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庆《公共行政学》笔记
更新时间:2023-12-28 12:1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公共行政学概说
一、公共行政学涵义
公共行政学:又称行政学、行政管理学,是指关于公共行政制度或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效性、发展性的比较系统的思想、理论、逻辑、知识、方法的体系。 二、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目的
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功效、学科目的?
⒈研究关于建立和完善国家行政制度的理念、理论和方法;⒉研究关于提升政府公共行政管理的水准和行政效率的思想、途径和方式⒊为政府公共行政管理提供系统的理论依据、论证方法、实证技术,为国家行政发展和发展行政提供专业性意见;⒋全面培养政府公务员,尤其是行政通才。
三、公共行政学的研究范畴与研究方
公共行政学的基本研究范畴?
⒈怀特将行政管理学的范畴归纳为组织原理、人事行政、财务行政、行政法规。⒉古立克“七环节”理论,即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⒊张金鉴“15M“理论,即目标、计划、人员、经费、物材、组织、方法、领导、激励、沟通、士气、协调、及时、空间、改进。⒋一般来说,行政管理学的基本研究范畴主要有:行政原理、行政职能、行政权力、行政组织、人事行政、行政领导、行政决策、行政计划、行政程序、行政执行、行政技术、行政行为、行政效率、机关管理、公共财政、物材行政、行政责任、行政监督、行政道德、法制行政、行政改革、行政能力、行政发展。 公共行政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⒈逻辑分析方法;⒉法规分析方法;⒊历史分析方法;⒋实证分析方法;⒌规范分析方法;⒍比较分析方法;⒎系统分析方法;⒏生理分析方法;⒐心理分析方法;⒑资料分析方法;⒒案例分析方法;⒓量化分析方法;⒔模拟分析方法;⒕利益分析方法。 四、公共行政学的学科特点及与其关学科的关系
简述公共行政学的学科特点?
⒈综合性;⒉实践性;⒊系统性;⒋技术性;⒌发展性。
公共行政学与政治学、行政法学、企业管理学、社会学的相互关系? ⒈公共行政学与政治学:公共行政学是藉政治学指引其努力的方向,政治学则赖于行政管理学充实其内涵。
⒉公共行政学与行政法学:公共行政学与行政法学在现代社会中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 ⒊公共行政学与企业管理学:公共行政学与企业管理学是内容上交叉、理论和研究方法上互鉴、学科发展上相互影响和渗透、研究领域各异。
⒋公共行政学与社会学:公共行政学与社会学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
五、现代行政现象与现代行政精神
现代行政现象: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60年代以来,国际上,主要是发达国家所出现的某些公共行政现象。
现代行政现象表现在三个方面:⒈行政职能扩展⒉不良行政现象增加;⒊行政管理和行政管理理论现代化。
现代行政精神:是指与现代行政现象相一致的,政府在实施公共行政管理过程中比较重视和强调的某些行政精神。
现代行政精神表现在三个方面:⒈主动进取;⒉追求卓越;⒊创新发展。 追求卓越:是指现代政府在主观意愿与客观效果相统一的意义上追求出色的政府公共行政管理,在比较的意义上追求不断提升并在实践中表现出具有卓越品质的公共政策能力、综合实
施社会公共行政管理的能力、有效地向公众全面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自律和自我更新能力。
帕金森定律: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通过长期调查研究,写出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书。他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已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已更低的人当助手。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力;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已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们不会对自己的权力构成威胁。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彼德原理:是彼德根据千百个有关组织中不能胜任的失败实例的分析而归纳出来的。其具体内容是: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彼德指出,每一个职工由于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达到彼德高地,在该处他的提升商数为零。至于如何加速提升到这个高地,有两种方法。其一是上面的拉动,即依靠裙带关系和熟人等从上面拉;其二是自我的推动,即自我训练和进步等,而前者是被普遍采用的。
第二节 公共行政学的演进
简述公共行政学演进的几个历史阶段?
⒈早期公共行政研究时期;⒉传统公共行政研究时期;⒊修正公共行政研究时期;⒋整合公共行政研究时期。
一、早期公共行政研究时期 公共行政学的理论渊源?
⒈西方近代政治学说尤其是国家学说;⒉君主时代德、奥两国的官房学;
⒊普鲁士的任官制度和英国的文官制度;⒋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兴起的行政法学。 威尔逊的行政思想?
威尔逊,曾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和校长,后任美国新泽西州州长和美国第二十任总统,曾发表《行政学之研究》,该文是行政学发端的标志,威尔威也被认为是行政学的创始人。 ⒈传统的论证集中在政治过程方面,对如何实施法律注意不够,应当把研究重点放到政府行政管理方面;
⒉要发挥和实现政治的功能,要纯洁政府的组织机构,加强执行,提高行政效率; ⒊国家的权力是掌握在议会和行政部门手中,因此三权分立学说是不符合实际的,政治和行政的两分法是正确的;
⒋一个良好的政府应有两大支柱,即坚强有力的政务官和效能精干的文官。
古德诺的行政思想?
古德诺,曾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霍普金斯大学校长、美国政治学会的第一任主席、塔夫托总统的经济与效率委员会顾问,代表作是《政治与行政:对政府的研究》。
⒈三权分立学说是不符合民主国家的实际,主张否定三分法,用政治与行政两分法取代; ⒉行政学不研究政治问题,不使用民主或程序的标准,而是研究政府的行政效率、使用方法、技术的标准;
⒊为提高行政效率,应将政治排斥在行政之外,将政府文职官员分为政务官和常务官,并规定常务官在政治上中立。
“两分法”之于公共行政学的意义?
⒈政府由“政治”与“行政”两种过程构成,“行政”是其中一种单独的过程;
⒉行政研究应建立在管理的基础上而不是法律的基础上;
⒊关于“行政”的科学研究可以寻得类似于物理学的普遍原则,行政研究可以由艺术变成科学;
⒋行政将成为现代政府的中心问题,运用行政科学可以增进政府管理的效率。 二、传统公共行政研究时期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及其意义?
⒈工作定额;⒉标准化;⒊能力与工作相适应;⒋差别计件工资制;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意义:⒈冲破了多年沿袭下来的传统落后的经验管理方法,将科学引进管理领域,是管理理论上的创新。
⒉由于采用了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科学的操作程序,使生产效率提高了二三倍,推动了生产的发展。
⒊使管理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有了实践基础。⒋把工人视为会说话的机器,是资本家最大限度压榨工人血汗的手段,也是对人的片面的认识。 简述法约尔的行政管理理论? ⒈管理的十四条原则
?分工;?权力;?纪律;?统一指挥;?统一指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报酬;?集权;?等级链(权力线);?秩序;⑴平等;⑵人员保持稳定;⑶主动性;⑷团结精神。 ⒉企业的基本活动和行政管理的五种职能
企业的基本活动:?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政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行政管理活动。
行政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等级链:是指从最高的权威者到最低层管理人员的等级系列。 简述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的特点?
⒈明确的分工;⒉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⒊人员的考评和教育;⒋职业管理人员;⒌遵守规则和纪律;⒍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关系。
传统公共行政研究时期的代表人物及论著?
⒈美国人怀特:《行政学导论》、《近世公共行政的趋势》、《联邦主义者》、《外国的文官制度》 ⒉美国人魏洛比:《行政学原理》、《现代国家的政府》 ⒊美国人费富纳:《行政学》、《行政组织论》、《行政学研究方法》⒋美国人古立克:《行政管理科学论文集》 ⒌英国人厄威克:《作为一个技术问题的组织》、《管理的职能》、《科学的组织原则》、《行政管理科学论文集》
三、修正公共行政研究时期
行为科学:此概念最早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一些教授于1949年提出来的。起因于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该校“个人行为与人群关系”的研究计划,该计划简称行为科学。此后,行为科学就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科学概念而流行于世。
“霍桑试验”及其在管理学发展过程中的意义?
霍桑试验是指1927~1932年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西方电气公司合作进行了一项研究,由于是在霍桑工厂进行的,因此后人称之为“霍桑试验”,该试验标志着人际关系学说的产生。
霍桑试验的意义:⒈梅奥主持的霍桑实验是管理史上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推翻了自泰罗以来把人看作“经济人”的假设,为管理学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即开始重视人、研究人的行为。⒉霍桑试验使人际关系的研究逐渐闻名于世,使其成为行为科学的先驱,使管理学
从此进入了行为科学的新时代。
西蒙的科学决策理论?
⒈强调了决策的重要性;⒉提出了决策过程的原则;⒊确定了决策的准则;⒋分析了决策过程中“组织”作用;⒌描绘了决策过程。 四、整合公共行政研究时期
系统论的主要观点?
⒈系统论是对传统的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的各自偏颇的否定;
⒉系统论为人们研究世界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也为各个学科的沟通提供了前提; ⒊系统论提供了宏观的关于普遍联系和互动作用的管理思想,但还不够,同时应强调组织管理的具体的、特定的特征。 新公共行政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⒈主张社会正义和社会公平;⒉主张改革的、入世的、与实际过程相关的公共行政学; ⒊主张构建新型的政府组织形态;⒋主张突出政府行政管理的“公共”性质; ⒌主张“民主行政”,并以此作为新公共行政的“学术识别系统”。 简述公共政策分析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⒈拉斯维尔和卡普兰:公共政策是一项含有目标、价值、策略的大型计划;
⒉伊斯顿: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权威的分配; ⒊戴伊:公共政策是政府选择作为或不作为的行为; ⒋安德森:公共政策是政府的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这些活动是由一个或一批行为者为处理某一问题或事务采取的。
五、我国公共行政学的历史与现状
简述我国公共行政学的历史?
⒈我国是世界上为数有限的文明古国之一;⒉现代意义上的行政管理学是从西方国家引进和借鉴的;⒊新中国建立以后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发展与挫折; ⒋从1978年开始我国公共行政管理学的研究获得迅速发展。
我国公共行政研究的现状?(我国公共行政研究的特点和所面临的主要任务?) 我国公共行政研究的特点:
⒈自80年代中期行政学的教学和研究得以恢复以来,我国的行政学研究以加速度的节律迅速发展,表现为学科体系、学科分化、应用研究不断扩大和深入,90年代中期以来,研究领域开始触及世界公共行政研究的某些前沿问题。
⒉我国公共行政的许多研究尚停留在对西方国家公共行政理论进行介绍的层面,理论研究的广泛性和深度不够,缺乏依靠自身的力量开掘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重要理论研究意义的命题、课题、问题的强烈意愿和能力。
我国公共行政管理研究面临的主要课题:
⒈从宏观上研究与我国社会总体发展水平、所有制状况、经济体制、传统文化、权力关系相一致的政府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并建立符合国情的、中国式的国家公共行政管理模式; ⒉从结构、比例与行为、运作的结合上研究我国国家行政管理的内部机制,关键是理顺关系、分清权责、减少不必要的环节,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增强行政效果;
⒊从宪法原则、国家制度、民族传统、社会规范、经济实力、全民文化素质与世界通则结合上研究我国的公务员制度,关键是要吸引、考选、任用、提拔优秀人才,通过公平合理的竞争和职业保障制度,调动政府公务员的积极性;
⒋从观念、思想、理论与制度、体制、纪律的结合上研究我国行政管理的民主化进程,关键是实现公务员权利与义务的统一、领导人决策与群众参与决策、政府决策与公众决策的统一,决策制定、实施与有效反馈的统一;
⒌从历史的经验教训、社会发展的要求与世界有关国家范例的结合上研究我国公共行政管理的法制化进程,关键是要制定能够“依法行政”的制度,并保证这种制度、使之切实有效的监督、控制制度;
⒍从现实与可能、目前与未来、国情与世界潮流的结合上研究我国的公共行政发展战略,并制定相应的规划,使我国的行政研究后继有人、继往开来、不断发展,为促进我国国家行政的现代化、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进程而努力。
第三节 国家公共行政管理体制
一、国家公共行政管理的基础 国家公共行政管理基础:是指作为国家公共权力机构一部分的国家行政机关,以国家名义进行的政府公共行政管理的基础。它是由两大部分组成:?经由宪法、法律、政治传统、社会习惯合法认定和授予的政府行政职能;?政府在名义上享有、在实际上行使的国家公共行政权力。
实现行政权力有效性的主要条件?⒈合法性;⒉合理性;⒊实际运用。 二、国家公共行政管理的主体(简答)
⒈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⒉政府行政机关;⒊行政首长;⒋政府普通公务员。 三、国家公共行政管理的客体(简答)
⒈经济性组织;⒉社会性组织;⒊政治性组织;⒋教科文组织;⒌新闻性组织;⒍公民。 四、国家公共行政管理的主要方式(简答)
⒈行政立法、行政司法、行政管理法规;⒉行政决策、行政决定、行政政策; ⒊行政领导、行政指导、行政引导;⒋行政规划、行政计划、行政预算; ⒌行政协调、行政沟通、行政平衡;⒍行政干预、行政检查、行政制裁;
⒎行政扶助、行政救济、行政服务。
行政立法:政府依据立法机关授权而自行制定的行政法规,效力等同于立法,有两种情况:委任立法和管辖立法。
行政司法:行政机关兼掌一部分审判事务的行政现象,所涉及的内容是行政法规适用、行政机关熟悉的专业性、技术性的纠纷和事件。
行政管理法规:简称行政法规,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制定的具有行政规范性的文件的总称。 行政政策:政府从当时当地的社会环境出发,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基本任务或解决一定的行政管理问题而具体规定的行政准则或方案。 行政指导:是政府为完成一定的行政管理目标而对特定的行为主体提出的特定行政规范或意向。
行政引导:政府通过改变国家政策来对社会行为主体施加影响,促使他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趋势朝着有利于国家行政目标实现的方向改变。
行政规划:又称行政企划,是政府对未来较长一个历史时期的行政目标、实现目标的方式和手段以及就其他行政事项所作出的预测性总体构想。
行政预算:又称公共财政预算,是由政府即国家行政机关按法定程序编制和提出、由立法机关评议和审批的国家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行政平衡:是政府在制定政策和施政的过程中,在维护国家阶级实质的前提下所采取的一种管理方式,其特点是充分考虑和兼顾各种利益或意见。
行政干预:是政府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行政法规,对一定社会行为主体的行为过程或行为方式进行介入、干涉、制止、责令改正的总称。
行政检查:又称行政性检查,是行政机关依法对社会组织或公民就有关法定标准和法律规定所进行的检验、对照、评定,并对达不到标准者和违反规定者予以制裁或处罚。 行政制裁:是以政府为行政主体而作出的各种行政纪律处分和处罚的总称。
行政扶助:又称行政支持,是政府依据一定的价值判断,通过公共政策形式,对社会特定的阶层、群体、行业等给予某种支持。
行政服务:国家行政机关为国民提供的服务,分为直接服务和间接服务两种类型。
第二章 行政职能
第一节、现代政府行政职能问题的由来与发展 自有国家以来,政府职能问题就成为政府的基本问题之一。现代政府的行政职能问题则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其后,关于政府职能的争论大体上沿着发达国家和后发展国家两条轨迹发展变化。在西方,争论发展于60年代的社会正义运动和70年代的经济“滞胀”,丰富于80年代反传统思想、改革政府运动和90年代的再造政府运动。在东亚,起始于60年代的经济起飞,发展于70年代的经济高速增长,丰富于80年代的“东亚经济奇迹”,修正于90年代的“东亚金融危机”。 (一)罗斯福“新政”——现代政府行政职能问题的由来 。
1929-1933年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推到了崩溃的边沿。以美国为例,出现了(1)经济持续衰退;(2)金融体系接近崩溃;(3)失业剧增;(4)生产相对过剩危机;(5)社会危机。传统的“守夜人”政府面对这场大危机束手无策、一筹莫展。随着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为基础的、以国家干预为核心的罗斯福“新政”的推行,危机得到了控制,并逐步走出了困境。罗斯福政府通过两个“百日新政”,在美国的法律中写进了美国历史上最不寻常的一系列改革法案:紧急银行法案、节约法案、啤酒法案、农业法案、失业救济法案、工业复兴法案、以工代赈法案、社会保障法案、税制改革法案、银行法案等等。为了保证行动的有效性,罗斯福“使现代总统职位恢复了生气”,大大强化了政府职能:首先,大大扩充了总统的立法职权;其次,大大扩充了总统的行政职能;再次,大大扩充总统的经济职能。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强力干预社会经济的先例,并因此结束了高度放任自由的时代,使“19世纪的个人自由主义让位于强调社会保障和集体行动”。罗斯福本人也因此成了那一时期美国人的共同领袖。1933年至1938年,标志着美国制度上的剧变。
从大危机开始,人们一直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即亚当?斯密关于“看不见的手”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是否存在缺陷?如果存在缺陷,那么是哪些缺陷,又应该如何克服呢?罗斯福新政有效地克服了大危机,但大危机后人们开始在讨论,罗斯福新政是否存在缺陷?如果存在缺陷,那么是些什么缺陷,又应该如何克服呢?自那以后,尽管西方国家围绕国家干预主义还是自由经营论形成了长时期争论,先后出现了现代货币学派、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公共选择学派等自由经营的理论和实践,亦出现了新福利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等主张国家干预的理论以及克林顿的国家干预的政策实践,但从整体上看,争论的焦点已不是在理念上政府是否需要干预经济,而是在实践上政府应当干预什么、什么时候干预、干预到什么程度和通过什么方式干预。人们至少已经认识到,在诸如财产和资源,垄断、外部效应、共用品、社会性收入分配、调控宏观经济一类问题上,政府的干预是不可缺少的。(参见朱光华主编:《政府经济职能和体制改革》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44页)
在政府与经济、国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方面,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先后出现了“混合经济”、“福利国家”以及“行政国家”的现象。其中,混合经济描述的是现代西方国家政府与经济的关系,福利国家概括的是现代西方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行政国家表现的则是现代西方国家各个国家公共权力主体之间,以及政府与经济、政府与社会之间的综合关系。混合经济、福利国家、行政国家分属于不同的范畴,但却反映了一种共同的现象,即政府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已不再是“守夜人”的角色,而是成为了其中一个积极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例如,利用政府和政府首脑特有的影响力促进本国企业与他国企业之间的贸易或合作;例如,发挥政府专署的权威制定对外经贸政策,以推动或保护本国企业的发展。总之,政府干预经济事实上已经成为西方国家的一种普遍的
既定国策。但是干预的合理性或实践效用,则取决于政府的职能定位以及政府履行职能的能力。
(二)“东亚经济奇迹”——后发展国家政府行政职能问题的产生。如果说罗斯福新政的实践效用主要表现在对付经济危机的话,那么自60年代以来,东亚经济奇迹的出现及其规模化、持续化,则从积极的意义上证明了政府职能扩展对于后发展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作用。东亚“儒文化”圈国家和地区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普遍实行了政府主导(指导)型的经济发展战略。政府通过制定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实行金融和价格管理、确定外资外贸体系等方法,形成了“官、产、学”高度协同的一体化的经济发展和运行体制,进而促成了社会经济的超常规的高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东亚经济奇迹”。例如,日本通过组建通产省等方式对国民经济实行计划管理,通过宣示产业政策实行政府导向,通过推行行政指导等方式实行政府微观干预,并形成了独特的政企关系。相比之下,韩国政府介入经济比日本政府程度更深、方式更直接;韩国政府通过六个五年计划和进口替代发展战略、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国际化自由化科技化发展战略三次大的战略调整,以及一系列的产业政策和行政规制,推动了韩国的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日本、韩国基本上保持了社会的稳定。如此惊人的总体社会效果,至少可以证明这一时期日韩两国政府职能扩展的现实合理性和历史进步意义。
东亚国家和地区在实践方面的成功,不仅在于政府具有广泛的权能地位,而且在于这种权能地位得到了社会的比较普遍的认同和遵从,更在于政府从权能地位出发,通过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行政规制等合理的方式,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因此唤醒了国民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也就是说,在因果关系上,社会对政府权能地位的认同和遵从,除了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以外,主要是以政府通过实践表现出来的有效地发展社会经济的意愿和能力为基本前提的。总之,后起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只有在强大政府既具有权威又具有卓越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能力的基础上,实行政府主导或指导型的、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战略、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实行适度的政企分离,才有可能最快、最合理、最大限度地动员、开发和组合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发展势头并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财富的快速积累,缩短与发达国家的距离,进而实现国家经济现代化。它的经验还证明,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不可能是纯经济的过程,而只能是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方面因素互动的过程。从基本价值认同的角度说,如果将尽快实现经济现代化作为国家的最高目标,那么,在一定历史时期内遵从政府的导向和经济规制,暂时放弃有关政治理念的纷争,避免社会动荡,对于后发展的国家来说可能是最明智的选择。 (三)“东亚金融危机” ——后发展国家政府行政职能问题的修正。东亚金融危机反映出,实现和初步实现了现代化发展目标的东亚国家和地区,其社会内仍然蕴藏着“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的深刻矛盾,反映出在当代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主流特征急剧发生质量变换——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换、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换、区域经济向全球经济转换的历史性过程中,东亚国家和地区对新的、正在形成的主流经济显然认识、准备和参与不足,同时,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特有的乐观氛围中,显然高估了国际金融资本对发展本国经济的积极意义,低估了国际金融资本和经济全球化对后发展国家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以至于未能及时而有效地调整政府的职能和公共行政管理方式,未能及时而有效地改变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未能及时而有效地修正政府的公共政策,因而失去了继续引导和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增长的契机,终于以金融危机及其引发的严重经济衰退的方式付出了惨重的机会成本。 由东亚模式的特质和属性所决定,东亚金融危机与东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职能、政府权力、政府体制、政府能力、政府管理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此意义上可以认为,东亚经济危机实际上是一种政府公共政策的危机,一种政府公共行政管理的危机。换言之,在信息时代已经到来,世界性的知识经济和国际金融格局初步形成,世界精神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新的
历史条件下,东亚各国和地区政府公共行政管理体制的僵化、失效以及缺乏足够的灵活性,政府公共政策的滞后、失误以及缺乏应有的前瞻性,政府公共行政能力的走低、弱化以及缺乏必要的坚定性,是造成东亚金融危机的主因之一。
不同的国家关于政府职能有不同的规制,问题在于既定的规制是否有利于国家的发展进步。东亚国家和地区政府职能重释的要旨在于改变传统的“政府替代”,转而由市场和社会发挥更为重要、更为广泛的功能。从发展的意义上说,政府职能只在于那些社会管不了、管不好、不能管、不愿管的各类公共事务。其中,承认、维护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是重释政府经济职能的核心问题,尊重经济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法人地位,则是重释政府经济职能的关键所在。
东亚国家和地区重释政府经济职能的历史必要性和必然性之一,就在于随着市场主体的普遍发育成熟,而任其自由地选择经营方式和发展道路。政府的基本经济职能则相应转向通过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实施宏观经济调控,转向制定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转向顺应市场、制定监督市场规则。东亚国家和地区政府职能的重释,只在于改变传统政府职能的领域、范围、方式,改变其强制力、主导力、压迫力,而不是全面削弱政府的职能。 东亚国家和地区政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社会职能可以表述为:通过制定和执行社会发展政策,从主要维护社会秩序转向维护社会正义和公平、实现社会均衡发展,包括适时制定和执行退休养老政策、医疗保健政策、安全和保险政策、环境和资源保护政策、住房政策、物价政策、教育政策以及道德重塑等。破除资产占有的垄断,尤其是借助公共权力实现资源占有的垄断,衰减社会财富相对公平的分配,提高国民生活质量水准而不仅仅是富裕程度,是重释政府社会职能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 行政职能的涵义
一、行政职能的涵义
行政职能:又称公共行政职能、政府职能,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承担的国家职能,是相关政治权利主体按照一定的规则,经由一定的过程,通过多种表达形式实现彼此价值观念和利益关系的契合,从而赋予国家行政机关在国家生活、社会生活过程中的各种任务的总称,是国家行政机关因其国家公共行政权力主体的地位而产生,并由宪法和法律明示规定的国家行政机关各种职责的总称。
考察行政职能的角度?
⒈公共行政职能与国家的产生相联系;⒉公共行政职能与公共行政目的相联系; ⒊公共行政职能与公共政策相联系;⒋政府行政职能与制度创新相联系。
二、行政职能的扩展(政府行政职能不断扩展的现象及其原因、行政职能扩展的概念) 在现代国家中,政府的行政功能比传统行政得到了扩展,因为享有立法创议权,且获得了广泛的委托权,国家行政机关已涉及立法功能、司法功能、检察功能。 ⒈反映当今世界各国对发展问题的重视和关切;⒉反映了人们对国家职能和传统法制原理的再认识;⒊反映了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 第三节、行政职能的构成 论述行政职能的构成?
⒈维护职能,即维护国家法典和制度的职能;
⒉保卫职能,即保卫国家和民族独立,保卫公民生命、财产和公民权利,维持社会秩序的职能;
⒊扶助职能,即扶助各界公民、公民团体、工商组织均衡发展,扶助弱者生存的职能; ⒋管理职能,即管制社会行为主体与国家公共权力主体的社会行为的职能; ⒌服务职能,即通过兴办各类公共事业,直接造福于国民的职能;
⒍发展职能,即运用各种可能的方式启发、诱导创新的意愿和积极性,促动、推进发展和进
步的行为的职能。
第四节、与政府职能相关的争论 简述与政府职能相关的争论?
⒈国家与社会的关系;⒉政府与市场的关系;⒊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㈠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⒈精英政治盛行 精英政治:在积极的意义上是指由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局限性,社会的极少数卓越分子及其组合的集团,承担起了领导社会前进的责任,并享有和运用国家权力;在消极的意义上是指社会的极少数人及其组合的集团,实际控制甚至垄断国家权力,国民实际权利受到限制、侵害、剥夺。
⒉公共支出增长
瓦格纳定律: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到来,公共部门在经济活动中的数量和所占比例具有内在的扩大趋势,公共支出不断膨胀。
恩格尔定律: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食物在家庭总支出中所占比重与家庭总收入成反比,即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小于1。
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历史演变,谈谈你对两者关系的看法?)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实现资源配置方面存在许多的局限性或缺陷性,因而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不能实现预期社会经济目标。 政府失灵:是指政府的政策干扰措施不能实现预期的调节市场的作用,在某些条件下会导致比“市场失灵”更坏的结果。 斯密的自由资本主义的经济理论
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经济理论
新古典综合学派(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 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市场失灵”的主要问题:
⒈个人的价值观和自由与社会公理和原则存在矛盾;
⒉完全竞争假定在现实经济运行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会损害社会效率; ⒊一般竞争均衡不适用规模效率迅速增长的经济活动;
⒋帕累托最优因为完全市场假定不成立而不能实现;⒌信息存在不完备性或非相关性; ⒍因为存在不完全均衡,所以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⒎外部效应导致市场在配置社会资源时产生偏离;⒏市场不会自动供给公共产品。 “政府失灵”的主要问题:
⒈政府对社会的经济管理缺乏明确的利益主体、责任主体,导致政府效率低下和政府官员冷漠无情;
⒉政府维护社会公平因不存在绝对公平而难以履行,而政府追求社会公平常以牺牲效率为代价;
⒊政府由政府官员组成,政府官员不会因为承担公共责任而产生道德优势,他们不比常人更好或更坏,也同样会犯错误;
⒋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契约关系在生活中是不完整、不对等的,政府行为时有失序和失控,导致对政府违约行政惩罚的空置;
⒌政府作为特殊的政治主体和经济主体,其微观经济运作也涉及产权关系和激励机制,因此政府与市场不能相互替代;
⒍垄断性是政府不克服的弱点,会导致增加政府行为社会成本的消极问题;
⒎“逃避错误”因政府行为无法比较、政府效率无法评估而成为政府官员的普遍行为准则,导致程式化政府行为的泛化;
⒏“多数人原则”选举体系的维持是以牺牲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而且不能保证选举效率和每个人的利益,因此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少数人决策成为必然。
㈢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并谈一谈你对两者的看法?)
⒈效率优先论;⒉公平优先论;⒊效率与公平平衡论。
效率优先论认为,效率是竞争的产物,竞争与市场相联系,市场则与“天赋人权”的自由权利相联系。
公平优先论认为,公平是个人“天赋权利”具体化,这种权利不适用于市场交换,不能用后天源自市场竞争的金钱作为衡量的尺度。
效率与公平平衡论认为,公平与效率同等重要,主张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建立一种平衡关系,即以最小的公平代价换取最大的效率结果。
第三章 行政权力
第一节 行政权力的概念
一、行政权力的涵义 行政权力:是国家行政机关依靠特定的强制手段,为有效执行国家意志而依据宪法原则对全社会进行管理的一种能力。 行政权力的内涵?
⒈行政权力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⒉行政权力的根本目标,是要通过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令和各类政策来有效地实现国家意志;⒊行政权力的作用方式是强制性地推行政令;⒋行政权力的客体包括所有的居民以及由居民所组成的不同社会组织和社会集团,囊括领土范围内的整个社会;⒌行政权力的性质是一种由社会上少数人行使的管理权力。 二、关于行政权力的各种学说(行政权力学说的演变?)
⒈早期分权学说;⒉三权分立学说;⒊政治与行政二分法;⒋五权宪法学说;⒌议行合一学说;⒍组织权力学说
三、行政权力的结构(简答) 行政权力的结构:行政权力结构是建立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权力分工的基础之上,是指行政权力整体性的关系状态和有序性的活动过程,既包括行政管理中权力安排的静态结构,也包括行政管理中权力运行的动态活动过程。 ㈠行政权力的静态结构
行政权力的静态结构:指行政权力与其行使主体结合之后所形成的一种网络架构。 ⒈纵向的层级结构;⒉横向的部门结构
㈡行政权力的动态结构
行政权力的动态结构:是由权力作用的方向、方式、轨道、层次、时间和结果等要素结合所构成的权力运行模式。⒈行政权力是一种矢量,其作用方向和轨道有明显的指向;⒉行政权力的运行有层次性,其中间过程存在许多中介;⒊时间在行政权力动态结构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也是行政权力的动态结构和静态结构之间最大的区别;⒋行政权力动态结构中还包括权力作用的结果,这是反映行政权力结构效应的因素。 四、行政权力的特征(简答)
㈠行政权力的特性
⒈公共性;⒉手段性;⒊自主性;⒋一元性;⒌时效性;⒍膨胀性 ㈡行政权力和其他政治权力的关系(简答) ⒈行政权力和立法权力
区别:①权力的性质和作用结果不同;②权力的功能不同。
⒉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
区别:①权力运行方向不同;②主体在权力体系中的独立性不同;③权力的作用和功能不同。 ⒊行政权力和政党权力 区别:①权力的目的不同;②权力结构不同;③权力的合理合法程度不同;④权力客体不同;⑤权力手段不同。
第二节 行政权力的分配
一、行政权力分配的方式与途径
㈠行政权力的分配方式(简答)⒈结构性分配;⒉功能性分配。
㈡行政权力分配的途径(简答)⒈逐级授权;⒉权力下放;⒊地方自治;⒋权力“外放”。 ㈢行政权力的再分配(简答)⒈外源型行政权力再分配;⒉内源型行政权力再分配。 ㈣行政权力的人格化问题
非人格化:是韦伯提出的,他认为行政管理必须采取合理的形式主义,用义务的压力取代感情的支配,用人人平等的观念取代因人而异的做法,用非个人制度的规则取代个人号令,以对法和制度规范的服从取代对个人命令的服从,行政权力非人格化的根本在于制度化。 二、行政权力分配的原则(简答)
⒈程序必须合法;⒉职权必须分明;⒊权责必须一致;⒋权利必须明确;⒌内容必须全面。 三、行政权力分配过程中的相关问题(简答)
⒈行政权力分配与政治授权的关系;⒉集权与分权之间的关系;⒊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第三节 行政授权 一、行政授权的性质和特点 ㈠行政授权的涵义
行政授权:是指行政组织内部上级机关把某些权力授予下级行政机关或职能机构,以便下级能够在上级的监督下自主地行动和处理行政事务。 ㈡行政授权的特点(简答)
⒈行政授权在本质上是行政组织内部权力分配的特定方式;⒉行政授权是行政领导活动过程的一部分;⒊行政授权是一种权责高度统一的管理行为。 二、行政授权方式(划分行政授权的方式?)
⒈根据行政工作内容的重要性程度、上级行政主体的管理水平和下级行政主体的管理能力等综合情况,划分为:
①充分授权;②不充分授权;③制约授权;④弹性授权。
⒉根据在授权时所利用媒介的不同,划分为:①书面授权;②口头授权。 ⒊根据授权的合法程度,划分为:①正式授权;②非正式授权。
充分授权:又称一般授权,是指上级行政主体在下达任务时,允许下属自己决定行政方案,并能进行创造性工作。
不充分授权:又称特定授权、刚性授权,是指上级领导对于下属的工作范围、内容、应达成的绩效目标、完成工作的具体途径都有详细规定,下级行政主体必须严格执行这些规定。 制约授权:又称复合授权,是把某项任务的职权分解授给两个或多个子系统,使子系统之间产生互相制约的作用,以免出现疏漏。
弹性授权:又称动态授权,是指在完成同一项任务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授权方式。 书面授权:是指上级行政主体以文字形式对下属工作的职责范围、目标任务等,均有明确规定的授权形式。
口头授权:是指上级行政领导对下属用口头语言所做的工作交代,或者是上下级之间根据会议所产生的工作分配。
正式授权:是指行政主体依据法律规定并按照法定程序所进行的授权活动。
非正式授权:是指无法律特别规定、或组织体系之外的非程序性授权。
三、行政授权过程
㈠行政授权的条件(简答)
⒈行政授权需要良好的组织和人事基础;⒉行政授权必须把握适当的时机;
⒊从操作意义上讲,行政授权必须考虑工作需要,必须考虑一定的界限,这是行政授权的限制条件。
㈡行政授权的程序(简答)
⒈确定授权的工作内容;⒉选择授权的对象;
⒊规定授权工作应该达到的目标、成果、完成工作的权限和应负的责任; ⒋正式授予权力;⒌检查评估授权成效。
㈢行政授权过程中授受关系的处理(怎样才能处理好行政授权关系?)
⒈行政授权主体要克服心理方面的障碍;⒉行政授权主体要克服能力方面的障碍; ⒊行政授权要克服来自授权客体方面的障碍;⒋行政授权要克服来自组织方面的障碍; ⒌行政授权要克服来自环境方面的障碍。
第四节 行政权力行使
行政权力行使:是指行政权力主体对客体施加影响、并使客体按照主体意愿采取行动的过程。 一、行政权力的基础和手段(按照行政主体对客体施加影响的手段,行政权力所包含的类型?)
⒈报酬性权力;⒉强制性权力;⒊制度性权力;⒋人格性权力;⒌知识性权力;⒍关系性权力。
二、行政权力行使的程度(简答)
⒈行政权力的行政使程度与政府治理能力; ⒉影响行政权力行使程度的因素
?行政权力的目的与手段的合理性与正当性;?行政权力的强度;?行政客体潜在能力问题;?行政权力作用的范围; ?行政环境问题。 三、行政权力行使过程中的负效应及其克服(简答) ㈠行政权力行使过程中的负效应
⒈利益倒错,公仆变成为主人;⒉权力角逐,手段变成为目的;⒊权力僭越,职权扩张为特权;⒋传统惯性,导致权力滥用。
㈡行政权力的制约:⒈他律机制;⒉自律机制。
第五节 行政权力的发展和演变
一、传统行政权力(试比较现代行政权与传统行政权力?) 传统行政权力:是指与传统农业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的行政权力。 传统行政权力的特点:
⒈传统行政权力的社会职能与国家政治权力的统治职能交织在一起;⒉传统行政权力与宗教权力或迷信权力等曾经相互结合;⒊传统行政权力与血缘关系权力也有根深蒂固的联系;⒋传统行政权力与经济权力有直接的关系; ⒌传统行政权力内部,个人权力超过职位权力,人格权威大于职务权威。 二、现代行政权力
㈠现代行政权力与传统行政权力的区别
现代行政权力:是与现代工业社会相适应的行政权力。
现代行政权力的特点:
⒈现代行政权力的社会管理职能突出,行政权力的自主性明显,表现在现代行政管理已经成为专门的职业领域;⒉现代行政权力不仅实现同外部权力的分离,其内部的功能分化也渐趋
发达;⒊现代行政权力是一种法理型的权力。
㈡行政国家——20世纪行政权力发展的独特现象
行政国家: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垄断的进程相一致,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国家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国家权力主体关系,行政权力和活动扩张;具有制定同议会立法效力相当的行政命令和制定同法院判决效力相近的行政裁决权,大量直接管理和介入国家和社会事务,从而起到最活跃和最强有力国家作用的一种国家现象。 简述行政国家的特点?
⒈国家行政权力机构的数量增多,其管理的内容庞杂,职能复杂;
⒉行政人员的队伍日益庞大,行政事业费用大量增加,公共管理的成本越来越高; ⒊各种专门行政委员会纷纷成立,导致行政权力的准立法化和准司法化; ⒋行政立法数量增加,自由裁量权的范围不断扩大;
⒌行政权力自主性增强,地位日益提高,出现凌驾于立法权力和司法权力之上的情况; ⒍行政权力的服务功能渐趋重要,公共福利措施增多,福利主义政策波及全球;
⒎行政权力不断发生越轨现象,侵犯立法权力和司法权力,侵犯公民权利,甚至直接干预经济与社会事务。
如何认识“行政国家”现象?
⒈行政国家的出现,是近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生产力迅速提高的结果; ⒉与行政国家现象相伴而生的行政越权现象,是在行政权力增长过程中自身的恶性膨胀造成的;
⒊行政权力在由“守夜警察”的消极身份转变为社会积极干预者身份的过程中,其本质特征没有改变。
三、转型期行政权力与当代中国行政权力所面临的问题 论当代中国行政权力转型过程中的问题及其克服? ⒈行政权力本身的现代性不完善,受到各种传统特征的影响,以致在很多情况下不能发挥作用;
⒉由于受到现代化浪潮的冲击,类似于行政国家的现象在中国也开始出现,行政越权现象也时有发生;
⒊受全球化发展的影响,后现代的思想与实践业开始进入各个行政领域,预示着行政权力新的转型的滥觞。
中国行政权力的发展需要三个方面的进程并行:
⒈改革弊端,排除其他权力对于行政权力的干扰;⒉防患于未然,控制行政权力自身的膨胀; ⒊未雨绸缪,引起可持续发展的价值。
中国行政权力的发展包括的任务:
⒈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立完善的制度化机制;⒉适应社会分化趋势,建立相应的自主性机制;⒊适应经济现代化趋势,建立有效的能力机制;⒋适应民主政治要求,增强正当性合法性机制;⒌适应法治化治理需要,建立完备的制约机制;⒍适应可持续发展目标,建立适应性的价值体系。
第四章 行政领导
第一节 行政领导概述
一、领导的涵义 领导:“领”是统领、带领、率领,“导”是教导、指导、引导,领导就是就选择一个方向,确定一个目标,制定一个规则,集合一个群体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而共同工作。 二、领导的基本功能
简述领导的基本功能有哪些?
?确立发展方向和前进目标:其要义在于综合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即通过对问题、条件和可能性的理性分析和直觉感悟,确定价值基点、价值标准、价值坐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基本方式。
?聚合追随者: “追随者”指那些基于理想、理念和目标认同的志同道合者。他们通常人数不会太多,以坚持信念为动机,立场坚定,构成组织的核心团队,心甘情愿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贡献自己的一切。
?动员和组织群众:动员和组织群众,就是使分散的、无序的、无关的人群接受既定的价值标准,加入组织并确定位置,按照一定的规则协同工作和行动。 三、领导与管理的联系与区别 领导与管理的联系:
领导者与管理者是相对的。在宽泛的意义上,对上级而言下级就是管理者,对下级而言上级就是领导者。但是,在严格的意义上,只有那些确定方向、制定规则的组织人才是完全意义上的领导者,而执行政策及使政策具体化的组织人则是管理者。组织可能因为领导者而发生方向性或者根本性的改变,管理者的工作则主要改变组织的状态或情形。
领导与管理的区别:
?领导者是源于理想和信念的原创造者,富于创新精神,强调思想和价值观,注重方向感和感悟力,依靠个性和魅力吸引群众;管理者倾向于安于现状,至多是基于既定理念的创新者,强调制度和规则,注重管束和控制,依赖程序和数量化的方法实施管理。 ?领导者有理想、有抱负,崇尚革新,乐于挑战现状,主张“不破不立”,即通过不断打破旧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管理者接受传统,重视原则、秩序和稳定性,习惯和强调技术方法。
?领导者富有激情和奉献精神,愿意为实现既定的理想和目标而付出巨大的、包括生命在内的代价;管理者通常比较理性,比较在意付出与所得之间的平衡。
?领导者放眼未来,追求前瞻性的视角、历史的视角,注重谋取战略性和长远的利益;管理者重视策略性和短期效应,追求现实的利益。
?领导者着眼于全局性、综合性和宏观的问题;管理者着眼于局部的、专业性和微观的问题。 ?领导者讲求“抓大放小”,善于抓住主要矛盾,主张有所为、有所不为;管理者重视勉力勤为、事必躬亲。
?领导者更依靠发自内心感悟的,包括来自灵感或直觉的个性化的行为选择,所以,在本质上,领袖从来是无法培养的;管理者更注重通过学习而获得知识,以及对规律性、普遍性方法的掌握。
第二节 领导者的人生价值观
一、英雄观
简述领导者的英雄观?
领导者追求卓越人生价值取向,以及相应的动机强旺的进取状态,表现为有着比较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欲念惟及比较高的成就期望值,并愿意因此面对风险、接受挑战、付出代价、承担责任。
?开历史之先河,创前无古人之伟业,并深刻影响后世者,谓之做英雄,例如秦始皇、亚历山大大帝。
?摧锋于正锐,挽澜于极危者,且“死而不亡”,即精神永存者,谓之做英雄,例如华盛顿。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英雄乃人间之龙,如王安石的“人言不足恤,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
?“夫英雄者,论世惊骇,言事有理,有纵观古今之能,通晓天地之智”,“夫英雄者,横则可理天下,纵则可惊世俗夫英雄者”,如亚里士多德、孔子、孟子、老子、司马迁、司马光
等等。
二、生死观
简述领导者的生死观?
生死观是关于生与死的根本看法,是人生价值的核心命题。勘破了生死关的人是视死如归的人,是无所畏惧的人。勘破了生死关的领导者,是无所畏惧的领导者,是组织的栋梁。但是,问题的另外一面是,生命诚可贵,匹夫之勇非真勇,不得有无谓的意气之争。生死抉择的唯一标准是要看是否能实现人生的价值与社会的价值。“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司马迁说“没世无闻,古人惟耻”;“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又说:“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壁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三、名利观
简述领导者的名利观?
名利观是关于个人的名位和利益的看法。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崇高境界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苍生为念”;持平的要求是“君子看财,取之有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保守的古训是“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王亦日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出世的看法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暄。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名利观之于领导者正确与否的原则界限主要有以下两个互为条件方面:
?出发点和目的是否具有正当性、有益性;?行为方式和权谋手段是否具有合法性、合理性。 四、修养观
简述领导者的修养观?
修养表示一个人在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亦表示养成正确的待人处世的态度。在这方面,有古今中外有太多的训诫和正、反两个方面的案例。在第一个层面上,领导者必须有修养。在第二个层面上,领导者应当是充盈、内敛、谦冲、和顺、平实的,修养的背后是大智大慧。 五、荣辱观
简述领导者的荣辱观?
荣辱观是关于荣誉和耻辱的基本看法。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认为荣辱观是与人格一样重要的人生价值观,主张无论做人还是为官,都应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并把礼义廉耻上升到“国运”的高度加以理解:“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进入21世纪后,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执政党提出了引导国民、匡正政府官员的荣辱骂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已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地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第三节 优秀领导者的品格 论述一下优秀领导者的品格包括哪些?
?道德无缺: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人们的自律或通过一定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分为三个层次:①公民道德;②职业道德;③使命道德。
?心存仁义:对于领导者而言,心存仁义包括两种情形:①善心常驻;②大仁大义。
?为人正直:正直是人类有关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为官者有关政治品格和
政治道德的基本问题之一。正直的领导者具有的行为特征包括:①正直的领导者是天下为公之人;②正直的领导者是正心诚意之人;③正直的领导者是公道正派之人;④正直的领导者是清正廉洁之人。
第四节 优秀领导者的基本素质 简述优秀领导者的基本素质?
?动机强旺、意在高远;?意志坚强、坚忍不拔;?执中有权、通权达变。 第五节 领导力及其提升
一、领导力的涵义与构成 领导力:领导力在是在实践中有用的一系列人们能看到的技巧和能力。领导力讨论的中心问题,“是领导者如何通过实际行动,把理念化为行动;把愿景化为现实;把障碍化为革新;把分裂化为团结;把风险化为奖赏”。 简述领导力的五种行为和十种使命?
五种行为:?以身作则;?共启愿景;?挑战现状;?使众人行;?激励人心。
十种使命:?明确自己的理念,找到自己的声音;?使行动与共同理念的一致,为他人树立榜样;?展望未来,想像令人激动的各种可能;?诉诸共同愿景,感召他人为共同的愿景奋斗;?通过追求变化、成长发展、革新的道路来猎寻机会;?进行实验和冒险,不断取得小小的成功,从错误中学习;?通过强调共同目标和建立信任来促进合作;?通过分享权力和自主权来增强他人的实力;?通过表彰个人的卓越表现来认可他人的贡献;?创造一种集体主义精神来庆祝价值的实现和胜利。 二、领导力的导次
简述领导力(者)的层次?
?职位和权利,大家跟随你是因为他们必须这样做;?资源和个人关系; ?成绩和贡献;?星火相传;
?因为大家尊重你的品德、为人、能力和你所代表的目标和理想。 三、提升领导力的主要途径
简述提升领导力的主要途径? ?悟道。悟道的意义在于领导者通过在自觉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个人修养,不断理解客观世界、理解自我,以及客观世界与自我的关系。其价值基点在于寻求和确立主体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知行合一。“知”是知识、感知;“行”是行为、行动;“合一”是二者的统一。“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第五章 行政组织
第一节 行政组织概说
一、行政组织的涵义
行政组织:行政组织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有广义、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是指为执行一定事务而将从事共同工作的人们通过权责和任务分配结成系统协调的组织机构;从狭义上说是指为执行国家的政务所结成的有系统的组织机构。?有静态、动态之分。从静态上说是指国家为执行政务而依法组建的行政机关体系;从动态上说是指行政机关作为管理系统发挥领导和管理国家政务职能而产生的各种组织活动。?有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之分。从阶级属性上说是指占据国家政治生活主导地位的阶级推行本阶级意志的组织工具;从社会属性上说是指国家为实现社会目的而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所建立和规定的、有着一定行政目标、人员设置、权责分配、结构形态、财物所有的行政机关体系,其组织行为受国家强制力的保障。 二、国家行政组织的特征(简述国家行政组织的特征?)
⒈政治性;⒉社会性;⒊权威性;⒋法制性;⒌系统性;⒍发展性。 三、行政组织的基本要素(简述国家行政组织的基本要素?)
⒈法规制度健全;⒉组织目标明确;⒊人事调派恰当;⒋权责分配合理;
⒌财物数量适中;⒍运行机制有效;⒎行为方式优化;⒏价值观念整合。 四、行政组织的产生与成立(简述行政组织的产生与成立?)
行政组织的产生与成立: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或机构的设置及其合法性,包括依据、效力、规程等基本问题。
⒈依据:①依据宪法;②依据法律;③依据行政裁量权。 ⒉效力:①立法机关;②内阁;③立法机关与内阁。
⒊规程:①由政府或立法机关提起创议案,说明设置特定行政组织机关的法律依据和现实原因;
②由立法机关或政府领导机关审议其合法性和合理性; ③由立法机关或政府领导机关决定设置与否;
④由批准机关以法定方式向社会公布其产生与成立,并赋予其相应的公共权力。 五、行政组织的种类(简答)
⒈首脑机关;⒉职能机关;⒊幕僚机关;⒋咨询机关;⒌派出机关。
首脑机关:是指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统辖全局的领导机关。
职能机关:又称本部机关、运作机构、实作机构,是隶属领导机关或行政首长之下、执掌一定专业行政事务、由本身或督率其所属机构实际实施的机关。
幕僚机关:又称辅助机关、办公机关,是指协助行政首长处理日常事务的综合性办事机关。 咨询机关:又称智囊机关、参谋机关,是指汇集专家学者和有实际经验的政府官员的专门为政府出谋划策、提供论证、较佳政策方案的行政机关。
派出机关:是一级政府根据政务管理需要,按管辖地区授权委派的代表机关。
第二节 组织目标
一、目标的功用与层次(简答) ⒈目标的功用
?促进组织结构和权责体系合理化;?建立考核的公平和客观的标准; ?增强组织的协调能力和整合能力;?激发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和合作意识。 ⒉目标的层次:?总目标;?分目标;?个人目标。
总目标:又称整体目标,是由组织最高决策层制定并通晓全组织、统率其他、全力以赴的主体目标。
分目标:又称机关目标、部门目标,是指政府之下各个行政机关的工作目标。 个人目标:是指行政公务人员个人的工作目标。 二、目标的合理化与特征
合理化的组织目标:是比较准确和全面地反映了一定时空环境内的客观需求和组织决心的组织目标。
组织目标合理化的一般条件?:⒈社会承认;⒉组织能力;⒊团体状态;⒋成员意识。 行政组织目标的基本特征?⒈规定性;⒉服务性;⒊复杂性。 合理组织目标的特征?⒈目标明确;⒉目标一致;⒊目标组合。
三、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指由参与管理的各方面制定目标,并经过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等管理方式,建立各级人员的责任心和荣誉感,最终以实现组织绩效的一套系统管理方式。 简述目标管理的概念?
⒈它是一种过程,是上下两级管理人员共同确定目标和主要职责范围的过程; ⒉它是一种实施管理的计划和考核的方法,以它为标准,每一位管理人员都能按预期的成果来评价每一个单位和每一个成员的贡献;
⒊它是一种个人与组织的关系,通过它,有利于协调个人与组织在行为和努力方向方面的关系,以达到提高组织成员积极性和工作效率的目标。 简述目标管理的性质?
⒈目标管理是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⒉强调自我控制;⒊促使外放权力;⒋注重成果第一的方针。
成功实施目标管理的基本条件?
⒈整个组织特别是各级管理人员,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目标管理采取基本的支持态度; ⒉各级管理人员比下级具备更高的协调、组织等技能,并彼此进行交流,以使目标恰到好处,有机配合;
⒊实行以精神激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的激励制度; ⒋目标管理从组织的高层管理部门开始。
第三节 组织结构
行政组织结构:是机关组织各部门和各层级之间依据法定规则所建立的一种正式的各种相互关系的体制。
一、组织结构的性质(观察组织结构的主要角度?)
⒈结构与功能;⒉结构与职位;⒊结构与模式;⒋结构与差异。
二、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
管理幅度:又称控制幅度,是指一名主管人所能够直接领导、指挥、监督的下级人员或下级部门的数量及范围。
国家行政组织横向分工的基本标准?
⒈按功能划分;⒉按程序划分;⒊按地域划分;⒋按人或物划分。
管理层次:又称管理层级,是指组织的纵向等级结构和层级数目。 三、行政组织体制
行政组织体制:即行政组织类型,是指行政组织各层级、各部门之间行政关系的法制形态。 行政组织体制的基本类型?
⒈首长制与委员制;⒉分级制与分职制;⒊分权制与集权制。
首长制:又称部长制、独任制,是指行政权力交由行政首长一人负责,并同时承担全部领导责任的组织体制。
委员制:又称集体制、会议制,是指行政权力交由若干人组成的集体共同负责,并集体承担领导责任的组织体制。
分级制:又称层级制、系统制,是指行政组织纵向结构的各个层级的工作性质相同,但管辖范围随层级下降而缩小的一种组织体制。
分职制:又称职能制、参与制,是指横向划分部门的组织体制。
集权制:又称独立制、完整制,是指行政权力集中于上级,下级处于被动服从和严格受控地位,其行政行为取决于上级指令的一种组织体制。
分权制:又称多元制、分离制,是指将行政权力较多授予下级的一种组织体制。
第四节 组织原则
行政组织原则:是为行政行为提供指导的一种基本论述,是使行政组织长期稳定、平衡、有效、充满活力的一系列的一般性或共同性的规范或法则,是行政组织机构设置所应遵循的范例。
一、组织原则的形成与意义
构成组织原则的基本条件?
⒈理论前提;⒉理论概括;⒊理论规范;⒋社会价值。 二、组织原则的主要内容(论述)
⒈L.P阿尔福特的工商管理原则理论
?目标的原则;?权责一致的原则;?最高权威的原则;?权威系统的原则;?控制幅度的原则;?特殊注意的原则;?指派任务的原则;?权责确定的原则;?业务类同的原则;?组织成效的原则。
⒉L.厄威克的行政管理组织原则
?目标的原则;?相符的原则;?权限的原则;?专业化的原则;?控制幅度的原则;?协调性的原则;?明确性的原则;?平衡的原则。
⒊M.韦伯的理想行政组织的原则理论
?劳动分工的原则;?层级节制的原则;?公平合理的原则;?职业训练的原则;?法制的原则;?职业化的原则;?固定薪俸的原则;?奖惩制度的原则。 ⒋行为学派的组织原则
?人格尊重的原则;?运用非正式组织的原则;?参与管理的原则;?优化人际关系的原则;?培养新型领导能力的原则。 ⒌系统学派的组织原则
?整体性原则;?有序性原则;?结构性原则;?动态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最优化原则;?反馈原则。
⒍权变观的组织原则: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三、我国国家行政组织的基本原则(简答)
⒈为民便民的原则;⒉完整统一的原则;⒊权责一致的原则;⒋精干效能的原则;⒌依法行政的原则;⒍适应发展的原则。
第五节 组织环境
简述组织环境?
⒈一般社会环境;⒉特定社会环境;⒊团体社会环境;⒋组织气候。 一般社会环境:是指对包括国家行政组织在内的一切社会组织均发生影响或制约作用的宏观的社会因素之和,它直接关系到国家行政组织的总体目标、功能状态、管理方式,其内涵和特征有:⒈文化;⒉技术;⒊教育;⒋政治;⒌法制;⒍自然资源;⒎人口;⒏社会;⒐经济;⒑国防。
特定社会环境:是指那些与行政组织的决策、转换和输出过程相关联的更为具体的力量,或更为直接的因素。
组织气候:是指组织成员的个性、目标与组织目标融合与一致的一种变化过程,也可以说是组织内部环境的一种较具持久性的特质或行为气象,它由成员的工作感情、态度、思想、精神等所组成并通过上述因素表现出来。包括八个变数:⒈结构;⒉责任;⒊风险;⒋奖励;⒌人情;⒍支持;⒎冲突;⒏标准。
第六节 组织变革
一、组织变革的动力与过程 组织变革的动力:是指变革的推动力总是同时来自若干方面,并在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推动变革的进行。
组织变革的主要动力?(简答)
⒈环境;⒉目标与价值观;⒊技术;⒋结构;⒌管理;⒍社会心理因素;⒎专家和专家群体。 组织变革的过程: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自我判断的交互作用下,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实现某种更新。
组织变革的一般过程?
⒈对组织的内外环境进行跟踪监视和分析研究;⒉了解组织的问题所在,认识变革的必要性; ⒊确认变革的现实条件,尽可能克服不利条件或创造有利条件;
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确定变革计划和制定测量效绩的标准;
⒌根据已确定的方案具体实施变革;⒍对照计划予以反馈和评价。 二、变革的阻力与克服
㈠变革的阻力(组织变革的主要阻力?)⒈利益差别;⒉习惯性;⒊认知。 ㈡变革阻力的克服(克服变革阻力的经常性方法?)
⒈创造和谐的变革气氛;⒉力场分析;⒊广泛的参与;⒋建立群体规范;⒌强制力;⒍利用个人威望;⒎讲究领导方式和合理方式;⒏加强组织沟通;⒐加强革新性行为;⒑折衷妥协。 三、成功变革的一般条件(简述成功变革的一般条件?) ⒈组织面临的情境压力已将组织推到非改不可的境地,除非变革,组织将无法继续生存下去;⒉有计划的变革必须由组织管理部门来制定系统的规划和模型,规划和模型要适应当前的环境和未来的变化,同时要考虑诸方面的因素及其综合效应,要使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作最佳的配合;⒊负责考察组织历史、现状和设计未来的人必须对变革承担责任,他们必须了解职工的需要并把需要最终反映到解决问题的方案中来;⒋为避免重大失误破坏变革的进程和打击人们对变革的信心,应当首先在小范围进行变革实验,待取得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后,再向大范围推广;⒌必须从组织外部引入新的思想和方法,以帮助组织内的人们开阔视野、活跃观念、启发创新思维,找到改善组织状况和提高组织效益的新途径;⒍组织的领导层和变革的主持者应当经常收集他人关于变革的新想法,并将自己关于变革的新想法介绍给他人,以实现相互促进,同时要始终肯定人们的变革热情,支持人们提高组织效益的努力;⒎组织的管理人员应当了解和把握变革的阻力、主要矛盾所在、各种阻力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正确地选择克服阻力的方法,有效而巧妙地克服阻力,推动变革的不断发展。
第六章 人事行政
第一节 人事行政概说
一、人事行政的涵义及相近词语辩析 人事行政:是指政府为达成其职能、推行其工作,通过一定的人事机关及相应的制度、法规、方法、手段等,对其所任用的国家工作人员进行选拔、任用、培训、奖惩、考核、调配、工资福利、退职退休等方面的管理活动。 二、人事行政的管理机构
人事行政管理机构:是指主管或办理政府人事行政业务的机构。
⒈从功能表现方面考察,分为决策和综合管理型、协调和咨询型、监督和仲裁型、部门执行型;
⒉从机构与政策的关系考察,分为部内制、部外制、折衷制。
部外制:又称独立制,是指人事行政的管理机构设立于政府组织系统之外,不受政党和行政首长的干涉和控制,独立掌握整个政府的人事行政事宜。
部内制:是指人事行政的管理机构隶属于政府机关系统,是政府机构的组成部分之一。 折衷制:是指人事行政的管理机构,既有独立于政府部门系统之外,也有附属于政府机关之内。
我国的人事行政管理机构的演变?
⒈政务院人事局(1949.10~1950.11);⒉中央人事部(1950.11~1954.9); ⒊国务院人事局(1954.9~1959.7);⒋内务部政府机关人事局(1959.7~1969.12); ⒌“文革”期间,内务部撤销,有关人事行政方面的管理工作移交中共中央组织部办理; ⒍民政部政府机关人事局(1978.3~1980.7);⒎国家人事局(1980.8~1982.5); ⒏劳动人事部(1982.5~1988.4);⒐国家人事部(1988.4~现在)。 三、现代人事行政的主要趋向及特征(简答) 主要趋向:
⒈人事行政中出现政务官与业务官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分化,对这两种官员开始分类管理; ⒉由以恩赐官僚制和分脏制为核心的赡恩徇私式的人事行政,向以人才主义和功绩制为基础的现代人事行政的演化;
⒊从随意性、或然性很强的人治式人事行政,发展到系统化、规范化的法治式人事行政; ⒋人事行政的范围日益扩大,出现了许多旧的人事行政所没有的业务内容; ⒌在管理方法上,从非科学的经验管理发展到崇尚理性和效率的科学管理; ⒍人事行政由只重视通才,发展为通才与专业的并重。
特征:⒈公平性;⒉公开性;⒊超然性;⒋适应性。
第二节 现代人事行政制度:国家公务员制度 一、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概念
国家公务员:是指通过非选举程序而被任命担任政府公职的国家工作人员。 二、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特征(简答)
⒈实行职业常任;⒉公共权力依附于公务职位;⒊贯彻用人唯贤原则;⒋实行功绩考核制;⒌对公务员进行统一管理;⒍注重专业技术人才;⒎讲究职业道德。 三、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确立标志(现代人事行政制度确立的标志?) ⒈常任的职业公务员制的建立;⒉公开考试、择优录用制的建立。
私人庇荫制:掌握政府重要权力的人,把政府中的职务分给自已的亲属、朋友及其他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给他们以政治上的封荫和庇护。
政党分脏制:政党在选举获胜以后,把官职作为战利品据为已有,公开在其支持者之间进行肥缺分脏。
第三节 我国公务员制度
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我国公务员制度建立的过程?) ⒈酝酿和探索阶段(1980~1983年)
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条例》的起草和修改阶段(1984~1986年)
⒊明确提出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并进行试点阶段(1986年下半年~1992年) ⒋正式确立阶段(1992~1994年) 二、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简答)
⒈与西方公务员制度相比,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我国公务员制度是在传统干部人事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目的是建立一个有生机和活力的政府;
?我国公务员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 ?我国公务员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⒉与我国传统干部人事制度相比,我国新的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体现了分类管理原则;?建立了新陈代谢制度;?强化了激励竞争机制; ?健全了廉政勤政约束制度。
三、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内容(简答)
⒈职位分类制度⒉新陈代谢制度(考试录用、调任、辞职、辞退、退休) ⒊激励约束制度(考核、奖励、处分、职务升降、轮换、回避) ⒋职业发展和保障制度(培训、挂职锻炼、工资、保险、福利)
考试录用:国家行政机关通过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核的办法,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择优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务的国家公务员的制度。
调任:国家行政机关以外的工作人员调入国家行政机关担任领导职务或者助理调研员以上非领导职务,以及国家公务员调出国家行政机关任职的制度。
辞职:国家公务员依照法律规定和程序,自愿申请辞去现任公务员职务,终止与行政机关任
用关系的制度。
辞退: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和程序,解除与公务员任用关系的制度。
退休:国家公务员达到一定的年龄和工龄,或因病残丧失了工作能力,根据国家规定办理退休手续,离开工作岗位,由国家给予一定数额的退休金和其他生活保障,予以妥善安置和管理的制度。
考核:国家行政机关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按照管理权限,对国家公务员的德、能、勤、绩进行全面考察与评价,并以此作为对国家公务员奖惩、培训、辞退以及调整职务、级别和工资依据的制度。
奖励:国家行政机关对在工作中表现突出、有显著成绩和贡献,以及有其他突出事迹的国家公务员给予精神或物质鼓励的制度。
处分:对有违纪行为,尚未构成犯罪,或者虽然构成犯罪但是依法不追求刑事责任的国家公务员,依照有关规定给予惩戒的制度。
职务升降:依照法定规定和程序,将国家公务员由原工作职位调任到另一个承担更大或较小责任的职位上,同时其权力相应扩大或缩小、报酬相应提高或降低的制度。
轮换:国家行政机关对担任领导职务和某些工作性质特殊的非领导职务的国家公务员,有计划地调换职位任职的制度。
回避:为了防止公务员因个人利益等因素对公务活动产生不良影响,而在公务员所任职务、所执行公务、任职地区等方面作出一定的限制,使其避开有关亲属关系和公务的制度。 培训:国家行政机关为了提高公务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职位的要求,通过各种形式,对公务员采取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挂职锻炼:国家行政机关有计划地选派在职国家公务员在一定时间内到基层机关或者企业、事业单位担任一定职务,以经受锻炼、丰富经验、增长才干的制度。 工资:是国家分配给公务员个人消费品的货币表现。
保险:国家依法对因疾病、工伤、年老等原因,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的国家公务员给予物质帮助的社会保障制度。
福利:国家行政机关为解决国家公务员生活方面的共同需要和特殊需要,在工资和保险待遇之外,对公务员在经济上给予帮助和生活上给予照顾的制度。
第四节 现代人事行政中的职位分类
一、职位分类的缘起和发展
职位:是指公务员担任的职务和责任。
职位分类:是指按照职位的工作性质、难易程度、责任轻重以及所需要的资格条件进行的人事分类制度。
二、职位分类的基本概念和程序步骤 简述职位分类中的基本概念?
⒈职系:根据工作的业务性质,把业务性质相同的所有职位划分为一个职系。 ⒉职组:工作性质相近的若干职系集合而成为职组。
⒊职类:又称职门,由工作性质大致相近的若干职组构成一个职类。
⒋职级:在同一职系中,按照工作责任大小、业务的简繁难易程度、所需资格条件等,把职位划分为不同的职级。
⒌职等:把不同的职系中,工作难易程度和责任大小相同的职位划分归类为同一等级,这些等级就是职等。
公务员职位分类的具体过程?
⒈职位调查;⒉职系区分;⒊职位评价;⒋制定职级规范;⒌职位归类。
职位调查:对政府现有职位的有关情况做详细的了解,并对有关资料加以全面收集的过程。
职系区分:在职位调查的基础上,把职位按照工作性质的异同,分别划分为若干种类的过程。 职位评价:按照工作简繁难易、责任轻重大小、担任职务所需教育程度和技术的高低,对各职系的职位进行评价,划分为若干个等级的过程。
职级规范:又称职位说明、职级说明书,是用文字对一个职位作标准化和尽可能定量化说明的书面文件。
职位归类:是将每一现有职位的工作性质、内容、资格条件等,与职级规范上的内容相比较,而把它们归入适当的职类、职系、职级、职等。
三、职位分类与品位分类的比较
品位分类:是指以国家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的职务或等级高低为依据的人员分类管理制度。 职位分类制度与品位分类制度的各自的特点和优劣?
⒈职位分类是以“事”为中心,以公务员所在职位的工作、责任为分类的依据,以工作的多少来定待遇;
品位分类是以“人”为中心,以公务员个人的资格条件为分类的依据,以品位的高低来定待遇。
⒉职位分类制中,公务员本人的等级就是所在职位的等级,职位变动,等级也变动,等级随着职位而定;
品位分类制中,等级与职位是分开的,当职位变动时,品位却可以不变。
⒊职位分类制中工资差别与职位工作的难度、责任大小和资格深浅成正比,是同工同酬; 品位分类制中是以品位等级定资,存在同工不同酬、同酬不同工的现象。
⒋职位分类制重视专家作用,晋升得经过相应的考试,不能跨级晋升;
品位分类制注重公务员的资历,由下级长到上一级比较容易,可以有较大的晋升幅度。 ⒌职位分类制中,公务员分类较复杂,分类较多,办理职位分类的程序比较复杂,技术性要求较高;
品位分类制中,公务员只做大体分类,分类较少,较为简单,不需要很高的技术性。
⒍职位分类制下,公务职位都经调查、评价和划分等级,有规范性的职位说明,公务员的升迁调转范围和程序有严格的规定,易于对公务员进行科学管理,但管理方面缺乏灵活性,公务员流动与调转的限制条件较严格,流动与调转的范围较小;
品位分类制下,公务员的管理具有伸缩性,人事管理机构拥有灵活和富有弹性的管理权限,对公务员的管理带有经验色彩和主观性。
第五节 现代人事行政的更新机制:考任、退休与培训 一、考任制
考任制:是政府为推行公务,采用公开竞争考试的科学方法,来测量并判断其所需要的人员是否合乎标准,进而按考试成绩的优劣进行挑选,取其优者来加以任用为政府工作人员的一套制度。
考任制的基本原则?
⒈平等原则;⒉公开原则;⒊竞争和择优原则;⒋长期任用原则;⒌独立和超然原则。 考任制的一般程序? ⒈招考;⒉考试;⒊录用。 二、培训制
国家公务员培训制的特点?
⒈培训制度法律化;⒉领导机构专门化;⒊培训机构多元化;⒋公务员培训的终身化和实用化;⒌培训、任用和晋升的一致化。 三、退休制 公务员的退休:当公务员因年老或其他原因而不适宜继续工作时,由政府机构发给该公务员
一定的退休金,并使之退出政府公务职位。
公务员退休条件?
⒈年龄条件;⒉工龄和缴纳退休保险金的年限;⒊身体与精神状况。 公务员退休的方式?
⒈按公务员本人的主观意愿来划分,自愿退休和强制退休;
⒉按公务员本人身体状况来划分,正常退休和特殊退休;
⒊按公务员退休后是否还再参加工作来划分,终身退休和暂时退休。
第六节 现代人事行政的激励-保健机制:考核、奖励、晋升与工资福利
一、考核制
考核制: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按照人事管理权限,依照国家公务员法规和既定的原则、内容、程序、方法等,对所属公务人员进行考察、评价的制度。 二、奖励和晋升制
奖励制:⒈精神奖励;⒉物质奖励;⒊晋升 晋升制(晋升):是指公务员职位等级的提升或工资级别的增加。
公务员晋升的原则:?公平原则;?择优原则;?资历原则。
公务员晋升的形式:?考试晋升制;?功绩晋升制;?年资晋升制;?越级晋升制。 三、工资和福利制
公务员的工资:是指公务员以其能力、技术、学识、时间、精力为政府服务,政府按一定的标准发给其报酬。
公务员的福利:是指政府举办的、为公务员提供生活优惠的各项福利设施和各种福利补贴,还包括其他福利措施。
公务员工资制度的重要原则?
⒈平衡原则;⒉平等原则;⒊与物价相适应原则;⒋定期提薪原则。
第七节 现代人事行政的行为调控机制:义务、道德、监督与惩戒
一、义务与道德规范
公务员的义务:是指法律对公务员在执行政府公务的过程中,必须做出一定行为或不得做出一定行为的约束。
公务员的权力:是指法律对公务员在执行政府公务的过程中,必须享受的权益的确认和保护。 请评述一下公务员的一般权力?
?身份保障权力;?获得职业培训的权力;?晋升机会均等的权利;?领取法定工资和合理报酬的权力;?辞职的权力;?个人信仰自由的权利;?享受法定保险福利和社会救济的权利;?提出申诉、控告的权利。
请评述一下公务员的一般义务?
?为国、为民竭心服务,将国家和公共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不得损公肥私、损人利已;?忠实于国家和政府;?服从法律、服从上级命令;?严守国家机密,维护国家利益;?克尽职守,忠实地完成本职工作,言行谨慎,保持职业尊严;?限制或严禁从事经营性和和赢利性的兼职活动;?严守“政治中立”,在执行公务时,不得因政治因素而偏袒某方。 二、监督制 监督制:是指各种监督主体对公务员的行为是否遵守了法律和道德规范实施监督和检查的一系列规定。
监督的内容:?工作监督;?政治监督;?权力滥用监督;?兼职监督;?品德监督。 监督的渠道:?外部监督;?内部监督。
外部监督:是指来自行政系统以外的对公务员行为的监督,包括立法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
内部监督:是指来自行政系统内部的对公务员实行的自上而下的监督,包括专门监督、非专门监督。 二、惩戒制
惩戒制:是指对公务员违法违纪行为进行种种惩罚的制度。
第七章 行政决策
第一节 行政决策
一、行政决策的涵义与特点
简述行政决策的内涵与主要特点?
行政决策是具有行政决策权的组织或个人为了有效地实现行政目标从多种可能的行政方案中作出选择或决定的过程。
?行政决策的主体是掌握行政权力的个人或组织;?行政决策的内容是行政事务; ?行政决策的价值取向是公共利益。 二、行政决策的类型 简述行政决策的类型?
?经验决策与科学决策;?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战略决策与战术决策;?单项决策与序贯决策。
经验决策:是指决策者凭经验制定决策的活动与过程,或者说凭经验进行决策。 科学决策:产生于第二次大战期间,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相对于经验决策而言,科学决策的核心内容是把科学技术及其方法运用于决策分析,出现了决策分析方法数学化、模型化和分析手段计算机化的趋势。 程序化决策:是指决策所解决的问题是重复出现的那类决策,又称之为常规决策或重复性决策。
非程序化决策:是指决策所解决的问题是不能重复出现的那类决策,又称之为非常规决策或非重复性决策。 确定型决策:是指这样一类决策——其所要解决的问题只受一种客观状态的影响,对于这类问题的解决,可以提出各种具有确定结果的方案。 风险型决策:是指这样一类决策——其所要解决的问题受多种客观状态的影响,不论采用何种解决问题的方案,都会承担一定的风险。 不确定型决策:是指这样一类决策——存在着两种以上的客观状态,但其出现的概率无法加以预测。
战略决策:是指那些具有指导意义的、带方向性的、与整个国家或社会的发展远景有关的重大决策。
战术决策:是指为解决某一具体管理问题或在具体管理过程中所做出的决策。
单项决策:又称静态决策,是有关解决某个时期重大问题、提出总任务的决策以及解决有关某个时点状态存在问题的决策的总和。
序贯决策:又称动态决策,是与单项决策不同,要求做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决策。 三、行政决策的地位和作用
论述行政决策的地位和作用?
?行政决策贯串于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行政决策具有优化行政管理目标、节约行政管理成本、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重要功能; ?行政决策正确与否,关系到行政管理的成败,关系到国家、社会以及各项事业的兴衰。 第二节 行政决策体制
行政决策体制:是指行政决策的各个子系统的组成、职能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关于行政决策主体的构成及其职权关系的一种制度化的设计。
一、行政决策枢纽系统
行政决策枢纽系统:又称行政决策中心,是指领导、组织整个决策活动和最终从事抉择方案的领导核心。
简述行政决策枢纽系统的特点和任务?
特点:?行政决策枢纽系统是在整个行政决策体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子系统; ?行政决策枢纽系统是一个行使决策领导权的系统;
?行政决策枢纽系统是一个对自己领导的机关或部门负有全面责任的系统;
?行政决策枢纽系统是一个机关或部门的唯一最高决策机关。
任务:?组织领导整个决策过程;?确定决策目标;?选择决策方案;?监督决策的执行。 二、行政决策信息系统
行政决策信息系统:是属于人造信息系统,是为决策收集、整理和传输有用、准确、及时的信息的一个信息服务机构,是行政机关的信息处理成员与电子计算机及其他传输工具组成的一个人一机系统。
简述行政决策信息系统按信息的传输方式所划分的类型及其主要任务?
类型:?纵向传输信息系统,是将不同级别的组织之间的信息进行传输的一个信息系统; ?横向传输信息系统,是同一级别的组织为了使各自的决策或行动相互协调而将它们各自的信息互相进行传输;
?综合传输信息系统,是前两种系统的集合,其中既有纵向传输,又有横向传输。 任务:?收集、处理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提供制定方案的依据; ?帮助进行方案比较和选优;?控制决策实施和计划执行的最佳状态; 三、行政决策咨询系统
行政决策咨询系统:是指为行政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的组织系统。 简述服务政府的咨询机构的特点?咨询机构及其人员的作用?
特点:?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具有合理的智力结构;?研究工作的相对独立性。
作用:?帮助决策对决策问题做出客观的判断;?帮助决策者对决策问题做出内行的判断; ?帮助决策者提供全面、更准确的决策信息;?帮助决策者提供备选方案。
第三节 行政决策过程 一、决策过程的理论模型
简述决策过程理论模型包括哪些模型?
?理性决策模型;?有限理性决策模型;?渐进决策模型;?混合扫描决策模型。 理性决策模型:又称科学决策模型,就其思想源而言,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杰里米?边沁、泰罗等人,这种理论认为,人类行为决策有一个绝对标准,即人们在决策时所遵循的是最大化原则,这就是谋求最大利益,有经济领域则是求得最大利润;在抉择方案时进行最优选择,即从全部备选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其决策过程分为①发现问题;②提出目标;③设计方案;④预测后果;⑤分析比较;⑥选择最优方案。
有限理性决策模型: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西蒙,他对理性决策的准则进行了重大修正,提出了著名的满意决策准则,这一准则认为,决策过程中不存在最优决策,而只有满意决策,所以又被称为满意决策模型理论,决策过程包括四个阶段:①情报活动;②设计活动;③抉择活动;④审查活动。
渐进决策模型:是由美国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教授,在批判传统理性决策模型的缺陷的基础上,而提出的一套极有特色的政策制定模型,它的主要特点是渐进主义、积小变大、稳中求变。
混合扫描决策模型:又称综视决策模型,主要代表人阿米泰?埃特奥尼,他通过大量社会管理活动的研究,发现理性决策的理论模型和渐进决策的理论模型各有不足,他认为决策过程
应该是理性决策过程与渐进决策过程的结合。
二、行政决策过程的基本程序
6W法:是指what —什么,where—何处,when一何时,who一谁,why一为什么,how一怎么样,对行政决策问题的分析要弄清楚六个方面,即问题是什么?问题出在何处?它是什么时候发生的?谁引起的?原因何在?情况怎么样?把这六个方面弄清楚,问题也就基本明白了。
简述行政决策过程的基本程序?
?决策问题的发现和诊断;?决策目标的确立;?决策方案的制定、评估与选择; ?决策的实施与完善。
三、我国行政决策程序的科学化、民主化 论述我国行政决策程序的科学化、民主化? ?我国行政决策过程存在的问题
①决策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工作存在着信息不全和信息失真的问题; ②决策方案的设计存在着“粗而不细”和专业化程度低的问题; ③决策方案的评估存在着“论而不证“的问题; ④决策方案的选择存在着民主化程度低的问题。
?完善我国政府行政决策程序的路径
①强化行政决策过程的信息工作;②强化行政决策过程的咨询工作; ③强化行政决策的民主参与;④强化行政决策的制度建设。
第八章 行政执行
第一节 行政执行概述
一、行政执行的概念缘起和定义 行政执行: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为主体的多元社会组织,为了落实和实施国家意志、国家目标,依法贯彻法律、法规、公共政策的诸活动的总称。 二、行政执行的特点
简述行政执行的特点?
?行政执行以国家行政机关作为主要的主体;?行政执行是目的性和手段多样性的统一; ?行政执行具有直接现实性;?行政执行具有灵活性和经常性;?行政执行具有相对独立性。 三、行政执行的地位和作用 试述行政执行的地位和作用?
?行政执行是公共行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行政执行是行政决策过程中诸多矛盾的展开和继续;
?行政执行是检验公共政策质量的重要标准;?行政执行是执政管理诸方面的集中反映。 四、行政执行类别
请从不同角度对行政执行进行分类?
?依据执行的任务的性质可以将行政执行分为常规性行政执行和非常规性行政执行; ?依据行政执行任务的渊源可将行政执行分为执行法律的行政行为和执行公共政策的行政行为;
?依据行政执行的主体可以将行政执行分为行政机关作为单一主体的行政执行和多主体的行政执行;
?依据行政执行效果可分为成功的行政执行和失败的行政执行。
第二节 行政执行的能力与有效性
一、行政执行能力与有效性的概念和缘起
行政执行能力:是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有效地贯彻和落实国家意志、国家
目标、法律、法规、公共政策的能力,能力表征执行活动过程中行政执行主体顺利完成执行任务的基本素质、潜能。行政执行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国家意志和国家目标的实现,影响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的贯彻和落实,对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构成直接的影响。行政执行能力的相关因素是什么以及如何提升行政执行能力是行政执行研究的核心问题。 简述行政执行有效性的概念及基于什么现实和理论背景提出来的?
行政执行有效性是行政执行主体通过行政执行过程达到国家意志、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和结果。行政执行能力和有效性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行政执行能力走低会导致政策失败和行政执行有效性的降低。
?政治学-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发展经济学-社会学的视角;?管理学的视角; ?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管理的视角。 二、影响行政执行能力和有效性的因素
马兹曼尼安和萨巴蒂尔总结的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 问题的难易程度 法令控制力 非法令性因素 ?技术难度
?目标群体行为的差异性
?目标群体占人口总数的比例
?要求改变行为的程度 ?目标的精确性和重要性 ?因果理论的符合逻辑性 ?财政资源的最初分配
?执行机构内部或者执行之间的融合程度 ?执行机构的决策规则
?政策执行官员对法令的认同程度 ?外部人员的正式接触渠道 ?社会经济状况和技术 ?公众的支持
?追随者的态度和资源
?统治者的支持
?执行官员的献身精神和领导技能
第三节 行政执行研究的线索、途径和模型
一、行政执行研究的基本线索 简述行政执行三代研究的概况?
?1973年到70年代末期是执行研究的第一代,具有的特征是:①主要采用自上而下的研究途径;②第一代研究主要是小规模的案例研究。
?8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是执行研究的第二代,具有的特点是:①主要采用自下而上的研究途径,自下而上的研究途径是与自上而下研究途径相对的研究途径,在研究的出发点、关注的中心、执行过程的性质、政策的界定等方面与自上而下的研究途径相对。②第二代研究逐渐意识到了第一代研究过分注重案例研究,未能形成一般性理论框架的缺憾,试图提出执行研究的一般理论模型。
?90年代至今是执行研究的第三代,具有的特点是:①试图综合和超越第一代和第二代的理论,具有研究方法和理论工具多样性的特征。②扩大了研究的范围,将执行扩展到府际关系的范围和分析层面。 二、行政执行的研究途径
论述行政执行的研究途径? ?自上而下的研究途径 特点:①研究的基点是解释为什么政策过程出现或没有出现成功的结果;②从中央政策制定
者的角度看待政策执行问题;③“政策过程被认为是由一系列具有逻辑关系的阶段组成:从以因果关系为基础的意向经由决策再到行动,政策执行开始于政策制定终止的地方”;④区别作为创设初始条件的政策制定和把政策假设转化为行动的项目设置;⑤政策执行就是将政策付诸行动的过程;⑥重视外部环境对政策执行过程的影响。 缺陷:①过多地关注中央行动者的目标和策略,其他行动者在执行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被忽略了;②所谓的完美的行政的必要的条件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具备的;③为了应付不确定性,各种组织都不可避免地拥有自由裁量权,基层官员的活动将由产生“控制赤字”,因为他们发展出了应付压力的各种办法;④通过强调中央的目标,不但忽视了基层官员的适应策略,也忽视了政府行为的意外结果;⑤某些政策并不具有明确的目标,它们通过一系列活动者的复杂互动,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发展和演变而来,因此,并不存在明确的政策评估标准;⑥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的理论区分,在执行过程中无法维持,因为政策是在执行实际过程中制定和修正的。
?自下而上的研究途径
特点:①重视基层官员的作用;②认为行政执行活动是多组织或个人之间互动的过程;③从基层和个人出发看待政策执行问题,政策链条中的底层是观察和分析政策执行的基点和焦点;④行政执行过程是不同行动者表达自己意志,提出动议,行动者之间相互谈判和妥协的过程;⑤政策执行与政策制定是不可分离的,制定政策是执行过程中的内在组成部分,主张用政策和行动关系取代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的二分法。
缺陷:①过分地强调基层官员的自由裁量权;②行动者的认知被辩认出来,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解释;③自下而上的主张者一开始关心的并非是政策执行问题,而是关注在一个特殊的政策领域,实际的行动者之间的相互作用;④对自上而下的研究途径的批评有失公正,过分夸大了许多因素;有些政策确实具有明确的目标,因此,弄清楚这些目标是否实现是相当重要的;⑤放弃政策形成和执行的二分法,使人们很难区分政治家和文官的相对影响;⑥将政策过程视为一个变动的无缝隙之网,其中没有决策点,就排除了政策评估的可能性。 ?综合研究途径
趋势:①对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研究成果达成了共识,肯定其取得的成果的同时认识到了两者的局限;②对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研究途径的超越和分析工具的丰富化;③第三代研究概念的形成。
三、行政执行的理论模型
简述行政执行模型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行政执行模型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行政执行现象的认识;?行政执行模型有助于行政执行实践的开展;?行政执行模型是开展行政执行研究的必要环节。
简述行政执行有哪几种理论模型?
?史密斯的政策过程模型;?范霍恩和范米特的政策执行系统模型;?巴达奇的博弈模型;?马兹曼尼安和萨巴蒂尔的综合模型;?门泽尔的组织间模型;?高锦等人的府际关系模型;?萨巴蒂尔的政策变迁与学习的宣导联盟模型。
第四节 行政执行的方式
简述行政执行常用的几种方式?
?行政执行的管理方式;?行政执行的政治方式;?行政执行的法律方式; ?行政执行的市场方式;?行政执行的伦理方式。 一、行政执行的管理方式
行政执行的管理方式:是指在行政执行的过程中,借鉴和吸收管理学的价值、理念、工具、操作手段来处理执行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形成以效率、效益、经济等管理价值为导向的执行结构,从而实现特定的执行功能。主要体现在①在行政执行中运用管理的理念和价值;
②在行政执行中运用管理工具;③运用管理方法评估行政执行结果。
二、行政执行的政治方式 行政执行的政治方式:是指在行政执行的过程中借鉴和吸收政治学的理念、工具和方法来处理行政执行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形成以民主、责任、代表性、回应性等政治价值为导向的执行结构,以实现特定的执行功能。
三、行政执行的法律方式 行政执行的法律方式:是指在行政执行的过程中,将行政执行看作运用法律和执行法律的活动,遵循法律的理念、价值和方法来处理行政执行过程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形成诸如宪法至上、依法行政、权利平等、程序正当等法律价值为导向的行政执行结构,以实现特定的执行功能。体现在①宪法至上;②依法行政;③权利平等;④程序正当。 四、行政执行的市场方式
行政执行的市场方式: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将市场机制引入到行政执行的过程当中,通过公共产品的多元提供主体之间的相互竞争,利用市场机制来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完成行政执行任务的行政执行方式。
五、行政执行的伦理方式 行政执行的伦理方式:是指行政主体自身遵循一定的伦理准则约束自行行为;并通过伦理灌输的方式塑造和影响行政客体,使行政伦理在执行过程中发挥推动与规范作用的执行方式。
第九章 行政方法
第一节 行政程序 一、行政程序的涵义 ⒈何谓行政程序
行政程序:是指依照时间将每项行政管理活动的整个进程划分为若干例行性的次序、步骤、环节,以协调和促进某项行政工作的完成。 ⒉行政程序的特性(简答)
?合理性;?有序性;?例行性;?稳定性;?适应性;?系统性 二、行政工作的程序化
⒈行政工作程序化的内容(简答)
?掌握和运用资料;?编制行政程序;?行政程序分析;?行政程序操作;?行政程序检查 ⒉行政工作程序化的意义和作用(简答)
?有助于行政管理的科学化;?是行政管理制度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行政管理高效化的保证;?是考察行政机构工作好坏的标志。 三、行政程序的简化(试述行政程序简化的步骤?)
⒈选定准备进行研究的工作,被选定的工作应具有社会价值;
⒉以直接观察的方法,收集记录选定研究工作的全部事实;⒊认真分析记录的事实; ⒋全盘考虑现行的工作情况,在研讨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完善,以寻求最佳工作程序; ⒌衡量所确定各步骤的工作量,并认真计算所需标准时间,以便确定工作进度; ⒍在已确定标准步骤及标准时间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程序与新的工作方法; ⒎对新的程序进行科学操作,并以适当的控制手段来维持新方法的实施。
第二节 行政计划
一、行政计划的概念 行政计划: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据法律或其他有关规定,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目标或为实现这些社会目标准备条件,所制定的行动方案,这种方案一经制定,便具有法律效力,成为某个特定领域的政府活动的根据和准则。 二、行政计划的编制过程(简答)
⒈确定目标;⒉调查研究;⒊资料分析;⒋计划方案的拟订和评价;⒌方案的选择;⒍计划执行过程的反馈和计划的修正。
三、行政计划编制的技术方法(简答)
⒈综合平衡法;⒉规划-计划-预算系统(PPBS系统); ⒊行政计划评审术(PERT技术);⒋关键路线法(CPM)。
规划-计划-预算系统:又称PPBS系统,是通过规划把编制计划和预算工作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管理的方法。
第三节 行政基本方法
行政基本方法:是指一定的行政组织或行政人员,为了完成行政任务而在开展行政工作时普遍采取的措施、办法、手段。 论述行政基本方法?
⒈强制性行政方法;⒉诱导性行政方法;⒊参与管理方法;⒋行政责任方法
一、强制性行政方法
强制性行政方法:是指以事为中心的事务至上的行政方法,按照这种方法,人处于从属的地位,其作用的结果是人们不得不服从于行政目标并为之努力工作。 ⒈指令方法;⒉法律方法;⒊经济方法
二、诱导性行政方法 诱导性行政方法: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管理方法,它通过利用非强制手段使机关工作人员和广大群众自觉自愿地去从事政府所鼓励的工作或活动。 ⒈思想教育方法;⒉行政激励方法 三、参与管理方法
参与管理方法:是通过由下级行政主体或行政客体参加管理和决策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和管理效率的一种行政管理方法。
行政机关参与管理的主要实施途径?
⒈团体决策;⒉咨询制度;⒊建议制度;⒋来信来访制度;⒌其他途径。
四、行政责任方法 行政责任方法:是现代行政管理中的一种综合性管理方法,它用行政体制中职权划分的机制将组织中的目标与人事中的职位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行政工作中的职、权、责、利诸要素一致起来。
第四节 行政技术 行政技术:是指行政方法当中运用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方面的技术,并逐步实现量化的那部分。
论述行政技术?⒈系统工程;⒉电脑信息技术;⒊PDCA循环技术;⒋ABC重点管理法 一、系统工程
⒈系统工程的概念
系统工程:是一种高度综合的管理技术,是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有关思想理论,对整个行政管理系统的构成要素、组织结构、信息交换、反馈控制等功能,进行综合分析、设计、试验、实施,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财、物的作用,以实现行政管理系统的整体优化。
⒉系统工程的建立(简答)
建立系统工程要有技术基础,主要有三大技术: ⒈最优化理论和方法;⒉系统分析;⒊数控技术。 二、电脑信息技术(简答)
⒈社会计算机化;⒉政府上网;⒊管理信息系统。
政府上网:是指各级各地政府部门利用计算机通信技术,在因特网上建立正式站点,推动政府办公自动化与政府网上便民服务,实现政府在诸多领域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三、PDCA循环技术
PDCA循环技术:又称“戴明循环”技术,是对制定和实现计划的循环过程进行控制的技术,属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是戴明提出来的。包括四个阶段:1计划、2实施、3检查、4处置。八个步骤:1找出存在的问题,选定课题;2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3找出影响最大的原因;4研究措施,制定计划;5执行措施计划;6调查效果;7巩固措施;8提出尚未解决的问题。 四、ABC重点管理法
ABC重点管理法:又称“ABC分析法”、“分类管理法”、“帕累托分析法”,是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种类繁多、错综复杂的事务或问题进行分析排队,并根据一定的数量标准划分类别,以抓住事物主要矛盾的一种定量的科学管理技术。
第十章 行政效率
第一节 行政效率概说
一、行政效率的涵义
行政效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从事行政管理活动的产出同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要素之间的比率关系。
二、行政效率的类型(简答)
⒈微观效率和宏观效率;⒉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⒊静态效率和动态效率;⒋组织效率和个人效率。
三、行政效率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简答)
⒈行政效率是衡量整个行政管理活动的重要标准;⒉行政效率高有助于建立政府与社会之间的良性关系;
⒊行政效率高低关系到我国的现代化进程;⒋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学研究的主题。
第二节 行政效率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行政效率研究的传统模式及其局限性?
⒈忽视了公共部门效率研究的特点和特殊要求;⒉没有充分体现效率研究本身特点和重点。 当代行政效率研究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⒈席卷西方各国的行政改革浪潮为行政效率研究的深入提供了机遇和动力; ⒉与早期的研究相比,比较注意结合政府部门和公共组织的特征; ⒊在行政效率研究的角度和方法上突破了早期的综合模式;
⒋随着行政改革的深入,西方各国政府对经济和效率的关注转向了效益和“顾客满意”,质量被提到首要地位。
我国行政效率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我国行政效率研究的主要成就和目前存在的问题?) ⒈行政效率研究有分量的专著还很少,多数研究只是作为行政管理学概论的一部分出现的; ⒉就有关论文看,效率研究没有脱离西方70年代以前的模式和特点; ⒊行政效率研究方面缺乏学术敏感性,对当代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和新趋势缺乏了解和跟踪;
⒋行政效率研究中存在与实践的脱节。
第三节 绩效评估的作用和意义
绩效评估:是指组织定期对个人或群体的工作行为及业绩进行考察、评估和测度的一种正式制度。
论述绩效评估的作用和意义? 一、绩效评估意义的负面阐释
⒈公共物品的过度供给,成本上升和浪费;⒉鼓励官僚的预算最大化倾向;
⒊导致公共机构内部的私人目标。
二、绩效评估意义的正面阐释
⒈绩效评估体现了公共管理的新思维;⒉绩效评估是提高政府绩效的有效工具; ⒊绩效评估是有助于提高政府的政治合法性。
第四节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实践 一、公共部门的特点和绩效评估的困难(简述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难点?) ⒈公共部门的垄断性;⒉公共部门的目标多元性和目标弹性;
⒊公共部门产出的特征;⒋公共部门生产过程的特点;⒌公共管理环境的特点。 二、公共组织绩效评估的研究与实践(简答)
⒈公共组织绩效评估的学术研究可以追溯到1910年;⒉公共组织绩效评估的实践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西蒙出版了《市政工作衡量:行政管理评估标准的调查》;⒋大规模的公共组织绩效评估始于70年代初期;⒌公共组织绩效评估在其他西方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⒍鉴于组织绩效评估在西方国家的广泛应用,西方学者惊呼传统的“行政国家”正被“评估国家”所取代。
第五节 行政效率测定的方法与技术
一、效率测定的基本概念
⒈效率测定的实施框架;⒉效率示标;⒊成本函数和生产函数。 二、行政效率测定的途径和方法(简答) ⒈效率测定的传统方法;(①效率评价的经验方法;②科学管理学派的测定方法;③资源投入进度监测法)
⒉工作荷载分析法;⒊要素分析法;⒋产出评估法。
资源投入进度监测法:又称预算监测,是根据资源投入是否按照财务规定和确定的时间表进行来评价行政组织的工作。 工作荷载分析法:是通过不同单位在工作荷载和结果方面的横向比较来确定各个单位的效率水平。
要素分析法:是指投入要素与结果要素转换率的分析,包括单要素分析和多要素综合分析。
第十一章 机关管理
第一节 机关管理概述
一、机关管理的涵义及特征
简述机关管理的涵义及其特征?
机关管理是指对作为行政组织办公地点的机关环境完善、机关设施的营建、机关物材的配置、文书文件的处理、机关事务的分工等进行的合理化管理。 ?机关管理事务的多样性特征;?机关管理事务的固定性特征; ?机关管理事务的辅助性特征;?机关管理事务的技术性特征。 二、机关管理的意义
?公共行政的机关管理是为有效进行社会管理的行政活动服务的; ?机关管理问题的中心是对大量繁杂的机关行政事务的处理;
?实现现代机关管理的目标应遵循制度化、科学化、效率化等根本原则。 三、机关管理的原则(七大原则)
?管理程序规范原则;?公私资材分离原则;?文书主义原则;?技能转移的原则;?例外原则;?集中管理的原则;?机械化的原则。
四、机关管理的现代化
简述机关管理的现代化的涵义及在其进程中应关注的问题? 机关管理的现代化包括双重涵义,第一是指机关管理的现代性目标如何实现的问题,即如何
按照机关管理的原则推行有效的机关管理。第二是具体到如何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提高机关管理效率的问题。
?机关管理的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根据公共行政和政府机关管理的特点,基于效率和节约原则,确定整个政府机关管理的特点,基于效率和节约原则,确定整个政府部门机关管理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制定中长期实施方案。
?在机关管理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机关管理的专门部门应该在政府的机关管理现代化目标的设计、计划的制定、标准和细则的完善上,确立机关管理发展的问题意识、把握好机关管理的特点和现状、了解世界各国机关管理现代化发展的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而不断与其他职能部门加强协调,全面引导机关管理现代化的进程。
?如何有效引入选进的机关办公设备等,还要对机关事务进行具体详细的分析,找出哪些机关行政事务最需要推进机关管理现代化,然后提供适合该项行政事务所需要的先进办公器材等,这样才能降低机关管理现代化的成本,使其效益最大化,从而提高机关管理的实效。 ?同其他的行政系统内部的组织管理一样,要根据时间和行政环境的变化,根据需要对机关管理现代化的目标、功能、推进程序、实施方法等进行重新审视和变革。
第二节 机关文书管理
机关文书管理:是对机关中的文书的管理,机关文书即公务文书,是政府部门及公务员为了公共事务的有效开展,在政府部门的决策、沟通、协调、处理、执行等行政活动的过程中,以文本形式,表达和传递政府公共组织的意志、联系各方的最为常用的手段或工具。 一、机关文书管理的涵义与作用
?文书的记忆保存功能;?文书所具有的准确、客观性;?文书作为信息传递手段的快速性。 二、机关文书的管理
机关文书管理的流程和内容包括哪些?
机关文书管理流程:公文的办理、管理、立卷整理、归档。
机关文书的内容:公文格式、行文、发文办理、收文办理、分类整理、保管保存、归档、销毁。
机关文书管理在现代公共行政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政务公开制度化改革在我国的不断深化,机关文书的利用已经开始不限于政府组织中的成员,开始向一般公众开放,如何保证社会大众有效利用政府机关文书,提高行政监督的实效,已经成为我国机关文书管理制度改革的当务之急。
第三节 机关会议管理 一、机关会议的涵义及作用
机关会议:是政府组织及其成员等为决策、沟通、协商、协调、听取意见、解决问题,而有目的、有组织地召集三人以上人员、汇集参与、共同议事,来整合组织、推进工作的方法。 二、机关会议的管理
简述“六W”原则?
?Why——为什么要召开会议?即会议的目的、理由、要求、方针是什么; ?What——召开什么会议?即会议的内容、议题是什么; ?When——什么时间开会?即何时、从何时、到何时; ?Who——哪些人开会?即与会人员、会议对象;
?Where——在什么地方开会?即会议的地点、场所、会场;
?How——怎样召开会议?即会议召开的方法、手段、步骤、程序等。
第四节 机关后勤管理
一、机关后勤管理的涵义及作用
机关后勤管理:是由机关管理综合部门的直属办事机构,如总务、后勤处或机关事务管理局
等负责管理,机关后勤工作涉及面广,内容复杂且琐碎。但每项机关后勤管理事务都对政府机关的正常运转和改善政府组织成员的工作、生活条件具有重要作用。 二、机关后勤的管理
简述机关后勤管理改革的作用?
?有效的机关后勤管理有助于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士气的高扬;
?有效的机关后勤管理有助于作为公共行政对象的普通公众容易接近、亲近和利用政府机关,使机关环境更加人性化,便于公共行政活动的顺利推行; ?有效的机关环境管理有助于机关工作人员的劳动条件的改善; ?机关环境管理具有灵活性,能够不断适应组织变革的需要。
第十二章 公共财政
第一节 公共财政的职能与国家预算
一、公共财政的概念
公共财政:是研究政府理财活动及其对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影响的一门学科。所谓公共财政的职能是指政府的财政活动在经济和社会中所固有的功能,是政府活动对经济的各个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和变化的高度概括。
二、公共财政的职能(简答)⒈资源配置职能;⒉收入分配职能;⒊经济稳定发展职能 三、国家预算
国家预算:是指政府为实现其职能,通过法律形式确定的筹集和利用资金的计划。 ⒈国家预算的原则(简答)?公开性;?可靠性;?完整性;?统一性;?年度性 ⒉国家预算的程序(简答)?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整;?决算
第二节 公共财政支出
公共财政支出:是指政府把筹集到的财政收入有计划地进行分配和使用,转化为政府实现其职能所需要的商品和劳务或其他支出的过程。 一、公共财政支出概述
⒈公共财政支出的分类(公共财政支出的划分?)
?按其是否有直接补偿,分为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按公共财政支出的项目,分为基本建设支出、流动资金支出、支农支出、文教科学卫生事业支出、国防支出、行政管理支出、价格补贴支出;
?按国家职能,分为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其他支出; ?按公共财政支出与再生产的关系,分为补偿性支出、积累性支出、消费性支出; ?按公共财政支出的目的,分为预防性支出、创造性支出。 ⒉公共财政支出的原则(简答):?经济效益原则;?公平原则;?稳定原则 二、公共财政支出的规模与结构(简答) ⒈公共财政支出的规模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
⒉公共财政支出的结构:?经济管理支出;?社会管理支出 三、公共财政支出的成本效益分析
成本效益分析:是针对政府确立的政策目标,提出若干实现这些目标的方案,比较各种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效益的现值,通过分析,选择出最优的财政支出方案。
第三节 公共财政收入
一、公共财政收入概述
公共财政收入:是指公共机构为满足财政支出的需要,自家庭、企业所取得的一切货币收入。 公共财政收入的分类?
⒈公共财政收入按其形式,分为:税收、其他收入;
⒉依据其他不同的标准,分为:经常收入与临时收入;直接收入与派生收入;强制收入与非强制收入。 二、国家税收
⒈税收的定义: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税收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⒉税收的分类(简答)
?按征税对象的不同,分为所得税、商品税、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
?按税负能否转嫁,分为直接税、间接税;?按征税依据不同,分为从价税、从量税; ?按税收与价格的依存关系,分为价外税、价内税;
?按税收的征收权或隶属关系,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地方共享税。 ⒊税收的要素(简答)?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 ⒋税收的原则(简答)?公平原则;?效率原则 ⒌税制结构(简答)
税制结构:是指按一定税收原则所设计的税收体系,其核心是税种的配置、税源的选择、税率的设计。?所得税;?商品税;?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
第四节 公共财政政策
公共财政政策:又称宏观财政政策,是指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既定的社会经济目标,依据经济规律而确定的财政行动方针和措施,借以指导财政活动,处理各种财政关系。
一、公共财政政策的类型(简答)
⒈根据财政政策对经济周期的反方向调节作用,分为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⒉根据财政政策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均衡性财政政策。
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指那些能够根据经济波动情况自动发生稳定作用的政策。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是指那些需借助外力才能对经济产生作用的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通货膨胀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减少税收收入和扩大财政支出,特别是扩大投资性支出,来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加。 紧缩性财政政策:又称盈余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增加财政收入和减少财政支出来抑制社会总需求。
均衡性财政政策:又称平衡性财政政策,是一种保持财政平衡的政策,使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总量对比关系对社会总需求保持中性关系,不会产生扩张效应和紧缩效应。 二、财政平衡与财政赤字
财政平衡:是指国家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相等,彼此正好相抵。
财政赤字:是指财政年度中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导致的财政不平衡的一种财政现象,它反映了财政年度内国家财政收入不敷出的基本状况。 三、公共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简答)
货币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关于调整货币供应量的基本方针及其相应的措施。
⒈扩张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配合,刺激经济增长、扩大就业、解决社会总需求不足的问题,但会引起通货膨胀;
⒉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配合,保持经济适度增长,有效地避免通货膨胀; ⒊紧缩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配合,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 ⒋紧缩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配合,防止总需求和通货的过度膨胀,但会引起经济停
滞。
第十三章 依法行政
第一节 依法行政的历史缘由和发展
依法行政:在三权分立的国家政治体制格局中,公共行政权力主体即狭义的政府,应当依法设定和实施行政行为。
论述依法行政的历史缘由和发展?
?依法行政的缘起:依法行政源起于新兴的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需要。
?依法行政的形成:依法行政形成于阶级完全控制国家权力,并形成资本主义国家体系之后。 ?依法行政的发展:依法行政发展于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之时并延续至今。 简述西方依法行政的理论和初中实践历史变迁的特点?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体上都经历了一个从重视立法,强调立法高于一切,向重视行政、突出行政职能地位转变的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国家依法行政释义的宽泛化,是在三百余年法制基础上出现的一种国家现象。 ?行政权力的扩展受到了三权分立国家权力体系中其他国家权力主体的制衡,使行政权力不可能恣意妄为。
第二节 依法行政的理论基础
简述依法行政的理论基础的构成?
?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提出的自然法理论和契约论等构成其原理性的思想源流; ?资产阶级的权力分立和制衡学说及其实践构成其直接的法政基础; ?资本主义的经济原理和市场经济规则构成其广泛的社会基础。 简述资本主义经济特性与依法行政的内在联系?
?财产私有制;?市场竞争;?管理理性化。
第三节 依法行政的制度机制
简述强调依法行政的原因? ?在与公民、与社会的关系上,政府行政机关是最直接的、最经常的、最广泛的、最具体的,事实上,“公民从生到死的全部都与行政部门所提供的服务密切相关”,从一体两面说,受到行政部门侵权的可能性也最大。
?在组织构成和决策程序上,三权当中的立法权是典型的“票决制”,司法也有陪审制和两级终审制,唯独行政是首长个人负责制。 ?在实际生活中而不是法理上,“权”与“事”合称“权事”,权随事走乃是常态,即掌理多少事情就有多大的权力。
?法律永远不可能对一切关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做出规定,法律也总是落后于现实生活的发展变化,因而法律的规定总是原则的、有限的,法律的适用也经常是模糊的、有争议的。 简述公共权力分立、制衡的制度原因?
?在经济基础上,依法行政与资本主义经济的诸要素相吻合。
?在政治理念上,依法行政与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平等等观点和主张相吻合。 ?在国家政治体制上,依法行政与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及制衡制度相吻合。
第十四章 行政行为 第一节 行政行为概说
一、行政行为的涵义 行政行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总称。狭义的是指国家机关及其行政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基于行政权力所实施的能够发生法律效果的行为。
二、行政行为的种类(简答)
⒈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行政行为作不同的分类
?法律行为与准法律行为;?抽象行为与具体行为;?要式行为与不要式行为;?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
⒉依据行政行为的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分为三类 ?双方行为;?合同行为;?单方行为
三、行政行为的特性(行政行为具有哪些主要特性?)
⒈组织性;⒉互动性;⒊开放性;⒋妥协性;⒌强制性;⒍适应性
第二节 行政行为的功能
论述行政行为的功能?⒈维护功能;⒉管制功能;⒊裁判功能;⒋发展功能
第三节 行政行为的基本方式
论述行政行为的基本方式?⒈行政命令;⒉行政处分;⒊行政裁量 一、行政命令
行政命令: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执行公务、行使权力的时候,所做的具有强制力的规定。 ㈠行政命令的分类(简答)⒈单纯命令;⒉规章命令 ㈡发布行政命令的依据(简答)
⒈基于宪法的规定;⒉基于法律的授权;⒊基于法定职权
㈢将单纯命令改为规章命令(简答) 将单纯命令改为规章命令的原因:
⒈为便于一般事件的适用而改变;⒉为便于非所属机关的适用而改变; ⒊为便于非暂时事件的适用而改变;⒋为便于援引解决其他问题而改变。 ㈣行政命令与法律的区别(简答)
⒈行政命令与法律区别的必要性;
⒉法律与行政命令区别的标准:?政治哲学的观点;?制定的机关 ㈤行政命令与法律的联系(简答)
⒈从原则上看,行政命令与法律的联系:?法律优越;?法律保留;?法律主位
⒉从细目上看,行政命令与法律的联系:?补充规定;?解释规定;?程序规定;?经过规定;?例外规定
二、行政处分 行政处分:有两种涵义,第一种涵义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对所属的违法失职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给予惩处的一种方法和制度,第二种涵义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就具体事件依法所做的单方面的,并且对该事件发生法律效果的行为。 ㈠行政处分的分类(简答)
⒈依职权的行政处分和依申请的行政处分;⒉要式的行政处分与不要式的行政处分; ⒊须受领的行政处分与不须受领的行政处分;⒋简单的行政处分和有附款的行政处分; ⒌积极的行政处分和消极的行政处分;⒍羁束行政处分和自由裁量的行处 。 ㈡行政处分的内容(简答) ⒈独立的行政处分(①命令的处分;②形成的处分)
⒉补充及代理的行政处分(①认可;②修正认可和选择认可;③代理) ㈢行政处分的成立(试述行政处分的成立要件?)
⒈主观的要件;⒉内容的要件;⒊形式的要件;⒋手续的要件。补充:⒈告知;⒉受领 ㈣行政处分的效力及其附款(简答)
行政处分的效力包括:⒈约束力;⒉确定力;⒊执行力
行政处分的附款包括:⒈附以条件者;⒉附以期限者;⒊附以负担者;⒋保留撤销权者;⒌法律效果的一部分除外者
㈤行政处分的无效(试述行政处分无效的原因?)
⒈由于没有相应的权限而无效;⒉由于手续欠缺而无效;⒊由于形式欠缺而无效;⒋由于内容欠缺而无效;⒌由于意思欠缺而无效 二、行政裁量 行政裁量: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基于法理或事理对某些事件所做的酌量处理的行为。
行政裁量的种类:?羁束裁量;?自由裁量
羁束裁量:又称法规裁量,是指对于行政事件的处理,法律已有硬性规定,行使裁量权的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必须严格受法律约束,而没有其他考虑的余地。
自由裁量:又称便宜裁量,是指关于行政事件的处理,法规并无明文规定,或者仅有原则上的规定,或者规定在多种形态的范围内,由行政机关抉择。 第四节 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 试述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 ?行政行为合法的实质要件
①行政行为主体合法;②行政行为不超越法定权限;③行政行为必须是职务行为;④行政行为的内容合法;⑤行政行为的意思表示真实。
?行政行为合法的形式要件
①符合法定的形式要求;②符合法定的程序要求;③符合法定的时限要求。 试述行政行为的生效方式?即时生效;告知生效;受领生效;?有附加条款的行政行为生效。 第五节 行政违法、行政不当及其行政法律责任 试述行政违法的涵义、特征、分类?
行政违法是指行政行为主体因为故意或者过失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但尚未构成犯罪,而应当承担行政责任的行为。
行政违法的特征:?行政违法的主体是行政行为主体;?行政行为主体主观上有过错,即故意或者过失;?侵害了法律保护的行政关系但尚未构成犯;?要承担行政责任。
行政违法的分类:
?根据具体行政行为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行政机关的行政违法和被授权组织的行政违法; ?根据行为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作为的违法和不作为的违法;
?根据违反法律的内容,可以分为实体法上的违法和程序法上的违法; ?根据所侵害的客体的不同,可以分为侵害组织管理关系、经济管理关系、社会管理关系等; ?根据所侵害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侵害、对法人合法权益的侵害和对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侵害。
试述行政不当的涵义、特征、分类?
行政不当,又称行政失当,指行政行为主体所实施的不违法、但是违反合理性原则的不适当的行为。
行政不当的特征:
?是合法性为前提,是合法范围内的不当,主要表现为明显的不公正;
?是行政不当只是发生在自由裁量行为中,而行政违法可以发生在任何行政行为中; ?是行政不当一般只会引起补救性行政责任,而行政违法既可以引起补救性行政责任,也可以引起惩罚性行政责任;
?是行政不当被确认之后,可能只部分影响其法律效力,也可能全部影响其法律效力,而行政违法被确定后,一般会影响其全部法律效力。 行政不当的分类:
?根据具体行政行为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行政机关的行政不当和被授权组织的行政不当;
?根据具体涉及的法律内容,可以分为赋予权利不当和科以义务不当;
?根据所侵害的客体不同,可以分为侵害组织管理关系、经济管理关系、社会管理关系等; ?根据所侵害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侵害、对法人合法权益和侵害和对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侵害。
试述行政责任涵义、特征、分类、形式、免除?
行政责任是指行政行为主体因在履行职务过程中,实施违法行为或不当行为依法所应当承担的行政法律后果。
行政责任的特征:
?行政责任的主体是行政行为主体;
?行政责任是一种特定的法律责任,它是基于行政法律规范和原则而产生的,不同于其他法律责任;
?行政责任是由行政违法或者行政不当所引起的、是对行政违法和行政不当的救济。 行政责任的分类:
?根据所涉及的范围不同,行政责任可以分为内部行政责任和外部行政责任。 ?根据承担责任的形式不同,可以分为惩罚性行政责任和补救性行政责任。 行政责任的形式:
?惩罚性行政责任:①通报批评;②行政处分。
?补救性行政责任:①承认错误、赔礼道歉;②恢复名誉、消除影响;③返还权益;④恢复原状;⑤履行职责;⑥停止违法;⑦撤销违法;⑧纠正不当;⑨行政赔偿。 行政责任的免除:?正当防卫;?紧急避险。
第十五章 法制行政
第一节 法制行政概说
一、法制行政与法治行政 法制行政: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行政权力必须依据法律而获取与行使,不得逾越或违背法律规定的法律制度。
二、法制行政的基本法则(简答)
⒈行政行为必须适合法律或行政法规的规定;⒉行政命令不得代替应以法律规定的诸事项; ⒊行政裁量也须适合法规和适当;⒋通过对不法行政监督和矫正,来保障国家和公民的利益。 三、现代法治行政的特征(简答)
⒈现代法治行政与民主自由相互促进;⒉现代法治行政是积极主动的行政; ⒊现代法治行政包括行政立法和行政司法;⒋现代法治行政包容行政裁量。
第二节 行政监督
一、行政监督的涵义和种类(简答)
行政监督:行政监督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狭义行政监督和广义行政监督,狭义行政监督认为行政监督是行政上级和行政主管对下级工作情况的监察和督促,广义行政监督认为行政监督是对行政的监督,是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监督。 ⒈一般监督;⒉职能监督;⒊主管监督;⒋特种监督
一般监督:是指按照行政隶属关系和机关协作关系而产生的监督。 职能监督:是指政府各职能部门或直属机构依据法定权力,就其主管业务对下级政府对应职能部门的监督,以及对所属企事业单位的监督。
主管监督:是指政府专设的廉政行政机关因特殊授权而对其他行政机关实行的监督。 特种监督:是指除主管监督以外的各种普遍适用的专业性行政监督。 二、行政监督的基本功能和主要方式(简答) ⒈行政监督的基本功能
?充分了解监督对象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工作特点、工作成果、工作态度、开展工作的方法;
?按照规定对监督对象的重要行政措施进行领导、指导、协助;
?遵从授权和法定程序对监督对象的悖权行为予以制裁,对其不当行为予以纠正; ?根据法定类别和进取精神对监督对象的优良表现给予奖励和激励。
⒉行政监督的主要方式
?工作分派;?工作报告;?工作指导;?工作管制;?工作检评;?专案调查 三、行政监督的内在机制
㈠行政监督内在机制的意义(简答)
⒈促进和保证行政机关和行政官员维护宪法,执行法律,主动进取,为民服务,充分履行行政责任;
⒉确保行政机关内部职位、职务、职权与职责相统一,并实现上统下属、左右联系、首尾相接、政令归一之功效。 ⒊在职守明细的条件下,提高行政机关和行政公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高行政工作的效率;
⒋落实工作责任、贯彻行政纪律,论功行赏,论过行罚,保障行政管理活动的法制化、规范化进程。
㈡行政监督的组织机制(简述行政监督的组织机制的涵义?)
⒈建立符合国情和国家行政管理规律的、充分体现行政管理职能的国家行政管理体制; ⒉建立和健全行政监督制度;⒊实行分工负责、权责一致的管理原则和管理方法; ⒋建立和健全门类齐全、明确严格的行政规章制度,并以此作为规范行政机关和行政公务人员的行政行为的标准。 ㈢行政监督的心理机制
⒈心理机制的必要性(简述行政监督的心理机制的重要性?)
?用心理机制弥补由于组织机制不足而可能产生的脱离行政责任的现象; ?加强包括心理机制在内的整个行政监督体系的新的时代要求;
?通过机关内部心理监控的机制,防止单纯技术行政管理的必要性; ?通过教育、训导、改变人际关系以实现行政监督的必要性。 ⒉心理机制的实现(实现行政监督心理机制的主要途径?) ?行政责任认同感;?职业道德;?机关气氛;?技能水平
第三节 法制监督
一、法制监督的特征(简答)
⒈从监督总体上看,是除政府以外的其他国家权力主体对行政机关及其官员实施的监督; ⒉从监督对象上看,包括一切国家行政机关和全体政府公职人员及其全部行政行为; ⒊从性质上看,是不同国家权力主体之间,依据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权力所实施的国家权力的制约监督;
⒋从监督程序上看,是严格按照法定程序所实施的合法监督,进而产生合法的效力; ⒌从监督目的上看,是为保证政府依法行政,为了督促政府尽心尽责,以优良的公共行政管理服务于国民,推动社会发展。
二、法制监督的主体及其形式(简答)
⒈立法监督(①立法权;②财政权;③监督权;④弹劾权;⑤条约权) ⒉司法监督(①行政违宪审查权;②审理和判决行政诉讼案件) ⒊检察监督⒋党的监督 三、行政诉讼(简答)
⒈行政诉讼的概念
行政诉讼:简称行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之下,按照一定方式和程序解决具体的行政争议的活动。广义的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之间或与其他国家机关之间,行政机关与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之间,行政机关与公民之间,因行政纠纷,依法由国家行政机关或司法机关处理解决的一种诉讼活动。 ⒉行政诉讼的特征和体制(简答)
特征:?必须有行政机关或具法人资格的行政官员作为一方当事人参加;
?必须遵守和适用普通司法程序;?案件受理的具体范围由法律明文规定。 体制:?大陆法系国家,行诉机构归属行政系统;?英美法系国家,行诉机构归属司法系统;?某些北欧国家,行诉机构归属立法系统。 ⒊行政诉讼的范围和程序(简答):?诉愿;?诉讼 ⒋行政诉讼制度的通则(简答)
?回避制度;?公开制度;?辩论制度;?时效制度;?律师制度 第四节 社会监督
一、社会监督的涵义
社会监督:是指社会行为主体,依据法定的权力,必要时经过法定的程序,对政府及其官员实施的监督。
二、社会监督的特征(简答)
⒈是一种政治权力;⒉是一种法律制度;⒊是一种社会责任;⒋是一种民主意识。 三、社会监督的主体及其形式(简答)
⒈社会舆论;⒉公民批评;⒊公民投票;⒋压力集团;⒌地方自治制度。
第十六章 行政责任
第一节 行政责任概说 一、行政责任的涵义 行政责任:是政府及其构成主体行政官员因其公权地位和公职身份而对授权者和法律以及行政法规所承担的责任。
二、行政责任的意义(简答)
⒈行政权能的扩展;⒉政府自身的变化 三、行政责任的历史演变(简答)
⒈资本主义社会以前行政无责⒉资本主义国家行政责任⒊社会主义国家行政责任问题 ?法律制度;?理论研究;?体制结构;?政府内部 第二节 行政责任的基本范畴
一、行政责任的特征(行政责任体系的一般特征?)
⒈行政责任是一种责任;⒉行政责任是一种义务;⒊行政责任是一种任务; ⒋行政责任是一种理论;⒌行政责任是一种制度;⒍行政责任是一种监控体系。 二、行政责任的内在实施条件(简答)
⒈基本权力:?人格保障权;?身份保障权;?职务保障权
⒉一般权力
?公物使用请求权;?行政职务了解权;?执行公务保障权;?行政裁量权;?自由申辩权;?确认事实权。 行政裁量权:又称自由裁量权,是行政机关和政府官员在一定的法律规范之下从事行政管理活动所享有的自由酌量完成任务的方式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权力,即有条件的行为选择权。 三、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有哪些?) ⒈须是国家行政机关或行政公务人员的行政行为;⒉须有国家宪法和宪法相一致的法律、法
规的确认;⒊须有特定的行为后果;⒋国家全部承担或部分承担损害责任。 第三节 行政责任的确定
一、行政责任的主体(承担者) ⒈政府官员行政责任的确定
⒉行政机关行政责任的确定(简答)
?为了分清和落实机关责任;?为了在发生行政行为过失的情况下,明确行政诉讼对象或行政惩处对象;?机关行政责任与官员行政责任互为条件;
?获得合法委托而从事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非行政机关和非行政官员,其行政责任由委托机关承担。
二、确定行政责任的依据(简答)
⒈宪法;⒉国家责任统一法典;⒊民法和民诉法;⒋判例法;⒌议会专门法律、法规;⒍地方法规;⒎行政法则
三、行政责任的追究(简答)
行政责任的追究:是在行政责任确定的条件下,依据一定的法律原则和规定,对损害性行政行为的责任主体予以一定的行政或法律惩处,并根据情况使之承担赔偿的制度。 ⒈主体和程序性问题
⒉实体性问题(①行政裁决;②行政诉讼;③行政惩处;④行政赔偿)
第十七章 行政伦理
第一节 行政伦理概说 行政道德:是职业道德或行业道德的一种类型,是人们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般道德在行政活动中的体现,是统治阶级的道德对行政管理活动的特殊要求。
行政伦理:是指行政领域的伦理道德,是探究行政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的过程中怎样遵循职业规范,是追寻行政组织应具有怎样的制度伦理,具有政治性、公共性、示范性、自律性、他律性、动态性等特性。
一、行政伦理的涵义(简答)
⒈行政伦理是一种关于公私利益关系的观念体系;⒉行政伦理是一种关于权力义务关系的规范体系;⒊行政伦理是一种关于政府管理的价值体系; ⒋行政伦理是行政权力的一种内在约束机制;⒌行政伦理是关于行政管理职业规范的范畴体系;⒍行政伦理是一种特定的行政文化层面。 行政文化:是指行政体系中成员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对行政活动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和信仰、任何一个行政体系的结构、过程、程序及行政主体的行为观念,都会直接或间接受到行政文化的影响。
二、行政伦理关系的内容(简答)
⒈行政主体中个人之间的伦理关系;⒉行政组织与个人之间的伦理关系; ⒊行政组织相互之间的伦理关系;⒋行政主体与政治主体之间的伦理关系; ⒌行政人员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伦理关系;⒍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伦理关系。 第二节 行政伦理的结构与功能
一、行政伦理研究的理论模型(丹哈特所概括的公共服务伦理的研究范式?) 范式Ⅰ:20世纪40年代的理论模式,研究政策制定者;
范式Ⅱ:20世纪50年代的理论模式,研究行政管理中的伦理价值; 范式Ⅲ:20世纪60年代的理论模式,认为人们达到抽象道德准则之前,伦理标准是变化的; 范式Ⅳ:20世纪70年代的理论模式,认为伦理标准随时间发生变化,行政管理者对其应做
出反应;
范式Ⅴ: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理论模式,认为行政管理人员应独立地鉴定行政决策的标准与过程,并理性地进行质疑; 范式Ⅵ: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理论模式,认为行政人员应具有独立于行政组织的判断标准,标准应反映对于社会核心价值的承接和对于组织目标的认同。
二、行政伦理的结构与功能(简答)
⒈公务人员的个人品德;⒉行政职业道德;⒊公共组织伦理;⒋公共政策伦理 ㈠公务人员的个人品德(简答) ⒈公务人员的思想态度
⒉公务人员的思想品德(①乐观;②勇气;③仁慈的公正) ㈡行政职业道德
行政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⒈奉公;⒉守法;⒊忠诚;⒋负责
㈢行政组织伦理
行政组织层面伦理的主要内容?:⒈程序公正;⒉组织信任;⒊民主责任;⒋制度激励 ㈣公共政策伦理
公共政策的伦理基础(公共政策的伦理观念?)
⒈功利主义;⒉普遍主义;⒊公平正义论;⒋个人自由论 第三节 行政伦理制度化 一、行政伦理失范及其原因
㈠行政伦理失范
行政伦理失范:在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行政主体会置行政伦理的规范和原则于不顾,导致损害公共利益的现象时常发生,公共权力被用来满足私利的情况。 ㈡行政管理中的伦理困难(行政伦理失范的原因?) ⒈行政管理人员的角色冲突;⒉公共机构代表性和自主性的冲突;⒊集体行动与个人选择的冲突。
二、行政伦理的管理(略) 三、行政伦理立法
行政伦理立法的基本内容? ⒈行政职业道德规范的界定
?必须申报财产,将个人财务公开;?限制公职以外的活动;
?不得利用公职谋取私利;?禁止不正当使用国家财产和政府未公开的信息; ?严禁在公务活动中收受礼品;?回避;?离职限制。
⒉行政组织伦理的保证机制
?培育组织良心,把组织视为有道德的“人”,它同样需要负责任; ?改变组织分工和权力分配,通过权力下放和责任下放扩大道德容量; ?保护为坚持伦理标准而违反组织政策和程序的有道德的个人;
?展开组织讨论,把它作为组织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提高道德讨论的水平。
纽伦堡原则:被告遵照其政府或某一长官之命而行动的事实,不能使其免除责任。
揭发机制:对于具有道德良心和正义感而违背组织政策去坚持伦理标准的组织成员的保护。 第十八章 现代政府能力
东亚国家和地区在其现代化过程中与政府能力相关的共同特性?
⒈它们有效地处理了政治与经济的关系;⒉它们有效地处理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⒊它们有效地处理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⒋它们有效地处理了政治家集团与专业技术群体的关系;⒌它们有效地处理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政府能力: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既定的国家宪政体制内,通过制定和执行品质优良、积极而有效的公共政策,最大可能地动员、利用、组合、发掘、培植资源,为社会和公众提供广泛而良好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理性地确立社会普遍遵从的正式规则并积极引导更为广泛的非正式的社会规则,维护社会公正和秩序,形成有效调节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制度及其机制,进而在比较的意义上促进国家快速、均衡、持续、健康发展的能力。 简述政府能力的相关性?
⒈现代国家政府的宏观公共行政能力与政府职能相关; ⒉现代国家政府的宏观公共行政能力与公共行政权力相关; ⒊现代国家政府的宏观公共行政能力与公共选择相关。 论述现代政府能力的构成? ⒈经济管理能力
?推动本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维持税收和保持公共财政收支平衡的能力; ?有效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⒉政治和社会管理能力
?维护社会基本秩序的能力;?达成社会谅解和实现社会整合的能力; ?实现和维护基本社会公正的能力;?促进社会均衡发展的能力。
⒊行政组织管理能力
?有效的反应和应变能力;?适应环境创新发展的能力;?改革和自我更新的能力。 行政发展:是以自身为诉求对象的行政现象,即政府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而相应地调改和完善行政体制、领导制度、行政行为方式、行政管理技术等等,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 发展行政:是以社会为诉求对象的行政现象,即政府在良好行政发展的基础上审时度势、主动进取,打破“汉承秦制,萧规曹随”的旧习,通过向社会和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即公共政策及其执行,来引导、推动、促进社会的快速、均衡、稳定、持续的发展进步。
第十九章 当代中国行政改革
论述可持续发展时期的政府机构改革(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 ⒈改革的大背景
改革面临的挑战集中在六个方面
?政府管理面临挑战;?国有企业面临挑战;?金融体制面临挑战;?国际竞争力面临挑战;?国家和民族的文明进步面临挑战;?国家财政面临挑战。 ⒉改革的新特点
?力度大的改革;?时机选择合理的改革;?制度创新的改革;?整合的改革;?目标明确且期望值高的改革;?过渡型的改革。
⒊改革的主要难点 ?转变行政观念难;?恰如其分地处理集权与分权中存在的悖论难;?改变国民包括政府官员的关于政府的社会责任观难;?大幅度精简人员,尤其是精简地方政府人员难;?机构改革与“五大改革”同期启动难;?在动态的过程中建立关于改革的共识难。 ⒋改革的前提条件
?中国国家政治领导集团,在涉及政府机构改革以及延伸问题上,能否形成共同的立场、一致的态度,并且在持续改革的过程中坚持既定的共同立场和一致的态度;?各级各地政府、各级各地领导干部对本次改革的理念和目标的正确的理解与认同的程度,进而形成与中央政府相一致的共同立场和一致态度的程度;?分流人员是否能够在各级各地政府的统筹安排下,在预定的时间内相对顺利地离开政府,较为顺利地走上新的工作岗位;?1998年以至今后3年,我国的各项改革以及连带的经济增长是否能够实现预期的目标;?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最终确定和巩固本次改革的成果;?国际形势是否能够有利于进一步的改革进程。
行政体制:是指经由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具有基本社会公信力和权威性的国家行政组织形态。 行政制度:是指以一定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和管理思想的原则为前提的、同样经由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体制内各权力主体的关系形态或关系模式。 行政改革:是指行政系统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行政系统内部构成要素的变化,对其自身的功能、结构及其行政人员的行为方式所做的调整和改变,以使行政系统与环境之间达到动态平衡,从而实现行政效能的行为过程。 简述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主要范畴?
⒈属于第一个层面即法理与法律的主要问题有:
?政府的法定地位;?政府的基本功能;?增加公众对政府行政管理的参与。 ⒉属于第二个层面即管理思想和技术方法的主要问题有:
?调整行政组织;?提高行政效率;?强化首长负责制;?扩大行政性分权;?提高政府公务人员专业水平;?改进行政技术。
简述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核心问题?
⒈行政权力与政府职能;⒉行政权力与依法行政
论述我国政府改革与市场经济、制度创新、政府能力的关系? ⒈市场经济是我国政府改革的经济基础
?市场经济是以公平竞争、等价交换为基本原则的自由竞争的经济;
?市场经济是以法制为基础的规则经济;?市场经济是以利益为导向的经济。 ⒉制度创新是我国政府改革的主要途径
?政府改革与制度安排;?政府改革与制度环境;?政府改革与制度创新。 ⒊政府能力是我国政府改革的行为诉求
?公共政策能力;?行政管理能力;?社会服务能力;?自我控制能力。
寻租行为:是指一定的国家公共行政权力主体,利用法律赋予的某些合法的公共行政权力,通过不正当的途径或方式,按照“等价交换”的商品原则,非法地实现一定的公共行政权力与一定的经济财富之间的交易,或一种公共权力与另一种公共权力的交换的特定行政现象,即通常所说的“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或腐败。
第二十章 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理论背景 第一节 新自由主义
新自由主义主体理论、政策主张以及关于新自由主义的争论? 主体理论:?经济理论;?政治理论;?国际关系理论。
政策主张:“华盛顿共识”包括?财政纪律;?公共支出优先性的转变;?税收改革;?金融自由化;?汇率;?贸易自由化;?外国直接投资;?私有化;?放松管制;?产权。 关于新自由主义的争论: “华盛顿共识”的错误:?把金融自由化当成目的本身,而不是实现有效的金融体制的手段;?它将私有化视为比促进公平竞争更重要的目标,结果造成大量“私有化寻租”;?它依赖少数政策工具来实现短期目标,而忽视健康与教育、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公平社会和民主的发展。
“后华盛顿共识”主张:?私有化和金融贸易自由化对制定宏观政策来说并不是目的,而只是促使市场更加有效率和活力的一种手段,而且这种手段必须与监管的竞争政策相结合;?如果不建立一个有竞争的市场,就不可能得到金融贸易自由化的好处。?“政府应当成为市场的补充,采取行动使市场运行的更好,纠正市场的失效。”?政府有必要应用更多的政策工具实现“更广泛的目标”,是“相对来说比较狭窄”的目标。 “圣地亚哥共识”:?必须减少经济改革的“社会成本”,使每一个人都能从改革中受益;?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和卫生事业;?不应该降低国家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健全法制,
实现社会稳定;?提高妇女和少数民族群体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完善和巩固民主制度。 第二节 公共选择理论
试述公共选择理论的理论特点、政治与官僚制度的失败理论、政策主张、关于公共选择理论的争论?
理论特点:?问题界定和问题导向;?传承和借鉴;?理论开创和方法创新。
政治与官僚制度的失败理论:?关于“政治人”的人性的基本假定存在谬误;?政府具有犯错误的天然倾向;?政府具有低效率的天然倾向。
政策主张:?宪政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建立激励机制;?改革税制;?监督政府。 关于公共选择理论的争论:?关于经济人假说;?关于方法论;?关于政府失败。 第三节 新制度经济学
试述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创新、主要理论、关于新制度经济学的争论?
理论创新:新制度经济学的开创者被称为“新思想的启迪者和提出者”,是因为他们从新的视角解释了制度并检查了它的结果,创造性地提出了论证了新的基本的理论命题:制度是经济发展和经济运行中的内生变量。
主要理论:制度是一系列被指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
争论:?“经济人”基本假定存在悖论;?“制度节省交易费用”基本命题上存在悖论;?假设条件错误。 第四节 新公共管理
试述新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政策主张、关于新公共管理的争论? 新公共管理是“重塑政府”和“再造公共部门”,改变传统的公管管理模式,转变政府的职能。其主要特点是引入私人部门和市场化的管理方法改造公共部门。
主要理论:?向职业化管理的转变;?标准与绩效测量;?产出控制;?单位的分散化;?竞争;?私人部门管理的风格;?经律与节约。 政策主张:?改造公共部门;?引入企业管理模式;?建立顾客驱动制度;?引入竞争机制;?重视行政结果;?推行社会合作。 关于新公共管理的争论:?意识形态狂热;?背离公共部门社会价值;?理论基础存在偏差;?“顾客满意”值得怀疑;?放弃政府职责、逃避政府责任。 第五节 第三条道路
试述”第三条道路”的概念、主要理论、关于第三条道路的争论?
“第三条道路”是西方国家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所选择的一套理论和政策的体系。寻求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分配之间的平衡点,是第三条道路关注的核心问题,既能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能逐步改善中下阶层的社会福利,是第三条道路的目标。
主要理论:?在政治价值方面,主张打破传统的“左”与“右”的两分法;?在经济体制方面,倡导一种混混合合经济;?在国家功能问题上,试图分解国家的权力;?在国家主权问题上,强调建立世界主义的民族国家;?在福利国家问题上,主张变社会福利国家为社会投资国家。
关于第三道路的争论:?虚无空洞,难于把握,而且没有方向;?没能保持左派的适当观点,所以也就有意无意地滑向了保守主义;?接受了新自由主义的框架,特别是其对全球市场的关注;?本质上是盎格鲁—撒克逊的方案,深深刻着它得以产生的社会的烙印;?除了让市场说了算之外,没有明确的经济政策;?同它的两个主要辨论对手一样,第三条道路除了象征性的承认之外,对生态问题没有有效的应对方法。 第六节 治理理论
试述治理理论的概念、特点、主要理论、关于治理理论的争论?
治理是指在一定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治理的目的是指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治理是指政治管理的过程,它包括政治权威的规范基础、处理政治事务的方式和对公共资源的管理。它特别关注在一定限定的领域内维持社会秩序所需要的政治权威的作用和对行政权力的运用。
特点:?普选制使政府权力的产生和应用,更多地受到社会公众的制约,资本的支配力量受到限制;?过度竞争所导致的大危机和社会严重不均衡造成的社会冲突,暴露出市场在限制垄断、提供公共品、约束个人的极端自私行为、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统计成本等方面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因此不可能达到经济学中的帕雷托最优;?各种自组织即社会自治性组织成为公共事务的直接参与者、决定者;?公众传播大众化,成为公众参与国家事务,制约国家权力的路径和方式,公民社会进一步显化。
主要理论:?重视社会管理力量多元化;?重新定位政府角色;?倡导网络管理体系。 关于治理理论的争论:?公共权力和社会活力的替代不现实;?合作的基础的建立不可靠;?全球治理值得质疑。
第二十二章 政府理论创新 第一节 理论创新的进程与内容
简述理论创新的进程和内容?
?不同时期的理论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一致性和融通性;
?不同时期均有占据主导地位的主流理论,从而形成了虽然相通但却不同的新的“典则规范”;?否定传统典则规范和创立新的典则规范的深刻程度逐步抬升。 第二节 新公共行政学
简述新公共行政学的概念和观点?
新公共行政学是1968年9月,由美国行政学家沃尔多号召和资助,32位年轻的行政学学者会聚位于美国纽约州雪城大学的明诺布鲁克会议中心,试图通过回顾和检讨公共行政学的发展历程,讨论公共行政面临的问题,寻求公共行政未来的发展方向。会议提出了“新公共行政学”作为区别已往行政理论的理论标志,并以政府及其官员在公共行政管理过程中的价值观和伦理观,作为新公共行政学的核心概念和关键性问题。
?主张社会正义和社会公平;?主张改革的、入世的、与实际过程相关的公共行政学; ?主张构建新型的政府组织形态;?主张突出政府行政管理的“公共”性质; ?主张“民主行政”。 第三节 重塑政府、政府再造、撤出制高点 试述重塑政府?
?“重塑”的特点:丢弃与传统公共行政紧密相连的一些陈规旧俗,并期望彻底反思政府的动作。
?“重塑”的价值标准:解决政府各种问题的唯一正确的价值选择,在于重新定位政府的职能,按照企业家精神重塑一个“企业化政府”。 ?“重塑”的政策主张:①起催化作用的政府:掌舵而不是划桨;②小区拥有的政府:授权而不是服务;③竞争性政府:把竞争机制注入到提供服务中去;④卓有使命感的政府:改变照章办事的组织;⑤讲究效果的政府:按效果而不是按投入拨款;⑥受顾客驱使的政府:满足顾客的需要,不是官僚政治的需要;⑦有事业心的政府:有收益而不浪费;⑧有预见的政府:预防而不是治疗;⑨分权的政府:从等级制到参与和协作;⑩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通过市场力量进行变革。
政府再造:是指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进行根本性的转型,以大幅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的能力,并通过变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文件
等来完成这种转型过程。
简述撤出制高点的内容?
?新时代已经来临;?国家控制“制高点”;?国家撤出“制高点”。 第四节 创新公共行政
公共行政理论关于传统的行政观和行政方法的缺陷?
?在理性模式的条件下,传统的行政观以古典经济学关于人性的假设——自利的动机,作为社会行为的唯一的、被动的假设,这是片面的,由此导致了公共组织内官僚化程序的形成和工作动机的淡漠。行动理论假设人性是积极的,并具有明确的社会性。因此,应当通过启发人性加强组织内的沟通、理解,促成相互支持,实现组织的协调发展。
?传统的行政观过分重视管理模式或通则,因而总是以规范性的人、团体、组织、系统作为基本的分析单元,试图通过对其中行为及其因果互动关系的观察,解释和预测事实,并以此作为提高管理效率的主要途径。这是不够的。与关于人性的假设相一致,行政理论主张加强个体成员之间、个体成员与组织之间直接的接触,通过面对面主观意愿的表达,实现有效的互动,进而达成共识,借此实现公平与正义。
简述民主行动理论的观点?
?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在代表和最大限度地表达公共利益;
?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实现国民实质性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
?确保行政“主权的委托者”的功能地位和作用,实现行政的为国民服务的最高宗旨; ?反对“价值中立”,主张通过积极的公共政策充分而有效地反映和体现社会各阶层的意愿、需求、利益。
简述全国质量管理的概念和特征?
全国质量管理简称TQM,是一种源起并广泛应用于工商管理的管理模式。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全面质量管理强调全组织“质量”的重要性。全面质量管理与传统的管理模式的差异首先在于其管理理念的不同。全面质量管理重视“物”,但更重视人——顾客、员工、团队——和谐的关系和坦诚的合作,重视“人、财、物”的协同、整体的效应。其要义在于将产品生产和检验的质量管理技术放大、扩展、泛化成为全组织的管理,质量的标准则相应由技术合格转变为顾客满意。在此意义上可以认为,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顾客导向;?领导示范;?全员参与;?重视教育;?强化团队。 简述行政专业责任的概念以及与其现象密切相关的因素?
行政专业责任是指狭义政府即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官员,因其执掌国家公共行政权力、运用公共行政管理方式履行国家公共行政职能而产生的特殊专业责任,是狭义的行政责任之一种。 ?现代官僚科层组织的形成;?科学管理原理的产生;?“法律有限、人事无穷”的影响。 简述“黑堡宣言”的中心观点及重新定义政府的典则?
中心观点是公共行政是民主政府治理过程的必然部分,公共行政必须成为公共利益的捍卫者。他们认为,因其专业功能,政府行政人员应成为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公共利益的受委托者,应成为“睿智的少数”而不是“强权的少数”。
?国家行政组织是具有特定能力、提供特定社会功能以实现公共利益的组织; ?公共行政是既定宪政秩序下政治治理过程的正当参与者;
?公共行政权威的合法性应建立在政府的公共政策能够广泛代表不同公众利益的基础之上; ?公共行政包括“治道而不仅仅是公共部门管理或行政”; ?专业行政部门的观念应成为“面向公共机构训练公共行政者的基点”;
?公民品行和公共利益是政府最高的价值选择,是公共行政的核心规范标杆; ?公共行政必须与政治的宪政目标和过程相联系;
?公共行政必须在宪法架构内且合法。
斯代弗关于“美国公共行政合法化的三大失败”及其可能的解决方案? 美国公共行政合法化的三大失败:
?公共行政的复杂性大大增加,公共部门漫无目标地膨胀、扩展;
?商业价值向公共部门的渗透,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角色界限因此变得模糊不清; ?公共机构丧失廉洁公正和生机。
解决上述矛盾有三种可能的备选方案:
?让矛盾放任自流,但这具有风险性;
?减少对政府的依赖,但这“不可能并带有某种浪漫色彩”;
?“展开加强公共行政在美国文化中地位的艰巨工作”,即通过“积极合法化”的战略使行政国家扮演更为积极角色。
斯蒂尔曼关于“有效公共行政”的价值观及其重新思考?
“有效公共行政”的价值观:
?行政单位普遍实施广泛的群众参与,特别是群众性的、自愿的参与; ?最大限度地实现行政职能分权;?政府运转简单化和公共财政经济化; ?尽可能以“它的盈亏底线”为标准实现完全“经济的”公共行政;
?以严格的法律约束控制公共支出、行政自由裁量权和政府目标;
?广泛使用专业人员或技术人员;?几乎不关心如何有效地推进国家目标; 但是这些观念许多已经不合时宜,人们需要重新思考这样一些公共行政问题: ?什么是公共行政??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称心如意的生活?
?谁应该成为社会的治理者??政府应当根据什么标准制定政策和采取行动?
?应该如何理解小区、社群的性质及其与政府的关系??行政权力、事务应该集中还是应该分散? ?现今应当如何再定义诸如公民的品行、公共利益、责任和义务等概念? 简述新公共服务的概念及其观点?
新公共服务是指关于公共行政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套理论。新公共服务基本的理念是,全体公民才是国家、政府乃至全部国有资产的所有者,所以,政府的基本职能既不是、也不应是“掌舵”或“划桨”,而是回应公民诉求,为公民提供服务。 ?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公共利益是目的而不是产品。 第二十三章 修正政策与改革政府 第一节 福利国家、公共管理与改革
福利国家:首次出现在英文文献里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的天主教威廉坦普尔把当时纳粹德国称作“权力国家”,即国家掌握绝对权力、社会为统治者服务,而把预期中的为社会服务的国家称作“福利国家”。 简述福利国家的弊端?
?滞胀;?公共财政状况恶化;?国家懒惰情绪普遍滋生; ?政府机构庞大、行政效率低下、官僚作风盛行。 第二节 市场化、社会化与改革
民营化:是更多地依靠私人组织,更少地依靠政府来满足社会的需要。主张民营化的人认为,政府特别是联邦政府已经过于庞大和过度扩张,它已经侵入到许多本应该是私营活动的范围中。这样不但导致了公共开支的增加和公共资源的浪费,而且导致了低效行政的蔓延。他们相信,私人组织提供的服务花费少效率高。而在财政紧张的年代,私人组织的这种管理优势就更为明显。
简述社群主义的概念及其主张? 社群主义亦译社区主义,其社会活动形式被称为社群运动。其典则基点在于从权利政治走向
正在阅读:
张国庆《公共行政学》笔记12-28
普法安全教案上集04-28
高一物理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新人教版04-19
益西彭措堪布:情爱重缚06-01
实验三 利用Wireshark分析IP协议 - x1022601-18
外科常用手术器械名词中英文对照07-22
毕业论文--赵幼娜(第三稿)修改意见09-26
一步之遥,十分努力,百倍坚持08-02
无线电对讲机设计论文05-09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张国庆
- 公共
- 行政
- 笔记
-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重点易错字词:字音检测题带答案
-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班主任工作总结
-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加快水运发展的通知18
- 幼儿园家长会发言稿:新学期开学了 - 图文
- 2014预防艾滋病宣传活动策划书
-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整合》课题结题报告
- 数据库实验八:触发器及应用
- 征地拆迁管理办法
- 世界十大洗发水品牌
- 配水巷施工规格及安全技术措施
- 单片机复习题 带答案
- 13 fall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法(一) 模拟试卷一及答案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小升初专题练习:图形的认识、测量、变换
- 教育艺术三十六计之四(19~24计)
- 2012东城区示范校高三化学综合练习
- 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
- 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研究生导师名目及简介
- 宿州市2015年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
- 税务师考试《税法一》真题及答案
- 长非编码RNA研究进展 - 陈晓敏 -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