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风险(环氧乙烷)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0-07 18:4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1 扩建项目风险评价 1.1.1 风险类型及识别 1.1.1.1 风险类型

根据工程分析确定本项目存在具有潜在危险因素为原料氯甲烷、环氧乙烷、异丙醇、硫酸二甲酯、氯乙酸、丙烯酰胺等在贮存、运输和生产中发生泄漏和火灾爆炸事故。

根据对同类化工项目的类比调查分析,以及鉴于火灾爆炸事故评价在安全评价范畴之内,本次环评只进行简单说明,重点进行毒物泄漏污染源事故风险影响评价。 1.1.1.2 物质危险性识别 (1)物料毒理毒性及分级

按照《环境风险评价实用技术和方法》规定,在进行化工、医药项目潜在危害分析时,首先要评价有害物质,确定项目中哪些物质属应该进行危险性评价以及毒物危害程度的分级。根据毒物的中毒危害程度可分为四级:Ⅰ—极度危害、Ⅱ—高度危害、Ⅲ—中度危害、Ⅳ—轻度危害。本项目主要原料的危害特征、毒性指标及危害程度分级判定结果见表10.1-1。

由表10.1-1可见,本项目所使用的原、辅材料中,环氧乙烷、硫酸二甲酯、氯乙酸、丙烯酰胺属高度危害物质,毒性级别均为Ⅱ。 (2)主要原、辅材料的火灾爆炸危险性的确定

参照《石油化工行业安全评价实施办法》进行火灾爆炸危险度的确定,爆炸危险度定义为:

H?R?LL

式中:R—燃烧(爆炸)上限; L—燃烧(爆炸)下限; H—燃烧(爆炸)危险度。

本项目原、辅材料中部分材料的火灾爆炸危险性结果见表10.1-2。

表10.1-1 原辅料的危害特征、毒性指标及判定结果表 物质名称 危害特征 毒性指标 危害分级 氯甲烷 环氧乙烷 硫酸二甲酯 氯乙酸 二乙烯三胺 有刺激和麻醉作用,严重损伤中枢神经系统,也能损害肝、肾。 是一种中枢神经抑制剂、刺激剂和原浆毒物。 对皮肤、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 吸入高浓度本品蒸气或皮肤接触其溶液后,可迅速大量吸收,造成急性中毒。 蒸气或雾对鼻、喉和粘膜有腐蚀性,可引起支气管炎、化学性肺炎或肺水肿。对眼有强烈腐蚀性,重者可导致失明。 LC505300mg/m3大鼠吸入(4h) LD50330mg/kg(大鼠经口) LD50205mg/kg(大鼠经口) LD50 76mg/kg(大鼠经口) LD501080mg/kg (大鼠经口) LD505000~9000 mg/kg(大鼠经口) LD50 150~180 mg/kg(大鼠经口) Ⅲ Ⅱ Ⅱ Ⅱ Ⅲ Ⅳ 三乙醇胺 该品对眼睛、呼吸系统、皮肤有刺激性。 丙烯 酰胺 本品具神经毒作用。可引起疲嗜睡、手指麻木,位置性震颤,步态紊乱,肌肉萎缩,肌肉无力,手出汗脱屑以及接触性皮炎等。 酸性腐蚀品,吸入蒸气对鼻、喉和呼吸道有刺激性。对眼有强烈的刺激性,皮肤接触,轻者出现线斑,重者引起化学灼伤。 接触高浓度蒸气出现头痛、倦睡、共济失调以及眼、鼻、喉刺激症状。口服可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倦睡、昏迷甚至死亡。 Ⅱ 乙酸 LD503530mg/kg(大鼠经口) LD505045mg/kg(大鼠经口) Ⅲ Ⅳ 异丙醇 表10.1-2 原、辅材料中部分材料的火灾爆炸危险性结果表 状名称 态 (V%) 度 ℃ 易燃,与空气混合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火花、氯甲烷 气 7~19 1.57 <-50 高热能引起爆炸并生成剧毒的光气。接触铝及其合金能生成自燃性的铝化合物。 易燃,其蒸气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遇高热可发生剧烈分解,环氧乙烷 气 3~100 32.3 -17.8 引起容器破裂或爆炸。接触碱金属、氢氧化物或高活性催化剂如铁、锡和铝的无水氯化物及铁和铝的氧化物可大量放热,并可能引起爆炸。 甲类 甲类 爆炸极限危险闪点 危险性 险分类 火灾危硫酸二液 甲酯 / / 83 可燃,遇热源、明火、氧化剂有燃烧爆炸的危险。若遇高热可产生剧烈分解,引起容器破裂或爆炸事故。与氢氧化铵反应强烈。 丙类 可燃,遇明火、高热可燃。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氯乙酸 固 8~ 126 腐蚀性烟气。与强氧化剂接触可发生化学反应。遇潮时对大多数金属有强腐蚀性。 二乙烯液 三胺 遇明火、高热可燃。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若/ / 94 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爆炸的/ / 185 危险。 丙类 丙类 丙类 三乙液 醇胺 丙烯 酰胺 固 / / / 遇高热、明火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的危险。若遇高热,可能发生聚合反应,出现大量放热现象,引起容器破裂和爆炸事故。 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丙类 乙酸 液 4~17 3.25 39 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铬酸、过氧化钠、硝酸或其它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爆炸的危险。有强腐蚀性。 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乙类 异丙液 醇 2~12.7 5.35 12 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接触会猛烈反应。在火场中,受热的容器有爆炸危险。 甲类 由表10.1-2可见,本项目所使用的主要原、辅材料中环氧乙烷、氯甲烷、异丙醇的火灾危险性分类为甲类,其中环氧乙烷危险度最大。 1.1.1.3 物质和生产设施风险识别

本项目环境风险识别主要是判断工程各功能单元(包括生产、加工、原材料及产品运输、贮存等)中所存在的重大危险源。

重大危险源的识别是依据《重大危险源辨识》中有关危险物质的定义,以及危险物质在生产场所和贮存场所临界量来进行筛选。

某评价项目功能单元内存在的危险物质的数量,若等于或超过规定的临界量,则该功能单元被视作重大危险源。当该单元存在一种以上危险物质时,有下列公式:

q1/Q1 + q2/Q2 …… + qn/Qn ≥ 1 式中:

q1、q2…qn — 每种危险物质实际存在量,t; Q1、Q2…Qn — 与各危险物质相对应的临界量,t。

如果该单元的多种并存危险物质满足上式,则也属重大危险源。 本项目危险物质生产场所、贮存场所存在量及其临界量如表10.1-3。

10.1-3 本项目危险物质存在量、临界量 危险物质 名 称 环氧乙烷 硫酸二甲酯 危险类别 易燃物质 有毒物质 存在量q (t) 1.8 1.3 18 27.5 5.4 临界量Q (t) 1 20 50 20 2 q/Q 1.8 0.065 0.36 1.37 2.7 备注 生产场所 生产场所 贮存场所 贮存场所 生产场所 异丙醇* 易燃物质 注:本项目不设环氧乙烷贮罐,利用飞翔公司现有3个80m3贮罐。

*表示异丙醇临界量参照甲醇。

由表可见,环氧乙烷、异丙醇的q/Q值大于1,而硫酸二甲酯无论是生产区还是贮存区的q/Q值均小于1,说明环氧乙烷生产单元、异丙醇生产单元和贮存单元均为明显的重大危险源。 1.1.2 源项分析

1.1.2.1 最大可信事故的确定及其概率

本项目导致环境风险的危险物质为环氧乙烷、异丙醇和硫酸二甲酯,它们既具有易燃性和可燃性,又均具有毒性。当物料发生泄漏后,首要风险在于有毒有害物质在大气中的弥散,对周边人群和环境的影响。

从这两种物质的理化性质及毒性可知,环氧乙烷、硫酸二甲酯毒物危害程度均为为Ⅱ级,异丙醇为Ⅳ级,并考虑q/Q比值,环氧乙烷、异丙醇、硫酸二甲酯三种物质中,环氧乙烷危险性大于硫酸二甲酯、异丙醇,环氧乙烷将作为本项目主要环境风险评价因子,其次为异丙醇。

通过功能单元风险识别和类比调查分析得知,本项目环氧乙烷泄漏可信事故主要有:一是环氧乙烷计量槽发生泄漏,环氧乙烷迅速气化排放弥散到周边环境中;二是环氧乙烷汽车槽车在运输途中发生交通事故,导致环氧乙烷泄漏在公路沿线;三是环氧乙烷贮罐发生泄漏,环氧乙烷迅速气

化排放弥散到周边环境中。鉴于环氧乙烷贮存及运输均利用飞翔公司现有装置,为此本次环评仅将环氧乙烷计量槽发生泄漏作为最大可信事故进行环境风险预测和评价。

环氧乙烷计量槽泄漏事故概率的估算虽然已有一些可靠性工程研究方法,但仍需要大量历史事故统计数据资料为样本。目前尚缺少国内环氧乙烷计量槽泄漏事故有针对性的大量数据统计样本。因此将参照国内类似化学品物料计量槽的泄漏事故概率进行分析。

综合相关统计资料分析,国内贮罐、管道、计量槽发生泄漏性事故概率一般在10-3至10-4数量级。

依据概率原理,某一特定气象条件下的环境风险事故概率可按下式导出:

P(AB)= P(A)?P(B)

式中:P(AB)— 某一特定气象条件下事故概率; P(A)— 指定事故概率;

P(B)— 某一特定气象条件出现概率(比如相关风向年出现频率)。

本地区主导风风向频率为11%,年静风频率为9.1%。因此,在参照确定环氧乙烷、异丙醇贮罐泄漏事故概率为10-4数量级时,利用以上公式可求出,对于评价区任一下风向或静风时区域,其最大可信事故概率在10-5左右。风险概率水平属于中等偏下概率的工程风险事件,应有防范措施,并制订事故应急预案。 1.1.2.2 风险识别典型事故案例

工厂环氧乙烷计量槽泄漏事故

2000年7月10日上午,由辽宁省运送至陕西渭南饲料添加剂厂的35吨环氧乙烷到货。运输工具为汽车槽车。11时左右,汽车槽车进入饲料添加剂厂贮罐区开始卸料。12时20分,合成车间二楼环氧乙烷1号计量槽突然从下封头和筒体连接环缝处撕裂开150mm长的焊缝,计量槽内的液态环氧乙烷在2-3kg/cm2压力下,高速喷出后急剧气化,使周围空间迅速达到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x3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