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选考)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能力训练十六 古代诗歌鉴赏(B)

更新时间:2023-07-22 20:5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浙江选考)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能力训练十六 古代诗歌鉴赏(B)

专题能力训练十六古代诗歌鉴赏(B)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2题。

宿大慈寺

[清]范光阳

荒祠古冢凭高望,乱竹禅房向晚行。

断续风吹钟愈好,淡浓云过月还明。

里儒信口为诗句,野衲①迎人亦世情。

惟有空山知我意,故飞小雨助溪声。

:僧衣,借指僧人。

1.结合全诗,具体说说你对“惟有空山知我意”的“意”的理解。

2.简析“断续风吹钟愈好,淡浓云过月还明”一联的艺术手法及作用。

二、(2017金华十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2题。

裴将军宅芦管①歌

[唐]岑参

辽东九月芦叶断,辽东小儿采芦管。

可怜新管清且悲,一曲风飘海头满。

海树萧索天雨霜,管声寥亮月苍苍。

白狼河北②堪愁恨。玄兔城南皆断肠。

辽东将军长安宅,美人芦管会佳客。

弄调啾飕胜洞箫,发声窈窕欺横笛。

夜半高堂客未回,只将芦管送君杯。

巧能陌上惊杨柳,复向园中误落梅。

诸客爱之听未足,高卷珠帘列红烛。

将军醉舞不肯休,更使美人吹一曲。

:又名塞管,唐时北方少数民族传入的一种管乐器。②白狼河北:与后面的“玄兔城南”都泛指辽宁中部一带地区,唐时为东北边防要地。

1.诗人在诗歌当中的情感态度前后有何不同?请简要回答。

2.诗歌在描写美人演奏芦管时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浙江选考)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能力训练十六 古代诗歌鉴赏(B)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2题。

昭君怨·咏荷上雨

[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1.这首小令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和的情景。

2.简析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和作者的情感。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2题。

金缕曲·闻杜鹃

[宋]刘辰翁①

少日都门路。听长亭、青山落日,不如归去。十八年间来往断,白首人间今古。又惊绝、五更一句。道是流离蜀天子,甚当初、一似吴儿语。臣再拜,泪如雨。画堂客馆真无数。记画桥、黄竹歌声,桃花前度。风雨断魂苏季子②,春梦家山何处?谁不愿、封侯万户?寂寞江南轮四角,问长安、道上无人住。啼尽血,向谁诉?

: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词人。②苏季子:即苏秦,曾游说六国抗秦。

1.这首词中蕴藉着诗人情感,贯穿全词的意象是。

2.下片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说明。

五、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2题。

一剪梅·舟过吴江

[宋]蒋捷①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生卒不详。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亡后,他流浪漂泊,深怀亡国之痂,隐居不仕,晚年过着半隐半僧的生活。长于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1.简析“抛”字的表达效果。

2

(浙江选考)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能力训练十六 古代诗歌鉴赏(B)

2.本词写景极为出色,看似平凡实为非凡。试赏析上下阕末尾“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四个写景句。

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2题。

访秋①

[唐]李商隐

酒薄吹还醒,楼危望已穷。

江皋当落日,帆席见归风。

烟带龙潭白,霞分鸟道红。

殷勤报秋意,只是有丹枫。

1.颈联与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访秋”之“访”的?请作简要分析。

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1~2题。

一鹭图

[唐]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石头城

[宋]刘翰

离离芳草满吴宫,绿到台城旧苑东。

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

1.两首诗都用“芳草”来表现春的生机,第二首较为具体,特别是“绿到”二字很有特色,从的角度,形象动态地写出了。

2.两首诗都借“芳草”传情,试分析手法上的不同。

八、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第1~2题。

[正宫]小梁州·秋

[元]贯云石

芙蓉映水菊花黄,满目秋光,枯荷叶底鹭鸶藏。金风荡,飘动桂枝香。雷峰塔畔登高望,见钱塘一派长江。湖水清,江潮漾。田边斜月,新雁两三行。

1.从诗歌的样式来看,本诗属于。前五句描写了的图景,表

3

(浙江选考)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能力训练十六 古代诗歌鉴赏(B)

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该诗歌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九、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第1~2题。

鹧鸪天·惜别

[宋]严仁

一曲危弦断客肠。津桥捩柂①转牙樯。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瑶草碧,柳芽黄。载将离恨过潇湘。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

鹧鸪天·送人

[宋]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转动船舵。

1.从字数看,《鹧鸪天》属于。这两首词都主要用了意象,抒写惜别之情。

2.这两首词都写到送别引起的“恨”。请比较分析“恨”的差异。

答案:

一、1.“意”指远离尘嚣、享受空寂的心境。从所写之景看,作者选取的荒祠、禅房、晚钟、明月、小雨、溪声这些意象映衬静寂空灵的特点,大自然给了作者停机息心的启迪。从所写之人看,乡里的读书人已经不能引为知己,连山里的和尚也变得圆滑世故,这里也有作者对俗世的不满之意。

2.这一联运用对偶、对比映衬的手法。上句从听觉角度写,钟声之所以更加悦耳动听,是因为断断续续的风使得钟声拥有了节奏和韵律。下句从视觉角度写,月亮从云儿的遮掩中出来,反而显得更加明亮。(言之成理即可)

二、1.①前八句表现了对边塞将士悲苦生活的深切同情。②后十二句表达了对将军奢靡豪华生活的讽刺。

2.①直接描写。运用拟声词“啾飕”“窈窕”写出芦管声音的美妙。②对比。通过与洞箫、横笛的对比来突出芦管音乐的优美动听。③拟人(夸张)。芦管声调之巧惊动了陌上杨柳、迷惑了园中梅花,写出了芦管音乐的优美动听。(答双关也可,既指眼前杨柳梅花,也暗指《折杨柳》《落梅花》等名曲,把对曲调的描写与对景物的想象结合起来,既构成优美的意境,又突出了芦管曲调的无与伦比)④侧面烘托。通过对宾客与主人意犹未尽,不肯罢休,卷帘添烛,让美人继续弹奏的描写,突出芦管音乐的魅力。

三、1.参考答案梦中泛舟西湖被雨惊醒后(池荷跳雨)

解析可通过具体意象组合,概括其所写情景。如通过“梦”“舟”“西湖”可概括出第一点情景。通过“雨”“篷声”“池荷”等概括出第二点情景。

2.虚实结合,将梦境与眼前的景巧妙结合;运用比喻,以“珍珠”“水银”作比,把雨打荷叶,荷叶面上水珠滚动,周而复始的情景写得活灵活现。表现了诗人欣赏美景的欣喜之情。

四、1.参考答案杜鹃(子规)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此词题为“闻杜鹃”,全篇情感紧紧围绕“闻杜鹃”而发生变换:在羁旅者的耳中,杜鹃声声勾起乡愁无限;而遗民却从杜鹃声声中忆起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悲。

2.参考答案①“画堂客馆真无数。记画桥、黄竹歌声,桃花前度。”虚实相生(答“对比”也可):“真无数”“画桥”“前度”所写乃是临安失陷前的繁华景象,这是虚写;而“黄竹歌声”,才是眼前所见宋亡后故都的凄惨悲凉,这是实写。词人将昔日之繁华和今日之败落相互对照,虚实相映,伤怀倍添。②“风雨断魂苏季子,春梦家山何处?谁不愿、封侯万户?”用典:以“苏季子”喻抗元英

4

(浙江选考)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能力训练十六 古代诗歌鉴赏(B)

雄,南宋末年的爱国志士们抗击元军,英勇献身,梦回家山,得到人们的普遍崇敬和深刻铭记。(或:设问、反问:感慨于英雄们的英勇献身,却只能魂归故里被人铭记的情感。)③“寂寞江南轮四角,问长安、道上无人住。”借景抒情:描写临安失陷后,京都道上,人烟萧瑟,一路寂寥难行,词人触景生情,抒发家国破亡之痛。④“啼尽血,向谁诉?”拟人:结句重又回环到“杜鹃”上,用拟人化的语气,说杜鹃终日啼鸣,但纵然啼尽鲜血,也不能诉说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悲。(答“设问”和“直抒胸臆”也可)

解析本题涉及手法较多,至少指明两种以上手法,必须结合诗歌具体、准确分析。

五、1.参考答案“抛”字用拟人手法写出时光流逝之快,表现了人生易老、岁月无情的感慨。

解析“流光容易把人抛”,指时光流逝之快。“抛”字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时光无情,催人变老。

2.参考答案“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用叠词手法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渲染凄凉氛围,烘托人在旅途中的凄苦。两个“又”暗示漂泊是诗人生活的常态。“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用红绿色彩的变化暗示时光易逝,以动写静,以实写虚。大自然可以年年叶绿叶黄,花开花落,但人呢?家国呢?青春一去便不再来,故国家一失去便不再拥有。绿肥红瘦意味着青春不再,家国衰亡。这是一个亡国遗民的深沉慨叹,乐景中寄寓了无限的悲凉。

解析本题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以动写静,以实写虚,以乐景衬哀情。

六、1.参考答案①色彩(视觉)描写:烟白、霞红,秋色正丽,色彩对比鲜明。②寓情于景:诗人危楼远眺,寻找桂林秋意,字里行间,寄寓着异域思乡之情。

解析颈联说渐起的暮霭,有如轻纱般地笼罩在龙潭上,潭水一片银白;余霞照在只有鸟儿才能飞过的高峻的山上,山山岭岭被映成一片红色。尾联用“殷勤”和“报”,将丹枫人格化,在一片苍茫寥落中,特别报告了令人忆念而寻访的秋意,显得多么富有深情。颈联有比喻,尾联有拟人;两联有衬托(反衬)或乐景写哀情。

2.参考答案诗人将“访秋”写得一波三折。①首联:薄醉思乡,高楼望秋。秋天当归而未归,欲借异乡访秋自我安慰。②颔联、颈联:南方秋意难访,徒增羁旅惆怅。异乡落日、归帆、烟白、霞红,虽然所见皆晴秋爽朗之景,却极难发觉。③尾联:终于访得秋意,聊慰苦苦乡思。唯有“丹枫”怜我,以一树火红,报我真正秋意。

解析首联,诗人万里投荒,愁思难已,于是借酒浇愁,谁知酒味淡薄,无法浇灭那心中熊熊燃烧的思家念国之火,愁思反而愈加沉重。他登上高楼遥望北方的家乡,西风吹来,酒意全消,而放眼望去,故园杳不可见,心情更加郁闷。中间两联,就是诗人望中所见,而见中又寓所感。诗人先是使用反衬手法,通过落日归帆的景象,来表现自己有家难归的苦闷。尾联回应题目《访秋》,含蓄地表露出思乡的急切心情。诗人因为思乡,连北方的秋色也觉得可爱,所以要登楼寻访秋意。

七、1.参考答案色彩春草蔓延,满眼绿色

解析“绿到”意思就是台城充满了绿色,这是从色彩角度描写浓浓春意的。

2.参考答案刘羽的诗歌运用正面烘托手法。“芳草”与“垂杨”“碧流”组合成春意盎然的画面,且“芳草”象征高洁品格、不屈精神,以此为背景烘托出了白鹭清高、孤傲的形象。刘翰的诗歌运用反衬手法。“芳草”的茂盛,反衬出石头城的衰败荒凉,暗含古今盛衰对比,表达作者对金陵古城繁华不再、沧桑变化的深沉感慨。

解析答题时首先明确两首诗歌传达的是什么情感。根据“无人识”“独向”等可以判断刘羽诗歌传达的是高洁、孤傲,根据“满吴宫”“石头明月”等可以判断刘翰的诗歌传达的是对古今盛衰的感慨。

八、1.曲、元散曲、小令等(任选其一) 清丽明净的西湖秋光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开阔舒展的胸襟

2.参考答案①渲染。菊花黄、荷叶枯、鹭鸶藏、雁成行、桂飘香等都是有秋天特色的景象,渲染秋的清爽明净。②白描。一句一景,抓住特征简笔勾勒。③动静结合。大雁南飞与弯月斜挂,一动一静。④多角度描写,绘形绘色,大雁成行绘形,荷粉菊黄绘色。

解析答题时首先明确具体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诗歌主旨分析其表达效果。下片“斜月”与“新雁”属于动静结合。诗歌选用了“菊、荷、鹭鸶、桂枝香、雁”等有秋天特色的景象,属于渲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vz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