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的中国企业管理与经济改革资料汇编(二)

更新时间:2024-06-15 09:5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的中国企业管理与经济改革资料汇编(二)

-------此资料由广西驰讯咨询整理,引用请注明出处

目录

2005年经济、金融形势展望——关于汇率、房地产等热点问题 ................................................................................................. 2

人民币汇率与股市前景 .......................................................................................................................................................... 11

一.人民币汇率走势 .......................................................................................................................................................... 11

二.港币的未来 ................................................................................................................................................................. 13

三.资本流动 .................................................................................................................................................................... 14

四.关于股票市场 ............................................................................................................................................................. 16

房地产市场现状分析及人民币升值对其的影响 ........................................................................................................................ 18

一、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态势 .................................................................................................................................. 18

二、对几个关键性指标的分析 ............................................................................................................................................ 20

三、对几个代表城市的分析 ................................................................................................................................................ 21

四、股市与房市 ................................................................................................................................................................. 24

五、政策回顾 .................................................................................................................................................................... 26

六、升值可能带来的影响 ................................................................................................................................................... 27

广东地区外资企业黑幕种种 ................................................................................................................................................... 28

[附录]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几点意见 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给赵总书记的信 ........................................................... 31

我曾试图阻遏私有化和下岗运动 ............................................................................................................................................. 33

经济学家搞垮中国 ................................................................................................................................................................. 36

侯若石批评主流经济学的所谓现代企业制度理论 ..................................................................................................................... 39

搅乱中国的幕后黑手——变相世袭制 ...................................................................................................................................... 42

揭开民营企业家的新娘面纱 ................................................................................................................................................... 44

家族企业是这样处置危机的 ................................................................................................................................................... 45

关于中国公共卫生的危机 ....................................................................................................................................................... 47

一、 关于传染病 ............................................................................................................................................................... 47

二、 关于非传染性疾病 ..................................................................................................................................................... 48

三、 关于环境卫生 ............................................................................................................................................................ 48

四、关于劳动卫生与职业病 ................................................................................................................................................ 49

五、关于营养与食品卫生 ................................................................................................................................................... 49

六、关于精神卫生 ............................................................................................................................................................. 50

七、其他公共卫生问题 ...................................................................................................................................................... 50

八、关于公共卫生管理机构的问题 ..................................................................................................................................... 50

中国过度“外资化”的危险 ................................................................................................................................................... 53

一、出口高增长的背后:增长而不发展............................................................................................................................... 53

二、外资企业对本土企业产生挤出效应,外资撤走后只剩下土地和劳动力? ........................................................................ 54

三、中国是否已经过度“外资化”? .................................................................................................................................. 54

四、流通渠道是国家的经济命脉,流通渠道的丧失必然导致对产业控制权的丧失 ................................................................. 55

窃国者的谋士们——国有资产抢夺战中的中俄知识精英比较 ................................................................................................... 55

1、为窃贼争利的经济学家 ................................................................................................................................................. 55

2、谁是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 56

3、做得好就有权力占有公众的财产吗? ............................................................................................................................. 56

4、只要当上国企老总便可左右逢源,成也MBO,败也MBO ................................................................................................... 57

5、创富运动——企业家偷偷摸摸地干,教授们理直气壮地喊 .............................................................................................. 58

6、从俄罗斯的非国有化看中国MBO争论的谁是谁非 ............................................................................................................ 59

7、中俄两国学者的比较——捍卫人民利益还是,站在大众对立面? .................................................................................... 60

8、有权威站在大众的对立面,我们就不敢为大众说话吗?! .............................................................................................. 62

9、到底要多大比例的私有化才能救中国? ......................................................................................................................... 63

10、垄断资本主义——通向民主,还是通向专制? ............................................................................................................. 64

11、中国离俄国式的悲剧有多远? ..................................................................................................................................... 66

12、不是劝“退”,而是要警惕权力的“不作为” ............................................................................................................. 67

大众经济,还是贵族经济 ....................................................................................................................................................... 69

国企改革从失败走向失败 ....................................................................................................................................................... 71

外资推动中国经济增长之谜 ................................................................................................................................................... 73

人民币升值背后的政治力学 ................................................................................................................................................... 73

请中央清查整顿血汗工厂 ....................................................................................................................................................... 75

张维迎打破缄默回应科龙事件:对这个企业不太熟 ................................................................................................................... 76

顾、郎、张之间不得不说的过去 ......................................................................................................................................... 76

希望国务院宣布教育改革失败的三大理由--------教育产业化该向何处去? ........................................................................... 79

经济上的卖国主义更可恶 ....................................................................................................................................................... 82

恪守“在商言商”,中海油付出“天真”的代价 ..................................................................................................................... 84

房子不应成为拉大穷富差距的加速器 ...................................................................................................................................... 86

胡温正面批判邓小平改革弊端的开始?-------《国务院研究机构对中国医改的评价与建议》摘要 ........................................... 88

左大培:对于《物权法》草案的修改意见 ............................................................................................................................... 89

讨伐中国吃人的教育制度 ....................................................................................................................................................... 90

一、吃人的中国教育制度 ................................................................................................................................................... 90

二、涉嫌违宪违法的中国教育制度 ..................................................................................................................................... 92

三、中国教育的出路。 ...................................................................................................................................................... 92

顾雏军败局之资本玩家的秘密 ................................................................................................................................................ 93

2005年经济、金融形势展望——关于汇率、房地产等热点问题

今年主要是一个宏观的调控的措施,完了以后是一个国企改革调控的问题安全形势是未来五年很重要的一点。这几个问题我给大家提一下,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材料,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有的我讲演光盘,今年重要的事情就是今年8、9月份的郎的一个大争论,国资委说了一个话就是大型企业不搞MBO,到了最高层的政治局开会由讨论这个事情,这个争论意义重大,实际上是我在北京关键的时候支持了郎一下,要不全国的传媒对他进行封杀。这个也有我对国有企业的看法。这个没有时间讲了,我不敢相信,我们中央这么快的能够做政策调整。因为我们前几年说的很多次,他们都不听。这会没有控制住,是突然来了一个郎是外面来的,说话管用。后来大家问这么大的事情为什么中国的经济学家不说话,我们也说了很多年了,但是没有用,这个是外面来的这个顾起诉郎的时候是非常的愚蠢的,新闻传媒开始炒作。因为我们国家报纸管的很严。但是有一个规则是可以的,就是说这个事只要是上了诉讼了,高了法庭的事情,记者是可以比较自由报道的。所以这个顾是比较愚蠢的,告了以后,所有的传媒。大家知道有一个赵忠祥的事情,他说他的在乎。各报纸有1万4千多条的报道,由于顾的脾气太大,起诉了郎突破了新闻传媒的封锁。这个封锁一部分是官方封锁,一部分是传媒负责人的观点也差不多联合封锁。就是把他们的企业封锁给他们的厂长经理。实际上这个已经把这连送到外面来的。 因为电脑笔记本来没有来,我先讲一些趣闻。

所以很多的事情都是天意而不是人意。这个事就起来了,结果形成了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一次网上的争论。所以说其实我个人的观点我自己不说,我还是中立的,我认为国有企业还是要改革的,而且暂停MBO,中央现在的精神和我说的是完全一样的。这个我们就不说了。大家都来自企业,这个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但是我就不说了,我的主要的看法就是发展战略产业,这个设计也是未来的预测。就是加入WTO以后一个重要的大争论。

这样的话我们提出发展战略产业,战略产业是指的是国家控制。就是国家要起作用,这个事不能交给市场,就是发展战略产业,战略产业指的是一些部门,就是指的我们国防科工委的系统,一个是核,核电站,中国没有电,而水电不够,所以必然的是后些年大量发展核电站。这个是第一部。

第二部门就是我们的航天航空。争论了多年,现在国家终于决定要制造自己的大飞机了,中国只造战斗机,不造民航的大飞机这样的话拉动不了中国的科技产业,同时中国造不了客机,这个是没有用的。这个对国家的安全核工业的升级是不利的。所以我们下令造自己的大型的民航客机。这个也没有把他分了,如果分的话也没有一个人可以做航天业。还有一些说是上月亮的事情,搞这个是军事的目的,是打美国的卫星,是解决台湾的问题,所以这方面我们航天还是可以的。航空不行,这个所以这个是一个重点。 第三是电子,电子主要是指产业升级,一个是芯片,一个是行业标准。所以,其实我对郎的争论当然是反对少数人瓜分国有企业,他们把我列为是支持郎的,实际上我在背后也看到的郎的弱点。这个人有敲诈企业的毛病,他点的一些企业的名字跟中国是确实存在民族资本,特别是IT行业的,现在各个行业都有一个制定行业标准和跟资本竞争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批评郎还是很有利的,但是很可惜,所谓的主张MBO,国企改改革的人采取的是新自由主义的态度,该是说国有制不行,他们不能把真论引导到爱国主义的立场。我们就是说要打爱国主义的旗号,中国的民族资本和国家资本要依靠国家的保护,没有国家的保护加入WTO以后,你是打不过外国跨国公司的,所以是强者还是弱者,我们为企业家们面临一个思想的转换。前25年中国还没有开放,所以是国家保护的,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企业家大部分受到的新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把一些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奉为自己的领袖。当然一些口号是对的,比如说反对垄断,反对政府随便剥落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方面暴富的一些人,主流的一些经济学家代表的一些意思就是为我的企业家争论。从这个方面批评政府。

但是加入WTO以后已经四年了,2006年是大批的市场准入,2006年底开始,国家在很多的产业真的就放弃保护的,放弃保护以后,你们在座的有一部分是国企,有的一部分是民办企业,国企和民企的矛盾没有这么大,这个就是把什么的问题都归结到制度上,左派说我们是社会主义必须国有,所以说,社会主义

第一就是国有,这个怎么也得干,用的大量的字眼,银行贷款,企业上市,不断的往里面填,这个是错误的。后来又出了一个右派,他们说私有产权,第一至上,国有企业搞不好,只有私有产权还是最有效率,最高的怎么把国有改为私有,想来想去,也不想变,干脆就MBO最好,这两派的争论的我认为都是的在一个层面上,就是制度层面,从制度归结到产权。

我不是说这个不对,我认为国企是大部分是退出的,但是不说明国家退出,但是没有必要搞这么多的国有企业。这个右派说的是对的,退出的时候很难避免权利瓜分,这个是非常危险的。我提出战略产业就是超出这个层面,国家要起作用,就是说,国家要带头发展六个的重大产业,核是一个,航空航天、电子、比如说芯片、比如说行业准,国家来支持,支持我们的国家资本和民营资本共同制定,现在民营产业八大标准,如果在这个方面不能掌握,还有一个是知识产权和品牌。这三个东西需要国家支持。所以这叫非股权控制。国家来管,主要的不应该通过所有权,所以国有企业是可以买的,但是国家要从非股权控制,是包括国家的制定行业标准,支持我们自己的企业搞自己的技术创新。品牌、知识产权,还有国家采购,国家采购是特别重要的一套,就是通过战略产业的发展,比如说飞机,这个主要是国家买,所以从这个国家创造这个市场,通过我所说的几大战略产业进行架构配件。就是市场话招标,带动我们的国有企业和民间企业。在这方面是不分的,不分你所有制看你有没有技术。如果国家要造大飞机,他需要一万多配件,这个要优先国内采购,所以这个不需要股权,国家没有必要控股。但是飞机制造厂要国家控股,但是没有必要控股很多,30%就差不多。

但是我们国家占最大的股东,其他的股票必须分散,不能处于一个少数人我30%、20%,这个是最大的股东,其他都不能超过,超过了就是公安部来管你。安全部要看是不是美国的特务。而且飞机厂不能转产,你的股东权利有限,只造飞机,你把飞机造了,美国就是这样,私人也可以。但是你要按照国防部给你订货,你给我造出来,如果造不出来就抓。这个就可以控制。所以我觉得股权并不是很重要,放弃了股权未必管不了。这个设计国家安全又保护我们。

现在我们的工商联找工商委说你们准备是不是打军工厂,工商联说你们的可共委是不是给我们开放。所以现在争论的国企是一小部分。郎争论的就是国资委管的200家,其实还有一大部分。国防的500家,就是造坦克大炮的,他们怎么办,他们也不能改革,就是看打仗,打仗的时候,或者看我们美国人打了我们大使馆以后他们就有钱了。在这之前他们穷得要死了,但是美国人打我们的大使馆订货就来了。又加上台湾方面的,所以,他们现在就好了,有用不着改革了,但是我说还是要改革的,就是用配件的方式,你不造飞机能不能造飞机的配件,造飞机的螺丝钉,这个就是改革。但是,国家主导不能变。决不能把这些东西给市场管理。这个等于没了,或者说私人垄断资本。较么就是给了外资。所以这个国家战略产业涉及国家安全。这一部分一定国家控制,但是主要的是通过非股权控制。通过市场化的办法带动我们的其他商品。这样的观点多年来被封杀,现在讲的就是产权之类的。我这个是超越产权的,产权之争论,你们爱怎么样怎么样,我不表态,但是国家战略就这样做。只要这个搞起来了民企和国企才可以技术升级,如果企业技术升级是靠企业不行的,要靠国家,靠国防产业。所以这个是,美国就是这样,美国的国防经费是我们的11倍,主要就是做这个。当然都是铁饭碗。所以技术进步的秘密不能压在企业身上。

所以我们很多的企业学家,他们有意地回避这个问题。就是说中国技术公布只能靠外资,中国的企业家为什么就不行了,说了就是制度不好,你们也需了很多的学习,你们听了大概就是这些。我说的对不对,至少你们没有听过。水平再高的也不能老听,我讲的水平再低,但是你们没有听过,技术进步上不去,主要的原因在企业家,其企业的制度好不好。技术进步没有动力,万了就是说民营企业家太小,又家族式,他们把这些原因归到制度的问题,这是的,这个是企业技术的进步靠三个东西,一个是靠外国资本,靠引进,但是中国25年已经到头的,这个技术引进已经很快了但是引进外资以后你不了核心的部分。你控制的是过失的一些东西。

现在中国到这个分上,再发展就不能靠这个的了。第二个靠股市,创业板。所以股市一定要搞上来,这个我就不讲了。李老师是专家,所以我一直主张中国一定要有一个好的股市,但是2000年以来,就是由于加入WTO以后,中国出现了一股盲目跟国际接轨的思潮,我们的政府也出现的重大的错误,说什么把股市打下来,市营率60倍,现在降了20倍。现在肯定10倍也有了,中国的企业效益很好,但是股价这么低,

就是起来部分来。为什么?让他们骗了,让外国人骗了。这个我早看出来了,这个网上都有的,就是没有人听。加入WTO这个事情,思想上一定不能软,所以前两天有记者问我,说杨老师你们说了反对加入WTO,说加入WTO冲击很大,结果又说,三年了,我们国家很好,没有受到任何冲击,现在争论开始了。我说明年2005年我们就争这个事情。股市已经吃掉了两万亿的财富,怎么没有冲击呢?

一想也是,我说还有呢,等着把。冲击的结果,股市我不讲了,我没有时间了。他为什么起不来,推倒重来,推倒就不能重来。说从2400打到2000点,现在到1200多点,打这么低为什么不反弹,这个是不可能的,打死了就起不来了。就是这样的,我们这个早知道,但是我们决策层也糊涂。打到这个的时候,中国人买股票的人钱都没有了,主力权都亏损了,新的资金不敢进,就继续跌,等外资进来。能明年WTO放开以后,外资以来,把你的股票全买走,这个就加入WTO的冲击,受伤害的还是中国的股票。证券公司,大部分的证券公司已经破产了,还是要政府干预。但是,这个时候,就是外国资本摩根兼并中国证券业最好的时机。由改革了,中国腐败,证券公司不行,还是要外国人管,这个已经突破了WTO的条款,这个在打压的时候我就找过周,我说你们不能这么做,等于他中国股民的钱给外国人了,他特生气。我说这么搞的话,证券公司给外国人吃了。他说不可能,没有这么严重。WTO是我谈的,是周谈的。说2006年只允许外国资本控股49%,不允许做二及市场。我说你是搞计划经济,你以为经济的发展是按条约走的吗?这个也是计划的中国和WTO定了一个计划,2006这个不是计划经济吗?说2006年以后允许你做什么,但是你思想上出了问题,盲目给国际接轨,你破产以后必然被人家收购。什么时候我们中国的证券公司给人家吃的差不多了,股市就起来了,这个跟产权没有关系。的到时候吃你的时候不管你是国有的,还是非国有的。吃就吃了,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吃人的时候还管你所有制度吗?所以这个是中国最大的一次失误,如果再不纠正,做盲目地跟国际节接轨,下面的产业会一个一个下去,几年以后,中国的经济会非常的繁荣,消费者享受非常好的外国产品和合资企业的产品。但是中国的生产者就完了。就没有生产者了,或者是沦为做跨国公司的加工配件的产品。你们在座的董事长坐得了坐不了就不知道了。

中国所有的路都是消费者至上。这个是不对的,总需求拉动消费者主权,根本的是一个生产者是第一位的。一个人同时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这两个谁是最根本的,我们争论下来,生产者是最根本的,而且是讲国籍的。有的说不讲国籍,外国的也可以,有的说外国的把中国的兼并了怎么办呢?他们说活该。我们既代表国有资本利益,又代表私营资本的利益。但是中国的企业界并的知道,每年有一个中国企业家领袖年会,你们各位有没有参加的,我一听,谁封的是领袖,我就知道中国只有一个领袖就是毛泽东。怎么又出来这么多的企业家领袖,每年开会,请的就是一些自由派的经济学家,从来不请我去。这个就是市场经济,用这个手段捧出自己的领袖,问题在于,他们从来不提这件事。未来得中国政府加入WTO以后,还有没有一个概念,国家资本概念,民营企业概念,民族概念,是不是加入WTO以后国际500强进来以后把你们吃掉就可以了。这融入国际社会,反正叫什么什么—反正就是说让外国资本把中国的资本吃掉。因为一放手肯定是吃掉的。

包括你们的各位,没有开放的时候,你们在当地是强者,为什么你们觉得是强者,只包括中国的农民,中国的企业家就不是弱势群体,中国的企业家是弱势群体还是强势群体。这个你要看对谁,你对工人就是强势。我们的企业家非常的厉害。不然让工人下岗。但是,现在你再打电话市长也不来了。所以上海的企业家先有民族主义的情绪,现在我们的市政府的领导已经见不到了,跨国公司500强已经把他们请去了。你们以为自己是强势群体的时候,接受新自由主义的时候,恰恰是国家保护的时候,但是我们经济学家偏偏使劲骂国家保护,说国家保护是反对改革开放,是保守的,加入WTO以后不保护你的,国家是中立的。 跨国公司想吃的也不是我,我杨帆也没有可吃的。你或吃我的肉和骨头。跨国公司吃的就是中国的,你们各位的公司。告诉大家,就是中国的中产阶级,他还不吃中国的工人农民,中国的工人农民已经没有什么可吃得了。最后把让你下台。你现在变成了弱势群体,市场竞争国际化了你就当一个办公室主任吧。我讲了几年了,但是企业家不觉悟。组织会议的人请我去,说我是左派,反对改革开放的。你们要分析,什么是代表你们的利益的,什么理论是让你们灭亡的,到了这个年纪了还分辨不出这个来的,再过及来几年我杨帆还是杨帆,著名教授。你们是不是董事长就不知道了。所以我还是说你们还是买我的光盘来看一下,我说的就是代表你们的利益的。谁是强势。

报纸你说加入WTO,中国哪一个企业可以进入世界500强的,我知道的就有一个中国银行,如果国家不保护你,你就活不成,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不能放弃国家的保护,但是国家的保护不能很愚蠢,得按照国际惯例,想这个办法。很重要的就是支持我们的企业做行业标准,支持我们的行业创新,而且暗地里支持我们的自己的企业。很多的事情就是这么做。你们知道知识产权吗?中国基本没有。全世界的知识产权70%发明于美国,所以美国这一条坚决不妨。中国这几年经济很繁荣,关键的就是盗版,有一个盗版率美国是8%,俄罗斯是58%,中国的你们知道是多少吗?是95%,表面说我们要守规矩。我们就是靠盗版。 路上一些农民抱小孩的买的都是盗版,盗版有理这个是我说的,弱者要想战胜强者,就必须不守规矩。所以我到中纪委刚讲完课,所以说腐败还是有扩大的趋势,现在已经揭露了一个跨国公司各国跨国公司以来以后,就是行贿。这个跟我们不一样。他买通的就是一个政策。所以我早知道这些东西。比如说农业部的一个处长15年前跟我说他们老超出国开汽车,他们说美国的农业部给他们合作,他们的一些基金专门跟中央政府的各个产业部门的合作研究课题。开始的时候就是从你大学毕业请你出国,到十几年跟你联系,给你洗脑子。我们反对毛泽东说给你洗脑子,但是现在一样是洗,现在洗脑子的不是毛泽东了是跨国公司。所以这些制定的政策就是对人家有利的,这个时候再讲法制化有什么用,讲透明度有什么用,现在不是说政策本身的制定者脑子已经被人家洗脑子了。我看了非常的危险。

第一个问题讲了太多了,2006年要看中国,中央有一个文件就是要批判新自由主义了,看中国企业是不是可以重新选择自己的思想。用马克思的一句话就是利益集团。工人阶级从一自发的阶级变成一个自卫的阶级。从一个自发的利益集团变一个自卫的利益集团。有自己的理论家,没有这个是上升不了的。这个前面的选错了,就是要更换,什么时候看我们上电视台的时候就差不多了。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我讲100堂讲座都是为企业家讲的。你们比较的老实,你们自己成立一个校友会,自封为中国企业家领袖,再出一些钱让一些媒体过来,然后就是说请杨帆老师,我就是你们的领袖了。然后骂跨国公司。让政府制定政策要向我们不能向外国人。

其实现在我们有组织,中国的民营企业22个商会我知道,法律上没有地位。挂的全国工商联的名字,像这个就因此聘请像我们这样的经济学家,去人大运作,目的就是维护的的利益。所以说,第一个问题我说完了。未来五年我们是批判买办思想,包括批判龙永图。还有几个经济学家。因为他们也说我老点他们的名字。我在这里点的谁的名字会很快地传到外面去,说明我讲的还是有一些影响的。

现在的一些跨国公司老是到中南海去讲课,但是没有请我讲,这个不知道为什么。讲的就是大概的观点,中国技术进步要靠跨国公司。科技部还是不错的为什么,国防科技委急了,不行,现在三个利益集团是属于我们的,就是解放军,国防可共委和科技部和国家安全部。我们都是一边的。问题是他们这些人确实受到体制的束缚,不能说不能动。跟他们要一些钱也没有。这个利益集团形不成利益集团。所以说我觉得,如果政府中立或为跨国公司收买,那么中国的现在的国家资本和民营资本,无论是什么产权,都是有灭顶之灾。他们轻的都是自由经济学家,你选错了理论代言人你必然被吃掉。

还有一个零售业也突破了WTO,WTO本身就是让步太多,在不适当的时候,那时候不应该定这个条约。那个时候是美国打可所(音)我的时候,打到中国的门口,跑的美国谈买卖,这个我认为不象话,这个就是没有大国的思维,只想赚钱,这个在大国角逐里面是失败的。而且还有两个秘密条款。你们知道吗? 不知道吗?这个就好了,不没有白来。我跟你说,不仅思路是新的一个是中国承认12年之内是非市场经济国家,这个你们知道吗?我们加入WTO就是市场经济国家才可以加入。但是现在又积极争取,怎么来争取,大家想起来了吗?当时就是有一个和美国密密的一个协议,现在想修改是不可能的。这个是什么后果大家知道吗,如果一旦遇到各国反倾销的时候我们的企业没有办法举证,因为你不是市场经济国家,人家不承认你是市场经济价格。所以你在举证当中处于被动的地位。

第二个就是承认美国可以单方面对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产品可以单方面的歧视的保护措施。前几年的美国钢铁进口多了,美国的钢铁工人罢工,通过工会,说美国的民族资本受到冲击,需要国家的保护,哪个国家是不保护自己的?美国整天说自由贸易,他们自己就不保护了?钢铁业进口一多,关税就上去了,但是他遵守的最基本的就是不能歧视,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钢铁业采取措施的时候是提高关税,必须对所有的国家一视同仁,但是中国和美国定的条约就是你可以单方面制裁中国。所以我在香港就听说了,我为

什么是非主流,我们给人大写了一封信说经过WTO的条款要经过人大的讨论,结果人大根本没有讨论。因为人大已经先通过了一个协议,人大不再讨论,国家主席直接签字。在那个时候是一个周末,过了6个钟头,国家的主席江泽民已经签字了,我们这几个人由于这一封信受到的压制,刚刚解脱出来。

我们没有给你们要过赞助,我们依然很穷。所以我今年好容易出一本书,有五个人,我是第一个。你们看一下谁替你们说话。政府是不可能中立的。他不是支持这边支持那边,跨国公司是强者,可以通过各个方面来影响你的政策,帮助强势的本来就是强势,我们国家,所以告诉大家,WTO这两个秘密条款,我们明年在网上揭发出来。现在龙永图已经心虚了。他说WTO有让步,被国内个别的经济学家看出来的,就是指我们看出来了。说按照他们的批判我受不了,我就不变成卖国贼了。让步是有的,但是责任不在我。现在又出了一些话说如果有问题的话责任我付。完了张翰林又出来了。我现在又开始点名了。说就是冲我们来。加入WTO三年中国情况越来越好,没有冲击,这个就是争论。理论已经突破了,地方政府已经通过了WTO的条款,这个是不允许办连锁店了,现在很多的连锁店,沃尔玛、家乐福等等的,我就不信你们就不能开一些零售店。各地方可以办商店的地皮现在买下来,再过几年,外国的人可买你们的地皮了。办一个的零售业有什么了不起,这个中国人就干不了了?他有什么先进管理,你出国一躺就学了,现在的政府有没有中立,现在就是卖国,首先是买你们的企业,告诉你看到可达胶卷,把富士挤走,把乐凯,搞垮了。经济是繁荣了,就一个可达了,这么下去,中国的制造业、制药业基本没有自己的创新药品。都是靠每年100个引进外国,每年靠盗版仿制人人家的100种药,要给人们赔款。2006年以后,到时候中国的药铺又会出现国外的药铺。比如说什么EMBA等等,我们中国的同仁堂没有了,就有了一个AMB,中国人崇洋媚外到了骨髓里面,同仁堂的老板套楼自杀,实际上就是换牌,所有的药还是那些药。

各个产业,最后就是金融。金融危机要到来,只要和外国银行,外国保险来弄中国的存款,中国人会把自己的存款提出来存到外国的银行里面。我说的很多了,我们必须有一个批判新自由主义的变化。如果国家如果放弃对自己的民族产业的保护,会有一个,中国会继续繁荣,但是会出现国内企业的倒闭,而出现一个GNP和GDP的差别,现在老是说GDP不说GNP,为什么呢?GNP是一个分配的概念,GNP是一个生产的概念。不管哪一个企业什么了就算中国的GDP了,但是中国的GNP如果扣掉外国人在中国的一部分,把这些利润汇出去以后就是GNP,是国内生产总值。GNP不算外国人的中国人得到了多少,这个份额越来越低,这两个差的越来越大。经济学本来就是讲分配的,发展经济学才是讲生产技术进步,在主流经济学里面,就是只讲生产不讲进步。就是掩盖在这个里面谁讲核心的利益拿走了。

我们讲第二个问题,国家的安全形势。我这个也有一套光盘。

安全形势是一个很不确定的事,我这三年参加了我们国家安全的很多的会议。2004年是我们安全形势的一个剧变,核心的是美国战略阿富汗,巴基斯坦马上不稳定了,这个是每美国列入首先的清除名单。美国认为他们是流亡国家。我估计,小布什这四年,美国人最根本的一条是搞军事主义的他们每四年打一仗,如果他们不打仗就没有政绩,这个跟中国人不一样的。美国人没有这个概念,打仗要打营赢。而且这个仗是主动的,这个就是美国的强国之道。美国的强国不是靠自由贸易,自由贸易没有让任何的国家强盛起来过。这个就是我们所受的一些洗脑子的,他们告诉我们说自由贸易可以强国,我没有看到,任何国家的崛起都是靠保护主义,靠对外战争的胜利,没有一个国家靠贸易起来的。到美国,所以美国,小布什四年,上一届打了三回,打伊拉克、阿富汗,我们当时应该全力支持阿富汗,但是不敢。巴基斯坦有一边的人是土族人,他们开始闹事情,多少年来跟中国是很好的,因为我们是西边的安全屏障,巴基斯坦不一定以后,印度马上崛起,中国的西南屏障已经没有平衡了。而印度支持的是西藏的独立势力,这方面的安全形势非常的紧张。所以美国人打阿富汗对我们的石油通道是决大的威胁。我们只好找俄罗斯合作。想通过西里西亚的石油,西里西亚的石油被日本人抢走了。这个事情已经谈成了被日本人抢走了。当时我说美国打克索沃(音)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帮助他们。中国有一天就要依靠欧洲和俄罗斯的资源和技术,美国这一边已经依靠不了。所以俄罗斯对我们的态度非常坏,他们不帮我们。前一段好容易买一些飞机,但是他们不买,买给印度,就不给你,怕你崛起。俄罗斯说你们已经一枝独秀了,我们就不买给你们。中国有这么好吗?中国高楼大厦有这么多,为什么要到国外买飞机。一旦关键的时候就不行了,好容易买了40台苏30,但是美国也买了一直跟我们保持平衡。所以我们的安全口跟军事一直非常的着急。2006年就炒起来。大家一

定要关心朝鲜局势,这个重要性就不讲了,你说你搞房地产跟你没有关系,怎么没有关系。

朝鲜的金正日不屈服,日本美国有可能对他动手,到时候把中国逼到一个非常管尴尬的境地。我们也没有办法帮,中国到时候又失去一个安全的屏障。我听说日本已经有3个左右的核弹头,所以这个只能打到汉城,现在美国兵要撤走。我相信日本人不怕这个,如果真的这样样子的话日本人肯定马上核武装,他们是100%支持由经济大国转向军事大国,全体的日本人都支持这个。人家是强国,是爱国主义,是民族主义,只有17%的议员赞成核武器。他们多少年来,我们挨打了,他们一直说这个。如果被朝鲜有了原子弹,韩国也有,也成为一个日本的借口。按照日本的工业能力,做1000多个核弹头是没有问题的,如果他们超过中国赶上俄罗斯是没有问题的。这个是2006、07的问题

下面就是台湾的问题了。他们在范蓝(音)阵营超过半数。我们一直低估陈水扁,他必然是下台的,而且范蓝(音)这个会出来,有可能取胜,这个时候他们能不能有什么花招,我现在感觉,民净党(音),他不会这么乖地走出舞台的,他会逼我们分裂。

我就不多说了,大致就这几问题。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重点放在沿海中心,包括少数人先富起来,包括出口导向,所有的这些都是都要修改,我的建议就是现在假设要出事,以国家按照为中心,体现调整,但是没有人听我的,中国人不到挨打的时候绝对不会觉悟的。所以我也不召集,所以到了最危险的,每个人被迫发出吼声。如果没有的话跟好,我会出来认错的。共产主义就不会很遥远了,这个是好的不出事我非常的高兴,如果出事怎么办?如果出事谁负这个责任。所以主张,就是要假定出事,而不是嘉定泵的不出事。当然我们的解放军是非常的欢迎。我说你们怎么不选我当议员到人大,他们说我们解放军有议员,但是就是不让我们随举手。

哪国的军方都要有英派(音)从来都是英派,按照这个思路,你们已经多了和平要发展,中国没有敌人嘛,还有20多年的战略期。这些都是理论的分析,你们是不是支持我我不知道,但是解放军是应该支持我的,这么说可以涨一些军费。

有人说你别给我说这些,我们不是解放军,大家知道,高科技都是从军费里面出的。我再举一个例子,我们的经济学受到很多的误导,比如对效率的考察就是很大的误导。农村就业就是说我们拿裤子换飞机,所以中国人是不能造飞机的,中国人造的裤子买美国人,赚美元买飞机。它的这个利益是有道理的但是有一个前提,有两个假设。

第一,前提被误导了,大家会听到我的新的观点,该是讲经济学的时候误导了,个自由贸易的思想可以提高国际效率思想,要实行起来,有两个前提,第一,如果没有国家利益的冲突,或者是你依附于美国,完全是很好的关系,这个可以的。第二个就是没有垄断,这个国际分工的产业分工不能形成垄断,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的经济都是假设没有垄断。按照这个裤子换飞机的思路会不会有垄断,肯定是会垄断的。中国人过渡的竞争,美国的飞机是一个高度的垄断的产业,如果这样分工,就违背了经济学的假设。我不用国际主义,我们说经济学问题,经济学是有假设前提的。没有这个假设,谈什么比较利益。所以告诉大家,就是中国和澳大利亚分工也不能这么分。我们假设中国拿裤子换澳大利亚的粮食也是会形成垄断。所以这个分工是相对的不是绝对。。中国只做裤子,澳大利亚只种粮食,我们还是要受制于他。我们没有粮食,他们没有裤子。这个道理很简单,所以这个是一个趋势,你可以多做裤子,他可以多种粮食,再一个就是中国有强大的武装。这个是有条件的,这个里面不能脱离前提。很多的前提都有误导,今天我们不讲了,所以我特别的着急。

中国的企业家自己不着急,自己的产业的财产都不着急,国家的领导人,国家都不着急,我作为一个有良心的知识分子,看不下去。这么多的外国名词胡吹一顿,我看不下去说几句,就把我封杀。 我再说一个竞争的误导。说竞争是双赢,竞争是交易,交易就是双赢。有那么多的双赢吗?竞争的本质不是交易,也不可能双赢,竞争的本质是冲突,是单方面赢,彻底吃光你。我说到这里不用再解释了,如果没有单赢哪有这么多的兼并。每年中国倒闭多少企业,这些企业是不是单赢,只有什么情况是双赢,就是两边势均力敌,都有枪,水平也差不多,这个时候才会有文明出现,才会有谈判,这个必须有法律保障。法律必须起作用。所以讲的这些市场经济的这一套的经济,有一个前提主要是针对国内讲的,我们可以做谈判,做交易,因为有政府。你要欺负,我可以告你。而中国的法律不太灵,出了这么多的黑社会,

需要私人暴力介入,保障利益的实行。没有暴力做支持后盾,哪有合同。所以这种自由贸易思想只能在一个国家的的内部,不是国际贸易。没有世界政府给你打官司。所以现在刚出来一个WTO,我们加入是可以的,但是要知道,国际规则是被美国人控制的,真出了什么事你是弄不了的。

我们讲到美国人控制经济,我讲一个事情,一回再讲汇率。这个最近美元大副贬值。经济到底是均衡还是非均衡的,如果是假定均衡的,但是本质是不均衡的主流经济假设是均衡的,出现一个情况,我就是研究汇率的,我发现就是不均衡的。特别是在金融,涨起来老涨,跌起来老跌。西方经济学讲的这个坐标就是一个经济曲线,最终是会回归的,所以你相信市场就可以了,现在说信息不对称是有问题,但是不能主流,这些东西只是一个假设,但是至少金融市场出现了,不是这么个事情。他就是追涨杀跌,就是假设理性人不能导致理性市场。实际这一个亚洲金融出现以后,很多已经出来了,该是中国经济学没有。,他们说市场经济可以解决很多的问题,很多的都是政府干预的问题,实际上,雅各(音)金融危机以后,就是说个体的理性会导致集体的非理性。在股票里面,跌的时候,如果只有一个人抛,其他的人也跟着抛,这个就变成一个市场的非理性,这个样子就大跌了。如果有一天,中国人对自己的经济丧失信心的时候,比如说你上班的时候,银行的门口有一长队,你肯定下车,说为什么排队。人家说不知道,就是心里不踏实,把这个钱取出来吧。只要有十个排队,就会有很多的人排队。一下子,这个该是集体的非理性,真的假乱七八糟。政府领导人要出来讲话,说这个是谣言,实在不行,银行关三天门。完了清除谣言,有效没效有难说了。现在还是可以的,如果再过几年,继续腐败下去的话就不好说了,一旦失去信心,怎么会有理性呢?最后导致一个经济崩溃以后多年不能复苏。

所以我说汇率是十年不动,如果是涨十年涨,如果跌也是十年跌,看日本的汇率就可以知道。一直涨到80到现在的130,欧元出来以后是1:1,后来是跌40%,现在是50%,然后是升,一直到现在。 实际我是研究外汇的,我做股票赚不了钱,我很可可怜的一些外汇是一边美元,一半欧元,结果欧元跌了,跌到低的时候我到温州讲课,他们说我不给你人人民币给你马克行不行,我说太好了,我再抵押,换成人民币。我就告诉他,是人民币一半存一半。他们说不懂,你这个不应该都存马可。我说行,我把我的讲课费用,给你,换马可,他们就换给我了。回来以后,9.11以后,美元上升到的1:1,我的外汇的总体三四年我的下来没有动,关键的时候我炒了一会低,总体赚10%,这个已经不错的了买房子又赚了一些。对于股票我做了一个勉强的平手,这个跟专业是有关系的,还要有天才,光有专业是不行的。后来我存的这比欧元赚了很多,所以我很高兴,总体赚了10%,我问了一个同学,这个同学是评论当时的汇市的,我听了他的买早了,现在是1:1.35,又涨了20%,以前我是可以赚30%的,只赚了10%,这些东西最后一句话有人操纵吗啊?是市场经济自发的还是市场操纵的?我告诉大家,市场经济完善的时候政府调控会可以的特别是美国,这次美国大跌的所有人都没有想到,大家觉得美元是贬值到底了。这次绝对是美国政府操纵的,他是可以操纵的。我可以告诉大家很简单的操纵,这个不是计划经济。他是对所有的市场非常的的了解,水平远远的超过我们,我们是不懂这些东西,他们是非常的精通。比如想让美国贬值,美国财部每星期五公开发行过国债,这个国债我们很多的外汇买了美国的国债,因为这个安全,利率很高,大概是4、5%,相当高,各国的这些政府储备等等都大量的买美国的国债,每个星期五买一次,还要不断的换,发新换旧,他们想操纵美元贬值非常的容易,就是少发一些国债就可以了。

比如说我是美国财政部,我向你们借钱你们就来了,说这个是一亿元美金,这个是不是就流回到美国政府了。,这些美元会自动流回美国的政府,这个样子是不是美元就升值了。美元少了,就可以升。如果想贬的话,就少借一些,我了解的也很少,但是我觉得,这样的事情他是可以的操纵。他不是抛弃市场经济,而是利用市场经济机制,在关键的地方是可以做的。所以这次,美元的突然改变,是所有的人大量的全世界的人大亏,而且大家也相信他上不来,跟中国的股市一样。美元的也会继续跌,你就不知道他哪年升,我问大家,有美元的怎么办,有两个办法,就是买房子,把美元换成人民币,再一个就是拿人民币在国内投资。现在中国的房子房价已经很高了,有人说还会涨。再有一个办法就是拿你的美元到美国和加拿大投资。你到用美元的地方去投资,或是旅游,或是留学。你大笔钱你投资者怎么办?现在美元也不能换回欧元了。还有一个黄金的价格必然涨。很多的有钱人很着急,他说手里全面美元,所以我是去买黄金。世界的黄金价格必然是涨的。还有一个事情就是石油价格暴涨,就是中国政府刚刚宣布自己的储备,中国只有

20年的石油,我就是说少存外汇,多买一些石油,他们不听,结果把外汇借给美国政府。结果说现在开始买石油了。刚宣布买石油,从15涨到55,你怎么买,所以现在,石油涨价,完以后是黄金涨价。所以在座的,如果真的谁非常有钱,就快买一些黄金。

比五年前涨了一倍,五年前说要黄金。美元欧元可能会连续下跌。只有黄金和石油是上涨的,他们的价格提高该是说全世界的货币会降低。全世界的经济出现一个连锁式的收缩,这个问题,但是有一条我可以肯定,大家要注意,没美联储提高纪律,必然造成全球性的紧缩,股市、房产,利率,这个利率是极端的重要的。货币价格是两种,货币价格是有价格的,所以,美国的利率一提,包括中国的利率也会跟美国一起提,因为美国由于2000年股市的崩盘。经济繁荣。从克林顿时期,开始IT产业开始投资过剩等等。整个股市崩盘下来,出现了9.11,股市出现了不能再低的程度。我们的利率也是跟着美国的,1、2%的水平。全世界现在都是加息,跟美国一起加息,这个对中国的经济有什么影响。

非常感谢大家非常踊跃地买我的书,这个就是赞助。我现在讲到汇率这本书,如果大家要买的话,统一登记以后,这个买的比较贵一些,是因为温家宝设立科学基金搞了一年,我对汇率研究了15年了,完了以后,八家都是搞数理的,他们给我一个题目就是人民币压力从何而来,我解决了这个问题。

因为这个东西汇率东西比较的深,也没有必要在这里进,还有一个就是汇率问题没有时间细讲,如果大家愿意听,我们以后有机会,用一整天的时候把这个详细地讲清楚。我今天就说我两个结论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哪里来,就是中国的生产率,中国的贸易品比非贸易品高,我们有一个欠缺就是物价上涨没有区分贸易品和非贸易品。我们把产品分成可贸易和不可贸易的。在国外他们假设是均匀的,这个是是允许假设的。外国人允许假设的,这一套西方物理学的办法延伸到现在的经济学,假设是非常的严格。我们到以后就把假设给忘了用这个来误导我们。所以说,可贸易品就是可以移动的,可能参加国际贸易的叫可贸易品。不可贸易的就是说这个东西出不了国,我们知道房地产、服务,比如说医院,第三产业都不能出国。这两个是可以分开的。发达国家为什么不分,是他们假设市场是均匀的。发展中国国家尤其是委二元经济结构。所以该是贸易品比非贸易品两个价格的指数比,比值就是实际的汇率。

这个太深,如果大家愿意研究的回去看我的东西。这个就是汇率的概念。所以说,中国的可贸易,人民币为什么升值,就是因为可贸易品,中国进出口的商品,中国特别出口商品的价格降低的非常快。主要是由于这个,而不是货币政策。汇率的假设假设货币中性,就是说货币长期不起作用,中国的人民币为什么升值,包括日本韩国台湾,这个阶段大量的引进技术和资源,引进技术,生产力增长特别快,可贸易品的部门特别快。中国25年来,出口产业生产率提高很快,就是引进了很多的外国的设备。主要是引进了外国的设备和技术,后来就是加工贸易。该是我们的劳动力,所有的东西全是外国来的,加工以后又出去了这个东西都再出口里面了,我们中国只提供劳动力。但是,你要算出出口部门的劳动力是不是提高很快,这个比非贸易部门提高快。我们举一个例子,如果说非贸易部门提高的慢。比如建筑业也是提高的非常快,因为建筑技术变了,他有一个十年以来,正好是全世界的建筑技术有一个突变。我记得我们年轻的时候全是拿砖头,然后一块一块垒上去。正好改革开放的时候我们有引进了一些预制板,把一个钢筋水泥架子弄起来。实际是一个架子,也只有9.11把个撞坏了。这个建筑叫技术进步。这个是快的,但是我们宏观经济学假设没有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就是可贸易部门增长特别快。非贸易部门就非常慢,比如说一个服务业,一个大夫,他没有办法提高生产力,他只提高工资。开刀还要送钱。我妈开刀,我哥哥给麻醉师送了1000,给大夫送了1000,我妈不干。就是说大夫的工资比改革开放以前增长的1000倍,但是效率几乎没有提高。也多亏没有提高,如果提高了,我们就很惨了。是不是我们病人就变成流水线。所以这个东西不能提高,所以说,非贸易这个部门生产率提高慢,但是工资的提高快,所以价格不上升。

总的来说,生产率慢,工资提高快。而可贸易部门是反过来的,这是双向变化的。还有一个就是中国的出口部门超过美国,我们中国出口部门的效率比美国提高快,所以我们的人民币是升值的。他们说中国的出口部门提出的比美国快吗?

因为,这个有专家算过,大概中国制造业生产率是美国的60%,首先是我们的起点太低了。一开放以后,他就提高快,再有一个该是美国是原创性的技术,这个技术开始效益高低价格很高,完了以后你是引进的,引进的技术效率是比它提高快,但是赚钱是赚不了的,你高给他分红等等。所以人民币必定升值,

这个压力是客观存在的。

我这里不做更多的理论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不升,就是说一个是涉及国内的部门转移,如果人民币升值,会使得资源从出口部门转到非贸易部门。中国正好是发展第三产业的时候,现在是要上升的,包括股市、房产会继续上涨。所以现在是应该升值的。但是,出口部门不愿意。他做进出口的部门不高兴。从政府方面为什么不升,他是心理没有底,他怕打击。所以我第二点论证了一点,就是不打击出口。

因为我们用的各种办法算,打击不了,一不会打击出口,二不是扩大贸易利率。该是人民币可以上升,有30%的空间,出口不会受到很大的打击。如果政策好的话,出口甚至还可以增长。贸易利差还会扩大。所以我们还是假设,其实上假设进出口是没有联系的。当初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我们生产率很低,我们进出口的都是彩电,这个跟生产没有联系,所以人民币贬值,贬值了5倍多,贬值到这个程度了,对虾廉价出口,买给日本人,我们再进口彩电,所以这两个东西是没有联系的,所以人民币要贬值。后来90年代以后,有一些变化,该是我们大量引进外国的设备,在中国的生产的联系越来越多。这里面有两个贸易,一个是一般贸易,一个就是加工贸易。你用的全是外国的东西,你进口的东西便宜了,你加工出口,升值贬值没有任何影响。如果价格是小于一的,比如鞋和裤子,比如说山东人出口大蒜,还有什么裤子,什么内衣等等,这些东西涨30%价格,美国人就不买了,买墨西哥的,我不信,因为我们的价格小于一,我们涨价还多赚30%,销售量少30%也是可以的。出口额没有办法,出口量下降30%。

所以说,价格产品唯一的时候这样的。劳动密集的,贸易降低30%的出口量,出口额不会下降,我觉得最多是这样的。还有一个就是你不能假设没有技术进步,但是有的东西是价格弹性很高。美国人如果是买裤子、鞋、毛衣都是不看价,我们上街包括我在内,上街没有看价的。看这个鞋子只要合适就买了,只要觉得样式什么对口,就可以了,女同志差30%,就是差800%她也买了。

我再说一个就是出口彩电,我原先在商学院,我买了130万的房子,我拿我钱借了很多的,中国银行就是有大量的消费信贷,买了,买对了,现在北京涨了20%,在上海涨了价格可能是50%,虽然我今年把旧房子买了。但是我们的领导人还说是涨。因为我觉得旧房子可能会跌。买完以后,房子大了以后,我们去买电视,以前买的是四川长虹,现在四川长虹现在2000块钱,现在我的太太和儿子买了4万的电视。他们在我欠钱的情况下买了40万等离子。其实白花这个钱。所以我说了没有用,我是挣钱的,我是生产者,他们是消费者。涨价不怕涨价,我的太太都是这么选择的,美国的太太难道是这样的选择吗?美国人比我有钱,他们的太太上街会考虑涨30%就不买了?我不信,关键是好东西。四川长虹的彩电肯定是不会出口了,你只有往农村买。我们中国好就是在于我们有农村。

外国的产品为什么要进入中国,就是因为市场的需要。旧的东西可以往农村买,好的东西往美国买,就看你造不造的出来好的东西,你别说,货币不能升值,货币升值怎么了,所以说这个办法是逼着我们的企业引进他们的技术。引进以后,生产出一些先进的东西买到美国。

现在汽车又开始出口了,要说怎么出去的,该是说是可以出去的,涨价也可以出去。升值压迫你企业进步。不能假设,宏观经济学做的是但短期的经济,他们是年度分析,他们假设没有体制改革和年度进步,所以这个必须你得假设企业是有技术进步的,所以升值是可以促进引进技术,改变企业制度的,这个是在中国是有潜力的。所以我相信人民币上升30%,先升10%,然后浮动,在20%左右的时候停住,非常可惜,我们政府总是不听我的。如果这么做,但是最近不太可能,因为他开始跟着格林斯潘提利率。中国的周小川想做中国的格林斯潘,他们不敢动人民币,他们就跟着美国提利率。我认为这个对我们的股市会有严重的打击。

我认为进出口这个不用担心,如果先上升10%,到1:7,1:6就差不多。所以台湾是一天升一分,三年升40%,亚洲金融危机一来,一下子贬下来。我们去台湾的时候他们说:“我们国民党,亚洲金融危机不是我们的事”所以我们该升就升,不动也有自己的道理。大是我说,可以动的。因为这样的话对中国有什么好处?中国可以发展第三产业,中国人的财富会有一个猛烈的膨胀,中国人口艰苦奋斗这么多年,整个的财富会象泉水一样。我这个人信风水,我也有风水,我去济南的时候讲课,济南的泉水就涌出来了。山东济南1000多泉眼都没有水了他们说他们好,GDP多少多少。这次有人组织了,他们说泉水出来了,趵突泉三个泉眼都出水了,这个就是风水来了,所以我就去讲课了。

人民币三年上升30%,产业大副的膨胀,按照美元计算GDP超过日本。应该这样样子,中国人为什么老是穷,本来货币就低估了,为什么老低估?我们就相信中国的企业,因为我们中国有内地。这个需要几方面,一个是坚持出口退税,现在形势不是很好,他们想消化升值压力,出口退税是财政的手段,必须大副给,因为可以加速企业技术进步,出口退税。再有一个加速折折旧,就是帮助企业技术进步。如果管制进口就是把一些战略储备和能源的原材料进行控制。如果这些都便宜了,中国的通货膨胀就下去了。中国通货膨胀有两个部分,一个是粮食,粮食为中心的食品价格,这个没有办法,只能涨。还有水还有一部分就是进口。所以你把人民币升以后,国内的物价会平稳下来。可以进一步打击经济增长,所以我们经济紧缩了,紧缩一年,我们的日子都不好受。完了以后,政府要配套政策,要管制奢侈消费品金额,奢侈品要管住,可以增收个高额的消费税,让这些东西进不来,或是少进。把这些外汇集中在能源资源的先进设备上来。

还有就是房地产的泡沫,有没有泡沫还是有争论的,有的人认为,上海的房地产还是要上涨的。北京的房地产也是不错的。但是上海的形势是最好的,这些外资还在买,上海市政府暗中托这个房市。把拆迁的方面得给居民补偿,郊区的钱就上涨了,所以多给你一些补偿,郊区的房价同时上涨。所有大城市就是政府有意托这个房价,不让它跌。再有一个中央政府的宏观措施是有利于房价的上涨的。因为控制了土地。这点我认为是错误的。因为中国的房产已经连续增长五年了,每年增长26%,连续增长5年,我认为,应该跌了,我是认为有泡沫的,但是今年宏观调控严控土地是莫名其妙,就是说粮食紧张不够吃,谁知道中国的粮食够不够吃,所以浙江听我讲课是不错的。上海浙江这一块还是很爱学习的。我去的时候他们说,浙江的耕地按照经济效益是没有必要的,大家开始造公路、桥、旅游。把浙江的土地都用完也不够。民间造房子,搞公园的动力所需土地供应只够1/5。所以沿海的省份就不要种粮食了。这个就没有工农差别了,这个行不行,这个还是可以的。但是有一项就是要流出挖湖来。特别是南方。粮食就不种也是可以的。因为效率实在是太低了。沿海地区就吃进口粮食。假定前提就是没有打仗。这个就是进口资源,中国没有耕地没有水,就进口粮食。因为种一吨粮食用1000吨水。只要外面和平,我们就买粮食,饲料一样的,八斤粮食转一斤肉。所以,中国的农民要进入小康,中国的粮食还是不够的。现在的中国农民穷,城里人已经吃的高血压了,农民还吃不起肉,所以中国的粮食还是够吃的。中部地区种粮食,沿海地区就吃进口粮。但是中国要多存一些粮食,中国不要控制土地供应,控制了以后,加剧房价涨得过快,所以不要充当香港的当年覆辙,他们当年大量的投入房地产,这个是英国存心制造的。英国人走了,董建华以后又扩大土地供应,这一手把香港的知识分子给坑了,因为香港的大学教授是全世界工资最高的,而且也不做什么事情,腐朽阶层,他们的生产率怎么会比他们高。我的工资是他们的1/100,我的学问没有他的100倍有他的10倍也差不多。但是规矩是人家定的。实际上他还是有效率的。

香港的大学老师工资太高,而且有住房,是政府补贴房租。后来一个改革,在房价最高的时候,政府说,产权你们租的房子你们买了算了,这些大学老师其实很笨,你不买也行,他们的存款几千万港币,就把房子买了,最后换了一个房产证。刚买以后,房价就下来了。所以这就是说上帝是公平的。所以你们活该。所以中国的房产有这么一回事。

中国的房产有重大的争论,现在房地产协会,包括副会长、包括会长,包括厉以宁,包括陈做主任,我也做了电子邮件,如果你们要的话我会给你们传过来,大家拷一下。这个报告有十条,就是论证中国房地产不会跌只会涨,但是我认为会跌。上海的这几位包括李老师在内,他们觉得上海的房地产还是涨的 我认为跌的观点就是说一个就是投资的比例在上升,上海占20—25%,实际上这个是低估了。旧房子也是投资,投资的比例要到30%,只是北京上海比较高,要看这个。还有一个就是房价收入比,就是收入还是很低,房价太高,还有就是分期付款比较太高,首付太少。所以我们买房子的人扩大一倍或是两倍,所以有这几年的繁荣,现在银行方面看到风险的,已经开始控制了。所以只要是银行一卡这个消费信贷,马上会下来。

还有一个是提利率,所以中国的分期付款是会出事的,因为是首付太低,利率太高。我们的利率是25%,美国也只有这么高。所以青年人,包括大量买这个房预期太好,他们认为自己三十四十年中国经济上去,他们的预期是一个乐观的预期,根本没有考虑过自己是不是还得起你说这个是不是理性的?中国人有没有

考虑还钱。130万买了新房,60万贷款,所以我把旧房子卖了,明年把钱换了,12年少还20万。但是青年人不认这个,40年,我认为3、5年以后,中国有金融危机。如果这样的话所有的人都不还钱了。如果有这个预期,大家都快买房子。所以只要房地产泡沫一崩溃,造房子也无所谓,住房子的也无所谓。他们把房子给银行,这种情况只有在非系统风险的时候是可以的,比如说非系统风险银行做抵押贷款,再拍卖。要是系统风险出来,根本没有,到时候就是所有的压力我们大家盖房子的已经赚够了,住房子的也住了,大量的房子交给银行,银行肯定不要,他们没有办法要,他们拍卖也卖不出什么价钱,他们说大家先住着,可以延期,什么时候中国经济好了,把台湾打下来再还。所以说真的没有什么制约。银行业没有什么真的制约,银行就是周小川着急。中国政府这么腐败,才不管银行呢?这些金融危险是有的,而且越来越重,而且在繁荣当中造成重大的隐患。中国政府从去年有应该扩大土地供应。一些房子应该上市,另外在郊区盖一些廉价房子。结果中央政府是一个错误的政策,限制土地供应,让他涨的更快,地方政府和大房地产商是一致的。他们把房子盖出来去高架买,这个来支持房地产。当然这里面有投机资本得力量,就是人民币该升不升。

这个是北京、上海、重庆、西安这些城市,预期你还升,预计人人民币上升,一是买中国的股票,二是买中国的房产,把美元买给我们的政府,拿一个美元,实际上只值四块钱人民币,他买给我们的政府,我们政府给他8.2元,真正有美元的外国人有的是,他到这里来,各种办法买给你,他拿这个钱买房子。这个是有增量资金的。那个说买给他就买了,跌的时候他亏本,这个就是人民币该升不上升,甚升值预期小了,投资资本反而不来,他们采取一个是不升值,提利率的办法,这个办法所以我就是觉得利率提高。北京2里会传7里左右,非常的重视美国的利率,每三个月提高2.5%,甚至更快一些。几年下来提高5%,中国的利率只有2—7点,对分期付款有什么影响,分期付款的人定的合同,这个利息也会跟着涨,已经够高了,但是好象定了合同是跟着利率上涨的,这个就更还不起了。

时间差不多了,我明年北京纪念毛泽东的会。这个对房地产我认为是有泡沫的而且只要提利率就要崩盘,我不是太专业,大家也不要听我的。还有一位跟他谈到淮海战争,我想预测是没有用的,现代科学方法是永远预测不来的。我们学的这些科学方法,科学是有限度的,人的理性是有限度的,千万不要把科学当上帝,所有的你们都是董事长我会给大家提一个问题,你们要投资的时候这个可行性报告有多大的用处,我以前是搞外资的,我看到可行性报告是没有用的。所以它科学的作用是有的,但是是有限的。所以你们来的都是一把手,如果一把手是我的思维,二把手就是搞可行性研究的,他下面弄很多的博士,比如说你要造十亿的项目,是造一个大楼还是工厂,体一把手让二把手做一个可行性研究,他调查的是自然科学。最后分析下来可能是,但是科学不是一个,他会报五个,或是两个,他们用这两个项目说不清楚,最后两个项目放在里面差不多,你最后一把手选择的时候只能靠选择,这个时候你不能说让他拿第一个出来。你是老板你看着办吧。如果再来一回,就傻了。 你怎么办呢?抽签!

这就是信仰的领域,信仰不可能永远没有。靠打分的是没有用的,最后是要你人的感觉,或者是瞎蒙,或是不确定性,但是经济永远是不确定的,大家学的所有的东西的都是确定的,所以你学多少的东西,你学的多好都是有风险的,这个时候需要你一把手的魄力就是素质,就是毛泽东的素质,就是我的素质。不是不考虑科学,而是考虑科学的限度。比如说一个女孩子非常的好看,身高、体重、家庭、学问,最后如果是两个人得话就靠感觉了,选择一个舍掉一个。就是我们学科学、学经济学并不是成为他们的俘虏,是造经济学的人玩弄你。

最后一个就是区域空间,区域空间美国人控制。我们虚拟的空间,就是以光速运动,现在三个领域是虚拟的。一个是军事,一个是金融一一个是传媒,这些都是美国控制的。人家的水平比我们高,高的不可想象。想玩你非常的容易。所以你不能放盲目的开发。就像日本85年一样,日本人都玩不过,中国人玩得过吗。是要跟你说这个东西很好玩你来吧,他就是一个骗子。

再举一个例子,就是李老师也看出来了他们说房价要跌,真的就跌了的,他们就来买,什么他买得差不多了,就开始涨了,所以中国的证券业正在跟外国合资,因为他朝地超完了,高的时候他抛掉。 希望大家多研究一些金融,多讲一些IT产业,特别是学一些新经济的哲学,什么是虚拟空间,是不是

真的不同于我们空间的东西。把我们所有的现实存在都画为零,这个不是我们的现实空间,这个是人造的超越我们的新的空间。这个是人造的他可以控制我们。心里已经到了这个样子了,所以说再学一些什么的,太低级了,就是研究形态战争,谣言、这些所有的东西都是异化的,市场经济弄的非常复杂,他们会在一个地方弄一个缺口。

恐怖主义掌握就麻烦了。恐怖主义掌握了绑架、而且还掌握了虚拟空间,这个时候就麻烦了。比如我们要策划一个恐怖主义,我们从银行借一亿美金,我们专买它的石油股票,完了以后我们弄一个飞机,找几个下岗工人,给你十万块钱,我们撞一个大楼,这个大楼一撞世界马上航空业的股票大跌,石油的股票大涨。我们先预测一下我们制造业,所以9.11撞美国,我估计有人发财。撞大大楼的人我估计就是先买了石油的股票,然后赚了一把。这些石油的黑钱有多少。就是说,大概这一回转几十亿,所以美国急了,就是说全世界联网,抓黑钱,反腐败。以前他们可以随便玩弄我们,恐怖主义又玩弄他,世界就加强监管。 就是说希望大家放开眼界,在新经济里面,中国人差的不是远,制造业差得很远,因为中国人天生懂零和幺的,中国人做电脑还可以,脑子也行手也行。西方人打电话手指头太粗,所以中国妇女绣花,这个水平外国人肯定拿不了这针,所以这个东西只要国家有政策,所以日本就是十年之内,一定要有一批新经济,希望大家学习的时候这方面大幅度地加强学习。必须国家和社会统一,支持,要支持自己的企业,在这种新经济的领域里面跟外国展开竞争。这样的话经过一段的时间,我认为,马六甲海峡这一仗是免不的。因为中国没有资本,打台湾是假,控制马六甲是真的。大家的钱会投到整治国土。再一个集中把中国的钢铁厂,凡是油污染的,没有原料的全部搬到澳大利亚去。然后把中国的穷人一起移民过去。

如果不是这样,中国人只能是自己抢自己。澳大利亚就是怕中国这个。所以淮海这一战就是祖国统一,没有这个不能搞市场经济。谢谢大家

人民币汇率与股市前景

一.人民币汇率走势

货币的价格有两种,国内价格是利率,国外价格是汇率。汇率是以本币表示的外汇价格,或者是以外币表示的本币价格。长期名义汇率由购买力平价(PPP)决定,购买力平价又分为绝对相对两种,绝对购买力平价把汇率定义为两个国家价格水平的比率。美圆与人民币的购买力平价在1975年为 1:0。46,1987年为 1:1。41,1994年为1:2。26,1995年为1:4。2,目前或许在1:4---5之间。假设美国国内物价不变,人民币名义汇率与购买力平价的关系就可以简化为名义汇率和国内物价的关系,因为人民币的国内购买力,就是消费品价格的倒数。按照购买力平价确定人民币汇率长期趋势,是升值趋势,因为名义汇率是1:8。2。

表一 人民币名义汇率水平 (人民币/美元) 1978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7 1.97 2.33 2.94 3.45 3.72 3.72 3.76 4。78 5.32 5.51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5.32 5。51 5.76 8.61 8.35 8.32 8.3 8.2 8.2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

按照“可贸易品购买力平价”,1993 年底为1:7 ,1994 年为1:7.3,1995 年为 1:7.5,做为中期人民币汇率绝对水平的基准,与名义汇率相差不远。

人民币名义汇率同时受到升值和贬值两种压力,来源于可贸易品和非贸易品价格的矛盾运动,这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特点。穷国比起富国,非贸易品价格水平低,货币购买力高,对此有两种解释。第一是萨缪尔森的生产率差别假设:在贸易品生产部门,穷国生产率低于富国,在非贸易品生产部门差别不大。如

果所有国家贸易品价格大致相同,穷国贸易品生产部门较低的生产率意味着穷国工资水平低,在非贸易品部门的生产成本也比较低,非贸易品的价格水平也随之降低。贸易品生产率的国际差别比非贸易品大是非常清楚的,无论一个国家是穷是富,一个理发师一个星期只能理那么多次发,而在贸易品如电脑制造方面,生产率的差别就大多了。

1994---1996年,鼓吹人民币贬值的呼声一直很高,有非常明显的利益背景,这就是国有外贸部门的出口利益集团。1994年1月1日汇率并轨,将牌价汇率由1美元兑换 5。8元人民币贬值为 8。67元人民币,贬值50%,这次汇率贬值是按照调剂汇率水平进行的,而不是按照双重汇率水平进行的,过度贬值至少 10%,在贬值的刺激下出口大幅度增长,国营外贸部门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并且年复1年坚持贬值要求。如经贸大学教授刘舒年,以“马克思说过货币的对内价值决定对外价格”为理由提出,国内高通货膨胀,人民币汇率应该贬值,否则将打击出口。实际情况是,1995年出口不但没有滑坡,反而在上半年增长了44 %,创历史最高记录。国务院经济中心季崇威则全国讲演,鼓吹人民币贬值。

“人民币贬值”的理论误区是:

第一,坚持以出口换汇成本决定汇率,反对市场化的汇率改革。

计划经济,是一种以短缺为基础又制造短缺的经济,在一切短缺中,最为缺的就是外汇。不惜代价出口成为计划经济对外经济战略的核心。只要能够出口创汇,企业亏多少补多少。一切价格手段包括汇率在内,只不过是计划的工具。出口换汇成本,在计划经济中是国有外贸企业向财政申请补贴的标准,在改革初期双重体制并存下,则是决定汇率的标准。在这种机制下,出口换汇成本提高与汇率贬值之间,极易形成恶性循环。每当平均出口换汇成本提高到汇率水平,就将人民币贬值,但是人民币贬值的效果并不理想。第一,外商低压出口商品外销价格;第二,国内企业提高出口商品收购价格;第三,国营外贸公司按照贬值以后的成本核定出口价格,而不是按照国际市场价格定价,造成多头出口,低价倾销;第四,进口与外债增加了人民币支出,大于出口增加的收益;第五,我国出口商品中使用进口原料越来越多,90年代初期在全国平均超过30%,在沿海地区达到50%以上,贬值增加了出口商品生产成本。第六,1992年以来少数人谋图暴富的恶劣风气严重影响了外贸公司,外贸渠道加速个人化,业务骨干大批下海或者将渠道向外转移。出口换汇成本既不能反映出口真正的现实,也不能适应开放的市场经济。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以后,决定汇率的基础是外汇供求关系,决策部门由经贸部转移到人民银行。

第二,以货币政策解决经济结构问题,违反宏观调控基本原则。

宏观调控两种基本手段,财政手段解决结构,货币手段解决经济总量,如果出口总量下降,可贬值货币。实际还要受到外贸产品价格弹性,国内供给能力,国内外经济环境多方面的限制。如果出现结构问题,如管理不善,退税不及时等,则应通过财政解决。改革初期16年,人民币汇率从计划经济向市场转化中,经历了一个将出口财政补贴向汇率转移的过程。人民币大幅贬值,一部分是改革因素,一部分是通货膨胀因素。这个过程,在1990年取消出口补贴,1994年汇率并轨取消额度补贴,已完全结束,从此再无通过汇率贬值解决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问题的道理。

第三,不理解汇率的资产价格性质,以商品概念代替资产概念。

汇率是一种资产价格。在中国,汇率长期成为促进出口的工具,汇率“专家” 大多数属于对外经济贸易部门,除去利益导向不谈,他们重贸易项目轻资本项目,重视出口而轻视进口,偏爱顺差厌恶逆差的倾向十分明显,这是一种重商主义观点。

第四,机械运用购买力平价论,不理解国内物价的双重运动与经济周期和汇率的关系。

我在1994年 12月在《金融研究》发表长篇论文,预计人民币汇率可以稳定到20世纪末。理论出发点是绝对购买力和相对购买力的矛盾。按照绝对购买力理论,人民币长期有升值趋势;按照相对购买力理论,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如果高于美国,即有贬值趋势。我的预测方法是:以1:4---5 的绝对购买力水平为出发点,按照相对购买力平价的原则计算人民币的贬值趋势,结论是,即使人民币每年平均贬值10%,7 年后贬值1 倍,也只能达到1:8—10 的水平,与当时的名义汇率相当,人民币名义汇率可稳定到20世纪末。

我在1994年反驳了“国内通货膨胀要求汇率贬值”的论点,1995年反驳了要求贬值人民币以弥补出

口退税不足的观点,1997年又反驳了因周边汇率贬值而必须贬值人民币的观点,指出人民币汇率“一动不如一静”; 1998年5月我在《中国改革报》发表论文“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 ,高度评价政府的不贬值政策,指出人民币应该不惜代价坚持到美元先贬值;当8月份日元两次贬值到1:146 日圆的关键时刻,我指出:人民币不贬值是有条件的,这就是日元贬值不能超过 1:150,因为韩国出口承受不了这样的汇率,台湾又会趁火打劫。 我意在警告日本人和美国人,不能将中国和亚洲重新拖进金融陷阱,结果是,日元终究未能贬过150。 8月底突然出现的俄罗斯金融危机,使美圆对日圆贬值到 1:110,人民币不贬值政策取得了决定性成功。

1998---2000年,人民币贬值论呼声更甚,原因是中国出口增长速度下降。贬值预期加速资本外流,1998 年有500 多亿美圆的国际收支顺差,只有50 亿美圆结汇,巨额外汇滞留海外。迫使中央政府加大外汇管制力度,打击逃汇。

贬值论主要代表是新加坡博士俞乔。他指出,中国外汇交易市场结构封闭并垄断,货币当局是主要买方,国有银行是主要卖方,是买方垄断与卖方寡头性质,在市场上形成的现期汇率明显地偏离竞争性市场上的公平价格,远期汇率则人为地排除了市场风险因素。人民币名义汇率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当局的政策取向,实际上是“内在的固定汇率。”在外汇管制下讲人民币名义汇率的“合理水平”没有意义,应该考察实际汇率。俞乔计算过去5年的国内物价上升使人民币对国际主要货币高估30%; 亚洲金融危机使人民币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实际有效汇率高估了45%。

俞乔尖锐批评香港政府坚持联系汇率的承诺不足以稳定市场信心,被动性市场干预必然导致连续巨额亏损。市场利率急剧上升使债务人蒙受巨额损失,突然性债务转移将破坏稳定的债务——债权关系,引起社会经济失序。坚持联系汇率实质上是当局使用社会财富避免特殊利益集团,特别是大不动产所有者和上市公司大股东的资产免受货币损失,联系汇率的支持者有明显的利益动机。人民币汇率的调整被迫从属于港币汇率的变化。中央政府对香港联系汇率的支持是向香港特区提供了免费保险,助长搭便车,增加其经济行为的总体风险,不利于香港在市场纪律的压力下调整僵硬的汇率制度。

中国加入WTO以后,人民币贬值论又有了新的证据。许多经济学家摆脱不了自己的“市场至上”价值理念,总以为人民币的升值趋势是政府管制外汇造成的,人民币只要自由兑换,必定出现大批资本外流,压迫人民币贬值。

人民币中期升值趋势自1994年确立,已延续8年,还可以延续下去。目前没有升值,是由于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收购多余外汇造成的,这就是国家外汇储备增加到2400亿美圆的原因,估计5年左右此趋势也不会改变。如果扩大浮动范围,从目前的0。3%扩大到3%,其结果必将是人民币名义汇率升值到上限,仍旧是浮动不起来的。人民币利率的下调,外汇管制的放松,贸易顺差的缩小,经常项目走向逆差,都没有能够改变人民币的升值趋势。其原因是:

第一,国内储蓄大大超过投资,资本过剩。外向型经济和单纯市场导向的发展战略,已经走到尽头,劳动密集型产业过剩,而急需发展的国防与战略产业,环境保护产业,因无短期利润而投资不足,过剩资本大量流出国外,表现为资本净外流。第二,劳动密集型产业过剩的其他原因还有:农民收入降低,城市工人下岗,缺乏购买力;两极分化严重造成消费和产业断层,等等。这就使大多数消费品供大于求,价格下降。第三,外资因优惠政策,每年以500亿美圆的速度进入,进一步挤垮国内企业,并拖累国内银行,而企业破产清算,在银行就表现为通货紧缩。外资企业是以外资银行为基础的,因此,国内通货紧缩不会结束。第四,通货紧缩指市场价格持续下降,人民币购买力提高。如果以购买力平价计算,人民币必定对外币升值。而对外币升值,将进一步加剧国内通货紧缩,从而进入人民币升值和国内通货紧缩的循环。国家如果继续购买外汇,不让人民币升值,就会加大资本外流,越来越多的资金被挤出国外。

人民币升值意味着什么?以美圆表示的国民财富迅速增加,股市和房地产高潮,泡沫经济发展,两极分化继续。其代价就是:进口增加出口减少,国内生产企业遭到进一步打击。通货紧缩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导致财政危机,外汇危机和货币危机,那时通货紧缩就可能转变为恶性通货膨胀,人民币出现崩溃性的贬值。

人民币升值是难以避免的,应该允许有一定的升值,比如5年之后到1:7的水平。外贸顺差变为逆差,

资本净外流才可能变成净内流。国民财富因货币升值而继续增加,按美圆计算的人均收入迅速增长,由目前的900美圆,到2008年可望提高50%,到1300----1400美圆之间,中国经济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针对此期间可能积累的问题,中国必须提前进行战略调整,以防止日本香港那样的局面:泡沫经济过大,破灭以后经济长期萧条,把货币升值期间积累的财富逐步丧失,股市楼市和收入,都“回归”到原来的水平。中国应该吸取教训,利用升值造就的财富优势,并且避免以后的恶果。

第一,外向型战略向启动内部需求转变。首先要调整分配关系,遏制两极分化,提高普通工人农民的购买力,提高社会保障标准,扩大范围包括农村和农民工。落实义务教育,普及医疗保障。对于改革中受损失的弱势群体,应该给予补偿。第二,从保护资本向保护劳动转变。经济自由主义鼓吹的“中国资本不足,劳动过剩”已经成为历史。政府政策继续鼓励资本特别是外资,压抑劳动权利,已经加剧而不是缓解劳动力过剩。劳动时间的延长,工资和劳动保障的削减,甚至于童工的出现,都在加剧劳动力过剩,促使劳动密集型产业盲目扩张,应该从保护劳动入手,调整劳资关系,限制劳动密集型产业盲目发展。第三,对外资从超国民待遇向国民待遇转变。取消对外资一切优惠,对国内资本提供平等条件。特别是对国内企业减税,在垄断部门实行市场准入。外资不是越多越好。特别是外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过度发展,很快就出现过剩。另一方面,按照发达国家的消费标准,必定进口或者引进大量外国设备,打垮中国的机器制造业。经济自由主义者把它归结为国有企业产权不清是错误的,这是经济战略的失误。第四,从静态比较利益向动态比较利益转变。国家支持战略产业和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以各种有效手段尽量保护国内企业,特别是鼓励自主知识产权。民族企业的名称不能废除,国家产业政策不能废除,国防不能轻视,国家安全概念不能没有,对外开放度不能过高。第五,宏观经济政策需要调整。保守的金融货币政策向积极方面转变。股票市场应该采取积极措施,首先以无偿或者低价配售国有股的方式,实现全流通,恢复大牛市;然后允许外资进入国内股市。银行体系应该首先向民间资本开放。房地产金融应该发展。尽量缓解通货紧缩。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需要慎重,要考虑到先浮动升值,后不稳定的风险。积极的财政政策可继续发行国债,但是要加强监管;同时向税收方面转变,加强个人所得税征收,同时把企业增殖税从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给国内企业与外资平等的税收环境。第六,加快政治行政与社会改革。扩大民主,寻找低成本控制腐败的方式,精简政府机构,规范政府行为,坚决结束权力资本化。在此基础上才能强化政府必要的职能。

总之,人民币升值期的持续可能要有数年,这是由于外资为了抢占中国未来市场的战略投资行为所造成的,是一柄双刃剑。如何利用其积极方面而避免积累过多矛盾,是中国经济学家首先要思考的问题。绝对不能以经济自由主义思路,盲目接受。而应该以“新社会经济学”为指导思想,制定新的国家战略。

二.港币的未来

联系汇率制度是香港经济的命脉,港币在汇率和利率方面都和美圆挂钩,又有一个完全和美国接轨的,发达的货币,外汇和资本市场,香港金融市场实际是美国金融市场的一部分。完全从制度考虑问题,是中国经济学界主流派的最大错误,他们把香港在80—90年代的繁荣看成是长期照搬美英制度的结果。实际上,香港20年以来的繁荣,主要来自于美国经济的拉动,特别是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第一,在全面开放以前,香港是集中开放的窗口,有优惠政策,内陆公司大量资金流入;第二,国内巨额资本进入“洗钱”;第三,台湾与大陆的经济往来转道香港。上述因素正在消失,美国经济进入大规模调整,必然使香港经济泡沫破灭。过高的楼价下降50%,劳工工资也下降50%,但公务员和教师工资仍维持年薪百万港币,形成极少数职位的垄断性高薪。大批香港人正在赴大陆找工作,这也是香港强制性调整的一个出路。

香港经济还将继续调整。如果物价,特别是高收入不能真正降下来,港币就不可能坚挺。价格工资体系成为刚性的以后,就只有逼货币贬值了。

三.资本流动

汇率短期决定理论的核心是利率平价理论,注重资本流动对汇率的影响。在资本自由流动条件下,两

国之间短期资本流动主要受名义利率影响,而两国之间的利率差异,等于预期汇率变动率,高利率的国家应存在汇率贬值预期。

中国的实际情况是:在1986年以前,人民币利率低于美圆,人民币应该有升值预期,实际上人民币在贬值;1987---1993年,人民币利率高于美圆,汇率亦有所贬值,与利率平价理论相符。无论相符与否,利率平价基本不起作用。这一时期决定人民币汇率走势的,主要是体制改革因素。1994--1996年,中国出现通货膨胀,人民币1年期存款名义利率高达 11%,美元利率5 %,相差 6个百分点,应产生人民币贬值预期。但人民币名义汇率是升值的。中国尚无人民币远期市场和远期汇率,其预期是由中央货币当局的意图而来,至少到1997 年10 月为止,人民币名义汇率的预期也是“稳中趋升”, 与利率平价理论相差更远。1997 年以后,人民币名义汇率继续稳定,但是利率迅速降低到 5% ,与美圆基本持平,按照利率平价理论,人民币汇率应该贬值并产生升值预期。当两国利率相等以后,人民币当前汇率和预期都应该是稳定的。如果国内通货紧缩,人民币利率继续降低,汇率则应该升值。实际情况仍旧相反,人民币没有贬值,国内外出现了严重的人民币贬值预期。

利率平价理论对人民币汇率解释力不强并不奇怪,因为体制因素非常明显,人民币没有完全的交易市场和市场价格,1994 年以后,开辟了全国外汇交易市场和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初步形成了远期汇率,但是由于利率和汇率仍由政府决定,严格进行资本管制,真正的人民币市场利率和汇率远远没有形成。但是本文仍旧要研究利率平价,哪怕是扭曲的利率平价,因为我发现,除去体制因素外,中央银行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积累外汇的政策目标,决定了1994 年以后的人民币汇率走势和国内外经济的特殊平衡,有关键作用,利率平价作为短期汇率决定的理论,并非完全不起作用,而是采取了特殊的形式。

如果人们相信相对购买力平价成立,两国利率差异将等于预期的通货膨胀之间的差异。这与中国90年代以来的情况基本符合,美国的利率和通货膨胀率比较稳定,而中国却出现大幅度波动。1992----1993年国内经济高速增长使国内生产资料价格首先上升了1倍左右,消费资料价格滞后1 ---2年上升,1993年上升13%,1994年上升 21。7%,人民币利率随之提高,1994----1995年达到11。61%,3年期以上存款利率加上保值补贴,高达20%;1997年以后国内经济持续下降,出现通货紧缩,利率即连续下调,至1999年为 5 % 左右,与美圆利率相当。 通货膨胀率和利率变动,如果说与利率平价有不符之处,就是计划利率的调整滞后于物价变化,而不是预期到通货膨胀或紧缩,预先调整名义利率。

利率平价理论指出,利率上升可以提高本币存款收益率,使本币升值。人民币汇率走势,正是在这个关键环节,违背了利率平价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因为中国没有完善的货币和外汇市场,全国外汇交易中心1994---1997年连续4 年每天外汇供给大于需求,已清楚发出人民币升值信号,但是由于中央银行的干预,人民币没有升值。中央政府的主要政策目标是增加外汇储备,这是1994年以来整体经济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目标就是加强中央政府的经济实力和经济权力。1996年以后,人民币利率连续下调5个百分点,人民币应该贬值,但是出于抵抗亚洲金融危机的考虑没有贬值。问题非常清楚,使人民币汇率走势违背利率平价的,主要不是体制,而是中央政府的政策目标。

汇率作为资产价格有一个重要特性:名义汇率对于货币波动的即刻反应,超过了长期反应,称为“汇率超调”。 其解释来自于利率平价条件,也是价格刚性的直接后果。以美圆与马克关系为例:在美圆的永久性增加的条件下,价格水平不变,美国实际货币供给增加,美圆利率下降低于马克利率,直至美国价格水平完成长期调整而上升。在这一过程中为使外汇市场保持均衡,马克存款的利率优势必须被美圆的升值预期所抵消。美圆升值预期如何出现? 需要美圆首先对马克过度贬值。然后慢慢回归到均衡点。汇率超调以后,会产生相反预期,过度贬值产生升值预期,过度升值产生贬值预期。人民币在1994----1996年该升不升,所以不仅没有贬值预期,反而出现升值预期; 在1997 年以后该贬不贬,所以不仅没有出现升值预期,反而出现贬值预期,这正好从反面证明了,利率平价及其派生的汇率超调,在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的时候,就引起相反的预期。

利率平价在中国发挥作用的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国际投机资本绕过外汇管制,在1994----1996年人民币利率高于美圆时进入中国,估计每年不少于50亿美圆,投机资本在中国的货币收益率高于美国,如果预期人民币贬值,则不敢大量进入,因为在利润汇出时将受到损失,但是这一时期人民币名义汇率该升未

升,亦没有贬值预期,即吸引大量投机资本进入;在1997年以后出现贬值预期又大批流出, 根据估计, 1992----1997年不少于 800 亿美圆,仅1998年1年,就有200 亿美圆以上的外流。外汇黑市的规模和价格也是利率平价规律的一种表现。加强外汇管制会增加投机资本的流动成本,但是其自身也有成本,效果有限。投机资本可以经过多种渠道绕过外汇管制流出流入,不能总是归咎于管理不严,这证明,利率平价规律的确在起作用。

利率平价发挥作用的另一个证明,是人民币名义利率的调整,越来越受到美圆利率的制约。如果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低,股票市场疲软,即降低利率,给人民币和港币留下降息空间,如果全球资金单边流向美国,象1998年夏天,和1999年上半年,美国只能提高利率,就会制约人民币和港币利率的下降,因为利率差将使资金流向美国,依靠外汇管制可以使人民币利率稍低于美国,但是有限,香港则完全不行。

2002年政府清理国有资产流失,引起朝野对资本外逃的议论。经济自由主义者趁机提出“修改宪法”要求。作为目前的“非主流”经济学家,我认为他们的资本外逃理论是片面的。

他们只计算资本外逃,不计算总的资本外流和资本净外流,然后就把资本外逃归结为制度原因,说富人不投资是因为宪法没有关于保护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条款,这并没有说明问题的本质。

宪法上有保护劳动所得和合法经营收入的条款,就可以了。现在的问题是体制转轨期间,有新旧两种制度使产权问题混淆,分不清那些是国家的,那些是个人的。比如,城市土地使用权在拆迁中就遇到,以前的私人房产主购买了土地使用权,得不到承认。企事业单位职工分了房子还要再买。包括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是不是已经被股民以高价格实际买走了?所有权属于谁?要从中国改革实际出发,不要从抽象的法律定义出发。经济自由主义者这样说,本质上是想给依靠不法手段的暴富者争取合法性。但是我以为,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承认贪污腐败合法。

大量资本外逃当然是因为来路不正,出去洗钱,但是这并不说明资本就不会回流,资本流动取决于利率和预期回报率,只要在中国能够赚钱,什么资本也可以流入。在外流的2000多亿美圆资本中,大概有1/4以外商身份又投资回来了。钱洗完了,就有了安全性。所以,富人不投资主要不是制度和产权问题, 而是中国发展战略方面的问题。

从战略层面考虑资本外逃,就要总体看资本外流,把资本外逃看成是资本外流的一部分。

资本外流分为被动性外流和主动性外流。被动性外流指国际收支长期顺差,国家采取收购外汇的办法进行公开市场干预,控制汇率升值,于是积累起巨额外汇储备。象中国1994年以来由于长期保持贸易收支和资本收支双顺差,国家已经积累了2400亿美圆外汇。外汇只能够存放在海外,这是一个基本常识,因此包括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外汇,大约4000亿美圆,是全部存放在海外银行,或者购买了美国国库券,借给美国政府使用了。

这种合法的资本外流,是由于国内经济发展不能够消耗那么多外汇,被迫存放海外的,所以成为被动性资本外流。

中国之所以有如此大规模的被动性资本外流,是因为第一,人民币在1994年超额贬值50%以后,一直由政府控制不升值;第二,国内通货紧缩使实际汇率贬值;第三,农民工的低工资,政府出口退税等因素,提高了出口竞争力;第四,外资以每年400---500亿美圆的速度大量进入,将国内资本挤出国外;第五,限制货币自由兑换和海外投资。

主动性外流指资本外逃。是指违反国家外汇管制和结汇制度的要求,非法将外汇转移国外的行为,包括企业,单位和个人的“洗钱”行为。

关于资本外逃数量的估计,已经有许多。如有人估计,1997年364。74亿美圆,1998年386。37亿美圆,1999年238。3亿美圆,2000年480亿美圆。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委内瑞拉,墨西哥和阿根廷的世界最大资本外逃国。

简单的估计办法,是把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误差与遗漏”判断为资本外逃,总数估计有2000亿美圆左右。

资本外逃渠道有:

利用经常项目的贸易渠道。我国外汇管制限于资本收支,贸易项目下人民币可以自由兑换。但是,贸

易项目和资本项目是难以严格区分的,逃汇可以在贸易项目下进行资本外逃,比如:

(1)以假合同假单据,骗购外汇汇往国外。进口不到货即提前付款,伪造进口发票骗取外汇;内外勾结以进口付汇名义,先购汇付出境外,再以出口收汇名义结汇,凭其伪造票据进行套汇骗汇;与境外公司联手以开出的信用证作抵押,申请打包贷款以后,再撤消信用证。

(2)假报货值。与国外客户关系密切的外贸公司,三资企业,以及集团公司在境外的分支机构或关联企业,一些无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亦通过外贸代理假报货值。

在非贸易方面也有许多漏洞可钻:向境外支付特许权使用费,管理费,咨询费,培训费,佣金,国外旅游费用,投资收益等许多名义,可以将外汇汇出,难以核查。 在资本项目下实现资本外逃:

外商直接投资中的虚假付汇。外商把资金在国内完成验资以后,以预付进口贷款,投资收益的名义,分批汇出,实现资本抽逃。或者将外资作为外债登记,使得下一步资本流出成为合法。外资的资本金不到位,而收益却按照协议汇出。以合作企业的名义对外借债,资金不进入,却以还本付息的名义向外付汇。 2.在对外投资时转移资本。对外投资时低估资产的价值,在买壳上市,国际企业收购和兼并中,使国有资产流失国外。隐瞒截流境外投资收益。在关联企业间进行价格转移。在境外以个人名义注册,将国有资产变为个人资产。

境外融资实现资本外逃。不通过金融机构,如延期收款,延期付款,平行贷款,模拟货币贷款,货币掉换。或者通过银行和金融机构,改变信贷或借款条件,改变在国外发行证券的认购包销条件,将部分资金留在境外。

资本外逃的基本原因,第一是国家实施外汇管制,如果没有外汇管制就无所谓资本外逃。第二是“洗钱”活动:许多非法收入都需要转移国外,才能够获得合法性,逃避本国政府的清查。在中国大约2000亿美圆的外逃资本中,大约有1/4以外资身份又投资进入中国。

只分析资本外逃,不分析资本总体外流,并且仅仅把问题归结为洗钱,不能够全面理解转轨和开放时期的特殊性,也容易得出非常荒谬的结论,比如说,资本外逃是因为中国国内坚持反腐败,你宣布贪污腐败合理合法,把贪污腐败的钱都归入“私有财产”,再把“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写入宪法,不就行了吗?

他们不就不用洗钱了吗?

只重视资本外逃,不注意资本总外流,还会低估中国资本流动的总规模。实际上,90年代中国的储蓄远远大于投资,已经是一个资本过剩的国家,储蓄大于投资的部分,就是资本净外流的部分。

资本净外流,是资本总外流减去资本总内流。

资本总内流主要是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是实物资本,总量大约5000亿美圆,那么,资本总外流至少有7000亿美圆,主要是货币资本,包括:国家外汇储备2400亿美圆,企业和居民合法存款,其余就是非法的资本外逃,大约2000亿美圆。

非法资本外逃2000亿美圆说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暴富阶层非法洗钱的情况。而资本总外流规模如此之大,则说明:引进外资太多,把国内资本挤出了国外。外资大量进入仍旧是趋势,还会继续挤出国内资本。这是因为政府对外资优惠政策造成的,是否妥当值得考虑。

把资本放在国内,在法律上没有什么不安全。中国轻易不会走到剥夺有钱人那一步,除非经济自由主义把中国搞垮台,造成总体形势逆转。

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投资不赚钱的问题。第一,外资进入太多,而且有优惠政策,打击了国内产业;第二,政府垄断盈利行业,不允许民间企业进入;第一,税收高。第四,金融不发达,投资渠道少。但是,更加重要的因素经济自由主义是不说的。这是经济战略的问题,而不是制度问题。是经济自由主义的外向型战略,和优惠外资政策,以静态比较利益指导产业规划造成的。外向型是依靠国际市场需求的,这样,出口创汇很多,以外汇购买外国机器,就把国内机器业打垮了。劳动密集型经济很快就饱和,只能降价亏损。政府又没有政策鼓励向所谓没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投资。滥用市场经济利润原则,政府不承担对于国防战略产业和环境保护投资,民间企业又不去,所以资本只能够向竞争性能够赚钱的行业去挤,结果是这些行业过剩了。

政府不重视劳工权益和立法,以为资本稀缺,特别外资稀缺,实际中国资本已经过剩。过剩才有净外流。政府以为资本宝贵,忽视劳工保护,结果是工资越来越低,工时延长到12小时,童工也出现了,本来中国就有4亿过剩劳动力,不保护劳工的结果,就是各种过度使用和压榨劳动力,造成更大过剩。

中国劳动密集型加工业过度发展,已经造成全世界劳动密集型产业过剩,结果是加强了发达国家新经济的竞争力,特别是垄断力量。如此国内企业和有钱人就缺乏投资机会。这是战略问题,是经济自由主义造成中国以至于世界生产过剩经济危机问题。中国需要进行总体调整。按照这样下去,国内资本是没有出路的。

以上分析说明,不能简单以制度条件为理由否定经济规律在中国的作用,更不能简单地以扭曲对扭曲,以行政手段强行维持经济平衡。而应该仔细分析经济规律在中国特殊制度条件下的特殊表现,不断进行制度创新,调整宏观经济参数,以使经济规律能够比较正常地发挥作用。特别重要的是,不要因为对制度问题的重视而忽视的政策导向对经济扭曲的影响,如本章分析的利率平价扭曲,主要因素是中央政府增加外汇储备,加强中央经济权力的动机。

四.关于股票市场

虽然吴敬链,许小年,胡祖六都否认自己讲过“推倒重来”,但是中国股市自从2001年6月以后所确立的,就是这么一条思路。中国股市正在被推倒,只不过由大张旗鼓的正面打倒,改为表面上利好频出而实际上釜底抽薪式的“暗中推倒”。

春节前后由于股民的强烈反对和证券界的窘境,政府出台一系列稳定股市的言论和政策,如暂停国有股减持,降息、降印花税、降佣金、新股市值配售等,每一次利好出台,都引起强烈的抛盘,4个月以来股市在1500----1700点之间的反复,真实的意义,只不过是给机构和大户一个自救的时间而已。 目前再降利息亦无什么空间,除非采取我们的方案,向股民低价配售国有股,或者允许银行股票抵押,市场已无可期待利好。机构和大户研究力量强,已经看破股市的红尘,认定利用机会自救,在4个月期间通过做短线,已经出局一部分。只有广大中小散户,他们看不懂张卫星的文章,不知道股市中存在巨大的结构性的系统风险,他们不相信政府会不救市,舍不得割肉,又不会利用机会按照做空方式出局,仍旧盲目听信某些“著名经济学家”的“看好”,傻等股市反弹2000点给他们解套。实际上,股市正在酝酿一次新的崩盘。机构的套牢盘少了,剩下中小散户,只能跌得更快更惨。真的跌到1000点也不是没有可能。 有人总喜欢把中国股市崩盘描写成为“客观规律”,这不能说明任何问题。曾记得“文化革命”也被描述成客观规律。股市由盛至衰,都是政策造成,没有什么规律与人的思想和意志无关。我之所以担心股市被人暗中推倒的原因是:

第一,国际资本借“与国际接轨”的名义,企图一举打垮中国股市,吞吃中国证券界。他们之所以能够得逞,是因为经济自由主义的洋教条统治了中国思想界,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决策层。 2001年夏天,国际资本通过在香港的机构向中国政府开了一个价:“把中国股市整顿好,并降低到1000点,我们就可以入市”。这样的开价,正好与中国当时加入WTO的主流思想合拍,于是成为左右股市的主导政策。这意味着中国股民10000亿财富被外国资本赚走。如果到1000点国际资本不来,逼迫股市继续崩盘,那么100多个证券公司就面临被外国资本兼并的命运,中国证券业被外资控制,甚至危害国家金融安全。 许多人仍旧不愿意相信外国资本有阴谋或者战略,以为他们所代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我们只能够被动地接受,这正是我国思想界被西方经济学长期“洗脑”,所产生的最大恶果。没有阴谋,也有误导,这是国家之间“决策系统的较量”,国家决策系统一旦失误,产业,企业和个人的利益根本无法保证。

本来非常荒谬的理由,只要是被什么国际著名学者或者大基金杜撰出来,就会被传媒炒作,形成话语霸权,控制社会舆论,影响决策。

比如,“推倒重来”论的最重要理论基础就是“市盈率”,吴敬链,胡祖六,许小年一再强调的,就是要把中国股市从60倍的市盈率降低到国际标准20倍的水平。经过1年的刻意打压,股市从2240点降低到

1500点,市盈率又如何?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提高到78倍!如果真的跌到1000点,市盈率恐怕会超过100倍!

事实证明,这些“海龟们”的理论听起来天花乱坠,但是在中国实践的结果,竟然完全相反!如果真的要降低市盈率,恰恰应该使用我和张卫星等人的办法,在接轨中补偿股民,恢复大牛市。 -------一个王明会把中国革命毁掉90%,洋教条会把股市毁掉90%,难道是耸人听闻吗?

第二,中国股市在2001年错误地接受国际资本的观点,选择了与国际接轨的思路。我们没有真正了解中国股市的特殊结构所蕴涵的巨大的系统风险。

中国股市不同于世界所有股市的最特殊之处,就是存在不能流通的国有股。按照国际惯例,平均创业利润应该是20%。但是中国股市通过一级市场高溢价发行,股民购买1股股票的平均价格是9元,加上以后的配股,10年以来有7000万股民的产权被划到了国有资产帐下,国有股每股1元的净资产也因此提高到3元。这是一种为国有企业圈钱的机制,而不是一般性的融资机制。

在这种机制背后,掩盖着极其重大的产权问题。股民以高溢价所购买的股权,有一部分被划入国有资产一边。股民们之所以能够容忍,是因为国有股产权不能流通,没有交易的产权没有实际意义,在法律上属于谁也无所谓。

国有股减持是政府以国有资产与股民交易,产权属于谁马上就有实际意义,并且在流通价格中反应出来。按照市场价格减持,等于完全不承认股民的实际产权,流通股价格下跌一半的损失政府不给补偿,股民当然要撤资离场,导致崩盘。

如果承认股民对于国有股的实际产权,就应该在交易中无偿缩小国有股的比例,股民得到了充分的补偿,必然恢复特大牛市,上市公司的产权结构也得到彻底的调整,“改革派”们力争多年而不可得的国有资产战略性退出一夜中得以实现。这当然是最好的办法,但是“不可行”。这并不是意识形态的阻碍,而是错误的利益导向所致。

近几年改革的偏差就是:把所谓外国先进制度强加于中国,但是不对受损失的社会群体予以补偿,把改革变成一种剥夺。宁可把国有股烂在手里,或者卖给外国人,也不愿补偿股民,正是这种错误思路的表现。

第三,决策层没有真正了解国有股全流通蕴涵如此巨大的风险,又不可能以缩小上市公司国有股权的方式补偿股民,错误地采取激进的,公开的办法与国际接轨,严重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

WTO并没有规定中国股市与国际接轨。我一直不理解,为什么一定要在2001年宣布按照市场价格减持国有股,为什么不能够继续维持一个不与国际接轨的大牛市?如果不急于接轨,或者在接轨时不公开,在2001年10月份股市调整到1700点时不打压,让它自行发展,国有股按照净资产减持恐怕已经完成。即使是按照市场价格,只要不强化宣传,分散减持,或者划归社会保障基金自行操作,也不是不可能实现。 在虚拟经济的股市上讲公开化,透明度,特别是在国有股问题上发动社会公开讨论,实在是一大失误,这是重犯1988年价格闯关的错误,它的后果可能比1988年还要严重,就是在实际上自我暴露了巨大的,政府政策造成的,系统性,结构性的股市风险,彻底打击了股民特别是机构投资者的信心。

2002年5---6月份,国家财政金融证券部门的负责人纷纷出来发言,讲暂时不解决国有股问题。同时加速新股发行,实际是恢复以前不接轨的做法。决策层可能以为是利好,结果他们又错了。他们的想法离开民意之远,令人吃惊。失民心容易得民心难。泼出去的水,又如果能收得回来?

说实话,象国有股高溢价发行圈钱这样的机制,相当复杂,不公开讨论大家是不知道的。象我这样的人,在2001年春节前批判“推倒重来”论的时候,也不清楚。

大家只知道国有股减持增加股票供应,是个大利空。我是在春节期间写“国家金融安全”,反复看了张卫星文章,才明白的。许多做股票的专业大户,也是那时才看明白的,所以他们决心要撤资。许多小户到现在也不明白,甚至听也听不明白,所以他们还没有割肉。

当时我出了一身冷汗------这样深刻严重的结构性问题,怎么能公开讨论呢?如果讨论,就必须有决心以有利于股民的方式解决,如果没有决心,就不要公开化。

公开化以后又宣布不解决,结果就是大户撤资,小户彻底损失,股市难逃被暗中推倒的命运。

第四,“推倒重来”论的炮制者有一个观点:中国股市下跌,不是由于国有股减持的原因,而是大部分上市公司造假,一旦被系统地整顿和揭露,必然大幅度下挫。

目前,政府宣布暂停国有股减持,但是股市仍旧下跌,他们所说的原因当然就成为主要的因素。 问题在于,上市公司效益滑坡的系统性风险,也是来自于圈钱机制,张卫星已经做了详细的分析。2001年年报公布股指大幅爆跌后,整体市场的市盈率不降反升。说明降低股市点位,必然影响消费和生产,并且通过各种渠道降低上市公司业绩, 于是,越打击股市,市盈率越高。

另外,沪场之间出现了业绩(市盈率)的巨大差距。沪市660家上市公司总体平均每股收益为0.176元,总体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7.228%,平均每股净资产为2.440元,分别较去年下降。19.63%,11.96%和8.27%。有62家公司发生亏损。深市513家上市公司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0.06元,加权平均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0.29元,加权平均每股净资产2.53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2.03%。亏损公司数量88家。截止4月30日深沪二市平均市盈率73倍,其中沪市58倍,深市160倍。这是在沪市平均股价高于深市的情况下出现的!

原因何在?深市筹备创业板,停止了新股发行。沪市有新股上市就没有业绩滑坡,深市没有新股上市,业绩大幅滑坡,正所谓:“一年绩优、两年绩平、三年亏损ST”。

上市时业绩为什么造假?因为流通股发行由“市盈率”定价,每股收益0。30元按20倍市盈率可定发行价6元,每股收益0。50元可定发行价10元。表面上鼓励好企业上市融资,实际上“业绩造假”成为圈钱捷径。上市公司在发行股票时业绩出奇的好,一旦股票发行成功圈到钱以后,业绩就不那么重要了,真实业绩逐渐显现,出现了“一年绩优,两年绩平,三年亏损ST”。上市公司业绩造假、报表虚构、操纵利润,目的是利用中国特色的股票发行机制-----市盈率定价高溢价发行,用欺骗手段大肆圈钱。

目前的形势是:“推倒重来”的思路还在继续,只不过是以暗中推倒代替公开推到,理由也换了一个,由“国际接轨”减持国有股,变成了整顿公司业绩。公司业绩出现系统性的滑坡,同样是因为圈钱政策造成,不应完全由股民承担。政府应该采取利好加以平衡。目前唯一的重大利好,就是迅速实现国有股全流通,将一部分国有股无偿或者低价配售给股民,在恢复大牛市以后,再对上市公司加以整顿。

我在春节时指出:国有股全流通以及其中的产权问题,是不能回避的。回避就等于暗中“推倒重来”。推倒容易,重来难。真的推倒了中国的股市,恐怕就难以重来,而且会连带推倒一大片。

推倒重来之所以完全错误,还因为,股市并不是中国唯一有问题的地方。银行的问题比股市不少,是不是也要推倒重来?如此,需要推倒的就太多了。这是国际资本利用中国加入WTO,片面强调与国际接轨,企图在中国实施“休克疗法”的总体战略的一部分。我们如果在股市问题上放弃努力,听任其被推倒,那么一系列的“推倒”可能由此开始,我所预言的危机真的就此发生了。

房地产市场现状分析及人民币升值对其的影响

2003年是房地产政策年,从央行的“121号文件”到国务院的“18号文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文件,旨在对房地产业进行规范和整顿,并促进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18号文件”对当前的房地产市场作了一个整体判断,认为全国房地产市场是健康的,并明确提出“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业内人士欢呼房地产业“冬去春来”并且把“18号文件”当作中国房地产业走向成熟的标志。但是,在整体健康的前提下,还应该看到,商品房空置量大增,一些地区房地产投资增速过猛,有投资过热的苗头。尤其是,在近来人民币升值呼声日高的情况下,国际游资大量涌进房地产,加上国内民间资本的推波助澜,局部地区确实出现了泡沫的迹象。因此,在未来几年内,人民币升值肯定会对房地产市场产生一定的冲击。

一、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态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快报及房地产统计年鉴数据,现将2000年以来房地产开发完成情况分析如下: 2003年1-9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4%,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个百分点。土地购置面积同比增长44.5%,土地开发面积增长38.9%。商品房施工面积增长27.8%,其中,新开工面积增长30.4%。商品房竣工面积增长34.9%,销售面积增长35.9%。销售面积的增幅大于同期竣工面积的增幅。商品房价格继续保持稳中有升。

表1、2001—2002年房地产开发及房屋建筑情况 指标 2001 2002

2002年比上年增长(%) 房地产开发(亿元) 6344.11 7790.92 22.8

房屋建筑面积(万平方米) 施工面积 276025.4 304428.2 10.3 竣工面积 182437.1 196737.9 7.8 # 住宅 130419.6 134002.1 2.7 1、销售价格

据统计,1998年至2001年的4年时间里,我国商品房价格与上一年相比的涨幅,分别为3.29%、3.48%、2.88%、2.76%。2002年第二季度与上年同期相比,全国房屋销售价格上涨2.8%,土地交易价格上涨5.4%,房屋租赁价格上涨1.2%。2002年全国第三季度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4.0%,土地交易价格上涨6.3%,房屋租赁价格上涨1.1%。2002年第四季度全国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3.5%,全国土地交易价格同比攀升了7.8%。但有的城市价格上涨幅度超过10%,例如,2002年上半年有的城市近郊房价上涨46.9%。最高的省份达到52.2%。如2002年北京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到全社会投资的比例超过57%。2003年商品房销售情况持续升温,商品房平均价格保持稳中趋升的发展势头,但增长幅度逐步回落。2003年前11个月,全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为每平方米2456元,同比增长4.8%,低于去年同期增长5.7%的水平。2004年第一季度北京房价呈下滑趋势,上海房价增幅放缓,广东房价增长乏力,但由于全国范围内房地产投资增长过快,杭州、宁波等二线、三线城市房地产价格增速较大,致使一季度全国房价飞涨。 2、完成投资情况

2000年以来,房地产开发投资一直保护强劲的增长态势。据权威部门统计,1月~11月份完成投资3744亿元,同比增长24.1%,占全部投资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18.5%提高到20.6%。2000年全国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额比上年同期约增长20%,其中增幅较大的是商品住宅的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快速持续增

长主要源于房地产销售状况良好,自年初,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一直保持35%以上的高速增长。1月~11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955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5.3%,商品房销售额1998亿元,同比增长38.3%。

2001年1-7月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652亿元,同比增长31.6%(1-6月为28.2%),高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18.4%)13.2个百分点,占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3.9%.房地产开发投资中,商品住宅开发完成投资1820亿元,同比增长30.2%(1-6月为29.5%)。

2002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了21.9%,峻工面积增长了19.1%,销售面积增长20.2%。而去年我国的GDP增长是8%,房地产业对GDP的直接贡献率与间接贡献率之和是1.9到2.5个百分点,对此,专家指出,我国房地产支柱产业的地位已经确立。2002年1-11月份全国房地产投资增长28.2%,竣工面积增长28.3%,销售面积增长29.8%,销售额的增长达到37.1%。

2003年,我国城镇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0106亿元,占GDP (116694亿元)的8.66%(国际上一般为3% -8%),占固定资产投资的18.34%,比上年增长29.7%,高于固定资产投资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5118亿元,比上年增长26.7%。

对比1998年以来的数据可以看出这样一个趋势:即投资一直在增速。在1998至1999年间,投资增长率是15%左右,2000年达到了19.5%,2001更是高达25.3%,2002年又有所回落,为21.9%。这种增长如果不能很好的控制的话,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房地产投资增长远远大于销售增长致使商品房空置率上升,更深层次的后果就是造成房地产投资结构极其不合理。吸收了大量银行贷款的房地产投资一旦出现泡沫,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影响和冲击不容小视。

中国人民银行2002年二季度货币执行情况报告指出,2001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对中国GDP增长的直接和间接贡献率共计1.9到2.5个百分点;2002年,我国城镇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占GDP 的7.55%(国际上一般为3% -8%),占固定资产投资的17.9%; 2003年,我国城镇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0106亿元,占GDP (116694亿元)的8.66%,占固定资产投资的18.34%。由此可见,住宅与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总体上看,1999年—2003年全国房地产市场处于健康、理性的发展态势,供求基本平衡,价格基本平稳。但有的城市(杭州、宁波等)出现了投资增幅过大、土地供应过量、价格上涨过快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2003年第四季度全国房价涨幅最大的几个地区,如上海(同比增长29.1%)、青岛(17.6%),沈阳(15.8%)、南京(13.4%),已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投机性购房热潮,这很可能引发地区性的房地产泡沫。因此,从投机性购房角度来看,局部性的房地产泡沫已经出现,但全国性的房地产泡沫却并未出现。 3、局部过热

局部过热苗头表现在:一是近三年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平均以25.04%的高速增长,为GDP平均增幅的3倍左右,且有进一步增加之势。二是炒房子、炒地皮等投机、炒作现象在大部分城市均可看到,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三是商品房开发投资结构过于向高中档房倾斜。四是国民经济许多行业的企业已开始向房地产业涌入或受其连带影响。五是房屋竣工面积和房屋施工面积中新开工面积分别平均以每年20.57%和25.22%的高速递增。

局部泡沫现象表现在:一是地价泡沫。土地由于其稀缺性和市场需求的无限性拉动及炒作,土地价格出现虚涨,虚涨的部分就是泡沫。二是房价泡沫。房价中的地价泡沫、房地产投机和炒作所哄抬的价格部分、开发商正常期望值以上的期望值等,组成了房价泡沫。三是商品房供求泡沫。商品房供大于求,超过部分的供给增长则为虚涨,构成商品房供求泡沫。五是房地产投资泡沫。因我国房地产投资持续高速增长,空置商品房增加、大量资金沉淀等,使房地产企业还贷、还债困难,导致了房地产投资泡沫产生。

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2002年上半年,房地产投资增幅达32.9%,远远高出销售增幅,其中十余个省份高出20%以上。这导致了商品房空置率继续上升。截至2003年11月,我国商品房空置总量已达1.25亿平方米,空置率为19%,超过了国际“警戒线”(空置率10%-15%)。按一套100平方米换算,这意味着大约有1200万套的房子闲置,其中有一半的房空置了一年,占压资金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二00三年八月十二日,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 (18

号文件)里明确提到:“同时应当看到,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还不平衡,一些地区住房供求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房地产价格和投资增长过快;房地产市场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住房消费还需拓展;房地产开发和交易行为不够规范,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和调控有待完善。”由此可以判断,局部的房地产泡沫确已出现。

二、对几个关键性指标的分析

对房地产业来说,泡沫产生的根源一是供求失衡,二是投机性炒作。供求失衡意味着虽然房屋开工及竣工面积高速增长,但需求却增长乏力,于是商品房空置面积越积越多,最终导致整个行业陷入低谷;投机性炒作则起因于房地产所具备的金融资产属性,一旦投机者预期房价有较大涨幅,纷纷购房以获取资本增值,便形成了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大家预期房价上涨,大量购房,导致需求强盛,房价加速上涨,购房需求进一步高涨??由于这类需求并非以个人自住为基础,在后续资金难以为继或投机者预期发生改变之际,会造成房价的大幅下跌,最终一样导致大量房屋空置,行业陷入萧条。

如果我们以上述两点为基础分析中国房地产市场就会发现,近年来中国的房地产业不仅不存在泡沫,反而迎来了大发展的黄金时期——从1998年开始,房地产业的总体形势一年胜过一年。而刚刚过去的2003年有可能是十余年来该行业总体表现最好的一个年份。

比较1992~2003年11月间房地产业销售面积、新开工面积、竣工面积及空置面积同比增长率的数据,我们发现,中国房地产业的两次快速增长分别发生在1992~1993年与1998~2003年。

在1992~1993年期间,虽然商品房销售面积增幅最高达到了56%(其中投机性买房占去很大比例),但至1993年竣工面积增长率却要远大于销售面积的增幅,而新开工面积增长率又远高于竣工面积,这已经显示了房地产泡沫即将破灭的景象。以后几年整个行业陷入了深度的萧条,一个例证即是1995年一年商品房空置面积就比上一年增长了55%。

与之相比,1998年后开始的这一轮快速增长期则完全不同。从1998年至2003年六年中,有五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率大于同期竣工面积增长率。与此相应,商品房空置面积虽继续增长,但其增长速度却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与销售面积增长率的差距也越拉越大。而因商品房品质或定位偏差而导致空置面积的适度增长本是市场经济下的正常状况,因此,近年来空置面积缓和地增长并不能表明供求结构的失调。而且从1998年到2003年11月,中国房地产业的整体形势一年好过一年,仅从房地产行业销售、竣工、新开工三项指标的不断增高及其相对关系的日趋合理便可见一斑。

从1992~2003年来中国房价涨幅变化情况可以看出,除1992~1993年期间房价有较大涨幅,这段期间出现了全国性的房地产投机热潮外,近年来全国房价涨幅基本在5%左右,远远低于日本的地产泡沫中的成倍上涨幅度,也低于国内经济增长幅度,价格运行不存在泡沫。(表2、表3略) 下面对有关房地产的几个关键指标做一简要分析: 1、投资增长速度

在1998至1999年间,投资增长率是15%左右,2000年达到了19.5%,2001更是高达25.3%,2002年又有所回落,为21.9%。投资增长过快一方面带来了空置率的增加,另一方面又凸显了投资结构的不合理以及投资区域上的不合理。目前国内的房地产投资过于集中于一些大中城市的高层住宅群开发,而对广大中小城镇的开发重视不够。

但总体来看,目前投资规模与销售比例是协调增长的。尽管近年房地产投资增长速度保持在20%至30%之间,但和1992至1993年泡沫时期的年增长率117%至164%相比,显得理性、温和得多。更重要的,房地产投资增长是有消费支撑的。据统计,房地产销售增长速度也在20%至30%之间,而1992年、1993年只分别增长40.4%、55%,远远低于投资的增长速度。此外,目前房地产投资正处在自发调整期,2002年1至10月新开工面积增长19.6%,比2001年同期下降15.3个百分点。但是,不可忽视的是,2003年1-9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4%,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个百分点。土地购置面积同比增长44.5%,土地开发面积增长38.9%。商品房施工面积增长27.8%,其中,新开工面积增长30.4%。商品房竣工面积增长34.9%,

销售面积增长35.9%。销售面积的增幅大于同期竣工面积的增幅。 2、景气指数

2001年“国房景气指数”总体水平明显高于2000年,但与2000年一路攀升的特点不同,全年“国房景气指数”呈“高开低走”的态势。2月份,“国房景气指数”值为105.02点,是全年的最低点;此后上升幅度加大,4月份,“国房景气指数”值达到106.88点,比上年同期高出5.03点,是全年最高点。5到7月份,“国房景气指数”小幅波动;8月份以后,“国房景气指数”逐月回落,到年底又略有反弹。

2002年与2001年相比继续回落,且明显低于2001年水平,同时消费者信心指数也低于2001年同期水平。2002年前9个月,国房景气指数总体走势比较平稳,波动幅度不大。“国房景气指数”尽管仍然低于去年同期水平,但1-9月,全国房地产开发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总体形势呈现出如下特点:房地产开发投资继续快速增长,但增幅略有回落;房地产销售逐步升温,商品房销售价格增势明显;房屋竣工面积大幅度增加,新开工面积出现恢复性增长;土地开发与购置面积增速趋缓, “国房景气指数”已经连续6个月维持在104点以上的水平。

2003年国房景气指数强劲反弹。2003年上半年,房地产开发的主要特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和资金来源继续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土地供应量明显增加;商品房销售快速增长,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高于去年同期。6月份,房屋竣工面积、资金来源和土地转让收入等分类指数增势强劲,是拉动“国房景气指数”总体水平止跌回升的主要原因。然而,尽管2003年以来,“国房景气指数”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运行,变化不大。但受加大对土地和资金供应宏观调控力度的影响,特别是央行121号文件对房地产市场的作用逐步显现,“国房景气指数”小幅回落。

值得注意的是,2003年7月份以来,“国房景气指数”连续2个月保持小幅回落的势头,且均保持在106点以上的水平,10月份,“国房景气指数”稳中趋升的态势表明,全国房地产开发综合景气水平正趋于稳定。

统观2001年以来的房地产开发综合景气指数,除2002年是房地产业处于调整期外,2001年和2003年,国房景气指数均在高位运行(2001年前几个多均在106以上,而2003年全年基本在107左右)。由此,2002年可能是本轮景气的一个转折点,即持续繁荣了近5年的房地产业将经过短暂的调整后继续快速发展。 3、空置率

国家统计局统计数字表明,2002年1至7月份,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总量已达1.2亿平方米,约合1000万套住房,其中半数空置了一年,占压资金超过2500亿元。据最新统计数字显示,2003年前4个月,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同比又增长9.6%,累计空置面积超过1.25亿平方米、占压资金超过3000亿元,居各行业不良资产之首,已引起中央银行的警惕。其中,空置期一年以上的商品房面积同比增长4.5%。而目前房地产开发投资却仍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空置住宅的压力在进一步加大。

但是,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三季度全国35个大中城市房地产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房屋销售价格上涨了4%,土地交易价格上涨了6.3%,房屋租赁价格上涨了1.1%。说明当前房地产市场还是有实际需求的。商品房空置量增加,只能说明当前市场供给结构有问题,需要调整。

另外一些学者及业内人士认为,我国当前房地产市场的空置情况远没有这么严重。目前,我国统计只统计新建商品房的空置面积,国外的空置面积既包含新建商品房的空置面积,也包含存量房的空置面积。国外的空置率=(新建商品房的空置面积+存量房的空置面积)/房屋总量,空置率的合理区间为10%以下。一些专家、媒体的文章中用新建商品房的空置面积/近3年或上年的竣工面积之比,与国外的空置率做对比,显然是不科学、也不合理的。 4、收入房价比

2003年1月份,原国家计委发布的行业景气报告指出,目前我国房地产收入价格比在世界上处于畸高的水平。国际通行的看法认为,住宅价格中位数与居民家庭收入中位之比的合理水平应为3∶1到6∶1。在日本东京,房价收入比大约为4.8∶1。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城市与之相应的比例(平均房价与平均收入之比)是8∶1到15∶1。上海、广州等房价收入比维持在8∶1左右。北京市民户年均收入为3.4万元,一

套80平方米的普通住宅也需要40万左右,房价收入比为11∶1。高房价已使众多欲购房者却步。 但持不同观点的搜房研究院认为,现在有些专家学者使用的国际标准可能并不适合目前中国情况。中国人多地少,住宅郊区化及卫星城镇建设刚刚起步,城镇人口密度远比国外要高,住宅稀缺使房价一时无法“摊薄”。另外,中国住宅建设速度加快是近几年的事,过去10至20年内未能实现的住房需求集中释放,非常强劲,房价相对收入而言较高是正常表现。考虑到这些因素,目前乃至今后5至10年内中国城镇房价与家庭收入比之间的合理比值应该是5∶1至8∶1,而不是3∶1至6∶1。这样计算,目前上海、北京、广州三市房价收入比分别为8.7∶1、12.4∶1、10.1∶1,与全国平均水平7.8∶1相差并不远。

三、对几个代表城市的分析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昨天公布的对全国35个大中城市房地产市场调查显示,2003年四季度,全国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1%,土地交易价格上涨8.9%,房屋租赁价格上涨2.2%,涨幅均高于三季度。据介绍,上海、青岛、沈阳、南京上涨幅度高达29.1%、17.6%、15.8%和13.4%;长春和广州房屋销售价格则分别下降1.7%和2.2%。

下面的数据来源于天涯论坛(www.tianyaclub.com)之经济论坛所做的一个网上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城市的房价比较合理。 1、对35个大中城市的调查结果

北京CBD附近及市中心区域8000—10000(单位元/平方米,以下同),二环8000左右,四环与五环之间6000-7000,五环及其以外区域4000-5000,郊区(如昌平) 2500左右。 上海市郊结合地区的房价也至少6000,市中心大概15000—20000 长沙:经济房 1200~1500 商品房 1800~2200 郑州:市郊结合带 1700-2300 环线内 2000-3000 成都: 基本在2000-4000 郊區1000-2000 重庆:2500左右

武汉:比较偏的房价在1800以上,城区2000以上

南昌:市区的房子在2000-4000 郊区一般在1000-2000左右 杭州市中心地带8000以上,市区内6000以上,包括钱塘江对岸 宁波市中心一点的地方,大概是5000-5500,郊区一点的4000以上 济南市中心6000左右,二换附近4000左右,市郊房价2000~3000 沈阳 2500~4000

石家庄市中心3300-4000,次中心在2300-3000,城市边缘1000-2000 天津4000—5000

广州均价5000以上,市中心7000-10000,城乡结合4000左右,郊区4000左右 苏州房价平均4500~5500左右

厦门市区4000以上,湖里(工业区):3000以上,岛外:2000-4000 长春市中心在3300-3800 次中心也在2500-3200 边缘2000 秦皇岛期房1600 左右,市中心的现房 2500 左右

西安2环内要3500左右,2环外2500-3300左右,郊区(长安区)1800—2500 南京市中心地区10000以上,次中心7000—8000,郊区3000—5000,二手房5000左右 温州6000~10000

成都中心繁华商业区5000左右,市区3000—4000,市郊2000—3000,郊区1000--2000 深圳市中心7000-8000,市郊5000以上,关外的4000以上 杭州市区6000以上,市郊3000--4000

由此次的网上调查及参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房地产月报我们发现:

个人购买继续成主流,房价平稳运行。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过去10年我国的商品住宅大部分都销售给了个人,到2002年10月,我国个人购买商品住宅占到商品房销售的91%以上,已经成为市场购买的主体。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和消费物价的稳定,人们对商品房的购买力也在不断增强,有6%—15%的家庭甚至开始购买第二套住宅以用作投资,个人购房占商品房销售的比重将继续增加,仍然是市场购买的主体。研究人员预测,2003年个人购房的比重会在2002年基础上再增加1个百分点。

空置率的上升和产品结构性过剩以及二手房市场相对滞后的问题有关。最突出的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中高档价位的房子供大于求,而中低档价位供不应求。例如北京,中高价的房子出现了结构性过剩,现在已经可以看出泡沫破灭的一些迹象。如CBD项目原来每平米八九千,现在已降到六千多元,因此,去年北京的房价平均下跌了5.9%。另外,北京二手房市场也明显相对滞后,去年一手房交易量达到1700多万平方米,二手房只有50万平方米。而成熟的住房市场如美国,15%是一手房,85%是二手房。上海基本是一比一,可以互相置换、共同发育。这样,老百姓参与市场的比例就高得多,交易量也高得多,市场也就相应繁荣,还能减轻空置房的压力。 2、对代表城市的分析:

一线城市中我们选择了北京和上海,二线城市中我们选择了三大经济圈中经济活力最强、平均房价偏低的长三角地区浙江省的宁波和杭州。 北京

据北京统计局2004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2003年北京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2003年北京完成房地产投资为1200余亿元,增长21.5%,增幅低于上年4.7个百分点。商品房价格每平方米平均5700余元,商品房销售价格指数为100.4%,公房交易价格指数为100.0%,私房交易价格指数为100.2%。房屋销售价格保持平稳态势,全年仅有0.3个百分点的波动。

据北京市统计局统计,北京2001年1至11月房地产投资总额为631.9亿元,比2000年的415亿元增长52.3%,其中住宅投资381.5亿元,比上年229亿元增长65.9%;2002年1—11月份,北京市的房地产开发投资达到789.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9%。

从投资规模、速度、比重看,北京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继1995年高速增长之后,1996年、1997年经历了短暂的调整期,1998年起受住房制度改革影响,规模逐年扩大,速度不断加快,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逐步上升。从1998年的377.4亿元上升到2001年的783.8亿元,4年增速分别为14.2%、11.7%、23.9%和50.1%;占全社会投资比重分别为39.3%、36%、40.2%和51.2%。2002年1 至10 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0.3%,占全社会投资的57.3%。

另外,从房地产市场价格来看,据北京市统计局统计,2002年1—11月份商品房均价为4279.5元/平方米,比2001年同期下降了11.8%,其中商品住房均价为4088.9元/平方米(计算方法:商品住宅销售额/商品住宅销售面积按此方法计算1998年以来历年商品住宅均价,这是自199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如下图所示,商品住宅均价从1998年以来一直稳定在4700元/平方米左右,而且逐年递减,其中2000年更是低至4556.9元/平方米。

从1998年至今,北京市的房地产开发在周期上正处于扩张阶段,其高潮已经经历了5年的时间,但由于住房制度改革使得住房需求转向市场化方式解决,长期积淀的社会资本快速向房地产业集中,居民的购房积极性充分调动,个人购房比例激增,再加上国民经济健康高速运行、入世和举办奥运会等因素的促进,并且在住房供给、需求、土地资源等方面还有一定的发展余地,北京市的房地产前景相当乐观。 上海:

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和上海市建设管理委员会2004年1月5日共同发布的报告称,房地产业增加值占上海GDP的比重逐年提高,从1990年的0.5%上升到2002年的6.9%,2003年预计达到7.4%。在上海GDP两位数的增长中,约1个百分点是房地产业直接贡献的。但面对高企的房价,上海市政府3月底已表示将对房地产市场进行适度调控,并已将这项工作列为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

国家统计局2004年3月发布的《2003年全国房地产开发市场景气状况报告》显示,2003年,上海市

商品房平均价格达到每平方米5118元,首次超过北京成为全国房价最贵的省份城市。此外,上海房价还以24.2%的增长速度成为全国房价增长最快的省份和地区之一。

但从总体上看,上海10多年来房地产业的发展还没有出现过泡沫经济状态,个别年份曾有过房地产投资增幅过高、土地供应量过大、商品房空置过多等经济泡沫现象,经过前几年的调整,逐步走向平衡,经济泡沫已大为减少。房地产业的繁荣期到来,对于促进上海经济增长发挥了显著作用。但也应清醒地看到泡沫增多的局部现象,不能掉以轻心。 当前上海市房地产的基本情况如下:

1)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基本平稳,求略大于供,呈现出供求两旺的态势。据上海市房地产交易中心、上海市统计局发布的2002年1~6月房地产市场信息数据汇总资料,已登记的商品房预售面积1230.14万平方米,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49.9%,批准的预售面积(1138.86万平方米)与实际预售面积之比为1∶1.08,实际预售面积略大于批准预售面积。已登记的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19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9.5%,大大超过商品房竣工面积(468.51万平方米)。住宅市场旺盛的需求,拉动着上海房地产市场出现繁荣的局面。

2)存量房交易大幅增长,向着房地产市场主体的方向发展。2002年1~6月,已登记的存量房买卖面积达到811.23万平方米,同上年同期相比增长31%。日渐接近增量房交易,部分区内存量房产交易量已超过增量房交易量。预示着上海的房地产市场逐步成熟。

3)房地产开发投资更趋理性化,市场基础扎实。2002年1~6月的上海房地产开发投资额达到355.36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45.3%预计全年将超过700亿元,这对拉动投资需求,平衡供求,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是有益的。

4)商品房价格稳中有升,基本合理。2001年上海的房价上升了8%左右,2002年上半年上涨了5.8%。从其成因来分析,主要有三个因素:一是楼盘品质提高、环境改善,成本推进型上升;二是居民收入提高,消费结构转换形成的需求收入弹性促进型上升;三是商品房阶段性、暂时性供不应求的需求拉动型上升。2001年上海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长9.9%,而房价的增幅仍低于收入增长幅度。从长期发展趋势看,房价稳中有升是符合市场经济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也是合理的,它恰恰是房地产业景气的重要标志之一。

当然,也应当看到当前的上海房地产市场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出现了一些泡沫过多的现象。主要表现在:

1)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过猛,隐含着再次出现供给过剩的危险。因此,从现在开始就应适当控制土地供应量和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

2)商品房开发结构过于向高档房倾斜,中低档住宅开发不足。要积极引导开发商多建中价位住宅,避免结构失调。

3)房价涨幅偏大,经济泡沫成分渐增。要尽力避免房价大起大落的波动引起的震荡。 浙江省:杭州和宁波

2002年,全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增长比例为2.9%,而浙江房价比上一年上涨16.4%,涨幅是全国的5倍多。其中,杭州、宁波2002年涨幅分别居全国第5位、第1位。浙江省商品房价格已是连续多年迅猛上涨。据浙江省城调队统计资料,该省商品房价格从1998年的每平方米3278元,增长到2002年上半年的每平方米4749元,涨幅达44.8%,是全国房价最高的省份之一。杭州涨幅尤其惊人。1998年,杭州市中心的平均房价为每平方米2800元,目前已超过每平方米6000元,5年多来杭州的房价翻了一番。宁波市中心的平均房价也在5000元/平方米以上,与2002年相比涨幅超过了30%。

杭州的房价自1999年以来,杭州市商品房销售价格的累计涨幅居全国前列。目前杭州市中心的平均房价达到每平方米6000元以上,比两年前上涨了65%。市场主流房产(高层和小高层)平均房价达每平方米5300-5800元,最高房价平均达每平方米16000元。同时,作为房价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主要拉动因素的地价涨势更为惊人。杭州市中心土地出让费从1998年底的每亩200万元逐年上涨,1999年为每亩500万元,2000年则达到每亩800万元。

据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最新调查显示,2003年二季度与去年同季相比,杭州的土地交易价格上涨41.7%,而临近的上海,同一时期土地交易价格涨幅为14.0%。

有专家称,杭州房价上涨过快,主要因素是地价涨幅惊人。不过,在2003年,最被人们关注的政策是杭州自己出台的“楼市新政策”,新政策中包括经济适用房要占到50%的比例,二手房转让将恢复征收20%的个调税等内容,许多人认为,这对杭州楼市的发展将起到巨大的作用。尚未实施的新政策,对杭州楼市已经产生影响。

宁波地价亦不遑多让。在最近的一次土地拍卖中,宁波某房地产开发公司以6.8亿元的价格获得一块占地22公顷土地的土地使用权。这块位于宁波郊区的菜地,仅地价就达200多万元,合每平方米3300元。由土地招标拍卖出让所构成的土地成本,约占商品房成本的40%~50%,也就是说,这块郊区项目必须卖到每平方米6000元以上,开发商才可盈利。

据统计,2002年宁波市实现房地产开发总投资95亿元,商品住宅新开工和竣工面积分别达到420万平方米和300万平方米,同比分别增长30.8%和24.8%。而在房价上,据了解,目前宁波市中心的每平方米的价格在5000元/平方米以上。从2001年开始,宁波市市区普通商品住宅价格上涨11.7%,涨幅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居第一,2002年上半年房价又上涨9.8%,涨幅仍高居全国首位。

浙江不少城市实行土地储备及土地拍卖制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杭州。该市于1999年3月开始正式实行土地储备制度,并制定了《杭州市土地储备实施办法》(2000年8月少部分修改)。2003年1月28日,杭州市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讨论通过《杭州市土地管理条例(草案)》。现在,杭州市由土地储备中心收回、储备的国有土地出让,基本实行挂牌拍卖。1999年1月,杭州市首次实行土地拍卖,成交价格为平方米2562.5元。此后,成交价直线上升。土地储备制度给杭州财政带来丰厚的收益。仅2001年市区收取土地出让金就达40多亿元,土地收购储备累计资金30亿元。到2001年底,杭州市区已累计收购土地8000亩,向社会供地2500亩,储备土地5500亩,累计投入收购资金100亿元。

但是,大量的土地转让之后,,杭州市几乎要面临无地可供的局面。据杭州市国土资源局透露,至2001年,国家下达给该市1997年~2010年的用地指标已用了70%。2001年,杭州市的用地指标只有2万亩,但该市实际用地达9万亩。 2003年第四季度,杭州市国土部门向社会集中“抛出”超过上年全年公开招标的土地量,以期平抑房价。但现在看来,这一目标未能达到,第四季度杭州房屋销售价格上涨了14.6%。 鉴于地价对于房价的直接拉升作用,有业内人士将浙江房价尤其是杭州、宁波房价高企不下,归咎于土地储备及拍卖制度的不完善。但国土资源部调查报告反驳说,所谓“土地收购储备、招标拍卖抬高了房价”的说法,“只是看到了表面现象,而对实质情况缺乏了解和研究”。他们认为,杭州、宁波房价很大程度上是巨大的现实需求拉动所致。

四、股市与房市

从1999年我国房地产市场开始复苏以来,房地产每年都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长速度,房地产行业投资回报率远远高于其他行业,基于这一行业的高利润,大批非主营公司强势介入房地产,以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据2002年10月份,在胡润制造的中国100富豪榜中,以及《福布斯》杂志“2002中国内地首富排行榜”中,百名新一届内地首富中,有50位首富或全部以房地产作为公司的主业,或部分涉足房地产业。然而,目前的房地产企业中自有资金在1000万元以下的要占到1/3左右,开发商的规模小、实力弱,给这些业外“大鳄”的进入提供了机会。

截止到2002年11月,据统计(从2001年到2002年11月份)沪深两市累计有201家非房地产业上市公司投资房地产。目前,上市公司中涉足房地产业务的公司达到了348家,占上市公司总数的28.86%(我国境内上市公司1220家),其中主营业务为房地产业的有69家,其中1/3左右是从2001年才开始涉足房地产业的。这些企业的传统主业有医药、IT、家电、机械制造、纺织服装、农业等。种种迹象表明,业外企业对房地产开发热情空前增长,大有超过传统房地产企业之势。

应该说,上市公司竞相进入房地产的热潮始于2001年,2001年中期,先后有人福科技、福星科技、道博股份、武汉控股、ST黎明、数源科技、经纬纺机、湖北车桥等斥资投入房地产开发。进入2002年,接连出现了数源科技、亚华种业、益鑫泰等进军房地产业,而国内著名企业海尔、康佳、TCL、美的、三九、联想等也纷纷向房地产业投怀送抱,统计资料表明,全国10%左右的上市公司,不同程度涉足房地产业,新一轮的房地产热潮呼之欲出。同时也表明,继网络、生物制药、金融证券投资热之后,房地产业正成为上市公司新的投资方向。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业外企业的进入给房地产市场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2001年全国房地产到位资金达到7378亿,比上年增长 29.8%;而2002年前5个月,到位资金已达3105亿元,同比增长35.9%,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家电厂家“海尔”、“美的”、“TCL”、“康佳”正在大举进入房地产。饲料大王四川新希望集团也斥资30亿进军地产。一批上市公司,诸如“数源科技”、“亚华种业”、“益鑫泰”、“经纬纺织”,甚至“联想集团”、“三九药业”也争相挤身房地产。一面是商品房空置率扩张,一面是新开工楼盘大幅增长,新企业持巨资再度猛烈攻入.势必加剧房地产市场的风险。 1、房地产上市公司基本现状:

据了解,1998年以来,投向房地产行业的资金一直呈两位数递增之势。2000年全国房地产投资完成额为4901.73亿元,比1999年增长19.5%,2001年又较上年增长29.8%,2002年的增长率也在30%左右。在这一轮房地产开发热潮中,许多其他行业的领军企业如希望集团、联想集团、海尔、TCL、美的、三九集团、康佳集团等,以及数以十计的上市公司,纷纷抢滩试水房地产行业,说明众多企业十分看好这一产业的发展前景。

然而,在我国房地产业处于长期繁荣的大背景下,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 据统计,在介入房地产领域的大企业中,直接设立房地产公司和投资房地产项目的比重占到60%以上,然而由于多数公司之前并没有开发项目经验(专业化水平也不是很高)很难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房地产开发商虽然对外宣称其行业平均利润大约在15%左右,但实际的利润要高于这一数字,如果营销策划和成本控制做得好,利润要达到20%以上,甚至是30%、40%,高额利润无疑是促使大批企业投身房地产的主要动机。但是,从1998年到2001年,房产类上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从0.179元下降到0.157元、0.141元、0.073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从7.35%下降到6.74%、5.93%、3.10%。原有的房地产公司中,今年上半年亏损或绩差公司也不在少数。如旭飞实业2002年中期业绩为每股收益-0.038元,莱茵置业为-0.090元,先锋股份为-0.224元,阳光股份为0.003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为-0.001元),还有几家是ST公司。另外,据2002年第三季度季报披露的情况,房地产上市公司整体情况也并不乐观,业绩同比下降的家数为同比上升家数的两倍。

从2002年公布中报的69家房地产上市公司来看,49家业绩下滑,11家亏损,22家增长,整体业绩下降明显。

2003年第一季度,64家公司中主营收入增长的33家,下降的31家,整个板块主营收入同比下降2.13%,而全国同期房地产行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2.7%,可见房地产类上市公司总体上在行业中处于非主流地位,代表性极其有限。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利润同比增长1.15%,主营业务利润率23.82%,比2002年一季度微幅增加0.77个百分点,显示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盈利能力改善不大。但从净利润来看,64家上市公司中净利润增长的有30家,业绩下降的34家,整个板块净利润大幅上涨35%,说明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等其他利润来源增长较快。而除去2002年重组转型为房地产公司的其余64家公司表现与行业相比也不尽人意,依据行业1-5月份的表现和央行政策对这些公司开发项目的影响预测,这64家公司今年中期主营收入、主营利润基本与去年持平,而净利润可能出现13%左右的增长,主要原因是这些公司一季度净利润增长较快,而二季度由于SARS及央行紧缩政策引起原来一部分预期需求不能实现,业绩有所下降。

另据报道,2003年中期,24家房地产类上市公司发布业绩预告,其中预计业绩大幅上涨的7家、预盈的1家、业绩大幅下滑的2家、预亏的14家。 2、对上市房地产公司的简单分类:

从上市公司介入房地产行业的方式,可以从整体上把这些房地产公司简单分为两类:

一类是通过合资建立新的地产公司介入房地产。新组建房地产公司的规模与自身资产相比并不大,即使经营失败,对公司也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他们介入房地产的举动有试水探路的性质。如银基发展出资700万元参与组建吉林银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新疆天宏投资800万元参与设立北京天宏国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威远生化斥资1440万元组建河北威远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北方国际出资1700万元合资成立北京北方华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大连渤海和青旅控股出资较多,分别为5000万元和5100万元。

这些公司看好房地产业,希望从中能够分得一杯羹,但又没有相关行业的经验,因此大多数选择房地产公司合作。如青旅控股选择的是绿城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大连渤海选择的是北京万柳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北方国际则选择华辰方馨物业管理公司。而有的公司则显得仓促上阵,介入带有明显的盲目性,如威远生化与其控股公司河北威远集团有限公司合资组建地产公司,这种缺乏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公司,在市场竞争中难以和专业公司相抗衡,投资成功的变数也更多一些。

另一类则是通过资产置换或股权转换方式,使公司主业转变成为房地产行业。这些上公司进入房地产行业较为彻底,大多数是与原主业分手,全身心介入房地产业。虽然它们都是通过重组方式进入地产领域,但其将来重组效果会出现很大的不同,成败的关键应该主要取决于公司重组后注入资产的质量状况。如ST成百曾经是成都地区的百货业龙头企业,经过资产置换,公司从一家老牌百货类公司转型成一家以房地产业务为主的公司先锋股份8月24日公告称,公司第一大股东北京顺通实业公司拟分别转让给万通星河和裕天投资1575万股和368万股股权,此次股权受让如获批准,万通星河将为公司第一大股东。先锋股份将在大股东的支持下注入“亚运新新家园、新城国际”地产项目,发展前景看好。但因房地产项目不确定因素太多,公司公布的公告中,不能提供两个项目的盈利预测,这是值得我们留意的因素。

新介入的企业做一些短期投资试探一下,或者与专业化强的实力公司合作开发或参股房地产公司的方式减小了新介入企业的经营风险。但同时,企业转型和进行多元化必须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与可行性分析,做好与主业的搭配关系,避免遭遇“多元化陷阱”。 3、影响房地产公司业绩的五大因素

开发周期,房地产开发的周期长,前期投入大,收入会比较集中在某一时段,尤其是下半年。许多房地产公司在下半年将会出现产品的集中销售,届时市场的需求和承受能力将会影响到公司的业绩。 扩张成本,不容忽视的是,一些房地产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得到较快提高的同时,成本、费用却以更快的速度增加。

现金流情况,房地产上市公司土地储备和项目前期投入所需资金量较大。一旦有项目不能如期实现销售现金收入,公司就可能面临现金周转的困难,影响其他后续项目的进展。

收益结构,目前境内的房地产上市公司的收益主要以房地产开发销售为主,缺乏其他稳定收益。在进行房地产开发的同时发展物业将是以后的趋势。

土地招标,房地产上市公司必须正视由于土地招标使房地产业成本上升的趋势,以及这一趋势对房地产公司资金实力的考验。 4、此消彼长还是荣辱与共

一直被各界认为是利润率较高的房地产业,2002年以来成为各种资金涌入的焦点,出现了外行搞房地产、外来人搞房地产、外来资金搞房地产的“三外”现象。众多业务和房地产业毫不相干的上市公司也加入这股潮流中,有的公司甚至将主要业务方向调整为房地产业。然而,房地产业的现实并未契合人们的良好预期,市场上一面是新开工楼盘大幅增长,另一面是房屋空置率不断上升,投资的风险日益增大。 大量的资金涌入地产市场,拉动了土地价格的飞速上涨。然而,地产价格的长期偏高对经济增长带来了相当大的负面因素。首先产生了投资的分流,大量热钱集中于土地并没有创造出应有的财富增值,反而限制了其它行业的金融支持,对股市的资金面是一个冲击。其次牵制了消费,地产价格过高严重影响了普通家庭的消费能力,这对宏观经济摆脱目前的通缩局面相当不利。同样也对股市的行情发展不利。

2003年以来,有种种迹象表明随着股市的升温,更多的资金流向了股市。据上海《财经时报》报道,由于预期楼市出现“拐点”,“炒风”正在向股市蔓延。早在2002年9月,上海就有房地产开发商以抵押土

地使用权给银行的方式获得资金,投入股市。与个人住房消费抵押贷款流入股市的资金相比较,地产商地产抵押去炒股的资金量更大。据统计,上海1/2-1/3的中小地产商囤积的现房和在建的项目正在大批抵押给台资和外资后炒股。一些超大的房地产企业也通过合资甚至把项目抵押拿钱炒股票。因此,随着上海个人住宅消费抵押贷款和银行资金参与的地产项目转押资金正在流入股市,地产市场、股票市场和金融正在形成一个逐渐放大的危险:那个环节都不可以出问题。

从现象上看,近几年股市一直低位徘徊,而房市却出现了持续繁荣的局面。而在房地产市场局部堆积了越来越多的泡沫并有可能引发整个市场的崩溃之后,原本投在房地产市场的资金开始向股市分流,并带来了股市的繁荣,二者之间似乎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

不可否认,整个社会资金总量有限,股市低迷导致房地产投资增加、房价上涨,但在股市和房市日益融合、外资尤其是投机资本大量进入的情况下,二者其实是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这一点在近年来我国众多的房地产企业纷纷上市后就更加明显。

房地产企业上市不仅可以拓宽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渠道,还可以为股市的平稳和繁荣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房地产企业可以从股票市场上融资,保证项目的进度和质量,保证企业的赢利水平。相应的,房地产股就会坚挺,在众多表现良好的房地产股的支持下,股市的动荡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股市与房市由此实现双赢。

因此,目前要做的就是从房地产企业这个实体角度来促进股市与房市的相互融合,以房地产企业的产品为媒介促进房地产证券化,来连接股市与房市之间的资金流动,使股市与房市相互转化、相互扶持、共生共荣。

五、政策回顾

1998年,国务院下发23号文,宣布宣布取消福利分房,极大地释放了住房需求的“动能”。在中央扩大内需的政策背景下,进入了新一轮的景气周期。2001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对中国GDP增长的直接和间接贡献率相加共计1.9到2.5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已然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2001年7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规范住房金融业务的通知》。严禁发放“零首付”个人住房贷款。该文件与最近央行发布的121号文内容有诸多相似之处,被认为是房地产业新一轮整顿的开始。 2001年7月,温家宝批示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宏观调控,“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一些城市过高的房价,防止房地产业出现泡沫”。2002年年初,建设部对北京、上海、重庆、广州四个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情况进行了调研并于1月21日向国务院报送《商品房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2002年7月1日,《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实施。

2002年8月,建设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说总局等5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房地产宏观调控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2002年下半年,建设部召开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区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参加的房地产形势分析会,做出了“全国房地产市场总体上保持健康、快速发展态势,但部分地区存在投资增幅过大、土地供应过量、价格上涨过快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个别地区问题还较严重”的判断,并向国务院上报了《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分析的报告》。

2002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关于对房地产信贷业务进行检查的通知》,检查范围是2001年7月1日到2002年9月30日办理的房地产贷款业务。

2003年2月起,国土资源部进一步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

2003年6月13日,央行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银发121号文)。

2003年6月下旬,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二季度例会。强调注意防范货币信贷较快增长时在房地产业和低水平建设中潜在的金融风险。

2003年8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发18号文)。 由上面一系列的文件及政策可以得出结论,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在土地拍卖制

度、房地产金融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并且局部房地产投资增长过快,但由于结构不合理致使房价涨幅过大、空置率上升,政府下决心对房地产业进行整顿。可以预期,房地产行业的调整即将到来。

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经济运行与发展室主任王小广认为,近5年来房地产景气的原因不是周期性因素,主要是靠体制变化和政策的刺激。由于城市化及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改善等内在需求的推动,我国房地产行业长期看好,将成为推动下一轮宏观经济繁荣发展的三大支柱性力量之一,但真正源于需求持续高速增长的房地产繁荣时期还未到来。但是,由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加上上述政策的规范,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肯定会进入一个良性的调整期,为下一个增长周期积蓄力量。在大概5年左右的时间里,房地产业的需求仍然保持着较为广阔的空间。

六、升值可能带来的影响

由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来,中国的房地产业虽然存在不少问题,但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一定要审慎对待人民币升值的问题,以免重蹈日本的负者。

从以下几点可以看出在人民币保持稳定的情况下中国房地产增长的一个大周期有望开始。一是据联合国机构的统计分析,当各国人均GDP处于从800美元到1.3万美元的成长区间时,住房消费将持续发展。目前中国人均GDP刚过1000美元,正进入住房消费持续发展期。二是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50%,发达国家75%,我国38%,只及发达国家的一半,由于城市化加速,今后每年估计有近2000万人进入城市,其对房地产的需求有可能超过城镇居民住房面积提升的需求。三是目前我国城镇居民住房消费占全部消费的比重仅10%,人均建筑面积22平方米,到2020年有望达到人均30到35平方米,城镇居民住房消费将"升级换代",从而产生后续需求。四是目前我国的消费信贷占整个信贷的比重不超过10%,而美国为40%,香港为50%;同时我国GDP中消费的贡献约50%,而美国为80%,因此消费信贷与整个消费的增长空间都较大,由此将带来房地产信贷与消费的增长。

升值后,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相对增加了人均GDP,另据测算,人民币的升值将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及水平,并带动城市化的进程,据此看来,人民币升值将会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但是,如果任由市场来调节,政府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来控制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的话,就会重蹈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经济的覆辙。这方面有台湾的经验可供借鉴。

从1980年至2000年的20年时间里,台湾经济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台湾的地价和住房价格也快速上涨。据台北、高雄、台中等城市的资料显示,这20年里,住房价格(含地价)上涨了十二三倍,同期这几个城市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十倍多。也就是说,台湾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房价的涨幅相差不大。并且,在这20年中,台湾先后采取了两次调控措施。第一次,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政府组织建设国民住宅,其售价比市价低一半多;第二次,在20世纪90年代,政府收购台湾糖业公司空出的种甘蔗用地,用以建住宅,其售价也比市价低一半多。这两次用经济手段进行的调控措施,较好地产生了阻止房价快速上升的作用。

因此,在人民币升值后,必须对地价和房价进行适度调控,控制房价的涨幅。

另外,人民币升值后,会有大量的国际投机资本涌入,一方面他们是为了赚取人民币升值的差价,推动人民币的进一步升值;另一方面,他们进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持有人民币资产,制造泡沫,最后抽逃,把泡沫留给国内的投资者。国际资本的进入说明了他们对中国经济增长充满了信心,但同时也给国内的金融、房地产市场带来了极大的风险。所以,人民币升值后如果不能较好的控制国际国内投机资本的冲击,不仅对房地产市场,甚至对整个国民经济都是一场灾难。

如果政府调控适当的话,升之后房地产市场还是有很大的发展前景的。

首先,从投资和消费增长速度来看,人民币的升值带来进口的增加,促进消费和投资的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从而提高了居住水平的提高速度。我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在9%左右,而投资和消费的增长速度肯定高于这一水平,因此,如果控制房地产投资和国民经济大体保持同步增长的话,未来5年内我国房地产发展速度可稳定在10%—15%之间。5—10年内可能会加快,可提高到15%-20%。

其次,从收入房价比这个角度来看,收入房价比是居民年收入和在当地购买一套住宅所需支出的费用比,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普遍认为收入房价比在1:6至1:8较为合理,国际上公认的警戒线为1:10,而有数据表明我国目前大多数城市收入房价比已经超过了这个警戒线。但是由于从总体上讲,我国目前对住房有三种需求:居民改善住房的需求、拆迁房屋形成的需求和城市化加速农民进城的需求,这些都使我国目前的住房需求缺乏弹性。这三种需求的力度都不会减弱,而居民收入则在不断增长,只要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大于房价的上升速度,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就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关键是要调整房地产市场的供给结构,增加经济实用房的供给量,并启动二手房市场和房屋租赁市场,以平抑房价。另外政府也要发挥“有形的手”的优势,保证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

广东地区外资企业黑幕种种

本人是一个来自内地的民工,长期在沿海地区的外资企业打工。看到许多的技术含量低, 有毒有害,劳动力成本高的外资产业正大肆转移到中国的沿海地区。威胁着打工仔的身体健康,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我也不得不说。

陶氏化学公司就是一个例子,当然因为我自己的民工身份。我不知道联合碳化物公司(Union Carbide Corporation)和陶氏化学公司(Dow chemical company)的具体关系。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应该有股权的联系。1984年12月3日,联碳在印度博帕尔市的农药厂甲基异氰酸酯气体泄漏,那些在睡梦中的印度人就被稀里糊涂夺取了生命,知道今天某些没有幸存者还在遭受那场灾难的折磨。印度的最高法院前段时间才发放了赔偿金给那些受害者。

今天这家公司又在中国开了一家工厂。就在广东中山的小榄。Union Carbide (Guangdong Zhongshan) Co., Ltd. 57 Xiaolan Highway, Xiaolan, Zhongshan Guangdong 528415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el. 86 760 210 1288 Fax 86 760 210 0823

他们的主要产品是那些环氧数脂和硬化剂(epoxy resin & epoxy hardener)以及那些中间产品。环氧数脂和硬化剂主要用于电子零件的浇铸上。还有一些电路板装配也用上他了。他们到底有没有毒害我不清楚。我以前在一家生产SMT电感和变压器的工厂做过(他用的产品就是美国陶氏公司生产的),我讲一下我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这种产品的工艺是这样的:先将一个线圈放在一个小盒子里面。然后把环氧数脂和硬化剂用一定比列混合。用注射器将化学品浇铸在盒子里面。最后放在高温据焗炉里面固化。有一次有个员工在混合搅拌时不小心将化学品溅入眼睛里面,他马上痛苦的哀叫起来。经理马上跑来用清水冲了一遍,然后送到了医院。眼睛是保住了,不过视力是大大下降了。还有一次,按照规定取这种东西时,必须戴手套。有个员工为了图省事,就没有戴,手上沾了一些化学品也没有及时清洗。结果第二天早上,他的全身就浮肿了,眼睛眯成了一条缝。他的毒害我是见识了。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要核对这种产品的说明书。我不得不佩服美国环境保护法令和化学品控制的完善。他详细介绍了产品的处理预防措施,甚至要求他们的产品容器在用完以后,要返回给他们的公司,不得随意丢弃(防止污染水体环境)。我不知道我们的政府有没有这样的法规。更令人恐惧的是:在他的外包装上有这样的英文: warning:long period contact without protect will cause cancer. 我实在忍不住了,找到我们的厂长,跟他说,这样子不行的。要买点安全防护装置,否则以后有什么事情工人会找我们打官司的,我们会很被动的,尽管厂方和当地政府的关系很好。终于他们购买了防护眼镜,还有洗手液。我告诉员工,每天下班和吃饭时,一定要洗手。

然而我还是听说在那个工序的女员工有部分出现了生理周期不调的现象。心寒哪。后来那些外包装上的英文被香港采购部的人用纸条覆盖了。

那些黑心的资本家是不管工人的死活的。稍微花一点钱,就可以购买一些防护设施。还有应该给员工告诉实情的,

我有一位朋友和他的老婆都在一家电子厂打工,也是做电子元件的。他老婆怀孕了,然而几个月以后,

医生告诉他,最好是把孩子打掉,因为他老婆经常接触有毒的化学品。朋友和他老婆痛苦,随后黯然回到家,发誓再也不出来打工了。

广东东莞新科电子厂附近有一家厂,他里面有清洗工序。要用化学药品,几个生龙活虎的小火子在那里干里两年后,就变成目光呆滞,脸色菜黄,全身带病,投诉到劳动监察部门,派人来检测,化学物质超标了,厂里面赔了几万元让他们回家了。

美国哈奇逊公司(Hutchinson Technology)生产电脑硬盘里的元件,那是一种很精密的金属元件。对产品的外观品质要求很高。在SMT生产用的是AOI(automatic optical inspection)检查焊接的质量等。大概就是光学扫描。哈奇逊公司在美国的工厂也用的是类似于AOI的装置检查产品的外观品质。然而他在中国的工厂却偏偏的用的10倍放大镜外加员工的眼睛检查。他要求每小时要检查那么多产品,同时又规定如果漏看一件坏品,就会被罚款。厂里的工程师员工怨声载道,要求购置美国厂的光学检查设备。不过厂方的答复是:因为大陆的员工工资相对于那些光学检查设备很低。所以购买检查设施从经济上讲不花算。而美国人的工资相对于那些设备较高.还跟那些员工说,想做就做,不想做就走人。反正外面有很多人没有工作,厂里不愁找不到人,员工气的说不出话来。

更有一些厂家把那些要落后的生产工序迁移到大陆来,其他工序还留在美国。当然那些工序一般是不稳定的,(报废品是一半)员工每做一件都要检查质量,给那些工序工程师施加很大的压力。他不想花钱开发改善新的工序,也不添置设备。因为在大陆人工成本比购置设备的成本低,唯利是图的资本家只会从经济的角度考虑。

广东地区的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大部分都是外籍的,有欧美人,台湾人,香港人等。有部分人的素质还是很高的,然而有部分人却很差劲。他们对工人残酷剥削,对他们的外国老板谄媚赔笑。经常在酒店里面找小姐。他们瞧不起大陆人。把大陆人作为低等级的劳动力。他们当中有很大部分的人都是在他们祖国是下岗失业人员,或者是破产失败的小商人。到中国来自谋职业,虽然他们在自己的国家是穷人,不过在中国他们的工资还算是富人了。他们颐指气使,趾高气扬。

我曾经认识一位黑人兄弟,他是一个工厂里的技术员。操着一口难听的明尼苏达口音的英语,他在美国失业了。然后他跑到中国来了,然后在中国一家美资工厂当了工程部经理。有一位美籍华人,他在美国是加油工,然后到中国来,混了一个生产部经理。还有一些台湾的同胞,他们每隔一段时间都要会回去领取综援救济金。有个印度阿三,到了一家电子厂当管理人员,就把以前的工程师全部赶走,换上他们自己的老乡/顿时厂里面飘荡着一股印度口味的英语。正是因为转移到大陆的产业如此低级,所以才让这些人有滥竽充数的空间。

这里厂里面的工人处境也很可怜,大部分都是来自内地的农村女孩子,为了生计所迫,他们远离家乡。他们的年龄大约二十多岁左右。他们要承受高强度的生产线上的劳动,同时也要面对各种心理问题。她们不好找对象,因为男少女多。她们经常受骗,因为她们很幼稚,同时她们的生活也很枯燥乏味,而某些居心不良的男人就利用这些去欺骗她们,实际上,她们也是心甘情愿受骗,因为她们也需要生活的一点刺激。如果我以后有孩子,我决不会让他去打工。当然后果就是有些人受骗上当,有人为情自杀,还有人干脆破罐破摔,到发廊做小姐去了。

同时我也不是想贬低那些厂里面的同事,东莞工厂里除了一小部分是工程师外,其他人大部分都是民工。他们带有农民的缺点:狡猾,自私,吃硬不吃软。你如果跟他们将道理的话,他们会觉的你软弱。所以在工厂的管理一般就是沿用在农村地区乡村干部收提留款,或搞计划生育的粗暴工作作风,蛮横,绝对的服从。所以在东莞当地,那些治安联防队员也是用那些粗暴的手段对付那些不办暂住证的外来人员的。虽然不人道,不人权,但却有效。因为他们已适应了那种管理方式,不能适应民主人权的方式。我们应该可以理解中国为什么要采用有中国特色的制度了,他们不能消化西方的民主制度。

那些厂里面的中层管理人员,他们大都是大陆人。也就是老板的耳目和打手。他们欺上瞒下,胡作非为。有些道德素质低的人还借机调戏玩弄那些厂里面的拉妹。至于当地政府,他们才不管打工妹打工仔的死活的。他们的目光追随着哪些老板外商。他们的目标就是招商引资,让更多的老板来投资建厂。然后他们收取土地租金,然后他们会收取各种税费,只要当地政府的腰包鼓起来了,他们看不见工人的血汗与泪

水。当然他们会赚到钱的,那些本地人也会赚到钱,那些本地农民就靠收房租就可以过日子了,不用上班,每天打麻将,找小姐。

如果有工人向当劳动管理部门投诉的话,他们是爱理不理的,当然如果有工人要罢工的话,或者示威游行。他们反映是很快的。记得有一次,东莞厚街一家家具厂拖欠工人了几个月工资,那些工人就去把107国道堵了,当地政府这次急忙派出警察和保安,还有劳动部门的人员,软硬兼施,把他们赶回厂里去了。新科厂职员要罢工,当地的巡警把厂门口都堵了。劳资矛盾已激化到如此程度了,还是没有任何团体或机制来调和这些矛盾。

如此种种,广东的外资厂还是有很多阴暗的东西。然而那些打工仔打工妹还得在那里上班啊,因为他们没有选择的余地,他们回家去种田吧,那些微薄的农业收入不可能养活他们,他们也不能适应那种日出而做,日暮而归的生活。他们有一种无间的痛苦和迷茫。希望的路在何方? 何新对决弗里德曼

问:海外曾经有评论说您是李鹏的总理“幕僚”。您认为是否属实?

何:和李鹏总理,的确,有过一些直接联系。总理约见过我。但是什么“幕僚”之类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我只是曾就当时一些经济问题,向总理反映过一些个人意见而已。

我认为李鹏总理最大的历史功绩是,在他的任内,尽最大可能地顶住了“休克疗法”。这在当时是一股强大的政治和意识形态浪潮,势头很大,可以说是支配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经济改革的主流声音。由于李鹏总理一直坚持渐进改革的方针,因此被指责为“保守派。”

在这个问题上,我一直是支持李鹏总理的。 问:您主要就哪些经济政策问题向李鹏总理提过建议?

何:比如关于“生产过剩”的问题,我认为这是我对中国经济理论和政策的主要贡献。

你查阅一下,从1988年到1991年,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常说中国经济问题的根源,是由于“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讲社会需求过大,经济供给不足。这种观念的理论根据,实际是八十年代在中国一度十分流行的匈牙利一个经济学家科尔奈的“短缺经济学”。(科尔奈,匈牙利改革经济学家,著有《短缺经济》。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天然存在投资饥渴症,症状表现为供给瓶颈,排队抢购和商品短缺。这种理论在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初,在中国经济学界十分流行。)

但是在1989—1990年间我认识到,中国经济的真正问题,根源并不是供给不足,而是“生产过剩”。所谓“生产过剩”,就是说供给过剩,需求不足,就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这与前面官方的说法正好相反,与当时占主流而且流行的看法也是正好相反。

李鹏总理在知道我的这一新看法后,很重视。他曾派秘书专门听取我的意见和建议,后来又亲自约我谈。

问:“生产过剩”与“供给不足”,这两个提法的确是相反的。但这是否只是一个提法问题?如果落实到实际的经济政策上,会有什么差别呢?

何:如果根据“短缺经济”的观点解释,那么发生在1988—1990年的通货膨胀和经济困难的原因,就是由于中国生产力落后,许多部门出现“瓶颈”,导致供给不足。

当时我曾看到国务院发展中心送给中央的几个材料,那是他们1988年邀请来华访问的几位美国经济学家关于中国经济改革的建议,其中包括弗里德曼给赵的一封信(见附件)。

这些美国专家从新自由主义和新货币主义学派的立场看中国经济改革,认为制约中国经济的根本原因是供给不足,所以必然会发生经济过热。在价格一旦放开后,就导致了通货膨胀。

当时中国银行中有比较高额的社会储蓄。这些美国专家警告中国政府,说这巨额的人民币储蓄,就好比正关在笼子里的老虎;一旦放出来冲进市场,就会导致抢购风潮,从而会使物价上涨得更快。 据此,他们给中国政府提供了如下的政策建议:

(1)多囤积商品、物资,以防止通货膨胀,准备应付抢购风。 (2)多进口、少出口。

(3)提高银行利率,吸引和鼓励储蓄,把货币老虎关进银行。

(4)结束外汇管制,放开汇率。让人民币利率和汇率由市场决定。据说这是消除通货膨胀的有效手段。

还记得这一段历史的人会知道,这些政策,在1989—1990年间,事实上大部分(除第四点外),已经被国家在政策上试着采纳了。

问:听起来这些美国专家的意见也很有道理。您当时认为不应该同意吗?

何:是的!在1989—1990年间,我正在重新研究《资本论》。当时中国经济中发生了严重的企业三角债问题。我观察所谓“三角债”的发生,往往与企业销售产品困难有关。生产的东西卖不出去,于是资金就收不回来,于是就还不了欠债。我意识到,这个“三角债”问题,其实质就是马克思讲的金融信用危机。

而发生金融信用危机的原因,则是由于企业生产出的成品大量积压,也就是发生了古典经济学常讲的“生产过剩”。

因此我认为,1988年的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根源实际是出在金融流通链条的阻断上。由于经济改革已造成市场流通的多元化,破坏了原来国营商业对于企业产品统购统销的体制,导致国有企业的产品销售困难大量积压。

因此,尽管当时表面上是某些基础产品呈现着“短缺”,发生所谓“经济过热”。但是看一看当时商业和企业中的库存情况就知道,各地出现了大量产成品积压,导致商品库存不断上升。

正是产品销售困难导致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导致还债困难,又导致相互拖欠的债务问题。由此导致的经济危机,实际正是马克思所讲的表现为“生产过剩”的流通危机。

因此我认为,为了解决这种危机,恰恰不能采取美国专家们所提供的那种建议,也就是说:不能囤积物资,不能以高利率吸储;不能扩大进口商品(消费品),因为那只会使国外商品涌进来进一步挤压占领国内产品的有限市场空间,会使经济危机更加严重。

关于我国经济发生了“生产过剩”这一新的经济观点,我首先通过1990年11月23日在《人民日报》发表的与日本“S教授”的谈话录,明确地提了出来。我说当时中国经济并不是面临“短缺”,而是面临着“生产过剩”。这个观点是向主流经济观点所宣示的一个明确挑战,结果立即引起了经济学界一片反对和怒骂之声,说何新是胡说八道,简直不懂经济学的基本常识。

问:那么在当时,您认为可供选择的对策是什么?换句话说,您提出“生产过剩”这一理论的具体政策涵义是什么?

何:既然问题出在“生产过剩”而不是“短缺”,那么根据这种新的认识,我当时向国务院领导提出了新的政策思路,我建议:

(1)削价清理库存囤积品,换取资金回流,加速资金周转速度。 (2)降低利率,释放储蓄,鼓励消费,激活市场。

(3)抑制进口,积极鼓励出口;开拓国际市场,从而换取外汇。 (4)控制投资规模。

你可以注意到,这种思路与那些美国专家们的建议恰恰都是正好相反。总理为此派秘书和我谈话,详细听取了我的意见,并作了笔录。

其后,我又写了一系列文章呈报国务院领导人,进一步论证关于“生产过剩”这个问题。(参看何新1991年7月致李鹏总理的信,《何新经济政治论文集》(白皮书)第368页。)

尽管经济学家们发生了巨大的反对之声,但是我的意见还是被领导听进去了。国务院根据新的思路,陆续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例如:连续几年间不断调低存款利率,实行双休放长假制度以鼓励民间消费;遏制重复建设压缩投资项目等等。特别是后来采取出口退税等一系列鼓励出口的政策,大力拓展出口市场。不难看出,所有这些政策措施,实际都是基于中国内部生产力已存在过剩的理念才能形成的。

这些措施很快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因此到1993年以后,中国的这一轮经济危机已基本得到摆脱。不久,政府工作报告中也不再讲什么“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这种莫名其妙的提法了。

正是由于国家采取了鼓励出口积极拓展国际市场的政策,中国现在成为了所谓“世界的工厂”,迅速地融入了国际经济体,使中国生产的廉价商品几乎渗透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

问:但是,现在有的经济学家更乐于提倡“内需主导”的发展思路。

何:这是根本行不通的。一是因为中国存在巨大的过剩劳动力资源,二是因为中国在许多生产部门现在都已形成全球最大的生产能力。而另一方面,中国的国内资源有限,人均资源占有率更是少得可怜。

中国已经根本没办法再走关起门来搞建设的闭锁之路。中国已经与全球市场,全球经济体制形成日益紧密相互依赖的共生关系。中国一旦失去外部市场,失去外汇资源,中国的失业问题、生产力过剩问题就根本无法解决。靠“内需主导”,只能是一条愈走愈窄的死路。

必须拓展出口,设法占有份额不断扩大的海外市场,通过国际交换换取外汇,从而汲取国际资源,才能使中国经济日益强大,并且解决人口过剩的问题。

再回过头看一下当年弗里德曼关于中国改革的建议,也许其中只有一点是可取的,即通过市场改革解放原来在计划体制下被牢固地束缚着的人力和资源要素。

事实上,中国90年代期间的高速发展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国内廉价劳动力的解放、开发和利用。二是海外市场的开拓。正是由于中国政府在九十年代实行了积极鼓励出口的政策,再加上中国保留了计划经济时代留下的外汇管制体制,这才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即随着出口额度的增加,中国国家的外汇储备得到了大幅度增加。

近几年来,中国的许多国有企业都解体破产了,但国家的经济实力并没有明显地削弱,原因就是由于国家手中掌握着居世界第二位的巨额外汇储备。

而现在回过头再去看当时那些美国专家提供的改革建议——虽然我并不认为他们是出于恶意的动机。但是,弗里德曼向中国政府所提建议中的第一条就是:“尽快解除外汇管制,开放金融,让人民币自由兑换。”(见附录)试问,如果当年中国真的采纳了这一建议,那么中国能否承受住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经济还会有今天吗?

问:很多人仍然认为,中国今天骄人的经济成就,中国的崛起,正是由于走了市场导向的经济改革道路。而这条道路,正是在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引导下走过来的。

何:我之所以要回顾90年代这场政策争论,就是为了回答这一个问题。历史提供镜鉴。各位可以比照1988年弗里德曼给赵的市场改革建议,认真思考一下。看看弗里德曼等经济学家当时给中国政府出的是什么主意。其实弗里德曼的这封信,就是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方案的一个大纲。

的确,那些主张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家,今天仍把中国的经济成就,说成是私有化的市场改革的结果。许多不明真相的人,也这样相信。所以他们还在鼓吹要“深化”这一方向的改革。但是参照我的上述回忆,人们可以想一想,如果当年李鹏总理照搬弗里德曼的那些建议,而不是实行与之相反的经济对策,中国在90年代初究竟是否可能走出1988—199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

关于这一段政策争论的历史,到目前为止,我没有对外讲过。但是现在,我认为有必要讲出真相了。因为当年的当事人们都还在。也因为今天,中国又一次站在面临选择的十字路口上。中国今天的确已取得了极其巨大的经济成就,但是中国今天也面临着极其尖锐复杂的种种问题,比九十年代初期面临的问题复杂得多,严重得多。面对纷至而来的“深化改革”的建议,当局者不可不慎重思考和作出选择。

我认为,中国今天之所以取得了不同于东欧、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成就,就是由于中国政府实行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经济政策,而拒绝照抄类似“哈佛计划”、“500天计划”、“弗里德曼建议”这样的新自由主义改革方案。然而,另一方面,今天中国之所以面临着国企崩溃、失业严重、社会对立尖锐的危机和困难,恰恰也正是由于后来(主要是在1998年以后)仍然采纳了许多新自由主义的“改革”措施才造成的。

[附录]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几点意见 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给赵总书记的信

亲爱的总书记先生:

在向您提出几点我相信是中国经济改革现阶段所需的关键几步的建议之际,我应该强调指出:我并非中国问题专家,对中国经济的具体情况也不熟悉。但是,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同时,在近几十年中,又作为一个观察者,我曾经研究了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每一个国家都相信自己的的环境是特殊的。但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wc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