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民间工艺品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

更新时间:2023-10-18 21:5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楚雄民间工艺品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

摘要:做强做大民族民间工艺品和食品加工业,使其规模化、产业化、规范化,对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区域经济、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具有强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为了找到一条更利于民族民间工艺品和食品加工业发展的途径,进一步摸清该产业的整体发展情况,在对我州民族民间工艺品发展情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本文试图从中总结好经验,查找新问题,理清发展思路,为我州彝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初浅的意见建议。

关键词:工艺品 ;发展现状 ; 存在问题 ;对策

楚雄是彝族之乡,它拥有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丰富的文化资源。在这漫长的历史中,各民族创造了异彩纷呈、风格浓郁的民族工艺文化,它是各族人民心智的杰作。我州民族工艺品主要分为九大类:纺织工艺品、染色工艺品、编制工艺品、雕刻工艺品、泥塑工艺品、刺绣工艺品、面具工艺品、特色民族饰品和金属工艺品等等。

1.我州民族民间工艺品的发展现状

二十一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州依托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和民族文化资源,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把旅游作为我州的支柱产业来培养和发展。我州在发展旅游业当中,长期不懈地加大投入,深

1

入发展,并不断地推出“新卖点”和“新亮点”,进一步扩大了楚雄旅游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推进了全州第三产业和整个经济的增长。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云南旅游业发展十分迅速。从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分析,1995年为59.69万人次,2001年达到113.13万人次,6年中将近翻了一番 。与全国其他地区横向比较,2001年,云南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两项指标在全国的排名,已从1995年前位居10位之后分别升至全国的第7位和第8位。

购物是传统旅游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独具浓郁文化特色的民族工艺品无疑是海内外游客的首选。按照世界发达旅游国家游客购物花费占整个花费的40%计算,2006年云南省共实现旅游业收入500亿元,那么民族工艺品可以挖掘的潜在市场就有200亿元之巨,民族工艺品所蕴含巨大的经济价值由此可见一斑。楚雄州有着丰富的工艺品资源,基础力量雄厚,工艺品产业属于无污染产业,同时还有如此巨大的需求作为支撑,因此它是构成我州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领域。

2.我州民间工艺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州内各县(市)通过努力,在发展民族民间工艺品加工产业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形成了产品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区域产业发展朝着良好势头发展,正在发展壮大的产业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但绝大部分的民族民间工艺品的生产仍然处于萌芽状态,并没有真正形成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2.1中小企业融资难,较大程度上影响了产业的发展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和政策的支持,政策制定下来重在落实,

2

政策可以引导,而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还在于资金,如果缺乏资金支持,产业发展无从谈起,资本不集聚到这些致力于发展该产业的厂家手中,让他们不断扩大再生产和进行技术改造,产品的生产永远只能停留简单的加工和粗浅的生产阶段,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效益化就根本体现不出来。目前,因为国家政策和改革的不够深入,贷款准入的高“门槛”,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尚未形成等因素的影响,使中小企业成为了贷款的弱势群体,急需金融创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分析我州民族民间手工艺品和食品加工企业的情况,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从事该类产品生产的企业都是新型经济组织,要么以私营性质出现,要么以合伙的形式组建,要么就以公私合营的形式重组,都属于规模小、发展空间大的中小型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就是解决民族民间手工艺品和食品加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国为融资难的问题困扰,让部分企业主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只关注产品的利润不关注产品的文化含量,导致许多厂家生产的产品成为了名不符实的“名优产品”,从而叫不响品牌,打不开市场。 2.2生产工艺粗糙,文化品位和含量不高

发展民族民间工艺品的加工产业,必须要与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结合起来,站在文化的高度来分析和把握市场,增加产品的文化品位和含量,只有这样的产品才是文化旅游产业的支撑和地区的“名片”,才有可能做强做大这一产业,成为与文化旅游产业齐头并进的“经济马车”。如果说产品是“演员”的话,那么文化就是 “演员”的“灵魂”所在,要实现民族民间工艺品和食品加工业的规模化、产业化,

3

就必须赋予产品文化价值,使产品不仅具备优秀的 “骨架”(经济含量),也具备优秀的“灵魂”(文化含量),实现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才能在国内各类民族民间工艺品和食品当中鹤立鸡群,才有可能真正成为一个地区的“名片”和“脸面”,赢得市场、赢得消费者,站稳脚跟。目前,我州的许多民族民间工艺品生产工艺粗糙,精品、绝品较少,文化价值含量不高,民族特色不够鲜明,地域特点体现不够等问题,成为了制约发展的瓶颈。

2.3生产分散、规模小、品种单一,合力不够

目前,绝大部分民族民间工艺品仍以家庭手工作坊式加工生产为主,部分产品虽已有厂家(公司)进行统一加工制作,但并没有形成大的发展态势。而像彝绣产品此类已经赢得声誉的产品又仅限于加工生产彝族壁挂和服饰,品种单一,创新不够,没有形成系列的文化产品,缺乏整体竞争优势。各类民族民间工艺品的生产和加工普遍呈现出生产分散,遍地开花的局面,规模较小,同类产品重复生产,各自为营,单打独干,互相压价,恶性竞争,极大地影响了产业化的发展。比如彝绣产品,各县就有一哄而上的架式,均没有一家专门机构和厂家对该类产品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整合和市场秩序的维持,也是导致彝绣产品缺乏整体竞争合力的原因。 2.4生产者缺乏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

受彝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大部分手工生产者市场意识淡薄,极少数彝族妇女还对于销售自己手工制作的,原来是用来打扮或“定情”的绣品存在羞于出手的思想,大部分制作民族乐器的手工艺人也偏重

4

于乐器的实用性而很少兼顾乐器的观赏性,造成一头重一头轻的情况,不敢大胆创新,主动创新,存在创新后就已经不再是彝族产品的思想,从而极大地影响了产品的美观,降低了产品的竞争力。总体看来,整个州内的民族民间工艺品和食品加工业中都存在着创新意识不强、竞争意识不足的情况。然而,创新不仅不会影响产品的文化元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将会给产品带来新的生机。因此,什么时候我们敢于创新,我们什么时候便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和优势,创新同样也是一个成熟的民族面向世界、走向未来的助推器。 3.对策建议

3.1加大投入、积极融资

现代经济谁掌握了金融资源,谁就能够在巨大的市场空间里赢得说话权和主动权。资金是当代企业发展的“血液”,只有血液充足和新鲜,企业这个机体的活力才能涌现,只有企业焕发勃勃生机,国民经济的整体才会健康。针对我州民族民间手工艺品加工企业资金短缺、融资难的情况,我们认为要统一思想,认真分析中央的政策,在信贷、财政、税收等各方面加大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发展民族民间工艺品加工业此类污染小却经济社会效益都极大的中小企业一些优惠政策,积极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让中小企业主敢于投资,愿意融资,让金融机构给予支持、敢于信贷。建议加大与富滇银行的协调联系,加快小额信贷公司和村镇银行的建设步伐,立足云南和彝州的实际,争取各大金融机构特别是熟悉本地情况的地方银行的支持;积极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打造诚信社会,吸引国际、国内

5

知名银行到楚雄开设分行,通过这些知名银行将大量的闲置资金聚集起来支持我州各大产业的发展;认真研究和分析国家的产业政策,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争取国家的支持力度,有意识地将国家对龙头企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向具有发展潜力的民族民间工艺品加工企业的倾斜。

3.2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强化产品的文化价值

一个发展的民族必须是放眼世界、着眼现实的民族,要有主动融入发展、主动谋求发展的思想,要发展好彝族民间工艺品和食品的加工产业,就必须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的思想,与时俱进地赋予民族产品一些新的时代元素,既要在产品中体现出彝族特色,又要在产品中衍生新的时代元素,满足不同顾客群体对产品的不同需要。此方面,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是纳西古乐的发展实例,宣科先生正是坚持了这样一种与时俱进的品质,在保持本民族特色的同时,又结合大众的不同需要赋予了传统“洞经音乐”不一样的文化品味,从而成就了一个响当当的民族产品,驰名中外。彝族有很厚重的文化底蕴,我们完全可以打开思路,走出一条集纺织、染色、编制、雕刻、泥塑、刺绣、面具、特色民族饰品和金属工艺品、乐器为一体的新兴的民族民间手工艺品和食品加工产业化的道路。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我们必须强化彝族整体文化的认知力度,形成鲜明的民族特色思想体系,加大对《梅葛》、《喳姆》等彝族文化丛书的推广,在全国范围内营造出强大的彝文化影响力。二是要加大对民间手工艺人的培训,引导他们对民族文化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挖掘,让他们在保持民族特色

6

的同时,大胆地对一些领域进行探索和延伸,整合出新的既能体现彝族文化又能体现时代特色的产品。同时,要不断强化手工艺人的精品意识,引导他们在“精”上下功夫,不断精湛工艺,开拓思路,做出新的精品。三是要加强对大众文化价值认同感的教育。通过书籍、电视、网络等传媒对彝族文化进行宣传和教育,着眼长期,使每一个楚雄彝州的公民熟练地掌握彝族文化的发展脉络,掌握彝族的特色产品,使他们自觉地成为彝族文化的宣传者,民族民间工艺品的推荐者,形成万众一心的整体合力。 3.3统筹考虑、合理布局

楚雄州民族民间工艺品加工普遍存在“遍地开花”,, 产品雷同,规模小,产品多而散的情况,针对这一情况,州委、州政府有必要对全州的民族民间工艺品加工产业进行一个通盘的考虑,进行区域内的调整盘活,可以利用建设中国彝族文化大观园的契机,开展一次专题调研,摸准我州的民族民间手工艺品加工产品的种类和特点,分析情况,对各县(市)民族民间产品进进行行调整和布局,将已经具备发展产业基础和条件的产业做大做强,强强联合,打破县与县的地域封锁,整合资源,形成整体竞争力;对开拓出市场而发展较弱的产品,分析其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挖掘文化含量,扶强扶大;淘汰那些没有特色而其他地区又做得较好的产品,减少不必要的资金和资源浪费。比如民族乐器的制作,就可以充分发挥牟定已经开发出市场的优势,确定牟定县为龙头,成立相应的产业链。结合建设中国彝族文化大观园的契机,可以将一批有特色的产品加工区放置到大观园区内,把州

7

内的手艺人、匠人集聚在一起,划出专门的区域,形成现场制作、现场销售的模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总之,发展民族民间工艺品和食品产业,既能很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又能培养出一个新兴的产业,使其成为一个绿色环保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是一件群众得实惠、经济上台阶、城市显特色的好事。我们要通过各方面的努力,给民族民间工艺品和食品加工企业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的困难,让他们看到潜在的市场,鼓励更多的中小企业主将目光放在这个市场上,加入到壮大该产业队伍中来,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易心《中国民间美术》,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2]吕胜中《中国民间剪纸》,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 [3]钟茂兰《中国民间美术》,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年 [4]孙建君《中国民间皮影》,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 [5]李志伟《中国风物特产与饮食》,旅游教育出版社,2000年

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vx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