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情绪

更新时间:2024-05-11 07:2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十章 情绪

我们的生活充满着情绪,有时欣喜若狂,有时焦虑不安,有时孤独恐惧,有时满腔怒火,有时悲痛欲绝,有时舒适愉快等。这一切使我们的生活时而阳光灿烂,时而阴霾密布,时而晦涩呆板,形成了一个纷繁复杂的心理世界。情绪的多样性说明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现象,有独特的心理过程,包括生理唤醒、主观体验和外部表现等。情绪最能表达人的内心状态,可以说它是人的心理状态的晴雨计。个体情绪的变化是伴随着个体心理活动过程产生的,它的起伏和变化是有原因的。当一个人达到了追求的目标时,会感到成功的喜悦;而失去了已有的东西或权力时,会感到失败的痛苦。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情绪是人脑的高级功能,是人类生存适应的第一心理手段。它具有组织、调节和动机的功能,是个性的核心内容,也是控制心理疾病、维护心理健康的一个关键成分。它与认知活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进化过程中的产物。

本章首先介绍情绪的性质、功能、维度及其基本类别;接着介绍情绪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情绪是由大脑中的一个神经回路所控制,包括前额皮层、杏仁核、海马、前部扣带回等。它们整合情绪信息的加工,产生情绪行为。同时网状结构和大脑皮层的其他部位在情绪中也起重要的作用。然后介绍几种主要的表情,即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最后介绍情绪理论和情绪调节等。良好的情绪调节能促进身心健康,而不良的调节或情绪失调会破坏身心健康。了解情绪调节的规律对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情绪的一般概念

一、情绪的性质与功能 (一)什么是情绪

由于情绪的复杂性,情绪的概念至今还没有得到一致的意见。一般认为,情绪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当客观事物或情境符合主体的愿望和需要时,就能引起积极的、肯定的情绪。例如,渴求知识的人得到了一本好书会感到满意;生活中遇到知己会感到欣慰;看到助人为乐的行为会产生敬慕;找到志同道合的情侣会感到幸福等。当客观事物或情境不符合主体

的愿望和需要时,就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情绪,如失去亲人会引起悲痛,无端遭到攻击会产生愤怒,工作失误会出现内疚和苦恼等。由此可见,情绪是个体与环境之间某种关系的维持或改变(Campos,1970)。

情绪是一种混合的心理现象。它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三种成分组成的(Izard,1977)。

主观体验(subjective experience)是个体对不同情绪状态的自我感受。每种情绪有不同的主观体验,它们代表了人的不同感受,如快乐还是痛苦等,构成了情绪的心理内容。情绪体验是一种主观感受,很难确定产生情绪体验的客观刺激是什么,而且不同人对同一刺激也可能产生不同的情绪。因此,情绪体验的研究一般采用自我报告的方法。请被试根据自己的感受描述在某种情境下所产生的情绪。斯切沃兹和温伯格(Schwartz&Weinberger,1980)以大学生为对象,要求他们描述在四种假想的情境中可能产生的五种情绪。结果见表10-1。

表10-1 不同情境下的情绪经验 引起情绪的假设情境 你考取了理想中的大学 你从一所理想大学毕业了 你受到人的关爱 你正与异性热恋中 4.78 4.58 1.28 1.20 1.19 2.OO 1.57 3.O6 1.19 1.33 快乐 4.18 4.09 哀伤 1.14 2.74 恐惧 1.96 2.57 焦虑 3.04 3.40 忧伤 1.O9 2.36

(资料来源:Schwartz&Weinberger,1980)

从结果中我们看到,4种情景不仅诱发了积极情绪,如快乐;也同时诱发了消极情绪,如焦虑、恐惧、忧伤等,其中焦虑的强度还比较高,说明情绪的主观体验是相当复杂的。

人的主观体验与外部反应存在着某种相应的关系,即某种主观体验是和相应的表情模式联系在一起的,如愉快的体验必然伴随着欢快的面容或手舞足蹈的外显行为。

情绪的外部表现,通常称之为表情(emotional expression)。它是在情绪状态发生时身体各部分的动作量化形式,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面部表情是所有面部肌肉变化所组成的模式,如高兴时额眉平展、面颊上提、嘴角上翘。面部表情模式能精细地表达不同性质的情绪,因此是鉴别情绪的主要标志。姿态表情是指面部以外的身体其他部分的表情动作,包括手势、身体姿势等,如人在痛苦时捶胸顿足,愤怒时摩拳擦掌等。语调也是表达情绪的一

种重要形式。语调表情是通过言语的声调、节奏和速度等方面的变化来表达的,如高兴时语调高昂,语速快;痛苦时语调低沉,语速慢。

生理唤醒(physical arousal)是指情绪产生的生理反应。它涉及广泛的神经结构,如中枢神经系统的脑干、中央灰质、丘脑、杏仁核、下丘脑、蓝斑、松果体、前额皮层,及外周神经系统和内、外分泌腺等。生理唤醒是一种生理的激活水平。不同情绪的生理反应模式是不一样的,如满意、愉快时心跳节律正常;恐惧或暴怒时,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呼吸频率增加,甚至出现间歇或停顿;痛苦时血管容积缩小等。

人们在情绪状态下,能自我觉知,但是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主控情绪的植物性神经系统一般不受个人意志所控制。植物性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两者功能相反,前者在情绪激动下发生作用,后者在情绪平静时发生作用。

在现代司法心理学中,经常用到测谎仪,这种仪器就是根据情绪状态下个人不能控制其生理变化的原理来设计的。测谎仪主要测量呼吸、汗腺及心跳等个体不能自行控制的反应。各种反应记录,都经过振动式描记针记录在定速运行的纸带上(图10-1)。研究者根据被试回答问题时的各种线条变化,推测其是否说谎。

名言荟萃

情绪来自正在进行着的环境中好的或不好的信息的生理心理反应的组织,它依赖于短时的或持续的评价。

——Lazarua

情绪是一种具有动机和知觉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和指导行为。

——Leeper

(二)情绪的功能 1.适应功能

有机体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有多种适应方式。情绪是有机体适应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如动物遇到危险时产生怕的呼救,就是动物求生的一种手段。

情绪是人类早期赖以生存的手段。婴儿出生时,不具备独立的生存能力和言语交际能力,这时主要依赖情绪来传递信息,与成人进行交流,得到成人的抚养。成人也正是通过婴儿的情绪反应,及时为婴儿提供各种生活条件。在成人的生活中,情绪与人的基本适应行为有关,包括攻击行为、躲避行为、寻求舒适、帮助别人和生殖行为等等。这些行为有助于人的生存及成功地适应周围环境(Plutchik,2003)。情绪直接反映着人的生存状况,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晴雨计,如通过愉快可以表示处境良好,通过痛苦可以表示面临困难;人还通过情绪进行社会适应,如用微笑表示友好,通过移情维护人际关系,通过察言观色了解对方的情绪状况,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或对策等。总之,人通过情绪了解自身或他人的处境,适应社会的需求,得到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当然,情绪有时也有负面作用,如一些球迷会因为输球闹情绪而在赛场闹事、斗殴,破坏公共财产,甚至造成人身伤亡。

2.动机功能

情绪是动机的源泉之一,是动机系统的一个基本成分。它能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适度的情绪兴奋,可以使身心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推动人们有效地完成任务。研究表明,适度的紧张和焦虑能促使人积极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赫布(Hebb,1955)认为唤醒水平和绩效之间存在着倒U型曲线的关系。换句话说,太低或太高的唤醒水平都会损害工作效率。同时,情绪对于生理内驱力(drive)也具有放大信号的作用,成为驱使人的行为的强大动力。如人在缺氧的情况下,产生了补充氧气的生理需要,这种生理驱力可能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激励行为,但是,这时人的恐慌感和急迫感就会放大和增强内驱力,使之成为行为的强大动力。

3.组织功能

情绪的组织作用是指情绪对其他心理过程的影响。情绪心理学家认为,情绪作为脑内的一个检测系统,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积极情绪的协调作用和消极情绪的破坏、瓦解作用。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有利于提高认知活动的效果,而消极情绪如恐惧、痛苦等会对操作产生负面影响。消极情绪的激活水平越高,操作效果越差。研究还表明,情绪状态可以影

响学习、记忆、社会判断和创造力(Forgas,1995,2000)。人在加工和提取信息时,那些和当前情绪一致的内容表现出选择性的敏感化,这些材料容易受到注意,得到深入加工、并建立更为细致的联系(Gilligan&Bower,1984)。 伊奇等人(Eich et al.,l994)采用欢快与严肃的音乐引发愉快和不愉快的情绪,要求被试看一些中性词(如玫瑰),并努力回忆在他们生活中与之相关的一些事件。结果表明,带有快乐情绪的被试,回忆起更多(72%)的积极事件,而带有不愉快情绪的被试只回忆起较少的(52%)积极事件。两天后被试又回到实验室,让其回忆上次实验的内容,其中,一半被试所处的音乐情境与上次一样,另一半不一样。结果显示,情绪匹配组被试能回忆35%的事件(包括积极的或消极的),而情绪不匹配组被试只能回忆26%的事件。

情绪的组织功能还表现在人的行为上,当人处在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时,易注意事物美好的一方面,其行为比较开放,愿意接纳外界的事物;而当人处在消极的情绪状态时,容易失望、悲观,放弃自己的愿望,或者产生攻击性行为。

知识之窗

情绪对认知的影响

有情绪问题的儿童是否在认知加工上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他们用一系列有关注意、记忆和判断的认知任务检验那些有临床抑郁、焦虑和外伤后紧张混乱(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的儿童。任务中的刺激或者

和外伤有关,或者和恐吓有关,或者和抑郁有关,或者是中性的。

结果显示,在情绪性斯托普(Stroop)注意任务中,高焦虑的儿童倾向于选择与恐吓有关的信息(Taghavietal,1997),PTSD儿童倾向于选择和外伤有关的信息(Moradi,1996;Moradi et al.,l997),而抑郁儿童对任务中的两种信息都没有注意(Neshat Doost et al.,l997)。然而,在记忆任务中,抑郁儿童选择性地记住了更多与抑郁有关的单词(Neshat Doost et al.,l997)。在判断任务中,要求被试估计坏事将降临在他们自己身上或某个不确定的他人身上的可能性。结果是,在焦虑组、PTSD组和控制组之间没有差异,所有被试组都认为,坏事将发生在别人身上,而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而抑郁组儿童认为,坏事发生在自己身上和发生在别人身上的可能性是一样的(Dalgleish et al.,1997)。

(资料来源:Eysenck,1998.)

4.社会功能

情绪在人际间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情绪的外部表现,即表情来实现的。表情是思想的信号,如用微笑表示赞赏,用点头表示默认等。表情也是言语交流的重要补充,如手势、语调等能使言语信息表达得更加明显或确定。从信息交流的发生上看,表情交流比言语交流要早得多,如在前言语阶段,婴儿与成人相互交流的惟一手段就是情绪。情绪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交活动中具有广泛的功能。它可以作为社会的黏合剂,使人们接近某些人,也可以作为一种社会的阻隔剂,使人们远离某些人。如某人暴怒时,你可能会后退或碍于他的身份而压抑自已的消极情绪,不让它表露出来。由此可见,人所体验到的情绪,对其社会行为有重大影响。

佛格斯(Forgas,1999)做了一个实验,他请被试分组看不同的影片,通过影片被试分别获得高兴的、中性的和悲伤的情绪。当被试产生相应的情绪后,要求他们到实验助手那里要一份文件,并记录被试索要文件时的语言,然后请评价者对每一位被试用语的礼貌程度进行

评估。结果如图10-2所示,情绪对于礼貌有很大的影响:处在悲伤中的人最礼貌。他们格外谨慎,不向他人提出直接或不礼貌的要求。有的研究还表明,当个体处于最佳健康状态时,更愿意做出各种助人的行为。

探究活动

了解情绪的功能请你用生活中的一个实例分析情绪的功能。 二、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

(一)什么是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

情绪的维度(dimension)是指情绪所固有的某些特征,如情绪的动力性、 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等。这些特征的变化幅度具有两极性(two polarity),即存在两

种对立的状态。

情绪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两极。一般地讲,需要得到满足时产生的积极情绪是增力的,可提高人的活动能力;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消极情绪是减力的,会降低人的活动能力。

情绪的激动性有激动与平静两极。激动是一种强烈的、外显的情绪状态,如激怒、狂喜、极度恐惧等,它是由一些重要的事件引起的,如突如其来的地震会引起人们极度的恐惧。平静是指一种平稳安静的情绪状态,它是人们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时的基本情绪状态,也是基本的工作条件。

情绪的强度有强、弱两极,如从愉快到狂喜,从微愠到狂怒。在情绪的强弱之间还有各种不同的强度,如在微愠到狂怒之间还有愤怒、大怒和暴怒等。情绪强度的大小取决于情绪事件对于个体意义的大小。

情绪还有紧张和轻松两极。情绪的紧张程度取决于面对情境的紧迫性,个体心理的准备状态以及应变能力。如果情境比较复杂,个体心理准备不足,而且应变能力比较差,人往往容易紧张,甚至不知所措。如果情境不太紧急,个体心理准备比较充分,应变能力比较强,人不紧张,因而会觉得比较轻松自如。

(二)情绪维度理论

人们对情绪的维度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提出了许多理论。这些理论对于我们理解情绪的性质,并对情绪进行度量有一定意义。下面介绍两种主要的理论:

1.三维理论 19世纪末,冯特(Wundt,1896)提出了情绪的三维理论,认为情绪是由三个维度组成的,即愉快一不愉快、激动 平静、紧张一松弛,每一种具体情绪分布在三个维度的两极之间的不同位置上。他的这种看法为情绪的维度理论奠定了基础。

20世纪50年代,施洛伯格(Schlober9,1954)根据面部表情的研究提出,情绪的维度有愉快不愉快、注意一拒绝和激活水平三个维度。他建立了一个三维模式图(图10-3),其中椭圆切面的长轴为快乐维度,短轴为注意维度,垂直于椭圆面的轴则是激活水平的强度维度,三个不同水平的整合可以得到各种情绪。

20世纪70年代初,普拉切克(Plutchik,1970)提出,情绪具有强度、相似性和两极性三个维度,并用一个倒锥体来说明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锥体截面划分为8种原始情绪,相邻的情绪是相似的,对角位置的情绪是对立的,锥体自下而上表明情绪由弱到强的变化(图10-4)。

2.四维理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伊扎德(Izard,1977)提出了情绪的四维理论,认为情绪有愉快度、紧张度、激动度和确信度四个维度。愉快度表示主观体验的享乐色调;紧张度表示情绪的生理激活水平,包括肌肉紧张和动作抑制等成分的激活水平;激动度或冲动度表示个体对情绪、

情境出现的突然性,即个体缺乏预料和缺乏准备的程度;确信度表示个体胜任、承受感情的程度。在认知水平上,个体能报告出对情绪的理解程度,在行为水平上,能报告出自身动作对情境适宜的程度。

情绪维度的确定对于情绪测量有重要意义,通过它能对情绪体验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估。 三、情绪的分类 (一)情绪的分类

情绪可以分为基本情绪与复合情绪,其中基本情绪又可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1.基本情绪与复合情绪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人的情绪可分为基本情绪(basic emotion)和复合情绪(complex emotion)。基本情绪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在发生上有着共同的原型或模式,它们是先天的,不学而能的。每一种基本情绪都具有独立的神经生理机制、内部体验和外部表现,并有不同的适应功能。复合情绪则是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的。也就是说,复合情绪是由两种以上的基本情绪组合而形成的情绪复合体。

普拉切克(Plutchik,2003)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了恐惧、惊讶、悲伤、厌恶、愤怒、期待、快乐和信任8种基本情绪,每一种基本情绪都可以根据强度上的变化而细分,例如,强度高的愤怒是狂怒,强度很低的愤怒可能是生气(图10-5)。一种基本情绪可与相邻情绪混合产生某种复合情绪,也可能与相距更远的情绪混合产生某种复合情绪。恐惧与期待混合在一起就会产生焦虑情绪。

2.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基本情绪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积极情绪(position emotion);另一类是消极情绪(negative emotion)。积极情绪是与接近行为相伴随产生的情绪,而消极情绪是与回避行为相伴随产生的情绪。

(1)积极情绪。有人认为积极情绪是当事情进展得顺利时的那种好的感受。另一些人认为,积极情绪就是因意外得到奖赏或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取得进步时产生的感受。还有人认为,积极情绪是与某种需要的满足相联系,通常伴随愉悦的主观体验,并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孟昭兰,l989)。积极情绪包括快乐(joy)、兴趣(interest)、满足(contentment)和爱(love)等。

一般认为,积极情绪有三个重要的适应功能,即支持应对、缓解压力、恢复被压力消耗的资源。弗瑞迪克森(Fredrickson,1998)认为,积极情绪能拓宽注意范围、提高行动效能,有助于机体获得身体、智力和社会资源。积极情绪还能明显影响到思维过程,促进高效率地思考和解决问题,也就是说,积极情绪对认知有组织功能。积极情绪还对人的社会行为有积极作用,如改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等。

(2)消极情绪。消极情绪是指生活事件对人的心理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如痛苦、悲伤、愤怒、恐惧等。适度的消极情绪有时是有益的。如在适度的焦虑情绪下,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张力增加,思考能力亢进,反应速度加快,因而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效果。

相反,过于强烈和持久性的消极情绪则对人的健康和社会适应有害。它能抑制大脑皮层的高级心智活动,如推理、辨别,使人的认识范围缩小,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行动的意义及后果,自制力降低;引起正常行为的瓦解,并使工作和学习效率降低。 .

如果消极情绪长期存在,而个人的心理适应力又差,不能及时疏导、缓解,还会引起相应的心理疾病。

名言荟萃

欢乐就是健康,忧郁就是病魔。

——哈利波顿

悲观的人虽生犹死,乐观的人永生不老。

——拜伦

愉快的笑声,是精神健康的可靠指标。

——契诃夫

忧愁、悲伤能损坏身体,从而为各种疾病打开方便之门,而愉快能使你肉体上和精神上的每一现象敏感活跃,能使你的体质增强。药物中最好的就是愉快和欢乐。

——巴甫洛夫

(二)情绪状态及其分类

情绪状态是指在某种事件或情境的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某种情绪,其中较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

1.心境

心境(mood)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漫性,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

心境持续时间有很大差别。某些心境可能持续几小时;另一些心境可能持续几周、几个月或更长的时间。一种心境的持续时间依赖于引起心境的客观刺激的性质,如失去亲人往往使人产生较长时间的郁闷心境。一个人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如高考被录取,实验获得成功,作品初次问世等),在一段时期内会使人处于积极、愉快的心境中。人格特征也能影响心境的持续时间,同一事件对某些人的心境影响较小,而对另一些人的影响则较大。性格开朗的人往往事过境迁不再考虑,而性格内向的人则容易耿耿于怀。

心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生活中的顺境和逆境、工作中的成功与失败、人际关系是否融洽、个人健康状况、自然环境的变化等,都可能成为引起某种心境的原因。

心境对人的生活、工作、学习、健康有很大的影响。积极向上、乐观的心境,可以提高人的活动效率,增强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有益于健康;消极悲观的心境,会降低认知活动效率,使人丧失信心和希望。经常处于焦虑状态,有损于健康。人的世界观、理想和信念决定着心境的基本倾向,对心境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2.激情

激情(intense emotion)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通常是由对个人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引起的。重大成功之后的狂喜、惨遭失败后的绝望、亲人突然死亡引起的极度悲哀、突如其来的危险所带来的异常恐惧等等,都是激情状态。

激情往往伴随着生理变化和明显的外部行为表现,例如,盛怒时全身肌肉紧张,双目怒视,怒发冲冠,咬牙切齿,紧握双拳等等;狂喜时眉开眼笑,手舞足蹈;极度恐惧、悲痛和愤怒后,可能导致精神衰竭、晕倒、发呆,甚至出现所谓的激情休克现象,有时表现为过度兴奋、言语紊乱、动作失调。

激情状态下人往往会出现“意识狭窄”现象,即认识活动的范围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自我控制能力减弱,进而使人的行为失去控制,甚至做出一些鲁莽的行为或动作。有人用激情爆发来原谅自己的错误,认为“激情时完全失去理智,自己无法控制”,这种说

法是不对的。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激情状态,也能够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它。因此,任何人对在激情状态下的失控行为所造成的不良后果都是要负责任的。

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激情,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可以达到这个目的。然而激情并不总是消极的。我国发射卫星成功时研制人员的兴高采烈、我国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取得金牌时的欣喜若狂,在这些激情中包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是激励人上进的强大动力。

3.应激

应激(stress)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例如,人们遇到某种意外危险或面临某种突然事变时,必须集中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动员自己的全部力量,迅速做出选择,采取有效行动,此时人的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就是应激状态。例如,飞机在飞行中,发动机突然发生故障,驾驶员紧急与地面联系着陆;正常行驶的汽车意外地遇到故障时,司机紧急刹车;战士排除定时炸弹时的紧张而又小心的行为等等。在这些情况下人们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紧张的情绪体验,就是应激状态。

应激状态的产生与人面临的情景及人对自己能力的估计有关。当情景对一个人提出了要求,而他意识到自己无力应付当前情境的过高要求时,就会体验到紧张而处于应激状态。

人在应激状态下,会引起机体的一系列生物性反应,如肌肉紧张度、血压、心率、呼吸以及腺体活动都会出现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有助于适应急剧变化的环境刺激,维护机体功能的完整性。加拿大学者汉斯·塞里(Hans Selye,1907—1982)把这种变化称为适应性综合征,并指出这种综合征包括动员、阻抗和衰竭三个阶段。动员阶段是指有机体在受到外界紧张刺激时,会通过自身的生理机能的变化和调节来进行适应性的防御。阻抗阶段是通过心率和呼吸加快、血压升高、血糖增加等变化,充分动员人体的潜能,以对付环境的突变。衰竭阶段是指引起紧张的刺激继续存在,阻抗持续下去,此时必需的适应能力已经用尽,机体会被其自身的防御力量所损害,结果导致适应性疾病。可见,“应激是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导致疾病的机制之一”。

第二节情绪与脑

一、情绪的脑中枢机制 近年来,随着神经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当代情绪研究的前沿学科——感情神经科学(affective neuroscience)。它是考察情绪和心境的神经基础的生物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研究集中在感情过程上(Davidson,200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研究表明,情绪是由大脑中的神经元回路所控制的,由这些回路整合加工情绪信息,产生情绪行为。情绪的神经回路包括前额皮层(prefrontal cortex,PFC)、杏仁核(amygdala)、海马(hippocampus)、前部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d cortex,ACC)、腹侧纹状体(ventro medial striatum)等(图10-6及书前彩图)。

探究活动

找出情绪神经回路的关键成分

请你在一张白纸上,照着图l0-6画出情绪的神经回路的关键成分。请进一步找到一幅或几幅人脑的图,并在其中找到这些部位。

近年来,许多文献表明,有两种基本的情绪系统,即趋近系统和退缩系统。趋近系统促进欲求行为和产生与趋近有关的积极感情,如愉快、兴趣等。退缩系统帮助有机体从厌恶刺激源撤退,或者组织对威胁线索的适当反应,产生与撤退有关的消极情绪,如厌恶和恐惧等。各种证据表明,趋近和退缩系统是由独立的神经回路执行的。

下面我们分别介绍与情绪有直接关系的一些脑组织。 (一)前额皮层

动物和人类的大量研究资料显示,前额皮层(PFC)的各个部分与情绪有关。灵长类动物的PFC可分为3个子区:背侧PFC、腹内侧PFC和眶额皮层。 PFC的机能具有不对称性,左侧PFC与积极感情有关,右侧PFC与消极感情有关。有关研究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正常人的研究

戴维森及同事(Davidson et al.,l990)报告,由情绪电影诱发的厌恶和恐惧能提高右侧前额叶和前部颞叶的激活,而诱发的积极情绪引起了左侧前额叶的激活。沙顿等人(Sutton et al.,l997)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技术测量大脑的局部葡萄糖代谢,发现在消极感情产生时,右侧的前眶额、前脑回的代谢率提高;在积极感情产生时,左侧后中央脑回的代谢率提高。彼瑞盖德(Beauregard,2001)的研究表明,在对消极图片的反应中,右侧前颞叶出现激活。

2.脑损伤病人的研究

比较左侧和右侧大脑损伤病人的心境,发现左侧PFC损伤后出现抑郁症。原因是,这一脑区参与了积极感情加工,它的损伤会导致体验积极感情的能力缺失,这是抑郁症的一种标志性特征。墨瑞斯等人(Morris et al.,l996)的研究也表明,左侧PFC损伤和抑郁症状有关系。

3.情绪障碍的研究

戴维森等人(2000)发现,当社交恐惧症者期待公开演说时,与控制组相比右侧前额皮层出现强烈的激活。同样,右侧前颞区的激活也显著高于控制组,而

左侧前颞区的激活低于控制组。瑞奇等人(Rauch et al.,l997)发现,在实验诱发焦虑时,焦虑患者的右下PFC和右中央眶额被激活。

总之,上述研究表明,左侧PFC与趋近系统和积极感情有关,右侧PFC与退缩系统和消极感情有关。

(二)杏仁核

杏仁核对识别和产生消极感情有重要作用,在厌恶学习中也很重要。脑损伤的研究发现,杏仁核损伤的病人不能识别恐惧的面部表情,而识别其他面部表情没有受损。双侧杏仁核损伤的病人对恐惧和愤怒声音的识别有困难(Scott,1997),对厌恶刺激也无反应,说明杏仁核对识别威胁或危险线索是重要的。

对精神病人的研究也表明,给焦虑病人呈现特定的诱发焦虑的刺激时,杏仁核出现激活(Breiter,1996)。在抑郁病人中,杏仁核的激活非常高(Ketter et al.,2001)。在药物治疗使抑郁减轻后,杏仁核的激活降低到正常值(Drevets,2001)。

对正常人进行的研究也表明,在厌恶条件作用的早期阶段观察到杏仁核的激活。诱发消极感情的实验程序可以观察到杏仁核的激活。在对消极图片的反应中,杏仁核也被激活。

(三)海马和前部扣带回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海马在情绪调节中有重要作用。戴维森等人(2000)提出海马在情绪行为的背景调节中起关键作用。海马损害的个体,其正常背景调节作用受到损害,因而在不适当的背景中表现出情绪行为。

前部扣带回在情绪反应中也有重要作用。在情绪词的Stroop任务中,观察到背侧前部扣带回的激活(Bush et al.,l998)。布什还提出,扣带回前下部主要与情绪加工有关,扣带回后上部主要与认知功能有关。

(四)网状结构

我们知道,网状结构(reticular structure)对维持大脑皮层兴奋水平、保证机体处于清醒状态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网状结构对情绪的激活也有重要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林斯里(Lindsley,1951)指出:网状结构的功能在于唤醒.它是情绪产生的必要条件。

网状结构靠近下丘脑部分,既是情绪下行系统中的中转站,又是上行激活系统的中转站。这就是说,网状结构靠近下丘脑部位接受来自中枢和外围两方面的冲动,向下发放引起各种情绪的外部表现;向上传送可使某种情绪处于激活状态,并经过大脑皮层的活动产生主体的体验。有人推论,精神病患者的情绪障碍,可能是由网状激活系统的活动失常引起的。抑郁症患者情绪低沉、淡漠,对一切都无兴趣,内心体验极为贫乏,麻木不仁,甚至医生告诉他母亲去世了,他也无动于衷;在行为表现上,抑郁症患者无面部表情,沉默不语,不吃、不喝、不动等。这些表现可能和网状结构的机能减弱或破坏有关。

知识之窗

关于杏仁核的情绪功能的个案研究

一位妇女28岁时就患了癫痫病,这种病一直折磨她到50岁。在药物治疗都无效的情况下,她接受了一系列的大脑手术,损伤了左右杏仁核。手术后她的情绪表达(面部和声音)出现了困难或减弱。

手术前,她能识别面部表情。手术后,她很难完成对面部表情的再认和匹配任务。如要求她识别艾克曼和佛瑞逊(Ekman&Friesen,1976)所编制的一系列表情面孔。在这个任务中,向她呈现一系列的表情,并要求她选出对某种表情描述得最好的标签,结果表明,她很难完成这个任务。在匹配任务中(Gain— otti,1989)向她呈现四张图片:一张靶子图片、三张干扰图片,她再次表现出困难。研究进一步发现,她特别不能识别和匹配的面部表情是恐惧,其次是厌恶。在另一项任务中(Calder et al.,l996),向她呈现不同情绪的图片。这些图片都是由计算机生成的,是同一个人的不同表情。结果显示,她不能再认恐惧、厌恶和愤怒等情绪,但能再认愉快、悲伤和惊奇等。

研究还发现,在要求病人听一些没有语调而有意义的句子时,病人难以完成任务。在给她呈现有情绪语调的中性词,并检验她对各种情绪语调的再认时,她不能再认愤怒语调,更不能再认恐惧语调(Scott et al.,l997)。

对这位妇女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情绪可能在不同的脑区进行加工。正如斯柯特(Scott)和他的同事所认为的,损伤杏仁核削弱了恐惧和愤怒的再认,这个似乎合理的假设说明,杏仁核可能卷入对危险的评价和恐惧的情绪中。

(资料来源:Eysenck,1997)

(五)大脑皮层功能的一侧化与情绪

大脑两半球对情绪的控制和调节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积极情绪时,左半球出现较多的电位活动;而在消极情绪时,右半球出现较多的电位活动。戴维森(Davidson,1993)的实验让被试先看能唤起愉快情绪的影片,如动物图片“小狗戏花”和“大猩猩洗澡”,接着看唤起厌恶的影片,如三级伤残尸体和可怕的残肢等。用摄像机记录被试的面部表情,用脑电记录系统记录被试的脑电(EEG)。结果说明,愉快的影片使左半球的脑电活动加强,而厌恶的影片使右半球的电位活动加强。福克斯(Fox,1991)在研究婴儿时发现,新生儿在喝甜水时,激活了大脑左半球皮层的电位活动,而喝酸水时激活了右半球皮层的电位活动。10个月的婴儿在接近陌生人时,也显示大脑右半球电位活动的增强。

在另一项研究中,让一组4岁的儿童在一起游戏和学习。两周以后,向他们呈现视觉刺激并记录他们的脑电活动(EEG)。结果发现,那些合群的儿童左半球的脑电活动更活跃些,而表现孤独和退缩的儿童,右半球的脑电活动相对高一些。另一个研究也表明,消极的厌恶和恐惧情绪增强了右侧前额叶和前颞叶的脑电活动,而积极的愉快感情引发了相反的不对称的激活模式。左侧颞叶的激活强于右侧颞叶。

二、情绪的外周神经机制 (一)情绪与植物性神经系统

情绪过程不同于其他的心理过程,其主要表现为,在情绪活动过程中,总伴随着一系列的生理变化,也就是说,当某种情绪产生时,将引起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反应。植物性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一般而言,交感神经系统引起兴奋活动,副交感神经系统引起抑制活动。自主神经系统如图10-7所示。

在情绪活动时,交感神经系统开始活动,这时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心血管系统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机体处于唤醒状态。同时,为了获得更多的氧,呼吸会加快,肝脏也会输出更多的糖进入血液。为了把血液送给大脑和骨骼肌肉,消化系统的供给减缓,瞳孔放亮,唾液的分泌活动受到抑制。这一切都说明,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为人们的激情提供了生理的燃料。

在情绪活动后,副交感神经系统恢复活动,使身体状况恢复到情绪发动前的平静状态。心率平缓、血压降低、瞳孑L收缩、呼吸减缓、唾液再次分泌、消化系统恢复正常功能、能量供给也处于正常水平。血管中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降低,情绪的强度也随之逐渐下降。

(二)情绪与躯体神经系统

情绪过程与其他心理过程不一样,表现在情绪活动过程中伴随着一定的外部行为表现,即表达情绪状态的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声调表情。这些都是由躯体神经系统所支配的随意运动。躯体神经系统包括外周神经系统中的脑神经和脊神经,是由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所形成的神经回路,它支配和调节人体的骨骼肌肉系统的活动。这种调节具有随意性,可能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躯体神经支配着人的各种表情行为,是这些表情活动的生理基础。

人的面部表情是在生物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伴随着人的面部肌肉系统高度的精细化,神经系统也得到高度发展,相应的大脑皮层的结构和功能也高度分化,从而使人的面部能呈现各式各样的面部肌肉活动模式。艾克曼(Ek- man,1978)把人的面部分为额一眉区、眼一睑区、鼻颊一口唇三个部位。他通过刺激面部一块块肌肉组织引起反应,用照相和录像记录的方法确定了愉快、惊奇、厌恶、愤怒、恐惧和悲伤六种情绪的面部肌肉运动的组合模式。这说明躯体神经系统是人的面部表情活动的生理基础之一。

(三)情绪与分泌系统

人体内有两种腺体: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不同的情绪状态会引起内外腺体的变化,从而影响激素分泌量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可作为判定某种情绪状态的客观指标。

在特定的情绪状态下,外部腺体的活动会产生相应的变化。例如,人在悲痛或过分高兴时往往会流泪,焦急和恐惧时会冒汗等。人产生某种负性的情绪,如焦虑、恐惧时,会抑制消化腺的活动和肠胃的蠕动,因而感到口渴、食欲减退或消化不良。相反,愉快情绪的产生,可增强消化腺的活动,促进唾液、胃液及胆汁的分泌。

研究表明,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会引起不同的内分泌腺的变化,从而影响激素的分泌。例如,学生考试和运动员临赛前的紧张情绪,常常增强肾上腺的活动,促进肾上腺的分泌,从而引起血糖提高,加强交感神经的活动,并引起一系列的机体变化。实验证明,焦虑不安者血液中肾上腺素增多,愤怒者血液中去甲肾上腺素增加。动物实验证明,给动物注射或口服肾上腺素,会引起动物呼吸急促,血压、血糖升高,血管舒张,容易发怒;如果肾上腺素分泌不足,会使动物肌肉无力、精神不振等。

三、情绪与唤醒模式

任何情绪都伴随着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即生理唤醒状态,而且这种状态会增强情绪的体验。问题在于,是所有的情绪都伴随着同样的唤醒状态,还是每一种情绪都有自己独特的状态呢?关于这个问题,情绪心理学家进行了多年的探索。有的研究者认为,每一种情绪都有自己独特的、自主的活动模式,因此,每种情绪的内部状态是不一样的(James,1884);有的研究者则认为,所有情绪激起同样的生理唤醒,如爱、愤怒和恐惧,都会使心率加快(Cannon,1927)。

研究表明,这两种看法都有合理的成分。20世纪80年代,艾克曼和他的同事训练被试(他们中的许多人是演员)用面部肌肉表达愉快、发怒、惊奇、恐惧、悲伤或厌恶等。用一面镜子辅助确定面部表情的模式,要求被试将每种表情保持l0秒钟,并对各种自主唤醒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各种面部表情的生理反应是有差异的,如发怒和恐惧时心率都会加快,但发怒时皮肤温度上升,而恐惧时皮肤温度下降。利文森(Levenson,1992)的研究得到了同样的结果,许多情绪都使心率加快,但被试的主观报告却有很大的差异。发怒时被试报告“脖子以下发热”“血沸腾”,而恐惧时报告“骨子发凉”“脚底发凉”等(Levenson,1992)。

同时,利文森(1992)等人在90年代初研究了印度尼西亚的西苏门答腊岛上的敏纳格卡巴(Minangkabau)种族的成员,这一种族的文化是母系制度,信仰伊斯兰教,从事农业劳动。在公众面前,他们一般表现出消极情绪,在文化上与美国人有差异,但在自主唤醒模式(arousal pattern)上却与美国的被试是一致的。舍雷尔和瓦尔伯特(Scherer 8L Wallbott,1994)研究了来自37个国家和地区(如美国、巴西、法国、挪威、希腊、波兰、博茨瓦纳、马拉维、以色列、印度、新西兰和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等)的3000名被试的情绪体验,发现他们对某些基本情绪的体验具有广泛的一致性(表10-2)。

表10—2基本情绪体验的报告

情绪 快乐 恐惧 发怒 悲 伤 害羞

情绪 征状 报告的百分比(%) 征状 感到暖和 心跳加快 肌肉放松 心跳加快 肌肉紧张 呼吸急促 流汗 感到冷 喉咙堵 胃不舒服 心跳加快 肌肉紧张 呼吸加快 感到热 喉咙堵 喉咙堵 哭 肌肉紧张 心跳加快 感到冷 感到热 心跳加快 出 汗 报告的百分比(%) 63 40 29 65 52 47 37 36 29 22 50 43 37 32 25 56 55 27 27 22 40 35 26 内疚 厌恶

喉咙堵 心跳加快 肌肉紧张 心跳加快 胃不舒服 28 27 25 23 21 第三节 情绪的外部表现——表情

情绪是一种内部的主观体验,但在情绪发生时,又总是伴随着某种外部表现。这种外部表现也就是可以观察到的某些行为特征。正如我们在本章第一节中已经说过的,这些与情绪有关的外部表现,叫表情。

一、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是指通过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状态。人的眼睛是最善于传情的,不同的眼神可以表达人的各种不同的情绪和情感。例如,高兴和兴奋时“眉开眼笑”,气愤时“怒目而视”,恐惧时“目瞪口呆”,悲伤时“两眼无光”,惊奇时“双目凝视”等等。眼睛不仅能传达感情,而且可以交流思想。人们之间往往有许多事情只能意会,不能或不便言传,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观察人的眼神可以了解他(她)的内心思想和愿望,推知他们的态度:赞成还是反对、接受还是拒绝、喜欢还是不喜欢、真诚还是虚假等。可见,眼神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非言语交往手段。艺术家在描写人物特征、刻画人物性格时,都十分重视通过描述眼神来表现人的内心的情绪,栩栩如生地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口部肌肉的变化也是表现情绪的重要线索。例如,憎恨时“咬牙切齿”,紧张时“张口结舌”等,都是通过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某种情绪的。

艾克曼(1975)的实验表明,人脸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表情作用。例如,眼睛对表达忧伤最重要,口部对表达快乐与厌恶最重要,而前额能提供惊奇的信号,眼睛、嘴和前额等对表达愤怒情绪很重要。还有实验研究表明:口部肌肉对表达喜悦、怨恨等情绪比眼部肌肉重要;而眼部肌肉对表达忧愁、惊骇等情绪则比口部肌肉重要。

汤姆金斯(Tomkins,1970)假定存在8种原始的情绪:兴趣、欢乐、惊奇、痛苦、恐惧、羞愧、轻蔑、愤怒,并假定每种情绪都是在某种先天性的皮层下神经(丘脑)的控制下出现的一种面部肌肉反应,因而有相应的面部表情的模式(表10-3)。

表10-3不同情绪的面部模式 情绪 兴趣 愉快 惊奇 悲痛 恐惧 羞愧—羞辱 轻蔑—厌恶 愤怒 面部模式 眉眼朝下、眼睛追踪着看、倾听 笑、嘴唇朝外朝上扩展、眼笑(环形皱纹) 眼眉朝上、眨眼 哭、眼眉拱起、嘴朝下、有泪有韵律的啜泣 眼发愣、脸色苍白、脸出汗发抖、毛发竖立 眼朝下、头低垂 冷笑、嘴唇朝上 皱眉、眼睛变狭窄、咬紧牙关、面部发红 面部表情的识别通常是通过向被试呈现各种面部表情的照片,让他们判断是何种情绪。吉特(Gitter et al.,l972)等人研究了辨别不同情绪的表情照片的难度差异,结果发现:最容易辨认的是快乐、痛苦;较难辨认的是恐惧、悲哀;最难辨认的是怀疑、怜悯。

名言荟萃

心灵开朗的人,面孔也是开朗的。

——席勒

笑是感情的舒展,泪是感情的净化。

——柯灵

达尔文(Darwin,1872)在《人类和动物的情绪表情》一书中认为,不同的面部表情是天生的、固有的,并且能为全人类所理解。

当代的一些研究者为上述观点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艾克曼等人对来自10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纽约、新几内亚、阿根廷、婆罗洲、巴西和日本等)的被试呈现了30张不同情绪面孔的照片(愉快、恐惧、发怒、悲伤、惊奇和厌恶等),要求他们辨认每张图片的情绪,结果表明被试在识别这些情绪的照片时出现了高度的一致性(Ekman et al.,l987)。关于表情是天生固有的观点,也得到了近期一些研究结果的支持。研究发现,当母亲和10周的婴儿进行愉快和不愉快的交流时,婴儿会出现愉快、感兴趣、悲伤和发怒的表情,如图10-8所示。

识别他人情绪的能力对于种族的生存具有重要的意义。识别某些情绪比其他一些情绪更重要,如知道某人在生气比知道某人愉快更有意义(图l0-9)。汉森兄弟(Hansen C H and Hansen R D,1988)在这方面进行了研究,他们要求被试在许多面部表情图片(如愉快、中性或愤怒)中寻找某一种表情的图片。结果表明,被试指出愤怒的面孔比指出愉快的和中性的面孔速度快。

情绪伴随面部表情的变化,有些变化是非常微小的。据估计,人的面部有80块肌肉,可

以产生7000多种不同的表情。为了测量这些肌肉的自主活动与情绪的关系,许多人使用了面部电子眼动仪(electromyograph,EMG)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愉快、感兴趣和有吸引力等积极情绪增加面部肌肉活动;而发怒、沮丧和恐惧等消极情绪主要是前额区和眉间的活动。研究还发现,微笑有两种,一种是真的,另一种是假的。艾克曼和同事发现,当人

们表达真正的微笑时,面颊上升,堆起眼周围的肌肉,同时大脑左半球的电活动增加;当人们假笑(出于礼貌,并不愉快)时,仅是嘴唇的肌肉活动,下颚下垂,大脑左半球电位活动不明显。

探究活动

拍下不同情绪的面部表情

请用照相机在你周围的人中拍下愉快、悲伤、愤怒、恐惧和惊奇五种不同的面部表情,并对这些照片进行命名和描述。

二、姿态表情

姿态表情可分成身体表情和手势表情两种。身体表情(body expression)是表达情绪的方式之一。人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身体姿态会发生变化,如高兴时“捧腹大笑”,恐惧时“紧缩双肩”,紧张时“坐立不安”等。

手势(gesture)常常是表达情绪的另一种重要形式。手势通常和言语一起使用,表达赞成还是反对、接纳还是拒绝、喜欢还是厌恶等态度和思想。手势也可以单独用来表达情感、思想,或做出指示。在无法用言语沟通的条件下,单凭手势就可表达开始或停止、前进或后退、同意或反对等思想感情。“振臂高呼”“双手一摊”“手舞足蹈”等手势,分别表达了个人的激愤、无可奈何、高兴等情绪。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手势表情是通过学习得来的。它不仅存在个别差异,而且存在民族或团体的差异,后者表现了社会文化和传统习惯的影响。同一种手势在不同的民族中用来表达不同的情绪。

三、语调表情

除面部表情、姿态表情以外,语音、语调表情(intonation expression)也是表达情绪的重要形式。谁都知道,朗朗笑声表达了愉快的情绪,而呻吟表达了痛苦的情绪。言语是人们沟通思想的工具,同时,语音的高低、强弱、抑扬顿挫等,也是表达说话者情绪的手段。例如,当播音员转播乒乓球的比赛实况时,他的声音尖锐、急促、声嘶力竭,表达了一种紧张而兴奋的情绪;而当他播出某位领导人逝世的讣告时,语调缓慢而深沉,表达了一种悲痛而惋惜的情绪。

总之,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等,构成了人类的非言语交往形式,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称之为“体语”(body language)。人们之间除了使用语言沟通达到互相了解之外,还可以通过由面部、身体姿势、手势以及语调等构成的体语,来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和态度。在许多场合下,人们无须使用语言,只要看看脸色、手势、动作,听听语调,就能知道对方的意图和情绪。有人研究工业企业中领导者的动作表情,发现不同层次的领导者在进行管理工作时的面部表情、语调,以及使用手势的情形是不同的(表10-4)。

表10-4工业企业中领导者的表情(%) 表 情 面 部 表 情 语调 手 势 不平静的 微笑的 愤怒的 平静的 激愤的 有鼓舞力的 平静的 肯定的 否定的 厂长 0.3 12.7 1.O 86.O 2.4 5.5 92.1 1.4 98.6 车间主任 7.3 4.2 2.O 86.5 4.6 l.5 93.9 2.2 97.8 工段长 — 2.1 3.3 94.6 5.7 9.8 84.5 1.4 98.6 班组长 6.2 2.4 8.6 82.8 11.4 4.4 84.2 3.4 96.6

从表中可见,各层次的领导者在多数场合下,面部表情和语调都是平静的;厂长的微笑表情比班组长的微笑表情多五倍;而厂长的愤怒表情只是班组长愤怒表情的八分之一;不论是哪个层次的领导者的手势大都表示否定的意思。

知识之窗

表情是进化的产物,也是适应的手段

脑的进化水平与情绪发生的关系从不同的进化阶段表征出来:

爬行类。以蛇为例,蛇有开始形成的脑皮层,但尚无面部肌肉系统。蛇有明显的趋避行为,其所发出的声音和身体运动,可看做整体情绪反应,它是情绪进化的来源,也是情绪的萌芽。

鸟类。在同种属的通讯交往中具有头部和面部的动作特征。这些特征伴随着声音,是求偶的重要信号,也是传递关于危险或安全的重要信号。但是这些头部和面部运动的特征还没有标志出情绪。

哺乳类。以啮齿类动物为例,猫、狗、牛、马的面部均有分化的肌肉纤维和少量精细的血管。它们有怒、怕等全身表情和部分面部表情。例如猫的怒模式为:弓腰、竖尾、呲牙、嗥叫。高等哺乳动物在育幼和择偶期还有明显的依恋表现。有些家畜表现出明显的对人的依恋,但无明显分化的面部表情,然而,动物在哀鸣中伴随的流泪以及在依恋中出现的安详反应,都可使人们假设,高等哺乳类动物已经具有情绪感觉的内部状态。

灵长类。几乎所有研究灵长类动物行为的习性学家和动物心理学家,在观察猿猴群居的通讯活动中,都注意到和感兴趣于它们的面部反应和情绪反应。在猿猴的群体中,它们的面部肌肉迅速而瞬变地运动(经常伴随着声音和动作),似乎在相互输送视觉信息方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恒河猴已具有可区分的面部肌肉运动模式,它们在威胁、骚扰、育幼、媾和的通讯交往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不同的面部运动模式提供性质不同的信息,例如,母猴在喂奶时,对趋近它们的对象表现出警觉和愤怒的表情;小猴在呼唤母亲时,出现类似哭的表情。实验研究还表明,当向小猴呈现新异刺激(如熊猫模型)时.小猴出现害怕的表情。这些表情维系着猿猴种属内部的群居关系,参与建立和维持它们之间的支配从属等级。

(资料来源:孟昭兰,1989)

四、感觉反馈

人们的情绪是通过面部肌肉、骨骼肌肉系统的活动来表达的。近几十年来,人们发现通过身体的反馈活动可以增强情绪的体验。莱尔德(Laird,1974)进行过这样一项研究。他要求被试假装微笑或皱眉来收缩面部肌肉,然后向被试呈现一系列卡通片。结果表明,假装微笑组比皱眉组报告感觉愉快且认为材料更有趣。其他的研究也表明,假装的表情可以使人体验到恐惧、发怒、悲伤和厌恶。这说明,面部表情可能激活和放大某些情绪状态。表情通过大脑中产生的生理变化进而激活情绪体验(Izard,1990)。扎耶恩(Zajonc,1993)假定,微笑的面部表情使较冷的血液流入大脑,通过降低大脑的温度产生愉快的情绪。相反,皱眉减少血流量,提高了大脑的温度而产生不愉快的状态。研究结果证实了这一观点。他们要求被试读20遍英语中的元音a和e,发音时被试的面部表情类似于微笑,因而使前额温度降低,情绪得以提高。相反要求被试读20遍英语元音u和德语元音ü,由于此时的面部表情类似于皱眉,因而提高了前额的温度,抑制了情绪。

表情中的身体姿势也能提供感觉反馈,并影响人的情绪。伸展体姿能振奋精神;收缩姿势会降低活力。斯蒂帕尔等人(Stepper et al.,l993)的研究证实了这种感觉反馈的存在。他们要求不同被试在不同高度的桌子上写字,形成不同的坐姿,有的坐直,有的蜷成一团。结果表明,坐直的被试比蜷成一团的被试更多地报告骄傲情感。在另一个研究中,被试握紧拳头把它斜放在身前时,会感觉发怒,而把头埋下时,会感到悲伤。

言语行为也同样影响人们的情绪,西格曼和斯蒂芬(Siegman&Stephen,1993)的研究表明,当人们大声地谈论与焦虑有关的事件时,被试会更焦虑;当人们用缓慢的、微弱的声调谈论与悲伤有关的事件时,被试会感觉更悲伤。由此可见,这些情感体验可能受到听觉反馈的影响。

第四节情绪理论

一、情绪的早期理论 (一)詹姆斯一兰格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Willian James,18421910)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Carl Lange),分别于l884年和l885年提出了内容相同的一种情绪理论,他们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后人称他们的理论为情绪的外周理论,即詹姆斯一兰格情绪学说(James-Lange theory)。

詹姆斯根据情绪发生时引起的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活动,和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机体变化提出,情绪就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他说:“情绪。只是一种身体状态的感觉;它的原因纯粹是身体的。”又说:“人们的常识认为,先产生某种情绪,之后才有机体的变化和行为的产生,但我的主张是,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当一个情绪刺激物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时,立刻会引起身体上的某种变化,激起神经冲动,传至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情绪。在詹姆斯看来,悲伤乃由哭泣而起,愤怒乃由打斗而致,恐惧乃由战栗而来,高兴乃由发笑而生。 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他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情感,假如没有身体的属性,就不存在了。”“血管运动的混乱、血管宽度的改变以及各个器官中血液量的改变,乃是激情的真正的最初原因。”兰格以饮酒和药物为例来说明情绪变化的原因。酒和某些药物都是引起情绪变化的因素,它们之所以能够引起情绪变化,是因为饮酒、用药都能引起血管的活动,而血管的活动是受植物性神经系统控制的。植物性神经系统支配作用加强,血管舒张,结果就产生了愉快的情绪;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减弱,血管收缩或器官痉挛,结果就产生了恐惧的情绪。因此,情绪取决于血管受神经支配的状态、血管容积的改变以及对它的意识。

兰格与詹姆斯在情绪产生的具体描述上虽有不同,但他们的基本观点是相同的,即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图10-10)。

詹姆斯一兰格理论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这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他们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因而引起了很多的争议。美国生理学家坎农(W.Cannon,1927)首先反对詹姆斯兰格理论,并提出了自己的理论。

人物介绍

詹姆斯

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美国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和实用主义哲学的先驱,美国心理学会的创始人之一。1875年,建立美国第一个心理学实

验室。l904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l906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詹姆斯建构了科学心理学的完整体系,他在1890年出版的《心理学原理》,不仅被视为心理学的经典著作,而且公认是美国机能学派兴起的里程碑,也体现了他对心理学的主要贡献。

首倡意识流理论。他认为意识不是静止的,而是因人因时因地而连续不断地流动的,他称此种心理现象为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如将流动的意识切断分析,势必将扭曲意识的本质。他的意识流理论,旨在反对当时流行的冯特式的心理学把心理现象分解为各种元素的做法,开启了批判心理学中元素主义之先声。

首创情绪理论。该理论在詹姆斯心理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认为生理变化先于情绪体验,生理变化所引起的内导冲动传到大脑皮层时所引起的感觉就是情绪。在这一理论中,情绪的一般成因被假定为内在的生理性的神经过程,而不是精神性或心理性的过程。由于这一理论同时为丹麦生理学家兰格(Carl Lange l834—1900)所提出,因此被命名为詹姆斯一兰格情绪理论。

主张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他不反对结构主义的内省法,但他认为内省法不足以真正了解个体适应环境的行为。因此他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应按需要,同时采用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调查法等。他还主张研究对象不应限于常态成人,而应扩大范围研究儿童、心理异常者以及动物。

关于自我的立论奠定了现代讨论自我观念的基础。他指出,自我可区分为“被‘认知的客体’或称‘经验的我”’和“认知的主体又称自我(ego)”,经验的我包括所有个人的一切可以称为属于他自己的全部东西。

提倡实用主义。詹姆斯机能主义心理学思想的中心主张,就是他l907年出版的《实用主义》一书中所宣扬的实用主义(pragmatism)。他认为,世间无绝对真理,真理决定于实际效用,而且真理常随时代环境变迁而改变;适合于时代环境而有效用者,即是真理。詹姆斯的实用主义思想,对以后应用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资料来源:http://wiki.mbalib.com/,2009)

(二)坎农—巴德学说

坎农(1927)对詹姆斯一兰格理论提出了三点疑问:第一,机体上的生理变化,在各种情绪状态下,并无多大的差异,因此,根据生理变化很难分辨各种不同的情绪。第二,机体的生理变化受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支配,这种变化缓慢,不足以说明情绪瞬息变化的事实。第三,机体的某些生理变化可由药物引起,但药物(如肾上腺素)只能使生理状态激活,而不能产生某种情绪。坎农认为情绪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坎农进一步描述了这一神经系统活动的过程,由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上向下发出神经冲动,向上传至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向下传至交感神经,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如血压增高、心跳加速、瞳孔放大、内分泌增多和肌肉紧张等,使个体生理上进入应激状态。例如,某人遇到一只熊,由视觉感官引起的冲动,经内导神经传至丘脑处,在此更换神经元后,同时发出两种冲动,一是经体

干神经系统和植物性神经系统达到骨骼肌及内脏,引起生理应激状态。二是传至大脑,使某人意识到熊的出现。这时某人的大脑中可能有两种意识活动:其一,认为熊是驯养的动物,并不可怕,因此,大脑即将神经冲动传至丘脑,并转而控制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活动,使应激状态受到压抑,恢复平衡;其二,认为熊是可怕的,会伤害人,大脑对丘脑抑制解除,使植物性神经系统活跃起来,加强身体的应激生理反应,并采取行动尽快逃避,于是产生了恐惧,随着逃跑时生理变化的加剧,恐惧的情绪体验也加强了。因此,情绪体验和生理变化是同时发生的,它们都受丘脑的控制。

坎农的情绪学说得到巴德(Bard,1934,1950)的支持和发展,故后人称坎农的情绪理论为坎农一巴德情绪学说(Cannon-Bard theory)。

二、情绪的认知理论

(一)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

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M.B.Arnold)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情绪的评定一兴奋学说(appraisal—excitation theory)。这个理论认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一评估情绪。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评估的结果可能认为对个体“有利”“有害”或“无关”。如果是“有利”,就会引起肯定的情绪体验,并企图接近刺激物;如果是“有害”,就会引起否定的情绪体验,并企图躲避刺激物;如果是“无关”,人们就予以忽视。

阿诺德认为,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她提出情绪产生的理论模式是:作为引起情绪的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上送至丘脑,在更换神经元后,再送到大脑皮层,在大脑皮层上刺激情景得到评估,形成一种特殊的态度(如恐惧及逃避、愤怒及攻击等)。这种态度通过外导神经将皮层的冲动传至丘脑的交感神经,将兴奋发放到血管或内脏,所产生的变化使其获得感觉。这种从外周来的反馈信息,在大脑皮层中被估价,使纯粹的认识经验转化为被感受到的情绪。这就是“评定兴奋”学说。

(二)沙赫特—辛格的情绪理论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S.Schachter)和辛格(J.Singer)提出,对于特定的情绪来说,有三个因素是必不可少的。第一,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如心率加快、手出汗、胃收缩、呼吸急促等;第二,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第三,相应的环境因素。

为了检验这个假定,他们进行了实验研究。把自愿当被试的若干大学生分成三组,给他们注射同一种药物,并告诉被试注射的是一种维生素,目的是研究这种维生素对视觉可能发生的作用。但实际上注射的是肾上腺素,一种对情绪具有广泛影响的激素,因此三组被试都处于一种典型的生理激活状态。然后,主试向三组被试说明注射后可能产生的反应,并做了不同的解释:告诉第一组被试,

注射后将会出现心悸、手颤抖、脸发烧等现象(这是注射肾上腺素的反应);告诉第二组被试,注射药物后,身上会发抖、手脚有点发麻,没有别的反应;对第三组被试不做任何说明。

接着把注射药物后的三组被试分成两组,让其分别进入预先设计好的两种实验环境里休息:一种是惹人发笑的愉快环境(让人做滑稽表演);另一种是惹人发怒的情境(强迫被试回答繁琐问题,并强词夺理横加指责)。根据主试的观察和被试的自我报告结果,第二组和第三组被试,在愉快环境中显示出愉快情绪,在愤怒情境中显示出愤怒情绪;而第一组被试则没有愉快或愤怒的表现和体验。如果情绪体验是由内部刺激引起的生理激活状态决定的,那么三组被试注射的都是肾上腺素,引起的生理状态应该相同,情绪表现和体验也应该相同;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wg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