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在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更新时间:2024-06-12 17:0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结题报告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2014年12月
第一章 绪论 ................................................................................................................................... 4
1.1研究背景 ............................................................................................................................. 4 1.2概念及理论界定 ................................................................................................................. 5 1.2.1信息化 .............................................................................................................................. 5
1.2.2信息化教学和信息化教学模式 .............................................................................. 5 1.3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6 1.4 研究动态 ............................................................................................................................ 8
1.4.1 国内研究动态 ......................................................................................................... 8 1.5研究内容和方法 ................................................................................................................. 9
1.5.1研究的方法 .............................................................................................................. 9 1.5.2研究的内容 ............................................................................................................ 10
第二章 信息化教学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应用现状 ....................................................................... 10
2.1应用现状调查 ................................................................................................................... 10
2.1.1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考虑哪些因素 ........................................................ 11 2.1.2 信息化教学环境 ................................................................................................... 11 2.1.2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 12 2.2 存在问题 .......................................................................................................................... 12
2.2.1 应用多媒体手段落后 ........................................................................................... 12 2.2.2 夸大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作用 ............................................................................... 13 2.2.3 依然是传统教育“三中心”的教学方式 ........................................................... 14 2.2.4 PPT 课件质量不高 ............................................................................................... 15 2.2.5 师生间缺乏沟通 ................................................................................................... 16 2.3 成因分析 .......................................................................................................................... 17
2.3.1 教师教学观念、教育思想落后 ........................................................................... 17 2.3.2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较低 ....................................................................................... 17 2.3.3 重视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的发展 ................................................................... 18 2.3.4 缺乏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效果评价 ....................................................................... 18
第三章 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应用的系统分析 ............................................................... 19
3.1 高职教学的特征分析 ...................................................................................................... 19
3.1.1 教学目标的明确导向性 ....................................................................................... 19 3.1.2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 19 3.1.3 教学方法的实践性 ............................................................................................... 20 3.1.4 教学组织的多样性 ............................................................................................... 20 3.1.5 教学考评的技术技能性 ....................................................................................... 20 3.1.6 教学场所的开放性 ............................................................................................... 21 3.2 信息技术给高职院校教学带来的变化 .......................................................................... 21
3.2.1 促进教学过程个性化 ........................................................................................... 21 3.2.2 促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 22 3.2.3 促进教学环境的转变 ........................................................................................... 22 3.2.4 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革 ....................................................................... 22 3.2.5 促进教学评价的变革 ........................................................................................... 23 3.3 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目标 ...................................................................... 23
3.3.1 促进高职院校创新能力的培养 ........................................................................... 23
3.3.2 促进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 ................................................................................... 23 3.3.3 促进高职学生高阶能力的发展 ........................................................................... 24 3.4 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 24
3.4.1 服务性原则 ........................................................................................................... 24 3.4.2 效益性原则 ........................................................................................................... 25 3.4.3 创造性原则 ........................................................................................................... 25 3.4.4 先进性原则 ........................................................................................................... 25 3.4.5 科学性原则 ........................................................................................................... 26 3.4.6 层次性原则 ........................................................................................................... 26 3.4.7 操作性原则 ........................................................................................................... 26 3.5 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 26
3.5.1 以媒体为基础的应用模式 ................................................................................... 26 3.5.2 基于课程类型的应用 ........................................................................................... 27 3.5.3 具体教学环节中的应用 ....................................................................................... 30 3.6 信息技术在高职教学中应用的影响因素 ...................................................................... 31
3.6.1 教师因素 ............................................................................................................... 32 3.6.2 学生因素 ............................................................................................................... 33 3.6.3 内容因素 ............................................................................................................... 34 3.6.4 环境因素 ............................................................................................................... 35
第四章 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方略 ....................................................................... 37
4.1 加大高职院校信息化环境建设 ...................................................................................... 37
4.1.1 完善硬件设备的引进和管理制度 ....................................................................... 37 4.1.2 加大软件资源建设的力度 ................................................................................... 38 4.1.3 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 ........................................................................................... 38 4.2 建立相关的管理、激励和评价机制 .............................................................................. 38
4.2.1 加强对信息技术理论和实践应用研究 ............................................................... 38 4.2.2 健全信息技术应用与管理的规章制度 ............................................................... 39 4.2.3 理顺信息技术应用的管理体制 ........................................................................... 39 4.2.4 强化信息技术应用的竞争激励机制 ................................................................... 39 4.2.5 加强对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应用效果的评价 ................................................... 40 4.3 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培训 .............................................................. 40
4.3.1 注重现代教育理论的培训 ................................................................................... 40 4.3.2 注重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培训 ....................................................................... 41 4.3.3 注重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训 ........................................................... 41 4.4 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有效整合 .......................................................................... 42 4.5 优化教学中教育技术应用手段 ...................................................................................... 42 4.6 加大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 43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自 1999 年国家决定加速发展高等教育以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 2002 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巨大需求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高等职业教育 2004 年(专科)招生 237.4 万人,占本专科招生人数的 53.1%,在校生 595.7万人,占本专科在校生人数的 44.7%。高职(专科)院校 1047 所,占高校比例的 46.82%,校均规模 3209 人。与 1998 年高等职业教育(含专科)的招生数 43 万人,在校生数 117 万人相比,2004 年招生数 237 万人,在校生数 595 万人,6 年中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增长了 160.47%、151.05%。高职(专科)院校不论在数量上,规模上,以及在校生人数上都有了巨大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当前,如何在有限的办学资源和特定环境下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办学效益成为热点问题。教育部在 2004 年正式启动了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以进一步规范和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同时,随着随着信息技术教育进程的加快,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数量大幅增加,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等现代教育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高等职业院校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善,教学资源、教学课件研制的需要也不断加强。2012 年3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纲要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摆在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地位,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广泛组织开展学习,深刻理解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大意义和《规划》确定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发展目标、发展任务、重点项目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增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要加强统筹协调,制定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有力、有序推进《规划》的组织实施。要广泛开展宣传,动员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教育信息化工作。要落实工作责任,严格督查考核,切实把《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信息化教学如何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制高点。
如何在高职院校中充分、科学、合理的应用信息化教育技术,通过提高信息化教育技术的应用效率,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水平和效益。成为摆在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广大教师面前严峻的问题。
1.2概念及理论界定
1.2.1信息化:关于信息化的表述,在中国学术界和政府内部作过较长时间的研讨。如有的认为,信息化就是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的现代化;有的认为,信息化就是从物质生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向信息产业占主导地位社会转变的发展过程;有的认为,信息化就是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进的过程,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
1.2.2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信息技术”,可以从广义、中义、狭义三个层面来定义。
广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能充分利用与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各种方法、工具与技能的总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从哲学上阐述信息技术与人的本质关系。中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加工、表达的各种技术之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人们对信息技术功能与过程的一般理解。狭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文图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之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信息技术的现代化与高科技含量。
1.2.3信息化教学和信息化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信息化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其学习环境包含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可以描述为: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由外
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信息所携带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客体);教学过程由讲解说明的进程转变为通过情景创设、问题探究、协商学习、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媒体作用也由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意义建构、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工具,学生用此来查询资料、搜索信息、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 1.3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的目的:
社会的现代化必然要求教育的现代化,而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中与经济社会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所以职业教育要适应社会需要,必须在教育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的运用为核心,使教学手段现代化,教育手段产生飞跃,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以及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目的。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当前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应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试图找出现存的问题及原因,基于信息技术理论基础和应用原则,探讨提高高职院校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效率的基本策略,以促进和改善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状况,最终到达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并期望对高职院校更快更好的发展信息技术有所启示。
研究的意义
信息技术的兴起,引发了教育领域一场深刻的变革,它所引起的关注程度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信息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手段、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信息化教育为大势所趋,这些都为职业教育者们施展自己才能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将信息技术与职业技术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将会给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信息技术是当代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发展的制高点,正如国务委员陈至立曾经指出的:“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要深刻认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信息技术是现代科学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社会对职业教育更高的要
求,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已无法满足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因此,我们要借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改变这种落后的状况,大力推广代教育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现代教育理论为核心,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不断应用,不仅促进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转变,而且会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方式、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革。职业院校就是要不失时机地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手段,开发和使用符合教学需要的现代化教学媒体,实现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教学媒体的有效组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但是从大量的事实和有关学者的论文调查中反映出这样一个现实:当前现代
教育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远不如我们所设想的那样理想,应用效率相对比较底下,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不高,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目的不明确,多媒体作用被夸大,多媒体“主”与“辅”的关系混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课程学科特点脱节等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理论上,力求以新的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思想对高职院校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理论基础和策略进行探索研究,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丰富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使信息技术理论不断得到发展。在实践上,紧密联系职业教育教学实际,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和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对当前高职院校教学现状的调查和研究,旨在摸清信息技术应用于高职院校的教学现状及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问题形成原因。重新审视和思考教育技术,依据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和教育技术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原则,探索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高应用的效率,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培养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目的。提高高职院校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加快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步伐,适应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使高等职业教育满足社会现代化的要求,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1.4 研究动态 1.4.1 国内研究动态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职业教育信息化在我国已引起高度重视,近年来,各职业院校在硬件环境建设和多媒体技术应用中,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研究与实践探索,涉及这方面的课题既有国家级的也有省级的。国家教育部“面向 21 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首批研究开发项目《现代化教育技术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课题,该课题主要从信息技术对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在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各省的职业院校也特别重视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黑龙江大庆职业技术学院承担的《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中的应用与开发的研究》课题;江苏省宜兴电视大学和宜兴职教中心学校承担的《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课题;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农科专业教材建设理论与 PPT 课件开发实践的研究》课题;2006 年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中的应用研究》课题,这些课题都从不同方面对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效。
此外,许多学者也做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俞立平在《信息技术应用对高职教育的影响研究》一文中讨论了信息技术对高职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影响,同时指出信息技术给高职教育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并认为高等教育与信息技术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秦虹在《论现代技术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组织与教学方法的影响》中指出现代技术的发展促进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并且现代技术的应用也增强了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一是提供物质条件,二是延伸了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器官。朱培康在《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中,从信息技术提高教师素质、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在论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中,作者根据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了以下几种模式:理论推导课、技能训练课、问题求解课、结构设计课、练习测试课,论述了信息技术在这些具体课程中的应用对策。祝士明在《信息技术及其对职业教育的影响》中在论证了信息技术对职业教育各个方面的影响
外,总结了职业教育应用信息技术应注意的问题,指出职业教育应用信息技术应体现整体思想,要重视现代教育理论的
指导作用,现代技术要与教育教学目标有机整合,教学资源与教学过程应并重。张惠平在《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中认为信息技术将使职业教育向纵深发展,在教学模式和办学类别上有所突破,对教师职业及自身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裴俊在《信息技术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影响》一文从培养目标、教育观念、教学内容等方面研究了信息技术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影响。此外还有一些学者从宏观层面探讨了信息技术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可见,对于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应用的研究还是比较受重视的,并且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相对于中等教育而言,不论是课题还是论文数量都是比较少的。而且,很多研究还只是在对信息技术对职业教育的影响的论证方面,而对信息技术在具体的高职院校教学中应用的研究是非常少的,并且之前的研究还只是对个别方面的研究,没有进行系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研究深度也比较有限。 1.5研究内容和方法 1.5.1研究的方法
1.5.1(1)文献法: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检索,广泛搜集与课题相关的各种文献资料,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了解国内外信息技术在高职教学中应用的研究现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1.5.1(2)问卷调查
采取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对信息化在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应用效果研究的问题与感受、对本校信息化教学课堂的建议和对改进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课堂的建议等几方面的内容进行问卷调查。
1.5.1(3)到高职院校中进行面对面访谈
到高职院校中进行面对面访谈的方式通过调查人员深入到各个高职院校内部对该高职院校的教师、学生进行访谈,对教师的访谈主要包括:探究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课堂中的使用信息技术的情况。对学生的访谈主要包括:通过他们了解对信息化教学课堂的接受情况。通过这一方法更能直接的了解信息化在高职院校
中的应用情况。
1.5.1(4)对高职学生老师、学生进行电话访问
对高职学生老师、学生进行电话访问是采取问卷调查和进行面访的折中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能够更加准确有效了解到学生对于信息化教学课堂对于他们的实际意义和教师在使用信息化教学课堂的真实感受。 1.5.2研究的内容
本次调查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通过以上的研究方法来调查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课堂中的使用情况、例如使用PPT的情况、是否改变了以往一个黑板、一支笔的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
第二章 信息化教学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应用现状
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并深入地应用于高职院校的各项教学活动中,为充分掌握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探索应用信息技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方式与途径,我们组织了“信息技术在学生群体中的应用情况调查问卷”。通过对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分别进行抽样调查,以期能真实地反映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状况,从而为实现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进行理性思考。 2.1应用现状调查
调查问卷的设计主要分教师卷和学生卷两部分,主要涉及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教学观念、媒体应用、教学设计、资源建设和获取、师生交互、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教育技术需求及教学评价等内容。在问卷的设计中,根据师生特点进行了针对性设计,既有相同的问题,也有不同的问题,相同的问题是为了扩大样本容量,并通过师生双方反应。
的信息进行对比研究;不同问题是为了使问卷更具有针对性和全面性,反映师生各自的特点。为了使有限的调查具有较广泛的代表性,且考虑到客观因素的限制,本调查问卷选取了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市财贸职业技术学院、三
个高职院校进行抽样调查(调查问卷见附件)。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 100份,其中教师问卷 40 份,学生问卷 60 份。回收问卷 90 份,回收率为 90%。其中有效问卷为 36+47=83,有效率为 92%。 2.1应用现状调查
2.1.1对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可考虑哪些因素的认识
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的使用过程中,通常考虑的问题的调查结果:有40.3%的教师认为跟自身掌握的信息技术的程度有关,有20.3%的教师认为教师认为在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会考虑学生接受能力,有10.3%的教师认为在师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可考虑到课程类型和特点。有7%的教师认为课堂教学效果是影响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关键因素。 2.1.2 信息化教学环境
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是高职院校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基础,是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前提保障。在问卷调查时,对被调查学校的基本教学硬件和软件资源作了一定的了解。总体来看,高职院校的硬件环境建设已具备了一定的水准,都相继建成了比较完善的校园网、一定规模的语音教室和多媒体教室,网络接口已经通到教室、学生宿舍、教师住宅区,很多院系建成了教师专用的电子备课间等。各职业院校已经投入大量经费来建设多媒体网络教室、机房及相应配套的设备,以推动现代化教学进程。因此从环境建设来看,高职院校已基本具备了师生应用教育技术进行专业教学和学习的硬件条件。但是,信息技术平台没有应有的规模和应用,设备设施仍然十分紧缺,设备设施需进一步充实完善。从软件来看,我们也了解到各校差异较大,普遍现状就是都没有专业的教学资源库,有些学校虽然购买了大量成套的教学软件,但应用推广力度不够,教师在教学中还仅仅是有限地使用,而教学课件的主要来源是自己开发、网上搜索和个人购买。显而易见,教学资源库的缺乏成为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的发展瓶颈。
2.1.2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教学媒体应用状况:教师对现代教学媒体的掌握状况直接影响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其掌握状况如表 2-1 所示。调查显示教师对各种现代教学媒体的掌握情况,“对网络图像处理工具Photoshop工具、视频编辑软件工具PPT不清楚的占到7%,对文字处理、数据传输软件、数据处理系统的了解率不到60%、教师常使用的搜索引擎是百度、搜狗占到调查数据的的90%。
在对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数码相机、摄影机、扫描仪占到40%,使用电子白板的只占到调查人数的20%,使用多媒体语音教师的只有10%,使用实训室的有40%,使用网络机房的占到了30%,使用校园网络的占到90%,运用网络远程教学平台的占到10%,使用资源库的教师占到30%,使用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开发平台的占到10%。 2.2 存在问题
通过对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应用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并结合对他人研究结果的借鉴和自身在多媒体教学中的所见所闻,归纳总结出以下几点当前存在的问题。
2.2.1 应用多媒体手段落后
有些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教育现代化、课堂现代化,使自己不至于落伍,都热忠于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并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但由于缺乏必要的信息技术,对多媒体计算机的认识只是停留在给学生展示教学内容的层面,只注重对课程内容的呈现,而忽视教育技术与学科内容的融合和整合。所以,这些教师的多媒体教学俨然成为传统教学的翻版。多媒体计算机在课堂上的作用仅限于展示课本上的内容,显示几个问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电子黑板(多媒体计算机=课本+黑板+投影)。这种停留在浅层意义上的应用,既是对人力物力的浪费,对教学又没有多大的帮助。这些将多媒体计算机作为黑板、投影甚至课本替代品的做法,只会造成“现代化教育”的表象。
2.2.2 夸大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作用
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教学给教学活动注入了新的生机,可使传统的课堂教学变得多姿多彩是不容置疑的客观事实。利用计算机的可动、可显、可模拟的功能,我们可以把教学内容由静态变成动态,由抽象变成具体,可以把微观世界放大,宏观天体微缩。但我们也看到,为了电脑而用电脑的现象比比皆是。
2.2.2.1 轻视传统媒体
有些教师存在明显的“喜新厌旧”情结,认为有了计算机这种现代化媒体,传统媒体就没有使用的价值了。然而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合或有必要使用多媒体来表现,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应该为促进教学而使用,而不应该为“哗众取宠”而使用。对于那些一目了然或利用其它教学媒体就能简单、快速地掌握的内容,如果勉强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现在的教学媒体中应该是现代媒体和传统媒体并存。现代媒体固然有它不可抗拒的魅力,但传统媒体也有它无法替代的作用,板书、投影、实物或挂图依然有它自身的优点。在教育资源比较紧张的职业教育领域,更是应该充分挖掘传统媒体的作用和功能,而不是一味地去追求昂贵的现代媒体的使用。
2.2.2.2 忽视学科特点
多媒体教学的快速发展,使得所有教师齐上阵,所有的课程都用多媒体计算机。但是每一门学科都有它的学科特点和思维逻辑,运用多媒体教学并不一定就是最好的方法,能达到最好的效果。高职课程大体上可以分成三块:公共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在这些不同的课程中使用多媒体教学,其应用程度、范围、频率等都得区别对待。像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即“两课”这样的课程,多媒体计算机的使用不一定比传统的授课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多媒体计算机上课时,一定要结合学科特点,不能一味地追求多媒体效果。
2.2.2.3 忽视真实的实验教学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很方便地实现模拟现实,甚至模拟现实中难以实现的实验。但是,如果热衷于在计算机上模拟操作而忽视学生的实际操作,势必会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由于模拟实验不是真实的实验,使得它的可信度不高,如果长期要学生接受他们所怀疑的信息,那么必然会使学生丧失质疑、创新
的欲望和能力。而实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实现对研究对象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亲自观察,能获得直接经验,并和学习的知识结合起来,形成比较完整的、牢靠的知识体系。在科学实验这种探索活动中,可训练学生的各种品质和技能,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以高职教学中的机械制图课为例,即使学生动手作图速度慢、不太精确,但动手操作所学到的知识往往比观看电脑演示的收获要大得多。又如化学实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若只采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的过程或播放录像等形式来进行演示,虽然实验现象明显,无危险性,但根本无法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再逼真的模拟也无法达到和真实的实验过程相媲美,而且也失去了实验的“过程”和“意义”。
2.2.3 依然是传统教育“三中心”的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中,在“教”、“学”与“手段”之间,过分强调其中的一面,都会走向极端,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目前教师过分强调“教”,同时又过于突出“手段”,更加忽视了学生的“学”,使得教师、学生、课件三者错位,并没有形成新的教学方式,依然是传统教育三中心的教学方式
2.2.3.1 教学活动上,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发展,一切教育活动都应该围绕如何使学生成材。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的身心活动才能起作用,离开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而在传统教学设计思想的影响下,PPT 从课件制作到运用,都是围绕如何“教”做文章的,以教师为中心,过于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在 PPT 中普遍存在重视演示现象、说明问题、传授知识,而忽视设定问题情境、揭示过程、引发思维、培养能力。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成了教师“满堂灌”的新手段,教师现在用语言加网络多媒体形象地“满堂灌”取代了过去应用语言、粉笔和黑板抽象地“满堂灌”。整个教学活动体现着教师的意志,教师事先确定学习内容,甚至提问的答案也是事先确定的,学生思考必须与教师的答案相吻合。这样学生只能依附教师,被动地接受“灌输”,不能发挥主体性、自主性。
2.2.3.2 教学环境上,仍然是以“课堂为中心”
网络化多媒体技术营造的教学环境的最大优势是它的开放性、非线性和人——机交互性,最适合于远程教学、个别化学习。教师将网络化多媒体技术局限于课堂班级教学,为传统教学的“满堂灌”提供了方便,网络化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难以发挥。
2.2.3.3 教学内容上,仍然是以“书本为中心”
教师在多媒体信息资源库、网站、网络课程中收集储存了大量的教学信息,都是按照课本知识的需要收集的,很多是陈旧、老化、落后甚至过时的东西,多媒体教材成了重复课本的“新式课本”。学生需要多样化的知识,自己有必要通过网络等获取课本以外的更多的知识受到扼制。 2.2.4 PPT 课件质量不高
PPT 课件是多媒体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教学工具,一个 PPT 课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多媒体教学的最终目的能否实现。但现在课堂中应用的 PPT 课件质量总体水平不高,在制作方面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2.2.4.1 缺少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
课堂上使用的大多数 PPT 课件都是演示性课件,结构比较单一,设计上也存在缺陷,没有现代教学理论作指导。首先,课件的设计过于强调“教”,程式化较强。课件的设计使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思路、以一定的程序进行学习,教师的设计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有距离,学生只能模仿、接受教师的策略以及思维模式。其次,PPT 课件开发时没有作精心的设计。很多课件开发时没有做过系统的教学设计,课件只是文字和图像的简单叠加,在这些课件中没有交互,没有情境设置,根本不能充分发挥 PPT 课件的多媒体优势。而且还存在这样一种情况,许多 PPT 课件都是教师上课前临时拼凑而成的,这样的课件质量势必没有保证。
2.2.4.2 过分装饰,分散学生注意力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此前提下,适当注意课件界面的美观与结构的新颖,使之与教学内容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这是完全有必要的。但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课件界面的美观或结构的新颖,不惜花费大量的创作时间,添加很多不必要的修饰,几乎在每一张幻灯片的边缘
都镶嵌了许多花花绿绿的图画和动画。这些课件画面背景复杂,按钮奇形怪状,并且使用大量的动画和音响,内容之间的切换,用很多的方式和效果,似乎不如此,则显示不出“档次”。这些课件的确“花”一点,“好玩”一点,但恰恰是这一点画蛇添足、喧宾夺主,违背了学生在认识事物时一定时间内只能接受其主要信息的认知规律,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最终影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另外,PPT 课件还存在着内容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出现偏差、界面缺乏审美意识、忽视学科特点等问题。PPT 课件在多媒体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因此,及时解决这些缺点也就显得特别重要。 2.2.5 师生间缺乏沟通
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是教师以情感、人格魅力去感召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教师的语言、神态、动作、甚至笔迹往往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教学过程需要师生情感的交流。将计算机多媒体引入教学后,应充分利用计算机教学技术的特点重新构建整个教学组织过程,使教学信息的流通不再是一个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流动过程,而变成一个师生之间能够实现信息互动的双向反馈过程。但现在不少多媒体教学的课堂,课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单一,本应充满师生情感交流的课堂变成教师点鼠标、学生观屏幕的“人机对话”,人机对话取代了人际对话。学生得不到教师生动言语的诱导、形象神态的感染,课堂从头至尾只听到音箱里的声音、看见屏幕上的图像。教师只顾忙着操作计算机,播放事先制作好的课件,不能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学生只见屏幕不见人,教师变成放映员,严重影响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久而久之,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疏远,学生对学习本学科的兴趣自然大减,使得学生学习成绩不断下降。
2.3 成因分析
2.3.1 教师教学观念、教育思想落后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的教育技术,代表着一种新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这更是现代教育的需求,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应该由先进的教学观念和教育思想做指导。而有的教师仅仅是对现代化的技术“情有独衷”,对先进的教育理论却不够重视,甚至认为只要教育手段先进了,教育思想便先进。于是便出现了用落伍的思想指导先进的手段的“教育怪现象”,在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育的外衣下,进行着传统教学模式的翻版,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灌输、填鸭之风依然我行我素。多媒体教学对传统教学的影响仅仅是“换汤不换药”。
2.3.2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较低
2.3.2.1 教育技术理论缺乏
现代的教育技术手段可以为学习者解决学习上的重点、难点问题提供帮助,有的教师便认为只要运用信息技术就可以达到教学的优化,因此忽视了教育技术理论的学习。由于缺乏教育学、心理学、教育传播学、教学设计、教学系统理论等理论知识,所以不能准确地分析学生,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方法解决教学问题,这种条件下的信息技术应用也只是新媒体与新技术的简单堆积,难以实现优化学生学习的目的。
2.3.2.2 媒体技术薄弱
教学媒体日益丰富,而其在教学中的利用率却不高,这与教师掌握的媒体技术薄弱有很大关系。这里所指的媒体技术不仅包括媒体著作软件的使用,还包括相应媒体使用的知识技能。许多教师缺乏对教学媒体功能、特性的分析能力及选用媒体应遵循原则等基本知识技能,影响了教学媒体的合理选择和有效的设计、使用。
2.3.2.3 教学设计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设计是解决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有效方法,它可以使教师合理而有效地安排教学过程中的各方面因素,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许多教师对教学设计的
理论与技术不熟悉,不知道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有些教师感到无法有效地将教学设计的策略、技术与方法应用于对教学的设计中;或是教学设计形成的教学方案在应用于教学实践时,不自觉地部分或是完全放弃原有的设计方案,而凭自己的经验。
2.3.3 重视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的发展
在高校信息化环境的建设中,尤其是在校园网的建设中,许多人都对网络自身的硬件建设很重视,制订的建设方案基本上是一套技术方案,在技术上要求领先,在功能上要求强大,但往往忽视了教学资源软件的建设,他们认为资源建设是软任务,可以缓抓、小抓,网络建设是硬任务,要先抓、大抓。在高校中由于思想认识、理论实践等原因,或是经费紧缺,或是缺少专业教师,缺乏应用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教学资源库(软件)建设还停留在等待、观望的阶段和水平上。这样就造成了当前各高校普遍存在的“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的状况。学校投入六七百万元的资金建立校园网,而在软件投入方面却寥寥无几。 2.3.4 缺乏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效果评价
很多高职院校都投入很大的力量进行软硬件建设,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建设,但是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并没有进行科学和系统的效果评价。例如对设备和软件的采购、使用和维护缺乏效果评估,导致购置或开发的课件由于质量不高,得不到教师的普遍认可和应用,影响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起到的良好效果。对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也缺少必要的鼓励、考核与评价,导致教师对这一新的教育方式和手段的兴趣不高,平时应用多媒体教学也只是出于形式或为了应付检查,而不关注是否能够或者怎样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总之,由于缺少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效果评价机制,导致了大量现代教学媒体的浪费,不但教师缺少对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动机,不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也不利用高职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三章 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应用的系统分析
3.1 高职教学的特征分析 3.1.1 教学目标的明确导向性
高职院校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分子,与其它各级各类的教育一样都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但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规格和标准上,不同性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是有差别的。高职院校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这就要求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必须有明确的导向性,就是要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它强调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质是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位一体的素质结构,这个素质结构主要由四个要素构成,一是完成职业任务所必需的基本技能或动手能力;二是完成职业任务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三是职业岗位变动的应变能力和就业弹性;四是在技术应用中的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等。
3.1.2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的针对性。针对一定的职业范围,把基础理论和技术理论合理配置,突出实践教学的比重。并要恰当处理好近期的就业“必需够用”和将来的发展“迁移可用”的关系,科学构建针对性强、能培养高等实用性人才的课程结构。
具体说来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必须针对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切实做到“必需够用”;二是要根据就业岗位的多样性,灵活有针对性教授和学习不同岗位需要的技能,做到对准岗位设课程,实现“按需施教”;三是注重课程设置的“模块化”,做到“基础知识模块、通用技能模块、具体岗位所需技能模块”三者有机结合;四是努力做到教学内容尽可能与学生的个性相适应,实行弹性课程组合。
3.1.3 教学方法的实践性
要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就必须选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与其它类型、层次的教育相比,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更加强调实践性,这既是高职教育的教学特色所在,也是培养技术技能性人才的基本保证。教学方法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一是互动性,更加重视学生的参与。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多多参与,亲自动手,亲自操作。二是要根据专业实际合理确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坚持以实践为本。三是要把学业与就业、创业紧密结合,更加注重职业质的培养,努力使学生通过实训教学获得就业的技能和创业的本领。 3.1.4 教学组织的多样性
由于教学对象的较大差异性,教学目标的具体多样性,要求高职教育的教学组织必须做到机动灵活性,最大限度促进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和谐发展,实现专业、就业、创业的贯通。机动灵活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长短和时间的组合方式灵活多样,即弹性学制。二是工学可以适当交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生活、学习之需,中断学业去打工,到一定时间再去学校学习,在学习与打工的合理交替中完成学业。三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制、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要求,其教学模式与方法可不同,以适应复杂多样的教学情况。四是课程设置的多样性。总之,通过课程设置的多样性来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 3.1.5 教学考评的技术技能性
注重考评学生的技术和技能水平及实践能力是高职教育与其它类型、层次教育的显著区别。这也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始终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出发点来组织教学;二是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为重点,注重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能力的考评,改变过去“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偏颇做法;三是整个教学过程注意恰当渗透职业资格考试教育,努力使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实现怀揣“双成果”(硬成
果、软成果),手捧“双证书”。同时把学生取得“双证”率作为考评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四是教学考评与就业创业结合,注重培养和考核学生的岗位技能、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坚持正确的就业导向。 3.1.6 教学场所的开放性
高职教育的理论教学同其他类教育的教学有共同之处,主要是在教室里进行,也就是课堂教学。然而,由于职业教育的教学除理论教学之外,还有实践性教学,因此,这也决定了其教学场所的开放性。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职业教育的学生要进行模拟操作、实验、实习、设计、工程测绘、社会调查等,这就要求学生走出课堂,来到模拟工厂、实验室、生产车间,甚至要走向社会,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从而塑造从业所必需的职业能力。
由此可见,课堂仅仅只是职业教育教学的一个场所,职业学校的学生只有走 出课堂,走进实验室、生产车间、社会的广阔天地里,才能顺利地走向未来的工作岗位。
3.2 信息技术给高职院校教学带来的变化
信息技术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设计思想,它的出现促使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发生了重大变革,对教学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2.1 促进教学过程个性化
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提供物质条件和技术保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需求,决定学习的内容及其顺序,学习的次数,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具有鲜明的自主性和个性。教师在组织教学中,也呈现个性化。传统的教学方式单一,教师可以选择的余地很小。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个人的习惯和技能,选择有个性的教学方法。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学习进度,进行个性化的学习。
3.2.2 促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信息技术要求教师要按照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心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把主讲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指导者。学习是信息技术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要按照教学设计理论和教学内容刘教学活动进行认真设计,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教学媒体由教师的讲解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教学媒休不仅是教师讲解的工具,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教师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心理来使用教学媒体才能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学生逐渐从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转变为有机会参与教学、参与操作、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及掌握知识的主动地位。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到正确发挥。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单一的课堂学习方式向多方式、多途径方向发展。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惟一对象,多媒体与网络技术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教师讲授获取知识,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或信息网络进行学习 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学习,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及信息网络在实验室、图书馆、家中或其他场合进行个别化学习。个别化学习与集体学习的有机结合是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应用的重要体现。
3.2.3 促进教学环境的转变
由于资金、场地等条件限制以及企业的实际情况,目前职业学校的实习场地、设施、培训教师还有待完善。通过引入信息技术,很多实验可以通过计算机来进行。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计算机模拟和计算机伪真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职业教育实习实训途径的重要补充形式。 3.2.4 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革
引入信息技术使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丰富多彩的多媒休课件可以使教师冗长而且抽象的讲授变得简洁和直观,使教师用语言很难说清楚的事情变得一目了然。黑板和粉笔这种费时费力的教学工具被现汗屹教育技术所
取代,使教学信息的显示、处理、传输与接收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信息技术已成为职业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 3.2.5 促进教学评价的变革
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了高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的现代化。评价内容从“以成绩为中心”向“以能力为中心”转变;从“单一技能”向“综合技能”转变;从“单一专业技能”向“专业技能与现代技术结合的综合能力”转变。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使评价方法的多元化成为可能,无论是专业基础理论水平,还是专业技能状况的评价,都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从多层次、多方面进行评价,这样,才能科学、真实地评价学生的能力。信息技术的应用,促使在评价中运用现代化评价手段,通过现代设备、现代技术来评价学生的能力和教学质量,能更好、更准确、更迅速地获得结果。 3.3 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目标 3.3.1 促进高职院校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灵魂。现代教育媒体的应用,加速了高职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国家间的交流有利用国内高职院校学习和借鉴国外高职院校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不断的创新发展自我。现代职业教育不仅要把知识和技能传递给学生,更重要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首先具有创新意识,因为信息技术的掌握与应用本身就是创新意识的培养过程,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才能应用信息技术。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很自然地激发对新知识和技能的追求与探索,而这种追求与探索的过程也正是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 3.3.2 促进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引入信息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并进一步说明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高职高专教育中要积极推广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技
术、虚拟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效率。信息技术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不断应用,不仅会促进职业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转变,而且还会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方式、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革,从而促进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总之,信息技术要求教师要按照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心理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应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信息化教学模式,把自己转变成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愉快地学习。 3.3.3 促进高职学生高阶能力的发展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信息技术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就是为了更好的促进高职学生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催生了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产生和发展。所谓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技术为支持的教学活动结构和教学方式。而信息化教学模式建构的宗旨就是通过变革学习方式(包括教学方式、信息内容呈现方式、师生互动方式和评价方式等),支持学习者高阶学习,以促进学习者高阶能力的发展。高阶能力是以高阶思维为核心,解决劣构问题或复杂任务的心理特征。具体说来,它包括创新、问题求解、决策、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团队协作、兼容、获取隐性知识、自我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高阶能力是适应知识时代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能力,集中体现了知识时代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也对高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 3.4 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3.4.1 服务性原则
服务性原则就是要突出信息技术应用于高职教学的目的性,体现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信息技术的引入目的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培养优秀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主体性原则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是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精髓。信息技术的本质是追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关键仍是辅助教学,因此,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虚拟仿真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应用于高职教育教学中,技术过程及资源的创建、使用和管理都应本着服务教学内容和服务学生的个体发展的原则。
3.4.2 效益性原则
效益性原则就是信息技术的使用要做到适宜、适度和实效,提高其使用绩效。适宜就是信息技术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要找到落脚点和切入点;适度就是运用信息技术解决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相适宜的问题,使用频率与教学时间相吻合;实效就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应重在构建有利的教学环境和认知工具,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发展。
总之,我国的教育资源还比较短缺,尤其在职业教育方面,办学资源更为紧张,所以,运用信息技术应讲究手段与效果相统一,以效益性为原则,追求使用绩效的最大化。 3.4.3 创造性原则
创造性原则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充分发挥教学主体潜能和想象力,更大限度利用现代教学媒体来展现教学内容。当今的教育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促使教师要不断挖掘自身的潜力,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不仅在教学设计上要有独创性,还要在运用多媒体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努力促进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路,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只有发挥创造性,才能促进发展,这里
的发展包括信息技术应用(设计和开发)本身的发展和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两方面,并使两方面获得统一,使之相辅相成。 3.4.4 先进性原则
信息技术的应用必须以正确、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国内外众多的实验表明:教师首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然后才能充分发挥新型教学手段的作用,否则,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将非常有限。
3.4.5 科学性原则
信息技术在应用中必须准确无误地呈现科学知识,在应用方法上也应是科学的。如教学软件中介绍的每一条知识信息,都是经过查阅档案资料、走访科研设计单位或到实地考察得到的,是科学合理的。 3.4.6 层次性原则
信息技术的应用应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注意层次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更大的自由度,让其主动选择适合自己水平和能力的学习内容,使每个人都切实地得到发展,充分体现主体性。 3.4.7 操作性原则
信息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和操作程序,不能太复杂,既要便于学生学习,也要便于教师教学,真正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例如,PPT 课件使用方便,易于操作,这使普及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宏观、非物质的条件上获得可能。再如闭路电视、CERNET 的开通等,对学校的科学管理、信息的及时交流和教育教学工作都将带来极大的便利。 3.5 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3.5.1 以媒体为基础的应用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更加适用于某种环境的科学的教学模式不断应用于教与学的领域,它们都在为一个共同的教学目的服务———优化教学过程。教育技术应用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四种模式:
3.5.1.1 基于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的“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教师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控制教学过程;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媒体有机组合;通过教学设计,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媒体,策划教学过程,进行学习评价。
3.5.1.2 基于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其特点是:教学环境是多媒体计算机及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反映教学策略的教学软件;以多媒体的方式显示教学内容;教学信息按超文本(非线性)方式进行组织,符合人类的联想记忆方式;具有友好的交互界面,学习者必须通过一系列交互操作来进行学习;以 CD-ROM 贮存教学信息,信息量大。
3.5.1.3 基于互联网络的“网络教学”模式
其特点是:一是提高信息的传播与利用率;二是学生将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主动地进行学习;三是学生能按照自己的进度,自主地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学习内容;四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平等地通过“协商”进行学习。
3.5.1.4 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教学”模式
虚拟现实(VR)是由多媒体与仿真技术相结合而生成的一种交互式人机世界,它可以创造一种身临其境、完全真实的学习环境。在未来的教育与训练领域,VR 技术有不可替代的,令人鼓舞的应用前景。 3.5.2 基于课程类型的应用
3.5.2.1 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课堂教学作为高职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主要是对理论和技能的教授。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以生动和直观的形式呈现的学生面前,使学生易于理解,克服传统教学内容显示过于呆板的弊端;通过模拟自然现象、模拟生产实际的操作过程生动形象地分解操作步骤的技术要点,并能反复重复进行,使学生能顺利、熟练地掌握操作技能。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以往一支粉笔,一个讲台,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变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探究式、发现式等新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总之,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进入课堂,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高职教育专业多、课程多,故而教学内
容可谓千变万化,抛开课程的具体内容、形式,把所有专业、所有课程的教学内容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进行信息技术应用研究。
(1)理论推导课 理论推导课是属于讲述课程中某一理论内容或公式推导。这部分内容,重点要求教师介绍推导过程及方法,故而该类型课程的信息技术应用的切入点,应放在课堂小结中,总结、归纳整个理论或公式推导的步骤和方法。利用计算机技术方便灵活的多画面切换功能,可及时给学生总结。
(2)技能训练课 技能训练课是解决某一技能、讲述技能操作方法的课。这种类型的课,其信息技术应用的切入点,应在技能操作过程中。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模拟自然现象、模拟生产实际的操作过程,生动形象地分解操作步骤的技术要点,并能反复重复进行,使学生能顺利、熟练地掌握操作技能。
(3)问题求解课 问题求解课是专业课程教学中常见的解决问题并综合运用知识的课型。这类课型其信息技术应用的切入点,应在问题的展示,解决方法的展示,操作步骤的展示。通过问题展示,让学生思考问题实质;通过方法展示,让学生讨论和选择;通过步骤展示,让学生评价巩固。
(4)结构设计课 结构设计课是专业课程中解决结构设计、结构分析、结构计算的课型。这类课型其信息技术应用的切入点,应在结构的展示上。可利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像动画技术形象,生动展示工程或机械结构,促进学生的思维和拓宽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结构设计的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5)练习测试课 教学中一种很重要的信息就是了解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其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练习测试课。这类课的信息技术应用的切入点,是练习和测试的形式和内容。利用计算机技术的交互性、实时性和网络共享性,能方便地设置各种类型的练习和测试,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分析和讨论,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指出学生的错误与不足,以便矫正,达到巩固、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5.2.2 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高职教学的重要特征,是培养学生技术、技能的一种教学方式,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实习教学、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1)实验上的应用 实验教学中,实验原理、实验过程的描述和实验结构分析等,应用传统手段讲述困难,难以讲清、讲透。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就能较好、较形象地解决以上问题。例如,化工实验中的反应过程的描述、反应结果(几种不同结果)的分析,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是十分生动而又深刻的。再如,化工专业的干燥原理,在讲述中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而实验也难观察到。用多媒体技术将能很形象描述具体过程,使教学目标得以很好实现。
(2)实习中的应用 实习教学是职业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实习中往往掌握不好关键技术、关键设备、关键生产工艺等重要实习教学内容,只能了解表面、外观,效果很不理想。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学生能在实习中借助现代计算机模拟、仿真了解整个实习工厂的关键技术、关键设备等内容,甚至能了解设备内部结构,或任意假想改变生产工艺,产生不同的结果,极大地提高了实习教学的效果,能真正做到工厂即教室、教室即工厂的境地。例如,在进行化工专业实习教学中,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能更快、更好地完成教学实习任务。为提高实习教学效果,在电子商务实习、设备管理实习中,都要求更多应用信息技术。
(3)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的应用 课程设计和专业设计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设计技术、技能的教学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专业设计的要求和内容不断发展,设计方法、设计手段、绘图方法和工具都已进人现代化,因而完成这部分教学任务的过程,就是信息技术应用的过程,无论是机械专业还是建筑专业、化工专业,各自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都已与现代化技术紧密结合,否则,教学内容老化,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3.5.2.3 教学的网络化
网络化教学是高职教学的最新发展形式,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发展高职教育的重要手段。教学的网络化是信息技术在高职教学的应用主要形式之一,通过把理论课、专业课等课程以网络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开发高职学习网站,学生通过免费注册成为学员,通过互联网学习相关的课程,并通过 e-mail、留言板等方式跟教师相互交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从多媒体资源库的素材库中调用相关素材资料,来丰富教学内容和及时解决学生反馈信息的学习需求。在网络化教学的开发与设计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能创设情景、探究问题、协作学习和建构知识的功能,这样才能提高高职学生在网上进行知识学
习、知识积累、知识创新的兴趣和能力。教学的网络化不仅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更多的人接受高等职业教育,使高等职业教育能真正服务于社会,同时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在社会中的知名度,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 3.5.3 具体教学环节中的应用
3.5.3.1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信息技术的核心之一,同时也是现代教学活动的必要前提步骤。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流程包括: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效果的评价。高职教学可按照所教授的学科性质和知识类型来设计教学活动的模式,分为以教为主、以学为主和“主导—主体”三种教学模式。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强调突出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运用;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则主要强调情境的创设、信息资源的设计与提供、自主学习策略和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而“主导—主体”教学设计则是前两者的综合,强调既要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3.5.3.2 教学实施
教学实施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是教学设计得以实现的途径。以计算机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学媒体与以教材、黑板和粉笔为主的传统教学媒体相比具有形声性、再现性、先进性和高效性的优势,它集图、文、声、像和三维动画为一体,使知识信息来源丰富,容量大,内容充实,形象生动,更具有吸引力。在高职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使用优秀的 PPT 课件,把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变得图文并茂,生动有趣,把一些抽象而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形象而直观地表达出来,使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模拟和演示各种实验过程、技术原理等,突破重点和难点。利用多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利用计算机的智能性,设计一定的教学程序,使计算机适应不同程度学生的水平,开展个别化教学,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学习、练习的自由选择。
3.5.3.3 教学反馈
教学反馈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反思教学开展的效果如何,不断提升自我的教学能力。同时也是学生请教学习疑惑,反映学习情况的重要渠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突破了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时空局限,增加了联系的自由度。教学反馈不一定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可以通过电子公告栏、聊天室、电子邮件等方式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信息沟通,达到合作学习的效果。
3.5.3.4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了高职教学评价在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的现代化。评价内容方面,突破以卷面考试成绩为标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突出学生能力的评价。例如:在复杂的实验过程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综合实验的各个环节的实测数据和操作过程进行分析评价,测定学生综合实验能32力的等级。评价方法方面,可采用的具体方法有定量评价、定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及综合评价。评价手段方面,建立学生能力档案,利用计算机的数据管理软件,对学生建立专业能力档案,把平时的作业、考试、技能考核、实验操作、综合实验能力、专业设计能力、实习成绩、操作技能成绩都记录下来,从多层次、多方面,并通过一定权重,综合评比学生的综合能力。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电脑仿真系统,设计一系列生产技术问题,以学生的操作情况为依据,评价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信息技术的应用,促使我们在评价中运用现代化评价手段,通过现代设备、现代技术来评价学生的能力和教学质量,能更好、更准确、更迅速地获得结果。 3.6 信息技术在高职教学中应用的影响因素
教学要素是构成教学系统的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基本单元,它与教学系统是相互决定的,实质上是决定教学系统本身存在的内在因素。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有四个,即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信息技术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必然会受到这四个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3.6.1 教师因素
教师因素包括教师的教育观念与理论水平和多媒体技术应用水平等。 3.6.1.1 教育观念与理论水平
教师的教育观念与理论水平是信息技术在高职教学中应用成败的关键因素。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观念,要求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要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不能总停留在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上,重心应移向学生,重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强调发现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主张人文主义的各种努力。在整个施教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从原来的知识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除了应具备的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外,他们还需不断优化教学环节,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随时觉察个别学生的差异和需要,对缺乏信心的学生要适时加以鼓励并协助探索有效的学习途径。总之,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设计的策划者、引领者和协作者。
3.6.1.2 多媒体技术应用水平
教师的多媒体技术应用水平直接影响着信息技术应用于高职教学的开展。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既是信息的表达者,又是信息的加工者、处理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跟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教师不仅要具备掌握本学科的教材体系与教学内容,还要具备计算机技术、视频技术、音频技术、通信网络技术等多方面的基础知识,增强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敏感性和适应性,以满足当今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教师要主动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把真实的教学素材引进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一般只有进行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教师了解多媒体的基本使用方法,其它学科的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知之甚少,普遍存在对多媒体技术设备的焦虑感。所以,学校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定,为教师学习多媒体创造条件,鼓励他们通过在职进修、观摩学习、学术座谈会等机会提升多媒体技术应用水平。教师也需要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评价和反思,改进教学过程,逐步提高教学 活动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水平。
3.6.2 学生因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学效果的体现者。学生的许多特征影响了多媒体学习的效果,如年龄、学习兴趣与动机、学习方式与风格、以及信息素养等。
3.6.2.1 年龄
学生的年龄是信息技术应用于高职教学时对教学模式和教学软件的选择时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高职院校学生的年龄大都在 18~20 岁之间,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反应能力,虽然自控力不强,但他们思维比较敏捷,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因此,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应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的各种功能,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模式,积极开展协作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指导发现式教学、案例教学等现代教学模式。在教学软件的选择上,要考虑文字与图形图像的相对比例,在色彩、画面、内容方面,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的自主性,不能把多媒体变成电子黑板,使 PPT 课件过于枯燥,要求学生做出的反应也不能太复杂等。
3.6.2.2 学习兴趣与动机
学习兴趣与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们进行学习以达到某种目的的心理动因。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高职学生更对多媒体教学感兴趣。多媒体教学能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为一体,其最大特点是具有很强的交互作用,能存储巨量信息和虚拟现实世界,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极有助于营造出一个理想的学习氛围与学习环境,这样就增加了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因此,教师不应该把多媒体硬件作为自己操纵的一种教学工具,而应把它作为学生学习的一种认知工具,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3.6.2.3 学习方式与风格
学习方式(Learning Style,又译为学习风格)是指个体在知觉和学习中处理信息的方式以及个体对作业做出反应所使用的各种策略,涉及个体处理学习中的信息或解决问题时所偏爱的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与风格主要包括学习感觉通道和信息加工习惯两个方面。
(1)学习感觉通道是指学习者偏好和擅长的感觉方式是什么:例如,有的学生偏好利用视觉来提取信息,有的偏好利用听觉获取信息,有的则偏好动手(触觉),对一个班级来说,学生所偏好的感觉通道可有各有不同,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
中,要照顾到不同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将讲解(听)、呈现(看)和实训(动)几种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
(2)信息加工习惯是指学生的学习方式及特征包括冲动型、反思型、独立性、自主性、依存性、聚合式思维与发散式思维,学生的这些学习方式上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在交互性,即时反馈和个别化教学方面的优越性来适应学生的这些特点。
3.6.2.4 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指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高效获取、正确评价和善于利用信息的能力。它包括信息学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对信息的敏感度和信息获取、整理、利用、评价的能力。
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高职学生才能更好接受多媒体教学形式,理解多媒体教学的本质,获取有用的信息,使多媒体教学发挥最大的效果。高职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应用于高职教学的基本条件之一,而同时,信息技术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也是高职学生提高信息素养的重要培养手段,这两者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 3.6.3 内容因素
教学内容是指一门学程中包含的特定事实、理念、原理和问题等。 高职院校是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培养方案及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因此,应用现代教育技应用要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同的教学内容内容在一定的教学目标的指导下会对教学媒体提出不同的要求,必须根据内容的形式、特点等选择具体的媒体。多媒体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声图并茂,采用多媒体教学的课程要符合多媒体教学的特点,适合用多媒体的形式呈现。相反,对不适宜多媒体教学的课程采用多媒体方式授课,不仅不能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反而会降低多媒体教学效果。例如有理论推导和计算过程的多数理工科课程,不宜采用多媒体方式授课,因为此类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推导、计算过程保持同步,而将推导、计算过程直接投影出来,会造成学生思维跟不上投影节奏。另外,适于多媒体教学的课程也并不是其所有
内容都适于多媒体呈现,一味地全盘采用多媒体来完成所有内容的教学同样会降低多媒体的课堂教学效果。
因此,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应紧紧围绕专业特色和培训目标,根据行业要求和课程实际情况,按需要设置多媒体课程,使其能够反映出专业建设的实际需求和行业特色,及时反映本专业最新的、最前沿的知识。 3.6.4 环境因素
环境是指影响教学进程中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各种条件,信息技术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必然有一定的环境条件,其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有较大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信息化基础环境、学校氛围、多媒体教学管理制度等。
3.6.4.1 信息化基础环境
信息化基础环境主要是指计算机与多媒体等现代教育媒体软硬件设施,以及现代化的教学环境。硬件设施主要是包括学校内部的计算机与相关外部设备,其他各种 ICT 仪器设备(包括电脑、电视机、投影仪等)、校园网络等。
媒体硬件设施是现代教育技完好和正常使用,通过学校建设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多媒体教学,保障多媒体教学质量,是学校开展多媒体教学前提条件。加强对多媒体教学过程的监督监控,通过建立从多媒体课程设置以及到最后教学效果的评价监控制度,以保证其各个关键环节处于学校监控之中,通过教学评价和反馈是促进教育教学质量良性发展。重视多媒体教学的评价,学校依据各种质量评价标准,对每一过程阶段和教学环节中的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工作方式、业绩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测量和评价,并把实际的结果与质量标准进行对比,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反馈和纠偏,把质量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使教学质量状态尽量符 合既定目标,达到质量保障的目的。
信息技术应用于高职教学的物质条件,他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开展信息技术应用的水平。软件设施主要包括各种备课系统、学习管理系统(LMS)、多媒体网络课件、学科资源素材库等。其中多媒体教学软件是影响信息技术应用于高职教学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教学的方式与效果。教师在开发和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时主要考虑软件的类型与制作质量两个方面。多媒体教学软件通常可分为课堂教学演示型、操作与训练型、个别指导型、教学模拟型、辅助测试型、虚
拟现实型和合作学习型等多种,不同类型的软件适合不同的授课形式。教学软件在结构和使用上各有千秋,并没有绝对的标准,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和自身的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软件类型。一般认为,评价教学软件可依据其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经济性和实用性等 6 个方面,课堂教学软件的质量主要反映在教学设计、程序编制、软件外观和教学内容等 4 个方面。
教学软件只有在教学设计、程序编制、外观以及它所呈现的教学内容都具有一定的适当性时,才能达到较高的质量标准,才能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教学环境主要是指教学场所的各种硬件设施的空间安排。教学场所的各种硬件设施的空间安排包括:如光线的分布、音响效果、屏幕的位置、操作台的高度等室内教学设施的布局等。室内的光线要合适,既要保证屏幕的可视效果,又要适合学生看书和做笔记;音响声场的分布要均匀合理,保证在教室内各处所听到的声音都基本一致;屏幕的高度要适当,太高会使前排学生难受,太低则会影响后排学生观看教学内容;此外,教师操作台的位置不能阻挡住学生的视线。 总之,各种硬件设施的布局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以最佳的状态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3.6.4.2 学校氛围
学校的多媒体教学的氛围涉及全校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看法、全校进行多媒体教学的积极性和学校所采取的激励措施和教师培训措施等,直接影响教师的积极主动性和信心。
教师和学生对多媒体教学的效果有一个合理的认识尤为重要。过分夸大多媒体教学的效果或怀疑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都是错误的。多媒体教学虽有许多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并不是说所有的课程都适合多媒体教学,所有的教学手段都应该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应视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的内容而定,不能一概而论。学校应采取必要的激励措施,调动全体教使用和研究多媒体教学的积极性,在全校营造出一种氛围。此外,学校还应结合教学的需求经常组织教师培训,组教师交流经验和集体备课、进行课堂多媒体教学软件评奖,提高他们的多媒体教学和教学软件制作能力。
3.6.4.3 多媒体教学管理制度
多媒体教学管理制度涉及对多媒体教学过程的管理、监控与评价,是开展多媒体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加强多媒体教学的管理,建立多媒体教学的课程安排、课程质量检查与评估、优秀课件评审制度等,保障多媒体设备的管理、维修、维护工作,保证设备完好和正常使用,通过学校建设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多媒体教学,保障多媒体教学质量,是学校开展多媒体教学前提条件。加强对多媒体教学过程的监督监控,通过建立从多媒体课程设置以及到最后教学效果的评价监控制度,以保证其各个关键环节处于学校监控之中,通过教学评价和反馈是促进教育教学质量良性发展。重视多媒体教学的评价,学校依据各种质量评价标准,对每一过程阶段和教学环节中的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工作方式、业绩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测量和评价,并把实际的结果与质量标准进行对比,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反馈和纠偏,把质量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使教学质量状态尽量符合既定目标,达到质量保障的目的。
第四章 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方略
4.1 加大高职院校信息化环境建设 4.1.1 完善硬件设备的引进和管理制度
目前,多数学校存在着现代教育媒体设备不足的问题,对此各级学校领导应该给予充分重视。一方面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引进新的教学设备,另一方面督促有关部门做好设的管理和维护。在引进教育媒体设备时,为了避免贪多求新的不良做法,应该综合电教专业人员和一线教师的意见与建议,把握好教育媒体的“先进程度”,做到经济性、适用性、发展性相结合。在设备的管理方面,学校的重要媒体设备应由专门部门或人员负责统一管理,一方面责任到人,加强设备的维护,尽量避免不合理使用造成的损害。另一方面全校统筹安排设备的使用时间和人次,调节供需矛盾,发挥设备的最大利用价值。
4.1.2 加大软件资源建设的力度
针对现有软件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应做好以下工作。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实现学校现有资源的共享和充分利用;根据教学实践和发展的需要,加大引进力度,快速充实学校的软件资源库;积极鼓励本校教师和学生自己制作优秀的软件作品,随时丰富软件资源库的内容;避免软件建设追求短时表面成绩的做法,把软件资源库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来抓。 4.1.3 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
学校有要加强对信息技术应用过个环节的监督力度,扩大对信息技术应用的宣传和教育,可以采用集中学习、请有关专家作报告、专题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包括领导和广大教师对信息技术进行深入思考,转变观念,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认识水平,真正提高从学校领导到普通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水平。 4.2 建立相关的管理、激励和评价机制
加强信息技术在高职教学中的运用,必须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和规章制度,畅通的运行机制和健全的规章制度是现代教育管理的基础和保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信息技术能够广泛地应用于高职教育教学中,并在高职教育现代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2.1 加强对信息技术理论和实践应用研究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实践是理论的源泉。在科学研究方面,应积极鼓励对信息技术理论和实践应用的深入研究。加强对先进、科学理论的研究,对于把握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加强对信息技术实践应用的研究,不仅可以检验理论研究成果,而且可以使理论研究得以延伸,更效率的提高大有帮助。基于此,在教学媒体选择上,使各种媒体的特点优化组合,就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媒体与媒体之间发挥的作用既相辅相成,又相得益彰。教学媒体的选择、组合合理与否,是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进程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热情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多种教学媒体有机地组合为一个整体,共同发挥于课堂教学中,在多媒体课堂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多媒体课堂教学的传播效果,我们可以用一个函数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多媒体课堂教学传播效果= f(环境因素、软件硬件因素、学生因素、教师因素)。在进行多媒体教学中就要充分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因素,尽可能地优化各种因素:为多媒体教学提供良好的课堂环境,提供功能齐全的多媒体计算机,制作水平较高的 PPT 课件,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多媒体教学和学习的热情。同时,还要协调好各种因素的关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以使多媒体课堂教学能达到最好效果。 4.2.2 健全信息技术应用与管理的规章制度
在教育技术应用与管理方面,各级教育部门出台过一些法规规章,各院校也有过不少管理制度,对于教育技术的应用与管理起到了良好的规范作用。但是,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进步,现行规章制度有的已不能适应现在的要求,而有关新兴技术的管理规定又未能及时出台,因而造成实践与管理相脱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建设与管理法规系统的建设,现行的要尽快地修改完善,没有的要尽快地制定出台,不适用的要及时予以废止。 4.2.3 理顺信息技术应用的管理体制
从高职院校的情况来看,信息技术的建设及其管理机制比较混乱,政出多门、多头共管的现象比较普遍。这就造成建设与管理上的不协调,影响了教育技术优势的发挥。应采取有力措施,调整理顺关系。可以建立一个机构专门负责教育技术的建设与管理,也可以依托现有职能部门负责管理,但责权利必须统一。目的就是要确保教育技术的应用与管理能够协调一致的发展。 4.2.4 强化信息技术应用的竞争激励机制
由于高职院校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致使部分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不高,对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劲头不足,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因而,必须想方设法充分调动广大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可以把教师开发、
运用信息技术的实绩与教师的业务考核、职称评定、晋升职务等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良好的机制和环境,激励广大教师自觉地学习、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 4.2.5 加强对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应用效果的评价
把信息技术引入到教育中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电教媒体的作用,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看实际取得的最后教学效果如何。这是教学评价最重要的标准,尤其是不同的老师运用的手段可能不同,教学的方法可能千差万别,但真正重要的衡量标准是看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学评价,不仅要看教师的教学目的是否明确,指导思想是否端正,教学方法是否得体,电教手段的运用是否恰当,更重要的是看学习的主体——学生学得怎样。课堂反映是否积极活跃,是否既学到了知识,又得到了启发教育,是否学到了“会学”的本领,思维方法和实际能力是否得到了应有的提高。只有加强对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应用效果的评价,才能从根本上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真正把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作为最终目的。 4.3 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培训
信息技术真正运用与教学实践,必须通过一线任课教师的教学活动来完成,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理解与运用程度是信息技术功能发挥的关键因素,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可以进一步促进他们深入进行教学思想、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进而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4.3.1 注重现代教育理论的培训
科学的教育实践离不开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教师只有把专业知识和现代教育理论相结合,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促进知识的流通与转化。缺乏现代教育基本理论的教师可以说是不合格的教师。因此,必须要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知识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教育技术的概念、特点和作用,以及各种教学媒体的原理和特点等;对于非师范类院校毕业后参加上作的教师还要对其进行教育基本理论、高等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的培训。帮助广大教员树立现代教育的思想观念,了解现代教育的基本原理,掌握现代教育的原则、方法等,解决用什么
正在阅读:
信息化在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06-12
电力系统职称英语题库05-12
绝对经典好听中文歌曲推荐50首04-03
管理人员五项全能训练04-02
九年级环境教育教学与教学设计03-19
铣床的分类及主要附件05-19
2022年庆祝教师节活动策划方案范文03-24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课堂教学
- 高职
- 信息化
- 院校
- 效果
- 应用
- 研究
- 【食品欺诈预防管理程序】ISO22000 2018年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审核
- 山洪灾害风险区的划分研究
- 四大名著小说与电视剧开头结尾的整理比较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基层党支部工作条例
- 牧童短笛—欣赏教学设计 - 图文
- 新冀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8、9的加减法》学案
- 工序质量评定表2
- 2011年IVD市场回顾--国外篇 - 图文
- 2017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期末答案
- 2004年上半年广东省行政职业能力测验题
- 2014年贵州省米粮学校化学中考模拟试题(含答案和详细解析)
- 最新AS9100D:2016全套文件(手册+程序文件+表单共475页) - 图文
- 2019年八年级英语下册Unit7Lesson40BodyLanguage学案冀教版
- 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调查问卷
- 第八章 学习的迁移
- 2018年秋季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6GowithTransportationLesson34Fly
- 《囚绿记》公开课教案
- 浅论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
- 参观考察沂蒙革命纪念馆和莱芜战役纪念馆
- 发现式教学法应用于新课标教材教学的实践与反思-教育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