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

更新时间:2023-10-19 09:3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节 规划背景

第二节 发展基础和保障条件

第三节 战略意义....................................

第四节 指导思想和原则

第五节 规划范围、层次和时序 第六节 规划强制性内容

第二章 城市群的发展战略目标

第一节 城市群战略定位

第二节 城市群总体发展战略和重要策略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第三章 城市群核心区发展战略和空间规划

第一节 核心区空间范围

第二节 核心区空间发展战略 第三节 核心区主体功能区规划 第四节 核心区发展规模 第五节 核心区生态网络体系 第六节 核心区空间发展结构 第七节 核心区职能结构 第八节 核心区创新发展区域 第九节 湘江整治与提升转型 第十节 核心区城乡功能布局 第十一节 乡村地区发展

第四章 城市群区域统筹发展战略

第一节 功能拓展区域 第二节 东部城镇密集地区

第五章 城市群发展支撑体系

第一节 产业发展

第二节 交通规划 第三节 基础设施建设

第四节 社会事业发展与重要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第六章 城市群规划实施

第一节 核心区城市空间发展政策指引 第二节 核心区建设发展时序 第三节 近中期建设重点地区 第四节 规划实施保障

“两型”社会建设指标体系

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指标

前 言

长株潭城市群地处我国中南部地区,由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所辖行政区域组成,国土面积2.8万平方公里,2007年末总人口1325.6万人,2007年12月被国家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年)》在《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3年-2020年)》基础上,依据党的十七大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0号)及国家发改委《关于批准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发改经体[2007]3428号)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建设、中部崛起、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等战略加以提升,为促进城市群一体化建设、有效配臵城市群资源、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带动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指南。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节 规划背景

2005年,《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3年-2020年)》经湖南省政府批准实施,在指导长株潭城市群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立,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长株潭城市群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在多年一体化建设的良好基础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精心谋划长株潭城市群改革建设,推进城市群科学跨越,实现国家赋予湖南的重大历史使命。

第二节 发展基础和保障条件

一、长株潭城市群位于京广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区、长江经济带的接合部,内部结构紧凑、区位条件优越,是国家不可多得的城市群资源,具备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群、影响和辐射四方的区位优势。

专栏1 长株潭城市群区位与交通状况 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两两相距不足40公里,既有绿色带隔离,又有高速公路网联接,城市综合体特点明显,是不可多得的优质城市群资源。位于我国南部的中心腹地,京广、浙赣、湘黔、湘桂等铁路干线在此交汇,京珠、上瑞高速及106、107、319、320 四条国道贯通,武广客运专线铁路正在建设。

水运和航空条件比较优越。水运内联湘资沅澧四水、外达长江黄金水道,黄花国际机场2006年吞吐量达到830万人次,成为全国第13个进入800万吞吐量级别的机场,出入境人数达到中部其他五省之和的1.6倍。 二、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长株潭城市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政策条件。

三、长株潭城市群经过多年一体化建设,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领先湖南,区域内大中小城市与各级城镇协调发展,区域性中部地区重要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作用日益增强,科教文化资源高度集聚并领先中南地区,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科技农业在全国拥有优势,是长株潭城市群在新时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坚实基础和重要保障。

专栏2 长株潭城市群概况 长株潭城市群是湖南社会经济发展的先行区,200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61.8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6116元,为全省的1.8倍。它以占全省13.3%的土地、19.5%的人口,实现了占全省37.9%的GDP、46.5%的固定资产投资、42.8%的社会消费品总额、64.4%的外贸出口。城市化率53.5%,高于全省13个百分点。集中了全省3/4的研发人员、80%的科技成果。2006年专利申请居中部城市群前列,其中发明申请量位居第一。长株潭三座城市依湘江蜿蜒呈品字形分布,市区中心两两相距30-50公里。区域内盆地与丘陵间错、城镇与乡村交织,周围依附众多职能各异的大小城镇,形成独特的空间组合形态;区域内良好的生态屏障、山体和水域、绿心生态开敞区,构成城市群独特的生态本底。从1980年代开始,湖南致力于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发展,作出了许多富有成效的探索,被称为“中国第一个自觉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实验的案例”。 四、长株潭城市群所在的湖南省东部城镇密集地区(“3+5”城市群的主体)是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集聚地区,将为长株潭城市群持续快速发展和带动湖南发展提供支持,长株潭城市群周边强关联区域尤其是未来长株潭城市群功能拓展与城镇协调发展的重要区域,是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的空间主导方向和重要区域支撑。

五、长株潭城市群东部、南部、西部的山区,是城市群的绿色生态屏障和主要的水源保护地区,对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长株潭城市群中北部的盆地平原地区(包括长株潭三市市区及其周边紧密联系地区)是现状人口、城镇和经济产业聚集的主要地区,是城市群建设条件最好的地区,拥有城市群承东起西、连南接北的交通要道,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少,适于大规模的人口和产业集聚。

六、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是保障长株潭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约束性

条件,长株潭城市群发展规模将严格控制在土地和水资源的合理承载能力之内,城市群的发展规模和空间布局的确定必须充分考虑环境与生态的现实状况和发展目标。

第三节 战略意义

长株潭城市群作为中部地区重要城市群和国家老工业基地,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兼具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特征。加快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既关系到湖南自身发展,也是落实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需要,是促进东中西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实践。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加快长株潭城市群率先发展,能够为全国探索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供示范,为中部欠发达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积累经验,可以为全国探索区域发展新模式做贡献。

第四节 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根据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全面提升城市群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带动实现富民强省、赶超跨越,为推动全国的体制改革、科学发展提供示范,积累经验。

二、基本原则

——改革创新的原则。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探索科学的轨道,为规划体制的改革创新搭建科学的平台。在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综合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努力探索走出新路子。

——服务发展的原则。为加快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区域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城乡居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建立适应弹性发展的空间平台,着眼近期发展,充分展望远期发展。

——紧扣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则。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全面推进土地、水、能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施城乡建设空间的集约发展、存量空间的提升转型发展和增量空间创新示范发展,促进城市群可持续发展。

——统筹兼顾的原则。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区域城市化进程。统筹区域发展,实施差异化发展和分区有序推进的战略,统筹协调城市群与湖南东部城镇密集地区、城市群与周边区域、城市群内部城区与市县的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协调区域内产业和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臵。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提高城市群国内、国际的开放水平。

——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强调城市群区域规划在区域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突出省级政府区域管理和协调职能,高度重视重要空间资源的保护、重点协调平台的构建和重大区域设施的建设。

——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的原则。探索并建立城市群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城市群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建设,实施公共交通优先的发展战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

第五节 规划范围、层次和时序

一、规划范围

长沙、株洲、湘潭三市行政辖区,约28000平方公里。重点规划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区,面积为6630.46平方公里。

二、协调规划范围

在确定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战略和核心区规划布局的基础上,着眼于东部城镇密集地区是长株潭城市群辐射带动最直接的地区、向省内其它地区传递辐射的中转站,从产业、交通、生态环境等方面,统筹协调长株潭与“3+5”城市群的益阳、娄底、岳阳、常德、衡阳五市的发展。

三、规划时序

近 期 2008年-2010年 中 期 2011年-2015年 远 期 2016年-2020年 远 景 2020年以后

第六节 规划强制性内容

本规划强制性内容主要包括:

一、区域内必须控制开发的区域。包括: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林(草)地区、大型湖泊、湿地、水源保护区、分滞洪地区、风景名胜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地下矿产资源分布地区、生态敏感区以及其它禁止开发、限制开发地区。

二、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包括:高速公路、干线公路、铁路、港口、机场、区域性电厂和高压输电网、天然气门站、天然气主干管、区域性防洪、滞洪骨干工程、水利枢纽工程、区域引水工程、防灾工程等。

三、涉及相邻城市的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包括:城市取水口、城市污水排放口、城市垃圾处理场等。

四、规划期限内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规模、发展方向,区域性大型公益性服务设施用地等。

本规划强制性内容指文本中下画线体条文,是对区域规划实施进行监督管理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本区域规划强制性内容,属违反城市群区域规划条例的行为,应依法予以查处。

第二章 城市群的发展战略目标

第一节 战略定位

长株潭城市群的战略定位是:全国“两型”社会的示范区,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省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引领区,具有国际品质的现代化生态型城市群。

第二节 总体发展战略和重要策略

一、总体发展战略

长株潭城市群总体发展战略为:建设“两型”社会、实现科学跨越。按照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要求,从产业、环境、社会、交通、空间、机制等方面,加快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进程,推动“两型”社会建设,实现科学跨越发展。

二、重要策略

1、着力产业结构两型化,推动推动节能减排和跨越发展。依靠产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和信息化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提升基础工业,优化发展现代农业。在整个城市群范围内进行循环经济发展试验,推动产业的两型化和符合“两型”社会要求的产业发展。

2、强化生态格局和湘江治理,塑造高品质整体生态环境。以“南治水为主、北治气为主”的原则,加强湘江综合治理。重点控制工业废气和废水污染,严格执行工业废水达标排放。以“强化生态特色,彰显湖湘魅力”为原则,坚持分类开发,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三市结合部的空间开放式绿心、湘江生态风光带等生态区域,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布局合理,生态良好,环境优美,适宜人居的高品质生态环境。

3、建立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城乡社会和谐。按照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要求,促进社会就业更加充分,构建更加合理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进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快新农村建设,改善乡村地区的生活环境,推进乡村地域的产业发展和劳动力的转移。

4、坚持核心区集约化发展,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利用。构建核心区城镇紧凑型集约发展的空间结构,实现城市群土地、水资源、能源等资源的节约利用。加快开发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

5、建设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提高城乡运行效率。以一体化建设区域交通网络和公共交通体系为重点,将城市交通体系向乡村地区延伸,协调城乡空间资源开发。

6、提升存量空间和创新增量空间,建立空间高效利用机制。存量空间提升方面,建立循环经济园,推动现有工业园区的提升转型发展。建立产业退出机制,搬迁效益差、污染大且无法根治的企业,淘汰不符合国家和地区产业发展政策的污染企业。加快城市旧区尤其是棚户区、城中村的改造,提高土地利用率。整合乡村居民点建设,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增量空间创新方面,探索土地、能源、水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建设、城乡统筹发展新机制,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城乡空间形态。

第三节 发展目标

从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社会经济和人文建设三大类,自然环境友好、人工环境协调、环境污染控制、节地、节能、节水、社会发展、科技人文发展、社会和谐建设九个方面,建立“两型”社会建设指标体系(附表1),提出相应的发展目标。

一、近期目标。用3年左右的时间,全面启动“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实现重点突破。长株潭三市经济总量达到5518亿元,人均GDP达到3.8万元以上;增长速度高于全省3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5.8%;工业增加值超过24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8%,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3.5%。万人在校大学

生数量达到560人以上。三市市域总人口达到1450万人,城市化水平高于60%。

二、中期目标。再用5年左右的时间,纵深推进,取得明显成效。实现长株潭三市经济总量达到10760亿元,人均GDP达到6.7万元;增长速度高于全省2.8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8%;工业增加值达到4716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6%,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4.2%以上。万人在校大学生数量达到630人以上。三市市域总人口为1600万人,城市化水平高于70%。

三、远期目标。在实现中期目标的基础上,再用5年左右的时间,完善提高,取得较好的示范效果。实现长株潭三市经济总量达到16000(19800)亿元,人均GDP达到11万元;服务业增加值达到80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0%;工业增加值达到7000亿元左右;研发经费占 GDP比重达到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5%。三市市域远期总人口为1800万人,城市化水平80%以上,城镇人口超过千万。

第三章 城市群核心区发展战略和空间规划

第一节 核心区空间范围

一、 划定核心区的目的

——落实国家战略,促进“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将核心区作为建设两型社会的基础平台,重点突破并大力推进综合配套改革方案实施。

——促进优势地区优先发展,带动全省发展。将核心区作为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的发展重点,有利于通过差异化发展和区域统筹实现湖南省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立足核心区的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完善长株潭一体化建设的空间载体。有利于统筹协调解决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实现区域的整体利益最大化和资源配臵的最优化。

二、 核心区空间范围

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的空间范围涵盖了长沙市区、株洲市区、湘潭市区、望城县全境,以及浏阳市、醴陵市、湘乡市、宁乡县、长沙县、株洲县、湘潭县的一部分,总面积6630.46平方公里。

专栏3 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面积一览表 地 区 长沙市区 株洲市区 湘潭市区 长沙县 浏阳市 望城县 宁乡县 株洲县 湘潭县 湘乡市 醴陵市 合 计 核心区面积(k㎡) 556.33 535.39 279.74 1218.8 162.2 1361.3 251.5 602.7 1052.7 336.2 273.6 6630.46 专栏4 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具体范围一览 地 区 长沙市区 红、天顶、大托、东岸 所有街道、仙庾、明照、五里墩、云田、龙头铺,马家株洲市区 河、群丰 所有街道、双马、易家湾、霞城、板塘、荷塘、昭山,湘潭市区 鹤岭、(楠竹山)、昭潭、护潭、长城、先锋 具体包含的乡镇 所有街道、青竹湖、新港、捞刀河,洞井、黎托,东方县城星沙、青山铺、北山、安沙、黄花、干杉、朗梨、长沙县 黄兴、跳马、春华、果园 浏阳市 柏加、永安 高塘岭、坪塘、靖港、乔口、铜官、丁字、雷锋、东城、望城县 茶亭、桥驿、乌山、星城、雨敞坪、莲花、含浦、白箬、黄金、格塘、新康 宁乡县 株洲县 姚家坝 县城易俗河、河口、姜畲、梅林桥、响水、响塘、杨嘉湘潭县 桥、云湖桥、石潭 湘乡市 醴陵市 东郊、湘乡市区、龙洞、育煅 石亭、均楚 全民、夏铎铺、城郊、历经铺、玉潭 县城渌口、雷打石、南阳桥、白关、仙井、三门、洲坪、第二节 核心区空间发展战略

一、东优西进,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优化东岸城镇,高端开发东部。优化湘江以东的长沙、株洲、湘潭城区,加强城市服务职能,优化工业职能,实现提二进三。提升西部建设,科技支撑西岸。推进西部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在湘江西岸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构筑长株潭城市群科技创新中心。

二、提北强南,促进区域整体发展。综合提升北部长沙:提升长沙区域性职能、优化空间发展格局,建设领先全国的新兴产业园区、科技创新园区和服务区域的中央商务区,发展空港-高铁新区。增强南部株洲、湘潭两市的经济地位与区域职能:推动株洲基础产业转型和升级,完善工业型城市职能,建设面向区域乃至全国的综合物流中心,引导高端产业集中发展和集聚;增强湘潭面向广大城乡腹地的经济社会服务职能,建设面向湖南城乡腹地的综合服务中心。

三、连城带乡,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强三市的道路连接,加强城市道路向乡村的延伸,带动城乡一体发展。加强三个城市间的道路连接,促进彼此之间的相向发展。加强连接长沙与株洲、长沙与湘潭的南北干道,整合提升株洲与湘潭的东西连接道路,打通连接三市的内环路,增加连接三市的外环路。构筑有利于三市整体集约发展的道路网。在建立连接道路网的基础上,加强城市道路向乡村的延伸,改善小城镇的通外道路,促进城乡社会经济联系,扶持带动乡村发展,实现乡村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和城乡和谐发展。

四、治江保绿,提高生态安全保障。治理湘江流域污染,加强两岸景观整治和建设,促进作为城际生态隔离带的绿心地区建设,保护整体绿色生态环境。重点加强对株洲清水塘、湘潭下摄司和竹埠港地区的污染治理和产业提升转型,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加强两岸景观整治和建设,加强滨江的法

湘阴:长株潭城市群的先进制造配套产业基地和深水港口。

汨罗: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长株潭城市群的再生资源产业基地。

桃江:长株潭城市群的新能源基地。 双峰:长株潭城市群的能源原材料基地。

攸县:长株潭城市群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生态旅游城市。

茶陵:长株潭城市群的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城市。 炎陵:炎帝文化深厚的生态旅游城市。 五、城镇规模等级结构

规划到2020年形成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重点镇—一般镇的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特大城(大于100万人)市包括长沙市区、株洲市区、湘潭市区。

大城市(50-100万人)包括长沙县城、浏阳市区、娄底市区、益阳市区和醴陵市区。

中等城市(20-50万人)包括望城县城、株洲县城、湘潭县城、湘乡市区、宁乡县城、汨罗县城和攸县县城。

小城市(小于20万人)包括韶山市区、湘阴县城、桃江县城、双峰县城、茶陵县城和炎陵县城。

集中发展重点镇,不再新增建制镇。 六、城乡统筹措施

规划5个政策核心区,享受与核心区相同的发展政策,包括韶山、浏阳、醴陵、宁乡—益阳沧水铺和湘阴--汨罗城区及其周边控制地区。

规划4个城乡统筹示范区,包括韶山市、醴陵市区及周边乡镇、望城县城及长沙河西北部乡镇、攸县。

实施乡镇通外道路工程、乡镇信息网络工程、技术推广与就业培训工程三项城乡统筹重点扶持工程。

第二节 东部城镇密集地区

考虑到湖南梯度发展、长株潭城市群和湖南东部城镇密集地区之间的密切关系,将东部城镇密集地区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打造形成以长沙、株洲、湘潭为中心、1个半小时通勤为半径,包括岳阳、常德、娄底、益阳、衡阳在内的“3+5”城市群。

一、区域范围

长沙、株洲、湘潭、岳阳、常德、娄底、益阳、衡阳八市的主体,是全省交通区位条件、土地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最好的地区。

二、空间结构

形成“一核三带辐射联动”的空间构架。 一核指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

三带指岳阳—长株潭—衡阳、长株潭—益阳—常德、长株潭—娄底三条城镇产业聚合发展带:

岳阳—长株潭—衡阳城镇产业聚合发展带,是对外联通带动湖南发展最重要的城镇产业聚合发展带,进一步扩大南北向综合交通走廊的优势,聚合高新技产术业和先进制造业。

长株潭—益阳—常德城镇产业聚合发展带,是长株潭向西辐射带动湘西北地区发展的一条城镇产业聚合发展带,有序引导长株潭城市群的制造业沿长沙-宁乡-益阳快速路呈带状布局,打造西线工业走廊。

长株潭—娄底城镇产业聚合发展带,是长株潭向西辐射带动湘中地区、进而带动湘西地区发展的一条城镇产业聚合

发展带,重点提升沿线湘潭、湘乡、娄底等城镇的能源原材料工业。

三、重点城市定位和发展方向

岳阳:湖南省的门户、中南地区的石化工业基地、长江中游重要节点城市。推动岳阳的石化产业从化工原料向制成品方向发展,形成石化产业集群。发展以钢铁产业原材料、农产品为主要门类的物流业。和益阳、常德三方联手开展环洞庭湖治理。

衡阳:湘南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湖南省综合制造业基地。吸收珠三角的投资对原有产业进行改造升级,建成省综合制造业基地。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强带动湘南地区发展的作用。建设衡茶吉铁路和高速公路,重点打造衡山-炎帝陵-井冈山的旅游线路。重视湘江衡阳段的航道和港口建设,规划衡阳-娄底的铁路。

常德:湘西北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全省重要的农产品加工基地。打造全省农产品加工基地。大力发展商贸业和物流业,增强带动湘西北地区发展的作用。整合常德和张家界之间的旅游资源,重点搞好配套服务。

娄底:长株潭城市群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对外交通窗口。通过技术更新、产品升级,培育娄底的钢铁行业与长株潭城

市群机械、汽车产业之间的上下游关系。改善娄底的对外陆路交通条件。

益阳:长株潭城市群新能源基地和休闲旅游服务基地。重点推进桃花江核电项目建设,成为长株潭、全省乃至更大区域内的新能源基地。建设区域性休闲旅游基地。

四、产业分工与布局

坚持产业错位发展,长株潭以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产业,岳阳以石化工业为主导产业,常德以食品工业为主导产业。衡阳以综合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益阳以新能源工业和休闲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娄底主导产业包括能源、原材料工业。构建产业关联,发挥长株潭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东部城镇密集地区的作用,构建娄底、衡阳、湘潭原材料工业和长株潭先进制造业之间的上下游关系,长沙—宁乡—益阳快速路适当发展先进制造的配套产业,与长株潭的先进制造业发生关联。引导产业大区域布局,将长株潭计划新建、扩建的火电调整至娄底境内,在益阳重点发展风电、水电乃至核电等新兴能源产业,将食品工业引导至常德、湘潭,农产品物流和商贸产业调整至湘潭、常德,将湘钢扩建的部分调整至娄底和岳阳,将株洲的石化工业部分调整至岳阳。

五、交通建设

华山、岳麓山、昭山和金霞山等地区的山水景观建设,打造风光秀美、江水清彻的湘江风光带;保护绿色生态环境,引导城镇生态化布局,防止城镇空间过度连绵,通过绕城生态带、绿楔、绿心和公共绿地形成生态网络,提高生态安全保障。

第三节 核心区主体功能区规划

综合空间生态承载力评价和现有城镇建设开发强度分析,立足城市集约发展,将核心区分为禁止开发地区、限制开发地区、优化开发地区和重点开发地区四类主体功能空间。

一、禁止开发地区:指水源保护地、自然保护区、坡度25度以上的高丘山地、著名风景区、重要公益林区、泄洪区、滞洪区、重要湿地等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地区,主要包括核心区西部、北部山地丘陵集中区,绿心地区高丘山地,核心区湘江干流及主要支流水体,昭山风景名胜区等。实行强制性保护,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

二、限制开发地区: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且关系城市群整体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地区。主要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外的其他宜农土地、坡度在15度与25度之间丘陵山地等。空间上大面积分布于城市组团之间,在城市内部呈斑块

状分布。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点状发展的原则,加强生态斑块和廊道建设,严格控制滨河地区的开发,优先保护自然生态,适量发展休闲旅游。对已破坏的山体水系、植被应有计划地治理或恢复。

三、重点开发地区: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现有城市建设基础较完善、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是城区功能外拓和产业发展的优先选择区。主要包括长沙河东的黄花、黄兴和榔梨地区、河西的含浦、白箬、夏铎铺地区、株洲市的云田和龙头铺地区、白关仙井地区、湘潭九华地区、易俗河地区、楠竹山-东郊地区。完善基础设施,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经济规模,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逐步建设成为支撑全省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重要空间载体与城市群发展的主要增量空间。

四、优化开发地区:指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功能区域。主要包括三市现状建成区及湘潭县、望城县、株洲县、长沙县的现状建成区。严格控制建设规模,调整、臵换城市产业职能,加强对现有过度集中的功能进行疏导与扩散,用有机更新的模式加快老城区的旧城改造。

第四节 核心区发展规模

一、人口规模

2010年核心区总人口达到900-950万人,城镇人口规模达到650万人;

2015年总人口达到950-1000万人,城镇人口规模达到730万人左右;

2020年总人口达到1000-1100万人,城镇人口规模达到820万人左右;

2030年总人口达到1300万人以上,城镇人口规模达到1100万人以上。

二、城镇建设用地规模

2010年城镇用地规模达到650k㎡左右; 2015年城镇用地规模达到730k㎡左右; 2020年城镇用地规模达到820k㎡左右; 2030年城镇用地规模达到1100k㎡以上。

第五节 核心区生态网络体系

一、建设目标。突出城市群的生态特色,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之路,通过建立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生态型城镇体系和环境基础设施体系,使城市群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成

为生态安全、环境优越、符合“两型”社会要求的生态型城市群。

二、生态结构。优先保护核心区内自然生态禀赋较好的生态环境格局,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整治和治理,建立一个优良的生态环境系统,是保障核心区城乡空间健康发展的基础。

图4-4 核心区生态结构图

核心区应以山脉、水系为骨架,以山、林、江、田、湖等为要素,综合自然、历史人文等的空间分布,构建“一心、一带、多廊道、多斑块”的网状生态结构,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复合型区域生态网络。有效保护并合理利用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交界的相向地带,保留其作为长株潭城市群“绿心”的功能。治理和建设湘江及其沿岸,构建具

4、铁路两侧防护绿地:铁路两侧20米-50米范围建设防护绿地。

专栏7 环境友好型项目 长株潭绿心创新功能建设和生态“客厅”建设工程;长株潭后花园建设工程(包括乡村清洁工程建设项目);长株潭生态林业圈建设工程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三市燃煤电厂脱硫脱硝、中心城区燃煤锅炉改造项目;污水处理厂项目和垃圾处理项目(包括若干污水处理厂建设、湘钢工业用水综合处理工程等)。湘乡东台山国家森林公园续建扩建工程和水府庙水库建设项目;长沙市铬渣治理;浏阳河百里示范走廊;湘潭韶河流域整治项目;湘潭一轴三带生态走廊工程;湘潭红旗水库综合开发整治项目;湘乡工业园污水处理循环利用零排放综合配套和泉湖垃圾处臵场。 第六节 核心区空间发展结构

注重集约化、生态型和开放式开发,形成“一心双轴双带”的空间结构。

一心,即绿心地区,是“两型”社会建设创新发展的窗口,充分利用绿心地区丘陵与盆地交错、田园与湖泊青山交织的的良好生态,在保护好生态基底、发挥生态屏障功能的前提下,创新城乡建设的发展模式,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体育休闲、园艺博览、休养度假及商务娱乐等城市功能,适度发展对空间环境、交通区位高标准要求的高新技术研发业、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孵化与创业服务等功能,科学提升绿心

地区的功能与价值,构筑面向区域的高附加值公共服务平台,将绿心地区从三市的“边缘”地带,建设成为城市群的重要功能区、联结三市的功能纽带。

双轴,是城市和产业区一体化建设的综合廊道,包括长株东线重点发展轴和长潭湘江重点提升轴。长株东线重点发展轴连接长沙东部新城和株洲市区及长沙县和株洲县等外围片区,依托空港、高铁和高速公路等便利的对外交通设施,重点发展中央商务、先进制造业、空港物流等高端产业和新兴功能。长潭湘江重点提升轴连接长沙和湘潭两市区及北部的霞凝港、望城县城和南部的湘潭县城等外围片区,依托沿湘江分布的大学高校、科技机构和高新技术产业区,建设一条具有生态绿谷、景观项链和经济走廊三大功能的创新发展轴。

双带,是城镇和产业聚集发展的复合走廊,包括北部东西综合发展带和南部东西优化发展带。北部东西综合发展带连接长沙市区和空港-高铁新城及宁乡的金洲开发区和浏阳永安镇等,综合发展先进制造、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等产业,促进城镇产业的综合协调发展,成为长株潭城市群向湘西北辐射的重要轴线,为长株潭未来发展拓展更广阔的腹地。南部东西优化发展带连接株洲和湘潭及其周边城镇,向西延至湘乡,加强对基础产业的优化和发展先进制造、高新技术、

面向城乡的服务等产业,成为长株潭城市群重点向湘中辐射的重要轴线,使长株潭未来发展有更大范围的协作区域。

第七节 核心区职能结构

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是辐射带动周边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其城市职能可以划分为区域性职能、地区性职能两大类型。

一、区域性职能

先进制造业中心:包括以星沙先进制造业园区和黄花临空产业园为主体的长沙东岸先进制造业中心和以株洲高新区、株洲航空产业园为主体的株洲南部先进制造业中心和湘潭九华汽车制造、国家级台湾工业园为主的湘潭西部先进制造业中心。

科技文化中心:以长沙金鹰文化产业园、隆平论坛高新农业园为主体的文化创意、科技研发中心。

物流中心:以株洲市石峰物流园、铁路枢纽站和湘潭九华物流园为中心,清水塘地区和九华地区为主体,发展物流、产品加工、生产服务等多项功能。

技术创新中心:包括长沙岳麓山大学城和麓谷高新技术开发区、湘潭大学城和湘潭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中心,以新能源技术应用和高新技术研发为主导功能。

二、地区性职能中心

生产性服务中心:以长沙东岸长株潭CBD为中心,包含主城区的商务、金融、信息、商贸等多项功能。

生活性服务中心:以长沙东岸芙蓉区为中心,包含商贸、娱乐休闲等多项功能。

行政中心:以长沙天心区为中心,形成省级行政管理中心。

生态休闲中心:以绿心地区为基础,包含郊野休闲、主题游乐、休养度假等功能。

度假休闲中心:以九华滨江地区和昭山地区为基础,包含度假休闲、观光、娱乐等功能。

城乡统筹服务中心:以湘潭市雨湖区及以西的姜畲、云湖桥地区为中心,包含面向农业地区的技术与信息服务,大型农副产品加工业,面向珠三角地区的大型农副产品交易中心,以及农业文化教育和科技服务等多项功能。

第八节 核心区创新发展区域

一、创新发展绿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探索生态资本利用的新方式,把绿心地区作为长株潭“空间整合关键、功能提升依托、三市联系纽带”,通过产业引导、空间整合和建

设模式创新,引导低消耗、高产出、无污染及对交通、环境高度敏感的高端产业进入绿心,建设精品型高端服务区,承担城市群体育休闲、园艺博览、文化创意等区域功能,成为城市群公共生态客厅和创新利用生态资本的示范窗口。

二、创新发展长沙河西。在科技创新要素与丘岗自然地形的耦合中探索产业和空间的新形态。利用科教创新资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技术服务业等产业。利用丘陵地形,不占良田,有效利用自然景观和优良生态环境条件,建设环境良好、城乡联动的新型城乡空间。利用丘陵地形,科技研发、生态居住、城乡服务等各类建设用地呈“岛块”状分布于山岭、田园之间,发展面向城市和农村的服务业、配套公共设施,形成功能完整、环境良好、城乡相融的“第三空间”形态。

三、创新发展长株潭东部。在高铁枢纽与机场空港的叠加作用下,探索公共交通导向的城市集约发展的新模式。依托空港、高铁等重要区域交通设施,提倡基于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使用基础上的紧凑城市发展模式,实行城市土地的混合使用,合理提高建筑密度和强化社区服务及社区发展等策略,进行土地高强度开发。产业发展重点以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为主导,建设东部先进制造业产业带,承担大区域生产性服务职能,大力发展金融、商务、商业、物流等产业。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xo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