耻感文化因素与当代青年道德人格重塑

更新时间:2024-04-27 11:0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耻感文化因素与当代青年道德人格重塑

作者:孙大志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05期

摘 要: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模式的典型特征,也是我国传统道德规范性基础和要求。当代青年在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背景下形成怎样的道德人格,它既是确立健康人性道德的根本标志,也是道德教育、品德养成和建成道德社会的保证。在社会思想观念日益多样多元多变,个别人身上出现耻感淡化、道德失范的情况下。深刻认识耻感文化,对于重塑青年的道德人格提高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耻感文化 道德人格 现代建构 伦理维度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2(b)-0152-02 1 现代文化背景下道德人格的生成与嬗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平等竞争、讲求效率、提倡个人价值等新观念日渐深入人心,新的社会环境在鼓励个人发展也为社会多做贡献方面提供了更为优越的空间环境。耻感文化中“耻于落后、耻于无知、耻于懒惰”的精神焕发出催人奋进的巨大活力。青年人面对就业和下岗压力、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新知识新技术的压力,面对个人价值亟需得到社会认同和舆论赞许的压力,以落后平庸为耻,以不思进取为耻,以精神生活空虚、知识文化贫乏为耻的观念成为人们努力奋斗的强大动力。我们鼓励个人发展、自强不息,而反对损人利己、不公平竞争。尽管在不同的时代耻感文化具有不同的内容和内涵,但耻感文化中的奋斗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在当今时代仍不失为激励我们进取、向上的道德力量。

2 现代道德人格的缺失与重建

耻感文化的缺失,远远悖离了数以千年的中国优良传统。在过去,中国古人将“耻感”这种心理感受加以发掘、升华,使之成为一种文化积淀,深刻地影响到了包括耻辱刑在内的中国国家制度的设计。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历来也十分重视荣辱的观念。“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宁可毁人,不可毁誉”、“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等等格言警句,都说明古代的哲人志士将荣辱放到了与人格一样重要的地位。

3 文化因素背景下当代青年道德人格的重建

(1)建立道德人格信仰标准。“耻感文化”就是有一个公认的道德标准,并且在外力的作用下依靠这一标准来发展人的良心的社会。“耻感文化”依赖于外部的强制力来达到道德标准。这里的外力就是社会自我评价与个体自我评价的“合力”。“耻感”,是以社会伦理道德范畴的“耻”为道德评价标准所作的否定自我评价。而这种以“耻”为道德的评价标准并在个体良心和道德信仰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确立中起规范作用的文化逻辑就是“耻感文化”。但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确实出现了如上所述的道德标准的模糊甚至颠倒的现象。因此,我们更加强调构建合理的,有助于树立良好社会风气的道德评价标准。在此,我们呼唤的是大众道德。何谓大众道德?大众道德可以理解为普通人的道德,社会大多数成员的道德。即“既满足个人自身的基本心理需求、价值需求和个人正当利益诉求,同时主观上没有损害他人、社会的故意,客观上没有造成他人、社会损害后果,能够与人和衷共济,对他人和集体有利的行为方式”。所以,不能把道德的评价标准定位太高,使之远离了社会生活,仅强调“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高尚道德,忽视社会成员对个人正当利益的追求,这样只能导致大众远离道德和望而却步,反过来也不利于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

(2)拓展道德人格本质内容。不仅把“耻感”作为个人道德信仰确立的环节,而且重视其在国家与社会道德信仰确立中的作用。我国古代儒家不仅把耻与立人联系在一起,而且把耻与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把耻与国家的本体联系了起来,由“个人之德”上升为“国家之德”,成为了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明代顾炎武指出:“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理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由此认为礼义廉耻“四者之中,耻犹为要”。章太炎所大力提倡的“革命道德”,其第一项就是“知耻”。中华民族的爱国志士总是把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与士的耻感联系在一起,使“耻感”不仅成为修身,而且成为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内容。人的道德从来都不是在真空中产生的,现实的制度性环境会对人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产生实际的影响。好的制度会激发人的善,抑制人的恶,而坏的制度则极有可能伤害人的善,滋生人的恶。而且,人的道德在现实中不是一种静态的存在,而是随着现实的环境而呈现出不同的变化。人们在现实制度环境中的生存和体验,会对人们的道德的养成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3)加强道德体系建设。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恢复耻感作为道德体系和伦理精神历史地位,推动民族伦理精神在新的文化条件下的辩证发展。中国历史进人改革开放的关键期新时期,面对社会上出现荣辱不分、耻感淡化的趋向,许多专家学者开始探究当代中国人耻感淡化的现实原因及解决途径,并对中国传统耻感文化的内涵,形成的条件,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的差异做了研究。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此理论一经提出就成了学界的研究热点。我们应该将耻意识的培养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在探讨中国传统荣辱观的内容和时代价值的同时,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对耻感与道德体系的关系和“八荣八耻”荣辱观的思想价值,从道德教育价值角度解读“耻感文化”因素对重塑青年道德人格的研究。引领人们树立正确的耻感观念和意识。耻感观念、意识是“耻德”的出发点和前提条件,知耻心是人们为善去恶、积极向上的内在驱动力。耻感文化既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模式的典型,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的文化渊源。

(4)实施有效的耻感教育,培养人们“行己有耻”的道德品行。耻感文化在不同时代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作为一种道德理念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并且通过一定的途径对社会群体实施道德教育。我国传统道德教育十分强调“教人以知耻”,朱熹说人只有“耻于不善”,才能“至于善”。康有为也指出“耻者,治教之大端”。管子从关系国家存亡的高度认为国有四维,即礼义廉耻,顾炎武进而指出四者之中,耻为尤要。传统道德中的这种以“教民知耻”为主要内容的荣辱观已深深融入在人们的道德实践中。知耻为立人之大节,有它则进于圣贤,失之则堕为禽兽。耻感文化中“耻于落后、耻于无知、耻于懒惰”的精神蕴含着巨大的催人奋进的活力。发挥耻感文化中鼓励人们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ryg.html

Top