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研究方法(2)

更新时间:2023-12-01 07:4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绪论

知识的几种来源:常识、传统、权威、经验、科学。

科学的特征:科学是经验的;科学是命题式的;科学是逻辑的;科学是趋于抽象的;科学是操作的;科学是系统的。

社会研究方法指的是社会学“经验科学”的方法,而不是“理论研究”方法。

社会研究指的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的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方法。

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和技术。

社会研究的方法论所涉及的主要是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

研究方式指的是研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

具体方法和技术指的是在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料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以及各种特定的操作程序和技术。

社会研究中的理论主要由概念、变量、命题和假设构成。

概念是对现象的一种抽象,它是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应。

概念的抽象层次越高,其涵盖面就越大,特征也就越含糊。相反,一个概念的抽象层次越低,其涵盖面也就越小,特征也越明确。

所谓变量,就是具有一个以上不同取值(不同的子范畴、不同的属性,或不同的亚概念)的概念。

假设是一种有关变量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或者说是一种可用经验事实检验的命题。 理论构建过程以观察为起点,然后通过归纳推理,得出解释这些观察的理论。而理论检验过程则是以理论为起点,通过演绎推理,做出预言或预测,并通过对实际事物的观察来检验预言的正确性。

所谓经验概括,指的是对现象反复出现的规律或特征的总结,或是对变量之间反复出现的某种相互关系的一种说明。理论检验主要包括以下步骤:第一,详细说明待检验的理论;第二,由理论导出(演绎出)一组概念化的命题;第三,用可检验的命题形式即假设的形式重述概念化的命题;第四,收集有关的资料;第五,分析资料;第六,评价理论。

社会研究的程序:选择问题、回顾文献、研究设计、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报告结果。

第二章 社会研究的方法论

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研究方法的理论,它主要探讨科学研究的基本假设、逻辑、原则、程序、方法的问题,它是知道科学的一般思想方法或哲学观点。

在当代的社会学研究中可以划分出四种主要的研究范式:后实证研究范式、阐释性研究范式、批判诠释理论范式、后现代主义范式。

后实证研究范式强调客观、精确、系统的经验研究。

后实证研究范式的主要观点是:

1)社会研究的目的和功能。后实证主义强调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客观地描述和解释世界,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对自然现象进行预测和控制。

2)在社会本体论问题上,后实证研究范式认为,人类社会和各种社会制度尽管是通过人们的主观意向和历史实践形成的,但他们是客观存在的,是外在于个人的社会事实和社会实体。

3)在社会认识论问题上,后实证主义者持有一种批判理性主义的观点,即认为人类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只能逐渐逼近,但永远也达不到“绝对真理”;研究者应当对现有的各种知识和观点持“批判与怀疑”的态度。

4)在研究方法论上,后实证研究范式强调实证科学的基本方法。

5)后实证范式认为科学研究应当是客观的,“价值中立”的研究。

阐释是指对人文现象(包括语言和行为)的理解、诠释、演绎和解释,它涉及人与人的沟通和对言行的意义的解读。

阐释研究范式的主要观点是:

1)社会研究的目的和功能是通过对社会行动的主管意义和历史意义的理解来真实地说明和阐释社会历史现象。社会研究的基本功能是理解各种社会历史现象的主观意义,在此基础上做出真实的描述、说明和阐释。

2)社会本体论。阐释研究范式认为社会世界不同于自然界,人类社会是人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主动建构的。

3)社会认识论。阐释研究范式认为知识是不同文化、不同领域的人群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共同认识。

4)研究方法论。阐释性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深入到实地或现场,通过对本地人的观察和访谈来理解本地的社会历史现象。

5)人都具有自己的文化观念、道德观念和政治观念,研究者也不例外;

总之,阐释研究范式强调社会人文现象的历史性、独特性和差异性,注重对社会行动的意

义进行主观理解和阐释,以便对具体事件和人物的特殊性或典型性做出个性阐释。

批判诠释研究者主张,要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不仅不能回避价值判断,而且还需要“强价值介入”,即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探寻一种合理的价值观和解决方案。

批判诠释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1)社会研究的目的和功能。在批判理论家看来,社会研究的目的是改造社会,人们通过社会研究,可以发现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揭示社会弊病,由此提出改造社会的方案。

2)社会本体论。批判诠释理论是以历史的、发展的观点认识社会。

3)社会认识论。传统的批判理论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

4)研究方法论。批判诠释研究不排斥任何研究方法,也不依赖某种经验分析方法。

5)批判诠释理论与阐释范式一样反对实证主义的主客二元论,反对在“事实陈述”与“价值陈述”之间的划分,但与阐释范式所主张的“弱价值介入”不同,批判范式强调“强价值介入”主张通过社会批判和双向阐释,以合理的价值观代“虚假”的意识形态,以合理、合法的社

社会研究的主要层次: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微观层次。

宏观层次是将社会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侧重从社会、文化的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研究社会

整体的性质和发展规律。宏观研究的主题有:社会变迁的研究;社会结构的研究;社会行为与态度的研究。

中观层次是从群体结构与集体行为入手,直接考察实际的社会单位,如社会组织,社会群体和社区。

微观层次是从个人或小群体入手,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交往来发现社会行动的意义、特点及其社会环境的复杂关系。

个性解释是指对某一独特事件或个人行为的解释,即对其特殊性或独特性的解释。其主要有几种类型:发生学解释;意向性解释;倾向性解释;多因性解释。

第三章 选题和问题

选题的意义:1)选题实际上决定了研究的方向或目标;2)一项研究课题的选择反映了研究者或研究水平;3)一项研究课题的选择和确定还影响到研究的过程及其方法。 选择和确定

研究课题的逻辑过程应该是:研究领域→研究主题→研究问题。

研究领域一般是指研究课题所在的学术领域。

研究主题就是研究的主要问题,是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收敛。

研究问题主要是指在研究主题的范围内确定自己需要研究的具体问题。

选题的依据:重要性、创造性、可行性。

重要性是指研究课题所具有的意义或价值,即所选择的研究课题具有的理论意义,或是实践意义,当然也可以兼具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创造性的含义在于首创和创新,他指的是在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的过程中,寻找自己的研究方向或具体问题,使得自己的研究在课题的所在的领域中增加新的知识。

衡量创造性的标准有三:1)创造性课题表现为这项课题所研究的问题在现有的知识库存中还无法找到,是史无前例,填补空白、开创性的。2)一项课题具有创造性,也可以指的是采用新的理论对一个已经经过大量研究的问题给予新的诠释,或者采用新的方法对一个旧的问题进行研究。3)研究课题的创造性有的时候还表现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做过的研究课题的研究对象发生了新的变化,或者原来的理论已经不能有效地解释已经发生变化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

可行性是指选择的研究课题要与研究者的研究能力、研究条件和各种社会因素相适应,或者说,研究者在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时一方面要考虑自身的各种因素,另一方面也要衡量各种社会因素。

从选题的思维方法来说,根本的一点在于思考与怀疑。

问题意识指的是人们在考虑任何问题时都要把这些问题放在一定的历史的、社会的背景下,都要分析无数个个人是怎样主动参与,“共谋”这样的行为规范的。

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文献述评实际上就是研究课题的重要来源。

研究课题最主要的来源是生活实践,经验生活是研究课题来源的源泉。经验生活主要包括单个方面:个人的生活经历,个人对周边世界的观察和通过阅读而获得的各种信息。

查阅文献主要的三大作用:1)可以使研究者详细了解研究课题所在领域的学术成果;2)通过文献查阅可以为研究者形成自己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提供启示;3)查阅文献可以帮助自己构建自己的理论框架,在更大的理论背景和研究背景下分析、解释自己的研究成果。

社会研究的文献形式主要有:著作、论文或研究报告、统计资料和档案资料等。

文献述评:通过浏览、泛读、精读等方法了解和掌握参考文献的主要观点、研究方法和研究

思路,发现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加以整理,形成一篇文献报告。

文献报告要回答以下问题:1)与研究课题有关的已有的理论背景、研究框架是什么?2)这些文献中,尤其是研究报告所反映的研究方式、研究方法有哪些;3)与研究课题相关的以往研究中有哪些成果,水平如何?4)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局限性。

所谓研究课题明确化就是指对研究课题的具体界定,把比较含糊的想法变成明确的问题,把比较宽泛的研究范围变成特定范围或特定领域,把笼统的研究对象变成具体的可以操作的具体对象。

第四章 研究设计

所谓研究设计是指对研究课题的意义、目的、性质、研究方式、研究设想、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的详细说明,或者说研究设计是按照研究课题的目的和任务,预先制订的研究方案和计划,是社会研究实施的可靠依据。

所谓研究方式是指一项课题在研究时所采用的具体形式和方式,研究者需要根据研究课题性质和目的选择与此相适应的研究方式。

研究性质是根据一项研究课题的任务和作用确定的,也就是说这项研究课题是侧重于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或者二者兼有。

研究目的是指一项研究课题仅仅是初步了解调查对象的一般状况,还是要对社会现象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描述,或者分析和解释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揭示社会现象变化的内在规律。研究方式主要有四种类型:社会调查、实地研究、文献研究、实验研究。

实地研究的具体方法主要是参与观察、个案研究、社区研究等。

实验研究一般分为两种类型:实地实验、实验室试验。

根据研究课题的性质或研究性质,可以分为理论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

理论性研究主要是通过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调查来检验和发展社会理论的,是一种建立或检验各种理论假设的经验研究,它试图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运行规律,并从理论的高度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应用性研究主要侧重于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

研究的目的主要有三种:探索、描述和解释。

探索性研究是研究者对于确定的研究课题和研究对象进行初步了解和熟悉的过程。

描述性研究是系统地了解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的状况及其发展过程,通过对现状的准确、全面的描述,反映总体的特征及其分布,解答社会现象“是什么”的问题。

完整的调查研究包括五个主要的阶段:选题阶段、设计阶段(又称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又称调查阶段)、分析阶段和总结阶段。

根据调查研究的性质或应用领域,可以将其划分为如下几种主要类型:行政统计调查、生活状况调查、社会问题调查、市场调查、民意调查和学术性调查。

调查研究的作用只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描述状况、解释原因、预测趋势、评估政策。 问卷是调查研究中用来收集资料的主要工具,它的形式是一份预先精心设计好的、用来测量人们的行为、态度和特征的问题表格。

问卷主要有两种类型:自填式问卷和访问式问卷。

概括起来,所有问卷调查的题材都可归结为三大类:1)某一群人的社会背景;2)某一群人的社会行为和活动;3)某一类人群的意见和态度。

问卷设计的原则:1)紧密围绕调查的主题和目的;2)明确阻碍问卷调查的诸多因素;主要有两个大的方面:其一是主观上的障碍。即被调查者因在心理上和思想上对问卷产生的

各种不良反应所形成的障碍。其二是客观山的障碍。即由被调查者自身的能力、条件等方面的限制所形成的障碍。3)尽心尽力为被调查者着想;4)充分考虑问卷的内容和使用方式。

问卷设计的基本步骤:1)前期准备工作;2)设计问卷初稿;3)评估和试用;4)修改并定稿。

问题及答案的设计:1)填空式;2)是否式;3)多项选择式;4)矩阵式;5)表格式;6)标尺式;7)相倚式(或关联式)。

问题设计的要求:1)语言简单;2)措辞严谨;3)陈述简短;4)避免双重或多重含义;

5)防止问题带有倾向性;6)不用否定形式提问;7)不问调查对象不知道的问题;8)不直接询问敏感问题。

答案设计的要求:协调性、合适性、穷尽性、互斥性和无偏性。

问卷设计的注意事项:版面设计、问卷篇幅和问题顺序。

问卷的版面设计一定整洁、合理、清晰、美观,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被调查者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问卷设计中一般遵循以下规则:1)将被调查者感兴趣的、熟悉的、简单易答的问题放在前面;2)一般先问非敏感性的问题;3)个人背景资料通常放在结尾;4)开放式问题放在最后。

综上所述,问卷中问题的安排应该大体呈一个“漏斗”或“倒金字塔”状,即先问一般的、

普通的、简单的、非敏感的、事实性的等问题,后问具体的、特殊的、复杂的、敏感的、态度的等方面的问题。

第八章 调查研究(下)

自填问卷法可划分为以下几类:个别发送法、几种填答法和邮寄填答法;结构访问法则可划分为当面访问和电话访问两个子类。

自填问卷法在调查研究中运用广泛,它具有如下一些主要优点:1)省时、省力、省钱;2)具有较好的匿名性;3)避免某些人为的误差。

缺点:1)对样本的性质有一定的要求;2)不能使用比较复杂的问卷;3)问卷的回收率有时难以保证;4)调查资料的质量常常不够理想。

个别发送法的具体做法是:调查员将印制好的问卷逐一发送到按一定抽样原则所确定的被调查者手中,同时讲明调查的意义和要求,恳请他们合作填答,并约定收取的时间、地点

和方式。

结构访问法又称标准化访问,即完全按照事先设计的、内容统一的标准化问卷进行额访问,是一种高度控制、操作规范、措施周密、程序严格的访问方法。

当面访问法的优点:1)调查的回答率较高;2)调查资料的质量较高;3)调查内容可以比较复杂;4)调查对象的使用范围广。

当面访问法的缺点:1)互动的不良影响;2)匿名性较差;3)成本高、费用大、时间长;

4)对调查员的要求高。

电话访问法的优点:1)方便、快捷、省时、省力;2)调查的空间范围大,比较省钱;3)对被调查者的打扰相对较少;4)对调查过程的监控非常方便。

电话访问法的缺点:1)样本的局限性;2)拒答率较高;3)调查时间有限。

选择资料收集方法时,需考虑一下几个因素:1)调查成本;2)人员设备;3)样本性质;

4)调查内容;5)调查时间;6)问卷回收率;7)资料的质量。

调查员的培训通常包括下列步骤和内容:1)介绍调查项目的总体情况;2)强调调查的注意事项和职业道德;3)讲解抽样方法和问卷内容;4)传授基本的和关键的调查访问技术;

5)进行模拟调查或访问实习。

调查员应该注意的事项:1)衣着得体,礼貌大方;2)消除疑虑,获得合作;3)控制环境,

避免干扰;4)规范提问,保持中立;5)专心倾听,认真记录。

在调查的实施阶段,另有两项任务也非常重要:一是有效地联系被调查者,而是调查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

有效地联系被调查者可以考虑的途径:1)通过正式机构;2)通过地方部门;3)通过媒体宣传;4)通过私人关系;5)直接和被调查者联系。

调查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具体做法:1)合理组建调查队伍;2)建立管理和监督的办法及规定;3)实地抽样的管理和监督;4)实地访问的管理和监督;5)问卷回收和审核的管理和监督。

第九章 实验研究与内容分析

实验是一种经过精心的设计,并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操作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

实验研究的基本语言(要素):自变量与因变量、前测与后测、实验组与控制组。 实验对象的选择的方法:匹配法,随机化方法。

匹配法指的是研究者依据各种标准或特征,找到两个完全相同或几乎完全相同的实验对象进行配对,并将其中一个对象分到实验组,而将另一个对象分到控制组的方法。

随机化方法也称为随机指派,指的是研究者完全按照随机抽样的原理和方法来将实验对象随机地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中。

经典实验设计也称为古典实验设计,它是最基本、同时也是最为标准的实验设计。 实验组:前测1——实验刺激——后测1;

控制组:前测2————————后测2.

索罗门三组设计:

实验组 :前测e——实验刺激——后测e;

控制组1:前测1————————后测1;

控制组2:————实验刺激——后测2。

索罗门四组设计:

实验组 :前测e——实验刺激——后测e;

控制组1:前测1————————后测1;

控制组2:—————实验刺激——后测2;

控制组3:———————————后测3.

双盲实验设计,所谓双盲实验,指的是在一项实验中,实验刺激对于实验对象和参与实验的观察人员来说都是未知的。

实验研究的优点:1)确立因果关系;2)高度的可重复性。

实验研究的缺点:1)实验研究的效度问题;2)实验者期望的影响;3)实验样本的影响;

4)实验研究的伦理限制。

拉扎斯菲尔德和贝尔森认为:“内容分析是一种对传播所显示出来的内容进行客观的、系统的、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技术。”默顿也曾经指出:内容分析是一种考察社会现实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中,研究者通过对文献的显性内容的特征的系统分析,得到与之相关的潜在内容的特征的理论。

内容分析遵循下列基本程序:1)选择主题;2)决定总体与抽取样本;3)定义要统计的概念或变量;4)建立类别;5)制作编码表;6)训练编码员;7)对资料进行编码;8)录入计算机并进行统计分析;9)报告研究结果。

内容分析的优点:1)无反应性(不产生影响);2)费用低,省钱省时;3)可以研究那些无法接触的研究对象;4)始适于作纵贯分析;5)保险系数相对比较大。

内容分析的缺点:1)许多文献的质量往往难以保证;2)效度和信度存在一定的问题。

第十章 实地研究

实地研究是一种研究者以不带伦理假设的方式,深入到研究现象的生活背景中,以观察和访谈等方法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达到对研究对象的理解和阐释的研究方式。 从研究的技术、手段上来看,实地研究主要采用的是参与观察、无结构访问等定性研究方法,它具有定性研究的许多优点。

实地研究以其对所研究的深入探讨,在放弃对普适性因果律的追求的同时,提供了有关特定对象的全面、系统的观点。

实地研究的特征:1)这种研究方式强调研究情境处于自然状态;2)这样一种研究方式强调研究者在进入研究现场(实地)不带有任何理论预设;3)实地研究强调的不是用演绎的方式,而是用归纳的方式获得研究结论;4)实地研究强调“互为主观性”;5)实地研究所考察的对象往往是具体的和有限的。

实地研究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实地研究具有效度高、研究方式灵活有弹性等优点,但这一研究

方式有它不可避免的缺点,主要表现为:1)结论的局限性;2)信度问题;3)客观性问题;4)伦理问题。

实地研究的一般程序主要包括:选择研究对象、进入现场、与资料收集对象建立关系、收集资料、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撰写报告。

实地研究资料的收集主要来自研究者的观察和访谈。

观察法指的是研究者运用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仪器,直接感知与记录正在发生的、与研究目标和研究对象有关的社会事实的过程。

观察者的角色可分为两种大的类型,参与的观察者和非参与的观察者。

所谓参与的观察者,是指这样的观察者,他参与到研究对象或资料收集对象的生活背景中,通过实际参与观察对象的日常生活过程来进行观察。

研究者可以有两种参与到被观察者活动的方式:1)完全的参与者(隐藏身份);2)名义参与者或者说作为“观察的参与者”参与到被观察对象中。

非参与的观察者,指的是研究者进行观察,但不参与到被观察者的活动中。

非参与的观察者可以分为两种类型:1)交往的非参与者(记者);2)完全非参与者(完全的观察者)。

观察的方式:1)根据角色的不同,有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2)根据观察情境的不同,

观察法可分为实地观察和实验室观察;3)根据观察手段的不同,可分为结构式观察和无结构式观察;4)根据对象的不同,观察法可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访谈法指的是通过与被访问对象的直接的口头交谈获得有关社会事实的资料的过程。 访谈法的类型:个别访谈与集体访谈;直接访谈与间接访谈;正规访谈与非正规访谈;结构访谈、半结构访谈与无结构访谈。

访谈法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互动性、灵活性和可控性。

访谈法的一般程序:访前准备,接近案主、建立关系,试探性交流,正式访问,记录与资料的整理等。

访谈过程的控制一般包括提问控制和表情控制。

提问控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内容转换的控制;2)对问题的重述和追问;3)掌握好发问和插话的时机。

表情与动作控制即是指访问员通过自己的各种表情与动作,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从而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xf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