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溶解度》说课稿

更新时间:2023-05-20 05:0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固体溶解度》说课稿

各位老师上午好:

首先感谢咱组给我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同时也多谢各位老师所提的宝贵意见。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按照“溶解性→溶解度→溶解度曲线”的顺序展开的,其核心是溶解度的概念,溶解性是理解溶解度概念的基础,溶解度曲线是溶解度应用的重要形式。本节课主要探讨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第一次讨论后引入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再以一个讨论引出固体溶解度曲线,最后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

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课时的重难点为:

【重点、难点】

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和饱和溶液,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于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缺少思考。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解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讨论研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要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并会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

【过程与方法】

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溶解度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溶解度的学习,让学生关注与溶解度有关的日常现象,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四、教学方法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采用“启发——再现,引导——探究,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下面谈谈授课过程的设计,授课过程分为五个环节:

(1) 问题激趣、导入课题

首先,我通过问题: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你知道为什么吗?导入新课。设计意图是为了让学生自然过渡到将要学习的内容,从而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

(2)合作探究、步入重点

首先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三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从而引出溶解度的概念。

(3)引导发现、突破难点

通过思考如何全面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和溶解度曲线,让学生进一步弄清楚如何定量描述溶解度以及表示溶解度。

(4)巩固应用、突破难点

按照教育心理学规律,新知识概念建立以后,需要巩固与强化。如何将已经获得的知识在具体间题中加以运用,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是对教学效果的检查。在本课的最后阶段我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我及时获得了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同学们也学会了从新信息的转换中分析解决新问题,使溶解度章节中重要的知识点落到实处。

(5)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我将引导学生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谈本节课的收获,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设计意图:这样设计反映的不仅有知识与技能的达成情况,还有过程的体验、方法的获得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情况。

(6)教学反思

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本课题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三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se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