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法 整理笔记

更新时间:2023-05-18 15:3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学语文教学法

导论 一、何为中学语文教学法?

中学语文教学法是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的规律和方法的学科,是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在各门公共课、专业课教学的基础上,为了培养学生语文教学的职业能力而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学习的预期目标:

1、掌握中学语文教学的基础理论,了解传统的以及当前最新的语文教育的思想和理念。

2、具有一定的语文教学的实践能力,熟悉并能操作整个的语文教学过程,掌握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

3、熟悉各种文体的特点,把握各种文体的基本教学思路和教学过程。

4、了解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并为此作出努力。

二、中学语文教学法的学科性质

1、理论性

A、语文课程论

通过此理论系统,了解语文学科的性质、目的、任务,基本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了解语文教学的基础理论和指导思想。

B、语文教学论

主要了解具体如何上语文课:怎样备课,怎样制定教学计划,怎样组织好课堂教学活动?如何处理不同的课文?如何处理课文的重点等等。

C、语文教师论

(1)地位、作用、素养能力

(2)教学基本功

2、实践性

第一章 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

一、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

(一)、知识素养

(1)精深的语文专业知识

语言学(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

文学(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

文章学(文章写作理论、文本知识、文章赏析知识等)

文艺理论(文学概论、古代文论、马列文论、美学等)。

(2)与语文课文内容相关的学科知识

(3) 与语文教学有较密切关系的新兴学科及其研究现状。

(二)能力要求

1、口头表达的能力

(1)准确性:使用正确流利规范的汉语普通话。

(2)得体性:在课堂教学中使用适当得体的言语。

(3)流畅性:表情达意清楚明白,利于学生接受。

(4)自控性:语量多少,声音高低,语速快慢

2、阅读能力

(1)语文教师要有广泛阅读的习惯和能力

(2)阅读中的领会、分析和评价能力

A、领会 B、分析 C、评价

3 写作能力

①会写记叙文,散文、回忆录、通讯、报道、游记等。

②会写议论文体的杂感、随笔、心得、小评论等。

③会写常用的总结、经验介绍、工作研究、调查报告等。

④会写教育教学论文。

4、组织管理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组织、管理课堂

驾驭课堂:A、初级驾驭 B、高级驾驭

(1)开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教学过程中随时调整学生的注意力

(3)驾驭学生的思维

(4)了解学生的基本功

(三)语文老师应该具有职业敏感

第二章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它以语文知识为基础,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 口语交际)为核心。它是语文知识、能力、语文积累(文化底蕴)、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的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能力,而且也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语文素养的具体内容:1、必要的语文知识

2、丰富的语言积累

3、熟练的语言技能

4、良好的学习习惯

5、深厚的文化素养

6、高雅的言谈举止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1、关于人文性

语文教育的定性:工具性?人文性?

传统语文教学:突出强调工具性

把语文当作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课上侧重于语言教学,把语文课的基本性质定位在传授语文知识(修辞知识、语法知识、篇章结构和写作技巧等)上。

新课标:关注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运用语文教材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施以影响,发挥语文课程在学生的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方面的重要影响。拓展学生独立的、个性化的思想和情感,让语文课在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的建构中发挥重要作用。

语文教学中缺少人文关注的表现:

1、以浓厚的道德说教取代学生对作品的个性化、多元化解读。

2、定制统一的公共话语套子让师生共同使用

3、有 “圣化”、“升华”情结

新课标对语文教育人文性的提倡:

新课标呼唤语文教育中的人文关怀,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多元反应,重视语文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2、关于实践性(着眼于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的规律。

△△1、传统语文教学实践性的缺失

2、过分强调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课程教学中实践性缺失的原因:

1、教师的一言堂代替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训练,教师重讲轻练

2、语文学科结构的板块缺失,也是语文课程实践性缺失的重要原因。

听——说——读——写

为什么说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学好语文?

1、掌握任何工具的基本途径都是实践

2、语感的养成必须依赖于语文实践

3、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

提高语文课程教学的实践性的途径 :

1、增加语文实践活动的内容

A、课堂教学中对听说读写实践环节的重视

B、让语文课走出学校,走进生活

2、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发展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

校园活动资源、地方资源、现代视听技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资源、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资源;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等;青少年活动中心、商店、各类公园等;报刊、广播电视中某些固定专栏或节目

3、遵循汉字、汉语的自身规律,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合作这种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里去自主探究,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改变之一: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指学习者自觉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学习方式。

倡导自主性学习,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在有趣、成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学习的自觉性。

理论背景: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多元智力理论的启示)

(2)改变之二:合作学习

“合作”是学习的组织方式,与“个体”相对应。指学生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一起互促学习,进而提高学习效果的一种学习方式。

△ 合作学习必须有一种合作精神。合作学习是一种人际交往的过程。

(3)改变之三:探究性学习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现行语文课程在体系上的弊端:

1、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分追求语文学科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训练系统,把自己孤立起来

2、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忽视语文实践,特别是忽视联系现实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把自己封闭起来

3、课程过于强调统一、集中,东、西、南、北、中,亿万学生同时学习同一个教学内容,使课程变得凝固、僵化,缺少弹性

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1、语文教材的改革方面:(用教材教语文而不是教语文教材)

课堂学习方式的改革:①打破学科本位,整合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资源

②在计算机环境中学语文

2、把语文课延伸到更广阔的空间

五、新课标规定的语文课程目标:

(一)、新课标的总体框架

四个学段、五个板块、三个维度

四个学段:第一学段(1~2年级) 、第二学段(3~4年级) 、第三学段(5~6年级) 、第四学段(7~9年级)

五个板块: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

(二)新课标的设计思路:总体目标、阶段性目标

总目标的主要思想:

1、突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突出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3、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

阶段性目标:

三个维度是如何贯彻在每个阶段性目标的具体板块中的?

一、知识和能力 (全面的知识观和能力观)

学生不仅要学习语文书本知识,而且要学习生活知识、社会知识自然知识。

学生不仅要提高自己的阅读、写作能力,而且还要注意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实践的能力。

以阅读板块为例:知识方面:

1、提倡扩大阅读面, “扩展自己的阅读面”,“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2、规定课外阅读量,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第四学段不少于260万字,九年相加,应达400万字以上。提倡读整本书,在第四学段要求“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并在附录中提出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以写作为例:能力方面(个性化写作和创意表达的能力)

第一学段提出“写自己想说的话”。

第二学段提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

第三、第四学段:“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二、过程与方法:

阅读板块:

1、过程方面:第二学段:背诵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第三学段: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2、方法方面: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识字板块:

第一学段: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第二学段: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阅读板块:A、培养阅读的兴趣(情感)

B、提倡个性化阅读:强化对阅读内容的感受性、体验性

第一学段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第三学段阅读叙事性作品要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

第四学段,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第三章 中学语文教学理念

一、目前我国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主要培养目标是什么?(升学)

A、教学时间的定量失控。

B、以高考手段代替教学手段。

C、以知识的灌输和题型训练,代替语文能力的培养。

二、素质教育的理念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

1、何为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

用教育手段对人的素质的形成、发展给以积极的影响。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它的最终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形成各自特色的和谐素质结构,从而为终身教育打好相对稳定的素质基础,要使学生学会作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2、素质教育跟应试教育相比有那些不同?

A、教育质量观 (如何评价教学质量?)

怎么考便怎么教,考什么便教什么

B、教学模式(能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C、教育目的和方法不同

D、教育的对象不同

3、如何才能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

一、变革陈旧而落后的教育评价体系。

中国学校对小孩进行考试,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淘汰之。

美国学校对小孩进行考试,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改善之。

二、改变学生的能力测试体系,降低难度

三、新的课程标准的提倡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四、改革考试试题,消除试题对语文教学的负面导向作用。

第四章 中学语文教学方法

以教为主的方法系统;以学为主的方法系统;教、学兼重的方法系统

一、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系统

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语文知识的一种基本教法。(主要用于导语、指示语、结束语、介绍作家作品和时代背景,叙述教材基本事实,分析课文,提示重点,阐明事物和事理,评述写作范文和习作例文等。)

主要弊端:教师一言堂,垄断课堂教学,未能充分地发扬教学民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

教师在与学生谈话中,不断提出问题,环环紧扣,题题推进,最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它第一次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找到了获得知识的途径。

提问中存在的通病:

1、提问过于简单。

2、提问不分轻重主次,过于繁琐。

3、提问过于空乏,或过深过难。

4、提问过于雷同,毫无新意。

5、提问过于含混,模糊不清。

3、串讲法

把课文中的词句语段全篇联系起来系统讲解,以保证所讲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二、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系统

1、讨论法

2、探究式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创造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独立研究、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是其主要特点)

(二)为什么要在语文课堂中提倡探究式学习?

1、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情形:

A、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注重课文分析(分段、概括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重点语句与词语的剖析)。

B、学生主要在教师带领下阅读课文,除回答一些教师设计好的问题外,以倾听教师的讲解为主。

C、教学的目标和重点是引导学生加深对某一篇课文的理解。

D、课堂教学计划性较强,基本上按照教案上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进程一步步进行。

2、新课标颁布之后的新精神: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除古诗之外,对选文没有具体限定。各套教材根据标准可以自由确定各自的选文,因此不同版本的选文有很大不同。考试(包括高考)是根据课程标准来出题,而不是根据某套教材出题,因此试题不会与课文扣得太紧,试卷重点考查的不再是学生对某些课文的理解,而是考查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一般的阅读理解能力与鉴赏水平。

3、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提高的途径?

任何能力的提高,都是在这种能力的运用过程中锻炼出来的。阅读能力也只有在让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在学生自主感受、自主理解、自主鉴赏的过程中,得到锻炼、促进和提高。

(三)语文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如何具体开展?

1、可以就一篇文章,通过问题设计与合作讨论的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

2、可以就几篇文章进行比较,开展比较式的探究性学习

△比较探究的的多种方式:同文比较、同素材比较、教材内文章比较、教材外的比较

3、可以选择一组文章,围绕一个中心,开展专题性的研究性学习

4、可以与各项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开展相关项目的研究性学习

(四)、探究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无果而终的探究

2.偏离文本的探究

3.缺失教师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中,教师应该如何做?

1、激发问题意识

2、驾驭整个探究的过程

3、注意对探究结果的总结和评价

三、教、学兼重的教学方法系统 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是在现代教育培养全面型人才理论指导下创新的教学方法,它以教师为学生创设特定的情境为途径,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形成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因。

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A、教师开讲时通过导语,创设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语言情境,唤起学生课文学习的情感期待

B、多媒体制作教学课件创设情境

C、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提问创设情境。

D、扮演角色,增加感情投入

E、板书设计也可以体现情境

中学语文小说教学

一、了解小说的基本特征 小说: 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三要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复杂的情节结构、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二、深入分析每篇小说的不同特点,针对性地确立小说的教学目标

情节艺术、人物描写、环境渲染

三、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

四、小说的情节分析

1、指导学生抓线索、理情节、整体感知课文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情节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

(1)抓住线索来分析,让学生有据可依

(2)阐明情节的主要价值与作用

A、情节是为人物服务的

B、情节高潮的设置

C、情节展示人物内心、深化小说主题

(3)引导学生鉴赏小说的情节艺术

作铺垫、设悬念、埋伏笔

情节艺术鉴赏的要点:A、是否合情入理?

B、是否前后照应?

C、是否周密铺垫?

D、是否一波三折?

E、是否石破天惊?

(三)、小说教学中的环境描写分析

环境描写的作用:1、为人物活动情节展开提供场所

2、环境成为人物性格和心理情感的象征

3、环境推动情节的发展

环境:

1、自然环境(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

2、社会环境

不仅包括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背景等生活环境,而且还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人际环境、人情环境、风俗环境。

△ 历史文化语境的还原与再现。

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

一、文言文教学前提:明确文言文学习的目的

1、传承中华古文明的角度看文言文的学习

2、批判继承祖国丰富的文化遗产

3、提高个人的素质、修养

二、排除教师和学生心理的畏难情绪

1、从比较角度看文言文不难学 (思想认识)

2、从文言文语法具有一定规律性角度看文言文不难教

3、从“新课标”规定的文言文学习目标角度看文言文不难教

新课标“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1、从文章的词汇来看,主要是文言中的常用词与次常用词

2、从文章出现的语法结构来看:主要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

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主谓倒装、定语后置

3、从文章的体裁来看,主要是叙事、写景、抒情,一般说理等形式,而不是专门性较强的学术著作之类的作品

4、从文章内容的涉及范围来看,同古代文化背景知识的联系也较为松散,少用典故,无须在阅读之间首先了解过于复杂的背景材料或逐个理解出现的许多历史事件与历史故事的文章

考试中的对文言文选定:

语言规范,却又不刻板、雷同;内容深浅适中,但又含有较深的意蕴;文章首尾完整、具有较强的阅读因素;文笔流畅,风格典雅;设题之点较多,而又能分出深浅层面;总体难易适度,无过难或过易的地方,另外,选段还应同学生应当具备的文言文语言知识与必要的文化知识有一定的联系。

三、文言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问题一:阅读文言文的主要障碍 字义

①字义的引申(原始义、早期引申义、中期引申义、晚期引申义、后起新义)

②词义的范围扩大、范围缩小、意义转移、感情色彩改变等演变。

第一:关于言的教学(字、词、句)

(一)、关于字的教学

字的读音(异读):1、破音异读

2、通假异读

(二)、关于词的教学:

实词的教学:1、单音词和双音词的识别

2、古今词义的变化

(第三) “一词多义”现象

(第四)词类活用

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行为。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

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表示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状态。

名词的意动用法,表示把宾语当作某种人或事物。

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作动词后,就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不再表示人或事物,而是表示与这个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

名词作状语:在文言中,名词经常作状语,直接修饰、限制动词谓语。

其它实词的教学方法:

1、联想推断

联想课文有关语句:课文迁移法,对所学课文中重点词义准确记忆,通过联想比较推断。

2.成语推断

借助熟知的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

3、语言结构推断

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中对举的语言现象

4、辨析词性、语法分析推断

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

常见文言虚词的教学

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则、或、乃、耳、焉、安、夫、盖、以、得无、然则、无乃

文言虚词的教学

(一)、辨析用法

(二)、古今对比

(三)、了解特殊的文言句式

第一、判断句

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

2.用副词乃/则/即/皆表示判断。

3.无标志的直接表示判断

第二、被动句

1.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2.用“为”、“为…所…”表示被动。

3.用“见”、“见……于”

第三、省略句

1.省略主语。

2.省略谓语动词。(文言中谓语动词的省略较多见。)

3.省略宾语。

第四、倒装句

1、宾语前置

A、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

B、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提前。

C、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

2、主谓倒装

3、定语后置

第二、关于文的教学

文——文言文教学的根本

教师必须帮助学生透过言语形式把握言语内容,从而理解语言背后的历史事件、人物情感和社会现实,还原当时的文化语境。

1、由词语分析入手还原文化情境

2、从细节入手还原文化情境

3、课文背景的还原

第一、时代背景

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懂得作品所叙述的事件,还要学生深刻理解事件的含义,所反映

的社会现实及背后的思想观念,因此文言文教学中背景资料的介绍非常重要。

第二、生活背景

第三、政治背景

四、文言文教学的常用方法:

诵读法(背诵、朗读)

1、教学生读准字音(指读与范读结合)

2、教学生读清句读

3、教学生读懂

4、教学生读透

中学语文散文教学

一、散文教学的前提

1、廓清散文的品类:记叙散文、写景抒情散文、哲理散文

2、明白散文教学的重点所在

情感:应该把重点放在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是通过怎样的构思表现的,是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来表现的?搞清楚“怎样表现” 才算是把握了散文教学的重点。

二、散文的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抓住文眼,理清线索,感受和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结构特点(抓文眼,理文脉)

2.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散文的语言艺术和表达技巧,学习散文精炼、含蓄、形象、传神、优美的语言。(语言美)

3.指导学生分析散文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意境美)

三个要点具体表现为:

第一、散文开讲之前的情景的创设

教师 “带情”“导引” ——导入设计

第二、抓住文眼、理清脉络

文眼是组织散文结构的重要线索,它规定着散文的感情基调,透过文眼可以准确地掌握作者行文的思想脉络,了解文章的整体艺术构思,从而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文章。

2、如何识别散文的文眼?

篇首、篇未、文中

3、文眼和文章脉络之间的关系

第三、散文教学要抓住语言美这个重点

(一)、语言分析的目的和落脚点?

景物特点和作家的情感

(二)、词语分析的方法

1、替换法

2、由修辞手法的分析入手分析语言特点

3、重点词语的揣摩

第四、指导学生分析散文的意境,欣赏其意境美

意境分析的基本途径:

散文教学往往是从景物特点的分析入手来品味散文的意境美。景物有何特点?作者为什么要把景物写成这样的特点的?在这些景物的背后融入了作家的什么样的感情?意境便从情景的契合点中体现出来。

课文分析基本思路有三:

1、整体感知课文

(自读课文、查工具书、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划分段落层次、初步熟悉全文内容)

2、具体分析理解阶段

(领会词语的妙用、篇章结构的梳理、布局谋篇的精巧、景物描写的特征)

3、归纳总结

(对学习目标的总结,并涉及到语文能力的延伸训练)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

一、把握诗歌特点

(1)强烈的抒情性。

(2)丰富的想象性。

(3)独特的音乐性。

二、诗歌教学的基本内容

(一)把握诗歌的情感

如何把握诗歌的情感?

1、了解背景(知其人,读其诗)

2、捕捉意象,体会情感

意象(表意之象):

意象是心灵化了的客观事物。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

(二)由意象入手,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

(三)把握音韵,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进而体会诗人的情感。

诗歌教学中的诵读教学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xk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