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

更新时间:2023-12-20 10:1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九章 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讲述了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内容,重要是要掌握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和福利经学的一些基本结论,特别是帕累托最优状态的三个必要条件。完全竞争能够满足帕累托最优条件,但是满足帕累托最优条件的不一定是完全竞争。

教学重点: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模型;两部门的一般均衡的模型;社会福利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教学难点:帕累托最优条件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课时分配:4个课时 第一节 一般均衡理论 一、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局部均衡主要是分析研究单个产品或要素市场,该市场商品的需求和供给仅仅看成是其本身价格的函数,而其他商品的价格假定为不变,这样该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曲线共同决定了该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

一般均衡是将所有相互联系的各个市场看成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每个商品的需求和供给不仅仅取决于该商品本身的价格,还与其他商品(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相关。各个商品的价格不能单独决定,必须和其他商品一起联合决定。只有当整个经济中所有商品的供给和需求相等时,市场才达到一般均衡。

二、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同时均衡

整个经济体系中各个不同市场是相互作用的。在一个简化的市场经济情况中,总共包括四个市场,其中两个要素市场(要素、要素的替代品),两个产品市场(产品、产品的互补品)。假定所有市场在刚开始的时候均处于均衡状态。如果要素的价格发生了变化,则会影响其它市场,被影响后的其他市场均由会反过来再影响要素市场??如此等等。一直继续调整下去,直到最后所有的市场又都重新达到均衡状态——新的一般均衡状态。如第一的要素市场为石油,第二个要素市场为石油的替代要素煤,第一个产品市场是以石油为投入的汽油,第二个产品市场为与其有相互补充的小汽车之间的联系。 三、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模型

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最先认识到一般均衡问题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一般均衡的数学模型来试图解决一般均衡的存在性问题。它证明出如果给定消费者效用函数、要素供给函数以及生产函数,就可以确定所有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达到一般均衡。达到一般均衡的条件就是生产者利润最大化和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同时所有商品和要素市场供给和需求相等。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后来又经帕累托、希克斯、诺伊曼、萨缪尔森、阿洛、德布鲁及麦肯奇等人加以改进和发展。 四、两部门一般均衡模型 (一)假设条件:

1.整个社会只有两个消费者A和B,他们只消费两种商品X和Y; 2.只有两种生产要素L和K。

3.X和Y由两个生产部门生产,一个专门生产X,另一个专门生产Y,均使用两种要素进行生产; 4.经济中劳动和资本的总量是固定的,但是每一产品部门可投入的要素是可变的; 5.两种产品的相对生产要素密集度不同,而生产要素是同一可分的,生产技术是既定的。 (二)交换的一般均衡

1. 消费的埃奇沃思方框图:该方框图由A的消费品组合坐标平面图和B的消费品组合坐标

平面图旋转180度啮合而成。

2.效用可能性边界

如果将契约线上各点所表示的效用水平组合描绘在坐标为效用

的空间上,就可得效用可能性边界图,其图为: (二)生产的一般均衡

1. 1.生产的埃奇沃斯方框图:该方框图由A的产品组合坐标平面图和B的产品组合坐标

平面图旋转180度啮合而成。

2.生产可能性边界及特点

生产契约曲线上的每一点都对应着X和Y一定的产量水平,其构成了生产可能性边界。其特点: ①曲线斜率为负

②曲线的形状是凹向原点的,即曲线自上而下变得越来越陡峭。

③边际转换率等于两种产品的边际成本之比。

(三)生产与交换的一般均衡

消费和生产一般均衡的条件:MRSxy=MRTXY

一、福利经济学的演化

思想渊源是18世纪和19世纪初思想家边沁(Jeremy Bentham)的功利主义。功利主义包括两个原理:一是功利原理或幸福最大化原理,即人的本性是追求幸福,人的行为是趋利避害,绝大多数人的幸福就是道德准则和立法根据。二是自利选择原理。每个人是否幸福只有他自己最清楚,所以它是自身是否幸福的最好判断者。

先驱是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森(J.A.Hobson),他在《社会问题》、《工业制度》、《现代资本主义的演进》、《工作和财富》等著作中曾经论述“福利”问题。他认为应以社会福利研究作为经济学新方向,考虑社会分配不均的问题,主张通过改良主义办法,如改革税收、实行国有化等政策解决分配不均,增进社会总福利。

创立者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1920年出版了代表作《福利经济学》,标志着旧福利经济学体系的形成。其主要内容:福利的性质、福利的衡量与判断的标准,福利发生变化的原因,增加和扩大福利的途径以及政府应采取的福利经济政策等。庇古也因此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 20世纪30年代,新福利经济学以帕累托的最优理论为出发点,分为“补偿原则论派”如卡尔多、希克斯和“社会福利函数论派”。如伯格森—萨缪尔森的社会福利函数。

20世纪50年代,阿罗(K.P.Arrow)提出不可能定理和社会选择理论大大发展的新福利经济学。 二、福利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命题:效率与公平 1.效率:资源最优配置

经济学意义上的效率指的是资源的配置已经达到这样一种境地,无论作何改变都不可能同时使一部分人受益而其余的人不受损,也就是说当经济运行已达到高效率时,一部分进一步改善处境必须以另一些人处境恶化为代价。反之,如果资源配置是低效率的,那么通过改变资源的配置方法,

至少一部分人可提高福利水平,而没有任何人境况恶化。经济学家经常将资源的最大效率和社会福利大小的一种准则。从帕累托最优可引申出“帕累托更优”(Pareto superior)这一概念,如果改变资源配置后与改变前相比,同时符合下列两个配置可达到帕累托更优。当某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更优时,就是一种帕累托最优的资源配置。 2.公平:收入最优分配

收入分配上的公平有两种含义,一是分配结果的公平,二是分配过程的公平。与此相应,兼顾公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分配过程的公平。竞争机会均等,一同一个原则和标准平等分配收入度体现过程的公平 ,如按劳分配是按同一个劳动标准来分配收入,按资分配是按投入资本份额分配收入。总的来说,收入分配的份额同其投入(如劳动、技术、资本等)份额相对称便是公平的,这种公平同提高效率是一致的。公平越是充分越能促进效率的提高。第二,分配结果的公平。政府采取一定的收入政策(如累进的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以免分配过于悬殊,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基于上述分配原则,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体制时,市场调节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以实现效率目标;政府调节国民收入再分配,以实现公平分配。 公平的四点观点: 公平的四种观点 平均主义 罗尔斯主义 功利主义 市场主导 三、洛伦兹曲线

1.首先将一国总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排序,然后考虑收入最低的任意百分比人口所得到的收入百分比,最后将得到的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描绘在图形上,也就得到洛伦兹曲线。它反映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并且洛伦兹曲线弯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程度也就越不平等。

使境况最糟的人的效用最大化 是社会所有成员的总效用最大化 市场结果是最公平的 社会的所有成员得到同等数量的的商品

2.吉尼系数:将洛伦兹曲线和45度线之间的部分称为不平等面积 ,而将洛伦兹曲线就为45度线是整个三角形的面积称为完全不平等面积。这样基尼系数就是指不平等面积和完全不平等面积之间的比值,它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贫富差距,那么,吉尼系数=

当A=0时,吉尼系数等于零,这时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当B=0时,基尼系数等于1,这时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而吉尼系数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

第三节 帕累托最优条件

一、帕累托最优状态

帕累托最优状态,也称为帕累托最优,是指如果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的任何改变都不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其他人的状况不变坏,这种状态就称为帕累托最优状态。有时帕累托最优状态也称为经济效率,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具有经济效率的。 二、帕累托最优条件

帕累托最优条件包括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以及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三、完全竞争与帕累托最优状态

在一般均衡理论中,通过一定的假定条件,完全竞争经济存在着一般均衡状态。对于帕累托最优状态我们可以运用一定的数学证明来说明任何完全竞争均衡都是帕累托最优状态,并且任意帕累托最优状态也可以都通过一整套竞争价格来实现。 四、非完全竞争的福利损失 (一)垄断厂商与效率 1.垄断厂商均衡

2.垄断低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vw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