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

更新时间:2023-07-17 12:3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基础知识)第四章复习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 关于变态心理学

1、即便是有精神障碍的人,他们的心理活动也并不全是异常的。

2、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之间,有互相转化的可能性。

第一单元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

1、变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侧重研究和说明异常心理的基本性质与特点。

第二单元 学科简史

1、精神分析第一个令人不快的命题: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

2、第二个命题也是精神分析的创见之一:认为性的冲动。

3、力比多:有三个发展阶段①、口腔欲阶段,②肛门欲阶段,③生殖器欲阶段。

4、“本我”:“快乐原则”活动;“自我”:“现实原则”活动;“超我”:“道德原则”活动。

5、具有防止焦虑的能力叫做:“防御机制”。

6、“退化”或“固著”,就造成未来人格的变态、异常。

7、弗洛伊德的历史功绩:社会学、人类学、文学、艺术、历史学等方面。

8、弗洛伊德的学说所遭遇的打压:是来自宗教。

9、随着20世纪50年代以后脑科学迅猛发展,人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在异常心理的脑机制方面。特别是心理学中的“认知神经心理学”的出现,使人们可以借助不争的事实,对弗洛伊德关于临床症状解释提出质疑。

10、科学史可以证明,任何学科的发展,首先表现为学科理论的替代。这种替代,可以是渐进的,即新理论包含部分旧理论,如新精神分析理论与经典的精神分析理论之间,就属于这类关系;另外,这种替代也可以是个革命性的,如对异常心理现象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与现代神经科学的解释之间,就是革命性的替代关系。

11、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实验神经症”的模型说明“心理冲突”。

12、神经症与精神病的区别是在神经活动障碍的复杂性上或精细特征性上的区别。(巴甫洛夫,1954:380—381)

13、对于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原因,他认为是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冲突造成的。

14、通过动物实验的结果,进而演绎和推论人的心理,再以人为实验对象,研究其行为并与动物实验结果相比较,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工作的一般技术路线。按这种路线探索人类心理现象的第一人不是巴甫洛夫,而是桑代克。

15、马斯洛认为心理异常最基本的表现是“存在焦虑”。

16、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目前仍然是一种哲学理念。只不过是哲学的延伸,它应是“怀疑论”哲学的副本。

第二节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

第一单元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概念

1、正常心理活动的三大功能:适应环境、人际交往、认识客观世界。

第二单元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基础知识)第四章复习

1、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某一文化习俗的偏离。

2、在精神科临床上,常把有无“自知力”作为判断精神病的指标。

3、在精神科临床上,还把有无“现实检验能力”作为鉴别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指标。

4、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如,一个用钱很仔细的人,突然挥金如土,或者一个待人接物很热情的人,突然变得很冷淡;如果我们在他的生活环境中,找不到足以使他发生改变的原因,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他的精神活动已经偏离了正常轨道。

第三节 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

第一单元 认知障碍

1、感觉过敏:由于病理性或功能性感觉阈限降低而对外界低强度刺激的过强反应。此症多见于“神精症”。

2、感觉减退:由于病理性或功能性感觉阈限增高而对外界刺激的感受迟钝,此症状多见于“抑郁症”。

3、幻听:包括言语性和非言语性的幻听。

4、言语性幻听又可分为:命令性幻听、评论性幻听、争论性幻听。

5、幻视:缺乏具体形态和明确结构的幻视,叫做原始性幻觉。幻视也可以同外界事物的形象一样。幻视可见于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疾病和高热患者。(些词不清楚)?

6、幻嗅:患者嗅到的异味感。

7、幻味:患者在食物或水中尝到某种特殊的怪味道。

8、幻触:患者感到皮肤或黏膜上有虫爬、针刺、电灼等异常感觉。

9、真性幻觉:患者的幻觉形象清晰、生动,位臵精确,与客观事物一样,并引发相应的情感和行为反应。

10、假性幻觉:幻觉形象模糊、不生动、位臵不精确,与客观事物不一样。如:患者说闭上眼睛能看到东西、人像,不用耳朵,脑子也能听到声音。

11、按幻觉产生的特殊条件:有功能幻觉、思维鸣响、心因性幻觉等。

12、功能性幻觉:在某个感觉器官处于功能活动状态的同时出现的幻觉。

13、思维鸣响(思维回响):是特殊形式的幻觉。表现为患者能听到自己思考的内容。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14、心因性幻觉:是强烈的精神刺激引发的幻觉。(见于应激相关精神障碍、癔症等。

15、感知综合障碍:患者感知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如大小、长短、远近时产生变形。

16、思维形式障碍:包括联想障碍和思维逻辑障碍。

17、思维奔逸:一种兴奋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主要指思维活动量的增加和思维联想速度加快而言。

18、思维迟缓:一种抑制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与思维奔逸相反,以思维活动显著缓慢,联想困难,思考问题吃力,反应迟钝为主要临床表现。

19、思维贫乏:患者思想内容空虚,概念和词汇贫乏,对一般性的询问往往无明确的应答性反应或回答的非常简单。

20、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患者的思维活动表现为联想松弛,内容散漫。

21、破裂性思维:患者在“意识清楚”情况下,思维联想过程破裂,谈话内容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连贯性和应有的逻辑性。

22、思维不连贯:严重的破裂性思维。

23、思维中断:患者无意识障碍,又无明显的外界干扰等原因,思维过程在短暂时间内突然中断,常常表现为言语在明显不应该停顿的地方突然停顿。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基础知识)第四章复习

24、思维插入:患者在思考的过程中突然出现一些与主题无关的意外联想,患者对这部分意外联想有明显的不自主感,认为这种思想不是属于自己的,是别人强加给他的不受其意志支配;

25、思维被夺:患者在思考过程中突然认为自己的一些思想被外界的力量夺取了。

26、思维云集:又称强制性思维,是指一种不受患者意愿支配的思潮,强制性的大量涌现在脑内,内容杂乱多变,毫无意义,毫无关系,与周围环境也无任何联系。

27、思维插入和思维被夺:患者还属于自己的,受患者意愿支配的思维活动。

28、强制思维:不受自己意愿的支配。

29、病理性 述:患者在与人交谈过程中不能简单明了、直截了当的回答问题,在谈话过程中夹杂了很多不必要的细节。

30、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患者主动以一些普通的概念、词句或动作来表示某些特殊的、不经患者解释别人无法理解的含意。

31、语词新作:患者自己创造一些文字、图形成符号。

32、妄想的特点:①以毫无根据的设想为前提进行推理,违背思维逻辑,得出不符合实际的结论;②对荒唐的结论坚信不移,不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进行知识教育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纠正这种荒唐结论。

33、关系妄想:患者把实际与他无关系的事情,认为与他本人有关系。

34、被害妄想:患者坚信周围某人或某些团伙对他进行跟踪监视、打击、陷害,甚至在其食物和水中放毒等。

35、特殊意义妄想:患者认为周围人的言行,日常的举动,不仅与他有关,而且有一种特殊的含义。

36、物理影响妄想:患者认为自己的思维、情感、意志行为活动受到外界某种力量的支配、控制和操纵,患者不能自主,称影响妄想。

37、夸大妄想:患者夸大自己的财富、地位、能力、权利等。

38、自罪妄想:又称罪恶妄想,患者毫无根据的认为自己犯了严重错误和罪行,甚至自己罪大恶极,死有余辜,应受处罚,以至于拒食或要求劳动改造以赎其罪。

39、疑病妄想:患者毫无根据地相信自己患了某种严重躯体疾病或不治之症,因而到处求医,即使通过一系列详细检查和多次反复医学验证都不能纠正其歪曲信念。

40、嫉妒妄想:患者坚信配偶对其不忠,另有外遇。

41、钟情妄想:这一种妄想实际是一种被钟情妄想,患者坚信某异性对自己产生了爱情,即使遭到对方严词拒绝,反而认为对方是在考验自己对爱情的忠诚。

42、内心被揭露感:又称被洞悉感。患者认为其内心的想法或患者本人及其与家人之间的隐私,未经患者语言文字的表达,别人就知道了。

43、原发性妄想:是突然发生,内容不可理解,与既往经历和当前处境无关,也不是起源于其他精神异常的一种病态信念。(妄想知觉)

44、强迫观念:又称强迫性思维,是指某一种观念或概念,反复地出现在患者的脑海中。

45、强迫观念多见于强迫症。强制性思维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46、超价观念:是一种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它的发生虽然常常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与实际情况有出入的。只是由于患者的这种观念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多见于人格障碍和心因性精神障碍患者。

47、意识障碍:注意减弱,注意的兴奋性减弱。

48、注意狭窄:主动注意减弱,当注意集中于某一事物时,不能再注意与之有关的其它事物,见于有意识障碍时,也可见于激情状态、专注状态和智能障碍患者。

49、错构:是记忆的错误,对过去曾经历过的事情,在发生的时间、地点、情节上出现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基础知识)第四章复习

错误的回忆,并坚信不移。

50、虚构:患者在回忆中将过去事实上从未发生过的事情,说成是确有其事。

51、柯萨可夫综合症:又称遗忘综合症,当患者同时出现近记忆力减退、错构、虚构以及定向力发生障碍时。

52、智能包括:注意力、记忆力、分析综合能力、理解力、判断力、一般知识的保持和计算能力等。

53智能: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精神活动。临床将智能障碍分为精神发育迟滞和痴呆两大部分。

54、痴呆:是一种综合症,是意识清楚情况下后天获得的记忆、智能的明显受损。主要临床表现为分析综合判断推理能力下降。

55、自知力:是指患者对其自身精神病态的认识和批判能力。

第二单元 情感障碍

1、情感高涨:患者经常面带笑容,自诉心里高兴,就像过节一样。

2、情感低落:患者经常面带愁容表情痛苦悲伤。

3、情感迟钝:患者对一般情况下能起鲜明情感反应的事情反应平淡,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

4、情感淡漠:患者对一些能引起正常人情感波动的事情以及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密切关系的事情,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

5、情感倒错:患者的情感反应与现实刺激的性质不相称。

6、易激惹:患者很容易因为一些小事情而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持续时间一般较短暂。

7、强制性哭笑:患者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下,突然出现不能控制的、没有丝毫感染力的面部表情。患者对此既无任何内心体验,也说不出为什么要这样哭和笑。

8、欣快:是在疾呆基础上的一种“情感高涨”。患者经常面带单调并且该板的笑容。连自己都说不清高兴的原因。

第三单元 意志行为障碍

1、意志增强:意志活动的增多,不同的精神障碍表现不尽相同。

2、意志减退:①是抑郁状态患者,此类患者并不缺乏一定的意志要求,但受情绪低落的影响,总感到自己做不了事。②意志低下患者。

3、精神运动性兴奋:常区分为协调性和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两种。

4、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患者动作和行为的增加与思维、情感活动协调一致,并且和环境协调一致。(躁狂)

5、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患者的动作、行为增多与思维及情感不协调。患者的动作杂乱无章,动机和目标性不明确,使人难以理解。(分裂)

6、木僵:患者不言不语、不吃不喝、不动,言语活动和动作行为处于完全的抑制状态,大小便潴留。

7、亚木僵状态:患者的言语活动和动作行为明显减少,但是还没有达到完全消失的地步。

第四节 常见精神障碍

第一单元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妄想性障碍

1、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常见精神疾病,具有感知、思维、情感、意志和行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基础知识)第四章复习

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或脱离现实为特征。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多完好,可出现某些认知功能损害。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绶慢起病,病程迁延,部分患可发展为精神活动的衰退。患病期自知力基本丧失。

2、青春型:以联想障碍,精神活动全面紊乱,思维松散破裂,行为愚蠢、恶作剧以及性轻浮为多见。

3、偏执行:以妄想、幻觉为主;

4、紧张型:以精神运动性抑制障碍紧张性木僵和紧张性兴奋交替出现为主。

5、单纯型:以起病缓慢,持续发展意向逐渐减退、退缩、懒散为特征,治疗困难,预后不良。

6、偏执性精神障碍:又称妄想性障碍,是一种以系统妄想为突出临床表现的精神性障碍。

7、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包括了诊断名称不同的一组障碍。共同特点:①在两周内急性起病;②以精神病性症状为主;③起病前有相应的心因;④在2—3个月内痊愈。

第二单元 心境障碍

1、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以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心境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严重者可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大多数有反复发作倾向,治疗缓解后或发作期间精神状态基本正常,但部分患者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2、躁狂发作其特点:情绪高涨、思维奔逸、精神运动性兴奋。

3、躁狂发作其形式:轻型躁狂、无精神病症状躁狂、有精神病症状躁狂和复发性躁狂症。

4、抑郁发作其特点: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语言动作减少和迟缓。

5、抑郁发作其形式:轻型抑郁症,无精神病症状抑郁症,有精神病症状抑郁症,复发性抑郁症。

6、持续性心境障碍其发作特点:持续性并常有起伏的心境障碍,每次发作极少严重到足以描述为轻躁狂,甚至不足以达到轻度抑郁。

7、持续性心境障碍其发作形式:环性心境障碍(反复出现心境高涨或低落)、恶劣心境(持续出现心境低落)、混合状态(躁狂和抑郁症状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

第三单元 神精症

1、恐怖症:主要分为3种类型,①场所恐怖;②社交恐怖;③特写恐怖;

2、焦虑症:临床分为2种类型,①惊恐障碍,又称急性焦虑发作;②广泛性焦虑障碍,又称慢性焦虑症。

3、强迫性障碍:又称强迫症,临床上可分为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两类。

4、强迫思维包括: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性疑虑、强迫性对立观念等。

5、强迫行为包括:强迫性仪式动作,强迫性洗涤、强迫性询问和强迫性计数等。

6、躯体化障碍:是一组反复陈述躯体症状,相应的器质性检查均为阴性,并缺乏充分的生理机制,对症状的说明,解释只能从心理因素或无意识中的冲突来推测的神经症。以多种多样,经常变化的躯体症为主的神经症。

7、疑病症:以担心或相信罹患严重躯体疾病的持久性优势观念为主,各种体检的阴性结果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消除对疾病的疑虑。

8、躯体形式的植物功能紊乱:是一种主要受自主神经支配器官系统发生躯体障碍所致的神经症样综合症。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基础知识)第四章复习

9、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是一种不能用生理过程或躯体障碍予以合理解释的持续、严重的疼痛。精神性疼痛、心因性背痛或头痛以及其他与情绪冲突有关的躯体形式的疼痛归入此类。

第四单元 应激相关障碍

1、急性应激障碍: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刺激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发病。

2、创伤后应激障碍:又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指在遭受强烈的或灾难性精神创伤事件之后,数月至半年内出现的精神障碍。如创伤性体验反复出现、面临类似灾难境遇可感到痛苦和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

3、适应障碍:是指在易感个性的基础上,遇到了应激性生活事件,出现了反应性情绪障碍,适应不良性行为障碍和社会功能受损。通常在遭遇生活事件后1个月内起病,病程一般不超过6个月。

第五单元 人格障碍及性心理障碍

1、人格障碍: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

2、分裂样人格障碍:以观念、行为、外貌装饰奇特;情感冷漠、人际关系明显缺陷为特点。

3、焦虑性人格障碍:是一贯感到紧张、提心吊胆、不安全和自卑,总是需要被人喜欢和接纳,对拒绝和批评过分敏感,因习惯性地夸大日常处境中的潜在危险,所以有回避某些活动的倾向。

4、性心理障碍临床上包括三种类型:①性身份障碍;②性偏好障碍;③性指向障碍。

5、性身份障碍:如易性症。

6、性偏好障碍:如恋物症、异装症、露阴症、窥阴症、摩擦症、性施虐与性受虐症。

7、性能指导障碍:如同性恋。

第六单元 心理生理障碍

1、睡眠障碍:包括失眼症、嗑睡症和某些发作性睡眠异常情况(如睡行症、夜惊、梦靥等)。

第七单元 癔症

1、癔症:旧称歇斯底里,是一种没有器质性病变,以解离(精神)症状和转换(躯体)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共分三类:①分离性障碍;②转换性障碍;③癔症的特殊表现形式。

第五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第一单元 关于心理健康的描述性定义

1、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第二单元 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

1、被采纳的因素与被评估的事物之间,必须有密切相关(正相关或负相关)。

2、智商与心理健康无明显相关,那未,把智力作为心理健康的指标应是不合理的。

3、评估体验标准:是指以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的状况,主要包括,是否有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价等。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基础知识)第四章复习

4、评估操作标准:是指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等方法考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应,其核心是效率,主要包括个人心理活动的效率和个人的社会效率或社会功能。

5、评估发展标准:即着重对人的个体心理发展状况进行纵向考察与分析。

6、心理健康水平的十标准:心理活动强度、心理活动耐受力、周期节律性、意识水平、暗示性、康复能力、心理自控力、自信心、社会交往、环境适应能力。

第三单元 相关概念的区分及内涵

1、临床心理学常常使用的概念的:心理正常、心理不正常、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

2、心理正常包括: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

3、心理不健康包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含部分可疑神经症。

4、心理不正常包括:变态人格,确诊的神经症,其他各类精神障碍。

5、神经症与正常的分界线:心理冲突有常形与变形之分。

6、心理冲突的常形有两个特点:一是它与现实处境直接相联系;二是带有明显的道德性质。

7、心理冲突的变形有两个特点:一是它与现实处境没有什么关系;二是不带明显的道德色彩。

8、心理冲突的解释和分析一般可用三方面来评定:①病程不到三个月为短程,评1分;②三个月到一年为中程,评2分;③一年以上为长程,评3分。

9、精神痛苦的程度:①轻度者病人自己可以主动设法摆脱,评1分;②中度者病人自己摆脱不了,须靠别人的帮助或处境的改变才能摆脱,评2分;③重度病人几乎完全无法摆脱,评3分。

10、社会功能:①能正常工作学习或者工作学习以及人际交往只有轻微妨碍者,评1分;②中度社会功能受损害者,工作学习或人际交往率显著下降,不得不减轻工作或改变工作或只能部分工作,或某些社交场合不得不尽量避免,评2分;③重度社会功能受损害者完全不能工作学习,不得不休病假或推卸,或某些必要的社会交往完全回避,评3分。

11、如果总分为3,可以认为不够诊断为神经症。如果总分不小于6,神经症的诊断是可以成立的。4-5分为可疑病例,需进一步观察确认。

12、健康心理和不健康心理的具体内涵:①从静态的角度看,健康心理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在某一时段内,展现着自身的正常功能。②健康的心理活动是一种处于动态平衡心理过程。③当心理活动变得相对失衡,而且对个体生存发展和稳定生活质量起着负面作用,那么,这时的心理活动,便称为“不健康心理”状态。

第六节 关于健康心理学

13、健康心理学工作性定义和操作性定义①躯体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心理问题;②防御压力和治疗反应性心理障碍中的心理学问题;③培养和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中的心理学问题。

14、健康心理学的研究与实践,侧重于伤害身体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心理活动。

15、躯体疾病患者的一般心理特点:①对客观世界和自身价值的态度发生改变;②患者把注意力从外界转移到自身的体验和感觉上;③情绪低落;④时间感觉发生变化;⑤精神偏离日常状态。

16、医生每天查病房的三个步骤:第一步,在办公室内讨论病人的疾病;第二步,在病房检查病人;第三步,回到办公室内分析和讨论病人的病情。

第七节 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基础知识)第四章复习

第一单元 概述

1、由于学科界限的模糊,所以心理健康咨询在以往临床实践中,确实涉及到精神病学的某些领域。

2、从总体来看,心理健康咨询所涉及的主要工作内容,仍然属于心理不健康状态。如,由于现实的学习、工作、个人生活压力以及婚姻、家庭、社会适应等具体事件造成的各类不良情绪与行为;烦恼、 倦、困惑、灰心、后悔,道德冲突、内疚,抉择困难,社会或家庭人际关系的矛盾、婚姻或恋爱造成的苦恼,学生学习困难、上网依赖等。

3、对心理不健康状态后果的预期可分两类:①对自然发展的预期;②外界干预下的预期。

4、对自然发展的预期:产生三种不同的结果,第一,在三个月内,部分人有可能自行缓解;第二,由于主、客观条件较差,短期内得不到化解;第三,心理健康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善,会使心理抗压能力和耐受性逐渐下降,从而出现间断性的身体虚弱,情绪和情感的自控能力下降,生活和社会功能受到一定影响。

5、外界干预下的预期:大致有两种,第一是,非专业的社会支持;第二是,专业的心理咨询。

6、结构效度(影响“心理不健康”的因素有:人口学因素、个性心理特征、身体健康水平、社会变迁。

第二单元 心理不健康的分类

1、心理不健康的第一类型—心理问题:必须满足如下条件,①由于现实生活、工作压力、处事失误等因素而产生内心冲突,并因此而体验到不良情绪;②不良情绪不间断地持续满一个月,或不良情绪间断地持续两个月仍不能自行化解;③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下,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态,基本维持正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但效率有所下降;④自始至终,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仅局限于最初事件;即便是与最初事件有联系的其它事件也不引起此类不良情绪。

2、心理不健康的第二类型—“严重心理问题“;必须满足如下条件,①引起“严重心理问题”的原因,是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②从产生痛苦情绪开始,痛苦情绪间断或不间断地持续时间在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③遭受的刺激强度越大,反应越强烈。④痛苦情绪不但能被最初的刺激引起,而且与最初激相类似、相关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此类痛苦,即反应对象被泛化。

3、心理障碍概括为几点:“严重心理问题”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4、心理不健康的第三类型—神经症性的心理问题(即“可疑神经症”):已接近神经症,或者它本身就是神经衰弱或神经症的早期阶段。有时我们也把有严重心理问题但没有严重的人格缺点者列入这一类。

5、焦虑是从神经衰弱里分出一个特殊的综合症:分为三类,客观性焦虑、神经性焦虑、道德性焦虑。

6、客观性焦虑:分两类,一是原发的客体性焦虑;二是继发的客体性焦虑;这不是客体的出现或再现所引起,而是它出现的可能性引起的焦虑。

7、神经性焦虑:这是意识不到的焦虑,是阻抑于无意识里的焦虑,造成焦虑的威胁来自本能冲动。

8、道德性焦虑:危险来自超我,被体验为耻感和罪感。

9、焦虑临床表现:①是一种情绪状态;②这种情绪是不快的痛苦;③这种情绪指向未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基础知识)第四章复习

来,它意味着某种威胁或危险即将到来或马上就要发生;④实际上并没有任何威胁和危险;⑤与焦虑的体验同时,有躯体不适感、精神运动性不安和植物功能紊乱。

10、焦虑症状包括三方面:①与处境不相称的痛苦情绪体验,典型形式为没有确定的客观对象和具体而固定的观念内容的提心吊胆和恐惧,文献中常称为漂浮焦虑或无名焦虑。②精神运动性不安。③伴有身体不适感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11、焦虑神经症有两种主要临床形式:但二者间并无截然的分界线,互相过渡和重叠的情况并不少见。一是广泛性焦虑;二是急性焦虑发作,也称为惊恐障碍。

12、烦恼与焦虑的不同在于:烦恼主要是对过去的事后悔和对现状不满,而焦虑几乎完全是对未来的可能性恐惧。

13、焦虑的两种区别:一种是状态焦虑;别一种特性焦虑。

14、焦虑可以是一种:为时不太长久的病理状态,也可以是从小逐渐发展形成的人格的一个特性。

15、两者焦虑区别可以从几个方面考虑:①状态焦虑起病于成年,持续时间较短;特性焦虑从小就开始显露,且持续一生。②状态焦虑程度较重,特性焦虑程度较轻。③状态焦虑有明显的植物症状,特性焦虑一般没有植物症状。④状态焦虑以漂浮焦虑为核心,而特性焦虑的典型表现是处境性焦虑或期待性焦虑。

焦虑和抑郁是有密切关系的两种精神病理状态。在等级制诊断系统中,抑郁症是较高等级,焦虑症是较低等级。

第八节 压力与健康

第一单元 从心理学角度看压力

1、从心理角度,压力是由外部事件引发的一种体验。

2、压力的种类:按性质可分三大类,一是生物性压力源,二是精神性压力源,三是社会环境性压力源。

3、生物性压力源: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生存与种族延续的事件。

4、精神性压力源: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正常精神需求的内在和外在事件。

5、社会环境性压力源: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社会需求的事件。社会环境性压力源分为两种,一是纯社会性的,二是由自身症况。

6、压力源的测评:有三种量表,①社会再适应量表;②日常生活中小困扰的测量;③知觉压力的测评。

7、社会再适应量表:该量表是为测量重大生活事件而设计的。霍尔姆斯于1967年正式用于临床。

8、日常生活中小困扰的测量:坎纳1981年编制了两个量表,一个是日常生活中小困扰的量表,计117个题目,另一个是日常生活中令人兴奋的量表,计135个题目。

9、知觉压力的测评:是对某种“超个人能力事件”的体验。

10、测评知觉压力:是让个体确定超越自己应对能力的事情有哪。(1983—1988年间制作)

11、双趋冲突:当两件有强烈吸引力,但两者又互不相容的事物出现在面前时,比如中国俗话说“鱼和熊掌不河兼得”的情况出现时,人的内心便形成了双趋冲突的局面。

12、趋避冲突:当一个人想达到一个有吸引力的目标,但达到该目标却有极大危险,这时,便进入了趋避冲突的境界。

13、双避冲突:当一个人面临两种不利的情景,便体验到双避冲突的压力,比如,处在腹背受敌的情景时。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基础知识)第四章复习

14、双重趋避冲突:由两种可能的选择引起。当两种选择都是既有利又有弊时,面对这种情况,人们就会处于双重趋避冲突中。

第二单元 压力的适应

1、压力的种类:可分为三大类,①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②叠加性压力;③破坏性压力。

2、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到各类生活事件,这些事件,是人们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

3、叠加性压力:叠加性压力有两类。第一类,同时性叠加压力(四面楚歌);第二类,继时性叠加压力(祸不单行)。

4、破坏性压力:又称极端压力,包括战争、大地震、空难、遭受攻击、被绑架、被强暴等。

5、灾难症觉候群:强大自然灾害后的心理反应;其特性有三个阶段,惊吓期、恢复期、康复。在康复之后,心理重新达到平衡。

6、在适应压力的三个阶段中:人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状态各有特点。

7、警觉阶段:交感神经支配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和副肾上腺素,这些激素促进新陈代谢,释放储存的能量,于是呼吸、心跳加速,汗腺加快分泌,血压、体温升高等。

8、搏斗阶段:该阶段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征是,①警觉阶段的生理、生化指标在表面上恢复正常,外在行为平复,但这是一种表面现象,是一种被控制状态;②个休内在的生理和心理资源被大量消耗;③由于调控压力而大量消耗能量,所以人体变得敏感、脆弱,即便是日常微小的困扰,都可引发个体的强烈情绪反应。

9、衰竭阶段:由于压力的长期存在,能量几乎耗尽,这里,已无法继续支抵抗压力。

10、如果进入第三阶段时:外在压力源基本消失,或个体的适应性已经形成,那么,和养息,仍能康复。如果压力源仍然存在,个休仍不能适应,那么,一个能量资源已耗尽而仍处在压力下的人,就必然发生危险,这时,疾病和死亡的发生都是可能的。

11、在适应(或应对)压力时所经历的上述三个阶段:统称“一般适应症候群”。这是应对压力的必经之路和应对压力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第三单元 压力的临床后果和中介系统

1、从压力源到临床相的逻辑过程:从压力源出现到临床相,大致都要经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各个阶段之间,存在着逻辑关系,所以,从应激源到临床相的过程,又称为逻辑流程。这一流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①对压力的响应阶段;②中介系统的增益或消解过程;③临床相阶段。

2、对压力的响应阶段;客观上已经发生的事件,并不是都可以成为“压力事件”。只有被个体察觉、与个体生活相关并引起响应的事件,才对个体构成压力。

3、中介系统的增益或消解过程:压力作用于个体后,并不直接表现为临床症状,而是进入中介系统,经过中介系统的增益或消解,事件的相对强度和性质可以产生某些改变。

4、中介系统的三个子系统:即认识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和免疫系统。这三个系统,都有性质相反的两种功能,一是增益功能,使事件的强度相对增加,另一种是消解功能,使事件的相对强度减低。

5、评估压力的性质和评估压力对自己的利弊及程度;进而评估自己的实力,确定自己能否战胜压力,确定对待压力的方式,是逃避,是消灭它、抑或是努力适应它。

6、由于人们各自的人格心理特征、认识能力、以往生活经验、认知模式和认知水平有差异,在同样的事件发生后,各自对压力的评估、对自己能力的评估也各不相同。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基础知识)第四章复习

7、认知影响压力相对强度的方式有三类:第一,认知结果是两可的;第二,对客观事件严重性的评估。这类评估,可以影响压力的体验。过高评估了客观事件久严重性,可以增强焦虑情绪的程度,到底评估的强度是高、是低,则因人而异。第三,面对事件。当事人对自己能力的评估,影响压力的相对强度。

8、调节控制作用:即当事人是否认为自己能够控制局面,即是否能够自主地控制或调解压力的出现与发展。

9、外控型人格者:认为个人生活中的主导力量是外力,自己对自己如何生活,是无能为力的。

10、内控型人格者:认为在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根源在自身,成功是个人努力的结果,失败是自己的失误。

11、生物调节系统:主要包括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12、临床相阶段:临床症状又有及时型症状和滞后型症状两类。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ta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