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名字号的文化意义

更新时间:2024-05-31 01:2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三章 姓氏名字号的文化意义

第一节 古代的姓和氏

上古时代,姓和氏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左传.隐公八年》有一段话,清楚地揭示了姓和氏的关系。“无骇卒。羽义请谥与族。公问族于众仲。众仲对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公命以字为展氏。”(天子立有德的人为诸侯,依照他的出生而赐姓,分封土地而又赐给氏。诸侯以字作为谥号,他的后人就以为族号。做某官而有功,他的后人就以官名为族号。也有以封邑为族号的。)这里所说的族,是后起的族号,指的是氏。可见姓是比较固定的,而氏则随情况不同而不断变化。

一、古代的姓

姓起源于何时?从许多古姓如姜、姬、嬴、姒等都有女字偏旁来看,大约在母第系社会就有了姓的分别了。为什么要有姓的区别呢?班固在《白虎通义》中作了一个回答:“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故纪世别类,使生相爱,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者,皆为重人伦也。”这段话可归结为三点:

1、姓是“纪世别类”的,也就说,早期的姓,不是个人或个别家族的族号,而是整个氏族或部落的称号。在我国远古社会,原本存在许多不同的部落或氏族,这些氏族都有不同的姓。如黄帝是姬姓,炎帝是姜姓,少白 是嬴姓,太白 是凤姓。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根据《春秋》考得见于春秋时代的二十二个姓:妫、姒、子、姬、凤、嬴、己,任、女 、祁、 、曹、董、姜、偃、归、曼、熊、隗、漆、女 、允。这也就是远古二十二个氏族延续到春秋时期的后代。例如:

姬姓,周王室及其同姓封国:鲁、晋、郑、卫、虞、燕、虢、吴随、等,据传是从黄帝时延续下来的。 姜姓,齐、申、吕、许等异姓封国,据传是从炎帝时延续下来。 妫姓,陈国,据传是从虞舜时延续下来。 姒姓,越国,据传是夏人的后裔。 嬴姓,秦、徐等国。

子姓,宋国,是商代的后裔。 姓,楚国。

2、姓有“别婚姻”的作用。在氏族社会中,同姓不婚,实质上就是同一氏族内部的人不得通婚。古人也早已指出:“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他们已经知道,近亲血缘婚姻对后代遗传不利,因此,同姓不婚的规定一直为我国历代所遵守。我们今天同姓可以结婚,是因为现在的姓与远古时代的姓已大不一样了。现在的同姓人,有的存在血缘关系,有的虽有血缘关系,但已非常遥远,有的根本就不存在血缘关系了,而血缘关系很近的男女,现在法律上也是禁止通婚的。

3、姓有“崇恩爱”的作用。这里不单指人伦关系,亲疏厚薄问题,更重要的是牵涉到政治权利,物质利益的问题。在氏族社会中,同氏族的成员平等地享有氏族内部的各种权利;在阶级社会中,贵族有姓,平民无姓,因此,姓也成了区分阶级地位的一个标志。

上古姓是如何产生的,现在已不能详考了,只剩下一些零碎的历史传说,据《国语.晋语>记载,黄帝凭姬水而生长,故姓姬;炎帝凭姜水而生长,故姓姜。夏的始祖禹,是由于他的母亲吃了薏苡仁而怀孕所生,所以姓苡(姒)氏;商的始祖契是由于他的母亲吃了燕子(卵)而怀孕所生,所以姓子氏。

二、古代的氏

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由于子孙繁衍,同姓的氏族又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每支又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这标志,这就是氏。例:

子姓,商代祖先的姓,其后分为华氏、向氏、乐氏。

姬姓,周代祖先的姓,其后分为孟氏、季氏、孙氏、游氏。

姜姓,齐国祖先的姓,其后分为申氏、吕氏、纪氏、崔氏、马氏。

《左传隐公八年》孔颖达疏:“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下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与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立氏。”顾炎武说:“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例:春秋楚国的伍子胥,本以伍为氏,他在吴国被杀后,其儿子逃到齐国避难,改称王孙氏;陈完,本以陈为氏,由于陈国内乱,他出奔到齐国,改为田氏。

以上情况说明,姓是不能改变的,虽这不是有史可查的,但一定是经过了千百年没有变化,这是可以肯定的。而氏是可以自立的。自立的情况比较复杂,常见的为:

以受封的邑名为氏,如郑捷(郑文公,姬姓)齐 (齐灵公,姜姓) 以所居的地名为氏,西门豹 百里奚 以官名为氏,卜偃 史墨 司马牛

以祖先的字或谥号为氏,孔丘(宋国公孙嘉之后,嘉字孔父)

古代,贵族有姓氏,一般平民没有姓氏。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这是因为姓是用来“别婚姻”的,氏是用来“明贵贱”的,二者的作用不同。上古同姓不婚,对贵族妇女来说,姓就显得更重要。 其一,待嫁的女子如果要加以区别,则在姓前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如,孟姜 伯姬 仲子 其二,出嫁后要加以区别,常用的方法有:

(1)在姓前冠以所自出的国名或邑,齐姜 晋姬 秦嬴

(2)嫁给别国的国君,则在姓前冠以配偶受封的国名,秦姬 息妫

(3)嫁给别国的卿大夫,在姓前冠以配偶的氏或邑名,赵姬(赵衰妻) (4)死后在姓前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武姜(郑武公妻)穆姬(秦穆公妻

其三,如果不需要区别,可在姓后加“氏”字的办法称呼,这种方法 ,后来一直被沿用。

战国以后,人们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而为一,汉代则通谓之姓,并且自天子到平民百姓都能有姓了。

第二节 古代的名和字

我们现代人所说的名字,在古人叫姓名,古人所说的名字,则包括名和字,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上古婴儿出生三个月由父亲取名,男子20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名是由尊长所取,是行于家庭内,用于自称的,字行于外,是给别人叫的。 一、 古代的名

名,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从口自名(表示昏夜相遇看不见,要自报姓名)。 我们今天能见到的最早命名原则的文献,大约是《左传.桓公六年》鲁国大夫申 需对鲁桓公问的那段对话:“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这是说,依婴儿出生时的情形取名叫“信”;依婴儿的气质对他将来的期望取名叫“义”;依婴儿的某些生理特征取名叫“象”;借周围的事物为名叫“假”;就婴儿与父亲的某种相同之处取名叫“类”。随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不断积累,秦汉以后,人们取名的方法多种多样了。其主要的有:

1、小名和大名 取名到后世,给婴儿取名不一定限满三个月,也不一定得由父亲来取,只要是长辈就行。这个名因为是幼儿时所取,所以叫小名,也叫乳名,典雅一些,在书面上便称小字。如春秋时,晋文公,小名“重耳”;齐桓公,小名“小白”;郑庄公,小名“寤生”。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其亲名之曰犬子”,长大后“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这是有关小名的最早记载。至于为什么小名取得丑,《史记.索引》说:“爱而字之也。”民间说是“丑孩鬼不要”。这种命名的文化心态,一直延续到今天,做父母的为表示对子女的亲昵,小名常故意取丑,取俗:“狗蛋、铁蛋、阿牛。”曹操小名阿瞒;刘备儿子刘禅小名阿斗。

小名只能行于家庭,用于幼年,长大后就不适宜了,要另起名对外,如就小名而言,它就叫大名,就读书而言,叫学名,写入官府户籍,纳粮当差,它就叫官名。

有了大名,小名就完成使命,尤其是取妻生子之后,小名就更讳莫如深了。一般女子的小名是不轻易对人说的,出嫁后,这个名在婆家就更保密了。京剧《贩马记》中,赵宠和李桂枝成婚数月,也不知夫人叫什么名字。

2、单名和双名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共列出孔子弟子77人,双名者仅数名。两汉至魏晋单名占优,唐宋时取双名逐渐占优,清代以来,取双名占了大多数。其原因:(1)单名不易表现思想愿望。如颜回、刘邦、周瑜表达不出完整的意思,不如郑当时、杜延年、于定国等,能将志向、抱负充分表达出来。(2)随命名取字方式的复杂,取材的广泛,如引用以书、使用典故,袭用古人名字等,单名不及双名方便。

3、行辈字

先秦人的名字,兄弟之间杂乱无章,看不出他们的关系。东汉未刘表的两个儿子,一叫刘琦,一叫刘琮。顾炎武说:“单名以偏旁为排行,始见于刘琦、刘琮”(《日知录》)晋以后,行辈 意识加强。齐武帝(萧衍)的17个儿子,名都有一个“子”字;字都有一个“云”字:萧子良,字云英;萧子卿,字云长;萧子响,字云音;萧子敬,字云端;……。这样,同族同辈的人都有一个“共名”(行辈区分字),又各有自己的专名。只要一看这个行辈区别字,便可知他是哪一代的,同时也能反映血缘关系的远近亲疏。

明太祖朱元璋有26个儿子,朱元璋就定了一套行辈字。《明史.诸王世表》:“洪武中,太祖以子孙蕃众,命名虑有重复,乃于东宫、亲王世系各拟二十字,字为一世。孙孙初生,宗人府依世次立双名,以上一字为据,其下一字则取五行偏旁者,以火、土、金、木、水为序。”如:

太子朱标: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燕王朱棣:高瞻祁见祜,厚载诩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崇祯皇帝朱由检,按行辈字,可知是朱元璋的第十一世孙,在小家庭中则排行第四。 4、因姓取名

这是指借助姓氏所具有的语词义,取个名与之组成词,词组成短句,表达一个完整之义。如高山、柳絮、文如山、丁玲、周密、严肃等。古人因姓取名常引用典故: 毕从周,《论语.八佾》“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温如玉,《诗.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马逢皋,《列子》:伯乐荐九方皋为秦穆公相马,皋遗其形而取其神,果得良马。喻愿得明主赏识。 名和姓连在一起,能表达一个比较复杂的意思,那么在某个环境中,就可能会引起某种反应。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殿试时,有叫胡长龄的,在进呈的10个卷子中,列末位,但乾隆见到胡长龄三字时,却不禁欣喜说“胡人乃长龄耶!”乾隆以为其文治武功超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所不足者惟寿耳,胡长龄,正预示他长生不老,于是钦点为状元。同治七年(1868年)殿试,有位叫王国钧的人,本已列前十名中,但慈禧太后,以为王国钧听起来像“亡国君”,很不高兴,便降为三甲。王国钧的名字取自《诗.小雅.节南山》“秉国之钧,四方是维”,名字是非常堂皇的。

《红楼梦》中有两个起穿插过度的人物,一叫甄士隐,名费,字士隐,意即真的废掉,事隐去;一叫贾雨村,名化,字时飞,意为假话、事非。 二、古代的字 “字”,《说文》:字,乳也。段玉裁注:人及鸟生子曰乳。字的本义是生育、滋生的意思。《说文》又说:独体为文(如人、日、月、木),合体为字(如信、明、相)。 1、为什么取字 《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周代贵族男子,20岁成年,要举行加冠仪式,就是将垂发束起来,挽在头顶,戴上冠,用簪把冠和发髻固定在一起,然后由来宾根据他名儿的含义,给起一个字,自此,就列入“丈夫”的行列了。

为什么男子成年要“冠而字”?因为名儿是父亲取的,是用于幼年的,长大成人了,别人不宜叫他的名儿,所以得另取字。“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礼记.冠义》)“冠而字之,敬其名也。”(《仪礼.士冠礼》)另外,“冠而字”还有深意存在,它是贵族阶层中,对一个成年男性承认并接纳为正式成员的一种表现,他可以治人、治家、参与祭祀了。时移世易,发展到后代,取字的深层含义被过滤去了,取字也只是为了参与社会交际。 2、字和名的关系

字是从名上派生出来的,它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所以又叫“表字”;所解释的是名的性质和含义,所以也叫“表德”。因此,名和字在意义上有密切的联系。班固《白虎通》说“傍其名而为之字者,闻名即

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由于时代的不同,今人与古人的知识面和知识结构不同,对于那些取义于经史子集、诸子百家的名字,现代人了解起来并不十分容易,更不能一见就知。名与字的关系有这么几种: (1)同义相协:名与字为同义词,二者互作解释。 颜回,字渊。“回,转也。”水洄流旋转;“渊,回水也,旋转流动之深水”。(《说文》)诸葛亮,字孔明,明、亮同义。孔:极、很,孔明,犹言极明亮。宋文学家晁补之,字无咎,咎是过错之意,因能补过,才无咎。

(2)反义相应:名与字皆为反义词,二者对立相应,各从反面解释。 吕蒙,字子明,蒙,即暗,与明相对。韩愈,字退之。朱熹,字元晦。熹,明亮,晦(初一),昏暗。 (3)连类相及:义类相近或相似,因甲而及乙。

三国时孙策,字伯符,策与符皆为信物。西晋文学家陆机,字士衡。机、衡都是北斗七星(天枢、天璇、天机、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中的两颗星。明朝画家仇英,字实父。英为花,实为果,开花而后结果,二事相连,故相应。张之洞,字香涛。“洞,疾流也,”与波涛性相近,义相似,故可相连。因佛经讲佛祖居住的须弥山有香水之海环绕,遂因涛而用了一个形容词“香”。 (4)概括经义 白居易,字乐天。《礼记.哀公问》“不能安土,不能乐天”安土即居易,故乐天。 (5)引用典故:多含有典故情节。

李商隐,字义山。《史记.伯夷叔齐列传》:武王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商隐,殷商之隐者,义山,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俞樾,字荫甫,《淮南子》:“武王荫喝人于樾下。”樾下,众树之荫也,喝人指中暑者。

(6)离合文字:利用汉字形体结构特点,将名拆开以为字,合则为名。

姚椿,字春木。舒位,字立人。许敞,字尚文。从形体上看,二者关系一目了然,意义上就看拆的是什么字。如“位”,拆“立人”,《论语》“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立人联系了位,也表达了仁者之意。 三、如何称名称字

从命名取字上说,名是由父亲或其他长辈所起,行于家族之内,是对尊长的;字是行冠礼时由来宾所取,意在敬名,是行于外的。由此,便形成了两个原则:名是尊长所叫,或用于自称;字是给别人叫的,不能用于自称。 1、自称称名 (1)对君父自称。封建社会里提倡君父一体,《礼记.曲礼上》:“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在君主面前,不但自称要提名,在提到他人,或涉及到自己的父祖时,都要直呼其名:“臣父臣某某”。如儿子做了皇帝,父亲也得称臣、称名。《红楼梦》第18回,贾元春回家省亲,当他的父亲贾政进见时,元春因久居深宫,不得与家人常叙天伦之乐而伤心落泪,元春虽是贾政长女,但她做皇妃,便由父女关系变为君臣关系,所以贾政劝慰女儿时就得自称名:“贵妃切勿以政夫妇残年为念。”这就是群前臣名。

(2)对尊长自称。对君父自称名,推而广之,对位尊者、辈份高及年长者,自称都要称名,表示尊敬。诗人李白在荆州时想得到荆州剌史韩朝宗的提拔,便写了一信,这便是有名的《上韩荆州书》,信一开头就说:“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3)对朋友自称。中国古代的士大夫、文人,在朋友交往中,不论对方比自己年长、年幼者,自称时都是称名。韩愈、柳宗元在致友人中,不论交情深厚的,一般的、年长、年幼者,全都自称名。 (4)尊长自称,除直系亲属外。此源自上古。《论语》中,孔子与弟子谈话,都是自称名,“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冶长》)三国时,此风犹行,曹丕《与钟繇书》,书信开头结尾都城是“丕白”。

直系亲属如父亲、祖父对儿子是没有自称名的。《水浒》40回,宋江在江州被蔡九知府和黄文炳扣押。吴用为救宋江脱离江州之危,命萧让摹仿蔡京笔迹写了一封信,盖上金大坚摹刻的蔡京的印章,要戴宗带回江州。信中命蔡九知府把宋江押送汴梁,以便路过梁山时,打救上山。戴宗走后,吴用猛然想起假信中有个大破绽,不但救不了宋江,反而拖累戴宗受苦。众人追问,吴用解释道,“如今江州蔡九知府是蔡太师的儿子,如何父写书与儿子却使个讳字图书?因此差了”。原来,金大坚摹刻的是蔡京早年给人家写字、做

应酬文章时落款用的图章“翰林蔡京”,用于给儿子的家信上是不得体的。所以戴宗一到江州,就被黄文炳一眼看穿。“如今升转太师承相,如何把翰林图书使用出来?更兼是父寄书与子,须不当用讳字图书。令尊太师恩相是个识穷天下,高明远见之人,安肯造次错用?”这里是说懂得父对子不当自称名。 过去父祖辈给儿孙写信,结尾都不具名,只写“父示”、“父手示”、“父字”。

2、称人用字

(1)平辈之间称字。亲友之间,凡是同一辈份的,原则上都可以称字。《三国志.鲁肃传》记鲁肃第一次见到诸葛亮时说:“我子瑜友也。”子瑜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的字。对朋友是不能称呼其名的,这是一条传统的礼仪原则。除非对方没有字。电视剧《林则徐》写林和魏源相见时,称魏源为“魏源贤弟”。魏源,字默深,不该叫名,旧时师长称弟子为“贤弟”。又,林夫人称林则徐为“则徐”,如母呼子,不合礼。林则徐,字少穆。清代官吏,妻称夫为“老父”。《红楼梦》中王夫人称贾政为老父可证。 (2)尊长称卑幼者。身份高的对身份低的,年长的对年幼的,为表谦敬,可称对方字。《史记.高祖本纪》,刘邦评论群臣功勋时说:“夫运筹策帏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子房是张良的字。《三国志.周瑜传》,权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文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吴主孙权对大臣都称字,公瑾是周瑜的字,子布是张昭的字,文表是秦松的字,子敬是鲁肃的字。 第三节 古代的号 一、谥号

所谓谥号,是指古代的帝王、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的生平行为给以一种褒贬善恶的称号。是一个带有盖棺论定性质的称号。《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这是说,你的行为高,功绩大,就给你一个伟大的称号;行为平常,就给你一个一般的称号,行为虽由你,但谥号却由人。

天子死后,由群臣讨论拟定谥号,上奏新皇帝,经允准,然后施行。殡葬之前未定谥号,只称“大行皇帝”,意思是永远开的皇帝。谥号的评定要根据“谥法”。谥号是固定的、被赋予特定涵义的一些字,用来评判死者的美德、恶行。这些字大致可分为三类:

1、表扬类:文、武、惠、昭、景、宣、元、成、平、明、桓、穆(经纬天地曰文、威强敌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布义行纲曰景、圣善闻周曰宣、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照临四方曰明、辟土服远曰桓、布德执义曰穆)

2、批评类:灵、炀、厉(乱而不损曰灵、去礼远众曰炀、杀戮无辜曰厉) 3、同情类:哀、悼、怀(恭仁短折曰哀、年中早夭曰悼、慈仁短折曰怀)

先秦时,谥号以用一字为常见,如周文王、郑庄公、齐景帝。汉代以后,谥号多用两字,如刘恒为汉孝文帝、东汉刘秀为光武帝、诸葛亮为忠武侯、岳飞为武穆王。

谥号起源于周朝,当时天子有谥,诸侯并不全部赐谥,春秋时,一般大夫都有谥号,同时出现了私谥。唐朝时达到鼎盛,元代以后走下坡路。

二、庙号

所谓庙号,是指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商第5位王)庙号为太宗、武丁(商朝第24位王)庙号为高宗。

从汉代起,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一般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则称为太宗、世宗等。汉代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的。“有功”被称为“祖”,“有德”被称为“宗”。如汉代前几位皇帝:太祖高皇帝(刘邦)、孝惠皇帝(刘盈)、太宗孝文皇帝(刘恒)、孝景皇帝(刘启)、世宗孝武皇帝(刘彻)。从唐代开始,“祖”与“宗”的要求已不那么严格了。除亡国君、短命皇帝外,更是无帝不宗了。庙号一般放在谥号前,同谥号构成殁世皇帝的全号。 三、尊号

自唐中宗之世起,皇帝还有尊号。这种尊号大多是生前奉上的,一般都是褒美之词,实际上是阿谀奉承。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受尊号为“应天广运仁圣文武至德皇帝。”

也有死去后再上尊号的,如唐高宗(李治650-683年),到天宝十三年(754年)上尊号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这种死后所加的尊号也可以说是谥号,只是字数多了。如明成祖(朱棣,永乐)“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远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清高宗(弘历,乾隆)“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见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四、年号

年号是皇帝纪年的名号。始于汉武帝即位的一年(140年),称为建元元年。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称为改元,同一个皇帝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曾改为元光、元朔、元狩、元鼎……等。唐玄宗曾改元开元、元宝。直到明清两代,新君即位改元后,一般不再改元。

唐突以前殁世的皇帝,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不称庙号和年号;唐以后,谥号加长,年号常改,不便称呼,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宋徽宗等;明清两代新君即位改元后,不再改元,因此用年号来称谓皇帝。如明成祖称永乐皇帝、明神称万历皇帝、清圣祖称康熙皇帝、清高宗称乾隆皇帝。 五、别号

名和字是他人所命,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愿。而别号则大多为自己所取,一般多包含主人的理想和人生态度。别号和名之间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

号,最初大约是隐士们的自称的。他们隐居山野,就是为了不求人知,所以把真名实姓也隐去,而另起的一个“名”为自己的代表符号。战国时有位隐士叫鬼谷子,至今也不知他的真名实姓。

号所表现的内容很多,常见的有:

1、居处。苏轼,自号东坡居士。明朝唐寅,自号六如居士。

2、情趣。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藏书一万卷、金石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本人为一老翁。

3、自诩。金农,号百二砚田富翁、齐白古,号三百古印富翁、郑燮,号板桥,又号青藤门下牛马走。 4、特征。贺知章,号四明狂客、陆游,号放翁、祝允明,号枝山。 5、身份。杜甫,号杜陵布衣、辛弃疾号稼轩。

6、明志。明朝皇室后代,画家朱耷,明亡后取号八大山人,寓哭笑不得之意。以此抒发怀念故国的悲愤心情。黄庭坚,号山谷道人,表现他对泉石之境的向往。

知名的别号还有,陶渊明,号五柳先生、曹沾,字梦阮,号雪芹、李白,号青莲居士。 六、绰号

绰号,大都是别人根据他的身材、相貌、性格、行为等特征给起的异名,大都含有褒善贬恶和开玩笑的意味。

1、文学作品中的绰号。《红楼梦》中贾母给王熙凤起的绰号叫“凤辣子”;《水浒》中宋江叫及时雨、吴用叫智多星、戴宗叫神行太保、张顺叫浪里白条、石秀叫拚命三郎。 2、以官爵来代替“名”。东汉未孔融,称孔北海(官北海相)、唐朝词人韦应物,韦苏州(官苏州剌史)、杜甫,杜拾遗。

3、唐代以行弟称“名”。李白,李十二、韩愈,愈十八,柳宗元,柳八。

也有死去后再上尊号的,如唐高宗(李治650-683年),到天宝十三年(754年)上尊号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这种死后所加的尊号也可以说是谥号,只是字数多了。如明成祖(朱棣,永乐)“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远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清高宗(弘历,乾隆)“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见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四、年号

年号是皇帝纪年的名号。始于汉武帝即位的一年(140年),称为建元元年。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称为改元,同一个皇帝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曾改为元光、元朔、元狩、元鼎……等。唐玄宗曾改元开元、元宝。直到明清两代,新君即位改元后,一般不再改元。

唐突以前殁世的皇帝,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不称庙号和年号;唐以后,谥号加长,年号常改,不便称呼,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宋徽宗等;明清两代新君即位改元后,不再改元,因此用年号来称谓皇帝。如明成祖称永乐皇帝、明神称万历皇帝、清圣祖称康熙皇帝、清高宗称乾隆皇帝。 五、别号

名和字是他人所命,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愿。而别号则大多为自己所取,一般多包含主人的理想和人生态度。别号和名之间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

号,最初大约是隐士们的自称的。他们隐居山野,就是为了不求人知,所以把真名实姓也隐去,而另起的一个“名”为自己的代表符号。战国时有位隐士叫鬼谷子,至今也不知他的真名实姓。

号所表现的内容很多,常见的有:

1、居处。苏轼,自号东坡居士。明朝唐寅,自号六如居士。

2、情趣。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藏书一万卷、金石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本人为一老翁。

3、自诩。金农,号百二砚田富翁、齐白古,号三百古印富翁、郑燮,号板桥,又号青藤门下牛马走。 4、特征。贺知章,号四明狂客、陆游,号放翁、祝允明,号枝山。 5、身份。杜甫,号杜陵布衣、辛弃疾号稼轩。

6、明志。明朝皇室后代,画家朱耷,明亡后取号八大山人,寓哭笑不得之意。以此抒发怀念故国的悲愤心情。黄庭坚,号山谷道人,表现他对泉石之境的向往。

知名的别号还有,陶渊明,号五柳先生、曹沾,字梦阮,号雪芹、李白,号青莲居士。 六、绰号

绰号,大都是别人根据他的身材、相貌、性格、行为等特征给起的异名,大都含有褒善贬恶和开玩笑的意味。

1、文学作品中的绰号。《红楼梦》中贾母给王熙凤起的绰号叫“凤辣子”;《水浒》中宋江叫及时雨、吴用叫智多星、戴宗叫神行太保、张顺叫浪里白条、石秀叫拚命三郎。 2、以官爵来代替“名”。东汉未孔融,称孔北海(官北海相)、唐朝词人韦应物,韦苏州(官苏州剌史)、杜甫,杜拾遗。

3、唐代以行弟称“名”。李白,李十二、韩愈,愈十八,柳宗元,柳八。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tz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