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豫皖片区红色旅游发展规划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2-28 22:5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鄂豫皖片区红色旅游发展规划

编制说明

虽然规划组长和主要成员早在2003年就承担了国家旅游局设立的红色旅游专题研究课题,在此基础上负责执笔起草了《2004-2010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对红色旅游应该说有一定基础。但作为一项政治性、综合性很强的新生实务,在相关研究基础和规划工作基础薄弱的背景下,承担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具有很大的挑战。

本次规划于2005年9月正式启动,规划最初是受到编制中国旅游业“十一五”规划等一系列工作影响推迟,后来则在向相关部门请示后,感到红色旅游作为一项新兴的事业,要做好红色旅游规划,需要在《2004-2010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和深入研究基础上,才能编制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片区红色旅游规划。着眼实效,在《纲要》实施三周年之际推出规划成果,在推出最终规划之前,本次规划的专家组长参与执笔起草了《进一步促进红色旅游健康持续发展的意见》,并负责了领导的讲话稿起草。在此基础上,将红色旅游最新的发展动态与要求也有机融入了规划之中。

这是一项对红色旅游跟踪研究三年所形成的规划成果。编制过程中,规划组一直积极配合红色旅游协调小组办公室等的相关工作,专家组长和主要成员参与了30余次全国红色旅游协调小组办公室及各省市自治区组织的红色旅游培训班和论坛会,讲授红色旅游规划、建设、管理、区域合作、宣传营销等课程。规划组一名成员期间借调到全国红色旅游协调小组办公室工作一年,在服务中进行跟踪研究。

本次所形成的规划成果,与一般的区域旅游规划有所不同,除了三个片区的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外,本次规划在三年跟踪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两个配套规划成果:《红色旅游规划与建设指南》、《红色旅游市场开发指南》。这一方面使规划建立在扎实的研究基础上,另一方面,也形成了指导全国红色旅游发展与规划的规范性指南。

规划编制过程中,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全国红色旅游协调小组办公室、国家发改委社会司以及相关各协调小组单位给予了强有力的领导和大力支持,做了大量的组织协调与服务工作。

各地旅游局和红办高度重视本次规划,对规划调研和收集资料给予了积极的配合。规划专家组对所涉及的11个省、市、自治区主要的红色旅游资源进行了全面考察,考察时间长达90余天,行程7万多公里,期间举行了各类座谈会40余次,得到了各地大力帮助。

在规划过程中,还得到了来自各相关方面专家的大力支持。得到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机构专家的指导,吸取了各方面专家和实际管理者的好的建议和意见。但是,受水平所限,规划还有很多缺陷,与发展红色旅游这一伟大的历史工程的需要相比,我们的力量显得微不足道,还需要不断吸收各方面智慧。

《国家中部及西北片区红色旅游规划》编制组

2008年10月5日

规划编制组成员名单

组 长:

石培华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士 旅游规划中心主任、资源环境研究室主任 副组长:

江五七 国家发改委国土地区所旅游规划中心研究员 李关平 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常洪林 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 国家一级注册规划师、一级注册建筑师 组长助理:

杜 颖 国家发改委国土地区所旅游规划中心主任助理 卫小超 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所长 蒋明艳 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总监 宋文芸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发展研究院,研究生 张雯强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发展研究院,研究生 冯 凌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博士后 唐晓芸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博士后,副教授 王 伟 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 成 员:

申玉铭 首都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石美玉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系主任,教授,博士

毛汉英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导 申 兵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地区所城镇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宋建军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研究员,博士 胥蜀辉 北京古建园林研究所原所长、国家一级注册规划师 陈龙桂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副研究员,博士 刘 通 丁 刚 张庆杰 杨小兵 贾金思 杨琼耀 秦 玲 王 迪 苗 丽 李永德 甄亚利 桑海洋 李 朝 尹 丽 刘佳峰 周 旭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副研究员,博士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所规划师主任、研究员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研究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博导

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所长 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 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 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 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 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 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 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 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 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 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经理

目 录

规划总论 ............................................................................................................................................. - 1 - 一、规划范围与规划期限 .............................................................................................................. - 1 - (一)规划范围 ......................................................................................................................... - 1 - (二)规划期限 ......................................................................................................................... - 1 - 二、规划性质与主要任务 .............................................................................................................. - 2 - 三、规划依据与工作基础 .............................................................................................................. - 3 - (一)规划依据 ......................................................................................................................... - 4 - (二)相关基础 ......................................................................................................................... - 4 - 四、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 - 5 - (一)指导思想 ......................................................................................................................... - 5 - (二)基本原则 ......................................................................................................................... - 5 - 五、规划方法与技术路线 .............................................................................................................. - 7 - 六、规划文本与配套成果 .............................................................................................................. - 8 - (一)规划文本 ......................................................................................................................... - 8 - (二)配套成果 ......................................................................................................................... - 8 - 第一章 区域特征与发展红色旅游的意义 ..................................................................................... - 9 - 一、我国中部经济塌陷之地,将发展红色旅游作为该地区扶贫先导工程,有利于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中部崛起的关键。 .................................................................................................... - 9 - 二、中国之中、红色文化的重心和中心,发展红色旅游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 .................................................................................................... - 13 - 三、人文厚重、环境优越,资源综合性强,发展红色旅游可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带动片区内旅游业整体发展。 ................................................................................................................................ - 14 - 第二章 红色旅游资源调查与分类评价 ....................................................................................... - 16 - 一、鄂豫皖红色旅游资源概况 .................................................................................................... - 16 - (一)一个国家重点红色旅游区 ........................................................................................... - 16 - (二)十三个国家红色经典景区 ........................................................................................... - 17 - (三)三条红色旅游经典线路 ............................................................................................... - 18 - 二、鄂豫皖红色旅游资源调查与分类 ........................................................................................ - 19 - 三、鄂豫皖红色旅游资源评价 .................................................................................................... - 25 - (一)资源类型丰富,主题鲜明 ........................................................................................... - 25 - (二)资源品级结构合理,且空间呈组团集聚分布特征 ................................................... - 26 - (三)资源功能结构完备,便于综合旅游目的地的形成 ................................................... - 26 - (四)区域空间大,区域互补性强 ....................................................................................... - 26 - 第三章 红色旅游发展基础与条件分析 ....................................................................................... - 28 - 一、发展基本状况 ........................................................................................................................ - 28 - 二、 SWOT分析 ............................................................................................................................. - 29 - (一)三大优势 ....................................................................................................................... - 29 - (二)三大劣势 ....................................................................................................................... - 31 - (三)四大机遇 ....................................................................................................................... - 32 -

(四)两大挑战 ....................................................................................................................... - 35 - 第四章 发展定位与战略目标 ....................................................................................................... - 38 - 一、指导思想 ................................................................................................................................ - 38 - 二、发展定位 ................................................................................................................................ - 38 - 三、发展目标 ................................................................................................................................ - 41 - (一)定性目标 ....................................................................................................................... - 41 - (二)定量目标 ....................................................................................................................... - 41 - (三)自然生态目标 ............................................................................................................... - 42 - (四)社会文化和社区目标 ................................................................................................... - 42 - 四、发展战略 ................................................................................................................................ - 42 - (一)三省联合,形象牵动战略 ........................................................................................... - 42 - (二)县域统筹,都市依托战略 ........................................................................................... - 43 - (三)融合发展,立体开发战略 ........................................................................................... - 43 - 第五章 红色旅游空间布局与分片建设 ....................................................................................... - 44 - 一、“一主”——建设一个国家级红色旅游度假区 .................................................................. - 44 - (一)核心范围与区域特点 ................................................................................................... - 44 - (二)发展方向与总体定位 ................................................................................................... - 45 - (三)主题形象与主要特色 ................................................................................................... - 45 - (四)空间布局与建设重点 ................................................................................................... - 45 - 二、“四辅”——培育四个复合型国际旅游目的地 .................................................................. - 46 - (一)太行山红色旅游区 ....................................................................................................... - 46 - (二)皖东北解放战争红色旅游区 ....................................................................................... - 47 - (三)皖东南新四军红色旅游区 ........................................................................................... - 48 - (四)湘鄂西红色旅游区 ....................................................................................................... - 50 - 三、“六城”——打造六个经典红色旅游城市 .......................................................................... - 51 - (一)武汉 ............................................................................................................................... - 51 - (二)郑州 ............................................................................................................................... - 53 - (三)合肥 ............................................................................................................................... - 55 - (四)信阳 ............................................................................................................................... - 56 - (五)六安 ............................................................................................................................... - 57 - (六)麻城市 ........................................................................................................................... - 58 - 四、“九县”——培育九个重点红色旅游示范县 ...................................................................... - 60 - 五、“六线”——整合六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 - 67 - (一)大别山红色之旅 ........................................................................................................... - 67 - (二)时代精神之旅 ............................................................................................................... - 68 - (三)新四军缅怀之旅 ........................................................................................................... - 68 - (四)苏皖红色之旅 ............................................................................................................... - 69 - (五)洪湖赤卫队之旅 ........................................................................................................... - 69 - (六)革命圣迹之旅 ............................................................................................................... - 70 - 六、“七区”——打造七个经典红色旅游景区 .......................................................................... - 70 - (一)英山县革命烈士陵园景区点 ....................................................................................... - 70 - (二)皖西烈士陵园(大别山红色旅游系列景区) ........................................................... - 70 - (三)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系列景点 ........................................................................... - 71 -

(四)濉溪淮海战役战场遗址公园 ....................................................................................... - 71 - (五)云岭新四军文化园 ....................................................................................................... - 72 - (六)洪湖市湘鄂西苏区革命烈士陵园 ............................................................................... - 72 - (七)洪湖市瞿家湾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群 ................................................................... - 73 - 第六章 红色旅游产业与配套服务体系建设 ............................................................................... - 75 - 一、培育特色产业链,形成多系列特色服务 ............................................................................ - 75 - (一)住宿体系规划 ............................................................................................................... - 75 - (二)餐饮体系规划 ............................................................................................................... - 76 - (三)娱乐体系规划 ............................................................................................................... - 77 - (四)商品体系规划 ............................................................................................................... - 78 - (五)特色交通服务 ............................................................................................................... - 79 - (六)旅行社体系规划 ........................................................................................................... - 80 - 二、产业联动发展 ........................................................................................................................ - 81 - (一)红旅农林牧产业 ........................................................................................................... - 81 - (二)红旅文娱产业 ............................................................................................................... - 82 - (三)红旅休闲产业 ............................................................................................................... - 84 - (四)红旅商贸产业 ............................................................................................................... - 84 - 第七章 红色旅游市场定位与形象宣传 ....................................................................................... - 86 - 一、红色旅游市场定位 ................................................................................................................ - 86 - (一)鄂豫皖红色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 - 86 - (二)鄂豫皖片区红色旅游市场特征 ................................................................................... - 87 - (三)鄂豫皖红色旅游市场定位 ........................................................................................... - 91 - 二、鄂豫皖片区红色旅游形象定位 ............................................................................................ - 92 - 三、鄂豫皖片区红色旅游形象推广 ............................................................................................ - 93 - (一)BIS 行为识别系统设计 ............................................................................................... - 93 - (二)VIS 视觉识别系统设计 .............................................................................................. - 93 - 四、营销总体目标 ........................................................................................................................ - 95 - 五、营销战略核心——品牌营销 ................................................................................................ - 95 - 六、营销推广方案 ........................................................................................................................ - 95 - (一)“保先”市场 ................................................................................................................. - 96 - (二)学生市场 ....................................................................................................................... - 96 - (三)会议市场 ....................................................................................................................... - 96 - (四)家庭市场 ....................................................................................................................... - 97 - (五)银发市场 ....................................................................................................................... - 97 - 七、大型活动策划 ........................................................................................................................ - 98 - (一)区域性大型活动 ........................................................................................................... - 98 - (二)地方性大型活动 ........................................................................................................... - 98 - 第八章 红色旅游文物保护体系 ................................................................................................. - 100 - 一、红色文物遗产的保护原则与特点 ...................................................................................... - 100 - (一)红色文物遗产的保护原则 ......................................................................................... - 100 - (二)鄂豫皖片区文物遗产特点 ......................................................................................... - 101 - 二、红色文物遗产概况、分类和分级 ...................................................................................... - 102 -

(一)基本概况 ..................................................................................................................... - 102 - (二)资源分类 ..................................................................................................................... - 102 - (三)遗产分级..................................................................................................................... - 110 - 三、鄂豫皖红色旅游区红色文物保护重点工作 ...................................................................... - 113 - (一)认真执行文物普查工作 ............................................................................................. - 114 - (二)积极实施文物保护工程 ............................................................................................. - 114 - (三)提高遗产保护意识 ..................................................................................................... - 114 - (四)加快红色遗产申报工作 ............................................................................................. - 115 - (五)策划文物保护工程及宣传推广计划 ......................................................................... - 115 - 第九章 红色旅游交通体系建设 ..................................................................................................- 116 - 一、交通现状分析 ...................................................................................................................... - 116 - (一)区域交通 ..................................................................................................................... - 116 - (二)红色旅游目的地交通 ................................................................................................. - 117 - 二、交通问题分析 ...................................................................................................................... - 119 - (一)区域交通 ..................................................................................................................... - 119 - (二)红色旅游目的地交通 ................................................................................................. - 120 - 三、发展思路与目标 .................................................................................................................. - 121 - 四、重点建设内容 ...................................................................................................................... - 121 - (一)区域交通 ..................................................................................................................... - 121 - (二)红色旅游目的地交通 ................................................................................................. - 124 - 第十章 各省红色旅游发展建议 ................................................................................................. - 127 - 一、安徽省红色旅游发展建议 .................................................................................................. - 127 - (一)区域分析与重新认识 ................................................................................................. - 127 - (二)规划任务与发展思路 ................................................................................................. - 128 - (三)空间结构与发展布局 ................................................................................................. - 129 - (四)发展重点与提升思路 ................................................................................................. - 131 - 二、湖北省红色旅游发展建议 .................................................................................................. - 141 - (一)区域分析与重新认识 ................................................................................................. - 141 - (二)规划任务与发展思路 ................................................................................................. - 142 - (三)空间结构与发展布局 ................................................................................................. - 143 - (四)发展重点与提升思路 ................................................................................................. - 145 - 三、河南省红色旅游发展建议 .................................................................................................. - 152 - (一)区域分析与重新认识 ................................................................................................. - 153 - (二)规划任务与发展思路 ................................................................................................. - 154 - (三)空间结构与发展布局 ................................................................................................. - 155 - (四)发展重点与提升思路 ................................................................................................. - 157 - 第十一章 红色旅游骨干项目 ..................................................................................................... - 158 - 一、红色旅游景区建设项目 ...................................................................................................... - 158 - (一)湖北省 ......................................................................................................................... - 158 - (二)河南省 ......................................................................................................................... - 159 - (三)安徽省 ......................................................................................................................... - 160 - 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 - 160 -

(一)湖北省 ......................................................................................................................... - 160 - (二)河南省 ......................................................................................................................... - 161 - (三)安徽省 ......................................................................................................................... - 161 - 三、重点红色旅游城镇建设 ...................................................................................................... - 162 - (一)红色旅游城市 ............................................................................................................. - 162 - (二)红色旅游县城 ............................................................................................................. - 163 - (三)红色村镇 ..................................................................................................................... - 165 - 四、红色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 - 166 - (一)湖北省 ......................................................................................................................... - 166 - (二)河南省 ......................................................................................................................... - 166 - (三)安徽省 ......................................................................................................................... - 167 - 五、旅游服务要素建设项目 ...................................................................................................... - 168 - (一)湖北省 ......................................................................................................................... - 168 - (二)河南省 ......................................................................................................................... - 169 - (三)安徽省 ......................................................................................................................... - 169 - 六、旅游公共服务设施项目 ...................................................................................................... - 170 - (一)红色旅游咨询中心体系与信息网络建设 ................................................................. - 170 - (二)旅游人力资源开发 ..................................................................................................... - 171 - (三)旅游厕所建设项目 ..................................................................................................... - 171 - (四)旅游标识牌建设项目 ................................................................................................. - 171 - 第十二章 保障支撑体系建设 ..................................................................................................... - 172 - 一、组织领导协调机制 .............................................................................................................. - 172 - (一)构建组织保障体系 ..................................................................................................... - 172 - (二)建立发展专项基金 ..................................................................................................... - 172 - (三)培育多元化红色旅游市场主体 ................................................................................. - 173 - (四)完善投融资政策 ......................................................................................................... - 173 - (五)强化法规制度管理 ..................................................................................................... - 173 - (六)制定人才政策 ............................................................................................................. - 174 - 二、人力资源保障措施 .............................................................................................................. - 174 - (一)培养各种红色旅游人才 ............................................................................................. - 174 - (二)加强红色旅游培训 ..................................................................................................... - 175 - (三)建立适应红色旅游发展的专项机制 ......................................................................... - 175 - (四)依托旅游人才市场建立红色旅游人才库 ................................................................. - 176 - (五)大力发展旅游教育产业 ............................................................................................. - 176 - (六)发挥人力资源的创新价值 ......................................................................................... - 176 - 三、政策法规体系 ...................................................................................................................... - 176 - (一)贯彻政府主导政策 ..................................................................................................... - 177 - (二)制定和落实产业扶持政策 ......................................................................................... - 177 - (三)制定和落实产业奖励政策 ......................................................................................... - 177 - (四)制定和落实消费政策 ................................................................................................. - 178 - (五)制定和落实试点、试范区政策 ................................................................................. - 178 - (六)制定和落实红色景区经营体制改革政策 ................................................................. - 178 - (七)发挥规划的法律约束作用 ......................................................................................... - 179 - (八)制定重点红色旅游城市、村镇建设标准 ................................................................. - 179 -

(九)加强行业规范化建设 ................................................................................................. - 179 - (十)加强法律法规执行力度 ............................................................................................. - 180 - 四、资金保障体系 ...................................................................................................................... - 180 - (一)争取专项资金与国债投入 ......................................................................................... - 180 - (二)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 ............................................................................................. - 180 - (三)广泛吸纳社会资金 ..................................................................................................... - 181 - (四)引导本地优势产业投入红色旅游发展 ..................................................................... - 181 - (五)鼓励民间资本发展配套服务业 ................................................................................. - 181 - (六)稳步推进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工作 ................................................................. - 181 - (七)政策性降低成本 ......................................................................................................... - 181 - 五、红色社区支撑体系 .............................................................................................................. - 182 - (一)为社区居民提供参与红色旅游发展的机会 ............................................................. - 182 - (二)发挥基层组织在社区参与中的管理作用 ................................................................. - 183 - (三)制定合理利益分配机制,控制社区商业化 ............................................................. - 183 - (四)加强对社区居民的教育引导和培训 ......................................................................... - 183 - (五)丰富社区旅游活动内容 ............................................................................................. - 184 - 六、红色旅游土地资源保障体系 .............................................................................................. - 185 - (一)规划编制时要适当超前,留有一定余地为新项目储备土地 ................................. - 185 - (二)重点项目的土地利用政策,要做适当地土地利用调整 ......................................... - 185 - (三)各省市的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对建设用地的要求 ................................................. - 185 - (四)各地城市规划中,要充分考虑旅游项目,纳入城市规划中 ................................. - 186 - (五)农业用地中,要综合考虑红色旅游用地等综合用地,创新用地方式 ................. - 186 - (六)按照旅游集群化发展的思路,要求土地节约利用水平 ......................................... - 186 - (七)创新旅游用地的建设和建筑模式 ............................................................................. - 187 - 七、安全救援及公共服务体系 .................................................................................................. - 187 - (一)安全救援 ..................................................................................................................... - 187 - (二)公共服务 ..................................................................................................................... - 188 - 八、科技支撑体系 ...................................................................................................................... - 189 - (一)重点利用好五类技术 ................................................................................................. - 189 - (二)提高旅游中的科普含量 ............................................................................................. - 192 - (三)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工业建设三类基地 ..................................................................... - 192 - (四)设立旅游科技促进中心 ............................................................................................. - 192 - 九、部门职责分工 ...................................................................................................................... - 192 - (一)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及相关国家部门为指导部门 ..................................... - 193 - (二)各省旅游局、建设部门及文物保护单位等为具体执行部门 ................................. - 193 - (三)地方发改委及其他相关部门为协调共管部门 ......................................................... - 194 - (四)交通运输及相关部门为红色旅游实施保障部门 ..................................................... - 194 - (五)其他政府部门及相关非官方组织为监督部门 ......................................................... - 195 - 鄂豫皖片区红色旅游建设项目表 ...................................................................................................... 196

规划总论

为了贯彻落实中办、国办下发的《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简称《纲要》的要求,全面提升红色旅游的开发和管理水平,促进红色旅游持续健康发展,更好的发挥在传播精神文明、带动老区发展、保护革命文化遗产、推进“三个文明”的系统工程,分片编制跨区域红色旅游总体规划,第一批编制中部及西北片区。

一、规划范围与规划期限

(一)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包括中部和西北片区,具体包括三个片区:湘赣闽红色旅游区、鄂豫皖红色旅游区、西北片红色旅游区。

1、湘赣闽红色旅游区包括江西、湖南、福建三省,以韶山、井冈山和瑞金为中心的“湘赣闽红色旅游区”为重点。

2、鄂豫皖红色旅游区包括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以大别山红色旅游区为核心,涵盖三个省所有的重点旅游旅游资源和区域。

3、西北旅游旅游片区包括陕西、甘肃、新疆、青海、宁夏、新疆建设兵团,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旅游旅游区为重点。

(二)规划期限

2008年-2020年,分近、中、远三期。近期:2008年至2010年;中期:2011年至2015年;远期:2016年至2020年。(说明:考虑到红色旅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将规划时限进行了适当延长)。

- 1 -

二、规划性质与主要任务

中部及西北片区红色旅游总体规划是今后5-20年我国中部及西北片区红色旅游发展的总体部署与行动纲领。旨在通过加强政府协调、整合资源市场、推进开发保护、把三个红色旅游区培育为主题鲜明、交通便利、服务配套、吸引力强,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把规划范围内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建设成为产品项目成熟、红色旅游与其他旅游项目密切结合、交通连接顺畅、选择性和适应性强,受广大旅游者普遍欢迎的热点旅游线,从而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规划集中体现政府的战略性、市场的导向性、建设的控制性、发展的前瞻性和实施的可操作性。兼具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双重特点。以红色旅游为主题,具有很强的专项性;作为区域性红色旅游规划,又有很强的空间性,要凸显区域特征,并与其他旅游产品紧密结合。规划又有很强指向性,是按照《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规划纲要》要求编制的落实性规划,主要任务包括以下方面。

1、遴选资源、拓展内涵。在《纲要》中,规划了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30条精品旅游线路和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构建了我国红色旅游发展的大格局。但在各片区中实际上还有许多重要的红色旅游资源尚未纳入发展重点框架。要通过本次规划,在全面普查基础上,遴选重要的红色旅游资源。同时,通过深化研究提出适当拓展红色旅游内涵,将各个时代精神的杰出代表也纳入重点红色旅游范围。

2、构建体系、完善布局。在区域内落实《纲要》中提出的四大体系建设:一是红色旅游精品体系,二是红色旅游配套交通体系,三是宣传推广体系,四是红色旅游产业运作体系。在此基础上,按照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和目的的建设要求,在本次规划中还要在构建红色旅游资源保护体系、红色旅游市场体系等方面有新突破。在以着力打造规划区内3个重点红色旅游区、8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为重点基础上,根据所规划范围,进一步完善布局,对所涉及的省、市、自治区所有红色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整合,提出全面覆盖的空间

- 2 -

布局体系。

3、丰富载体、强化支撑。在《纲要》中,规划了经典景区、精品景区和重点红色旅游片区三类发展载体,在本次的三个片区红色旅游发展规划,与县域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化进程等紧密结合,从区域实际出发,规划提出了重点红色旅游县、重点红色旅游城市、重点红色旅游项目等新的发展载体,通过丰富载体,将红色旅游与区域整合发展有机结合,强化红色旅游发展的支撑能力。

4、整合资源、融合发展。本次三个片区的红色旅游规划,进一步重视红色旅游之间、以及红色旅游与其他旅游的融合发展,通过整合资源,规划建设复合型红色旅游产品和目的地,提高红色旅游的综合吸引力,更加符合市场规律,提高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资源整合,规划提出一批新的有增长潜力的红色旅游目的地。

5、细分市场、创新业态。跳出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等格局,结合现代消费变化,将红色旅游细进一步细分。在强势的宣传推广基础上,研究长效的宣传机制,特别是研究如何进入市场销售体系。

6、创新机制、配套措施。在研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上有新突破。第一阶段,是党委政府主导下的超常规推进;第二阶段,就需要结合相关战略,进行综合推进,研究市场介入的途径与方式。

三、规划依据与工作基础

本次规划按照《2004-2010全国红色旅游规划纲要》要求,并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立足于把规划区建设成为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集政治、文化和经济功能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和热点旅游线的要求,充分利用好现有基础,做好与相关规划的统筹、协调与衔接。

- 3 -

(一)规划依据

1、《2004-2010全国红色旅游规划纲要》

2、《关于进一步促进红色旅游健康持续发展的意见》 3、《中国旅游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旅游局)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5、《国家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若干意见有关政策措施》 6、《西部地区“十一五”发展规划》

7、《旅游规划通则》国家标准(GB/T 18971—2003) 8、《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国家旅游局,2003)

9、《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GB/T18972-2003) 10、《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5-2003) 11、《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检查标准》(2007修订本) 12、《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标准体系》(2001)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3) 1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 17、《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6)

18、《中华人民共和国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1985)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遗迹保护管理条例》 20、《博物馆条例》(2008)

(二)相关基础

规划区相关各省市自治区的红色旅游规划纲要或总体规划、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十一五”规划、经典红色旅游景区建设方案等。

- 4 -

四、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落实《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加强领导,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突出特色,提升质量,拓展市场,努力实现红色旅游又好又快地发展。遵循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要求,结合旅游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为主要依托,进一步加强对革命历史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发挥旅游产业优势,将革命传统教育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通过政府组织引导、社会积极参与和市场有效运作,加强重点项目建设,改进和完善薄弱环节,全面提升红色旅游开发和管理水平,促进红色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使之成为加强和改进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成为促进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基本原则

实践表明,强化党的执政意识、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是红色旅游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正确方向,综合发挥“三大工程”功能,是红色旅游健康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是红色旅游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坚持遵循旅游发展规律,统筹规划、量力而行、因地制宜、融合发展、不断创新,是红色旅游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方法。在本次规划中,始终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突出综合效益。要把发展红色旅游同弘扬革命传统、培育民族精神相结合,同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

- 5 -

同有效保护和利用革命文物相结合,同资源保护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同推动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结合,寓教育于旅游之中,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2、坚持统筹协调、整合资源促进融合发展。注意做好红色旅游区规划与相关区域的城乡规划以及交通建设、环境保护、风景名胜和文物保护等专项规划的衔接。统筹推进红色旅游与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民族风情、乡村休闲、都市生活等各类旅游资源的融合发展,培育形成红色主题鲜明、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复合型旅游产品和线路,满足多样性的旅游市场需求。充分利用和整合提升现有旅游产业服务体系和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打破地区壁垒和行政分割,不断创新红色旅游区域合作模式,统筹推进红色旅游与其他旅游融合发展。

3、坚持因地制宜、多方参与。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和条件,实事求是地确定重点建设项目。把握好建设规模和标准,避免过度开发对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及其环境造成损坏,做到朴素实用、功能完善。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行政优势和经济手段相结合。公共性质建设项目的投入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经营性质建设项目的投入通过市场运作方法加以解决,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4、坚持突出重点、打造精品。按照《纲要》精品线路建设的总体要求,打造一批受广大游客普遍欢迎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按照建设重点红色旅游片区的总体部署,以核心景区为龙头,加快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一批主题鲜明、交通顺达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加快完善红色旅游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结合交通建设规划,重点推进经典景区之间、经典景区与主要交通干线的连接公路建设以及民航机场建设,积极推动红色旅游列车、红色旅游大巴以及民航支 线航班的发展。

5、保护优先、持续发展。着力加快完善红色旅游资源保护体系,加快提升红色旅游资源保护能力,进一步加强对重点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和整理,进一步科学规范保护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切实推进革命历

- 6 -

史文物征集工作,结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积极部署和开展红色旅游资源普查,编制保护名录和保护规划。逐步把反映社会主义时期党的重要活动及建设创业史、体现时代精神的红色资源保护起来,不断丰富完善红色旅游内容和保护体系。

6、改革创新,人才支撑。鼓励在理论、技术、产品、服务、保护、宣传营销、发展模式、体制机制等方面积极创新探索,增强红色旅游发展活力与后劲。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按照政治合格、业务精湛、作风优良、服务规范的要求,整合党史、革命史、旅游教育培训资源,加快培训教材与资料编写,分级分类做好相关教育培训工作。

五、规划方法与技术路线

1、规划编制与协调发动相结合。这是一项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加强分工协作,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做好相关规划衔接,以便协调各利益方的职责和权益。

2、编制规划与多方研讨相结合。红色旅游产品具有特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意义,影响深远,其定位与发展,需要集思广益,借助社会各界力量来明晰,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召开了10余次各类专家的研讨会,邀请相关专家、当地管理官员、社区居民代表等参加。并利用出席各种红色旅游培训班、论坛会等机会进行广泛调查和研讨。

3、规划编制与技术援助相结合。规划作为一个动态过程,需要不断根据实践发展进行调整和补充。本次规划将编制过程与服务过程相结合,期间,规划组长和主要专家参与了30余次全国红色旅游协调小组办公室及各省市自治区组织的红色旅游培训班和论坛会,讲授红色旅游规划、建设、管理、区域合作、宣传营销等课程。编制国家规划的过程中,还对贫困地区红色旅游发展进行技术援助。

- 7 -

六、规划文本与配套成果

(一)规划文本

1、《湘赣闽片区红色旅游规划》(2008-2020) 2、《鄂豫皖片区红色旅游规划》(2008-2020) 3、《西北片区红色旅游规划》(2008-2020)

(二)配套成果

1、《红色红色规划与建设指南》 2、《红色旅游市场开发指南》

- 8 -

第一章 区域特征与发展红色旅游的意义

发展红色旅游,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中华民族现代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鄂豫皖片区红色资源丰富、但也是我国最集中的贫困地区之一。发展红色旅游,对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既是经济工程,也是文化工程、政治工程。

一、我国中部经济塌陷之地,将发展红色旅游作为该地区扶贫先导工程,有利于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中部崛起的关键。

鄂豫皖片区以农业为基础,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可以说是中部的经济塌陷之地,是能否实现中部崛起的薄弱环境和关键地区。整个片区有国家级贫困县75个,仅大别山地区就有18个。2006年末,我国常年进城务工人数约达1.5亿人,其中鄂豫皖三省农民工人数超过3000万人,占全国农民工总量20%左右。

- 9 -

900080007000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黄冈武汉信阳郑州六安合肥北京69812500019978200001500012359.987759118228943.8110131000050000GDP总量(亿)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图1-1 鄂豫皖地区主要城市经济实力对比分析

数据来源:各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大别山地区主要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城市(镇)可支配收入如图1-1,对比可见,其经济发展水平与一线城市对比相差甚远。从城市化进程看,鄂豫皖三省城市化率以2%~3%的速度逐年增长,但是,除了湖北省,其他两省的城市化水离全国水平还有巨大落差(表1-1)。

表1-1 鄂豫皖地区城市化水平历史分析

地区 全国 安徽省 河南省 湖北省 2003年 GDP增长率 10 9.4 10.5 9.3 城市化率 40.5 -- 27.2 42.9 2004年 GDP增长率 10.1 13.3 13.7 11.5 城市化率 41.8 33.5 28.9 43.7 2005年 GDP增长率 9.9 11.6 14.1 11.4 城市化率 43 35.5 30.7 43.2 2006年 GDP增长率 10.7 12.8 14.1 12.1 城市化率 43.9 -- 32.5 -- 2007年 GDP增长率 11.1 13.9 14.4 14.5 城市化率 44.9 -- -- --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信息网统计公报相关年份资料整理

- 10 -

9 湖北8 安徽7 湖南6 河北5 江苏4 广东3 四川2 山东1 河南598863386629673573817859867390829613人口数(万人)

图1-2 全国人口特大省份排名

数据来源:2006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人口地区分布数据

另一方面,鄂豫皖片区也是我国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三个省都是全国人口5000万以上的特大省份(图1-2),人口总数21939万人,达全国总人口的16%。三省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图1-3)。由此可见,三省区域内部市场消费潜力巨大,是重要的红色旅游消费市场的集聚客源地。

14000120001000080006000400020000河南湖北安徽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均消费性支出

图1-3 鄂豫皖三省消费能力分析

数据来源:各省及全国2007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11 -

180000016000001400000120000010000008000006000004000002000000云南136106347.662790贵州陕西安徽湖北17050900007970080000700006000050000400003000020000100000政府投资(万元)红色旅游收入(万元)

图1-4 2007年鄂豫皖省份红色旅游发展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各省上报材料整理,河南省未上报

8070605039403020100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南湖北广西四川贵州735035363131252850432719云南陕西甘肃新疆安徽

图1-5 我国各省国家级贫困县数量对比

发展红色旅游,是带动鄂豫皖片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有效举措,可以将历史、文化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培育特色产业,促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带动商贸服务、交通电信、城乡建设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扩大就业,增加收入,为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活力。

- 12 -

二、中国之中、红色文化的重心和中心,发展红色旅游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

鄂豫皖片区处于中部之中,在中部六省的中心位置,上接山西省、下承湖南省和江西省,处于我国重要的南北自然地理分界线上,处于我国大陆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交界地带,在自然地理上具有“南北过渡、襟带东西”的显著特征,是我国南北和东西物种交集荟萃的桥梁和纽带。鄂豫皖片区交通网密集,已经形成以铁路为核心,以武汉、合肥、蚌埠、郑州为枢纽的纵贯南北、连接东西、辐射八方的网状交通格局,但是大别山地区是整个片区交通的盲肠地带,内部交通比较滞后。由于行政分割导致的道路衔接、景区间道路合理分布问题比较突出。

鄂豫皖片区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既是伟人的重要活动地域,又是早期中国革命的中心区域。中原突围拉开了解放军抗击国民党军全面进攻的序幕;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成为我军转入战略进攻的起点。湖北是北伐战争的主战场之一,八七会议是中国革命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的转折点,红军三大主力有两支组建于湖北,武汉一度成为中国早期革命的中心,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度成为全国抗战的中心。安徽省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都是重要的革命战场,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河南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许多重大事件的策源地和发生地。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发展目标,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别山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具有垄断性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其革命历史丰碑“别样的红”;以河南林州红旗渠精神为代表的“艰苦奋斗、集体主义”红色精神是当下时代的主旋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支撑。所以,在新时代背景下,鄂豫皖片区

- 13 -

的红色旅游开发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

近年来,中央对老区经济发展的各种支持非常多,但由于缺少有效的“造血”产业,导致受益格局不均衡,由于旅游业能够形成地方品牌效应和经济带动效应,对于革命老区有很好的经济收入平衡作用,有助于缩小人们的收入差距和地区发展差距,能实现发展和公平双重效益,所以,红色旅游是革命老区在科学发展观框架下发展经济的首推工程。

三、人文厚重、环境优越,资源综合性强,发展红色旅游可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带动片区内旅游业整体发展。

鄂豫皖片区地属我国中部地区,包括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三省边界相连,总面积49.25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5.13%,片区总人口约为2191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6.8%。地形多变,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境内有长江、黄河、淮河、卫河、汉水等几大水系,还有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等几大山脉。气候适宜,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丰沛。

大别山是长江和淮河的分水岭,森林、河流、山地等景观要素丰富,主峰天堂寨海拔1729米。森林覆盖率达90%,拥有天堂寨、马鬃岭、白马尖、万佛山等国家级或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以及龙河口—梅山—佛子岭—响洪甸—磨子潭五大水库。大别山区还是中国茶叶主产区,其中皖西六安瓜片、豫南信阳毛尖、鄂东北的汉绿等都是有名的品种。

以上古文化和名人传奇为核心的社会人文资源是大别山绿岛上的“文眼”。在这里,皋陶文化的文明之光播向华夏,楚文化高度成熟,并与淮夷文化互相影响、渗透、融合而形成的独具一格的寿春楚文化。大别山地区还哺育了众多历史名人,一代名相孙叔敖、大史学家司马光、中原硕儒马祖常、明代文坛领袖何景明、《本草纲目》作者医圣李时珍,地质科学巨人李四光,

- 14 -

爱国诗人闻一多等都诞生在这里。

鄂豫皖片区拥有大别山等自然风景资源和皋陶文化等社会人文资源,具有生态复合性、文化多样性的资源基底,能够完全迎合现代休闲旅游“自然Nature 怀旧Nostalgic 回归Nirvana”的“3N”时尚,极具后发优势。发展红色旅游可以促进自然及历史人文资源的区域整合,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综合作用,促进自然环境保护、人文历史传承,带动区域内旅游业的整体发展。

- 15 -

第二章 红色旅游资源调查与分类评价

鄂豫皖片区是我国早期重要的革命圣地,片区内红色旅游资源类型丰富、特色鲜明、资源品级高、组合度良好。区域内山水资源丰富、自然生态环境较好,具备发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都市旅游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的优势。

一、鄂豫皖红色旅游资源概况

鄂豫皖片区是早期中国革命的中心区域,也是新时代“红色”精神的生命家园。中原突围拉开了解放军抗击国民党军全面进攻的序幕,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成为我军转入战略进攻的起点。以鄂豫皖交界地域为中心的大别山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建立中共地方组织最早的地区之一;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带,是红军的发源地之一,是中国革命的两大策源地之一;是中国抗战时期重要的指挥中心和活动中心之一;是中国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革命根据地。

以红旗渠为代表的新时代“红色”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焦裕禄、史来贺、任长霞是新一代的英雄儿女;新乡市刘庄、卫辉唐庄、郭亮村、回龙村,南街村等都在全国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和垄断性,足以感动中国乃至世界,在新时期具有深远的文化精神内涵和教育意义,具有的国家级重要红色资源有。

(一)一个国家重点红色旅游区

千里跃进,将军故乡——大别山红色旅游区。

- 16 -

(二)十三个国家红色经典景区

表2-1 鄂豫皖地区国家级红色经典景区

省份 武汉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点) 经典景区 江汉区八七会议旧址纪念馆 武昌区毛泽东旧居及中央农民讲习所旧址纪念馆 麻城市烈士陵园 黄冈市大别山湖北省(4个) 湘鄂西红色旅游系列景区(点) 孝感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点) 红色旅游区 红安县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 英山县英山革命烈士陵园 罗田县胜利烈士陵园 荆州市监利县周老嘴镇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群 洪湖市烈士陵园 大悟县宣化店谈判旧址 新四军五师旧址 驻马店市确山县竹沟镇确山村竹沟革命纪念馆 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 新县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 河南省信阳市红色旅新县首府路和航空路革命旧址 新县将军故里 商城县金刚台红军洞群等 罗山县铁铺乡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 南阳市叶家大庄桐柏英雄纪念馆 郑州市二七纪念堂 宣城市泾县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及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宿州市萧县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及淮海战役总前委(5个) 旧址 (4个) 游系列景区(点) - 17 -

六安市金寨县、金安区、裕安区、霍山县和安庆市岳西县大别山红色旅游系列景区(点) 金寨县革命烈士陵园 皖西烈士陵园 独山革命旧址群 红二十五军军政机构旧址 岳西及金寨县红二十八军军部及重建旧址 芜湖市王稼祥纪念园 滁州市藕塘烈士纪念馆及中原局旧址 (三)三条红色旅游经典线路

1、黄山-绩溪-旌德-泾县-宣城-芜湖线

沿途主要红色旅游景点有:黄山市岩寺新四军军部及八省健儿会师地;宣城市泾县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及新四军军部旧址;芜湖市王稼祥纪念园。

2、武汉-麻城-红安-新县-信阳线

沿途主要红色旅游景点有:武汉市汉口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武昌区毛泽东旧居及中央农民讲习所旧址纪念馆,施洋烈士陵园,向警予烈士陵园;黄冈市麻城市烈士陵园,红安县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信阳市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首府路和航空路革命旧址,将军故里,金刚台红军洞群,罗山县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

3、合肥-六安-金寨-霍山-岳西-安庆线

沿途主要红色旅游景点有:六安市皖西烈士陵园,独山革命旧址群,金寨县革命烈士陵园,金寨县红二十五军政机构旧址,霍山县西镇暴动纪念馆,岳西及金寨县红二十八军军部及重建旧址。

- 18 -

二、鄂豫皖红色旅游资源调查与分类

按照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旅游行业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1-2003),红色旅游资源既包括革命遗址,纪念场所,也包括与之有关的人造景观,主要属于遗址遗迹类(E)和建筑与设施类(F)。规划组对鄂豫皖片区的红色旅游资源进行了调查和分类,列表如下:

表2-2 河南省红色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

基本类单体名称 型 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博物馆 郑州二七纪念堂和二七纪念塔 林州红旗渠 新县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 许世友将军(新县) 罗山县何家冲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 商城县刚台红军洞群 光山县徐畈革命旧址群 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 竹沟小延安街中原局旧址 竹沟革命烈士陵园 焦裕禄烈士陵园 确山县杨靖宇将军纪念馆 确山县杨靖宇将军故居 信阳市红色纪念馆 辉县回龙、郭亮村 吉鸿昌将军(扶沟县)

等级 FBC FCB FGC FEA HAA EBB FAI FDD FBC FDD FEA FEA FBC FDD FBC FDC HAA 五级 五级 五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 19 -

任长霞纪念馆 桐柏英雄纪念馆 郑维山将军(新县) 吴焕先烈士故居 罗山县红一军军部旧址 罗山县红二十八军军部旧址 商城县士陵园纪念馆 光山县王震旧居 光山县邓颖超祖居 红军广场 四望山农民暴动指挥部 尖山鄂豫边省委旧址 淅川县荆紫关革命战争纪念地 方城县独树镇红二十五军七里岗战斗纪念地 八路军渑池兵站旧址 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旧址 清丰县单拐冀鲁豫军区旧址 鹤壁石林会议旧址 台前县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纪念地 镇平县、夏邑县彭雪枫将军纪念馆 永城陈官庄淮海战役纪念地 正阳雷岗激战纪念地 鲁山豫西革命纪念馆 巩义豫西先遣支队司令部旧址 FBC FBC HAA FDD FDD FDD FBC FDD FDD FCI FDD FDD EBB EBB FDD FDD FDD FDD EBB FBC EBB EBB FBC FDD 四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表2-3 安徽省红色旅游资源等级表

单体名称

基本类等级 - 20 -

型 合肥市瑶岗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 滁州市中原局会议旧址 淮北市临涣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 宣城市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 芜湖市王稼祥纪念园 淮北市双堆集淮海战役烈士陵园 六安市金寨革命烈士陵园 宣城市皖南事变烈士陵园 安徽省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 蚌埠市孙家圩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 六安市独山革命旧址群 六安市刘邓大军指挥部旧址 安庆市红 28 军军部及军政机关旧址 黄山市岩寺八省游击队集中地旧址 黄山市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 黄山市屯溪老街皖南特委旧址 巢湖市李克农故居 滁州市藕塘烈士陵园 滁州市半塔烈士陵园 六安市革命烈士陵园 安庆市陈独秀墓园 合肥市褚老圩新四军第四支队旧址 滁州市龙岗抗大八分校旧址 六安市红28军军部及重建旧址 安庆市中央独立二师司令部旧址及王步文烈士陈

FDD EBA EBA FDD FDD FEA FEA FEA FBC EBA EBA FDD FDD EBA FDD FDD FDD FEA FEA FEA FEB FDD FDD FDD EBA 五级 五级 五级 五级 五级 五级 五级 五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 21 -

列室 宣城市江村 黄山市黟县皖南苏维埃政府旧址 亳州市新四军第四师司令部旧址 淮北市平谷堆淮海战役战场遗址 淮北市小马庄黄维指挥部遗址 淮北市蒋家河口战斗遗址 宣城市茂林皖南事变激战地 六安市佛子岭水电站陈列室 安庆市革命文物陈列馆 芜湖市王稼祥故居 阜阳市杨虎城故居 宣城市龙川胡氏宗祠 六安市安徽省红色区域中心纪念园 安庆市岳西烈士陵园 巢湖市西梁山革命烈士陵园 EBA FDD FDD EBB EBB EBB EBB FBC FBC FDD FDD FDD FEA FEA FEA 三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表2-4 湖北省红色旅游资源等级表

基本类单体名称 型 红安县黄麻起义 革命烈士陵园 八七会议旧址纪念馆 湘鄂西苏区革命烈士陵园 宣化店谈判旧址 鄂豫皖苏区旧址 七里坪长胜街

等级 EBA FEA FBC FEA FDD FDD FDB 五级 五级 五级 五级 五级 四级 四级 - 22 -

董必武故居 李先念故居 毛泽东旧居及中央农民讲习所旧址纪念馆 施洋烈士陵园;向警予烈士陵园 湘鄂西革命旧址群(周老嘴、瞿家湾) 新四军五师司令部旧址 麻城市烈士陵园 罗田县胜利革命烈士陵园 英山县革命烈士陵园 洪湖市“八·一五”秋收暴动遗址 鄂豫边区革命烈士陵园 中原突围(烈士纪念碑) 乘马会馆 罗田县胜利老街 刘邓大军临时指挥部“段氏府” 中共五大开幕式旧址 国际友人路易·艾黎旧居 监利县中共湘鄂西特委成立旧址 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建军旧址 刘伯承、邓小平指挥部旧址(红安) 秦基伟故居 王树声大将故居 六一惨案纪念亭 二七烈士纪念馆 柳直荀烈士陵园 监利县革命历史博物馆

FDD FDD FDD FEA FDD FDD FEA FEA FEA EBA FEA EBA FDF FDB FDD FDD FDD FDD FDD FDD FDD FDD FBB FBB FEA FBC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 23 -

徐海东亲属烈土墓 FEB 三级 鄂豫皖片区的红色旅游资源涵盖了遗址遗迹类(E)和建筑与设施类(F)两大类社会人文旅游资源,其中遗址遗迹类有1个亚类(18%),即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2个基本类型,即历史事件发生地和军事遗址与古战场。建筑与设施类有6个亚类,分别是综合人文旅游地(1%)、单体活动场馆(14%)、景观建筑与附属型建筑(2%)、居住地与社区(44%)、归葬地(20%)、水工建筑(1%)。(图2-1)

从品质来看,鄂豫皖片区特品级人文旅游资源单体占资源总量的14%。(图2-2)

从分布来看,鄂豫皖片区红色旅游资源均匀分布于三省,空间组合较好。但是从品级来看,呈现一定的区域差异性。安徽省特品级资源比重最高,三级资源比重最小;河南省三级资源比重最大,特品级资源比重最小;而湖南省各品级资源居二者之中。(图2-3)

1%1%1%2Dú 综合人文旅游地FC 景观建筑与附属型建筑FE 归葬地EB 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FB 单体活动场馆FD 居住地与社区FG 水工建筑HA人事记录图2-1 鄂豫皖片区红色旅游资源类型特点

- 24 -

14I7%五级 四级三级 图2-2 鄂豫皖片区红色旅游资源品级特点

1319安徽省81415湖北省530101523河南省20五级 四级30三级4050

图2-3 鄂豫皖地区红色旅游资源分布特点

三、鄂豫皖红色旅游资源评价

(一)资源类型丰富,主题鲜明

鄂豫皖片区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均留下大量珍贵遗迹和精神遗留,如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皖南事变、大别山革命老区等,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留下了气壮山河的壮丽篇章。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居住地与社区、归葬地、单体活动场馆等资源类型都有代表性景观,反映党的创建和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不同阶段革

- 25 -

命历程。老区文化、红军文化、红旗渠文化等几大主题特色突出,红色旅游资源所蕴含的革命教育意义巨大,具有浓厚的怀旧色彩和体验价值,依托区域内优越的山水景观资源,是开发主题类休闲体验项目、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

(二)资源品级结构合理,且空间呈组团集聚分布特征

图2-2可见,鄂豫皖片区红色旅游资源品级结构合理,区域内共有红色旅游资源单体115处,其中特品级单体16处,占14%。且这16处单体在空间上集聚分布,形成了各资源组团的龙头,为红色旅游资源的集中开发、龙头带动,以及与其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资源功能结构完备,便于综合旅游目的地的形成

鄂豫皖片区不仅仅是一个红色片区,绿色生态、历史和民俗文化等资源也很突出,具有成为综合型旅游目的地的潜力。大别山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具有垄断性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其革命历史丰碑“别样的红”;以河南林州红旗渠精神为代表的新时代“红”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另外,这些红色资源的载体——鄂豫皖片区的广袤土地有着美轮美奂的山水景观和特色民俗,能够完全迎合现代休闲旅游“自然Nature 怀旧Nostalgic 回归Nirvana”的“3N”时尚。尤其是“中部绿岛”大别山,是我国南北和东西物种交集荟萃的桥梁和纽带,是我国许多特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集中分布地区,也是尚未开发的名山处女地,具有文化和生态开发的广阔市场空间。

(四)区域空间大,区域互补性强

本规划区域横跨三省六市,可利用空间大,空间可塑性强。区域内某些

- 26 -

形象已经日臻成熟,如河南山水、中原文化、武汉城市休闲等。但是红色资源,尤其是大别山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开发不足,绿色生态也处于为开发阶段。这些后发资源,凭借着郑州、武汉、合肥三大城市群优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与先发资源形成互补,形成有效接续,培育出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

- 27 -

第三章 红色旅游发展基础与条件分析

一、发展基本状况

鄂豫皖片区的红色旅游业起步于2004年中办、国办印发《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纲要》。2007年,片区内三省接待红色旅游者人数分别为安徽720万人/次,湖北358.72万人/次,河南500万/人次,分别比2006年增长20%、18%和20%,其中大别山红色旅游区接待人数超过100万人/次。红色旅游综合收入安徽350000万元,湖北8758万元;安徽省政府红色旅游投资17050万元,社会投资400万元,湖北省政府投资79700万元。红色旅游景区升级方面,安徽省创建4A景区1个,3A景区2个;湖北省创建4A景区1个,3A景区3个。

2007年6月,大别山区鄂豫皖三省六市36县共同拟定了《大别山红色旅游区域协作联合宣言》,在保护绿色家园、编制旅游规划、叫响旅游品牌、开放旅游市场、推介红色旅游、培养旅游人才等方面的进行区域合作,为鄂豫皖片区的红色旅游整体发展、区域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发展平台。

但是,从图3-1和图3-2可以看出,2007年鄂豫皖片区的红色旅游在全国尺度环境中,还是处于落后位置,这与其资源的优良品质是极不相称的。

- 28 -

2000000180000016000001400000120000010000008000006000004000002000000安徽湖北15500008758158000035(@50% 2.585%0%江西贵州增长红色旅游收入(万元)

图3-1 鄂豫皖片区红色旅游收入情况比较(2007)

300025002000200010005000安徽湖北接待国内人数江西增长贵州720358.7218s1.572800350.000'% %5%0%

图3-2 鄂豫皖片区红色旅游接待情况比较(2007)

二、 SWOT分析

(一)三大优势

1、区域市场优势

评价旅游发生量的两大重要指标分别是人口和城镇人均消费。鄂豫皖片区的三省都是全国人口5000万以上的特大省份(图1-2),人口总数21939

- 29 -

万人,达全国总人口的16%。三省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均超过全国水平(图1-3)。由此可见,三省区域内部市场消费潜力巨大。鄂豫皖片区的红色旅游发展,基本依托于区域内的客源市场,尤其是本地客源。调查显示:片区内红安、新县、泾县三大红色旅游目的地本省游客分别占到54.5%、65.8%和60.3%。

2、交通区位优势

鄂豫皖片区处于中部之中,在中部六省的中心位置,上接山西省、下承湖南省和江西省。临近中国最主要的客源市场——长三角,市场前景广阔。武汉、郑州是我国中部交通的两大重要枢纽,已经形成纵贯南北、辐射全国的交通格局。京广、京九、焦枝、枝柳、陇海铁路,京珠高速、105国道、106、107、310国道,往北辐射华北、东北地区。往南辐射珠三角地区;通过长江黄金水道、武九、汉丹、襄渝铁路、318国道、沪蓉高速公路,往东辐射华东地区,连接上海等长江三角洲客源市场;往西可以辐射陕西等西部地区,连接重庆、成都客源市场。民用航空事业发展迅速,与国内及国际主要的旅游城市均有便捷的交通联系,可直航港澳、日、韩,以及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鄂豫皖片区“九省通衢”的交通优势明显,具备良好的交通、区位条件,易于与周边省市红色旅游联动发展。

3、资源组合优势

鄂豫皖片区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同时鄂豫皖片区的红色旅游资源有着优良的绿色载体和民俗载体。但是长期以来,这些绿色资源一直是“藏在深闺人未出”,资源禀赋与外界认知形成巨大反差,与开发力度形成巨大反差,与传播力度形成巨大反差,所以,通过有效的开发、包装和传播,鄂豫皖片区尤其是大别山区域成为综合型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潜力非常巨大。

- 30 -

(二)三大劣势

1、处于红色旅游开发的二级梯队,已丧失“第一桶金”

“千里跃进,将军故里”是重要依托和品牌,但是这一形象与《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刚要》中涉及的全国其他经典景区相比,品牌效应相差悬殊,在竞争态势上处于相对不利的位置。由于开发时序上的落后,力度上的薄弱,市场固有认知的反差,鄂豫皖地区的红色旅游形象被井冈山、瑞金、延安、西柏坡等红色旅游第一梯队所屏蔽,自身整体品牌形象的缺失使得鄂豫皖地区红色旅游业发展已经丧失了市场先机,从图3-1和3-2可以看出,在旅游收入和接待人数方面,江西省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而鄂皖两省与其相差甚远。

2、片区城乡二元结构突出,阻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鄂豫皖片区“城乡二元结构”不平衡性显著(图3-3),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限制了农村消费力的发挥,增大了红色旅游发展的漏损,影响旅游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 31 -

14000120001000080006000400020000郑州武汉合肥人均消费性指出人均消费性支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图3-3 鄂豫皖片区城乡经济对比分析

数据来源:根据各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

3、跨区域多,涉及主体多,整合难度较大

革命战争年代的革命根据地大多建立在几省交界处,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些革命老区相当一部分隶属于不同行政单位管辖,大别山革命老区就隶属于鄂、豫、皖三省。受行政区划影响,其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于其他景区。由于行政分割,阻碍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旅游合作开发程度较低,构成了该片区红色旅游发展的行政壁垒。对区域经济发展造成了刚性约束,产生了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相悖的“行政区经济”现象。对整合力极强的旅游业开发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四大机遇

1、中部崛起战略带来的机遇

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引起中部省份极大关注;2006年8月,中央关于中部崛起的10号文件,将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四个中部的城

- 32 -

市群,正式列入了国家的宏观发展战略视野,标志着中部经济步入黄金发展期。

这给红色旅游的发展带来以下积极影响:一是交通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备,红色旅游发展的外部环境得到改善。10号文件将“提升交通运输枢纽地位,促进商贸流通旅游业发展”作为促进中部崛起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二是在发展政策和资金上给予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地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倾向。在扶贫开发、金融信贷、建设项目安排、教育卫生事业等方面比照西部大开发政策执行。

2、都市圈快速发展带来的机遇

中部崛起10号文件明确提出中部发展“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功能,促进城市群和县域发展”的战略,为中部各城市圈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中部各地区、各产业发展带来了契机。从表1-1可以看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部地区GDP增长率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到2005年底,鄂豫皖片区三省GDP增长率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市化率以2%~3%的速度逐年增长,说明鄂豫皖片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从图1-3可以看出,鄂豫皖三省居民的消费能力不断增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市圈的快速发展,鄂豫皖片区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高,给红色旅游带来两方面机遇:一是为红色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一片日臻强大的消费市场;二是加强了城乡之间的互动,增强了资本、市场的流动性,给红色旅游这一优势产业吸引城市优质资本创造了更多渠道。

3、国家发展红色旅游带来的机遇

2004年12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刚要》(以下简称《刚要》)。《刚要》是发展红色旅游的纲领性文件,对发展红色旅游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刚要》推出12个红色旅游区、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100个红色经典景区,其中涉及鄂豫皖片区的

- 33 -

有1个重点红色旅游区、3条红色精品线路和13个经典景区。

鄂豫皖片区是国家重点打造的对象之一。2004-2007年期间,国家各级政府投入鄂豫皖片区红色旅游的资金达10亿元(其中,河南投资额缺失),占总投资额的16%。(见图3-4,其中,江西和西藏分别是政府投资最多和最少的省份)

700000620559.6600000500000400000300000200000100000079700797002155517050安徽湖北14032749000江西13001300西藏自治区合计04-07年政府投资(万元)07年政府投资(万元)

图3-4 鄂豫皖片区红色旅游政府投资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兵团上报数据整理,未上报7个。

4、旅游升级转型带来的机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国际休闲理念的导入,中国家庭休闲的方式也正在发生着变化,目标和内容已经从传统的3S的阳光、沙滩、海水,转化为3N的自然、怀旧、回归,大城市周边的周末短期度假和主题休闲已

- 34 -

成为中产阶层生活的一个标志性内容。鄂豫皖片区的红色旅游业发展依托着郑州、武汉、合肥三大中心城市,红色怀旧和绿色生态相结合的资源特点符合新的旅游与休闲度假观念,具有良好的未来发展空间。

(四)两大挑战

1、外部——其他红色旅游地区的挑战

在国家的倡导和支持下,全国各地都掀起了发展红色旅游的热潮,但是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受到区域经济基础,旅游基础设施、可进入性、管理体制及景区点知名度等多重因素制约,这些因素的差异导致各地红色旅游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以著名互联网检索网站百度(www.http://www.wodefanwen.com/)为检索工具,检索主题词“鄂豫皖(省份)+红色旅游”,检索结果表示:鄂豫皖片区红色旅游作为一个整体形象没有形成,知名度低,其开发面临着来自上海、江西等知名红色旅游地的竞争。

表3-1 百度主题词检索

检索主题词 鄂豫皖 红色旅游 安徽 红色旅游 河南 红色旅游 湖北 红色旅游 网页数量 24400 117000 137000 113000 检索主题词 江西 红色旅游 上海 红色旅游 山东 红色旅游 网页数量 185000 255000 158000 2、内部——红色旅游的同质化竞争

革命事件往往不在同一发生地,这就导致同一革命事件的相关发生地在产品开发上产生矛盾,相互争夺市场。各景区开发时各自为局、盲目开发,

- 35 -

各地处于自发的点状发展,没有把红色旅游置于整个旅游业发展的大盘子中。一方面是开发缺少立足于全国、立足于区域的规划和统筹,旅游项目缺少特色,同质化倾向较为严重;另一方面是产品单一,缺乏对资源的整合。例如安徽省金寨县与岳西县同属大别山红色旅游区,但是两地在红28 军旧址的保护和开发上却存在一定的矛盾,更缺乏与环大别山其他省市的区域合作;蚌埠孙家圩子与合肥瑶岗都是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但是两地在开发上也缺乏统筹安排,容易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巨大的物力、财力浪费。

综上分析,在内部消费力大和外部市场进入性好两大优势下,在中部崛起和旅游转型两大战略机遇下,凭借酒藏深巷的先天资源禀赋,通过综合性产业化开发,地域品牌打造,克服来自内外部的竞争威胁,鄂豫皖片区的红色旅游开发有着强劲的后发优势。

表3-2 SWOT分析与策略组合

优势 (Strengths) S1:人口众多,区域内部市 场大; S2:区位居中,交通便捷; S3:资源多样,组合优良。 机遇SO:发展战略 (Opportunities) WO:巩固战略 队; W2:区域二元结构突出; W3:行政壁垒严重。 劣势 (Weaknesses) W1:起步晚,处于二级梯 - 36 -

O1:中部崛起; O2:城市圈迅速发展; O3:旅游升级转型; O4:国家政策倾向红色旅游。 威胁 ST:精品化战略 (Threats) 1、深挖资源内涵,实施错位竞争战略。深度开发,增1、实施精品战略,强化软件强产品的独特性、唯一性、排设施,利用后发优势,打造参与T1:外部市场竞性、互动性、体验性、娱乐性强争激烈; 的红色休闲特色精品; T2:内部市场同2、注重生态环境和民风民俗质化化严重。 的保护,尽量保持或恢复原有生3、依托特色精品,加强态特征。 区域营销力度,树立形象,突破重点市场。 体系; 参与性、体验性、度假性产品2、提高软件设施,建设他性,培育独特竞争力; WT:错位竞争战略 1、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红色文化休闲旅游产业; 2、以红色旅游提高名度,以生态休闲度假提升红色文化品位; 1、发挥政策优势,多渠道融资; 2、加强片区配套规划; 3、利用旅游升级转型强大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

- 37 -

第四章 发展定位与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总体要求,结合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全面贯彻《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充分结合地域特色,服务地方发展大局,构建旅游发展平台,将革命传统教育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突出重点打造精品,通过政府组织引导、社会参与和市场运作,将鄂豫皖片区打造成为具有浓郁特色的红色旅游目的地。

二、发展定位

鄂豫皖片区红色旅游业成为中国红色旅游国际推广的主打品牌之一;全国红色文化休闲新区;全国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构建的重要阵地。成为鄂豫皖片区旅游业的升级产业和接续产业,有效提升鄂豫皖片区的现有旅游业。基于以上两个层面的定位,鄂豫皖片区的红色旅游重点建设“一地、两新、四业”。

(一)“一地”

打造全新复合型文化旅游目的地。以红色文化为主题,以红色主题体验、生态休闲为内容,以当地原生态自然环境为舞台,以文化经营为核心突破,打造中国红色文化休闲新区,形成承载“红色文化传承与延续、旅游休闲接待、生态环境涵养、新农村建设、产业升级”五大功能的产业集群,形成鄂豫皖片区高品质的国际化红色文化休闲品牌,以此为基础引爆中部红色旅游项目,实现区域共荣。

- 38 -

(二)“两新”

一是资源、产品、业态融合创新示范区。探索红色旅游资源与历史文化、民族风情与特殊地理景观整合的新思路,推出红绿古多色结合的品牌线路,引入政府、企业与社会多方参与的开发模式,鼓励发展自驾车营地、经济型酒店、红色主题餐厅等新业态。

二是旅游扶贫、稳定边疆、和谐发展的创新示范区。将红色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结合,倡导忆古思甜,通过红色旅游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充分挖掘边境异域风情资源,深度开发新疆兵团文化特色产品,以旅游促进和谐边疆建设。

(三)“四业”

围绕红色文化和时代精神主题,施行组团式、复合型开发,将城镇建设、区域经济发展同红色旅游开发紧密结合,定位于中部崛起的先导产业、地区经济的支柱产业、片区发展的动力产业,服务于鄂豫皖片区,尤其是大别山革命老区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升级的和谐产业。

(1)中部崛起的先导产业

红色精神是鄂豫皖三省区域内唯一的文化联系,加之旅游业天然的客源流动、资金倾向和文明提升功能,红色旅游是鄂豫皖三省实现联动的最优产业。以此为先导,形成三省联合打造的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产品,打开三大城市群超地域经济联系的新局面,推动工业、制造业、高科技产业、现代物流业等方面的协作全面升级。

(2)地区经济的支柱产业

红色旅游产业的开发,将对片区内重要城市、重点村镇的经济结构产生较大影响,成为政府税收的主要来源。旅游产业的高附加值推动提高当地第一、第二产业的产值,特别是交通运输、建筑建材、旅游纪念品生产等产业的发展,带动相关餐饮、娱乐、教育、体育、物业管理、文化、酒店、会展、物流、环保等产业的发展,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

(3)片区发展的动力产业

- 39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xl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