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舆论传播论文开题报告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1-26 18:2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表 课题名称 课题类型 学生姓名 探究基于微博传播的网络舆论的生成和影响——以723动车事故在新浪微博上的舆论传播为例 BXT 指导 教师 冉亦陶 学 号 08110609034 专业 传播学(新闻) 开题报告内容: 一.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微博作为一种新的网络应用形式,其兴起不过三四年的时间,但却迅速风靡。随着新浪、腾讯、搜狐、网易和人民网等大型门户网站纷纷开通微博服务,微博走入更多普通大众的生活,影响力越来越大。虽然时间较短,但微博以其新颖的特性和强大的吸引力,.一经出现就受到嗅觉敏锐的媒体人的关注。从2009年开始,更多的学界和业界的研究者开始把目光投向微博。而网络舆论基于微博这一新媒体平台,也逐步形成新的生成机制、产生更为广泛的影响。 通过对中国知网的搜索,得到关键词与“微博”相关文章158篇,其中专著20篇,硕士论文47篇,期刊报纸92篇。搜索关键词“网络舆论”,共有相关文章190篇,其中专著5篇,硕士论文90篇,期刊报纸95篇。 通过整理,得出关于微博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微博兴起的原因。张阳、黄峻磊(《浅谈“微博”的兴起与网络营销价值》.《商场现代化》,2009.9)认为,微博之所以兴起是因为它有草根性更强、操作更简便、准入门槛低、更强的互动性等特点,以及移动终端提供的便利性和多媒体化。新浪网、凤凰网科技名博的罗会祥提出微博能在短时间内流行是因为其受众的群聚性、平台的开放性、交流的交互性、传播的及时性、书写的自由性等诸多特点。 (2)微博传播的主要特性。代表作有《 Twitter:微博客时代的到来》(刘晖.《传媒》,2009.10)、《微博虽微足值道尔—微博特性之浅析》(刘丽清.《东南传播》,2009.11),文中指出:微博给沉默的大多数,带来更多的发声机会;手机成为最佳终端,发布更具便利性、易得性;话题市场的设置,使公共领域得到构建;简短写作和快捷发布,实时感和动态感更强,是微博相较于其他网络传播平台的特性。文章同时也指出:多无意义的言语,少思想的火花,容易沦为网络垃圾;微博的写作方式,不利于思想的阐述,容易助长写作的惰性,是微博的缺陷。 (3)微博的传播机制研究。例如刘兴亮认为,信息生产零时间、信息传播(包括信息源传播和信息再传播)零时间、广播式信息传递是微博与众不同的传播机制,而零时间带来的倾诉与沟通新空间、海量信息的重新组织、新型话语权的汇聚、人人都是信息传播的驱动力则是微博受到大众欢迎的主要原因,微博开辟了重要的新闻源通道、创新了新闻写作形式、促进了媒介融合,开创了新闻传播的新纪元(《微博的传播机制及未来发展思考》.《传媒》,2010.1);杨晓茹则尝试提出了微博的传播模式图,并对微博传播中的问题提出了应对办法(《传播学视域中的微博研究》.《当代传媒》,2010.2)。 (4)微博的影响机制研究。例如刘国锋的《微博对网络舆论生成模式的影响》,文中针对微博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现状,结合几个微博网站的特点,着重探讨了微博对网络舆论生成模式的影响。 (5)微博应用的研究。主要有探讨微博在现代教育、教学实践、图书馆、企业营销等方面的应用等等,如阐道远的《微博兴起视野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4)。 关于网络舆论的研究包括: (l)关于网络舆论本体的探讨,及网络舆论是什么。如谭伟认为“网络舆论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网络舆论概念及特征》.《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第189页)。 (2)关于网络舆论主体方面的研究。一种观点认为,由于网民群体具有群内同质化、群际异质化聚集的特征,因此志同道合的网民群体容易出现严重的“群体极化”倾向。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非理性正是网络舆论行为主体的特征,将其归纳为感染性、从众心理及情绪化三大特点。 (3)关于网络舆论传播中“意见领袖”的研究。如《网络意见领袖特征及其舆论影响》 ,文中指出,网络舆论意见领袖分为四类,网络评选人物、版主、网络名人、网络知识分子。 (4)关于网络舆论特点及功能的研究。有学者将网络舆论看做一种静态的呈现,在功能上则划分为正负两种功能。 (5)关于网络舆论控制研究。有学者提出要加强网络立法,重视网络把关人,控制与引导相结合。 (6)关于网络舆论监督研究。研究者们普遍认为网络舆论是相对于传统官方舆论的另一个监督场,代表民意,反映普通民众的呼声,是来自民间的监督力量。 基于上述研究,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将网络舆论这个宏大课题置于微博这个微观视域来进行讨论,丰富了网络舆论研究的视角,凸显了网络舆论在新的传播环境下的新形态、新规律;现实意义在于通过对基于微博传播形成的网络舆论生成模式和影响机制的揭示,提出对其进行有效引导的意见和建议,给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为构建和谐网络、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课题研究目的与内容 当前,微博已经成为广大网民分享信息、拓展人际关系的重要平台,成为传统媒体扩充新闻来源和扩大自身影响的有力工具,更成为政府了解舆情民意的有效渠道。作为一种新型信息传播平台和舆论阵地,与传统媒体和其他网络传播平台相比,微博具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特点和传播特征,基于微博传播形成的网络舆论又有着怎样的生成模式和影响机制,这些都是本文思考和探究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剖析,基本厘清基于微博传播而形成的网络舆论的一些基本特点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对其进行有效引导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课题研究的思路 引言 一、 微博的兴起与传播环境的变迁 (一)微博的出现和发展 (二)微博的定义 (三)微薄的传播 1、微薄的传播特征 2、微薄的传播方式 二、 微博传播中网络舆论的生成 (一)网络舆论的形成和特点 (二)微博传播具有生成网络舆论的有利条件 1、微博的集群性容易形成大规模的舆论主体——普通网民临时客串的‘公民报道者’ 2、微博传递的信息资源丰富——动车事故微博寻人 三、微博传播过程中生成的网络舆论的影响 (一)微博传播中的议程设置——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微博话题专版关注事实传递爱心 (二)微博传播中的意见领袖——动车事故当事人和名人微博的言论成为舆论的核心内容 (三)微博传播中舆论形成的迅捷性和裂变性——新浪微博现场互助进行生命的接力 (四)现实影响 四、如何利用微博有效引导网络舆论的思考 (一)微博及微博传播中的网络舆论的作用 1、微博中的网络舆论是政府了解舆情民意的重要渠道 2、微博是政府构建和谐政群关系的有效平台 (二)利用微博引导网络舆论的措施 1、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 2、加强议程设置 3、加强微博网站管理 五、结论 四.进度计划 1.2011年11月25日至12月19日,收集资料,拟订毕业论文题目; 2.2011年12月20日至2011年1月9日,撰写开题报告、进行开题答辩; 3.2012年1月10日至3月13日,撰写论文初稿、参与中期检查; 4.2012年3月14日至4月15日,对初稿进行修改,撰写论文二稿; 5.2012年4月16日至5月15日,撰写论文三稿并最后定稿; 6. 2012年5月16日—5月29日,提交论文终稿、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指导教师意见: 通过。 指导教师签字: 2012年 1 月 5 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x0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