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编宋辽金文学

更新时间:2023-11-12 06:4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五编 宋辽金文学

一、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及学习方法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

本学期的学习内容是第五编和第六编,重点是宋、元两代。宋元两代是中国古代文学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唐宋两代的散文也取得了极高成就。唐宋的传奇小说、各种说唱文学,也对元明清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习的思路和方法:

第一、要充分运用已学过的文学史知识,从文学发展的角度和高度来理解、认识这一时期的文学,弄清其继承与革新的关系。

第二、重视文学和社会的关系,把握一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和走向。这一时期社会生活丰富而复杂,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比以往更为密切。“文史不分家”、“知世论文”,都是强调文学和社会的不可分割关系.

第三、重视作家与作品的关系。尤其重视那些对文学发展影响重大的大作家和有特色的作家。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知人”才能“论文”,要求同学们把作家的生平思想、政治上的进退出处与其文学创作密切结合起来。

第四、处理好史与作品的关系。文学史是由作家和作品构成的,“史”是作品的理性概括,作品是“史”的物质基础。要求同学们课下必须多涉猎作品,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和把握作家。

第一节 宋辽金文学概说

一、宋辽金的社会情况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政权,建立宋。自宋建国至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亡于金,史称北宋;宋室南渡,建都临安(杭州)。至宋帝赵昺祥兴二年(1279)亡于元,史称南宋。这是继汉、唐之后又一个长期统治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

北宋初,统治者采取恢复发展生产的措施,对封建生产关系作了重大变革和调整,废除庄园农奴制和门阀世袭制,普遍建立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租佃关系,大大刺激了农业的发展,随之,商业、手工业等都有了迅速的发展。

赵匡胤采取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措施,来巩固中央集权:军事上,通过“杯酒释兵权”把军权集中,又通过建立禁军、设立枢密使,对地方军队实行“更戍法”,以及用懂武略的文人带兵等办法,有效控制了武人篡权;在官制方面进行改革,宰相下设中书(参知政事)治民、枢密主兵,三司理财,有效改变了宰相集权过重的问题,同时又在御史台之外增设谏院,加强对朝臣的监察和控制;为了稳定知识分子,不但大大扩充录取进士名额,而且还设立各种名目,网罗知识分子,给以优厚待遇;在意识形态方面,沿袭儒、释、道三教并行,而尤为重视儒家理学(道学),倡导“存天理,灭人欲”;在对外方面,太宗采纳张齐贤建议,把“安内以养外”定为国策,即对内高压,对外投降,对辽、西夏采取割地、纳贡等投降政策。

以上措施的实施,使北宋维持了百年左右的安定,社会出现了一定的繁荣,同时也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养兵太多,军费开支庞大,且战斗力极差;养官太多,人浮于事,开支巨大,办事效率极低;对外割地进贡,消耗大量财力,君臣上下享乐成风,公款消费极为惊人。

阶级矛盾激化,使北宋建国不久即开始爆发绵延不断的农民起义。矛盾尖锐,政局腐败,国库吃紧,王朝陷于积贫积弱境地,导致统治集团分化,先后出现了庆历新政、熙宁变法等革新派与保守派的激烈斗争,对北宋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公元1115年金灭辽,并两次驱兵南下,于1127年攻破汴京,徽、钦二帝被俘,北宋灭亡。康王赵构在河南商丘建立新政权,后又迁都临安,史称南宋。南宋政权与金人议和,以淮河为界,退缩于江南一隅。

南宋一代始终贯穿着主战和主和的激烈斗争,主和居主导地位。但江南富庶,又有口岸关税收入,故南宋亦有百年左右的小康,统治者过着醉生梦死的享乐生活。公元1234年,蒙古灭金。宋人趁机北伐,一度收复了洛阳、汴京。但1276年蒙古族攻破临安,1279年南宋灭亡。

生产力发展和封建社会内部关系相对稳定,使宋代的文化建设有了长足发展。大量兴办学校,扩大科举规模,为教育的普及提供条件。文献的整理,学术研究的开展,大大提高全社会

的文化、科技水平,火药、罗盘、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对中国和整个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宋代出现了被称为“理学”或“道学”的新儒学,最终成为体系严密、具有客观唯心主义特征的程朱理学。它一方面为封建政治社会制度的合理性提供有力说明,另一方面又注重人们主体道德自觉和理性自觉,完善了儒家关于人性内在修养的一整套学说。理学的发展也给宋代的学术带来新的特点:即提倡理性的思辩,活跃的思想争论和自由的学术空气,促成了思想文化的新高潮。

在这种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思潮的推动下,宋代文学取得多方面成就,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貌。辽、金的历史基本上与两宋同步,均在这一时期完成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其文化、文学都深受两宋的影响。发展情况也大体同步。

二、宋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政治化。宋代文人多关注现实,主张文学要“有补于世”是。他们追求从政为官,一般都有较多的从政经历和经验,敢于大胆直率地发表自己的政见,多以文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作品也多以重大社会问题为主题,表现强烈的政治化色彩。

第二、道德化。文学的道德价值和功能愈来愈受人们重视。在文道关系的争论中,文学对

道德的从属地位被人们普遍承认,随之而形成宋代文学创作中为人们普遍接受的道德化标准。

第三、世俗化、个性化。宋代文人多生活优裕,文学素养较高,加上理性自觉的意识和禅宗思想的影响,也使文人在寻求个性发展,深化对人生的思考。文学作品既表现士大夫世俗、庸俗的一面,也表现他们美好的人性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出现明显的世俗化和个性化倾向。

第四、理性化。由于理学的影响,宋代文人在总体上脱离了较为感性的、热情澎湃的、满目锦绣的审美趣味,更多地转向较为理性的、平淡自然的、意在言外的审美情趣。诗讲才学、议论、理趣,词的雅化,都表现了名士型和书斋型的倾向,理性追求超出感性需要。

三、宋代文学概况:诗、词、文全面繁荣

1.诗歌。

宋诗是唐诗的继承和发展。宋初分别出现香山体(白体)、晚唐体和西昆体;中期诗文革新,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承袭和发展了杜甫、韩愈诗的散文化、议论化风气,基本形成所谓“宋调”;末年形成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宋诗进一步向形式化发展;

南宋,爱国主义成为诗歌最重要主题。中期以陆游、杨万里、范成大为代表,除写爱国诗外,还写了不少反映民生疾苦和田园风光的诗作,诗坛又出现繁荣;后期又出现了“四灵”诗派和江湖诗派,多取法晚唐体,崇尚白描和放任手法。南宋末年文天祥等再度写出慷慨悲歌的爱国诗。

宋诗从未摆脱唐诗的影响,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了某些新变,形成了某些有别于唐诗的特色;宋诗的缺陷也是明显的,但其总体成就又高于以后的元、明、清各代。

2.散文。

宋文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宋初,柳开等倡古文,杨亿等倡“时文”。北宋中期,欧阳修领导诗文革新,力倡以古文取代骈文,奠定了切实有用、平易流畅的基本风格。南宋的散文与民族斗争、政治斗争密切相关。总体上宋代骈文成绩平平。笔记、题跋是宋人特别擅长的文字形式,不尚空谈,可信可传,可视为文体解放的成果之一。

3.词。

词是宋代最有特色、成就最卓著的一种文体。宋初,晏殊等承花间及南唐词传统;柳永始大量写慢词,并将都市生活内容和市民的艺术趣味引入词中;苏轼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进行开拓;辛弃疾是爱国词的杰出代表。宋词形成特色鲜明的风格流派,雅、俗两种艺术趣味的分流与渗透是发展的主要线索,豪放与婉约词风的并峙是最突出的特色。

4.宋代的文学文献。

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和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是了解宋代文学文献流传情况的最重要的目录学著作。最重要的词集是黄升的《花庵词选》,最重要的文集是吕祖谦的《宋文鉴》。这些为后人集结宋代的诗文著作作了重要的基础工作。 第二节 宋初文学

宋初,一般指太祖、太宗和真宗三朝。文坛既承五代余习,又在因袭中孕育着新变,是宋代文学发展繁荣的准备时期。 一、宋初的诗文风

体格卑弱是宋初诗文的通病。宋初诗坛最早流行“白乐天体”,代表人物是徐铉、李昉等。他们的诗文多为应制和酬唱之作,“务浅切,效白乐天体”。未得白居易诗之讽谕精神,只取其浅近易晓,故流于肤浅的自我表白,诗体亦愈趋鄙俚。

晚唐体代表人物寇准、潘阆、魏野、林逋等以贾岛、姚合为宗,多写山野闲逸情趣,诗境狭小,以锤炼字句为能事。林逋是其中较有成就者。因以梅鹤为伴,称“梅妻鹤子”,卒谥和靖先生,有《林和靖诗集》。其诗风格淡雅,意趣幽邃,尤以咏梅著称。代表作品《山园小梅》。

宋初最早提倡儒学复古和文体复古的代表人物柳开。 柳开(947——1000),原名肩愈,字绍元,后改名开,字仲涂。他推尊韩愈、柳宗元,反对浮艳的骈体文风,提出行古道必辅之以学古文,并进而视文、道为一体,有《柳河东集》传世。

柳开之后,倡古文者有姚铉、穆修、张景等人。姚铉编有《唐文粹》,只收唐代的文、赋和古体诗。穆修世称穆参军,对宣传古文、反对骈文倾注了极大的热情,“独以古文称”。有《河南穆公集》传世。 二、王禹偁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济州巨野人。因曾贬知黄州,故世称王黄州。有自编《小畜集》、《小畜外集》传世。王禹偁是宋初诗文创作最有成就的人。诗尊李、杜、白,文尊韩、柳。

王禹偁继承白居易诗歌讽谕精神,写下不少揭露政治弊瑞、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如其《对雪》、《感流亡》,《乌啄疮驴歌》等,开宋诗风气之先。他也有大量流连光景、抒写贬谪之苦和闲适之情的作品,格调清新脱俗,如其名作《村行》。

王禹偁积极倡导古文写作,要求革除五代以来的颓靡文风,力倡“革弊复古”,张扬“夫文,传道而明心也”,主张文章应“句易道,义易晓”,有意继承韩愈“文从字顺”的传统。他的古文多为“传道”和“明心”之作。如其《待漏院记》、《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三、西昆派

西昆派是宋初最有影响的一个诗派。王钦若、杨亿等编篡《历代君臣事迹》(后定名《册府元龟》)时相互酬唱。后杨亿将这些诗编为《西昆酬唱集》,收录杨亿、钱惟演等十七人的五、七言律诗近二百五十首。西昆诗体和西昆诗派由此集而得名。

西昆派以晚唐李商隐为宗,其作品均为同题唱和。内容多为歌咏宴饮之乐,咏物、咏史及泛咏男女爱情,追求用典丰缛,对仗工整,辞藻艳丽,音韵和谐。模仿李商隐典丽精工的近体诗风,片面地发展了李诗唯美主义的倾向。

西昆派的代表人物是杨亿、刘筠、钱惟演,而尤以杨亿之作最有代表性。 杨亿(974—1020),字大年,性耿介,尚节气,。其诗文著作多轶散,有《武夷新集》二十卷传世。其诗片面发展李商隐浮艳典丽的一面。 杨亿的《泪》:

“锦字梭停掩夜机,白头吟苦怨新知。谁闻陇水回肠后,更听巴猨拭袂时。汉殿微凉金屋闭,魏宫清晓玉壶欹。多情不待悲秋气,祗是伤春鬓已丝。”用华艳精美的形式掩盖空虚贫弱的感情,是典型的形式主义、唯美主义诗风,也是西昆诗派代表作。

西昆派的文亦学李商隐,以骈文著称。因宋初古文家的创作执古过陋,实绩不佳,故富于文采的杨、刘时文占文坛的主导地位。 对西昆派的评价:

西昆派作家有较好的文学修养,他们从提高文学作品的观赏性入手,力图恢复文学的审美价值,这是对浅切的白体诗风和艰涩的复古文风的矫正。但西昆体又是典型的台阁体诗,既脱离社会现实,又偏离传统的文学标准。 西昆派的影响:

西昆派对北宋文坛的影响不可否认。晏殊、宋祁等继承西昆诗风,文彦博、司马光等人的诗亦“绝似西昆”,王安石、黄庭坚等人也学习借鉴西昆的诗意细密、措词精美,北宋诗文革新的领袖欧阳修也受其影响,但最终清除了西昆派的不良影响。 小结:

西昆派对李商隐诗文的模仿甚至剽窃应该引起我们的充分认识。但是他们在文学观念方面、提高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方面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宋初是宋代文学的准备时期。

第三节 欧阳修和北宋诗文革新(一) 一、宋诗文革新产生的原因

第一、政治改革的需要。仁宗时期,社会虽有表面升平,实则内忧外患严重。迫于形势,仁宗于庆历年间起用范仲淹实行“庆历新政”。政治革新迫切需要文学与之呼应配合。

第二、儒学复古思潮的推动。随着宋王朝中央集权的巩固,儒学复兴思潮也在不断发展。这种适应封建社会长远需要的意识形态,得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支持,因而复古明道、排斥佛老、文道合一等,就成了诗文革新的主导思想。

第三、文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宋初诗文,格调卑弱。白派的浅俗粗陋、西昆的浮靡雕琢、文体

复古者的拟古和僻涩,都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传统的文学标准,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对文学的需要,而诗文革新正是力图遵循文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诗文革新的先驱人物 1.石介。

石介(1005—1045),字守道,学者称徂徕先生,有《徂徕石先生文集》传世。他作《怪说》三篇,反佛、反道、反杨亿。高举排佛老和斥骈文两面旗帜,彻底否定西昆派的文学追求。他片面强调文体复古,在其影响下形成了古文文派中险怪奇涩的“太学体”。 2.尹洙。

尹洙(1001—1045),字师鲁,曾师从穆修,继续了宋初古文创作的传统。为文简古,欧阳修佩服其为文简古,“自此始为古文”,深受其影响。 3.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曾主持庆历新政。他既是政治改革派的代表人物,又是诗文革新的积极鼓吹者和参与者。他以积极有为的封建政治家的胸怀,写下了不少感情充沛、词采焕然的诗文。

范仲淹在名作《岳阳楼记》中表达了先忧后乐、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追求,对士风起到了很大的激励作用。文章骈散兼用,以骈文写景,以散文叙事、议论,深得语言变化之妙,不愧为千古传诵的杰作。

三、欧阳修的生平和思想 1、欧阳修的生平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人。幼年丧父,其启蒙教育由其母郑氏进行。

24岁中进士,次年进入仕途。因写《与高司谏书》积极支持范仲淹被贬。后复召回京。范仲淹主持新政,欧阳修知谏院,并写《朋党论》回击保守派。

庆历新政失败,欧阳修被贬。历任地方官。后参与编修《新唐书》。嘉祐二年。摄礼部侍郎,知贡举。嘉祐三年,加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嘉祐六年,拜参知政事,封开国公。

英宗治平元年转吏部侍郎,此后屡求致仕,英宗不许。神宗熙宁元年转兵部尚书,改知青州;熙宁四年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熙宁五年卒于颍州,赠太子太师,谥号文忠,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 2、欧阳修的思想

欧阳修一生关注现实,不满现状,是一个积极要求变革现状的政治家、思想家。他反对因循苟且的社会风气;倡议改革吏治;

欧阳修力主备战御敌,反对屈辱苟安;主张薄赋轻徭,实行宽简政治;坚决排斥佛老。他刚正不阿,不以个人的进退出处为意,积极、正派,光明磊落。

欧阳修是儒学复古思潮的积极倡导者,但不迷信儒家经典。他首开疑经之风,是宋代儒学新风的开创者,对宋学发展影响深远;在哲学思想方面,持一种朴素的理性主义观点;对佛道,他提出了唐宋两代排佛老最重要的理论、最精辟的见解,充满唯物主义思想。

欧阳修在从政、治学和思想修养方面,都是北宋时代风习的代表,是身兼官僚、学者、作家身份的宋代士大夫的典型。

第四节 欧阳修和北宋诗文革新(二) 一、欧阳修的文学活动和文学主张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tn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