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360》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二十三单元 综合测试卷

更新时间:2024-01-04 20:5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二十三单元 综合测试卷

(对应学生用书P391)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1·南京质检)“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这是组委会给2007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颁奖词,其中的“两弹”应该是指( )

A.原子弹、氢弹 B.原子弹、导弹 C.氢弹、导弹 D.原子能、原子弹 【答案】B

【解析】旨在考查学生识记能力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正确答案是B。

2.(2011·抚顺六校联合体一模)2008年9月27日16:43,翟志刚成功实现了中国首次太空出舱,标志着中国的航天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进入航天时代的重大标志是( )

A.“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B.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C.“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并成功返回 D.“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1970年,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3.(2012·辽宁昌图模拟)有人说:在屈辱的近代,我国因为落后没能赶上第一、二次科技革命,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搭上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快车。能证明此观点的是( )

①“两弹一星” ②“万能蒸汽机” ③杂交水稻“南优2号” ④有轨电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 【答案】D

用心 爱心 专心 1

【解析】注意是新中国建立后的成果,②④项是新中国建立之前,不合题意。 4.(2011·潍坊模拟)观察下图,对其反映的事件评价不正确的是( )

A.其主要目的是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B.体现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C.实践了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 D.加强了中国的现代化国防能力 【答案】A

【解析】原子弹的研究成功,确实有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但在当时并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国防实力、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统一。

5.(2011·苏州五市三区高三期中考试)有位名人曾放言:“九十岁时实现超级稻亩产一千公斤,这不是梦想,是我的理想。”( )

A.这是“大跃进”时的口号

B.这是类似于“大跃进”浮夸风的口号 C.利用航天技术才能够实现

D.这是新科技条件下水稻杂交的新目标 【答案】D

【解析】注意“超级稻”,这是袁隆平的研究成果,不能将其与“大跃进”相提并论。 6.(2012·中山模拟)“从事京剧革命的文艺工作者,在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武器,向封建阶级、资产阶级和现代修正主义文艺展开了英勇顽强的进攻,锋芒所向,使京剧这个最顽固的堡垒,从思想到形式,都发生了极大的革命。”上述言论的指导思想是( )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B.“以阶级斗争为纲” C.“实事求是” D.“两个凡是” 【答案】B

用心 爱心 专心 2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向封建阶级、资产阶级和现代修正主义文艺展开了英勇顽强的进攻”,强调中国当时存在“资产阶级”“修正主义”,明显违背了当时人民内部的矛盾占主导地位的客观实际,一切强调阶级斗争,是“文革”时期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

7.(2011·锦州模拟)日记也能证史,特定时代的日记总会烙下时代的印记。1976年,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在日记中预言:“中国学术文化研究的最好时期就要到来了。”他作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是( )

A.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制定了中国科学发展的远景规划 B.“文革”中,受“左”的思潮影响,知识遭到批判 C.“文革”结束,“左”的错误即将得到纠正 D.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C

【解析】从时间中可以直接得到答案。

8. (2012·锦州模拟)“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邓小平这段话的根本依据是( )

A.教育是预防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战斗阵地

B.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水平进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C.教育是社会产业结构的组成部分 D.各国政府都很重视教育 【答案】B

【解析】为了教育可以牺牲一点经济发展速度,说明教育的地位重,没有教育,谈不上经济发展。

9.(2012·重庆模拟)有关研究显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本质上是知识的差距。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科技投入还赶不上发达国家的一家企业,几乎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不得不依附发达国家来发展自己的经济,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被动地位。对此,中国主要的应对措施是( )

A.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B.照搬西方国家经历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道路 C.将信息化作为我们目前经济发展的全部战略重点 D.先发展后治理

用心 爱心 专心

3

【答案】A

【解析】要改变知识产权受制于他国,只有实施“科教兴国”。

10.(2011·太仓模拟)“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指的是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下图中焚烧“万世师表”匾额这一“破四旧”行为造成的危害是( )

①破坏了文物 ②导致了社会制度的倒退 ③冲击了中国的传统美德 ④破坏了社会秩序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文革”导致了社会的倒退,但不能说导致社会制度的倒退,“文革”期间虽然民主法制、经济和文化各方面都遭到严重破坏,但社会制度并没有改变。

11.实施科教兴国的理论基础是( )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C.向科学进军 D.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答案】A

【解析】正是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才提出通过科教来发展生产力,振兴国家。 12.(2010·广州模拟)据人民网报道,广州市教育局最新发表一项专题研究报告表明,经过30年的发展与积淀,全市实现了由“满足型”教育向“优质型”教育的转变,下面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获得巨大发展的体现,说法正确的是( )

①第一次提出培养学生生活实践和创造能力的理论

②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 ③完善了教育立法 ④形成初等、中等、高等三级教育体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辨析可知:①项“第一次提出……”表述不对,④项中的“……三级教育体系”是新中国建立以来逐步形成的;三级教育体系恰恰是“满足型”教育,和题意不符,符合题干之意的正确答案是由②③项组成的B项。

用心 爱心 专心

4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3.(2012·青岛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2007年10月24日18时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嫦娥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它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实施绕月探测工程迈出重要一步,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中国最早的哲学家老子、墨子、孟子等都曾探究过“天”的道理。德国哲学家康德说:“世界上最使人惊奇和敬畏的两样东西,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材料二 六百多年前,万户绑在椅子上,两手各持一只大风筝,椅背上47枚捆扎在一起的火箭点燃……这位粉身碎骨者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第一个尝试用火箭飞天的人。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为“万户”。

材料三

材料四 2007年,日本的“月神号”和中国的“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发射成功,2008年美国“月球探测轨道器”和印度“月船一号”月球探测卫星计划发射;2010年美国的月球软着陆器、2012年中国的软着陆器和月球车也在发射计划之中。

(1)我国战国时期,人们就从哲学的角度阐释了对“天”的认识;在欧洲,14—17世纪,人们也开始对传统的“天”的观点进行猛烈地抨击。请以史实加以说明并概括指出上述两种情况出现的共同原因。(8分)

(2)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辉煌。举出春秋时期到东汉末年,我国天文学领域领先世界的四项成就。(7分)

(3)20世纪60年代,苏联人和美国人先后进入太空,而中国却在这方面相对滞后。简述中国“滞后”的原因。(5分)

用心 爱心 专心

5

(4)半个世纪以来,世界航天技术迅速发展,简要分析其原因。(6分) 【答案】(1)(在相应历史时期找准相关历史人物及其观点,从生产力角度及哲学立场分析原因)史实:战国时期,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14—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布鲁诺认为宇宙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有力地冲击了封建神学思想的桎梏。共同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唯心主义思想斗争的结果。 (2)(归纳列举从春秋到东汉时期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春秋时期最早的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战国时期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西汉时期有最早的太阳黑子的记录;东汉科学家张衡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 (3)(从国际国内环境、技术基础及政策因素等方面分析滞后原因)中国长期遭受战争创伤;航天技术基础极为薄弱;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左”倾错误的长期影响。(答出三点即可) (4)(从理论、技术、潮流、政策等多角度思考)原因: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科学技术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际竞争的促进;政府的重视;等等。(答出四点即可) 14.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强教兴,教兴国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建元五年,置五经博士。元朔五年,夏六月,诏曰: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今礼坏乐崩,朕甚闵焉。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与博士子弟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才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班固《汉书·武帝纪》 材料二 窃臣衙门设立同文馆以来,迄今二十余年,所有延请外国教习,指授学生各国语言文字以及天文、算学、化学、医学等项,冀于洋务有裨。历年以来,洋教习等均能始终不懈,各学生等因而日起有功,或随带出洋充作翻译,或升迁外省及调赴沿海各处差委者已不乏人,实属著有成效……查同文馆有翻译书籍十数种,如万国公法、格物、测算、法国律例、化学指南诸书,均系总教习丁韪良暨化学教习毕利干所译。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二册 材料三 1957—1997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对照表 时间(年) 学校数目(所) 1957 229 1960 1289 1965 434 1971 328 1997 2170 材料四 德国莱比锡大学建于1409年,初期开设的课程有神学、文科(语言)、法学、医科。以后逐渐增加,至19世纪开设了数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用心 爱心 专心 6

物学、解剖学等几十个科目,并设立了研究院,鼓励科学研究。德国的其他大学也普遍发生了这样的变化。由于教育的高度发展,德国创造了19世纪末的奇迹。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2分)汉武帝的措施对当时的用人制度和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2)材料二中新式学堂由何者创办?(2分)从课程内容说明新式学堂在当时所起的作用。(3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及其原因。(6分)

(4)依据材料四归纳15至19世纪德国大学课程改革的趋势。(3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德国19世纪末的奇迹”。(3分)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教育变革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3分)

【答案】(1)内容:儒家学说。影响:①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②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从此以后,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推崇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地主阶级)洋务派。(若答资产阶级洋务派不得分) 适应了洋务运动需要,培养了翻译、科技等实用性人才。

(3)①1957-1960年高校数量显著增多时由“大跃进”造成的。②1960-1971年高校数量的大幅减少是由于当时教育受“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影响。③1971-1997年高校数量又大幅增加,是因为“文革”后国家对教育工作进行拨乱反正,进行了教育体制改革和立法;确定了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4)趋势:自然科学学科增多。鼓励科学研究。

奇迹:德国成为欧洲强国,工业产值居于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5)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优先发展教育。(言之有理皆可)

用心 爱心 专心 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xa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