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SrDNA序列在微生物的分类鉴定上的应用

更新时间:2024-03-06 17:3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6SrDNA序列在微生物的分类鉴定上的应用

摘要

随着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16SrDNA分析技术在微生物分类鉴定及分子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根据16SrDNA的保守域和高变域,可以进行种属的鉴定。16SrDNA分析技术克服了传统生物培养法的限制,操作方便,检测快,准确度高且灵敏度高,已被广泛应用到菌种鉴定、群落对比分析、群落中系统发育及种群多样性的评估,是一种客观且可信度高的分类方法。 关键词

16SrDNA 微生物 分类鉴定

传统的微生物分类是根据菌落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对菌种进行纯培养分离,然后从形态学、生理生化反应特征及免疫学特性加以鉴定。但近几十年来,传统微生物分类鉴定得到了巨大的革新,许多新技术和方法在微生物分类中得到广泛应用,使微生物分类鉴定从一般表型特征的鉴定,深化到遗传特性的鉴定。

1.微生物形态比较分类法的局限性

1.1 不能正确反映微生物形态

由于微生物菌群在进行纯培养时,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菌株的富集或衰减,人为地改变了原始菌群的微生物生态构成,对研究结果造成了较大的偏差①。这样在应用上就只能局限于对简单环境下的微生物的研究,而对复杂环境下的微生物不能加以有效分析,严重影响了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 1.2微生物资源大量丢失

许多研究研究表明,在自然环境中有相当多的菌种(约90%~99%)用纯培养方法无法培养出来。同时,纯培养分离方法采用配制简单的营养基质和固定的培养温度,忽略了气候变化和生物相互作用的影响,这种人工环境与原生境的偏差使得可培养的种类大大减少,仅占环境微生物总数的0.1%~1%②。因此,由于绝大多数微生物无法培养得到,丢失了大量微生物资源,对微生物多样性的认识较片面。

1.3不能保证分类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对形态特征、理化特征、菌体某些化学成分等特征完全相同时,可较准确的分类,但是对某特性中有某些差异的,往往难以判断。而且,方法繁琐耗时。

2. 16SrDNA及其鉴定依据

2.1 16SrDNA简介

16SrDNA是编码原核生物核糖体小亚基rRNA(16SrRNA)的基因,长度约1500bp,是细菌分类学研究中最常用、最有用的“分子钟”, 其序列包含10 个可变区( variable region ) 和与之相间的11 个恒定区( constantregion) ,可变区因细菌而异,且变异程度与细菌的系统发育密切相关。。Woese等③与Olsen等④基于16SrDNA的分析构建了现已被公认的全生命系统进化树。越来越多的细菌依据16SrDNA 被正确分类或重分类,尤其是许多环境中的细菌⑤、⑥ ,如Funke等将棒杆菌依赖细胞毒性1组及类似棒杆菌重新确定为放线菌的一个新种,即钮氏放线菌种, Bennasar等通过比较14株施氏假单胞菌的7个基因型(DNA2DNA杂交同源

组) ,发现SP1402T( T为模式株)和SL401与施氏假单胞菌模式株明显不同,从而命名为一个新种称巴利阿里假单胞菌( Pseudomonasbalearica) ② 。 2.2鉴定依据

原核生物的rRNA含有3种类型:23S、16S和5SrRNA,它们分别含有的2,900,1,540和120个核苷酸。5SrRNA虽易分析,但核昔酸太少,没有足够的遗传信息用于分类研究,而23SrRNA含有的核苷酸几乎是16SrRNA的两倍,分析较困难。经过大量的研究证明16SrDNA的全长约为1,540bp,片段长度适中,信息量较大且易于分析⑦。在相当长的进化过程中,rRNA分子的功能几乎保持恒定,而且其分子排列顺序有些部位变化非常缓慢,以致保留了古老祖先的一些序列,所以从这种排列顺序可以检测出种系发生上的深远关系。rRNA结构既具有保守性,又具有高变性。保守性能够反映生物物种的亲缘关系,为系统发育重建提供线索:高变性则能揭示出生物物种的特征核酸序列,是种属鉴定的分子基础。

16SrRNA为核糖体RNA的一个亚基,而16SrDNA是编码该亚基的基因。在细菌的16SrDNA中有多个区段高度保守,根据这些保守区人们可以设计出细菌的通用引物,可以用来扩增出所有细菌的16SrDNA片段,并且这些引物仅对细菌是特异性的,也就是说这些引物不会与非细菌的DNA互补,而细菌的16SrDNA可变区的差异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的菌。因此,16SrDNA可以作为细菌群落结构分析最常用的系统进化标记分子⑧。随着核酸测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微生物的16SrDNA序列被测定并收入国际基因数据库中,这样用16SrDNA作目的序列进行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更为快捷方便。 2.3 16SrRNA/rDNA序列分析

在分类鉴定一些特殊环境下的微生物时,由于分离培养技术的限制,难以获得它们的纯培养进行生理生化学等指标的分析,这样16SrRNA/rDNA序列分析的优越性就体现出来了。16SrDNA序列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就是从微生物样本中提取16Sr1ZNA的基因片段。通过克降、测序或酶切、探针杂交获得16SrRNA序列信息,再与16SrRNA数据库中的序列数据或其他数据进行比较,确定其在进化树中位置,从而鉴定样本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种类⑨。 DNA分析技术是在一系列分子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RAPD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FLP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m Polymorphism)、AFLP(Amplified Restfiction Fragment Polymorphism)、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和温度梯度凝胶电泳((TGGE )等技术是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核心。⑩

3.结语

传统培养分离方法积累了种群分类的大量数据,为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提供了良好的背景材料,在功能特性的认识具有独特的优势。而以16SrDNA为基础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提高了解析的灵敏度,在基因水平上扩大了物种多样性的视野,可以实现快速,微量、准确简便的对微生物进行分类鉴定。相信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研究方法的创新的完善,对微生态系统的认识必将不断地深入,并能够合理有效地加以开发和利用,使科学技术切实得以服务十生产实践。

参考文献:

①.BURGMANN H,PESARO M,WIDMER F.A strategy for optimizing puality and puantity of DNA extracted from soil[J].Journal of Microbiological Methods,2001,45:7-20.

②.AMANN R I,LUDWIG W,SCHLEIFER K H.Phylogenetic identification and insitu.detection of individual microbial cells without cultivation[J]。Microbiological Reviews,1995,59:143-169

③. Woese CR, Fox GE, Zablen L, et al. Conservation of primary structure in 16S ribosomal RNA. Nature, 1975, 254: 83286

④. Olsen GJ,Woese CR. Ribosomal RNA: a key to phylogeny. FASEB J, 1993, 7: 1132123.

⑤. Hayashi H, Sakamoto M, Kitahara M, et al. Molecular analysis of ,fecal microbiota in elderly individuals using 16S rDNA library and T2 ,RFLP. Microbiol Immunol, 2003, 47: 5572570.

⑥. Sakai T,Matsuo E,Wakizaka A. Comp lete DNA sequence analysis ,for 16S

ribosomal RNA gene of the lep roma2derived, cultivable and,never 2invad- ingmycobacterium H I275. Int J Lepr OtherMycobactDis,1999, 67:52259O. ⑦.张瑞福,崔中利,李顺鹏,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方法进展[J].土壤(Soils),2004,36(5):476-480.

⑧.马迪根、马丁克著,杨文博译。微生物生物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767-763.王洪媛,江晓路,管华诗,牟海津,微生物生态学一种新研究方法T RFLP技术[J].微生物学通报,2004,31(6):90-94.

⑨洪义国,孙谧,张云波,李勃生.16SrRNA在海洋微生物系统分子分类鉴定及分子检测中的应用[J].海洋

⑩.雷正瑜,16SrDNA序列分析技术在微生物分类鉴定中的应用,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 0000-2157/SG(2006)01-0004-0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ta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