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博物馆通史展厅讲解词
更新时间:2024-03-22 00:5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鄂尔多斯博物馆简介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鄂尔多斯博物馆通史展厅【ORDOS MUSEUM】
鄂尔多斯博物馆
通史展厅
【讲解词】
撰稿人:冯文治
鄂尔多斯博物馆 宣传教育部
------------------------------------------------------------------------------------------------------------------------------------------
鄂尔多斯博物馆通史展厅【ORDOS MUSEUM】
鄂尔多斯通史展厅 讲解词
----------------------------------------------------------------------------------------------------------------------
前言
鄂尔多斯位于内蒙古的西南部,三面黄河环绕,总面积8.7万平方公里,人口近200万,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大多数的少数民族聚集区。本厅主要向大家讲述的是鄂尔多斯从远古岁月到清朝末期的历史发展。 第一单元:远古岁月
大约300万年前,人猿相揖别,人类的祖先从树上下到了地面。伴随着直立行走,他们学会了制造工具,开始使用一些有意打制成不同形状的石器,考古学上,把人类社会的这一发展阶段,称为“旧石器时代”。
著名的萨拉乌苏文化便产生于这个时代。萨拉乌苏为蒙语,意为“黄水”。萨拉乌苏河是黄河支流无定河上游的一部分。它起源于陕北,流经鄂尔多斯高原的南部。在1922年和1923年,两名法国著名地质古生物学家桑志华和德日进在萨拉乌素河谷的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动物骨骼、人工打制的石制品和一枚幼儿的门齿化石,这使得萨拉乌苏河享誉世界。这一枚幼儿门齿化石是中国境内发现的第一件有准确出土地点和地层纪录的人类化石。萨拉乌素遗址的发现揭示了鄂尔多斯地区迄今为止所知的最早的古人类活动行踪。而展柜中这些鄂尔多斯人头骨,股骨的化石也表明,“鄂尔多斯人”生活在距今14--7万年前,是截至目前为止,我国乃至亚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晚期智人
鄂尔多斯博物馆 宣传教育部
------------------------------------------------------------------------------------------------------------------------------------------
鄂尔多斯博物馆通史展厅【ORDOS MUSEUM】
化石之一。
早在人类出现之前,动物就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了。萨拉乌苏动物群便是其中之一。因这一动物群在乌审旗萨拉乌素流域发现,所以得名为萨拉乌苏动物群。您在展柜中看到的河套大角鹿、王氏水牛、以及披毛犀的化石就是萨拉乌苏动物群中重要成员的化石。
您看到的河套大角鹿,它也叫“鄂尔多斯大角鹿”,是在1922年萨拉乌素流域的科学考察活动中首次发现的一个古鹿新种属,这种鹿肢体高大,鹿角呈扁平扇形,形状奇特,在鹿类中独一无二。旁边的王氏水牛,也与其它水牛不同,他的角从跟部至顶端的横切面均为等腰三角形。1923年的考察活动中,参与考察活动的当地牧民王顺不幸因意外塌方事故身亡。考察组负责人法国著名古生物学家桑志华、德日进等,为了永久纪念这位为科学献身的牧民,便将当时新发现的一个已经灭绝了的水牛新种属,命名为“王氏水牛”。
这边是科学家为我们复原的鄂尔多斯人生活的自然、人文情景。14--7万年前的鄂尔多斯,自然地理条件大体和现今萨拉乌素一带的自然景观相当,既有延绵不断的沙漠,又有广布的河流湖泊,还有沙地绿洲和森林。由于当地缺乏山洞一类的自然巢穴,古老的“鄂尔多斯人”就在靠近湖边的地方搭起用兽皮围起的“帐篷”,以抵御烈日、风雨和严寒的侵袭。帐篷周围燃起了熊熊的火堆,这样既可以御寒、烧烤食物,也是防止猛兽袭击的最好方法。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的生产活动,受到自然条件的极大限制,他们的工具以石器为主,而制造石
鄂尔多斯博物馆 宣传教育部
------------------------------------------------------------------------------------------------------------------------------------------
鄂尔多斯博物馆通史展厅【ORDOS MUSEUM】
器一般也都是就地取材,从附近的河滩上或者从熟悉的岩石区拣拾石块,打制成合适的工具。旧石器时代的石器是以打制为主的,由于鄂尔多斯人生活的时代属于旧石器时代,因此他们的石质工具也是以打制为主。在这个复原的场景里我们就能看到他们在制造工具。
在萨拉乌苏遗址之后,鄂尔多斯地区又发现了一处新的遗址,它就是乌兰木伦遗址。乌兰木伦遗址位于我市康巴什新区乌兰木伦景观河北岸,发现于2010年5月,总面积20000平方米,于2011年正式发掘。乌兰木伦遗址时代为距今7-4.5万年,目前出土4200余件人工打制的石器,3400余件古动物化石,以及大量灰烬、木炭、烧骨等组成的用火遗迹。乌兰木伦是远古时代著名的石料厂,这里出土的石英岩质地非常坚硬,非常适合制作尖突状的小刃器,刮削器等。您在展柜中看到的这些刮削器就是乌兰木伦遗址出土的用当地出土的石英岩制成的一种切割和刮削工具。它的用途很多,主要是用于分割猎物的肉时使用,可以用来切割肉、刮掉骨头上的肉等。乌兰木伦遗址中还出土了的大量破碎的骨化石,上面有很多人为切割、砍、剥片、修理以及用火的痕迹,也反映出了生活在该遗址的古人类在气候变化中所采取的与狩猎活动密切相关的新的生活方式。
水洞沟遗址的出现为旧石器时代画上了完美的修止符。水洞沟遗址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临河乡的明代长城脚下,地属银川盆地与鄂尔多斯台地接壤处,与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比邻。水洞沟遗址和萨拉乌素遗址同属于我国最早发现和发掘的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址,
鄂尔多斯博物馆 宣传教育部
------------------------------------------------------------------------------------------------------------------------------------------
鄂尔多斯博物馆通史展厅【ORDOS MUSEUM】
由于相互之间在文化特征上具有很多相似性,所以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学术界都把两个遗址发现的古人类文化遗存,作为同一种文化即“河套文化”来进行研究。随着科学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两者之间不仅文化面貌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时代上也存在着至少数万年的差别,应该分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水洞沟遗址旧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所处的地质年代为距今3.8万年至1.7万年。
水洞沟文化的石器承袭并发展了萨拉乌素文化的小石器传统。我们可以从展柜中的石器看得出,他们与我们刚才看到的石器截然不同,已经打磨的非常光滑,这就是新石器与旧石器的区别。旧石器时代的石器以打制为主,而新石器时代的石器是以磨制为主。这就是新旧石器时代最主要的区别。
大约1万五千年之前,又冷又干的西伯利亚寒风愈吹愈烈,鄂尔多斯大地进入了末次冰期中最寒冷的阶段,它不再对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类生物那么友好了。绿洲消失了,湖泊干枯了,绝大多数的动物们都迁徙了,于是水洞沟的居民不得不收拾行装,再次踏上漫漫求生之路。又经过了几千年的岁月,年伴随着冰后期气温不断趋暖,大地万物的茁壮生长,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认识到了植物年复一年不间断生长的根源。他们有意把一些采集到的果实埋在土里,果然获得了预期的结果,这样,原始种植农业就产生了。 第二单元 文明前夜
鄂尔多斯博物馆 宣传教育部
------------------------------------------------------------------------------------------------------------------------------------------
鄂尔多斯博物馆通史展厅【ORDOS MUSEUM】
由于环境因素制约了古人类在本地区的发展,因此,目前在鄂尔多斯地区还尚未发现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古人类活动踪迹,而距今约6500年前的阳湾遗址,便成为鄂尔多斯地区迄今所知时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存。6500年前,这里的自然环境是一种典型的森林草原景观,山顶上森林茂盛,山坡上灌木丛生。阳湾遗址的居民们以一个大的家族为单位,集中居住在一起。阳湾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虽然和他们的祖先一样,还是以石器为主,但这时的石器早已不是简单的打制成一定的形状就拿来使用了。他们凭经验精心捡选那些质地坚硬又极具韧性的石料,先根据需要通体琢磨,这样制造出的石器不仅形制规整,而且非常得心应手。其中数量最多的就是展柜中您看到的这些石斧、石刀、石磨盘等。
新旧石器时代的另一个区别就是陶制品的出现。阳湾居民使用的最大量的生活器皿,就是陶器。我们不难看出,展柜中的陶制器皿已经根据用途的不同,选择了不同的形态。这些陶器不仅形制规整,而且烧造火候也较高,反映了人们高超、娴熟的制陶技术。
考古学家们通过对阳湾遗址的研究得知,居住在这里的居民,以从事原始农业经济为主,兼营狩猎、渔捞业等。因此,他们是鄂尔多斯地区迄今所知最早的从事原始定居农耕经济的居民。阳湾遗址发现的这座单间面积约100平方米的大房址,不仅面积巨大,建筑技艺高超,而且还在房址的室内墙壁上,发现了镶砌整齐的陶质装饰砖。如此大面积的单间建筑以及陶质内墙砖镶嵌技术的使用,不仅在内蒙古
鄂尔多斯博物馆 宣传教育部
------------------------------------------------------------------------------------------------------------------------------------------
鄂尔多斯博物馆通史展厅【ORDOS MUSEUM】
地区绝无仅有,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同时期的古人类遗址中也十分罕见,集中再现了新石器时代生活在鄂尔多斯地区的先民们神奇的创造力和社会文化的辉煌发达。
包括鄂尔多斯在内的内蒙古中南部的早期农耕居民,在经历了一千余年的历史涤荡,形成了以“海生不浪文化“为代表的古代文化。海生不浪遗址是于20世纪60年代发现于托克托县海生不浪村,从此将内蒙古中南地域出土的遗址,统称为海生不浪文化。您在展柜中看到的喇叭口尖底瓶就是“海生不浪文化”时期(距今约5500—5000年前)生活在鄂尔多斯地区的古人类大量使用的一种器皿,最初为单一的汲水用具,古人类把它制成这种形状,主要目的就在于即使把它置于较浅的河床内,其倾斜的姿态,也可以较为轻松的为容器注满水,而整体狭长和小口的设置,则便于人们往回搬运并最大限度减少搬运过程中水的外溅。由于其形态颇似一个硕大的乳房,取之于生命对乳汁的依赖情结,古人类又给予了其企盼人口兴旺、企盼五谷丰产等许多特殊的寄托。
由于喇叭口尖底瓶的整体形态与商代甲骨文中“酉”字的形态十分接近,因此考古学界也把它称为“酉瓶”。这种形态的喇叭口尖底瓶,以鄂尔多斯地区发现的数量最多,由此可见生活在鄂尔多斯地区的古人类,在中国文字的产生以及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小沙湾遗址是一处具有浓郁的军事防御色彩的小型“城址”。沿
鄂尔多斯博物馆 宣传教育部
------------------------------------------------------------------------------------------------------------------------------------------
鄂尔多斯博物馆通史展厅【ORDOS MUSEUM】
黄河西岸的鄂尔多斯地区,与小沙湾遗址时代相同、文化面貌相近的遗址大量分布,成为本地区最具特色的文化现象之一,是研究鄂尔多斯地区原始社会末期社会形态的珍贵资料。您看到的这个喇叭口圜底瓶就是从刚才我们提到过的喇叭口尖底瓶演变而来的。旁边的这些陶器也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具。
寨子圪旦遗址是中国北方地区迄今为止所发现时代最早的石城遗之一,也是为数极少的、集防御与宗教为一体的原始社会晚期古人类聚落遗址,它的发现,为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聚落形态、社会组织以及社会发展进程的研究工作等,提供了全新的珍贵资料。寨子圪旦遗址的祭坛遗迹,无论其构成形态,还是功能、性质等,均堪称远东地区的“金字塔”。
永兴店遗址是一处距今约5000至4200年左右的一个遗址。鬲是永兴店文化的居民率先发明并使用的一种炊器。随着人类熟食程度的不断增加,人们对炊器的要求越来越高,早年的夹砂罐,也就是我们在前面所看到的炊具已经越来越满足不了人们日常的生活所需了。永兴店文化的居民们将他们日常使用的汲水器皿——喇叭口圜底瓶的制作工艺和夹砂罐有机结合,就形成了一种新的炊器——鬲。鬲的使用,免去了以往的夹砂罐底部无法受火,热能量利用不足,需要在底部进行支垫或将炊具进行吊装等诸多不便,能最大程度的增大了炊具的受火面积,能充分利用了热能源。甗也是“永兴店文化”居民率先发明并使用的一种重要炊器。在甗发明以前,人们要蒸制食物的时候,
鄂尔多斯博物馆 宣传教育部
------------------------------------------------------------------------------------------------------------------------------------------
鄂尔多斯博物馆通史展厅【ORDOS MUSEUM】
就把食物放入一个类似于盆的形状、底部有网眼状孔叫做甑的器皿内,置于夹砂罐上来进行。由于甑的底部与罐的口部难免有空隙,蒸制时要浪费很多热能,所以后来的人们就改制成了这样的连体炊具。永兴店遗址发现了数量众多的陶甗,反映出蒸制的食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部分形体特别浑大的甗除日常生活中用作炊具外,还是人们葬殓儿童时经常使用的瓮棺葬具。
在1974年,我们鄂尔多斯地区有发现了一处新的遗址,那就是朱开沟遗址。它位于伊金霍洛旗的那林陶亥乡。距今上线约4200,下线约相当于3500年前的商代。展柜中展示的石器、骨器以及陶器就是朱开沟文化时期人们使用的生活用具。这些用动物骨骼制作而成的骨器就是人类最早期使用的缝纫工具,骨针。在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普遍使用,直到战国秦汉时期铁针出现并普遍使用后才被淘汰。这个叫单把鬲,是“朱开沟文化”居民墓葬随葬品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因鬲体的一侧设置一个扁平器把,故称单把鬲。朱开沟遗址发现的单把鬲大多制作十分规整,制作工艺非常高超,如果不是专业陶工,很难达到如此境界。因此推测朱开沟文化阶段已经出现了专业的陶工。另外,发现的部分没有任何使用痕迹的单把鬲,应是专门制作的冥器。 朱开沟人的祖先,一直从事的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经济,因此,他们一踏上这块新的土地,便开始了他们娴熟大的农业生产业,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他们的农业生产经济很快就发展到一个崭新的境地。三足瓮不仅是“朱开沟文化”居民特有的生活用具,足瓮下部乳状袋足的
鄂尔多斯博物馆 宣传教育部
------------------------------------------------------------------------------------------------------------------------------------------
鄂尔多斯博物馆通史展厅【ORDOS MUSEUM】
设置,应该也是寄寓着创造者企盼丰产的初衷。陶盉在朱开沟遗址中大量出现,说明饮酒已经成为当时古人类日常生活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不仅表明当时的酿酒业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的程度,而且也反映了酿酒业赖以生存的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
朱开沟遗址发现的卜骨,所用材料主要是牛和鹿的肩胛骨,另外还有少量的猪、羊、骆驼和熊的肩胛骨。多数卜骨在使用前都对所选用的骨料进行刻意加工,最常见的方法是将肩胛岗后缘修平,部分将关节角或关节颈亦去掉,仅有少数直接使用未加整治的骨料。发现的卜骨多数都有灼有钻,少数只灼不钻,还没有发现有凿者。当古人在遇到不同寻常的自然现象时,总要进行一些占卜活动,以辨凶吉,骨占术是北方地区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在卜骨的一侧用火集中灼烧一点,然后依照被灼烧处背部骨面所显现的裂痕,来判断所求问事情的凶吉。 第三单元:草原青铜
经历了一段漫长的石器时代,人们已经无法将石器打制的更加至真至美,而且从冶炼技术的不断提高,使质地更加轻便更加坚硬的青铜器走向了世界。鄂尔多斯青铜器也是享誉世界。鄂尔多斯青铜器起源于商代,春秋战国时期是它最鼎盛的时期。它是活动在北方长城沿线地带、以狄—匈奴为代表的我国北方地区早期畜牧、游牧民族的物质文化遗存。与我国其它青铜文化相比,具有如下显著的自身特点。鄂尔多斯青铜器都是便于携带的小型器具,并且以大量的动物造型为
鄂尔多斯博物馆 宣传教育部
------------------------------------------------------------------------------------------------------------------------------------------
鄂尔多斯博物馆通史展厅【ORDOS MUSEUM】
装饰题材,还和欧亚草原文化密切相关。鄂尔多斯青铜器多为实用器物,按用途分类大体可分为兵器、装饰品、生活用具以及车马器等四大类。这组展柜中为您展示的就是鄂尔多斯青铜器中的车马器。 马是游牧民族生产、代步和作战的主要工具,马既是他们的忠实伴侣、也是他们的宝贵财富,因此,对马的防护和装扮,同样是北方民族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要和引以为豪的一件大事。从展柜中这马面饰、铜铃以及杆头饰等看出,当时使用马车的使用已较为普遍。
而以各种动物纹为装饰图案或者以动物为造型的带扣、饰牌、饰件等,也是当时最主要的装饰品。它们中的绝大部分应为腰带饰。您看到的这件用黄金打制而成的饰品叫包金卧羊带具。它是一套非常罕见的盘角卧羊铁芯包金带具,一套4件,两两成对,分别由带饰和带扣组成,具有装饰与束带的作用。出土于我市准格尔旗一个贵夫人的墓葬中。整套带饰金光灿灿,豪华显贵无比,是鄂尔多斯青铜器中极其罕见的珍品。各类饰牌是鄂尔多斯青铜器中最具特征的器物,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形态各异,造型优美,是最能反映中国北方草原民族自身文化与艺术特征。这些饰牌,大多以动物纹为主,绝大多数都是成双成对的出土,图案相同,但方向相悖,佩戴时位于腰带前部的一左一右。鄂尔多斯青铜器中的饰牌主要以浮雕、透雕的制作手法制作而成,它们一般形体较小,以呈蹲踞、伫立、奔跑状的虎、马、鹿、野猪以及牛头、兽头等为主,造型生动,制作精美,小巧玲珑。这些饰件有些背部由于有拱形小钮,因此可以肯定它们是缝缀在衣物上的
鄂尔多斯博物馆 宣传教育部
------------------------------------------------------------------------------------------------------------------------------------------
鄂尔多斯博物馆通史展厅【ORDOS MUSEUM】
配饰。这些以动物纹为主的饰牌体现了北方游牧民族崇拜动物,视他们为图腾的习俗。崇拜大自然中的生物,将它们视为图腾,依仗它的神力保佑族群的平安,这是许多原始民族共同的习俗。
这一组展柜中为您展示的依然是鄂尔多斯青铜器中的装饰品。绿松石的项链、玛瑙的项链以及金包玉的耳坠等。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我国的金牌采用了金包玉的手法,其实这种手法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说到鄂尔多斯青铜器,不得不提的就是这件瑰宝,鹰形金冠。它也叫匈奴金冠,是一套由黄金制成的冠饰,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是一只昂首傲立、展翅欲翔的雄鹰,脚下半圆形球体上浮雕一周狼噬咬盘角羊的图案。下部冠带由三条半圆形图案带组成,主体部分为绳索纹,相互连接部的两端分别铸造浮雕的虎、马、羊图案,造型生动、逼真,栩栩如生。这件金冠是战国时期活动在鄂尔多斯地区的早期北方民族部落首领的头饰,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惟一一套“胡冠” 实物,稀世罕见。金冠总重约1 400克,内涵丰富、寓意深刻,整套冠饰显示威猛的雄鹰高高在上,鸟瞰草原上虎狼咬噬马羊、弱肉强食的生动画面,寓意着佩戴者翔游太空,俯视草原,统领大地的豪迈气概。
青铜挂钩也是“鄂尔多斯青铜器”中特征鲜明的一种器类,整体略呈“几”字形或“U”形,两端多铸有圆雕的动物,其间或铸有圆雕动物装饰,或设有悬铃。制作精美,造型繁缛。这类器物应该是“胡带”上的组成部分,部分很可能是挂缰钩,即骑马者行进时将马缰钩
鄂尔多斯博物馆 宣传教育部
------------------------------------------------------------------------------------------------------------------------------------------
鄂尔多斯博物馆通史展厅【ORDOS MUSEUM】
挂于此,用以解放双手开弓放箭或抄持它物;部分用于悬挂类似于挤奶桶的器皿。
这类青铜管形饰及青铜铃铛,多数应是人们的随身佩戴饰物。在各种集会活动中,随着佩戴者肢体节奏的变化,清脆动听的悦耳铃声,时而整齐划一、如滚滚春潮,是而此起彼伏、遥相呼应,令人神魂颠倒,扑朔迷离。佩戴者多数是具有神奇功能的神职人员(巫师、萨满)。有些铃铛还是他们举行法事时手中所持的法器。
北方早期畜牧民族有盛行用马、牛、羊随葬的习俗,随葬牲畜的多少,代表了他生前的社会地位和所拥有的财富。这些用青铜铸造的圆雕的鹿、羊等造型的饰物,应该是社会发展,思想观念进步后在随葬品方面的具体表现。
这一组展柜中为您展示的是鄂尔多斯青铜器中的生活用品和兵器。青铜鍑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特有的一种炊具。这类器物双耳的设置,不仅在于就炊时搬动方便,更主要的是为了马背民族迁徙时的携带方便,而镂空高圈足的设计,也是针对游牧民族的生活特点,只要找一个平坦的地方,把青铜鍑从马背上解下来,就可以烧火烹制食物了。
北方畜牧民族的主要生活资源就是放牧的牛羊以及狩猎所得的猎物,由于这些生活资源从宰杀、切割、食用等都离不开锋利的带刃工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使用短刀的传统。青铜刀是鄂尔多斯青铜器中发现数量最多的一件器物。
鄂尔多斯博物馆 宣传教育部
------------------------------------------------------------------------------------------------------------------------------------------
鄂尔多斯博物馆通史展厅【ORDOS MUSEUM】
我们都说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这边的大屏幕上为您展示的就是鄂尔多斯青铜器的来源与灵感。
短剑是“鄂尔多斯青铜器”中最具特色的器物之一。是北方成年男子必备之物。短剑既是他们马上近距离进攻的利器,也是贴身搏斗和护身的武器,同时还具有一个勇士的身份及对战神崇拜的双重象征。北方畜牧民族的短剑要远远小于中原农耕民族青铜剑的长度,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由于青铜冶铸技术上的差异造成的,另一方面可能是在昭示马背民族勇猛、彪悍,敢于近身肉搏的精神,同时也说明他们对阵时,制胜的法宝并不仅仅在于手中的短兵器,很大程度上要归根于群体急马奔腾时形成的的冲击、震撼和威慑力。
这件双豹对卧纹柄青铜短剑,即可能是一位早期北方民族首领或以主持仪式为生的神职人员手中所持有的法器,也可能是伫立在祭坛上的神器。剑柄的双豹图案,或显示着持剑者本人的威猛尊严,或昭示着短剑自身所蕴含的象猎豹那样凶猛、强悍的神奇威力。
王杖是朝廷授予七十岁以上老人的一种权力性的凭证,由于鸠鸟有吃食物不会被噎死的特殊功能,,所以送鸠杖是引申预祝老人健康长寿。这种遗俗一直延续到明清,故民间在给老人做寿时,方有“坐看溪云忘岁月,笑扶鸠杖话桑麻”的寿联。
对于逐水草而居的北方草原民族而言,平静的水面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好的镜子,因此,他们无需在这个领域刻意追求,与中原农耕民族使用的铜镜相比,北方草原民族所使用的铜镜镜体较小、轻薄,
鄂尔多斯博物馆 宣传教育部
------------------------------------------------------------------------------------------------------------------------------------------
鄂尔多斯博物馆通史展厅【ORDOS MUSEUM】
为了携带、握持的便利而设立动物造型的钮或柄,是其最大的特征,而且柄部的动物纹造型制作十分精美。其装饰性更大于实用性,或者更多地是巫师作法事使用的神器。
除了鄂尔多斯青铜器,鄂尔多斯地区的岩画也是独具特色。岩画,是古代绘画遗存的一种形式。是原始社会至封建社会早期阶段的古人类刻画在岩壁上,反映意识、信仰和社会生产、生活以及当时生存景观等的印迹。鄂尔多斯境内的岩画分布点有位于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的苦菜沟、摩尔沟、乌兰布拉格以及现属于乌海市所辖的召烧沟等。采用磨刻和凿刻的手法,笔法简洁,造型粗犷,构图朴实。内容主要有人面像(太阳神)、星云、动物、牧人、骑者、狩猎等,具有浓郁的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特征。为研究鄂尔多斯地区古代历史、文化及自然环境变迁等提供了珍贵的形象化史料。 第四单元:众星会聚
当以鄂尔多斯青铜器为代表的中国早期北方民族在鄂尔多斯大地上崛起、壮大,尽情驰骋的同时,这里自然也成为中原王朝的心中隐患。自公元四世纪起,晋赵魏秦等中原诸侯相继涉足与北方草原民族在鄂尔多斯展开了强力角逐。展柜中为您展出的便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陶制器皿以及青铜制品等。编钟为古代打击乐器,将成系列的铜甬钟或铜钮钟悬挂在木架上,用木槌击奏出动听的乐曲。各时代钟的形制大小不一,枚数也不尽相同。
这个展板上为我们展示的是战国秦昭襄王长城分布图。我国长城
鄂尔多斯博物馆 宣传教育部
------------------------------------------------------------------------------------------------------------------------------------------
鄂尔多斯博物馆通史展厅【ORDOS MUSEUM】
是宋代的一些器物。
独特地理位置,特殊的文化命脉使鄂尔多斯成为了大熔炉。来自不同方位,不同源头的居民,汇聚在这个文化大熔炉中,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融合与升华。
公元 1227 年,成吉思汗率军攻灭西夏,美丽富饶的鄂尔多斯草原从此打上了蒙古族文化的烙印。这边为您展示的是具有草原敦煌之称的阿尔寨石窟。阿尔寨石窟,位于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蒙元时期是阿尔寨石窟的全盛时期。成吉思汗晚年南征西夏时,曾在阿尔寨地区活动过。灭西夏之后,阿尔寨石窟即为蒙古人祀佛之地,又为祭礼成吉思汗之所。因此,在山顶修建了规模宏大的藏传佛教寺庙,用于佛事和祭祀。这边是元代的黑陶俑。元代陶俑的制作粗率,元俑都为深灰胎,不上釉,在技巧和制作方法上尚有一定的艺术水准,风格写实,种类有男女侍俑、骑马俑、骆驼俑、马俑等,大部分俑的形象为蒙古族人和胡人。在陶俑的组合上,五代、宋时颇为盛行的神煞俑已消失,人物面貌多具有少数民族及域外文化色彩。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时候已经有了火药的发明,人类社会处于火器与冷兵器共存的时代。
清朝末期,也就是在1649年,清政府将鄂尔多斯划分为六个旗,设六个札萨克,合为一个盟,即伊克昭盟。伊克昭,蒙古语为大佛殿。在1736年又增设一旗,这个就是七旗的扎萨克会盟的场景。扎萨克是蒙语,有执政官的意思。他们谈笑风生,畅谈着鄂尔多斯的美好未
鄂尔多斯博物馆 宣传教育部
------------------------------------------------------------------------------------------------------------------------------------------
鄂尔多斯博物馆通史展厅【ORDOS MUSEUM】
来。
鄂尔多斯博物馆 宣传教育部
------------------------------------------------------------------------------------------------------------------------------------------
正在阅读:
鄂尔多斯博物馆通史展厅讲解词03-22
贴鼻子大赛作文800字06-20
单片机分章试题库附答案 - 2127710-03
夏日荷花作文500字07-15
2022年放假安排时间表,2022年法定节假日放假安排07-31
万州区乡镇中学体育教学的 现状及对策分析06-23
酒精生产企业自备电厂锅炉一次风机节能方案01-01
2015年新员工拓展培训总结06-23
红楼梦1-30回简答汇总(蒋育君整理)09-14
数据结构习题及答案05-02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鄂尔多斯
- 通史
- 讲解
- 博物馆
- 展厅
-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英语单词表(新目标)
- 伊金霍洛旗自然概况
- 幼儿园户外活动方案(共8篇)
- 人教新课标数学二年级下学期期末测试卷5
- 矿物特征鉴定表 - 图文
- 绩效工资实施办法
- (答案)中考题解析 - 标点符号
- 关于2013年度股份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公示 - 图文
- 高校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学习体会
- 2009上学期固体物理B卷答案
-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下英语期末试卷及答案
- 2017年辽宁省营口市盖州四中数学中考模拟试卷(6月份)与
- 模电实验 模拟运算电路
- 浅谈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
- 普通化学第六版习题答案
- 科技园区服务创新模式的新探索
- 高中生物必修3期末测试题1(附答案)
- 电冰箱温度控制系统设计 - 图文
- 年产5000吨维生素C工厂设计
- 议论文结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