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在唇齿间的智慧花朵——周益民教《巧女故事》

更新时间:2024-06-26 14:2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开在唇齿间的智慧花朵

——《巧女故事》教学实录

周益民

教学年级:五年级 教学时间:2010年4月

一、显示多样化信息,回忆已知民间故事

(教师分别播放歌曲《孟姜女哭长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出示古诗片段“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白蛇传》图片,让学生说说表现的分别是哪个民间故事)

师: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这是我国流传广远的四大民间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老少皆知,根据它们改编的不同艺术品种,有很多也成了经典。那么,这些民间故事的作者是谁呢?你知道吗? 先后问两个同学,都说不知道)

师;这么有名的作品,我们怎么会不知道作者的呢? 生:因为它们是民间故事。

师:民间故事(重音强调“民间”),你的意思是—— 生;就是在民间老百姓之间讲述的。

师:是的,民间故事是老百姓集体创作的。所以,我们看民间故事,一般都没有作者,最多是注明某某某讲述、某某某整理。那么,这些民间故事是怎么流传开来的呢? 生: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 师:比如说,爷爷说给—— 生:爸爸听,爸爸再说给儿子听。

师:就是这么一代代传下来的。同代人之间呢? 生:你说给我听,我说给他听。

师:一传十,十传百。这样的流传方式就叫“口耳相传”,也叫“口口相传”。通过这种口头方式流传的作品,就叫做“口头文学”,或者“口传文学”。

二、阅读“巧女故事” 1.故事讲述

师:民间故事的种类非常丰富,今天,我们就来阅读、交流其中一种非常有意思的——(显示,生齐读)巧女故事。先来看这三个巧女故事的题目。(显示) 九斤姑娘 巧姑妙答 其满汗(hàn)智答大汗(hán)

(指名读三个故事题目。正音“汗”。告诉学生,“其满汗”中的“汗”是维族表示女性的称号,用在名字的末尾。“大汗”则是古代北方某些少数民族部落首领的称呼。两者声调不同)

师:既然民间故事是口头流传的,是口传文学,那么这堂课,咱们首先就来口耳相传说故事,说说《九斤姑娘》的故事。要说好一个故事,首先得把故事记住。这么长的故事,我们怎么在短时间内记住呢?介绍给大家一个方法,就是“把长文读短”,能否把这么长的文章读成一两句话、一两个短语。《九斤姑娘》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我读短成“两个问题”。快速浏览下,九斤姑娘问了石二公公哪两个问题? 生:问了石二公公叫什么和住哪里。

师:你看,这样就把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记住了。快速看看第二部分,能不能也这么读短。(生浏览、思考)

生:石二叫张箍桶箍7个桶,全都是谜。

师:我们把这个谜叫“桶谜”,好吗?把“桶谜”放进你刚才的句子,再表述一下。 生:石二用“桶谜”的方式叫张箍桶箍桶。

师:这样表达就显得比较简练。他是从石二公公的角度出发的,故事的主人公是九斤,如果从她的角度,我们可以怎么表述? 生:九斤姑娘回答出了石二公公的“桶谜”。

师:也就是“智解‘桶谜’”。这样,我们把一个长长的故事读短了。要说好这个故事,关键是要说清楚石二的谜题和九斤姑娘的破解。先来看第一部分的谜题。(显示,学生自由练习) 叫什么

老公公:一斗半,二斗半,三斗五升,四斗半。

九斤姑娘想:这些相加不是一石二斗吗?原来是石二公公! 住哪里

石二公公:东边丁零当,西边冷清清,门前两个管门人,一东一西两边分,胡须生在头颈里,笤帚插在头顶心。

九斤姑娘:东边是一家铁匠店,西边是个祠堂,门前有两株棕榈树。

(指名读。教师作读音说明:“一石”的“石”在这儿是容积单位,1石等于10斗,做这个意思时读“dàn”,但这个意思在古书里仍旧念“shí”)

师:下面,我们再来练说石二的桶谜。(显示,学生练读,而后指名读)

我要你箍一只早早桶(面桶);一只中午桶(饭桶);一只小儿桶(坐桶);一只有底无盖桶(脚桶);一只有盖无底桶(锅盖);还有一只桶:两只耳朵高耸耸,中间直弄通,一眼望去到山东(蒸桶);还有一只桶:中间横着一根栋,尾巴翘起通天空,翻转身来扑龙通(吊桶)。 2.体会“地域性”

师:你们读的时候,有没有哪句感到有点别扭的? 生:我感觉“两只耳朵高耸耸,中间直弄通”有点不顺。 生:我们平时不这么说的。

师:告诉大家,这是用方言写的,用的吴方言。这个民间故事主要流传在江苏、浙江一带。听我用吴方言来说说这一段。(教师用吴方言说,学生边听边笑) 师:你们听上去还感到别扭吗? 生:不别扭了,觉得很好听。

师:所以,民间故事还有一大特点,具有地域性。(板书:地域性) 师:下面,大家从两个部分中选择一个部分,练习说故事。 (学生练习,指名讲述) 3.体会“口语化”

师:这故事的开头,我也想尝试着说一说。你们听一听,我这么说跟书上记录的有什么不

同,这么说可以吗?(老师讲述,同时显示文字)

有一个叫张箍桶的男人,已经年近花甲。他的女儿九斤姑娘,从小就表现出不俗的智慧。一天,她在家替父亲精心缝补衣服。这时,来了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邀请张箍桶为他家箍捅。九斤姑娘微笑着说:“好!回来就叫他去。请问尊姓大名?” 生:我发现了,书上说“七八十岁的老公公,你说是“年逾古稀”。 生:书上说“老公公,你叫什么名字啊”,你说的是“请问尊姓大名”。 师:是的,意思是一样的。你们觉得这样讲述可以吗? 生:好多形容词——

师:不是形容词,是书面语。

生:感觉也是有点别扭,明明用口头语言可以表达的。

师:你说了非常关键的一点,用“口头语言”表达,因为这是—— 生齐:民间故事。

生:这样写就不是民间故事的感觉,而是作家写的作品感觉。

师:民间故事是口传文学,它的流传不是靠纸墨,而是靠活生生的民间语言,富有生活气息。因此,这就是民间故事的第二个特点:口语化。(板书:口语化) 4.体会“变异性”

师:“桶谜”这段是故事最有趣味的地方,我们一起来欣赏越剧《九斤姑娘》中这部分的片段。越剧是起源于浙江的地方戏曲品种,演唱、对白用的就是吴方言。(播放越剧片段,内容为石二与张箍桶的对唱,有字幕显示,下面是其中的“桶谜”内容。学生都被演员生动的表演吸引住了,不时发出笑声)

天亮要箍天亮桶,晏昼要箍午时桶,日落西山黄昏桶,半夜三更要紧桶。要箍有盖无底桶,要箍有底无盖桶,还要箍只直笼桶,两只耳朵翘耸耸,外加一对恩恩爱爱夫妻桶。还要箍只奇怪桶:一根尾巴通天空,一根横档上当中。上头一记松,下头扑龙冬,拎拎起来满桶桶。

师:都听明白了吗?

生(七嘴八舌地):明白了,明白了。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戏曲里石二公公的谜题,跟刚才我们讲义上记录的有不一样的地方?(学生纷纷说“是”)同一个“九斤姑娘”,怎么会有不一样的地方?(学生犹豫)李白的《静夜思》,在这本书里跟在那本书里,会不一样吗? 生:不会。

师:那为什么《九斤姑娘》就不一样了呢?

生:因为一个是笔写下来的,还有一个是口头传下来的,是可以改的。 师:怎么理解可以改的? 生:就是不是固定的。

生:民间故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

师:我们开始就说了,民间故事的一大特点是“口语化”。我说给你听,你再说给别人听,我们会说得完全一样吗?

生:那肯定不会,又不是放录音。

师:大家体会得真好,这就是民间故事的第三个特点:变异性。(板书:变异性) 师:下面,我们也来做一回巧女或者巧男,刚才石二公公的谜题中,有几个讲义上没有,“半夜三更要紧桶”,“恩恩爱爱夫妻桶”,那是什么桶? 生:“半夜三更要紧桶”是尿桶。(众笑) 师:范围再扩大点吧,马桶。(众笑) 生:“恩恩爱爱夫妻桶”是扁担上的桶。 师:扁担上的桶,那是什么桶? 生:我知道,那是水桶。

师:好,我们来看看刚才大家猜得对不对,看看九斤姑娘是怎么说的。 (播放越剧片段,内容为九斤与父亲的对唱,帮其解谜) 师:祝贺各位同学,咱们刚才全猜对了。 三、巧女故事的叙事特点

师:刚才阅读的《九斤姑娘》主人公是——(生齐)九斤姑娘,第二则《巧姑妙答》的主人公是——(生齐)巧姑,《其满汗智答大汗》主人公是——(生齐)其满汗。这些主人

公都是女子,那么,干脆把这类故事叫做“女性故事”、“女子故事”,是否可以?(学生纷纷说不可以)请结合具体故事谈谈看法。 生:讲的都是聪慧的、有才华的女子的故事。

生:“巧”这个字体现了她们的聪明。那个巧姑心灵手巧。 生:那个其满汗在当时的情况下一点不惊慌,解救了父亲。

师:可见,这些巧女,巧在聪慧,巧在口才,也巧在胆识。人们欣赏这样的女子。有人作过调查研究,几乎每个地方都有巧女故事的流传,它的承传历史也很久远,最早可以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晋朝。我们再来比较比较《九斤姑娘》和《巧姑妙答》,借助这张表格,你有什么发现?(显示表格,学生思考、同桌讨论) 《九斤姑娘》 《巧姑妙答》 遇到的问题 旁人的表现 巧女的表现 故事的结果

生:九斤姑娘遇到的问题是石二用桶谜为难他爸爸,她爸爸答不上来。九斤马上解答出来了。故事的结果是攀亲了。(众笑)

生:《巧姑妙答》中,张古老让三个儿媳妇住三五天、七八天、十五天回来,要同去同回。又要大媳妇带红心萝卜,二媳妇带纸包火,三媳妇带没有脚的团鱼。三个媳妇急得哭起来。巧姑见了,巧妙地解决了这些难题。结果,也成亲了。(众笑) 师:有什么发现? 生:结果都是成亲了。 师:呵呵,都是大团圆。

生:都是遇到一个问题,旁边的人不能解决,巧女解决了。

师:你的眼睛很锐利,发现了巧女故事的基本思路,都是某人遇到难题,巧女,也许是女儿,也许是妻子,等等,凭借自己的机敏,解决了难题,维护了家庭的利益。知道了这个诀窍,咱们也可以编一个巧女故事了。谜题我提供给大家。(显示)

皮包骨——枣 骨包肉——核桃

师:你们想想巧女叫什么名字,她的什么人遇到了什么难题,她过来解了围。大家合作着编。

(学生合作编故事,教师巡示指导)

生:从前,有一个王老汉,开了家小店铺,卖些杂货之类。他们村有个小财主张果老,仗着有几个钱,总是欺负人。一天,张果老来到王老汉的店铺,高声说:“我要买两样东西。一个是皮包骨,一个是骨包肉。限你一天之内给我。”这是什么呀?王老汉急坏了。正好他的邻居八斤姑娘在他家串门,正跟王婶在后面说悄悄话,听到前面的动静,就让王婶把王老汉叫了进去。告诉他,皮包骨就是枣子,骨包肉就是核桃。王老汉开开心心地走了出去。傍晚,张果老得意洋洋地来了。哪王老汉马上称了两袋枣和核桃给张果老。张果老的儿子听说这件事后,打听到是八斤姑娘解开的谜,就请人前来求亲。(众边听边笑) 师:基本的思路不错,符合巧女故事的特点。其他同学有什么建议吗? 生:我觉得,那个八斤最好是王老汉的女儿,现在说是去串门的,不太自然。 师:我同意这么建议。因为巧女故事一般说的都是维护自己家人的利益。

生:我建议最后再加点说明,就是张果老的儿子不像父亲,而是跟乡亲们很友好。不然,让八斤嫁给坏人不好。(众笑) 师:是的,故事要传递给人真善美。 (又请了一位同学讲述,具体略) 四、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块欣赏了巧女故事,其实,巧女故事的类型是很丰富的,今天阅读的答谜题型只是其中的一种。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再找找其他类型的阅读。巧女故事,民间故事,这些唇齿间的文学,这些田野上的花朵,值得我们用心欣赏、承传。 附后:

1. 九斤姑娘(节选)

张箍(ɡū)桶的女儿九斤姑娘,绝顶聪明。一天,张箍桶出门做生意去了,

九斤在家替父亲补衣裳。这时,来了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公公,说要请张箍桶为他家箍捅。九斤姑娘说:“好!回来了就叫他去。老公公,你叫什么名字啊?”老公公说:“我的名字叫做:一斗半,二斗半,三斗五升,四斗半。”九斤姑娘想:这些相加不是一石二斗吗?于是就说:“噢,原来是石二公公!你家住在哪里呀?”石二公公说:“就住在东头石家村。我家是有记号的:东边丁零当,西边冷清清,门前两个管门人,一东一西两边分,胡须生在头颈里,笤(tiáo)帚插在头顶心。”

九斤姑娘说:“好,知道了!你家东边是一家铁匠店,西边是个祠(cí)堂,门前有两株棕榈(lǘ)树,对吗?”

石二公公夸道:“九斤姑娘真有才能。”说着走啦。张箍桶回到家,九斤姑娘就把石二公公来请他的事讲了一遍。张箍桶说:“石二这个人,讲出话来,就像茅山道士念咒一样,邻近三村,就是他家生意难做。”

九斤姑娘说:“你把一张长推刨(bào)放在家里好啦。到了石家,假使有什么难题,你就说回来拿长推刨,女儿替你出主意。”

到了石家,石二对张箍桶说:“我要你箍一只早早桶;一只中午桶;一只小儿桶;一只有底无盖桶;一只有盖无底桶;还有一只桶:两只耳朵高耸耸,中间直弄通,一眼望去到山东;还有一只桶:中间横着一根栋,尾巴翘起通天空,翻转身来扑龙通。张师傅,这七样桶你会箍吗?”

张箍桶说:“会箍,会箍。不过,我一张长推刨没有带来,还要回去拿哩!” 张箍桶回家把石二的话学说了一遍,九斤姑娘说:“早早桶是面桶,中午桶是饭桶,小儿桶是坐桶,有底无盖桶是脚桶,有盖无底桶是锅盖,第六样是蒸饭的蒸桶,第七样是打水的吊桶。”

张箍桶又来到石二家,把九斤姑娘的话学说了一遍。石二知道是九斤的主意,说:“张师傅,你家九斤姑娘真聪明。我什么桶也不要箍了,我要和你攀亲——把九斤姑娘许给我家老三吧!”

2.巧姑妙答

从前有个顶聪明的人,名叫张古老。他一共有四个儿子,老大、老二和老三都已经娶了媳妇,只有老四还是条光棍。兄弟们没有分家,由张古老带着在一起过日子.。

说也奇怪,这三兄弟都生得呆头呆脑,一点也不像他的老子。娶进来的这三个媳妇,也是半斤配八两,心里都不大灵活。一家子人没有一个讨得张古老的喜欢.。

日子久了,张古老心里发愁。他想:我这块老骨头,总不能老赖在这世上,说不定哪一天,我两腿一伸,看他们这么混混沌(dùn)沌,怎么过日子呵!于是,他便想替四儿子找个乖巧一点的媳妇。现今,能给自己添个好帮手;将来,也好做个自己的替脚人,掌管这份家业。

想想容易,办起来却难了。张古老打听来打听去,总没有一个合适的。到底老汉是个聪明人,他想了一个巧妙的法子。

这天,他把三个媳妇叫到跟前,说:“你们好久都没有回娘家了,心里一定很挂念吧!今天,我就打发你们回娘家去。”

三个媳妇一听说回娘家,欢喜得不得了,只问公公让她们住多久。

张古老说:“大媳妇住三五天,二媳妇住七八天,三媳妇住十五天。三个人要一同回去一同回来。”三个媳妇想也没想,便连忙答应了。

张古老又说:“往日你们回去总要带东西孝敬我,但是每一次带回的东西都不如我的意。这次你们回去,也少不了要带点东西的,不如我先说出我要的东西。” “你老人家只管开口,我们一定带回来就是。”三个媳妇一齐说道。

张古老说:“大媳妇替我带一只红心萝卜回来,二媳妇替我带一只纸包火回来,三媳妇替我带一只没有脚的团鱼回来。”

三个媳妇一听,都满口答应了,三个人便一齐动身回娘家了。

三个人走呀走的,不一会,便走到了一条三岔路口。大媳妇要往中间那条路去,二媳妇要往右边那条路去,三媳妇要往左边那条路去。三个人正要分手时,才

记起公公的话来。

大媳妇说:“公公嘱咐,让我们一个住三五天,一个住七八天,一个住十五天,还要同去同回。哎,三个人的日子又不一样,同去还容易,同回多难啊!” “还有礼物呢,一个是红心萝卜,一个是纸包火,一个是没脚团鱼。哎,才一听好像是顶普通的东西,如今一想,都是些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啊!”二媳妇也着急地说。

“不能同去同回,又没有这些礼物,公公是不会让我们进屋的,这怎么办呢?”三媳妇更是着急了。

三个人想来想去,真不知怎么才好,大家都急得不得了,又不敢回去,便坐在路边上哭起来了。

三个人哭呀哭呀,从日出哭到日落,越哭越伤心,越哭越热闹,哭得惊动了住在近边的王屠(tú)户。王屠户带着女儿巧姑在路边搭了个草棚,摆了张案板,天天卖肉过日。这天听到了哭声,便向女儿说道:“巧姑,去看看是哪个在哭,出了什么事情。”

巧姑走了出来,见是三位大嫂在那里哭成一堆,问道:“三位大嫂,你们有什么心事,为何哭得这样伤心?”

三个人一听有人来问,连忙抹掉眼泪,一看,只见是位大姐站在面前。她们止住了哭声,把事情的原委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她。

巧姑一听,想也没想,便笑着说:“这很容易,只怪你们没有想清楚。大嫂你三五天回来,三五一十五,是十五天回来;二嫂你七八天回来,七八一十五,也是十五天回来;三嫂也是十五天回来。你们不是同去同回吗?”

巧姑接着又说:“三件礼物:红心萝卜是鸡蛋,纸包火是灯笼,没脚团鱼是豆腐,这些东西家家都有,是顶普通的东西呢。”

三个人一想,果然不错,便谢了谢大姐,高高兴兴地分了手,各自回娘家去了。 三个人在娘家,都足足住了半个月。这天,她们一同回来了。见着公公,把礼物也拿了出来。张古老一看,吃了一惊。原来她们带回来的礼物一点也没错。

他心里知道,这不是她们自己想出来的,便问她们。三个人也不敢隐瞒,就把实情一五一十地说出来了。张古老一听,决定要去会会这位姑娘。

这一天,张古老一直走到卖肉的草棚子里,连忙叫老板称肉。王屠户不在家,巧姑走出来,问道:“客人,你要称什么肉?”

张古老说:“我要皮贴皮,皮打皮,瘦肉没有骨头,肥肉没有皮。”

巧姑听了,一声不响,便走到案板那边去了。一会,就拿来了四个荷叶包包,齐齐整整地放在张古老面前。

张古老一看,一样是猪耳朵,皮贴皮;一样是猪尾巴,皮打皮;一样是猪肝,瘦肉没有骨头;一样是猪肚子,肥肉没有皮。一点也没有错。 他心里一喜,便想道:这才是我的儿媳妇啊!

张古老回到家里,马上请了一个媒人去向屠户说亲。王屠户知道张古老的底细,和巧姑一商量,便答应了。不久,张古老选了个日子,把巧姑接了过来,和四儿子成了亲。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vb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