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师1203考试批次《福建地方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更新时间:2023-09-19 10:01:01 阅读量: 小学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福师1203考试批次《福建地方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

⒈ 昙石山文化

福建新石器时代最典型的遗址为昙石山遗址。昙石山位于福州近郊甘蔗乡。下层有自身特色,故被命名为“昙石山文化”。其文化特征与浙江良渚文化、广东石峡文化有相似点,其年代亦当相近。据此推测,中层年代不晚距今4000年左右,下层约距今5000年左右。

昙石山文化主要分布于以闽江下游为中心的福建东部沿海地区,福清东张遗址下层、闽侯庄边山遗址下层、闽侯溪 遗址下层都属昙石山文化类型。 ⒉ 闽中郡

闽中郡是福建历史上第一个区域建置。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随即派兵南下平百越。无诸等战败,皆被废为君长。秦在闽地设立闽中郡。 3. 歌仔戏

歌仔戏是20世纪初叶发源于台湾的传统戏曲,福建亦称之为芗剧。「歌仔」有小曲、民歌的意思,歌仔戏以掺杂文言的闽南语为主,让社会大众也能接触文雅辞汇或忠孝节义故事,成为早期台湾社会重要娱乐活动之一。歌仔戏的雏形为宜兰地区的落地扫,吸收车鼓阵等元素,慢慢发展成小戏。后又学习高甲戏、北管戏、京剧等各类大戏逐渐具备完整的戏曲形式。经历日治时期皇民化运动及国民政府来台后推行国语运动压缩、扭曲了表演形式与空间,在历代艺人的努力传承下,在台湾本土化运动的推波助澜下,歌仔戏重新获得发展的动力。 4.《诸蕃志》

《诸蕃志》,宋代海外地理名著,赵汝适著。据此采辑成书。成书于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分上、下两卷。记载了东自日本、西至东非索马里、北非摩洛哥及地中海东岸诸国的风土物产及自中国沿海至海外各国的航线里程及所达航期。 5.宋代四大学派

闽学是指以南宋朱熹为代表的福建朱子学派,它与北宋庐山濂溪周敦颐为代表的濂学,河南洛阳程颢、程颐为代表的洛学,陕西关中张载为代表的关学一起成为宋代四大学派。

二、简答题:( 30分,共3小题,每小题10分 ) 1. 略述清代的台湾移民政策。

1

清朝治台初年,政府部门制定、颁布了大陆移民渡台的有关政策。其中,粤地人民渡台之禁,在施琅去世之后就形同具文;移民携眷渡台之禁,也在乾隆五十三年福康安奏准之后废止;而作为清代移民台湾政策中最主要的一项内容---“移民渡台必须领照,禁止无照偷渡”---则一直实行到光绪元年才告废除。此后,随着清廷治台政策转趋积极,政府又改采鼓励大陆移民入台、开发台湾的政策。

清代政府颁定移民渡台的有关政策和规定,主要目的在于将大陆人民移渡台湾的行为纳入官方的有序管理之中,以防“内地游手无籍之辈,潜聚日久而滋事,贻累海疆”。因此,如若除去禁止携眷渡台这一不近情理的规定不论,单就“渡台者必须领照,禁止无照偷渡”这一规定而言,即使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也没有太多值得非议之处。当然,清政府移民台湾的政策在执行上是很不成功的,所谓“禁者自禁,渡者自渡”。成千上万的大陆移民不顾清朝政府的禁令,通过各种途径冒险渡台。他们披荆斩棘,胼手胝足,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把一个曾是野兽出没、瘴气弥漫、人烟稀少的台湾变成了“糖谷之利甲天下”的、美丽富饶的宝岛。在1895年被强行割让给日本之前,台湾已是我国最先进的省份之一。所以,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清朝政府移民台湾的政策未能彻底实行,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2. 简析十九世纪外国人在台湾的经济活动。

海外侨民移居福建和福建侨民移居海外,是福建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主要途径。五口通商后,福建廉价劳动力成为世界各个资本主义国家掠夺的对象。福建华工移居海外,人数之多、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久是前所未有的。分布的地区和国家:东南亚有菲律宾、日本、印尼、越南。美洲有美国、加拿大、英属圭亚那、秘鲁、古巴等,非洲有毛里求斯,大洋洲有澳大利亚。华侨对各国的开发和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文化交流都作出贡献。

近代福建走向世界,还具体表现在西方人对福建的记载与介绍。在福建的传教士和部分领馆、海关人员以及临时来访的西方人,通过他们在福建的长期生活和参观考察,写下了大量有关福建地理、历史、社会、经济、物产以及各主要城市的著作和文章,为西方世界认识福建的方方面面提供了十分有用的信息资料。这些材料一方面为列强侵略福建服务,另一方面也加强了福建与西方世界的沟通与联系,同时也为今日学者研究福建地方史,提供了难得的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3. 论李贽的反封建正统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参考答案:

2

李贽,明朝福建泉州人。其一生的著述有四十二种,著作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正统思想,最重要的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等。李贽反对对孔子的盲从,认为不能以一千多年前孔子的是非标准作为今天的是非标准,对于当时的思想解放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不仅如此,李贽还把批判的矛头指向被统治阶级奉为金科玉律的儒家经典。李贽还激烈反对等级制度和封建礼教,认为等级制度是不合理社会制度,主张建立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李贽还主张男女平等。李贽的上述思想都是当时资本主义萌芽的反映,有其进步。

三、论述题:( 50分,共2小题,每小题25分 ) ⒈ 论外国传教士与近代福建社会

19世纪中叶,新教传教士凭着不平等条约,踵接来华,到福建的有归正教会、美部会、美以美会、安立甘会、伦敦会、长老会等差会。或以结交士大夫、传播西方科学技术为手段,或以深入社会最低层,向平民布道及通过办学校、医院来迎合穷苦百姓缺医少药、无钱求学的需求。

新教传教士入闽伊始,就开始办学。教会学校从初期的学塾、书院发展到后来的学堂、学院和大学。客观上也给福建带来西方先进的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方法,为福建培养出许多优秀人才,影响至今未已。

同样,教会创办医院。教会在行医设院的同时,也把西方的医术、医药以及近代医院的管理方法、规章制度、医学教育传入福建,导致福建现代医学的兴起。

传教士在福建创办的印刷事业,以1862年美以美会成立的美华印书局为著。中国古老的、落后的印刷方法木雕板和石印版在福建逐渐被淘汰。福建印刷业一跃而居全国第四位,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此外,教会创办的各种刊物、报纸,为福建人民了解和认识国内外形势和西方世界,提供了方便,打破了福建与世界隔绝的封闭状态。 ⒉ 试论闽台交往的历史及其意义?

从三方面谈历史发展:(1)闽台移民(2)闽台文化交流(3)闽台贸易关系

福师1203考试批次《福建地方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二

一、名词解释:( 20分,共5小题,每小题4分 ) 1、朱熹

朱熹理学在西方的传播与影响,是闽学东渐的最集中表现。明清朱熹理学传到西方的途径有三个:一是通过耶稣会士利玛窦等人对朱熹理学的否定与批判,被动地、无意

3

地传到西方,《天主实义》是利玛窦无意地传播理学的最有影响的一部著作;二是通过耶稣会士翻译的《四书》,从16世纪80年代第一部《四书》译稿——罗明坚的《大学》到17世纪初西方第一部完整的《四书》译本——卫方济的《中华帝国六典》的问世,不自觉地、间接地把朱熹理学传到西方;三是耶稣会士中象征主义者对朱熹理学的附会迎合,正面地、直接地把理学思想传到西方。朱熹理学经过耶稣会士的转手翻译和带有各人偏见的哲学诠释。但无论冠以何种学说,均对西方不同时代、不同阵营的思想家、哲学家产生影响。 2、芗剧

又名歌仔戏,流行福建芗江流域和厦门等闽南方言区以及台湾省及东南亚华侨旅居地。芗剧的形成是福建与台湾两岸人民艺术劳动的结晶。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闽南的民间艺术锦歌也传人台湾并迅速流行开来。后来,在锦歌的基础上吸收了东鼓、采茶等民间小调和弋阳腔、梨园、高甲、京戏等表演艺术,大约在清末逐渐由原来的清唱形式发展成为的独具特色的剧种——歌仔戏。1928年,台湾歌仔戏传回闽南。 3、漳州莲花池山旧石器遗址

迄今为止,福建年代最古老的旧石器遗址为漳州莲花池山遗址。1990年,考古工作者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在其下层发现石核、石片、砍斫器,刮削器等旧石器23件,距今约4万——8万年,属更新世晚期。 4、秦立闽中郡

闽中郡是福建历史上第一个区域建置。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随即派兵南下平百越。无诸等战败,皆被废为君长。秦在闽地设立闽中郡。 5、莆仙戏

流行于古代兴化府的莆田、仙游二县以及福清南部、惠安北部等兴化方言区,故又称兴化戏。莆仙戏历史悠久,它是在中国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吸收北宋的北方杂剧和南宋温州南戏的表演艺术,熔合元末明初的村坊小曲,里巷歌谣、民间音乐,宋元词曲和大曲等为一炉而形成的,明中期以后莆仙戏成为一个独具一格的剧种,非常盛行。 二、简答题:( 30分,共3小题,每小题10分 ) 1、五代北宋时期福建佛教达到了鼎盛的主要表现。

(1)寺院塔刹剧增。 (2)②僧尼人数众多。 (3)名僧辈出不穷。 (4)寺院经济发达。 (5)抄写、雕版印刷大藏经。 2、福建的气候特点是什么?

4

福建位于中国东南部,处于东经115o501—120o431,北纬23o301—28o221之间。靠近北回归线。这一地区属亚热带温暖、湿润的海洋性季风气候。主要特点为夏长冬短,气温偏高;降水丰富;沿海地区常受台风影响。 3、试述宋代福建出现了哪些有影响的人物?

随着人口的激增,福建各项生产事业迅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和海外贸易事业都在全国占有突出的地位。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福建既出现了如朱熹、杨亿、郑樵、苏颂、宋慈等全国闻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科学家,又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在宋代的政治生活中发挥重大的作用。

章得象(978-1048年),北宋真宗咸平进士,仁宗时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为福建人在中央政府任宰相的第一人。曾公亮(999-1078年),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与韩琦共相,办事公允,主修世界上最早记载火药制备的书籍《武经总要》,后推荐王安石为相。吕惠卿(1032-1111年), 积极参与王安石变法,参与制定青苗、均输、保甲、免役等法,被称为“护法善神”,官至参知政事。李纲(1083-1140年),力主抗金,南宋高宗时拜相,上任后即整顿军队,部署战备,筹划抗金大计。三、论述题:( 50分,共2小题,每小题25分 )

1、宋朝福建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1)宋元统治者鼓励海外贸易、积极发展海外交通的政策,是福建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主要原因。宋、元统治者从唐、五代政府自海外贸易获得巨大财政收入的事实中,意识到海外贸易的重要性,因此他们重视市舶司的建立。市舶司制度的实行,宽厚对待来华之外商,以期达到“使商贾懋迁,以助国用”的“立法之意,”促进了福建海外交通的发展。与此同时,福建市舶司还“差人前去罗斛、占城国说谕招纳,许令将宝货前采役(投)进”,主动加强与东南亚各国的联系。

(2)宋元时期福建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对海外贸易有着重要的影响。

(3)“海舟以福建为上”,这在宋代就有评说。当时福建沿海的四个州、军都有造船工场,泉州亦有“每岁造舟通夷域”的说法。这一时期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出现了航海罗盘。赵汝适在《诸蕃志?海南》中云:大海“渺茫无际,天水一色,舟舶来往,惟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唯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焉。”航海有了罗盘,使海上航行更为准确。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是宋元时期福建海上丝绸之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的又一个重要条件。

5

2、试述福建在古代中国海外交通的地位。

福建的先民很早就利用海上交通和海上资源发展经济。从中国古代的文献资料来看,汉代中国不仅开通了连系中亚、西亚的丝绸之路,同时也开辟了中国往印度的海上通道。很快在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不断实践和勇于探索之下,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海上交通航线逐步形成。唐代中国以广州港为中心与东南亚诸国开展经济与贸易活动,宋元时期,福建泉州港的兴盛,渐渐取代了广州港的地位,而成为世界第一大港。尤其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游记,更使得中国泉州在世人的心目中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圣地,许多探险家、航海家闻风出动,他们赞叹中国的富庶,而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人类的航海交通事业。其中最伟大的十五世纪的航海家应该是中国的郑和。

郑和七下西洋,创造了人类航海史上的奇迹。他使得中国和世界紧紧的连系在一起。他为十五世纪中国在世界的大国地位建立了丰厚的基石。事实上,郑和七下西洋与福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换言之,郑和下西洋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那一个时期福建的对外交通。

继郑和之后,福州港的中琉航海交通与贸易,在中外交往的历史上显赫一时。中琉贸易的兴盛弥补了郑和轰轰烈烈壮举结束后的失落和沉寂,成为那一时期中外航海交通贸易的中心。

中世纪的风云变幻,漳州月港走私贸易的巨大旋风,一夜之间刮走了福州港的中心地位,取而代之的是月港,因为它与马尼拉的大帆船紧紧相连,使月港从此走向了世界。 清代以降,郑成功时代的台湾海上交通与贸易,是那一时期的重头戏。君不曾听过,台海之上,不得郑氏号令,不能行船走海。中国东南沿海的迁界与禁海,给了郑氏政权任意驰骋的机遇,在中国海上交通史上留下了浓浓的一笔。

康熙统一台湾后,开四海关,海上交往盛极一时。但终因清王朝的禁令,出海之船不得超过二桅,中国的造船技术受到限制,中国航海交通的力量受到极大的削弱。当西方海盗和日本倭寇在海上游弋时,昔日航海之强国中国,只能退避三舍,拱手让出了海上大国的地位。

福师1203考试批次《福建地方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三

一、名词解释:( 20分,共5小题,每小题4分 ) 1、福建雕版印刷

宋代时期的雕版印刷是中国古代雕版印刷的鼎盛时期,其形成的因素与当时的政治、

6

经济和社会文化有相当的关系。宋代雕版印刷刻书的机关除了政府机构国子监有组织印刷书籍,私刻及坊刻也相当的兴盛,特别是国子监的刻书最多。

宋代刻书的印刷数量和种类是相当多元,如儒家经典《十三经》、司马光主编的编年史《资治通鉴》、老子《道德经》等重要著作。另外在其他经、史、子、集、文史哲学、小说、科技和医学著作、音乐戏剧、农业、技艺、等书都曾大量印刷之类的印本也都留下相当珍贵的资料。

两宋时期成为我国雕版印刷的黄金时期,宋刻本也成为收藏家的最爱,因此宋本书也成为一种珍贵的版本。 2、梨园戏

梨园戏流行于泉州、厦门、漳州等闽南方言区和台湾等地,在东南亚华侨居住地也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梨园戏是中国古老的剧种之一,宋元之际南戏入闽后,即与晋江泉州地区民间歌舞伎艺、百戏、杂剧、傀儡戏等相结合,并吸收闽南的声腔音乐,经过融化,至迟在明代就己形成独特的地方戏曲声腔剧种。 3、南音

又名南曲、南乐,南管等,流传于闽南以及广东的潮汕、海陆宁,台湾、香港和东南亚华侨旅居地。南音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曲种之一,肇始于五代,形成于宋,保存了大量汉唐时期的古曲和宋元词曲以及宋元南戏剧目的唱段和声腔特色,故有“唐宋遗音”之称。南音包括指(由几支器乐曲联成的套曲)、谱(标题性的器乐套曲)和曲(有乐器伴奏的清唱曲)三部分。主要乐器有洞箫、拍板、琵琶、二弦等,其中琵琶、洞箫、二弦均保留唐代规制。南音艺术风格古朴幽雅,委婉缠绵,节奏舒缓,十分悠扬动听。 4、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是指运用一定的观点对文学作品、文学流派、文学思潮及作家进行评论、总结,并阐述自己的文学主张。 5、闽剧

又名福州戏,流行于福州方言区和闽北一些地方,在台湾省以及东南亚华侨旅居地也有一定的群众基础。闽剧由江湖戏、平讲戏、儒林戏等地方戏剧艺术结合而成,并受弋阳腔、徽剧、京剧的影响,大约在1920年代形成,传统剧目多达1500多个。 二、简答题:( 30分,共3小题,每小题10分 ) 1、福建方言具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1)流播广。(2)品种多,差异大。 (3)保存着大量中原古音、古词。(4)与外来语相

7

互借用。

2、简述陈季同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

陈季同,福州人,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后留学于巴黎政治学堂。他在法国出版的有关中国的专著至少有12种,如《中国人自画像》,还将中国的古典诗歌、小说译成法文,如《聊斋志异》选译。他还把中国的戏剧和民间习俗介绍到西方。 3、略论僧侣在中日文化交往中的作用。

东渡日本的福建僧人为信仰需要,在日本岩原乡分紫山修建了福济寺,在长崎创建了崇福寺。还有隐元创建了黄檗山万福寺,即非如一创建了广寿山福聚寺。他们不仅振兴了日本佛教禅宗,而且在建筑、绘画、雕刻、篆刻、书法、饮食等方面给日本以深刻的影响,被日本学术界誉为“黄檗文化”。 三、论述题:( 50分,共2小题,每小题25分 ) 1、试述宋元时期福建与日本、朝鲜的文化交流的情况?

(1)福建与日本的交流。宋元丰三年(1080年)至政和二年(1112年)福州东禅寺刻印的《大藏经》,和政和五年(1115年)至绍兴十八年(1148年)福州开元寺刻印的《大藏经》,通过来闽访问修禅的日本僧人传到日本,藏于日本的各大图书馆和寺院。福建刻版的一大批书籍也通过日本商人和僧侣传入日本。不少刊本在我国已散佚,在日本却完整保留下来。当时日本缺乏优秀的刻工,常常聘请福建刻工到日本从事雕板印刷业,刻印佛经和其他典籍,日本五山禅院仿刻的典籍多由侨居日本的福建雕版工人完成,为日本印刷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福建与朝鲜的交流。宋元福建与朝鲜(当时称为高丽)关系相当密切。高丽国王经常派使者

入贡宋朝,福建商人亦频繁去朝鲜经商,《宋史?高丽传》记载“王城有华人数百,多闽人因贾舶至者”。其中有不少福建人是被聘去的医药、画塑、乐艺等科技人员。福建画家徐兢所画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是12世纪高丽王国的地理、政治、历史、经济、文化、风俗以及中朝关系的小百科全书,也是福建与朝鲜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2、试述福建佛教的发展及对外交流情况。

福建最早的佛教寺院福州绍因寺创建于晋朝。至唐末,福建佛寺数量剧增。五代大批北方僧侣入闽弘法,促进了福建佛教的发展。至北宋,福建佛教达到了鼎盛,主要表现在寺院塔刹剧增,僧尼人数众多,名僧辈出不穷,寺院经济发达,大藏经的出版。明末战乱,对福建佛教的打击是十分沉重。福建佛教为了摆脱困境,一方面积极向海外拓展,如日本长崎的崇福寺、福济寺、京都宇治的黄檗山万福寺,都是福建僧人开创的。不仅佛教文化,中国的其他文化也随着佛教的传播影响着海外诸国。另一方面,佛教进一步世俗化。许多僧侣过着亦僧亦俗的生活,在家居士剧增,佛教渗透到民间宗教中去,遂使福建流行着许多民间宗教都受到佛教的影响。

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vr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