够轻而易举的做的,你要在外交上说错话了,影响也是很大的。这里也看出来,国内的任何一个政策都不能够随便的,一定要考虑的非常的周到。

下面一章: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这是问孔子有下面的几位。一个是子产,一个是子西,一个是管仲。论语在文章里批评的人也很多。批评也是要我们认识人的,我们无论干什么认识人很重要的,在世间办事情,谁是君子谁是小人,我们一般的善之士不会告诉人家,他是个善人或是君子,我们认识人的时候,就不大容易。所以孔子的弟子借着问古人如何,请孔子的评论,我们认识人会有一个标准,就可以看出来。有一个人问孔子,

子产是个什么样的人,读文言文的时候,尤其是论语,往往的笔法是很简单的,或问子产。下面就是子曰,文言文就简单。现在用语文的话,就会要多说几句了,下面回答就自然之道了,孔子说惠人也。惠人,就是有恩惠与人的,他这个恩惠是给谁呢,子产正是在郑国执政的时候,是惠人的。他对于国内的民众很多的恩惠。孔子批评一个人,一个字就看出来了,惠就是褒扬一个人的。孔子的很赞美子产的,问子西。子西也是郑国的一个大夫。问子西如何,曰,就是孔子说的。彼哉,彼哉,没有褒贬的,从语气里面可以知道孔子对子西不屑于批评的。现在的话,就是说那个人啊,那个人啊。说到这里,孔子就不加评论了,没有赞许,有贬的意思,但没有说出来,只是从语气里面看出来。再问管仲,孔子讲,人也,这个人就是仁的意思。在论语里面人和仁都是互用的。后面可以看出来的。雪庐老人讲这章书的时候,他指出,管仲是个仁德的人,下面就举出他的一些事实。夺伯氏,是齐国的一个大夫,地位很高。他有三百户的採地,就是采东西的。解释的释字,左边不是采,他是辨别的意思。采的上面是个手。这个大夫给他的是三百户交给他的每年都要把收成的一部分交给他。他有三百户的田赋。他的食邑在骈这个地方。他犯罪了,管仲就把三百户的食邑收回来了。管仲后来就宣判了,他把伯氏的采地收回去了哦,他的生活资源没有了,结果到后来。饭读音可以三声,也可以四声的。疏食,

就是没有什么号吃的,没齿,就是一直到老。都对管仲没有怨言的。可见管仲的判罪是判的很好,使被判的人没有怨言。所以说他是个仁者。雪庐老人曾经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就是子高,高柴在卫国做士师,就是法官。他判了一个犯罪的,是什么样的罪呢,古时候的罪业有很多种。高柴判他刖,就是把犯罪的人的脚跟斩断了,没有很久,卫灵公的国家就有了内乱了,卫灵公的太子蒯归,被南子赶出去了,就立了卫灵公的孙子做国君。后来蒯聩就打回来了,那时候,高柴就逃出来了,那个守城门的是那个斩断脚跟的人就跟他说,你可以翻墙出去,高柴说不行,从洞里钻出去,高柴也不同意。那人就把他藏起来了,后来他帮助他逃了。高柴就很不理解的问,我当初叛你的罪,让你受了刖刑。你为什么还要救我呢!那人说,你当初判我最你是为国家执法。但是你在判罪的时候,我看你的脸色很苦,心理非常的替我难过的。所以我了解你在执法的时候,是有不忍心的。所以我觉得你是个好人。所以我们无论做什么都要注意,要有不忍之心,不要有欢喜之色。古时候也一样,你就是判刑也要有不忍之心。我们对于任何事情,我们做公务员也好,与人交往也好。我们只要能够拿良知良能来对待人家,我们就不会与别人结怨的,我们学佛的时候,说的冤情债主的,我们要经常的反思,我们这一世有没有亏待人家。我们真正一生要解除掉结怨的人和事情。一个人到快死的人,要把冤家都解除了,到时候,

就没有冤家。我们办任何事情都能够办的通的,就像高柴能够在逃难的时候,都有人帮助他。我们怎么不结怨。主要以善意对待人,凡是有怨的人都要化解了,这章书,我们一方面认识君子和小人,也要我们自己都有怨家,我们怎么样解除,就是要以一切的不忍之心对待任何人。这就是修道。时间到了。

第188讲。

下面一章经文: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这两句话说贫穷的人,你要他没有怨恨是难的不容易的,富贵的人,就是有钱的人,你叫他没有骄傲的心还是比较容易的。这一个贫一个富,无怨,怨这个字当嗔恚的意思。都是形声字,怨也是从心,上面是读音。恚也是从心,上面是读音。怨在说文解字里面讲的是恨的意思。怨恨嗔恚都是人的烦恼。严重的是贪嗔痴慢,贪是贪欲,嗔就是恨。痴就是不明白因果。见思惑里面有贪嗔痴慢,慢是傲慢,骄是从傲慢里面分出来的,慢是一种根本的烦恼,骄是随烦恼。所以这里的怨和骄是我们这一生,生来就有的,不但这一生有,每一生都有这样的烦恼。我们修道就是要修掉这样的烦恼去掉。我们只有去掉这些怨恨骄傲都要破除掉。这是世间普通人要想在世间做事情,做的通,没有障碍,也要把这些压服下去,不让他起作用的。孔子讲任何人都有这样的问题,他用难易

来来讲的。孔子讲怨恨之心不起作用。要把怨的心压服下去,一个贫穷的人是很难的,贫穷的人衣食住行基本的生活需求,你要他不怨是很难的。富而无骄。富贵的人,你叫他不骄。一般人讲骄傲,现在的人又什么得意的事情就骄傲了,对于传统的人讲不能够有骄傲。骄傲是烦恼。财富很多的人,你要他不起骄的种子。这样富贵的人还是容易做得到的。圣人讲话。我们要从话里面深入的研究。圣人的意思说贫而无怨难,虽然是难,也要把这个怨去掉。颜回就很贫穷,他就无怨,圣人是讲因果的,贫穷是过去没有种福报,现在才贫穷、知道这个道理,就赶快找原因。富而无骄。只是无骄还不行,孔子讲富而好礼者也。就是要好礼,就是能够帮助人家,就帮助人家。如果现在的富人懂得这个道理的时候,他在世间做大事就没有什么问题的。不但对员工能够有骄傲之色,更应该把员工看成为一家人,消除隔阂。这就看,大老板舍得舍不得,一些大老板其他的社会上的人有困难他都能够救助,更何况是自己的员工呢!你学到这里,你就要把烦恼的种子压服下去,你才能转果。只要这样,你就没有什么冤家。就是仁者无敌。仁者,就是要关心人家,同情人家,你有这个仁心在哪里,人家就不会找你麻烦的。

下面一章:子曰:孟功卓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这是评论孟功卓,孟功卓是鲁国的一位大夫,那么孔子就了解孟功卓的他的人品和他办事情的能力。在这里就讲

了,孟功卓这位大夫,他做赵国的魏国的老,这个时候天命还是晋国的卿大夫的,如果孟功卓做赵家的魏家的卿大夫的家臣,老就是家臣。称呼老,就是赵老和魏老。他做这两家的家臣是很优秀的,不可以,为滕薛都是小国家。他要做这两个小国家的大夫他做不好,为什么做不好,古人注解是很多的,但不必细考,为什么呢?每个人都有长处,也有短处,孟功卓就不适合做小国的大夫。讲这句话就是让人用其所长不要求全责备。他是办教育的,你就让他办教育。你不能够让他帮助你理财,或者让他帮你发展农业。这是不行的,是苛刻的。所以我们读这一章经书的时候,你有权利的时候,不要求全责备,要用其所长。你要是求全责备,你找不到这样的人,就没有人为你所用了。修道的人也是如此,你看众生,从哪一方面可以启发他的善心,你先不要管他的恶行,你要认为这个人恶习气太多了,那你就不好找,哪有那么多的善根的人叫你教啊。道理就是一个。

下面一章: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成人我们来到人世间来我们都是人,什么叫成人呢!古人讲的小孩子到一定年龄就成人了,这里不是那个意思。这里是成就人格。就是成人。做人的人格有浅有深,标准不是一个,浅的方面就是做个正人君

子。讲到深处就是圣人的成就。学佛也是在人世间成佛的,人圆满成就了,就是成圣人和佛了,这是从浅处讲子路就问,怎么样做人,就能够成就一个人格的,就是做人之道了,孔子就告诉他,若,就是像,这个字就是举出后面的几个例子,就是假若的意思。臧武仲的智慧。公绰的不欲,就是贪欲之心很少,还有卞庄子的勇敢,加上冉求的才艺,这四个人,后面的论语讲要里面讲出来那四个人都有事实的。冉求的办事的能力就是才艺。有这四个人的智慧,不欲,勇敢和才艺。文之以礼乐,就是在加上礼乐。就是要学礼,孔子的办政治的教育都注重礼乐,孔子讲博学于文,用之以礼。六艺里面礼乐在前面。礼是讲次序,乐是要讲和谐的。礼的本质是让,他要把利益让给人家。乐就是讲和,和任何人都要和谐相处的,他的原理就是从本性里面有阴阳两仪,然后生出金木水火土的,所以就有宫商角徵羽,在音声方面就是配合到最和谐的境界。这样就和本性里面是完全一致的,就从音乐上,也能够正果的。我们礼让的时候。就能够让出去世间的名与利。名利就是遮盖在我们本性上面的障碍物。能够让出去,才能够明了本性的。把障碍物让出去,那就会正果。前面四个人的长处,在加上礼乐,才能够成人,人格树立起来的,这章书是这个样子。懂得这个道理我们跟人家相处的话,我们就能够把关系改善。所以这样就可以成人了。当然这个标准是很高的。前面的那四个人都是孔子那个时候的人,但是

他们有不同的个性。后面子路说。上面你说的这些人,恐怕做不到。后面应该有个何必然,是孔子说的,答复的。那么现在的成人的条件是什么呢?见利思义,见到有利的事情,要想想应该不应该取他,要想想这个义。过去的人都知道,无功不受禄的。你没有功劳的话,人家就送给你利益,所以这里讲你见利思义。人家无缘无故的送你财产,或者请你做大官。你要想想自己有没有这个能力。见危授命。做臣子的,君主有危险的话,你就要受命的,你眼里没有危险,只有命令的。久要,要是诺言,做了朋友你不能够忘了平生之言,就是不要忘记老朋友。将来地位和差距的时候都不忘朋友的,能够做到这样也可以算得上成人了。时间到了,我们说到这里为止。

第189讲。

先看一下经文: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这个下论和上论有些不同的地方。在下论里面评论人物很多,比如这一章就是评论人事的。就是让我们知道认识人,谁是君子谁是小人。我们就要亲近君子,远离小人。有些小人,虽然他念的书很多,有的官还很大,钱很多,但是我们知道他是个小人,我们就

不要亲近他。孔子问公明贾是个魏国的大夫。一般人都会对他有很好的评论。获得一般人的赞誉。他们赞扬他不言,不笑,不取。孔子不信。就问公明贾。公叔文子是个魏国的大夫,是卫献公的孙子。那时候就称呼为夫子,就是大夫以上的人。孔子就问,夫子就是公叔文子。别人这样说是可信的吗。公明贾对曰。就是对圣人讲的,不能够用答曰。他说你老人家听说的这个是过了,就是言过其实了。不要过分的是应该怎么样的呢。他说夫子时然后言。时就是说的正是时候。所以人们不厌恶他说的话。那就是不顺随便的说话。我们现在的人要注意了,不是说遇到任何人都滔滔不绝的说。孔子说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就是躁人说的多,一方面是浮躁,另一方面就是自高自大的。所以时然后言,就是寡的吉人。乐然后笑。过去很多人研究人的笑。有的是笑里藏刀,有冷笑。是一种轻视的意思。还有人说学校里面媚俗,装扮的皮笑肉不笑。很多种。还有谄媚的笑。他想取得对方的好感,就会露出一个笑容来。雪公告诉我们说话的时候,不要随便的笑,尤其对长辈更不要一边讲一边的笑。那样就不尊重别人了。我们在任何场合,遇到快乐的时候,可以会心的笑。其他都是要不得的。乐然后笑之外都是要不得的,人家看了以后会有厌恶的心理。取就是不义之财不能够取的,过去人讲的无功不受禄,就是很小的东西,人家无缘无故的送过来,你是不能够接受的,哪怕是一介之微都是不能够接受

的,就是有感谢的意思也不要太多。所以要合乎义的才取的。这样人们就不会厌恶他的取的。孔子一听公明贾这样的解释。他说原来是这样的,前面是其然乎,就是原来是这样的,是赞美的意思。后面岂其然乎。现在的人能够做到这样的,时然后言,乐然后笑,义然后取。我们回想我们个人,说话是不是正合时宜,是很不容易的,我们回想有很多话是不合乎时候的,言多必失。乐然后笑。我们也有讽刺人家的笑,我们也有对长辈和领导一讲话就笑的时候,我们犯的毛病很多的。义然后取,我们凡夫对财物和名位,包括人家的恭维话都是这样的,人家无缘无故的给你个大官来做。一般人都有想去的心理。没有去考虑的时候。所以这三者完全做到是很不容易的。前面其然是赞美。后面是他活动的话。他不怀疑,也不肯定他完全做的到。完全做得到是很不容易的。意思就是希望他能够做得到。

我们这一章经重要是学习要做到这个样子的,完全做到这样就是很了不起的人了,言语,欢笑,取名利都要恰到好处的话。那就是由世间法贯穿到出世间法了。开始就要这样的学,学道最后就是出世间法。主要是学习中道的。

下面一章。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孔子就臧武仲做的事情来评论的,前面他赞叹臧武仲是有智慧的。这一章评论臧武仲做的事情有要挟国君的事情。先讲防是臧武仲食才的一个县。这个县是鲁君给他们

家祖先的地方。现在是山东费县东的六十里。那个时候他犯了过逃到国外去,后来又回来,叫他的异母兄给鲁君送了一份很厚的礼,让鲁君念在祖先的功劳。他希望给他祖先立个后,守他的祭祀的地方。鲁君就让他的异母哥哥继续食才。他就回到齐国去了。历史上记载臧武仲送礼为了立他的哥哥。一般人觉得不像是要君。因为要君是用力量和地位要求君主去办什么事情。大家觉得臧武仲不是要君。孔子是不相信的。他为什么不相信呢。你要是不要君的话,你就在齐国,你不用回到这个防的地方。你在国外。你送礼也好,请求也好。都行。但是你回到这个地方来,你还是拥有很多的能力和资源。万一鲁君不答应的话,你可能要叛乱的,所以一个人在世间办事情,你要按照程序去办的话,你就没有问题。但是你要程序上不合理就不行了。所以我们学了这一章经的话,孔子批评人和事情,不是一般人的知见可以看到的。我们学论语就要了解这个道理。我们看看就能够学道办事情的时候,就可以认识人的。

下面一章: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谲是诈欺的意思。郑康成的谲是诈欺。说文解字里面说有权谋的意思。释迦摩尼说法的时候,有方便的说法,就是好的意思。不好就是权谋的意思。就是用谋略夺取人家的种种的名利,就是权诈。为什么孔子讲晋文公是谲而不正。正就是不欺诈的意思,就是不讲权谋的意思,就是不用权谋来欺骗

人家,正字讲到好处,世间法,正人君子,出世间法啊,就不是方便的意思。他的正,就是真实语言,为什么孔子要这样讲呢在这个经传里面,举了两个事情。齐桓公创霸业的时候,他是尊王攘夷,就是尊敬周天子,就是尊重周天子,攘夷,就是周天子以外的外族。时间到了,下次讲。

第190讲。

我们继续研读晋文公和齐桓公的不同。齐桓公的话尊王攘夷。他在葵丘之会的时候,他带各国诸侯朝拜周天子,所以他是尊周天子的。到了晋文公的时候。他做盟会的会主的时候。他没有朝拜,而是邀请周天子到盟会来接受践土之盟的行礼。这两种做法在孔子看来,齐桓公是尊敬周天子的。晋文公你邀请周天子没有敬意的,就是一个普通人接受招待而已。就是这两件事情。孔子指出两个人的不同。春秋一字来褒贬的。春秋大义就从这里看出来的。我们看世间一般人办事情根据孔子的春秋大义的话。就是要有正确的知见。我们学孔子的看问题的方法,就会有正知正见的。如果没有的话,我们在人世间是会与人结怨,我们还不知道的。孔子讲话很简单。一个字褒贬。

下面一章: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这个要讲到齐国的一段历史。这个

说出来,感觉对人对自己没有惭愧。则为之也难。根据马融的注解,祚是惭愧。言语没有惭愧的话,祚是惭的话,内有其实。他所讲的言语就有事实和言语相合的。及其实,就很难了。比如说。答应别人做事情,就要完全兑现的。就是有信用。既然用言语说出来这个实。事实要与言语相合。不能够说出来,不能够兑现。那就是没有积起来这个事实可是不容易的,比如我们答应人家,就一定要做到,否则的话,就会惭愧的。所以马融说积起来事实是很不容易的。马融说你要言语说出来没有惭愧的话,要有事实和言语完全符合。这个事实要在修养方面把他累积起来的。一个人又没有信用,是要长期的修养的。长期修养才能够累积起来。不是一件事实,而是任何人,任何事都要符合,这样长期的修养的。所以孔子讲是很难。难就难在不是一时一事的符合事实。仰不愧天,俯不愧地,这是孟子讲的,这才是不祚。就佛法来讲。不惭愧是一种善法。要长期的养成。

下面一章:陈成字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陈成子。成子是谥号。就是陈恒。他的祖先是陈完。他的国家发生问题就到齐国来,齐桓公就重用了陈完。陈完在算卦的时候,说这个人了不得,说他可以做他君,说他五世治国。但不是在他的国

家。后来到了陈恒的时候,就把齐简公杀了,他们到齐国,就改为田,所以后来齐国就是田齐了。当时陈恒弑杀简公。国际上还是有礼的。就是那个国家发生弑君的大事情,别的国家都可以出兵的。当时齐国和鲁国关系是很密切的,齐国发生了这样的的事情。他就沐浴而朝,就去朝见鲁哀公,报告鲁哀公说。陈恒弑君,请快出兵讨伐他。哀公说,好啊,你去告诉三家卿大夫。孔子说,因为我是大夫之后,以是因为我从大夫之后。孔子当时已经不再鲁国做官了,但是他的爵位还在。所以他说,以我从大夫之后,我还是个老臣,以这个爵位,我不敢不报告君主。请你出兵讨伐。国君让我报告给三家卿大夫。我以大夫的名位。应该告诉的是君主。不应该去告诉那三家的,因为我也是大夫。但是国君交代了,我不敢不告诉的。结果他去了那三家告诉他们三个。后来,三家没有出兵。所以孔子很无奈的说。我是不敢不告诉君王。国王叫我来,我也不敢不报告你们三家。这个意思是说。以孔子的地位他是不应该告诉三家的。这件事情,说明孔子是主持国际上的正义的。孔子的正义感在历史上是正面的教化的。时间到了。

第192讲。

世间万事无常,想想看我们研究的上一章。陈公子到齐国来,齐桓公那是正在创霸业的时候。轰轰烈烈的,想不到,

到简公的时候,就让陈家的后代弑君了。田齐也没有很久,就亡国了。所以雪公让我们多读一下历史,读历史就会知道一切都是无常的,佛家说,一切世间法,如梦幻泡影,确实是梦幻泡影。这样看起来,我们处在世间,要主持正义的,不能够同流合污的。孔子报告就是主持正义的。孔子不和三家同流合污的。奉了国君的指示才去告诉,也是义正言辞的。虽然这样,心理也很平和的,因为他有出世间的精神。我们看现在的世间也是一天一天的变坏的。但是我们也要知道世间是有一个长道在那里的。所以虽然看到世间这么乱我们也能够安然坐在的生活。这样才是修道,否则,跟着世间法跑,你会很累,这才是修道的人。

看下面一章先读一下经文: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子路问孔子如何的侍奉君主,就是在国君的朝廷里面做臣子,就是替国君办事情。孔子告诉他,勿欺也,就是不要欺骗国君。怎么样不欺骗国君呢!就是要做个忠实的臣子,不要作假。这是要做好事情。如果国君让你办不好的事情,比如让你搜民财,他享受。你就要谏劝国君。要再谏言。他不想听,脸色不好看,你就是犯颜而劝。如果你要迎合国君所好,就是欺骗他。犯颜而谏言,但是也是也有度的,你是三谏而去。如果三次不听,你就不要跟他干了,他将来不会有成就的,要亡国的。你跟他造的罪恶就会陪他一起死。讲因果的话死是个花报。果报的话,就是失掉人生再要回到

人生就很难的。孔子讲话很含蓄。你要一层一层的分析是很严肃的。

下面一章: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上达和下达这个达字,就是通达的意思。这里没有具体讲哪一件事情通达。他的含义是很广泛的。上下都是很广的。根据何晏的注解。上是本,下是末。本末的意思。这个解释很好。他用本末解释。办任何事情都要中道本末。本是根本,末是枝末。学做圣贤的根本是什么,就是能够知道本性,就是中庸里面讲的天命之谓性的性。想要了解这个本性。本性了解之后,人人把本性开发出来,就成为圣人和佛。教育的根本就是这个,所以教育上你得到的就是根本。其余的那些增加财富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教育都是枝末,虽然也很重要,但是他不是根本。政治也是一样,根本是实行仁政的,你一个国家有财务,有外交军事都要知道这个根本来指导的。武力,就是抵挡为武。从根本上说真正的武力就是不要由武力的。军事如此,其他各部门都是以仁来指导,没有这个根本做指导,我们用起来就会偏的。我们学道也是这样的。我们就要把障碍我们本性的东西,就是无明的东西。就是迷了我们的本性,我们认识不了自己,就是无明。所以悟也好,修也好,都要知道这是个根本。至于其他的相关的,都要配合这个根本,你就是做再多的善事情,也不管用。你认识不到无明和自私自利的心理去掉。我们就是在世间做善事情也要明了这个根本。

如果不明了的话,慈善的事情做的再多,与道没有关系。而且越做越骄傲,觉得自己就是个大慈善家。那你是用世间的物质来表现自己的私欲和名声的。所以做事情一定要知道本末的。所以论语讲要讲。雪庐老人让大家知道,希圣希贤是根本,财富利益是枝末的。如果没有这样放的话,你的道就修不好的,学佛也是如此的。这章经要学的是本末这两个字。

下面一章: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要根据集解里面孔安国的注解,他是个汉学家。汉学家叫伪孔。我们还是依法不依人。他注解的不错。为己,是言而行之。古时候为己五经是一定要读的,那时候五经后来才有了四书。五经里面都是圣人的话,你读了,就要按照经典的东西学习。圣人讲的五伦都是要各尽其分的。就这样学,成就自己的。就从五伦学,一步一步的成就自己。圣人就是从五伦上面学的,五伦就是金木水火土。就是数字出来的,就是阴阳出来的,太极就是本性。出来的阴阳两数,互相配合就生成金木水火土,就是来自与本性的。五伦是配合五行的,从五伦学成就就会一步一步的证道自己的本性的。读了圣贤书就会知道自己的本性。我们就会知道,成就自己是为了自己。今之学者为人、为人是什么呢?也学了文章,也可以写,但是没有从五伦上学的,只是拿出去给人看的,表现自己有学术而已。好懂的话,为己,是要成就圣人的。为人,是拿学习是为挣得名利的。孔子就是这样教诲我们的。

下面一章: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父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蘧伯玉是卫国的大夫。鲁卫这两个国家是兄弟之国。孔子和蘧伯玉关系很好。孔子在卫国的时候还在他家里住过。这个时候,蘧伯玉派人来拜访孔子,孔子就请他坐下来谈话,当然有问候的意思。孔子就问,夫子何为。夫子就是指蘧伯玉,因为他是个大夫的称呼。孔子就是问蘧伯玉老夫子在家干些什么,身体怎么样,都是问候的话。使者很有礼貌。他对曰,就是对于长者讲的。不用答曰。他就对曰:老夫子欲寡其过未能也。寡就是一天一天的减少过失的。后面的讲要讲到,淮南子和庄子的记载都有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他五十岁还说他四十九岁的过失。这样把蘧伯玉的行道的功夫说的很明白了。使者出去以后,孔子就赞美这个使者好啊。为什么蘧伯玉欲寡其欲而未能也。人在世间都会有过失的,就是孔子也说,五十学易可以无大过也。是有大过的。一个人大过小过都是有的,没有成就之前都是有过的,只有到了成就圣人和佛的境界才会无过的。所以我们要像蘧伯玉一样,要实实在在的用工夫啊。好了,时间到了,我们下次讲。

第193讲。

先看一下经文: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

君子思不出其位。不在其位的位字,指的是职位。这个在政治上讲,你在政府里面,各级都有职位。除了政府里面的各种的官职以外,也可以广泛的讲地位等等。孔子这里主要以政治做代表的。无论古时候还是现在,无论在那个部门,你做好自己本位的工作,不要干扰别人的工作。我们就拿县政府来讲。你是一个教育局的人,你就做你教育局的事情,社会局和公务局的事情,你就不能够干涉。主要自己各尽其分就好了。古时候也是这样的,不谋其政。谋就是不在那个位臵上,你替人家计划什么事情。人家有人家的办法。这是政治方面。就是民众团体也是一样。你站在你的位臵上,你只管好你的事情。这就保持一个安定。礼讲规矩,合乎规矩就不会乱的。否则,互相干涉的话,就乱了。那就是不务正业了,就做不好事情了。修道的人更不应该如此,我们要练定功夫。就是守规矩。这就心理乱了,还有什么功夫可言。

下面曾子说。君子思不出其位。这是易经里面的艮卦的传里面的话。从那里引用出来。等于注解孔子的两句话的,就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所以这样说起来的话,曾子解释孔子的话,是一章。但是朱子把他分成两章。根据古人的注解,还是一章比较好。如果做两章有点讲不通的。一章是顺理成章的。

我们学了这一章。可见圣人的话非常重要。他叫我们在世间办事情,都要这样好好的学习,如果违背这个道理的话,

世间的事情就不能够成功。不仅自己不能够成功,还妨害别人。甚至于引发祸患的。修道也是一样。我们要守住这个道来学习的。我们不能够乱,佛法叫一心不乱。我们要是处处的妨害别人,就做不好事情。我们要认识好这句话,对我们很重要的。我们人不必管他人,我们自己看,从无始劫以来,都是有杂念和妄念的,都是乱的念头。这些念头都是自私自利的,都是想干预人家,想损人利己的。所以我们要好好的体验他。

下面一章。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耻,耻是羞耻。羞耻什么呢!就是他的言语超过了他的行为。先从自己来讲。就拿我们学道来说吧。自己修行的功夫做到几分就说几分,如果自己没有做到,先说出来,就是言过其行。凡是学道的君子无论自己的功夫活是答应人家的事情,比如说。做到一分,你说一分。如果你做到一分,答应十分,就要羞耻了,古时候的人修养的话,不会说百分之百的办到。只能够说尽力而为,这样留点余地这样好办。如果你说满了,世间的事情是变化多端的,世间的变化你做不到话,就羞耻了,所以言语不要说的那么的肯定。所以言语说出来,不是说不行,是行啊,就是没有兑现,就是言过其行。君子就要感到羞耻的。古人许多时候,是办到了才说话的。我们学道的人,帮助人家做一件好事情。甚至于古人做了好事情都不说。当然我们也不要那样的学。我们要言行相符,不要言过

其行。古人讲的八德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虽然耻是最后一个字,但是他非常重要,没有耻的话,就没有前面的那些了。古人你讲他不是个孝子就是最大是耻辱。但是现在的人又许多是无耻的。有羞愧心,就是有耻的。上面那七个字,都有耻字在那里,如果没有耻字,一切都谈不上了,所以这个耻字非常的重要。比如贪污,比如孝顺,别人说他,都没有耻。

下面一章: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君子道者三。意思是君子修道也好,办事情也好。修道有修道的办法,办事情有办事情的办法。君子修道,办事情的道理在哪里呢!有三种,我无能也。我都办不到的。这三者,第一,仁者不忧,第二知者不惑,第三勇者不惧。就是智仁勇三者。仁者不忧,忧是忧愁,忧患啊。我们在世间办任何事情,不是一个人办。你是一个企业家,你做大老板,下面有员工。有各级主管。所以你办事情,还有主管和员工,不是你一个的事情。因为不是一个人是事情。一般人都会有些忧愁的,比如我的企业里面,从主管道员工,是不是对于你的团队很满意,比如有薪资,工作做的怎么样,你的心里都要想的,或者就是事业中你的股东的相处,是不是也是有不满意的,或者违反你的规定的事情。你都要的想,恐怕受到伤害。但是仁者不是这样的想,你是处处为他们的利益来考虑的,你是老板,

你举要替他们想。这样,有时候未免自己吃一点亏,但是吃亏会带来事业的发展。你要亏待他们,你的事业就很难发展的。想到这里的话,你就不忧愁。就是对于个人一样。老师讲:吃亏就是占便宜的。为什么呢!无论学圣人还是学佛。你要相信孔子说的,毋我,就是我执,法执,一切事情都是为我,就是我执,一切事情只有我的意思才对,别人都是不对的。执着是障碍的。把自己的真主本性遮盖了。所以吃了亏,人家认为那些名利,别人争取你就让给他,在世间来看,你是吃亏了,但实际上是我把我执法执都让出去了,人家拿的名利,始终在生老病死上轮回,不能够了。我们让出去的话,我们的本性智慧才能够一层的现出来了,这是好事情。仁在佛法讲就是慈悲。仁者,在志于道里面出来的,是从本性里面起来的,他就没有忧愁。忧愁就是患得患失,害怕名利被人夺取了。我们懂得一般人讲的名利都是虚假的。所以我们没有忧虑的,这样心里就平安了,平安是最了不得的。知者不惑。智慧单独讲的话。慧是看事情看的清楚,办事情的时候什么能够成功,什么不能够成功都能够看清楚。智就是决断的能力,又能够看清楚,又能够去做,那就没有惑。惑,有见思惑,也有疑惑的,烦恼都是惑。都是自私自利的心产生的,有自私自利的心就有惑。学道知道这是要不得的。损人利己的时候,就把我们的本性障碍起来的,这个惑在,没有想破除的话,你把儒家的经典都背熟了,但不能够实行

的话,一点用处都没有。佛法也是这样的,如果不能够修行的话,一点用处都没有。顶多夸耀一下学问而已。我们学道,学论语的时候,就不能够要私心的,要去私心,也不是一下就去得了的,但是要能够马上发觉,不要让他发展了,就是伏惑。我们做事情不要恼害众生。勇者不惧,就是不要害怕,不要由自私自利的,没有害怕自己的私利受到损害的话,就会毫不畏惧的去做的,这三者是一体的缺一不可。讲到这里。下次讲。

第194讲。

最后子贡讲,夫子自道也。就是自己说自己。子贡恐怕别人听了这句话误会孔子真的做不到。所以说只有孔子才能够做得到。普通人能够做到几分就不错了。能够做到的只有孔子了。想想看我们都是凡夫众生。虽然也学了儒佛,但是我们在世间有忧愁的时候,有烦恼的时候,有时候我们没有勇气去做某些事情的时候,不敢做,没有道德的勇气,没有勇气去做,就不行了。我们学这三者。果然我们学了,虽然没有到那个境界。但是我们也会不忧,不惑,不惧,我们就会没有障碍了,就是有障碍也与我们没有关系,是因为外在的因素把他影响了。那么你没有任何损失。你是成功的。这是三者的关系。

下面一章: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方人,古人有两种解释,一个,孔安国说方人是比方的意思,就是这个人和另外一个比较。第二种是毁谤的的意思。刘宝南的考证讲毁谤的谤就是方的意思,通用。我们老师用毁谤的谤字讲。子贡方人。考证说,你很贤啊,夫是语助词,他没有实际的意思。夫就是发起一句话的意思。我是没有闲功夫方人的。如果做比方的话,考证是不反对的,因为在论语里面也有比方的记载。比如说,他说过谁更优胜的意思。所以孔子是不反对的。所以对照来看这里是当毁谤来讲的。孔子说,你毁谤人家,你比人家贤,我可不是,我没有闲功夫说人家这里不好那里不好的。这样是讲的通。夫我则不暇。很重要。我们学道的人要处处的反思自己,不要老看别人的不好。我们学道就知道,世间的任何人都有损人利己之心,我也有的。所以要反思改过。就是小的言语也可能伤害别人,影响他人。我们往往不知道,这样属于无心之过,这样还是轻微的。最重要的是有心的去争权夺利的,我们学道就会明白,我们也是一样的,只有自己反思自己,才能够撤除我们自己的障碍。看别人的过失,我们自己就有这个过失的。所以我们是没有时间说别人的,现在的时代的过错越来越多。我们看到一切人对我都是有伤害的,成天在苦恼中,觉得别人都对不起我,那就总是生活在烦恼中,没有什么快乐的。所以我们懂得道理的时候,我们都是有缘分的。懂得这个道理,我们不要觉得别人对我们有压迫感。其实对方也是一样

的。我们要改过。诚于中,形于外,对方就能够感受的。家庭和社会就会和谐的。凡是我们来往的人都是有缘的。我们看到有缘之人有错。我们去教化人家,人家是不接受的。所以只有多感化,不是教化。对于别人要用感化的。自己要学会反省。对一切人要知道感化。这样才是个有道之人。

下一章: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能也。先把经文我们看看。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之。文言文把主语省掉。就是说你们,就是孔子的学生们。不己之。倒装句就是不知自己。能是功夫和能力。智慧学问等都是能。一般办事情要有能力。你们不要忧患别人不知道你们,你们要忧患自己的能力行不行。这个意思学而篇里面,人不知而不怨,不亦君子乎。人家知道你有施展的能力。人家不知道,你可以自己享用,不必有怨恨的。这里的能字。能是能力。能力一般人讲在学校学那一门学问,你就培养哪一门的能力。比如会计,教育等都是一方面的能力。办政治也是能力。这在学校都要学的。但是这个能力是学来的,但是他的根本的本源在哪里,一般人就不研究。不研究你就不会用。你研究的话,你就会有很大的用处。比如会计的数目,都是金木水火土的基本的像。本乎数,就是从数目中来的,数目从哪里来的。易经的系辞传,天一地二天三地四等,天是阳,地是阴,阴阳二气组成的。北方是水,就是天一地六生成的水。所以所有的都是阴阳二气里面出来的。阴阳是太极本性生出来的。金木水

火土生出无穷无尽的能力。这些能力是从外面学的吗。是从本性里面出来的。懂得这个道理,外面跟人家办事情,都是用理性来办事情。就是顺从自己的本性。从哪里做起就是中庸里面讲的本性,率性。

他根本不懂得郑康成讲的数字出来的,就是能。外面用本能的话,外面就没有障碍。就是我们的身体也一样,让阴阳二气自然的运转,你就很少生病的。所以在这里最患的是自己不知道有这个本能。有了这个本能的话,别人就会认识你,你就会让人们知道道。世间人如果不认识你,你就可以自己受用的。所以人家知道不知道于我们没有什么关系的。所以论语里面讲古之学者为己,就是自己好好的用工夫。为人,就是让人夸奖而已。这一章的患其不能也,要好好的理解学习。

下面一章: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不逆诈,逆的意思有两个,一个是违背,一个是迎合。迎与背是相反的。乱也是既是乱又是理顺的意思。相反的意思在一个字里面。这里的不逆诈。一个人,你一见面就有诈的感觉和想法。所以孔子讲你不要由这样的想法。不亿不信。亿当推测和预料讲。也跟逆是一样的。就是不要推测一个人是不讲信誉的人。抑亦先觉者。抑就是转语气的词。就是不用逆诈,不亿不信,一般人谁也办不到。比如现在的诈骗的人,你一接触的话,你心理就明白他没有信用。但是不用逆

诈,不用推测的话,自己就能够先觉察到,这就是个贤者。这个先觉呢!跟上面的是有抵触的。你要知道一个人如何,你是要先预测和推测的。这里讲不用预测和推测,你就能够觉察一个人的诈骗和不讲信用。就是贤人。一般人是办不到的。我们就要逆诈,就要亿不信。孔子不赞成的。怎么办呢在外面老师用中庸的话,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就是平时我们就用至诚至心来待人。就是用诚心待人。诚于中,形于外。我们不用逆,不用亿,不用推测,我们就可以感觉的到,这就是先知啊。这章经就讲到这里。下次讲。

第195讲。

我们先把经文念一遍。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微生亩对孔子说。丘我们尊敬孔子,缺一笔,读某。何为,就是为何的意思。就是为什么是这样,就是为什么这样栖栖。栖栖也读栖息的栖息。他的本意是东西南北的西,但到后来,篆字上面是个鸟巢,下面是个巢。鸟在鸟巢上要休息了,栖栖就是匆匆忙忙的意思。就是在古书里面讲栖栖遑遑,就是居住的没有那么的安定。到处的跑。孔子当时周游列国,不固定的。他问:你为什么到处的跑。你是为佞,就是说话,表现自己的口才。佞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辩论的很好,有辩才,辩才无碍。说的不好就是巧言令色。孔子说。非敢,就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xt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