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力学》教案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2-21 01:2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两课”评比《建筑力学》教案

第一章《力和受力图》

第1节《力的基本知识和静力学公理》教案

表一 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 教学内容 10建筑 力的基本知识和静力学公理 专业能力 1.了解平衡的概念 2.掌握力的基本知识 3、理解并掌握静力学公理内容及其应用范围 班级人数 课程类型 社会能力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敢于提问、大胆想象、团结协作的精神,能正确对待别人批评。 30 新授课 授课日期 授课学时 发展能力 培养探索精神、攻关精神、语言表达力。能根据实例学会判断工程结构中不同的力的特点,从中理解力的基本概念,学会判断符合哪种力学公理,达到把书本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的目的。 9月6日 2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与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 重点:力的基本知识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 教法:案例法、探究法、讲授—设问法 学法:归纳法、分析法、讨论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建筑力学》(第二版)P4—5,图片2张。 一、力的基本概念 1、力的定义: 2、力的作用效果: 二、力的三要素 1、力的三要素 2、标量和矢量 三、平衡的概念: 1、平衡状态 2、平衡的条件 四、静力学公理 1.二力平衡公理 2.加减平衡力系公理 3.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4. 平行四边形法则 板书设计 教材地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不仅是第一课、第一单元的理论落脚点,也是整个力学的理论基础。力的概念和三要素以及静力学原理是力学的基本知识,对各种受力的分析都要运用到此知识,对各种受力的分析都要运用到此知识,因此,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和应用,将直接到学生对后面静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的理解。 教材内容的处理:本节课从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引入新课,便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相联系,能够促进学生的理解记忆。 教学设计 说 明 教学重难点的确立:本节教学重点是力的基本知识。因为对力的基本知识的掌握是学生理解许多现实力学问题的关键,也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后续力学内容的学习,教学难点是力的作用效果;另外静力学原理的应用也是本节教学重点、难点。因为对静力学原理的掌握是学生理解许多现实力学问题的关键,也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后续力学内容的学习 学情分析:本项目的授课对象是中职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学生初中数学和物理的功底不太好,且学习习惯不太好,体验成功的机会不多,但学生思维活跃,表现欲强。根据学生实际结合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力学计算电子化的趋势,适当降低力学教学的难度,授课过程中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去解决,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为便于讨论,将学生分成4个学习小组。 教法与学法的选择: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坚持启发性、直观性和可接受性的原则,按照促进学生实现“从具体—抽象、现象—本质”的总体思路,主要运用了案例法、1

“两课”评比《建筑力学》教案 探究法和讲授—设问三种教法,与之相适应主要运用了归纳法、分析法和讨论法三种学法,通过“案例呈现—质疑设问—讨论分析—讲解点拨—归纳建构—再设问—再建构”几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其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由于本节课教学中的确存在一些非常抽象理论知识,学生的分析能力不足以揭示其本质,所以讲授法的运用就成为必然,对难点的突破起到相当关键的作用。 2

“两课”评比《建筑力学》教案

表二 教学实践 教学环节 主要内容 新课引入 我和力 (时间:2分钟) 新课讲授 力的定义 (时间:5分钟)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PPT显示照片共四则,教师设问:这些场景,你在生活中经常遇到吗? 导入性设问:这些现象有规律可循吗?哪些因素会引起不同的效果呢?今天就让我们去探寻力的奥秘。 具体教学目标 从生活情景入手,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纷纷说起自己所遇到的各种力的经历。 1、看图片,思考后回答。(多数同学能较说出用手打击其他物体手会感觉到痛。) 2、归纳总结,建构新的认知。 3、分析各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基本能找出相应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4、建构新知,形成观念。 1、根据教材P4,思考、举例、自我纠正。 2、听讲,建构新知。 3、就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不同形式和使物体产生变形的不同形式举例、思考归纳,相互补充。 由各组学生抢答,计入本组总分 1、PPT显示图片一则,设问:你能解释拍手,双手为什么会痛吗? 2、请同学们自己总结,力的定义。PPT显示: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力的定义。 3、呈现拉力、支持力、摩擦力、重力, 问:各自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别 是什么? 4、PPT显示:两物体的相互作用可以是直接接触的也可以不直接接触。 1、导入并设问: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但作用效果一样吗?有哪些效果?请举例说明。 2、PPT显示:力的作用效果是引起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或使物体产生变形。 3、请同学自己归纳出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不同形式和使物体产生变形的不同形式。 4、评析。 1、继续设问:这些力的效果由哪些因素决定了他们的不同?请学生结合教材思考。 2、PPT显示: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 3、继续设问:力的决定因素和质量、密度有何不同? 4、继续设问:请举例说明,各种矢量和标量。例如时间是标量还是矢量? 5、PPT显示:矢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而标量是只有大小的量。 1、导入并设问:播放图片,请同学说出房屋、灯杆、水塔、桥梁处于什么状态? 2、指出不完善之处:应该是相对于地球静止。PPT显示:平衡状态之一相对于地球静止。 3、导入并设问:匀速直线的火车和杂3

力的作用效果 (时间:7分钟) 通过对比分析,认同力的作用效果是引起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或使物体产生变形。 力的三要素 (时间:7分钟) 矢量与标量 (时间:6分钟) 平衡的概念 (时间:9分钟) 1、阅读教材P4“力的三要素”,思考并举例表演实例。 2、听讲,建构新知。 3、思考并回答。 (能较一致地认为力有方向而质量、密度没有方向) 4、就矢量与标量举例、思考归纳,相互补充 (多数同学知道矢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而标量是只有大小的量) 5、听讲,建构新的认知。 1、看图片,回答问题(学生都能答出他们处于静止状态。) 2、听讲,师生共同总结,建构新的认知。 3、看图片,回答问题 (学生都能答出火车受牵引力和1、理解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 2、矢量与标量的区别。 1、理解平衡状态之一相对于地球静止。 2、理解平衡状态之二作匀速直线“两课”评比《建筑力学》教案 阻力的作用,而小车受阻力和向心力的作用。) 4、听讲,建构新的认知。 由各组学生抢答,计入本组总分 技表演在圆桶内匀速运动的小车受力形式是否相同?。 4、归纳总结。PPT显示:平衡状态之二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5、分析平衡状态两种形式下的各物体的受力情况。 6、归纳总结。PPT显示:平衡状态条件:∑F=0或∑F=0且∑M=0。 1、PPT显示图片一则,设问:花瓶为什么能立于杂技演员的头顶? 2、请同学们自己总结。PPT显示:作用于某刚体上的两个力,使该刚体保持平衡的必要与充分条件是: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3、呈现三铰拱,问:不受外力作用的一拱的受力特点。? 4、PPT显示:二力杆:工程上将结构中仅仅承受二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的杆件。 1、导入并设问:在作用于某物体的力系中,加入或减去一个平衡力系,并不改变原力系对物体作用效果吗?请说明理由。 2、PPT显示:加减平衡力系公理:在作用于某物体的力系中,加入或减去一个平衡力系,并不改变原力系对物体作用效果。 3、请同学思考作用于刚体上的力,如果沿其作用线移动到该刚体上的任一点,会改变它对刚体的作用效果吗? 4、PPT显示:推论(力的可传性原理):作用于刚体上的力,可以沿其作用线移动到该刚体上的任一点,而不改变它对刚体的作用效果。 1、继续设问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请学生如何相互作用。 2、PPT显示: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一作用力时,另一个物体对此物体必有一个反作用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且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1、导入并设问:播放图片,请同学说出两种悬挂方法都能是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他们的作用悬挂是否相同? 4

运动的状态。 3、理解平衡状态条件 二力平衡公理 二力杆 (时间:8分钟) 1、看图片,思考后回答。 2、归纳总结,建构新的认知。 3、分析三铰拱不受外力作用的一拱的受力。 4、建构新知,形成观念。 从生活情景入手,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1、理解二力平衡公理 2、会识别二力杆 加减平衡力系公理 力的可传性原理 (时间:8分钟) 1、根据教材P6,思考、举例、自我纠正。 2、听讲,建构新知。 3、根据教材P6,思考、举例、自我纠正。 由各组学生抢答,计入本组总分 1、理解加减平衡力系公理 2、理解力的可传性原理 1、理解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1、理解力的平行 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时间:6分钟)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1、阅读教材P6“作用与反作用公理”,思考并举例表演实例。 2、听讲,建构新知。 1、看图片,回答问题(学生都能答出他们的作用效果相同。) “两课”评比《建筑力学》教案 (时间:12分钟) 2、听讲,师生共同总结,建构新的认知。 3、小组合作求合力 4、组间评议。 2、归纳总结。 3、PPT显示: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求两个互成角度的共点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4、给出题目要求学生求合力。 5、评析。 四边形法则。 2、会用平行四边形求合力。 课堂总结 (时间:5分钟) 1、给出提纲,请同学们自我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内容。(1)二力平衡公1、分小组,按提纲要求归纳总结,理(2)加减平衡力系公理(3)作用整理、归纳本节课相互补充,共同完成。 与反作用定律(4) 平行四边形法则 的主要学习内容。 2、展示交流,相互补充、纠正。 2、请两到三个小组将完成的结果进行展示。 1、审题,思考并举手发言。 2、听取教师的点评,释疑解惑。 3、听讲,产生求知欲。 1、给出题目:书P17 (4)、(5)、(6)。 2、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3、导入:通过学习我们理解了力的基本概念及静力学原理,那么这些原理在工程中有哪些实际应用呢?下一节课将探究这个问题。 PPT显示课后作业: 1、 复习本节课内容。 2、 《建筑力学》P18 1-2 3、《〈建筑力学〉学习指导》 高等教育出版社编 P4 一、填空3 二、选择 1 四、名词解释2 1、检测与评价。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下节课的内容做好铺垫。 课堂练习 (时间:6分钟) 布置作业 (时间:2分钟) 记录课后作业要求。 对学习效果进行检测与评价 三 教学后记 本节课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其主要经验与体会如下: 第一、教师要树立“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本节课以最优化的原则利用每一个教学资源,增加学生思考问题、讨论交流和归纳总结的时间,拓宽其思维的广度,使教学环节更加紧凑。凡是遇到教学容量较大,且内容之间有交叉的课题时,都可以考虑采用这种方式处理教材。 第二、选择恰当的教学案例,注重真实案例与加工案例的有机结合,做到一案多用、一案巧用,是这节课取得成功的关键。我想只要是符合学生现有分析能力的,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思维,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案例,教师都可以而且应当加以运用。教学案例强调来自生活、来自现实,但更要注重符合学生的思维水平。 第三,在教法和学法的选择上,教师应该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以学定教。本节课在整体设计上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支撑,在环节上运用了探究教学的基本模式。从案例讨论与分析,认知点的建构、修正与再建构,到整节课教学内容的归纳总结,都由学生来完成,教师始终以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身份为学生提供思考与交流的情境。 当然,本节课也还存在需要继续改进的不足之处。如个别学习基础差的学生,掌握本课内容有一定的困难,需予以个别辅导;课件不够生动形象,需要进行改进。 教学后记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ub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