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中学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答案

更新时间:2024-03-26 21:1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湖北省黄冈中学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A(B孟子的“养浩然之气”是读书的意义,不是读书方法。C王国维“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这个说法是针对“诗人的创作”,是从美学角度立言,并不直指读书法。D“特别强调通过读书获取知识以此来取得功名”错。) 2.D(“按照历史发展顺序”理解错误)

3.C(文章强调的是“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会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 4. D(D项无中生有,材料中没有表现过往年份的对比,趋势一说没有落脚点。)

5. A(B项强拉因果,“引擎”和“名片”之间相互独立,并无因果关系;且是先成为“名片”而后得到政府的重视。C项“二是要有生态圈”可以看出其也依赖外部环境。D项“给顾客提供参与企业管理的机会”无中生有,原文是“利用顾客行为数据来提升自身管理质量”。) 6. ①政府重视。国家的创新政策,地方政府为拉动经济增长,打造区域名片的引导和支持。 ②社会土壤。新经济时代,各类创新资源的加速流动,推动了独角兽企业的发展。 ③投资者看好独角兽企业的发展前景,敢于投资。

④独角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具有自成长的特点,并且形成了发展的生态圈。(任答其中三点即可,每点2分,一共6分)

7.B(第二段运用比喻、想象手法描写的雪景是美丽的,表现了大娘等待小杨前来时愉悦的心情。)

8.变化:①帮扶前,大娘生病躺在床上,家里没有生机;孤独悲观,认为自己行将就木。是不阴不阳的人;②帮扶后,大娘知晓自己没有病,身体健康,忙老活计,精神充实、开朗。(3分)作用:①前后变化形成对比,表明帮扶卓有成效:②侧面烘托了小杨工作细致、用心,把帮扶对象当亲人的美好形象③突出主旨,肯定政府的扶贫政策,说明扶贫要深入被帮扶者的心灵。(3分,答出第③点得2分,答出①②中的任意一点,得1分)

9.①借小杨之口设问用大娘端物件的行动来回答,揭示“秘密”,使故事情节完整,逻辑严密。②用小孩子使用的物件,寄寓“早生贵子”的美好祝愿,表明大娘对小杨婚姻的深情祝福,使小说情调温馨浪漫,情感饱满,含蓄蕴藉。(每点3分)

10.B【解析】“即”是“就”的意思,只能和“各召”结合在一起,而不能和“出”相连,和前面相连不能表达一个明确的意思。这样A和D不能选择。B和C区别的地方主要在“军罢却纳/若遗失”这里,“纳”是收上来的意思,和前面连在一起表示“战斗完后收回”。这样只能选择B。

11.C【解析】量移:指官吏因罪远谪,遇赦酌情调迁近处任职。后来也泛指迁职。 12.C【解析】“一直享有很高威望”不准确,原文中“望减于往日矣”可以看出这一点。

- 1 -

13.(1)王忠嗣曾经说皇甫惟明的义弟王昱的短处,于是被他们诬陷,被贬为东阳府左果毅。 (2)每次到互市的时候,王忠嗣就抬高马的价格来引诱诸蕃,诸蕃听说这个消息,争着来卖马,他们只要来了,王忠嗣就买下。

(2)每至互市时,即高估马价以诱之,诸蕃闻之,竞来求市,来辄买之。(5分) 【解析】

(1)这个句子没有主语,是省略句,应该补全主语“王忠嗣”,赋分1分。“短”原来是短

处的意思,这里应该用作动词,翻译成“说某某成的短处”,赋分1分。“为所”是被动句式,赋分1分。句意通畅2分。

(2)“高”是抬高的意思,赋分1分。第二个“市”是动词,买卖的意思,赋分1分。“竞”

是争着、争相的意思,赋分1分。“辄”是就的意思,赋分1分。句意1分。 14.D(D项“感叹长久以来天下儒生无所作为”有误,诗人只是感叹自己。)

15.①颔联从听觉角度写,用夸张手法,写阅兵将士们的号令,声传山外,声震远方,渲染

出阅兵的盛大气势和雄壮军威。②颈联从视角角度写,运用写实(白描)的方法,营造出阅兵场整齐、严肃、动中显静的氛围。(每点3分,意合即可。) 16.(1)曾不事农桑 念此私自愧 (2)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3)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此小大之辩也

17.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成语的意思综合考虑分析。俯拾即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不合语境。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通真。有板有眼:形容言语行动有条不紊,富有节奏或章法。不合语境。历久不衰:经过很长的时间不衰退。历久弥坚:经历的时间长久,更加坚定不移。不合语境。情有独钟:因对某人或某事物特别喜爱而感情专注。顶礼膜拜:比喻对人特别恭敬或极端崇拜。多用于贬义。对象、感情色彩不当。文中横线上的成语依次填写正确的是:俯拾即是、惟妙惟肖、历久不衰、情有独钟。故选D。

18.B【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B.“宗教文化”与上句末尾“文化色彩”衔接紧密,“天神”与下句“神乌圣禽”衔接紧密。故选B。

19.C【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仔细分析病句的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分析句子最常见的方法是结构分析法,压缩主干后,看看句子成分是否有残缺,句子成分之间是否搭配等。句中有并列成分的需要分析并列成分之间是否有包含关系、交叉关系,先后顺序是否合理等。C.语序不当,“值得”应移到“我们”前面;B.“反映了……的再现”句

- 2 -

式杂糅;D.“反映了……的再现”句式杂糅。语序不当,“值得”应移到“我们”前面。故选C。

20.(1)“启示”改为“启事”;(2)“出生”改为“诞辰”;(3)“斧正”改为“修改”;(4)删除此致敬礼;(5)落款日期与主办单位互换位置。

21. 唐三彩是一种在唐代盛行的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以动物、生活用具和人物为主要造型的多彩陶瓷。(要点:在唐代盛行、基本釉色、主要造型、多彩,判断单句,语句通顺,每点1分,超过字数酌情扣分。) 22. 作文审题 限制性

1.内容限制。考生必须从《包身工》里的“芦柴棒”、《药》里的夏瑜、《记念刘和珍君》里的刘和珍、《沁园春?长沙》里描述的某位进步学生这四个课本人物中选择一个,且演讲内容要“切合原文人物形象特征”“符合当前社会实际和特定情境需要”,并要针对青年人的学习生活进行演讲。偏离此要求,就不符合题意。

2.立意限制。题目要求在学校举办的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主题演讲,立意要结合现代青年生活实际,联系五四运动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等精神,思考中国百年来的巨大变迁,明确当代青年的责任。

3.写作者身份和演讲对象的限制。写作者的身份只能是《包身工》里的“芦柴棒”、《药》里的夏瑜、《记念刘和珍君》里的刘和珍、《沁园春?长沙》里描述的某位进步学生中的一个,而且需要代表他们在“学校2019年举办的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活动”上演讲,演讲的对象应当是青年学子和老师。这就使100年前的青年学子与100年后的青年学子产生了对话。

4.写作体式的限制。文章体式限定为演讲稿。

5.思维限制。题目设置了人物穿越的情境,考生要“想象他通过时空隧道穿越到今天的中国”,且对当前社会生活尤其是青年人的学习生活有一定了解。但考生要做的实际上是借助课文穿越到100年前,对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青年有一定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两代人的对话,也才能替他们写演讲稿。 开放性

1.作为演讲者的人物选择是自由的。考生可以从《包身工》里的“芦柴棒”、《药》里的夏瑜、《记念刘和珍君》里的刘和珍、《沁园春?长沙》里描述的某位进步学生这四个课本人物中,任选一个人物作文。

2.想象和联想是开放的。考生对“五四”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青年的认识侧重点是开放的,演讲者要讲什么内容也是自由的,只要是能体现正向的价值观,励学励志、积极向上的内容均可。

3.思维的开放性。考生只要能联系五四运动精神,找到课本人物与新时代青年学生的结合点展开行文即可。

- 3 -

解题

这是一篇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设置了课本中的人物“穿越到今天的中国”参加“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活动”的写作情境,并明确要求应符合社会现实和时代热点,符合新课标“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理念。由此可以引导当代青年思考中国近百年来的巨大变迁,理解并传承五四精神,学习五四青年们敢于奋斗牺牲的勇气,培养当代青年勇于牺牲的社会责任感。既考查考生对于课本人物形象的把握,又考查考生的价值观和理性思考能力。考生要结合五四运动精神,找到课本人物和新时代青年学生的契合点。 立意示例

这篇演讲稿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或单独以某种立意为主,或把几种立意有机融合起来。

1

感慨于“穿越”前后国家、社会以及青年人的学习生活发生的今昔巨变,抒发中国人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自豪、喜悦之情,勉励当今青年承继光荣使命,勇于担当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社会责任。

2

回顾百年来中国在内忧外患中崛起强大的光辉历程,在此基础上思考今昔巨变的原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激荡真理与道义的力量;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焕发勇往直前的激情;坚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振奋昂扬向上的精神。

3

回忆“穿越”前自己以及五四时代青年学生们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担当、敢于奋斗、忠于信仰、牺牲奉献的火热战斗生活,表达对当代青年弘扬五四“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的号召,倡导青年人终身学习,追逐梦想,拼搏奋斗,呼吁青年人为民族复兴、国家强盛而奋斗奉献。

4

讲述“穿越”后对国家、社会层面的见闻观感,关注我国现阶段大国崛起过程中面临的复杂国际环境、自主研发创新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呼吁青年人居安思危,刻苦学习,报效国家;或关注当今某些道德沦丧、诚信缺失、规则意识淡漠的社会乱象,针砭当今社会仍然存在的崇洋媚外、愚昧麻木、自私自利等习气,号召青年一代从我做起、扭转社会风气。

5

在讴歌今昔社会时代巨变的同时,在肯定当代青年主流的同时,也关注到当代青年中“佛系”“丧”的精神面貌,关注到当代学生沉迷游戏、不思学业的颓废生活状态,等等,借此表达自己的忧思、期盼和告诫,勉励当今青年珍惜韶华,奋发有为。

学生答卷主要问题:

- 4 -

1.不符合表达情境要求。题目要求“请你从……四个人物之中,选择一个人物,想象他……参加你所在学校2019年举办的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活动并发表主题演讲”。有些考生根本没有明确交代,也没有暗示自己选择了哪个人物形象,是为谁“代言”演讲。更有甚者,在行文中把演讲者和听众的关系弄颠倒错乱了,如有考生是以自己的口吻向“亲爱的芦柴棒”、向“敬爱的刘和珍同志”发表演讲。

2.不切合原文人物形象特征。因为考生对课文不熟悉,对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对人物的命运遭遇和性格特点不熟悉,以致有的考生在文中出现了“当今青年应该发扬‘芦柴棒’精神,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当年,我(夏瑜)为了治病花了全家一辈子的积蓄买来人血馒头”等让人嘀笑皆非的语句。

3.演讲稿文体特点不够突出。很多考生开头不够简洁明了,兜兜转转就是不明确交代自己是谁,需要阅卷老师透过文字去猜测;有的考生行文条理不够清晰,结构显得混乱,颠三倒四,让阅卷老师很难把握行文的思路;演讲过程中没有与听众的互动,语言缺少感染力和鼓动性。

4.思想认识有待深化。不少考生在演讲中大量罗列自己“穿越”后看到的时代社会的巨大变迁,停留在对国家强盛的赞美歌颂、对当今青年人的羡慕层面。如果能更进一步唤起当代青年的时代责任感、历史使命感,能进一步表达对现实危机、社会乱象等的忧患意识,能借此表达自己的忧思、期盼和告诫之情,自然会更能打动人心。

拟题示例:

1.请勿辜负伟大的时代 2.承历史之重任,扬时代之新声 3.新青年当以天下为己任 4.存不忘危,兴我中华 5.寻药华夏,不枉年少 6.为国奉献敢惜身 7.生逢其时,重任在肩 8.风流人物,又看今朝 9.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 10.以五四之心,立时代之潮 11.峥嵘岁月,我辈当砥柱中流 12.以吾辈之青春,筑中国之梦想 13.勇立时代潮头,争当奋斗青年 14.在幸福的时代,做努力拼搏的人 参考立意:

1.承历史之重任,扬时代之新声。 2.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 3.珍惜当下,展望未来。 4.做勇担责任的中国人。 5.寻药华夏,不枉年少。 6.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 5 -

【范文展示】

寻药华夏,不枉年少

(寻药华夏,标题非常好!既紧扣课本《药》的题目,点明夏瑜的身份,又暗示了文章主题。)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夏瑜,就是鲁迅先生在《药》中提到的夏家的孩子。很荣幸能参加贵校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活动,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寻药华夏,不枉少年”。(点明人物身份和演讲主题,开门见山,简明扼要。)

我曾是一个寻“药”的青年。

曾经的我,是一个为家国抛头洒血的人,我在黑暗的时代踽踽独行,只为求一丁点光,一丁点微茫的希望,并不惜一切,飞蛾扑火般地为那渺茫的希望披荆斩棘。而现在,我看到神州大地万象更新,生机勃勃,不由地心生感慨——当初,我们用鲜血写给中华的“药方”,到底还是起了些作用的,我为我的战友们感到骄傲和满足。(回归课本人物的身份和经历,符合题目要求。运用比喻和对比的写作手法,使形象生动而突出。)

看着这个如今在世界上繁荣富强,屹立于东方的泱泱大国,我不得不说,我深深地羡慕着你们,中华民族的新一代青年!咱们的这个中国,站起来了,富起来了,强大起来了。 你们的时代丰富多彩,衣食住行样样都不同于我们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你们甚至还拥有了各式各样的电子产品: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智能手表等等,这些都是我们那个时代想都不敢想,也根本就想不到的。(与旧时代相比,赞叹新中国、新时代,用第二人称娓娓道来,画面感很强。)

今天的你们也要做“寻药”者。

你们的时代也有你们的挑战,你们面对的是更加变幻莫测的未来: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等,时代的征程在多条航道上展开。你们要面临的战争,虽不用流血,却更考验人的多方面能力;你们要面对某些强国在政治经济上的压迫,要面对某些邻国贪婪地将我国文化遗产“鸠占鹊巢”的不公,要面对即将打响的科技创新革命,等等。你们也要寻药,寻一剂能让中国更为强大的民族复兴之药。(结合现实指出某些强国和某些邻国的野心,指出新时代的青年所面临的更加复杂的未来,点出寻药华夏的主旨。) 寻“药”,自然是漫漫长路,上下求索。

你们的担子依然很重,你们要走的路还很长。但是,寻药之人又怎能怕苦?我在你们的时代看到了许多寻药人,他们是你我学习的榜样。我看到北京地铁司机王凯华,一天喝掉十一包咖啡提神以保障乘客安全,他寻的“药”,是恪尽职守,为人民服务;我看到基层教师于漪,“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她寻的“药”,是为祖国培养栋梁之才,不负时代;我看

- 6 -

到守在敦煌几十年的李东方,在风沙中用珂罗版保存中国文化名珠,她寻的“药”,是初心不改,永不放弃……(事例论证,例举寻药华夏的中国人,同时点出他们所寻的药是什么,即他们的精神实质。)你们的时代,也有千千万万的人,想用自己的星星之火,让中华之火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拓展开去,提及千千万万的寻药人。)我想,我们与你们,都是应用年华求药,无怨无悔之人。毕竟年少之人,怎能酣于蜜糖,耽于幻想?何不趁青春,起芳华,奋斗正当时?(整句和反问的运用,加强语势。)

我是从革命之火走来的人,你们是从新中国成长起来的新青年,我们的使命不尽相同,但初衷不改:为中华之药方奉献青春!(一百年前的“我”和一百年后的“你们”的共同使命——寻药华夏,再次点题。把“我”和“你们”完美结合!)莫藏爪牙同痴虎,好召风雷起卧龙!(运用引用和比喻,言志抒怀。)我们的时代,正向未来迈进!正向美好的明天出发! 年轻人,你是怎么样的,中国就是怎么样的。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诸位!

请勿辜负这伟大的时代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

白驹过隙,沧桑变幻。能在今天,在此地,与各位演讲,是我所从不曾预想的。或者说,穿度了近百年的神奇,而与诸位相遇,真实地给予了我“曾几何时,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震撼与感动。震撼的是中国腾飞的雄魄,感动的是百年后的中国青年矫健自信的英姿。

因而,我衷心地在此寄告诸位:请一定不要辜负了这伟大的时代!

我的老师,鲁迅,便常宣讲道:“青年人要摆脱冷气,要发出光与热,要不回首地奋力向上走!”在我所生的时代,想要成就这一朴素到微细的愿景,总是意味着冷酷的代价。政商官警沆瀣一气,只要是要扼灭革命的火种;自不必说段祺瑞与他的文明人们所做出的光鲜事!我们朝着光明挺进,偿付的却是痛的代价,血的代价,生的代价!乃至机械倾轧,冷气瘴气,实难述尽。可今天,你们,于新时代的青年人呵!你们是何等的幸运!没有野心勃勃的列强等待着你们,因为祖国的长城牢不可摧;没有吃人的资本家迎着你们,因为法治与公正终于战胜了阴毒!所以,我亲爱的青年人呵,你们可一定、一定要恢弘自己的梦想,要舒张心中的盛气,用百兽也为之震惶的呼啸,来高唱出新时代的最强音!如此,方不负我等千百的期盼,不负而今这个梦一般美好强盛的时代。

可与此同时,我也听闻过一些刺耳的杂声。

- 7 -

我听闻,青年人的身体素质每况愈下,空军面临令人震惊的近视率无奈长叹;我听闻,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沉迷于手机游戏,败坏了原本光辉的精、气、神;我更听闻,现在青年人所崇尚、所推介的,竟是在霓光舞台上跳舞唱歌的戏子,而非矢志报国的革命战士,一心为民的精神导师,忠心报国的科学工作者!

这些最可爱的人,怎么堪堪地就应被人忘却了呢?这不是青年人应有的风貌,不是青年人本有的风貌!

我于是期望:不要在伟大的时代中退避,不要在梦想的崇高下安逸。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可终于,不论如何,时代伟大了,青年强健了!我,刘和珍,有生能目睹斯景,夕死可矣,惟愿青年人们,砥砺前行永葆初心,不要辜负先烈的赤血,更不要辜负这伟大的时代!

我的演讲至此结束!感谢大家! 简评:

作文开篇向听众问好,最后致谢,虽是演讲套语,但也鲜明体现了文体要求。 演讲正文部分思路清晰,层次井然。首先抒发自己穿越之后看到“中国腾飞”“中国青年矫健自信”的强烈“震撼与感动”之情。然后旗帜鲜明地寄语当代青年:“请一定不要辜负了这伟大的时代!”接着将旧时代的黑暗当今时代的强盛对比,引用鲁迅先生的言论,勉励青年不负先辈期盼、不负强盛时代。下面,“我也听闻过一些刺耳的杂音”话锋一转,引导我们看到当今社会、当代青年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大声疾呼、诚恳告诫青年人“不要在伟大的时代中退避,不要在梦想的崇高下安逸”。最后收束总结全文,再次表明自己(刘和珍)对当代青年的勉励、期盼和告诫。

演讲情感充沛,语言富有文采。善于运用多种修辞,句式整散结合,有效增强了演讲的情感感染力。如第4段三组“没有……,因为……”排比句式,一种自豪激动之情溢于言表;第6段“我听闻……我听闻……我更听闻……”,鲜明强烈地表达了对当今社会、当代青年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痛心疾首之情。还有,恰当好处地引用苏轼《后赤壁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的语句,引用“我”的老师鲁迅先生的言论,也为演讲增色不少。

此外,作文卷面干净,书写工整,字迹颇有书法功底。这样的卷面,一定也会为作文加分不少。

在考场有限的时间,能写出这样一篇切合人物身份、立意高远、思想深刻、语言富有感染力的演讲稿,实属难能可贵。评分58分。

- 8 -

课内人物形象

1.“芦柴棒”

是夏衍《包身工》中的人物形象。文章是1936年作者对上海工厂进行两个月实地调查之后写成的一篇报告文学,文中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全文深深地渗透旧中国劳工的血与泪,真实反映了“包身工”惨绝人寰的遭遇。其中,一个十五六岁的“包身工”,她手脚瘦的象芦柴棒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了她的名字。芦柴棒是众多包身工中的一个典型人物。是一个备受压榨,身体极度虚弱,精神近乎麻木,丧失反抗能力并默默走向死亡结局的包身工。 2.夏瑜

是鲁迅先生著名小说《药》中的主人公。他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他家境贫寒,以致使贪婪的牢头从他身上“榨不出一点油水”;他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明确的认识,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我们大家”的天下是他的奋斗目标;他意志坚定,在狱中坚持宣传革命道理,甚至劝牢头造反;在对敌斗争中“不要命”,不怕打,英勇无畏,毫不动摇。最后,在敌人的屠刀下慷慨就义,表现出革命者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鲁迅先生热情赞扬了夏瑜为革命献身的精神,但同时也描写了他的斗争的悲剧性。他的革命主张不为广大群众所理解,他的革命行动没有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甚至连他的牺牲也没有赢得群众的同情。更可悲的是他为革命所喷洒的热血,竟成了华老栓给儿子治病的“药”。总之,夏瑜的死并没有在社会上引起什么反响,只给自己的母亲带来了悲哀和羞愧,给愚昧的群众带来了一剂假药,给健壮的看客鉴赏了一次“杀人的壮举”,给无聊的茶客增添了茶余饭后的谈资,给贪婪的刽子手提供了一次诈骗的机会。所以,夏瑜的死是寂寞的、悲凉的。但是夏瑜的牺牲,也并非毫无影响,第二年清明时节坟头出现的花环,正是对这位“寂寞奔驰的猛土”的慰藉,说明革命者仍在怀念他,革命火种还没有、也不会被扑灭。它在黑暗中给人以希望。

3.刘和珍

是鲁迅先生散文 《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一位爱国青年形象。刘和珍热爱真理、追求进步,“毅然预定《莽原》全年”,接受进步思想的熏陶;她富有斗争精神,在女师大风潮中,敢于反抗“广有羽翼的校长”;她有远见,有强烈责任心,在老师和同学们准备陆续引退时,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她热爱国家,勇于担当,作为学生领袖,欣然带领同学们游行请愿,抗议帝国主义的暴行;她坚毅勇敢,“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她善良乐观,“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鲁迅先生高度赞扬刘和珍“真的猛士,敢于

- 9 -

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高度肯定她流血牺牲的意义,会唤醒“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会激励“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4.革命进步学生

是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里的一群青年学生形象。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的前夕。毛泽东同志从1911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如蔡和森、何叔衡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此次重游橘子洲,词人回忆昔日火热的青春岁月,展望蓬勃兴起的革命形势,豪情满怀,心潮起伏。该词上阕主要写景,描绘了绚烂壮丽的湘江深秋景色,并且即景抒情,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侧重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青年的特征——他们以天下为己任,肩荷着历史的重任,主宰着民族的命运,指点着祖国的江山,豪情满怀,壮志凌云。同时,艺术地回答了上篇结尾的问题。

【论述类文本相关解读】

“涵泳”一词,古已有之。“涵”是潜入水中,有沉潜之义;“泳”是游于水中,有游泳之义。“涵泳”是由两个近义词组成的复词,本义当是潜游。如西晋左思《吴都赋》:“涵泳乎其中。”南朝宋谢灵运《撰征赋》:“羡轻魵之涵泳,观翔鸥之落啄。”

由本义引申,“涵泳”就有浸润、沉浸之意。如唐韩愈《禘祫议》:“臣生遭圣明,涵泳恩泽。”明宋濂《送刘永泰还江西序》:“今幸遭逢有道之朝,登崇俊良,凡有血气者莫不涵泳歌舞于神化之中。”清谭嗣同《〈仁学〉自序》:“吾自少至壮,遍遭纲伦之厄,涵泳其苦,殆非生人所能任受。”

取其比喻义,“涵泳”便有仔细读书、深入领会之意。宋代教育家朱熹说:“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所谓‘涵泳’者,只是仔细读书之异名。”与朱熹齐名的陆九渊在《读书》诗里也写道:“读书切忌在匆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涵泳”已作为读书的一种重要方法被提出,此后的用例更是多见。如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三:“正渊明诗意,诗字少意多,尤可涵泳。”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一:“西京以还至六朝及韩柳,便须铨择佳者,熟读涵泳之,令其渐渍汪洋。”清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外编》二九:“熟绎上下文,涵泳以求其立言之指,则差别毕见矣。”清曾国藩在《曾国藩家书》中说:“涵泳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涵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善读书者,须

- 10 -

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则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意之表。”

【文言文参考译文】

王忠嗣,太原祁人。原名训,由于父亲为朝廷身死缘故,赐名忠嗣,在禁宫中供养多年。等到长大,雄毅而少言,严谨稳重有军事谋略,玄宗因为他是兵家子弟,和他讨论兵法,应对纵横,皆出意料。玄宗对他说:“你今后必然为良将。”王忠嗣曾经说皇甫惟明的义弟王昱的短处,于是被他们诬陷,王忠嗣被贬为东阳府左果毅。河西节度使杜希望谋划占领新城,有人说以忠嗣的才能足以完成,若要取胜,非他不可。希望随即上奏请求,皇上诏令忠嗣赴河西。忠嗣年少时以勇敢自负,到了身居将职,又以稳重守边为本职。曾对人说:“当国家安定的时候,作为将领的职责是抚恤军队而已。我不想让中原的兵力疲敝,来捞取(求取)个人功名啊。”每次军队出战,便召集各将领交付兵器分发给士兵,虽然是一弓一箭,但都在上面记上用者的姓名,战斗完后收回。如果遗失,就验明其身份治罪。所以人人自勉,兵器充足。当初,王忠嗣在河东、朔方很长时间,对边疆的情况非常熟悉,很得士卒人心。到了河、陇,对当地风俗人情非常不习惯,又以功名富贵自傲,威望比往日降低。这年四月,坚持让位朔方、河东节度使职务,唐玄宗同意了。唐玄宗正在考虑攻占石堡城,下诏令征询攻战的方法,王忠嗣上奏说:“石堡城地势险要,吐蕃全力守卫它。如果以疲惫之师攻其坚固的城池,必将被敌杀死数万人,这之后战事才能有所得。我想所得的不如所失的,请休兵秣马,窥伺敌方动态等待机会再夺取它,这是上策。”唐玄宗因此不高兴。李林甫特别忌妒忠嗣,每天都在寻察他的过失。李林甫又命令济阳别驾魏林诬告王忠嗣。唐玄宗大怒,召见王忠嗣入朝,命令三司详细审讯,几乎被陷害致死。十一月,王忠嗣被贬为汉阳太守。天宝七年,后又转任为汉东郡太守。天宝八年,王忠嗣暴死,终年四十五岁。之后,哥舒翰大举进兵攻打石堡城,攻打下来后,死者过半,竟然真的如同王忠嗣所说的,当世人称他为名将。之前,王忠嗣在朔方,每次到互市的时候,就抬高马的价格来引诱诸蕃,诸蕃听说这个消息,到他到了河、陇,他又奏请迁移朔方、河东戎马九千匹来充实实力,他的军队又更加壮大。到天宝末年,战马繁殖增多。宝应元年,追赠兵部尚书。 【严重】①严谨稳重; ②尊重,敬重;③情势紧急危险。

【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以便行动,即等待机会,有所企图。衅:缝隙,裂痕。

【量移】唐、宋公文用语。官员被贬谪远方后,遇恩赦迁距京城较近的地区。后泛指职位迁换。

【诗歌赏析】

- 11 -

大阅,语出《左传·桓公六年》,指对军队的大检阅。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知成都府,兼四川制置使,制置成都、潼川、利、夔四道,辟陆游为成都府路安抚使参议官兼四川制置使司参议官。这年秋天,陆游参加了成都的阅兵大典而作此诗。

第一联写大阅的时令和环境。“千步球场”,写阅兵校场的阔大,这里在练兵讲武之余,也作踢球用,故以球场称之。诗不明点“秋”字,“爽气”二字写出秋季特征,即是点秋。“新”字既接“爽气”,写其新鲜;从第六句看,又兼写雨后,因为雨后的秋气尤其新鲜。第一句从近处写,第二句转写远处。“碧嶙峋”写出山势峻峭,山色青碧。这一联用笔轻淡,却已把大阅的时令、环境写得鲜妍可爱,烘托出诗人参加大阅的愉快心情,远近俱到,景中有情。

中间两联写大阅的情况。颔联承第二句向远处开拓。“令传雪岭蓬婆外”,似是写实,因为这一带地区当时名义上属四川制置使统辖,而又带有理想和愿望,因为实际上地为吐蕃所占据。长安是汉、唐故都,当时被金人占据。陆游于乾道八年(1172年)到南郑任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僚之后,时时向往于收复关中失地;同时他又认为收复长安与关中,是恢复中原的根本条件,愿望更为迫切。他诗中常提到这种愿望,如《山南行》:“会看金鼓从天下,却用关中作本根。”《送范舍人还朝》:“公归上前勉画策,先取关中次河北。”诗中的“声震秦川渭水滨”,是用夸张手法抒写理想与愿望,因为成都阅兵的号令之声,根本无法传到这些地区。这一联用理想与激情,渲染阅兵声势的盛大,笔调雄壮,气势一扬。颈联则转入写实,写风吹而旗影闪动,用“倚”字、“弄”字,见风势不大。“马蹄”能“不沾尘”,一是明指“经雨”之故,即雨后尘埃不扬;一是暗指士兵训练有素,驰马轻捷。这一联从动态中反映校场中的宁静、整齐、严肃的气氛,是对大阅的赞美,笔调精细、疏淡。

结联抒情。“属囊缚裤”,写自己身着军装;“毋多恨”,写乐意为此。乐意的原因是诗人久抱从戎壮志,恨“儒冠”的“误此身”,这一句乃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儒冠多误身”句。这一联在喜悦中带有感慨余音。

这一首诗写诗人以戎装参加阅兵,是符合他的志趣的,故情主喜悦。但当时朝政腐败,军事废弛,阅兵场面,无法过事铺张,故喜悦之情又只能以闲淡、冷静的笔触来描写。阅兵事件触动了诗人的理想与愿望,故闲淡中又着一联富有激情的雄壮笔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最终在喜悦中又不免带出感慨。

- 12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uc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